㈠ 校園欺凌行為產生的原因
1、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由於青少年的心理發育相對還不成熟,缺乏對規則的理解,還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嫉妒心和自我保護的本能。所以,離開家去學校後,在同齡人當中,容易把別人對他的不滿、批評等,都當做是一種惡意的詆毀,於是就容易產生報復心理,甚至使用暴力。
2、學校因素。
師生關系不和諧。有的教師不關心學生,特別是對成績差的學生,甚至貶低、體罰他們,使學生產生恐懼、抗拒的心理,還有可能導致暴力事件的發生。還有,學校忽視必要的法律教育,而學生對法律又不太了解。有些錯誤的觀念沒有被及時糾正,就無法衡量其行為的後果。
3、家庭因素。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有些家長在孩子面前經常用暴力解決問題還經常罵他人,這樣的話,孩子容易會產生自卑心理。還有一部分家長對孩子又過分寵愛,讓孩子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主的壞習慣。
㈡ 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子女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校學生走上違法犯罪道路與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存在密切關系,主要表現在:
一是對家庭教育缺少重視。一些家長長期忙於工作,極少過問子女在學校的學習及生活情況,還有一些隔代撫養的家庭,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孩子之間也缺少溝通交流或有代溝無法正常交流,造成一些學生容易受外界不良誘因影響而拉幫結派,實施校園欺凌(暴力)。
二是家庭教育方式不當。一些家庭在教育管理子女時簡單粗暴,有的溺愛無度,有的不講道理暴力相對。這種放縱過度、不講道理、不講方法、不會認真傾聽的教育方式,極易使子女放任自己走向違法犯罪道路。專制型、放縱型撫養方式家庭中的孩子,當其內心不堪重負、怨恨無法排解、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往往會通過一個極端暴力的途徑來發泄內心的積怨。
三是家庭結構不完整或家庭關系不融洽。單親家庭、離異家庭、家庭成員關系惡劣等不和諧因素不但容易造成子女心理陰影,而且會導致他們因缺乏家庭關愛而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迷失人生方向。家庭生活缺乏關愛使這些孩子容易形成孤僻、仇恨、冷漠、自卑等性格特徵,他們很容易拉幫結派以通過欺凌弱小來釋放內心的壓抑,獲取心理上的平衡。
(二)加害人自身因素
一是自控力差。這一階段的學生因其生理、心理發育特點,其心理發展明顯滯後於身體早熟,自控能力較差,處理問題時考慮不充分,缺乏對事態發展的整體評估和預測,容易意氣用事。
二是缺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校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也是人生中最富於變化和不穩定的時期,模仿心理強,是非分辨能力弱。
三是法律意識淡薄。部分學生不懂法,習慣以暴力行為解決問題;部分學生不畏法,試圖以自身行為挑釁學校規則甚至法律制度;還有的學生是非分辨能力較差,容易被一些輟學的閑散青年利用而引發校園欺凌。
㈢ 為什麼會出現校園欺凌的原因
01
一,家長的原因家長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庭的不和諧也算是期中的一部分,沒有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家庭教育做的不足。
02
第二,學校的責任學校沒有重視起來對這方面的管制,安全教育做的也不夠好,沒有重點提前預防,等到事故發生了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老師和學生都應該學習這方面的危害性。
03
第三,學生的逆反在學生逆反心理的時期,跟容易造成他們不理智的行為,學校和家長都要進行心理的輔導,做到及時溝通。
04
第四,學校周圍的環境學校周圍的環境也是一個因素,學校周圍充斥著過多的暴力的因素,如果經常有社會青年聚集,書店在銷售不良的書籍,這些都是有影響的。
05
第五,自身的原因從中就自製能力查差,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自我為中心,不能接受別人的觀點,自以為是,思考能力不足。
06
第六,其他原因老師也可能是有部分的影響,在挑選老師的時候就沒有把好關,良莠不齊。傳媒廣播只是為了盈利,那些暴力的影視沒有充分意識到危害性。
㈣ 校園欺凌原因和措施
校園暴力的形成原因及解決方法 學校本應是個和諧的地方,同學們在老師的教導下友愛、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但就是在這種培育人才的場所,不分時間、地點,也不管是哪一個國家,總是會出現一些錯誤的行為,校園暴力。從定義上來說,發生在學校校園內、學生上學或放學途中、學校的教育活動中,由老師、同學或校外人員,蓄意濫用語言、軀體力量、網路、器械等,針對師生的生理、心理、名譽、權利、財產等實施的達到某種程度的侵害行為,都算作校園暴力。不僅僅是在中國,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校園暴力事件。 校園暴力事件並不單單指在校園內發生的事件,放學後學生間的欺負行為也是在期內的。校園暴力的主要表現是身體強壯的學生欺負弱小的學生,令其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這類事件通常都是重復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集體欺負一人。校園暴力蘊藏著一種復雜的互動狀態,參與的學生可以分為六種,分別是欺凌者、受害者、協助者、符合者、保護者和局外人。其中最主要的是欺凌者和受害者。通常欺凌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毋庸置疑的是,受害者所遭受傷害,不單單是身體上的傷害,長時間的被凌辱也是他們的內心遭到了極大的摧殘,留下難以泯滅的陰影,這種陰影會使他們的人格發展出現缺陷,身心方面產生諸多問題,甚至有可能自己也會成為欺凌者。校園暴力事件有很多種類,叫受害者侮辱性綽號;指責受害者無用、侮辱其人格等;對受害者進行重復性的物理攻擊;干涉受害者的個人財產、教科書、衣裳等,損壞或通過它們嘲笑受害者;傳播關於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閑話;中傷、譏諷、貶抑評論受害者的體貌、性取向、宗教、種族、收入水平、國籍、家人或其他;敲詐:強索金錢或物品。這些都屬於校園暴力事件。 在我國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但是情況復雜,違法與犯罪交織,且多數事件未進入司法程序追究法律責任,加上目前缺少統一的事件報告、統計制度,導致難以了解我國校園暴力發生的真實情況。最高人民法院曾從2013-2015年各級法院審結生效的校園暴力刑事案件中抽取100多件典型案件樣本進行了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類犯罪的特點,最高法刑一庭審判長冉容介紹,校園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對集中。針對人身的暴力傷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傷害罪佔57%,故意殺人罪佔6%。此外還包括尋釁滋事罪佔10%;性侵、侵財犯罪各佔12%,還有很小比例的聚眾斗毆罪與綁架罪。這一百多個案子,持凶器的達到了49%,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佔35%,重傷的佔32%,也就是60多起案件將近七成的被害人要麼死要麼重傷,不能說明全部問題,但是比例是非常高了。由此可見校園暴力的嚴重性。在我國,有著為數不少的校園暴力事件,如中學女生被輪奸遭凌辱視頻在網上流傳、西安女生遭裸體毆打被仙人球扎胸部、山東臨清一男生宿舍內遭多名學生毆打、 廈門一學生打架被刀刺頭部身亡、多人圍毆女生事件等等,這些聽著就讓人心痛、害怕的事件確確實實的就發生在我們身旁。德國也曾發生校園槍擊案,在2009年3月11日上午,17歲少年蒂姆·克雷齊默爾闖進德國南部溫嫩登鎮的艾伯特維爾中學,打死12名師生。在逃跑及與警方交火過程中,又打死3人,最後自殺。這起惡性槍擊案震驚了德國社會,德總理默克爾宣布11日為國家「哀悼日」,稱這起案件是「令人驚駭的罪行」;2011年10月,日本滋賀縣大津市一名13歲男生因不堪忍受校園暴力而自殺。在美國,也曾發生過多次校園槍擊案,比較著名的有韓國學生趙承熙事件、科倫拜因校園槍擊慘案。 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家庭問題,我國目前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社會上產生各種紛繁復雜的觀念,而家長在各種矛盾與利益的選擇中容易產生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秉持「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觀念,除此之外還可能會有家庭內部矛盾的存在,而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下的孩子,難免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從而產生問題行為;二是學校因素,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重智育
㈤ 校園欺凌的產生的原因
我認為校園欺凌分為暴力和冷暴力,兩個我都接觸過。初中時我們學校附近有一些高中和職高,周邊環境不好,出去被劫錢是常事,漂亮女生被拉去「交個朋友」什麼的也很多,校園里大大小小的「老大」作威作福,欺負同學逼著交保護費上網吧,太平常了。我們班恰巧沒有這么一個「老大」,於是就成了各路人馬欺負的對象,大家也都敢怒不敢言。有一次有一個小老大又來我們班調戲我,我實在忍不住了在桌子里掏出個鐵桌腿,狠狠抽到他腦袋上,桌腿是空心的,很輕,我力氣又小,只在他腦門上打出了個包,關鍵是他沒想到我敢反抗,直接愣住了。等到他回過神惱羞成怒要來收拾我,我們的同學們終於爆發了,把他打了出去。第二天他領了一群人來,又被我們打了出去。
我們這才認識到我們的力量。
大家想不被欺負就得團結起來。當時覺得大學里的學生會是個新鮮名詞,我們也建立個學生會吧,我那時是班長,就被推舉成了學生會主席。我們當時的宗旨就是保護本班學生不被欺負,誰欺負我們就打回去,說白了就是以暴制暴,可當時誰懂這個。我們全班將近60人,沒有任何一個「幫派」比我們人多,逐漸的沒人敢欺負我們了。
那個時候以暴制暴就成了我們幾乎唯一的手段,也狠打過幾架,我屁股上還有酒瓶斷茬扎的留下的傷疤。我們也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來保護自己。我是女生,我親眼見過在廁所里被扒光的女生,一堆人一邊辱罵她一邊用剛出的30萬像素的手機拍照,一天就十塊錢吃午飯還要被人搶走就為了上網吧。那個時候的孩子對作惡毫無自控力。從那時候起我就決定了別的班的事我也要管。逐漸的別的班很多被欺負的人也加入了我們,經過差不多一年時間,初二的時候我就成了全校學生會的主席,人送綽號米哥。
再說冷暴力,說白了就是白眼和排擠,這個我也體會過。高中我不想再摻和以前那些事,結果有些事確實不是我能躲開的。有個人追我,挺有誠意的,人也不錯,但是我當時已經有了很愛的人,我不想欺騙他,於是明白告訴他我是蕾絲邊。不知怎麼就傳出去了。我們班有個女生很喜歡他,是我宿舍的,於是到處宣揚。後來他們又知道了我就是「米哥」,到處說我是女流氓,平時也是對我冷嘲熱諷指桑罵槐,最過分的是,她在宿舍偷拍我穿著丁字褲露著傷疤的照片,做實我「女流氓」的名聲。
「蕾絲邊」加「女流氓」,我的環境可想而知。同學們不想得罪他們,於是也不願意跟我接觸,我被事實上孤立了。我不想惹事,一直忍讓。有一次我發現我的數學錯題本和歷史筆記被撕成了碎片,氣的我直哭。我的愛人知道了狠狠教訓了他們,結果適得其反,同學們更怕我了,更不願意跟我說話了。我這高中三年差不多就是這么過來的。
這也是欺凌,雖然我沒有受到任何的肉體傷害,但是所有人都好像跟我隔著玻璃牆,一直被冷眼和孤立。
當我們開始反抗暴力的時候,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力量,而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孩子們的力量能給別人造成多大傷害。
包括當時的我們。
PS:去年年前我回初中看望老師,因為本人比較面嫩,進校門的時候被學生會的值日生查了學生證,還質問我為什麼不穿校服,根本看不出來本人還有半年就大學畢業了-_-#直到有人認出來我就是學校走廊宣傳板的優秀畢業生米哥。我看到我們當初建立的制度現在還一直執行下去,實在很欣慰。我應學弟學妹的邀請,跟他們說了幾句話。我告訴他們,要用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但如果你們不能控制自己的力量,你們就與施暴者無異。你們不要因為憤怒和憎恨就把自己變成自己最痛恨的那種人。
㈥ 校園欺凌發生的原因
校園欺凌發生的原因包括青少年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
一、青少年自身因素
由於青少年心理發育相對還不成熟,缺乏對規則的理解,還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嫉妒心和自我保護本能。所以,離開家去學校後,在同齡人當中,容易把別人對他的不滿、批評等,都當做是一種惡意的詆毀,產生報復心理,甚至是暴力。
二、家庭因素
孩子跟父母接觸的時間很長,那麼家庭教育對於孩子之後在社會中的所做作為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家長在生活中怎麼去對待孩子這會直接讓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社會關系受到影響,有部分家長把面子看的很重,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則心理健康不管這樣長期以來孩子的心理健康會出現問題。
有些家長在孩子面前經常用暴力解決問題還經常罵他人,這樣孩子會產生自卑心理。還有一部分家長對孩子過分的寵愛,讓孩子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主的壞習慣,不把尊重別人對別人使喚。這樣看來家庭的教育對孩子也是有很大的影響的,也是產生校園欺凌的原因之一。
三、學校因素
在大多數學校,應試教育盛行,德智體美的培養往往被忽視。有的教師不關心學生,尤其是對成績差的學生,甚至貶低、體罰他們,使學生產生恐懼、抗拒的心理,還有可能導致暴力事件的發生,缺乏法制教育。
學校忽視必要的法律教育。學生對法律不太了解。有些錯誤的觀念沒有被及時糾正,無法衡量其行為的後果。所以,校園欺凌的發生和程度是控制不了的。
四、社會因素
現在,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沒有機會和同齡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在學校里,與同齡人相處時很容易犯錯誤,不會處理與同齡人之間的關系。而且,現在到處都是暴力負面信息,包括電影、游戲等,這都會增強學生的攻擊性,造成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6)校園欺凌的原因和解決方法人民網擴展閱讀
校園欺凌處理不當的危害:
如果對中小學生早期的欺凌行為不進行有效矯正,欺凌者會形成暴力傾向,在遭遇挫折和面臨困境時往往會採取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對他人和社會造成嚴重危害。一些中小學生甚至會將暴力和攻擊性行為視為成年生活可接受的組成部分,校園欺凌的未成年欺凌者在成人後可能繼續成為欺凌者。
對校園欺凌現象的忽視或不給予足夠的重視,也可能導致其他學生對欺凌行為的效仿,催生出更多的欺凌者。同時,這也會影響到學校的教育環境的安全性,從而降低學校的教育質量。
㈦ 校園欺凌原因是什麼
近幾年校園暴力事件屢禁不止,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校園暴力?
五、對強權政治、黑惡勢力、暴力游戲與灰色文學的認同與膜拜
相對於書本的說教,游戲和影視文學以其鮮明生動的形象特徵,在更寬廣的思想空間上影響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價值評判。暴力游戲的快意殺戮,港台影視的黑社會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種的就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對邪惡的認同和膜拜。
這種建立在非理性基礎上的認同和膜拜,內化後又成為了部分「問題少年」處世的准則,使得他們在待人接物等多方面都體現出一種對主流社會的反叛和仇視。因為反叛,他們便只想依照自己的規矩行事;因為仇視,他們便採用極端的手段來對待他人。
㈧ 校園欺凌現象產生的原因
校園欺凌現象產生的原因應該是說,某些學生和校外的人員接觸太多,或者說看了一些網路上的極端的現象太多,然後就是有一個突破口,能夠找到一個他被騎臉的對象,這個時候比較隱蔽的時候,學校家長都不清楚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㈨ 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個性張揚中的偏狹自私與冷酷、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價值取向錯覺、教育懲戒功能喪失後的放縱。
一、個性張揚中的偏狹自私與冷酷
相當多的家長越來越困惑於讀不懂自己的孩子。孩子越大,接受的知識越多,和家長間的隔閡往往就越深。其實這種隔閡的焦點,就是兩種不同價值取向的相互沖突。
二、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價值取向錯覺
隨著獨生子女現象的出現,「4+2+1」的家庭結構形式,使得1個孩子處於6個成年人濃濃關愛的包圍中。這6份關愛的交匯,織成了一張厚重而溫柔的網,呵護起孩子從童年到青年的一切,遮擋住孩子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坎坷。
三、教育懲戒功能喪失後的放縱
當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度之後,教育就成了一個什麼人都可以指手畫腳的行業。教育的神聖外衣被媒體用尖刻的文字描繪成了一個令人望而生厭的黑斗篷。
預防校園欺凌行為的對策
1、重視家庭教育,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父母應為孩子處理和同學之間的矛盾樹立榜樣:經常教育孩子在欺凌事件發生後,及時告訴老師或家長,嚴重的暴力行為應以法律方式來維護自身權益,注重孩子的心理疏導與保護。
2、中小學各學科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傳授,更要注重德育,強化社會公德、中華美德教育;普及法律知識,讓學生形成對法律的敬畏,養成遵紀守法、恪守社會規范的行為習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3、增強社會干預,凈化網路環境,嚴守網吧准入制度,剔除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暴力游戲。同時,要求中小學生不結交社會不良人員,學會拒絕不良誘惑,健康綠色上網。
4、監管的缺失造成校園欺凌事件頻發。縱觀大多數欺凌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在放學後和校園活動時居多。在校期間,由於老師干預監控,學生無法進行施暴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