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唐代三彩鑒別方法

唐代三彩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5 20:37:15

⑴ 唐三彩 樣子

胎的區別
胎釉造型、色彩風格等基本常識,是所有論述唐三彩辨偽文章都重點涉及的問題。但從目前見到的高仿三彩來看,這幾個方面是沒有根本差別的,就連胎釉的各種化學元素和物理特徵的百分比都基本一致,什麼「光齡」、「釉的老化程度」等等,仿造高手照樣信手拈來。所以,在高仿三彩器面前,再談什麼基本的胎釉特徵、造型風格、「光齡釉齡」已毫無意義。故本文把重點放在說明目前高仿者還無法仿出或無法仿得逼真的幾個特殊點上面。

1.蒼老的千年陳舊感。真品出土前或置於潮濕的墓室,或埋於泥土中,受千年地氣、水分、泥土的侵蝕,有的出土後長期置於室內,受空氣和冷暖變化的影響,其胎表已毫無新意,陳舊自然。真品的舊感極其自然,富有層次並深入肌里,用硬物輕劃,可見舊感滲入胎里,如有可能可在不顯眼處輕輕敲擊一兩處胎表就可發現舊感是由胎表向里滲透的。高仿三彩的胎,經作舊處理雖有陳舊感,但絕無真品胎經歲月侵蝕而顯露出來累累滄桑的自然感,舊僅在胎表不入肌里,新的感覺依稀可辨,不會出現舊感滲入胎里的現象。輕擊
胎表就見「舊」僅是胎表的一層,是胎的「衣服」,不像真品舊感與胎互為一體,不可分割。

2. 遇空氣即變顏色的胎土新斷面。真品三彩由於時間久遠,部分胎土新斷面遇空氣後,胎土顏色會由白漸變到黑,這一過程一般約100天左右,有一部分真品三彩洗凈後的胎表也會出現這一現象。筆者曾多次敲開幾個真品罐的蓋子進行觀察,其結果都一致。高仿三彩胎的新斷面或胎表就是三五年,其白色的胎土也不會有什麼明顯變化。這一現象還有待於專家的進一步研究。關於真假唐三彩胎的微妙之處,程進奎老師在《唐三彩辨偽新知》(見《中國收藏》總第13期)一文中還有這樣的陳述:「把真品露胎部分放進水中,取出後會出現中度粉紅狀,仿品的露胎處放進水中則呈現土白色」,筆者曾多次試之,結果亦然。不過,這種中度粉紅狀是和仿品胎那種死灰白相比較而言,微微呈現的粉紅色,而且似乎單就河南胎而言更為合適,陝西古胎和現胎有一種胎色微呈粉紅,入水則更明顯。如洛陽等地復制的仿品胎色是略呈粉紅色的,放入水中呈現較醒目的粉紅色。

3.部分真品三彩露胎處會生出極細小的如針尖大的暗紅、淺褐、黑等色的土銹。或密或疏,或多或少地出現於露胎處的表面,有的出現在口沿,有的出現在踏板上,有的出現在器物內。土銹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朝生成的,千百年時光的孕育使得胎體內的某些元素分子由胎內溢於胎表,成為胎表的一個組成部分。高仿三彩的胎表絕不會出現土綉,仿造的土銹極不自然,仿品出窯之後再往露胎處「種」上的土銹和自然生長出來的真土銹顏色差別很大,生長出來的和強加上去的,一個自然,一個僵硬不自然。 土銹看似簡單,卻極難仿造,故大多數高仿三彩為了盡量減少人為的破綻,乾脆就不做土銹。說到土銹,不少人把土銹理解成胎土表面用水可沖洗掉的臟土層。其實所謂銹,是物質化學變化的產物,如鐵銹、銅銹等,它和原物不可分割,真品三彩的土銹不但洗不掉而且越洗越清楚
釉光的區別
唐三彩的釉本質上是一種亮釉,剛燒成時光亮刺目,光澤燦爛,百年之後光澤漸退,溫潤晶瑩,釉光逐漸變得柔和自然,精光內蘊,寶光四溢。唐三彩的釉光根據目前所見墓室出土的器物看,其釉光總是柔和溫潤的,除了釉面腐蝕嚴重,否則三彩真品不會失去柔潤的光澤。大多數唐三彩釉面由於時代久遠都會出現只哈利光,它是千年風月留在唐三彩器表的影子,任何仿造者都無法讓自己的仿品穿越千年時光。哈利光不管在什麼顏色的釉面上都呈現出五顏六色,也不管是在什麼樣的光線下其顏色也都如此。真品三彩器物通體的寶光,恍惚不定,如夢幻漂浮在絢麗多彩的釉面上,所有的高仿者對這夢幻之光都會感到無奈。高仿三彩釉面的光澤雖也柔和溫潤,但柔和之中露出燦爛,溫潤之中隱含賊光,其通體一致的釉光毫無內涵,絕不會出現哈利光。唐三彩的釉雖屬低溫釉,但仍經800度左右的溫度燒成,釉面仍有相當硬度,沒有百年以上的時間,釉質不會發生明顯變化,而哈利光是釉質老化後釉面分子發生質變,經光折射之後產生的特異之光。高仿三彩釉表在光的照射下,雖偶爾也可以見到淡紅、淺綠等色,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仿品中的顏色是固定在釉里的,而真正的哈利光是漂浮於釉表的,並且是五顏色六色的,而仿品的顏色通常是一兩種。真品的哈利光用一般的照相機可拍攝到,而仿品的光則拍攝不到。所以,有無哈利光是鑒別真假唐三彩的一個過硬的標准。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唐三彩都有哈利光,所以不排除沒有哈利光的三彩器也屬真品
釉面的區別
歲月無情,唐三彩釉面經受千年時光的洗禮會留下一些不容易發現卻很特別的痕跡。它們分別是:
1.泥土的腐蝕痕跡。目前還未見唐三彩傳世品的報道,幾乎都是出土物,其釉面一般均見泥土腐蝕的痕跡,不同的只是腐蝕的程度和方式。一般情況下是見土咬的細孔隨意自然地出現於釉表,或通體或局部出現,細孔大小、深淺不一,有的密密麻麻,有的寥若晨星。腐蝕的程度不一,有的要仔細觀察才可發現。在放大鏡下觀察部分土咬細孔,其邊緣的釉面有輕微的腐蝕過渡。經葯水處理土埋之後釉表會出現酸咬的小孔,但很有規律,僵硬不自然,腐蝕程度較一致,沒有腐蝕的過渡現象。實際上高仿者目前在釉表的處理上很矛盾,如果用葯水處理,釉表的光澤又不自然,很容易被識破;不用葯水處理釉面又太光潔新穎,加入其他元素降低釉光的亮度,一經檢測馬腳又露。在觀察腐蝕細孔時要注意把它與釉面在窯中形成的大小不一的棕眼區別開來,棕眼僅出現在釉表,深度約為釉厚的三分之一,腐蝕細孔則深入釉里,有的腐蝕至胎表。
2.過渡自然的腐蝕斑塊。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還有一種特殊的腐蝕形式也是高仿唐三彩目前無法仿造的。那就是光潤的釉表極薄的一層釉水被腐蝕了,留下粗糙的釉面,形成大小不一的腐蝕斑塊。它們出現在釉面上有一個清晰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就是從無到有,由淺到深,再由深到淺。唐三彩出土後腐蝕不再發展,過程停在了釉面上,給了我們辨別的依據
先說由淺到深:腐蝕出現時,開始是釉面上出現隱約可見的微孔。微孔剛出現時可以是幾個也可以是幾十個、上百上千個,剛出現時太渺小還不足以改變其釉面的光澤和顏色,乍看上去釉面正常,不用放大鏡觀察也可看清;隨著微孔的增多增大,其釉面的顏色慢慢變成淺褐色;隨著腐蝕的日趨嚴重,腐蝕面積逐漸增大,就出現了粗糙的斑塊,用手摸之有刺手感,用指甲輕輕一劃可劃出痕跡。
再說由深到淺:腐蝕較嚴重的釉面向未腐蝕的釉面發展的過程是一種由深至淺的漸進侵蝕過程。首先是最嚴重之處釉表釉光全無,只見粗糙的面目全非的釉,用手指可抹出痕跡,再接著是稍微嚴重的地方釉表極薄的一層尚存,但卻有極細的孔隙且釉光暗淡,有的釉光幾乎不存在了,用指甲可掐進去,再過渡下去,受輕微腐蝕的釉表乍看上去釉面尚好,釉光也還自然,但仔細觀察釉面就隱約可見腐蝕細孔,用小刀輕劃可劃出痕跡。這種由淺至深又從深至淺的交替腐蝕過程,在釉表的表現是以毫米為單位的,但在時間上要形成這一過程卻是要以百年為單位的。整個器物易仿,細微之處難仿。所以,吃透了真品唐三彩的釉面,再回過頭來看仿品的釉面,其淺薄之處也就一清二楚了。 3.返鉛現象——百年時間濃縮而成的精靈。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的返鉛現象,即人們常說的「銀斑」,是唐三彩後天生成的典型物質。返鉛現象的出現除了需要一定的環境,還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是時間留在唐三彩器物上的特殊的印記。從筆者珍藏的幾件有返鉛現象的唐三彩來看,返鉛現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整件唐三彩器物的釉面通體有一層薄薄的銀光,如秋月之色浮於物面,如薄霜依稀可見。
(2)一件器物釉面的局部有銀白色的返鉛現象,而大部分釉面則沒有。值得一提的是返鉛現象出現於任何顏色的釉面,藍色的釉面的返鉛現象往往更為突出,顏色更加自然。並不像有的文章所說的藍釉不會出現返鉛現象,要知道唐三彩的釉由各種化學元素組成,其中鉛的成分達25%左右。既然釉有那麼高的鉛含量,只要條件合適,什麼顏色的釉面鉛分子還不是照樣跑出來,藍釉亦釉,沒有例外。
(3)以細小的銀白色斑點出現在釉面上。「銀斑」是真品唐三彩器返鉛現象的重要表現方式,其表現形式仍為不同時間先後出現的動態過程。首先是醞釀階段,表現形式為釉面出現隱約可見的淺黑色斑點,有的略呈爆裂狀,再發展是在淺黑色的斑點中間出現針尖大的白點,再往下發展便是白點逐漸長大成為白色的斑點。隨著這一過程的不斷發展,釉面上的銀白色斑點也就越來越多,大小不一呈色自然。「銀斑」從醞釀到發展成為銀片,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但唐三彩器出土後,離開了出現「銀斑」的環境,動態的生長過程便凝固在唐三彩器物上,給我們觀察它提供了一個動態的過程,幾百年的光陰便凝固在我們眼前。真品「銀斑」,由分子構成,薄如紙張的1%。高仿唐三彩的「銀斑」,有的是在窯中燒成與生俱來的,似故意加鉛使之和釉一起熔化,「銀斑」深入釉里,和真品「銀斑」浮於釉表剛好相反;有的「銀斑」是仿品出窯後「種」上去的,厚重笨拙,毫無自然感,與自然的鉛金屬的光澤差別甚遠。盡管「種」上去的「銀斑」仿造者也用一定的溫度使之熔於釉表,可人為痕跡很濃,糊弄門外漢尚可,在行家面前絕難過關。用第一種方法造「銀斑」,又無法用葯水處理埋於地下,因為這樣「銀斑」就發黑無光了;用第二種方法造「銀斑」不僅造不出極薄的真「銀斑」,還留下跡痕。就算挖空心思用盡手段仿出稍微像樣的「銀斑」,可真品「銀斑」那種先後出現,大小不一的生長過程,仿者又沒轍了。所以說,「銀斑」是目前高仿者還無法解開的死結。
釉里的區別
目前高仿唐三彩的釉里開片雖也淺淡細密,狀若魚子,甚至少量高仿品的開片亦似乎有一種微微上翹的感覺,但比起真品唐三彩,仿品唐三彩的開片密密麻麻,極為細小,細碎爆裂,而且不同的釉色開片也有差異:黃色釉開片最為細小;深黃色釉開片最為細密,更像民間所說的「芝麻釉」、「翹皮紋」;褐色釉類似燒焦狀的釉面開片則多呈爆裂狀,與胎體分離似乎更明顯;綠色釉開片則沒有黃色釉開片細;白色釉開片與紅色釉開片大致相同;藍色釉和墨綠釉則多數開冰裂紋,走紋雖也細密,但紋片很少有上翹現象;真品唐三彩器的開片往往是比較復雜的,就是同一器物釉面的開片也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地方開片均勻極細碎,而釉薄之處開片細而不碎紋路稍長
總之,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真品唐三彩與高仿唐三彩釉里的不同,那就是高仿品開片細小,真品開片極為細小,差別就在一個「極」字,其中奧妙不是比較著看很難說明誰細、誰更細。
時光歷經百年可以滲透釉面,把一些褐、黑等色的雜質帶入釉里,凝結在釉下胎表,部分真品的釉下會出現這一情況。釉的開片雖不是很細,但紋路是非常緊密的,絕無向兩邊分開的現象,可雜質竟穿透紋路滲入釉里慢慢積累形成黑褐色的沉積物,沉積在釉下的雜質越多,釉下的胎表就越黑,反之就越淡,在透明的釉下清晰可見。出現這種現象並不奇怪,只要有足夠長久的時間就可。高仿品釉下胎表之所以沒有這一現象,就是因為它沒有百年以上的時間,短時間的「速成」是毫無結果的,即使有雜質侵入,也不會透入肌理。

⑵ 唐三彩開片的主要特徵

1、造型。

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生活用具、模型、人物、動物四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這個可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在我國古代馬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戰場上需要馬,農民耕田需要馬,交通運輸也需要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馬比較多。

其次就是駱駝也比較多,這可能和當時中外貿易有關,駱駝是長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絲綢之路沿途需要駱駝作為交通工具。所以說,匠人們把它反映在工藝品上。而人物一般以宮廷侍女比較多,這個反映的就是當時的宮廷生活了。

2、釉色

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釉色。作為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黃綠白三種釉色,這在唐代本來就是首創,但是匠人們又巧妙地運用施釉的方法,黃、綠、白三色,讓它交錯、間錯地使用,然後經過高溫燒制以後,釉色又澆融流溜形成獨特的流竄工藝。

出窯以後,三彩就變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復色、有兼色,人們能夠看到的就是斑駁淋漓的多種彩色,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點。

(2)唐代三彩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製作工藝:

製作工藝十分復雜,首先要將開采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澱、晾乾後,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制。唐三彩的燒制採用的是二次燒成法。

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製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約800℃。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煅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

釉燒出來以後,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發這么一個過程,然後這一件唐三彩的產品就算完成了。

怎麼鑒別唐三彩

典型案例高:仿唐三彩第一人,騙過文物泰斗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北京潘家園發生了一起驚天「盜墓案」,近百件北魏陶俑悄悄出現在潘家園市場,國家文物鑒定一位委員將此事上報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迅速撥款責令有關博物館收購。但北魏陶俑卻越收越多,第一批80件剛收進博物館,潘家園地攤上又出現第二批,第二批被收購,又出現第三批。據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呂濟民老人回憶,(北魏陶俑)中國歷史博物館買了三次,花了80萬元;故宮博物院買了兩次,花了10萬元。接下來,奇怪的事情出現了:北魏陶俑越賣越多,價格也越來越便宜,大有收不完、買不盡的架勢。

關於北魏陶俑的集體鑒定,專家們出現了分歧,有人說真、有人說假。頭一年,海關查獲了一批運往境外的「唐三彩」馬與樂俑,經過專家鑒定和儀器測試,都一致證明是十六國時期的文物。根據貨主的交代,公安人員抓到了賣主,要按倒賣國家一級文物定罪。於是,買主顧不上錢了,大叫冤枉,說這批唐三彩是高仿品,全都出自鄉黨高水旺之手。有個賣主挪揄說:「蒙專家太容易了,無非就是掌握好胎、釉、型、工、舊這幾個方面的訣竅,做得和故宮裡面的一模一樣,他們就認。

烏龍事件後,出了名的高水旺開始深刻反思:仿古遇到了政策界限,而新工藝又不受市場待見,自己該怎麼辦?在兩難的撕扯中,高水旺最後選擇繼續他的仿古之路,但那已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對先民精湛技術的發掘與再現,也是對人類文化的敬仰與傳承。從這個時候開始,高水旺的作品都打上了自己的款識。寫上自己的名字,仿得再像,也是高水旺仿的唐三彩。

隨著唐三彩仿品的出現,辨別真假唐三彩的文章也一篇篇見諸報端,這些文章繁榮了文化園地的同時,其研究成果也被仿造者所利用,並仿造出一批批真假難辨的三彩器。下面小編簡單總結一下唐三彩的鑒別方法

那麼唐三彩的仿製手法有那些我們又該如何鑒別呢

自上世紀初唐三彩被發現以來,便受到中國以及世界藝術界的關注,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唐三彩的研究更是火熱,不少專家紛紛把研究成果公諸於眾。隨著唐三彩仿品的出現,辨別真假唐三彩的文章也一篇篇見諸報端,這些文章繁榮了文化園地的同時,其研究成果也被仿造者所利用,並仿造出一批批真假難辨的三彩器。經過作舊之後便在城鄉不斷露面,道行不深的收藏者屢屢上當中招。究其原因,一方面它們在胎、釉、色彩、造型乃至內在的精神風格等方面,都幾乎達到了完美境界,另一方面它們又具備了常見論及唐三彩文章中所列舉的真品三彩的全部特徵。可見高仿三彩確實仿到了相當的水平,沒有火眼金睛則難辨真假。

唐三彩燒成溫度最高約1100度左右,其製作工藝不算復雜,製作原料隨處可見,胎釉配方早已公開,仿造高手人才輩出,有的還是唐三彩研究的專家。試想,行家運用現代技術「克隆」出來的仿品與真品還會有什麼差別呢?回答是肯定的,真品三彩的基本特徵,高仿三彩都具備了。可以說,相同點已經達到了99%以上,餘下還不到1%的較為特殊的特徵,是無法仿造的,因為這特殊之處惟有千百年的時間才能形成,人力暫無力為之。

如何識別唐三彩真偽呢?以下介紹幾種重要的鑒別方法:

(一)釉唐三彩真品表面釉層較厚,釉中氣泡很少,用肉眼觀察,表面裂紋不明顯,更不會有橫七豎八的長紋開片。由於多用刷釉法,釉面均勻,但有時可以看出刷紋。唐三彩是一種亮釉,贗品通常表面有一種耀眼的「賊光」,而真品則光澤柔和,有「七彩蛤蜊光」「細部特徵」。另外,釉表有非常明顯的「如乾涸開裂翹曲的塘泥」現象,即民間所說的「翹皮紋」或「芝麻釉「細部特徵」據說,迄今為止作偽者還無法仿出與真品唐三彩一樣的「翹皮紋」來。因此,「翹皮紋」是唐三彩鑒定中一個最重要的特徵。

(二)造型真品唐三彩馬從造型上看,一般都是頭小頸長,膘肥體壯,臀部發達,腿部強勁有力,處處都可透出一種內在雄健的美。其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局部雕琢精細,刀工嫻熟,符合「西域大宛洋馬」的生理解刨特點。由本人收藏的該件貼塑瓶可見,它的造型規整,雍容大方、人物造型准確,線條流暢,色彩瑰麗,瀟灑生動。不僅與一般的工藝品的造型不同,與其他時代出土的瓶也不同。它體現了唐三彩瓶的造型特點。如此精湛傳神的技藝,豈是仿品能企及的?

(三)胎真品唐三彩的胎質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紅色陶胎,是以普通陶土為原料,多出現於隋和唐朝初期(此馬既為紅色陶胎),極其稀罕,僅陝西有少量出土;另一類是白色陶胎,多產於河南,是最多見的一種。然而,對於高仿三彩來講,用白色高嶺土製假已經不成問題,因此不能僅憑胎質辨別其真偽。唐三彩造型手法有捏塑、堆塑、雕刻、輪制、模製等幾種。

(四)隕石坑唐三彩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其胎釉必然會受到「侵蝕」,出土後的三彩常常會出現斑駁脫落的現象,形成一個個像「小圓鍋」形狀的微小圓坑,其形體大小及其分布毫無規律,行內將其叫做「隕石坑」(其真正形成機制還有待研究)。這種自然形成的缺陷所呈現的特徵,也是我們辨別真偽唐三彩的一個重要依據。三彩釉面的泛鉛現象!通常真三彩器釉面有許多如同針尖般大小不一的剝釉點,俗稱隕石坑。通過放大鏡我們可以觀察到,真三彩的隕石坑呈園型四周平滑無人為痕跡!

蛤蜊光和隕石坑

由於三彩器釉彩內含鉛,故埋藏地下後會緩慢地釋出鉛元素溢於釉彩表面,它的厚度僅為普通紙張的千萬之一。當器物出土這種泛鉛現象會自動停止。這是目前公認的無仿特徵!泛鉛現象通常與蛤蜊光現象共存!

通常真三彩器釉面有許多如同針尖般大小不一的剝釉點,俗稱隕石坑。通過放大

通常真三彩器釉面有許多如同針尖般大小不一的剝釉點,俗稱隕石坑。通過放大鏡我們可以觀察到,真三彩的隕石坑呈園型四周平滑無人為痕跡!

隕石坑

(五)墓土味唐三彩器皿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墓土的味道已經沁入到了唐三彩「胎骨」,即使出土後存放若干年也能聞到一種老坑的墓土味。尤其將唐三彩浸濕後,或用淋浴花撒將其淋濕,離很遠都能很輕易地聞到強烈的「墓土味」。而用陶土新製作的仿品,採用上述試驗方法,則可聞到新鮮泥土味;用石膏作的仿品則能聞到一股石膏味;經過作舊的仿品,有的能聞到刺鼻的化學味,有的則能聞到腥臭味(糞坑中泡過),有的則可聞到用農葯炮製的「六六粉」味。

唐三彩風格獨特,釉色豐富,造型美妙絕倫,以其獨特高超的技藝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近幾十年,唐三彩不斷現身於國際藝術品市場,身價不斷升高,不斷創下驚人的價格,因此也受到了國內收藏家的重視,由於唐三彩的經濟價值和藝術價格都很高,民國時期就有人仿製。近年來,市場上的仿品越來越多。

那麼,如何辨別真假唐三彩呢?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造型

唐三彩真品,造型生動逼真,比例協調,形態自然傳神。仿品造型生硬,比例不協調,面部呆滯,有的線條過於規整,形似而神不似;真品圓形器物底足一般呈「飛棱」狀,並在棱尖外修一刀,仿品往往缺少這道工序。

2、釉色

真品的器底和圈足往往不施釉,使器物部分露胎,底足很乾凈。而仿品全部施釉,底足往往黑而臟。真品釉色自然柔和,釉中開片細而均勻,釉面的突起感、翹起感如蒼蠅翅膀上的紋路一樣,釉面很乾很薄,無積釉、無垂釉珠、少積釉現象;而仿品釉色過於艷麗、刺目。釉中開片大小不均,有生硬感。釉面常有積釉、

滴釉現象,釉面干澀。

3、胎質

真品為陶胎,胎質白中泛淺紅、淺黃色。胎土細、實,含有礦物雜質。由於大多從墓中出土,歷經千年時間,器物露胎處有風化現象;仿品多為瓷胎或以石膏或白水泥為胎,胎質潔白、泛灰、細膩,無風化現象。雜質少,叩之聲音響亮,上手手感較重。

(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歷史時期創作的,與當時社會風俗、生活環境、審美意識、製作材料、工藝水平分不開,因此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均能表現出生動逼真的神態,生活氣息濃郁。從出土的唐三彩來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藝嫻熟,人物、動物比例協調,形象生動。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勢變化有致,各種動物或靜、或動,神完氣足,形態自然傳神。仿製品的製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圖片,三是在原型上創新,四是臆造。製作者雖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與原物相似,但由於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製作者與唐代工匠生活的環境不同,所以製作出來的只能形似而達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變化。如製作的俑類往往比例上不協調,面部呆滯,線條生硬,有的線條過於規整。唐代三彩圓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飛棱」狀,並在棱尖外修一刀,這在碗、盤、瓶、執壺、缽等器物上最常見,而仿製品往往缺少這道工序。

(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歷經千餘年,受土壤環境和土壤中化學物質如酸、鹼等的侵蝕,光亮奪目的光澤已變得柔和瑩潤,釉面的開片均勻細小,有規律,開片四邊微微上翹,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片與片之間的間隙有銹蝕的銀沁,類似於漢代綠釉陶壺的泛鉛現象。用肉眼直接觀察,從側面看釉面的表層,生成一種像蠅翅一樣薄薄的一層,開片之間像是鼓起的線條,這即是唐三彩的「包漿」。仿製品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澤,往往採用氫氟酸去光,再用鹼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澀。近年來,製作者也研究燒制出了釉面開小片的方法,但開片堅硬,有的過於細碎,有的紋路雜亂無章,開片往往產生個別紋線過長的現象,釉面無蠅翅「包漿」。有的雖然也製作上了一層銀片或出現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層薄霧,很淺薄,而且不牢固。

(三)胎體洛陽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鐵質。因燒成溫度和爐內氣氛的差異,燒成後的胎體顏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黃色等多種,胎質不是很精,胎質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顆粒,並有其他礦物雜質。從胎體堅實度來看,有的因燒成溫度高,胎體比較堅硬;有的因燒成溫度低,胎體硬度小一些,胎體較疏鬆,釉層容易剝落。仿製品的製作,一種是採用加工現代三彩工藝品的胎體材料,即純凈的高嶺土,沒有經過特殊配料加工,燒成後胎體潔白細膩,比較堅硬,雜質少,叩之聲音響亮,手感較重,與唐代三彩區別較大。另一種選用的材料也是高嶺土,採用與古代相近的工藝對胎料進行加工,製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質,經過精心配製,燒成後無論從硬度、胎色還是疏密度都與唐代三彩接近,區別開來有一定難度。

(四)工藝唐三彩的製作一般採用先雕塑,後翻模,再按坯,最後粘接組裝。同時採用輪制和捏制的方法,無論是在俑類和器物類都留下了這些工藝痕跡。人物、動物多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從出土實物來看,這些痕跡非常明顯,仔細觀察這些三彩身體內部的胎面上,許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圓體三彩器物如扁壺等,側面基本都有對接及刀削痕。再如缽、罐、瓶、水注、盤、碗等採用輪製法,製作過程中留下的細小弦紋清晰可見。仿製品有的採用注漿工藝,器物胎體上看不到捏塑和輪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藝,其製作方法與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較輕。圓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漿或模製成型後放在轉盤上,利用轉盤的旋轉用工具劃出一道道輪制的痕跡,但弦紋看上去線條不自然。有的採用與唐代相類似的模製按坯工藝製作,但組合後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器皿都顯得笨拙,比例不協調,線條生硬。還有的過於精雕細做,畫蛇添足,讓人感覺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韻。通常情況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沒有衣物遮住的皮膚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臉部、頸部、手部,一般採用彩繪。頭發、眉毛、眼睛、胡須、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頰用朱紅。人物的五官、須眉描繪的細致入微。這些彩繪歷經千年顏色已經變淡變薄,且滲入胎體。仿製品的彩繪顏色鮮艷清晰,看上去比較浮,勾畫的線條不幹凈利落,人物表情顯得呆滯,所用筆法描繪的往往不到位,與真品有一定的差別

蠅翅開片針眼明顯

唐三彩.蠅翅片唐三彩開片的特徵,就是所謂的「芝麻開片兩頭蹺」。

如此低劣一眼開門的現代仿品三彩馬竟然被「磚家」鑒定為「真品!」真品也可以被「磚家」判為「仿品!」「磚家」就可以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1、開片

開片,嚴格地來說,是陶瓷製作後的一種缺陷。開片是陶瓷器在製作過程中,受到各種自然或人為的因素,在表面所生成的裂紋。一開始,這種裂紋的形成機理被偶然性所制約,當這種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裂紋,使陶瓷器表面產生一種奇特的觀賞效果後,收藏家和製作者就開始重視這種裂紋,並摸索產生這種裂紋的工藝要求。這樣,陶瓷表面的裂紋就被美化成「開片」,而開片的形成機理也就成了歷代工匠的不斷探索的制陶規律。不同的製作工藝,會使陶瓷器表面形成不同的開片,這們,開片也就成了鑒定不同時代陶瓷器的依據,也是現代製作各種高仿品所必須摸索的規律。最著名的開片,就是南宋哥窯的金絲鐵線,其開片之美實在是妙不可言。

唐三彩的開片也有其明顯的特徵。絕大多數唐三彩的收藏者都能背出唐三彩開片的特徵,就是所謂的「芝麻開片兩頭蹺」。那麼,什麼樣的開片是「芝麻開片」呢?它的兩頭又是怎樣上蹺的呢?

對於唐三彩的「芝麻開片」,收藏界還有一句話,叫做「一個芝麻三個片」。這句話,顧名思義形容唐三彩的開片是一種十分細小的開片,學術界把這種開片稱之為「蠅翅片」。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一本昆蟲類的生物書看看,在這些書里找一找各種蠅類的翅膀,理解它的大小,默記它的紋路,唐三彩的開片就象蠅類的翅膀,就能體會什麼是蠅翅片了。這樣小的開片,兩頭明顯的上蹺,猶如蘇綉的針腳,密密麻麻。

讀者可以發現以下三點不同:

(1)這條規律總結得十分有道理。現代唐三彩的開片,就能對開片的大小有一直觀的認識;

(2)形狀不同。真品唐三彩的開片呈芝麻狀,兩頭尖,中間粗,在側光下,可以明顯看出兩頭上蹺的現象。現代唐三彩製品,其開片為幾何狀,開片角尖銳,不如芝麻開片那樣和潤;

(3)規律不同。唐三彩蠅翅開片,一律為排列緊密的芝麻開片,開片的形狀十分有規律。仿品唐三彩,開片為無規律的幾何狀,或者是三角形,或者是長方形,開片的大小不一,犬牙交錯,沒有規律性可言。讀者自然可以對唐三彩的開片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

我們還需說明的是,唐三彩開片,是比較典型的「蠅翅片」,有這樣的開片,可以斷定唐三彩的真假,但並不等於說,所有唐三彩的開片都是這樣的「蠅翅片」!

窯口不同,

窯的形狀不同,

燒窯的溫度不同,

燒窯的燃料不同,

唐三彩的坯料和釉料的不同,

燒窯時唐三彩放置的數量和位置的不同,

唐三彩器型的大小和形狀的不同,

燒制後冷卻的速度不同等等,

都會使唐三彩的開片呈現不同的數量、形狀和大小,讀者應該多多接觸實物,摸索其中的規律,切不可形成某種思維定勢,而錯失良機。

有一種意見認為,仿品唐三彩的開片問題已經解決,高仿的唐三彩開片和真品唐三彩的開片一模一樣。對於這樣的結論,我們不敢苟同。不要說仿品唐三彩的開片,就是真品唐三彩的開片,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我們只能找出相似的規律來加以研究。

我們認為,一些高仿唐三彩盡管也能出現較小的開片,但其和真品唐三彩的「蠅翅片」還是有本質的區別。其區別如下:

(1)仿品唐三彩的開片雖小,但還是大於真品唐三彩的開片;

(2)真品唐三彩的開片其邊框有弧線,而仿品唐三彩的開片幾乎都是幾何狀直線;

(3)真品唐三彩開片是兩頭蹺,而仿品唐三彩是邊線有凸起現象;

(4)仿品唐三彩開片的邊框要粗於真品唐三彩的開片。

讀者仔細逐磨其中的區別,再將真品唐三彩反復觀摩,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們還要強調的是,唐三彩的開片也有較大的現象,讀者應該結合其他的鑒定特徵反復推敲,才能下結論。

最後,真品唐三彩的胎體在遇到水後,會變成藕粉色(粉紅色),水干後恢復原來的顏色。一般新仿品都不會呈現這一特徵。

小編1762o4o5921頭條號:古玩收藏經紀人

⑷ 我朋友有個唐三彩....不知怎麼可以看出真偽

唐三彩的鑒定應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真偽鑒定,第二層次是真品鑒定。第二層次的真品鑒定是進一步研究其燒制地點和燒制時間。

由於出土資料的限制,對唐三彩真假的辯識及燒制地點和時間的確定具有模糊性的特徽。精確的科學的認識,有待於考古組了的豐富和研究的深入。

唐三彩的真偽鑒定

假作真時真亦假,現在存世的真真假假,又真又假的三彩,在鑒定時確實很難。又因為唐三彩燒制地點不一,胎質和釉色,造型和風格本身就各不相同,在鑒別時很可能假當作真,真又當作假。對民國初及近二十年的仿製品,應從胎、釉、形、神諸方面綜合考慮,尤其是難以言傳的「神」,是任何名匠高手都仿不了的。

胎——真品是陶胎,較為粗松,胎色呈白、白中閃黃或粉紅色。近二十年新仿的是瓷胎,細膩緻密,有些則用石膏加水泥製成,潔白或稍灰。

釉——真品釉層厚實,光澤柔和,釉色深沉,外觀自然而古拙。由於長期水漫土蝕,釉面形成一種極細的無色紋片,紋片四邊上翹與胎體略有分離。南方出土的唐三彩還可以見到水蝕而產生的銀釉。民國初及近二十年所仿釉面晶亮,有大且不勻的紋片,紋片四周上翹現象。

三彩馬及牽馬佣

施釉方法——唐代三彩採用刷釉方法,有的部位用不同底色,各種釉自然流淌、交融。因刷釉造成釉層厚薄不均,見微小露胎處。人佣的頭部或足部,獸的足部和底盤露胎。近二十年仿製三彩採用噴釉方法,不同部位用不同釉色加重,形成套色,有人工痕跡,很少流淌。因噴釉,釉層均勻細膩,不見微小漏釉處。器物的各部分均滿釉,不見露胎。

製作成型——唐三彩真品用模型、輪制並捏塑手製成型,同類產品大小不一,見刀痕和指痕。馬、駱駝等動物的尾和身軀連在一起塑制,出土物常見損壞或殘缺不全。

仿製三彩用模製或注漿成型,見胎漿流淌痕,產品規格大小統一。大件器物均分件成型,如馬駱駝的尾部和身軀分別製作,燒成後再插入佣身臀部方孔。

真唐三彩土銹與原物結為一體,不易颳去,即使刮落也必帶去釉胎。仿舊作品都經水洗或葯品處理,有生硬和不自然處,與出土唐三彩真品經千年風霜的陳舊感,總有神氣上的區別。

近年西安、洛陽由國家單位仿製的三彩在胎上列印記,比較容易識別。

真假三彩的識別以來理性認識能力,更以來實際積累經驗,許多不可言傳的訣竅,講不出道理的直感往往更准確。
唐三彩出土地點的辯識

唐三彩出土以西安和洛陽為多,揚州次之,其它地區僅見零星報道。各地出土物的胎釉造型特點不同。理清並總結唐三彩的地域性特徽有重要意義,早年出土的三彩藉助這種認識可搞清一些「身世」,同樣,又為真偽辯識提供了一條線索。

出土地點和生產地點之間有些聯系,但並不等同。同一墓出土的可來自幾個窯,同一窯產品也可以出現於幾個地方的墓葬。在古代運輸不便的情況下,巨型三彩佣不可能長途跋涉,出土地點和燒制地點回較近 。西安和洛陽三彩的明顯區別也證實了這一點。至於每件三彩是什麼地方生產的,按目前的考古資料和研究水平,還無法給予准確的回答。

占出土三彩絕大部分的西安和洛陽唐三彩,有這樣一些主要區別:

胎質——陝西三彩胎骨較粗松,其中紅泥胎延續時間較長,在出土三彩中佔一定比例。河南出土的三彩,胎骨較堅致,不見紅泥胎。

釉彩——陝西三彩的釉色清亮素雅,玻璃質感弱,用淡綠、淡黃、褐色裝飾較多。釉彩裝飾以各種垂流交融的發為特徽。河南唐三彩釉色嚴厲濃重,多見集合形點彩花紋和垂帶狀花紋,流釉控制較好,有些紋飾仿絲、毛織物,施彩不顧及造型,帶有明顯的裝飾性。
早期三彩釉層較厚濁灰暗,有較多褐色,盛唐起釉色清亮明艷。藍彩熟練運用是在八世紀,這時三彩已盛極而衰,因而大型藍彩器很稀少。

唐三彩胎骨早期的燒制溫度較高,盛唐時降低胎燒制溫度以適合釉的燒制條件,以後三彩日用器皿的燒制溫度又較高。

⑸ 如何辨識唐三彩的真偽

唐三彩的鑒定應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真偽鑒定,第二層次是真品鑒定。第二層次的真品鑒定是進一步研究其燒制地點和燒制時間。由於出土資料的限制,對唐三彩真假的辯識及燒制地點和時間的確定具有模糊性的特徽。

精確的科學的認識,有待於考古組了的豐富和研究的深入。唐三彩的真偽鑒定假作真時真亦假,現在存世的真真假假,又真又假的三彩,在鑒定時確實很難。

又因為唐三彩燒制地點不一,胎質和釉色,造型和風格本身就各不相同,在鑒別時很可能假當作真,真又當作假。對民國初及近二十年的仿製品,應從胎、釉、形、神諸方面綜合考慮,尤其是難以言傳的「神」,是任何名匠高手都仿不了的。

⑹ 唐三彩的特點是什麼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艷,唐三彩就是這一時期產生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唐三彩的生產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採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的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做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製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
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大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風氣。
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傢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發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精品。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艷,唐三彩就是這一時期產生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
1905-1909年,隴海鐵路修築期間,洛陽北邙山一帶因工程而毀壞了一批唐代墓葬,發現了為數眾多的唐三彩隨葬品。常見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馬、駱駝、仕女、樂伎俑、枕頭等。尤其是三彩駱駝,背載絲綢或馱著樂隊,仰首嘶鳴,那赤髯碧眼的駱俑,身穿窄袖衫,頭戴翻檐帽,再現了中亞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聯想起當年駱駝叮當漫步在"絲綢之路"上的情景。
唐代是我國封建朝代的鼎盛時期,所以說唐三彩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這種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詩歌、繪畫、建築其他文化一樣,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於其他的文化藝術,從現代的陶瓷史上認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因為在唐以前,只有單色釉,最多就是兩色釉的並用,在我國的漢代,已經有了兩色,就是黃色和綠色的兩種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那麼到了唐代以後,就是說這種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時得到了運用。有的就是從陶瓷史上有人考證講,這和唐代當時的審美觀點起了很大的變化有關系。在唐以前人們崇尚的是素色主義吧,到唐代以後,它包容了各種文化,包容了外來的好多文化,那麼就是說這個時候從繪畫也好,從陶瓷也好,從金銀器的製作也好,它形成了一個燦爛文化的這么一個特點。
唐三彩在唐代的興起有它的歷史原因。首先陶瓷業的飛速發展,以及雕塑、建築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促使它們之間不斷結合、不斷發展,因此從人物到動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現出來。
唐代貞觀之治以後,國力強盛、百業俱興,同時也導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於是厚葬之風日盛。唐三彩當時也是作為一種冥器,曾經被列入官府的規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說可以允許他隨葬多少件,但是實際上明文有明文的規定,作為這些達官顯貴們,並不滿足於明文的規定,反而他們往往比官府規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數,去做這種厚葬。官風如此,民風當然也如此,於是從上到下就形成了這么一種厚葬之風,這也就是唐三彩當時能夠迅速在中原地區發展和興起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十分復雜。首先要將開采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澱、晾乾後,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制。唐三彩的燒制採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製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攝氏度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為850-950攝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煅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
釉燒出來以後,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發。這么一個過程,然後這一件唐三彩的產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首先是造型。從造型方面來講,它的造型與一般的工藝品的造型不同,與其他時代出土的馬也不同。
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出土的唐三彩,從現在分類來看主要也是分為動物、器皿和人物三類,尤其以動物居多,這個可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在我國古代馬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戰場上也是需要馬,農民耕田也需要馬,交通運輸也需要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馬比較多,其次就是駱駝也比較多,這可能和當時中外貿易有關,駱駝是長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那麼人們經商可能就是從東往西,從西往絲綢之路沿途需要駱駝作為交通工具。所以說,匠人們把它反映在工藝品上。人物一般以宮廷侍女比較多,這個反映就是當時的宮廷生活有關。
馬的造型比較肥碩,這個馬的品種,據說是從當時西域那邊進貢過來的,所以和我們現在看到的馬的形狀有點不大相同,馬的臀部比較肥,頸部比較寬。唐馬的造型特點,它是以靜為主,但是靜中帶動,你們看到這是一匹靜立的馬。但是它通過馬的眼部的刻畫,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圓睜的,然後馬的耳朵是貼著的,它好像在靜聽或者聽到有什麼動靜一樣,它通過這樣的細部刻畫來顯示出來唐馬的內在精神和內在的韻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釉色。作為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紅綠白三種釉色,這在唐代本來就是首創,但是匠人們又巧妙地運用施釉的方法,紅、綠、白三色,讓它交錯、間錯地使用,然後在高溫下經過高溫燒制以後,釉色又澆融流溜形成獨特的流竄工藝,出窯以後,三彩就變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復色、有兼色,人們能夠看到的就是斑駁淋漓的多種彩色,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點。
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徵是一致的。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立玉,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以馬和駱駝為多。
唐三彩這一種工藝品的特點,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點在裡面,這個造型是雞頭器皿,從現在的考證它當時是西域國家甚至中東國家的一種盛酒用的器皿,但是作為中原地區把它作為一種工藝品來製作,並且人們的使用可以看到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
唐三彩的產地西安、洛陽、揚州是陸上和海上絲綢古道的聯接點。在古絲綢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駱駝。可以想見,在沙漠中,人和駱駝艱難跋涉,相依為命,所以人和駱駝有一種親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態和堅毅負重的神情,似乎還帶著絲綢古道的萬里風塵。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隨著社會的進步,復制和仿製工藝的不斷提高,唐三彩的品種也越來越多。洛陽人在傳統唐三彩造型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平面唐三彩,他們還將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更多更好的唐三彩作品。
唐三彩作為傳統的文化產品和工藝美術品,不僅在中國的陶瓷史上和美術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當得要的作用。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輸出國外,深受異國人民的喜愛。這種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斕釉彩,鮮麗明亮的光澤,優美精湛的造型著稱於世,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器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據考古界的挖掘,在絲綢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亞的一些國家都曾經挖掘出來過唐代三彩的器物碎片。那麼這種文化傳流到國外也對他們的陶瓷業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包括在日本和朝鮮。日本奈良時期曾經仿製中國的三彩製作出來過三彩器物,當時被稱為奈良三彩,朝鮮的新羅時期也仿造中國的三彩製作過三彩的器物,叫新羅三彩。
正因為唐三彩有如此的魅力,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國際、國內市場的開放,喜愛收藏唐三彩的人越來越多。
唐三彩的復制和仿製工藝在洛陽己有上百年的歷史了,經過歷代藝人們的研製,使"洛陽唐三彩"的工藝技巧和藝術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唐三彩的製作工藝也得以繼承和發展。
自上世紀初唐三彩被發現以來,便受到中國以及世界藝術界的關注,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唐三彩的研究更是火熱,不少專家紛紛把研究成果公諸於眾。隨著唐三彩仿品的出現,辨別真假唐三彩的文章也一篇篇見諸報端,這些文章繁榮了文化園地的同時,其研究成果也被仿造者所利用,並仿造出一批批真假難辨的三彩器。經過作舊之後便在城鄉不斷露面,道行不深的收藏者屢屢上當中詔。究其原因,一方面它們在胎、釉、色彩、造型乃至內在的精神風格等方面,都幾乎達到了完美境界,另一方面它們又具備了常見論及唐三彩文章中所列舉的真品三彩的全部特徵。可見高仿三彩確實仿到了相當的水平,沒有火眼金睛則難辨真假。
唐三彩燒成溫度最高約1100度左右,其製作工藝不算復雜,製作原料隨處可見,胎釉配方早已公開,仿造高手人才輩出,有的還是唐三彩研究的專家。試想,行家運用現代技術「克隆」出來的仿品與真品還會有什麼差別呢?回答是肯定的,真品三彩的基本特徵,高仿三彩都具備了。可以說,相同點已經達到了99%以上,餘下還不到1%的較為特殊的特徵,目前是無法仿造的,因為這特殊之處惟有千百年的時間才能形成,人力暫無力為之。
胎釉造型、色彩風格等基本常識,是所有論述唐三彩辨偽文章都重點涉及的問題。但從目前見到的高仿三彩來看,這幾個方面是沒有根本差別的,就連胎釉的各種化學元素和物理特徵的百分比都基本一致,什麼「光齡」、「釉的老化程度」等等,仿造高手照樣信手拈來。所以,在高仿三彩器面前,再談什麼基本的胎釉特徵、造型風格、「光齡釉齡」已毫無意義。故本文把重點放在說明目前高仿者還無法仿出或無法仿得逼真的幾個特殊點上面。
1、蒼老的千年陳舊感。真品出土前或置於潮濕的墓室,或埋於泥土中,受千年地氣、水分、泥土的侵蝕,有的出土後長期置於室內,受空氣和冷暖變化的影響,其胎表已毫無新意,陳舊自然。真品的舊感極其自然,富有層次並深入肌里,用硬物輕劃,可見舊感滲入胎里,如有可能可在不顯眼處輕輕敲擊一兩處胎表就可發現舊感是由胎表向里滲透的。高仿三彩的胎,經作舊處理雖有陳舊感,但絕無真品胎經歲月侵蝕而顯露出來累累滄桑的自然感,舊僅在胎表不入肌里,新的感覺依稀可辨,不會出現舊感滲入胎里的現象。輕擊胎表就見「舊」僅是胎表的一層,是胎的「衣服」,不像真品舊感與胎互為一體,不可分割。
2. 遇空氣即變顏色的胎土新斷面。真品三彩由於時間久遠,部分胎土新斷面遇空氣後,胎土顏色會由白漸變到黑,這一過程一般約100天左右,有一部分真品三彩洗凈後的胎表也會出現這一現象。筆者曾多次敲開幾個真品罐的蓋子進行觀察,其結果都一致。高仿三彩胎的新斷面或胎表就是三五年,其白色的胎土也不會有什麼明顯變化。這一現象還有待於專家的進一步研究。關於真假唐三彩胎的微妙之處,程進奎老師在《唐三彩辨偽新知》(見《中國收藏》總第13期)一文中還有這樣的陳述:「把真品露胎部分放進水中,取出後會出現中度粉紅狀,仿品的露胎處放進水中則呈現土白色」,筆者曾多次試之,結果亦然。不過,這種中度粉紅狀是和仿品胎那種死灰白相比較而言,微微呈現的粉紅色,而且似乎單就河南胎而言更為合適,陝西古胎和現胎有一種胎色微呈粉紅,入水則更明顯。如洛陽等地復制的仿品胎色是略呈粉紅色的,放入水中呈現較醒目的粉紅色。
3.部分真品三彩露胎處會生出極細小的如針尖大的暗紅、淺褐、黑等色的土銹。或密或疏,或多或少地出現於露胎處的表面,有的出現在口沿,有的出現在踏板上,有的出現在器物內。土銹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朝生成的,千百年時光的孕育使得胎體內的某些元素分子由胎內溢於胎表,成為胎表的一個組成部分。高仿三彩的胎表絕不會出現土綉,仿造的土銹極不自然,仿品出窯之後再往露胎處「種」上的土銹和自然生長出來的真土銹顏色差別很大,生長出來的和強加上去的,一個自然,一個僵硬不自然

土銹看似簡單,卻極難仿造,故大多數高仿三彩為了盡量減少人為的破綻,乾脆就不做土銹。說到土銹,不少人把土銹理解成胎土表面用水可沖洗掉的臟土層。其實所謂銹,是物質化學變化的產物,如鐵銹、銅銹等,它和原物不可分割,真品三彩的土銹不但洗不掉而且越洗

唐三彩的釉本質上是一種亮釉,剛燒成時光亮刺目,光澤燦爛,百年之後光澤漸退,溫潤晶瑩,釉光逐漸變得柔和自然,精光內蘊,寶光四溢。唐三彩的釉光根據目前所見墓室出土的器物看,其釉光總是柔和溫潤的,除了釉面腐蝕嚴重,否則三彩真品不會失去柔潤的光澤。

大多數唐三彩釉面由於時代久遠都會出現只哈利光,它是千年風月留在唐三彩器表的影子,任何仿造者都無法讓自己的仿品穿越千年時光。哈利光不管在什麼顏色的釉面上都呈現出五顏六色,也不管是在什麼樣的光線下其顏色也都如此。真品三彩器物通體的寶光,恍惚不定,如夢幻漂浮在絢麗多彩的釉面上,所有的高仿者對這夢幻之光都會感到無奈。

高仿三彩釉面的光澤雖也柔和溫潤,但柔和之中露出燦爛,溫潤之中隱含賊光,其通體一致的釉光毫無內涵,絕不會出現哈利光。唐三彩的釉雖屬低溫釉,但仍經800度左右的溫度燒成,釉面仍有相當硬度,沒有百年以上的時間,釉質不會發生明顯變化,而哈利光是釉質老化後釉面分子發生質變,經光折射之後產生的特異之光。高仿三彩釉表在光的照射下,雖偶爾也可以見到淡紅、淺綠等色,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仿品中的顏色是固定在釉里的,而真正的哈利光是漂浮於釉表的,並且是五顏色六色的,而仿品的顏色通常是一兩種。

真品的哈利光用一般的照相機可拍攝到,而仿品的光則拍攝不到。所以,有無哈利光是鑒別真假唐三彩的一個過硬的標准。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唐三彩都有哈利光,所以不排除沒有哈利光的三彩器也屬真品。

上世紀初至二三十年代,曾有大量的三彩仿製品,它們到現在也已近百年,釉面火光已褪,柔和溫潤,不排除個別器物會有微弱的哈利光,但絕不會有真品三彩那種從釉裡面涌溢而出的寶光。只要你認真觀察民國早期的低溫釉就會發現,此時期絕大部分的低溫釉是沒有哈利光的,上觀至乾隆時期的低溫釉,迎光側視仔細觀察才會隱約發現哈利光。所以,有無明顯的哈利光仍可作為區別民國三彩的硬體之一。

釉面的區別

歲月無情,唐三彩釉面經受千年時光的洗禮會留下一些不容易發現卻很特別的痕跡。它們分別是:

1.泥土的腐蝕痕跡。目前還未見唐三彩傳世品的報道,幾乎都是出土物,其釉面一般均見泥土腐蝕的痕跡,不同的只是腐蝕的程度和方式。一般情況下是見土咬的細孔隨意自然地出現於釉表,或通體或局部出現,細孔大小、深淺不一,有的密密麻麻,有的寥若晨星。腐蝕的程度不一,有的要仔細觀察才可發現。在放大鏡下觀察部分土咬細孔,其邊緣的釉面有輕微的腐蝕過渡。經葯水處理土埋之後釉表會出現酸咬的小孔,但很有規律,僵硬不自然,腐蝕程度較一致,沒有腐蝕的過渡現象。實際上高仿者目前在釉表的處理上很矛盾,如果用葯水處理,釉表的光澤又不自然,很容易被識破;不用葯水處理釉面又太光潔新穎,加入其他元素降低釉光的亮度,一經檢測馬腳又露。在觀察腐蝕細孔時要注意把它與釉面在窯中形成的大小不一的棕眼區別開來,棕眼僅出現在釉表,深度約為釉厚的三分之一,腐蝕細孔則深入釉里,有的腐蝕至胎表。

2.過渡自然的腐蝕斑塊。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還有一種特殊的腐蝕形式也是高仿唐三彩目前無法仿造的。那就是光潤的釉表極薄的一層釉水被腐蝕了,留下粗糙的釉面,形成大小不一的腐蝕斑塊。它們出現在釉面上有一個清晰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就是從無到有,由淺到深,再由深到淺。唐三彩出土後腐蝕不再發展,過程停在了釉面上,給了我們辨別的依據。

先說由淺到深:腐蝕出現時,開始是釉面上出現隱約可見的微孔。微孔剛出現時可以是幾個也可以是幾十個、上百上千個,剛出現時太渺小還不足以改變其釉面的光澤和顏色,乍看上去釉面正常,不用放大鏡觀察也可看清;隨著微孔的增多增大,其釉面的顏色慢慢變成淺褐色;隨著腐蝕的日趨嚴重,腐蝕面積逐漸增大,就出現了粗糙的斑塊,用手摸之有刺手感,用指甲輕輕一劃可劃出痕跡。

再說由深到淺:腐蝕較嚴重的釉面向未腐蝕的釉面發展的過程是一種由深至淺的漸進侵蝕過程。首先是最嚴重之處釉表釉光全無,只見粗糙的面目全非的釉,用手指可抹出痕跡,再接著是稍微嚴重的地方釉表極薄的一層尚存,但卻有極細的孔隙且釉光暗淡,有的釉光幾乎不存在了,用指甲可掐進去,再過渡下去,受輕微腐蝕的釉表乍看上去釉面尚好,釉光也還自然,但仔細觀察釉面就隱約可見腐蝕細孔,用小刀輕劃可劃出痕跡。這種由淺至深又從深至淺的交替腐蝕過程,在釉表的表現是以毫米為單位的,但在時間上要形成這一過程卻是要以百年為單位的。整個器物易仿,細微之處難仿。所以,吃透了真品唐三彩的釉面,再回過頭來看仿品的釉面,其淺薄之處也就一清二楚了。

3.返鉛現象——百年時間濃縮而成的精靈。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的返鉛現象,即人們常說的「銀斑」,是唐三彩後天生成的典型物質。返鉛現象的出現除了需要一定的環境,還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是時間留在唐三彩器物上的特殊的印記。從筆者珍藏的幾件有返鉛現象的唐三彩來看,返鉛現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整件唐三彩器物的釉面通體有一層薄薄的銀光,如秋月之色浮於物面,如薄霜依稀可見。

(2)一件器物釉面的局部有銀白色的返鉛現象,而大部分釉面則沒有。值得一提的是返鉛現象出現於任何顏色的釉面,藍色的釉面的返鉛現象往往更為突出,顏色更加自然。並不像有的文章所說的藍釉不會出現返鉛現象,要知道唐三彩的釉由各種化學元素組成,其中鉛的成分達25%左右。既然釉有那麼高的鉛含量,只要條件合適,什麼顏色的釉面鉛分子還不是照樣跑出來,藍釉亦釉,沒有例外。

(3)以細小的銀白色斑點出現在釉面上。「銀斑」是真品唐三彩器返鉛現象的重要表現方式,其表現形式仍為不同時間先後出現的動態過程。首先是醞釀階段,表現形式為釉面出現隱約可見的淺黑色斑點,有的略呈爆裂狀,再發展是在淺黑色的斑點中間出現針尖大的白點,再往下發展便是白點逐漸長大成為白色的斑點。隨著這一過程的不斷發展,釉面上的銀白色斑點也就越來越多,大小不一呈色自然。「銀斑」從醞釀到發展成為銀片,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但唐三彩器出土後,離開了出現「銀斑」的環境,動態的生長過程便凝固在唐三彩器物上,給我們觀察它提供了一個動態的過程,幾百年的光陰便凝固在我們眼前。

真品「銀斑」,由分子構成,薄如紙張的1%。高仿唐三彩的「銀斑」,有的是在窯中燒成與生俱來的,似故意加鉛使之和釉一起熔化,「銀斑」深入釉里,和真品「銀斑」浮於釉表剛好相反;有的「銀斑」是仿品出窯後「種」上去的,厚重笨拙,毫無自然感,與自然的鉛金屬的光澤差別甚遠。盡管「種」上去的「銀斑」仿造者也用一定的溫度使之熔於釉表,可人為痕跡很濃,糊弄門外漢尚可,在行家面前絕難過關。用第一種方法造「銀斑」,又無法用葯水處理埋於地下,因為這樣「銀斑」就發黑無光了;用第二種方法造「銀斑」不僅造不出極薄的真「銀斑」,還留下跡痕。就算挖空心思用盡手段仿出稍微像樣的「銀斑」,可真品「銀斑」那種先後出現,大小不一的生長過程,仿者又沒轍了。所以說,「銀斑」是目前高仿者還無法解開的死結。

關於「銀斑」的形成,程庸老師在《晉唐宋元瓷器真贗對比鑒定》一書的前言中是這樣評說的:「前些年,唐三彩魚子紋開片難以仿出,現在這個問題也已解決。眼下就剩下最後一個重要特徵難以仿造,那就是『開銀片』。『開銀片』的形成,是因為鉛的原因,它是化學元素中較活躍的一種,時間長了會自然跑出來,就形成了『開銀片』現象。」可見,「銀斑」是時間的沉澱物。

釉里的區別

目前高仿唐三彩的釉里開片雖也淺淡細密,狀若魚子,甚至少量高仿品的開片亦似乎有一種微微上翹的感覺,但比起真品唐三彩,仿品唐三彩的開片密密麻麻,極為細小,細碎爆裂,而且不同的釉色開片也有差異:黃色釉開片最為細小;深黃色釉開片最為細密,更像民間所說的「芝麻釉」、「翹皮紋」;褐色釉類似燒焦狀的釉面開片則多呈爆裂狀,與胎體分離似乎更明顯;綠色釉開片則沒有黃色釉開片細;白色釉開片與紅色釉開片大致相同;藍色釉和墨綠釉則多數開冰裂紋,走紋雖也細密,但紋片很少有上翹現象;真品唐三彩器的開片往往是比較復雜的,就是同一器物釉面的開片也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地方開片均勻極細碎,而釉薄之處開片細而不碎紋路稍長。

總之,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真品唐三彩與高仿唐三彩釉里的不同,那就是高仿品開片細小,真品開片極為細小,差別就在一個「極」字,其中奧妙不是比較著看很難說明誰細、誰更細。

時光歷經百年可以滲透釉面,把一些褐、黑等色的雜質帶入釉里,凝結在釉下胎表,部分真品的釉下會出現這一情況。釉的開片雖不是很細,但紋路是非常緊密的,絕無向兩邊分開的現象,可雜質竟穿透紋路滲入釉里慢慢積累形成黑褐色的沉積物,沉積在釉下的雜質越多,釉下的胎表就越黑,反之就越淡,在透明的釉下清晰可見。出現這種現象並不奇怪,只要有足夠長久的時間就可。高仿品釉下胎表之所以沒有這一現象,就是因為它沒有百年以上的時間,短時間的「速成」是毫無結果的,即使有雜質侵入,也不會透入肌理。

⑺ 如何鑒別真假唐三彩

民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仿製唐三彩,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洛陽唐三彩仿製品的製作主要集中在邙山上的孟津縣朝陽到南石山村一帶,這里生產的三彩以工藝品為主,還製作一些仿製品。那麼如何鑒別真品唐三彩和仿品唐三彩呢?這可以從造型、釉色、胎體、工藝這四個方面入手。 (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歷史時期創作的,與當時的社會風俗、生活環境、審美意識、製作材料、工藝水平分不開,因此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均能表現出生動逼真的神態,生活氣息濃郁。從出土的唐三彩來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藝嫻熟,人物、動物比例協調,形象生動。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勢變化有致,各種動物或靜、或動,神完氣足,形態自然傳神。仿製品的製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圖片,三是在原型上創新,四是臆造。製作者雖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與原物相似,但由於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製作者與唐代工匠生活的環境不同,所以製作出來的只能形似而達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變化。如製作的俑類往往比例上不協調,面部呆滯,線條生硬,有的線條過於規整。唐代三彩圓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飛棱」狀,並在棱尖外修一刀,這在碗、盤、瓶、執壺、缽等器物上最常見,而仿製品往往缺少這道工序。 (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歷經千餘年,受土壤環境和土壤中化學物質如酸、鹼等的侵蝕,光亮奪目的光澤已變得柔和瑩潤,釉面的開片均勻細小,有規律,開片四邊微微上翹,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片與片之間的間隙有銹蝕的銀沁,類似於漢代綠釉陶壺的泛鉛現象。用肉眼直接觀察,從側面看釉面的表層,生成一種像蠅翅一樣薄薄的一層,開片之間像是鼓起的線條,這即是唐三彩的「包漿」。仿製品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澤,往往採用氫氟酸去光,再用鹼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澀。近年來,製作者也研究燒制出了釉面開小片的方法,但開片堅硬,有的過於細碎,有的紋路雜亂無章,開片往往產生個別紋線過長的現象,釉面無蠅翅「包漿」。有的雖然也製作上了一層銀片或出現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層薄霧,很淺薄,而且不牢固。 (三)胎體。洛陽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鐵質。因燒成溫度和爐內氣氛的差異,燒成後的胎體顏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黃色等多種,胎質不是很精,胎質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顆粒,並有其他礦物雜質。從胎體堅實度來看,有的因燒成溫度高,胎體比較堅硬;有的因燒成溫度低,胎體硬度小一些,胎體較疏鬆,釉層容易剝落。仿製品的製作,一種是採用加工現代三彩工藝品的胎體材料,即純凈的高嶺土,沒有經過特殊配料加工,燒成後胎體潔白細膩,比較堅硬,雜質少,叩之聲音響亮,手感較重,與唐代三彩區別較大。另一種選用的材料也是高嶺土,採用與古代相近的工藝對胎料進行加工,製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質,經過精心配製,燒成後無論從硬度、胎色還是疏密度都與唐代三彩接近,區別開來有一定難度。 (四)工藝。唐三彩的製作一般採用先雕塑,後翻模,再按坯,最後粘接組裝。同時採用輪制和捏制的方法,無論是在俑類和器物類都留下了這些工藝痕跡。人物、動物多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從出土實物來看,這些痕跡非常明顯,仔細觀察這些三彩身體內部的胎面上,許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圓體三彩器物如扁壺等,側面基本都有對接及刀削痕。再如缽、罐、瓶、水注、盤、碗等採用輪製法,製作過程中留下的細小弦紋清晰可見。仿製品有的採用注漿工藝,器物胎體上看不到捏塑和輪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藝,其製作方法與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較輕。圓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漿或模製成型後放在轉盤上,利用轉盤的旋轉用工具劃出一道道輪制的痕跡,但弦紋看上去線條不自然。有的採用與唐代相類似的模製按坯工藝製作,但組合後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器皿都顯得笨拙,比例不協調,線條生硬。還有的過於精雕細做,畫蛇添足,讓人感覺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韻。通常情況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沒有衣物遮住的皮膚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臉部、頸部、手部,一般採用彩繪。頭發、眉毛、眼睛、胡須、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頰用朱紅。人物的五官、須眉描繪的細致入微。這些彩繪歷經千年顏色已經變淡變薄,且滲入胎體。仿製品的彩繪顏色鮮艷清晰,看上去比較浮,勾畫的線條不幹凈利落,人物表情顯得呆滯,所用筆法描繪的往往不到位,與真品有一定的差別。

⑻ 唐三彩的鑒別方法

唐三彩是對我國唐代低溫燒制的多彩釉陶器的統稱,之所以稱呼它為唐三彩,是因為它創燒並盛行於唐代,被上至王宮貴族,下到平明百姓用作陪葬的冥器,它有綠、黃、白三種基本顏色,因此被稱為「三彩」。下面來說說唐三彩的鑒別方法。
唐三彩簡介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做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鑒別方法
一、看胎質。從出土情況看,河南洛陽鞏縣窯三彩真品多為白色陶胎,胎質較細膩、疏鬆、白中泛紅,屬藕粉胎。另一種胎質堅硬,白中泛青,聽之聲音清亮,屬鋼胎。
用放大鏡觀察真品瓷器,傷殘處可看到,胎質中含有少量黑色雜質沙粒,如把真品露胎部分放進水中,取出後會呈現中度粉紅狀。如用毛刷清洗臟土後,真品露胎部分會出現很多沙質小坑。仿品胎質細膩潔白或者發灰,硬度大,露胎處放進水中則呈現土白色,同時可聞到一種煤煙氣和硫酸的氣味。
二、看造型。古代工匠往往是長期從事陶瓷製作的,他們技藝嫻熟,隨心所欲,所制器物古樸生動,有粗糙厚薄不均的感覺。仿品則在造型、大小尺寸上頗為相似,但器型生硬,整體與局部比例上欠諧調,馬、駱駝、俑等器物底部四周有刀削痕跡,顯得過於規整,給人一種刻意造作的感覺,器物的內部過於潔白,沒有銹斑和自然塵舊土層現象。
三、看釉色。收藏家普遍鑒別真偽的依據是認為真品無論刷釉或者點釉,流淌自然,色彩較為光亮瑩潤,釉面有一種柔和的光澤,俗稱「寶光」,有部分釉面出現白色銀片,用水洗過後會出現鮮艷的光澤,乾燥後會馬上露出白色銀片。
仿品釉面光彩奪目,有刺眼感,在日光燈下斜看仿品釉面時會呈現紫色、金黃色、鮮綠色三種顏色,釉面上的白色銀片洗後很少出現銀片,這是因為硫酸腐蝕過後才會出現的反應。怎樣鑒定唐三彩,用此種方法最為直觀。
四、看紋片。真品用放大鏡觀察,可看到一種無色的細碎紋片,大片基本均勻,紋片四周輕微有上翹感,紋線多數是由左向右發展,紋線短中交錯。仿品紋片較大,沒有上翹感,紋線多從上往下發展,紋線長而直。
五、聞氣味。真品的氣味近似土腥氣,放入水中一尺內便可聞出,我們稱它為葬氣,真品在經過幾百或者上千年緩慢的水土和屍體浸蝕,這種氣味會被器物的胎質所吸收。
仿品經水後可聞到一種煤煙氣味,是燒窯時的煤煙氣。近年來有幾家仿製高手為達到葬氣的效果,曾採用農葯六六粉水浸蝕陶胎,以求達到葬氣效果。
六、看土銹。真品的表面及內部經過幾百年水土的浸蝕後,三彩器物內部露胎處,會出現很多針尖大的鐵紅色斑點,整齊有序。
以上就是有關唐三彩如何鑒別的相關內容介紹了,相信大家也有所了解了,希望以上內容對大家會有所幫助。

⑼ 唐三彩馬如何辨別真偽

一般書籍在論及唐三彩鑒定時都把造型、胎、釉作為鑒定的三要素。但在高仿唐三彩贗品花樣不斷翻新的情況下,已很難從胎和造型上發現高仿唐三彩的破綻了。惟有把握唐三彩釉面特點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唐三彩真品表面釉層較厚,釉中氣泡很少,用肉眼觀察,表面裂紋不明顯,更不會有橫七豎八的長紋開片。由於多用刷釉法,釉面均勻,如用淋釉法上釉,也只是在器物底部釉厚處才能見到厚薄不均的情況。從本質上講,唐三彩是一種亮釉,其光澤亮麗柔和,具有古瓷器表面的瑩潤感。而贗品通常表面有一種耀眼的「賊光」,這主要是由於仿品釉內玻璃質成分過高所至。
高仿唐三彩馬在外形上一般無可挑剔,但在馬的神態上總會有一些破綻。特別是官墓出土的三彩馬,其裝飾物很多,件件飾物做工都一絲不苟,十分到位。而仿品則很難做到處處都天衣無縫。真品三彩馬都是使用模製法成型,雙模左右拼合而成,局部修胎。馬肚中間留有一孔洞,透過孔洞可以清楚地看到馬脊處留有合模時的痕跡,並可看到器壁上留有一些不規則的手工痕跡。而仿品內部通常是平滑的。真品三彩馬尾部和身軀均連為一體,特別是尾部常有殘損。
唐三彩馬的底板和馬上人的頭部一般都不上釉,唐代工匠在製作三彩馬時總要在底板和馬上人的頭部刷上一層白色的化妝土,然後再根據需要,在馬上人的頭部用各種顏料上色開相。

閱讀全文

與唐代三彩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斷奶後正確的回奶方法 瀏覽:359
聯想電腦打開麥克風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69
如何測量水溫感測器方法 瀏覽:440
橋梁鋼腹板的安裝方法 瀏覽:743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71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66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54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9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45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13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12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6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20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2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33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90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8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83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97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