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清中期青花水壺瓷鑒別方法

清中期青花水壺瓷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5 01:23:07

⑴ 清代民窯青花瓷器如何鑒別

1胎釉

清初青花瓷器胎體厚重呈灰白或灰黃色,瓷化水平較好,胎釉聯絡細密,大都釉面呈鴨蛋青,透明度較差,光芒度不強,個體釉面有縮釉,大部門有醬口,同時良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規整,盤碗底部厚重,口沿慢慢扁薄,圈足輕微向內收,有的器物足沿顛末工匠細心修琢後,還呈現有泥鰍背徵象,較滑潤,底邊還帶有窯紅即火石紅。

清代中後期青花器物胎質粗松,器物胎質里明顯能看見沙粒和眼孔

2青料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行使國產浙料繪制,約略有翠綠淡雅與灰籃等種,總體呈色不變,少數趨於晦暗,也有一些青花暈散和紋飾恍惚徵象。

3形象

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糊口用器為主,陳列器為輔,形象著重於適用性,根基是接連明代的傳統式樣,形制上還多具有明代古樸渾朴之遺風。

清代中期的青花瓷特點

4紋飾

清初青花瓷器的青斑紋飾簡朴天然,繪畫一反曩昔單線平塗的要領,而是釆用多線平塗的技法,邃密柔美平均,疏密有致,彼此照映,粗獷豪宕,同時紋飾題材富厚,常見有動物紋、植物紋、山川圖、博古圖等,龍紋高峻綺麗,健壯有力,有騰雲跨風之勢,麒麟紋常和挺撥的巴蕉葉畫在一路,相映成趣,並且蕉葉紋中常留白。

清代中期後的青花瓷的繪畫風格,常見雙鉤線圖案,不填色

清中期平易近窯青花

1、嘉道時代瓷器胎骨與乾隆對照略粗松一點,白度無大異,而新仿之胎骨不是過白詳盡,便是過於粗拙,偶然還可見顆粒狀物。從釉面看,嘉道瓷器釉面普遍有「細桔皮釉」及輕細的「海浪釉」徵象,從側面視之尤為較著。

2、青花呈色雖有多種默示,但主流仍舊以不變的貞潔藍色居多,色調岑寂不飄浮,紋飾清楚,到後期青花呈色有青藍、淡藍、灰藍等各色。

清代中期後青花器物發色的鈷料,用的是國產青料,青花發色特點是灰,黑,雜,浮。

3、清中期施釉較厚為多,薄釉較少。

4、嘉慶青花色調較不變,但因為當局的不存眷瓷器燒制呈現勢衰徵象,器物上的青花慘淡飄浮的徵象,並且青花品種鐫汰,質量低落,尤其是青花釉里紅產物,普遍施釉淡薄,釉色晦暗,青花也有暈散徵象。

5、道光青花瓷呈色與嘉慶基真不異,藍色不甚鮮明,無凝集雀斑和暈散徵象,有飄浮感。

6、嘉、道兩朝在裝飾繪畫上近似,呈現畫面條理少,畫意機械,尤其人物只是有形卻無神。

7、雍正、乾隆時代青花瓷上畫的最多的一個圖案是「纏蓮枝」,有「廉潔」和「後來居上」的代表意義,嘉、道往後,偷工減料,纏蓮枝畫的很是大略,正本枝條蔓蔓的纏蓮枝化成彷佛勾子一樣的花,簡稱「勾子蓮」。

清代晚期青花

1用料

咸豐時代典範青花瓷色彩淡雅可能淡雅;

同治末期還授與了入口青料洋藍,燒制出的青花瓷色彩鮮明,青中泛紫,缺乏自然礦物青料的美感;

光緒時代的國產青料授與的是浙料,平易近窯則用洋藍或石子青,所產青花瓷特點是色彩漂流在釉中;

宣統時代授與國產青料,平易近窯則多用洋 藍,產出青花瓷色彩翠綠鮮。

2圖紋、工藝

咸豐時代青花瓷所繪人物造型具有「鷹鉤鼻」的特點,紋飾機械,缺乏朝氣,工藝方面,瓷器胎體比前朝時代的厚重,胎質粗松,胎釉泛白且淡薄,具有「海浪釉」的特 征。

同治時代青花瓷圖案多到有封建迷信顏色,官窯多授與寄意吉利快意的福祿壽喜做首要裝飾,平易近窯圖紋內容則亂七八糟,且繪畫能力粗陋,在工藝方面,胎質粗松, 胎釉泛白,平坦度差。

光緒時代青花瓷擁有富厚多彩的形象、圖案紋飾,筆法過細拘謹,在工藝方面臨比咸豐、同治具有較著改造,胎質嚴密結實,對照清朝前期,仍舊 較著松軟,此中平易近窯產青花胎質越發粗拙、粗笨,白色的胎釉略泛閃青,瓷器瓶頸部位有一對稱的鋪首銜環耳。

宣統時代青花瓷圖紋多以龍、鳳、八仙、八寶、八卦、雲 蝠、雲鶴、團花、纏枝蓮和「壽」字等為首要裝飾,工藝方面行使機器制瓷妙技,器形規整,胎質高度瓷化,胎體輕佻,胎釉更顯玻璃光芒,敲擊發出響亮似金屬聲音, 平易近窯產瓷器未受影響。

⑵ 怎樣鑒別清代青花瓷

清代青花瓷品類眾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識辨別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題款特點鮮明,無論在字體的寫法或款識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為豐富的,綜合起來有以下幾種:

1、紀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少見篆書款和草書款,字體雄健有力,端莊工整,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仿寫前朝款識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萬曆款,其中有官窯青花也有民窯青花。

2、堂名款:又稱「家堂款」。此種款識在清代較為流行,多數是民窯青花款,有「復香軒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興堂制」、「聚星堂制」、「來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贊頌款:此類款識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祿在其中」、「滄浪綠水」、「奇石寶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寶鼎之珍」、「博古雅玩」、「永慶奇珍」、「美玉」、「玩玉」等。

4、標志、圖案、花押款:有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靈芝、荷花、鼎爐、方勝、冊本、爵杯、花卉等。

(2)清中期青花水壺瓷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清晚期青花瓷鑒藏知識:

咸豐(1851~1861年):咸豐青料使用國產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豐青花發色淡雅或鮮艷,民窯青花發色灰暗或灰黑色。咸豐青花瓷造型趨向笨拙,官窯青花的時代風格與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點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稱「鷹鉤鼻」。紋飾呆板,無生氣。在工藝方面,一般胎體較前朝厚重,胎質粗松,釉質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時代特徵。

同治(1862~1874年):同治青料採用國產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發色清雅明艷。民窯大多發色藍灰色,或黑淡和藍黑色,但均顯漂浮。同治末期開始用進口青料洋藍,發色鮮亮,明艷泛紫,缺乏天然礦物青料的美感。

光緒(1875~1908年):光緒青花發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乾隆則在釉下;光緒仿永樂、宣德筆法,也用點拓法,但「鐵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機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見了。光緒青花瓷的造型豐富多彩,紋飾圖案豐富,筆致細而拘謹。工藝上,胎質細白堅密,但與清前期的相比明顯松軟;民窯則更覺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溫潤,釉色白中微閃青,已趨向現代瓷的純白色調。瓶頸部兩邊或飾對稱鋪首銜環耳。

⑶ 青花瓷器鑒定方法

元青花瓷器和明早期青花瓷器的青花發色,由於其釉料和燒制情況的特殊性,會留下不少特殊的現象,這些特殊的現象有助於幫助我們鑒別早期青花瓷器的真偽,本文從這些青花現象的實際出發,探討並分析了產生這些現象的物理化學機理。

⑷ 如何辨別清代青花瓷器真偽

清代青花瓷品類眾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識辨別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題款特點鮮明,無論在字體的寫法或款識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為豐富的,綜合起來有以下幾種:

1、紀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少見篆書款和草書款,字體雄健有力,端莊工整,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仿寫前朝款識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萬曆款,其中有官窯青花也有民窯青花。

2、堂名款:又稱「家堂款」。此種款識在清代較為流行,多數是民窯青花款,有「復香軒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興堂制」、「聚星堂制」、「來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贊頌款:此類款識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祿在其中」、「滄浪綠水」、「奇石寶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寶鼎之珍」、「博古雅玩」、「永慶奇珍」、「美玉」、「玩玉」等。

4、標志、圖案、花押款:有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靈芝、荷花、鼎爐、方勝、冊本、爵杯、花卉等。

⑸ 問一下,清中期以前的瓷器,怎麼鑒定真假啊!!!!!

上圖片,給你鑒定。
清代青花瓷特徵
一、順治時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紋飾既有明代遺風,也開創清代特色,處於過渡時期。祭器有爐、瓶、凈水碗、杯、蓋罐等。造型單調,大盤出現雙層底。晚明是筒狀爐,順治為缽式爐。
2.工藝: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縮釉現象。雙層底,又稱隔漏底,外足高而內底低,只有順治康熙時有。
3.胎釉:胎骨疏鬆,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順治早期呈色灰暗,順治晚期濃艷發紫。順治時多數為醬口,康熙時繼續,雍正時就少,以後則不見。
5.紋飾:明代寫意花卉、雲龍紋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畫有「四王」筆意,用皴法。畫龍鳳留白邊,畫石是瘦削玲瓏石。畫花卉葉子旁題詩,順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畫梧桐葉,旁題詩:「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或「梧桐葉落,天下皆秋」。個別還有寫「紅葉傳書信,寄與薄情人」詩句的。
6.款識:有順治年制,大清順治年制,也有大明順治年制,可能是窯工有抗清情緒所致。祭器多干支紀年款。如「順治丁酉」凈水碗。篆書款有「玉堂佳器」、「百花齋」等。偽托款有楷書「嘉靖」「萬曆」款。
二、康熙時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這一時期成就最大,造型千變萬化,工藝細致精巧,色調青翠。《陶雅》上說:「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雍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層,少則五色,多則九色。
1.造型:前期比較敦厚,器型變化不多。後期厚薄皆有,以薄為主。器型前所未有,變化多端。常見以盤碗蓋罐及日用器皿為多。後期則觀賞,陳設器物增多。大到屏風、龍缸,小到鳥食罐等。碗變化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別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徵是胎體薄。還有鳳尾尊、花觚、筆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藝:碗,深腹高圈足,盤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圓,俗名燈草根。露底部分能見一道道很細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筆筒底中有臍形,瓶罐介面不明顯。盤碗底部都有極細縮釉點,似針鼻眼。
3.胎釉:前期疏鬆,瓷質灰白;後期堅致,瓷質細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閃青,含鐵,後期出現漿白釉,光亮。釉面能見桔皮紋,白度增強。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帶青花則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為主,色灰暗。後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為主,呈色鮮麗明快、潔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畫風講究,具有清初大畫家「四王」的筆法,出現層次。好的青花有玉質感。青花種類有白地青花、外醬色內青花、青花釉里紅、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藍釉中有灑藍、雪花藍,還有花觚與筆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處用暗花捲草紋裝飾之。
5.紋飾:前期粗獷,有明末遺風,技法採用單線平塗,填藍處往往擴散外溢不工整。後期技法流暢、工細,點藍用山水畫的披麻皴。題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等。後期,題材廣闊、包羅萬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時創新長篇銘文,有:「前後出師表」、「前後赤壁賦」、「蘭亭序」、「騰王閣序」、「聖主得賢臣詩賦」等。詩文後往往用釉里紅圖章。文字有「熙朝傳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畫有戰斗故事的,如「三國志」、「水滸轉」等;(俗稱「刀馬人」)戲曲故事有「西廂記」、「竹林七賢」、「曲水流觴」等。清代好幾朝,青花圖案喜留白邊,但以康熙朝留白邊最寬。康熙時畫菊,留白邊,且層次多。康熙時始繪勾蓮、西番蓮、洋蓮等。
6.款識:前期楷書,後期用篆書。「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還有永樂宣德、嘉靖的偽托款。明代書法剛勁有力,清代仿製的採用館閣體,較為軟弱。篆書是細硬的鐵線篆。楷書年號寫得較扁,底下一劃較長。私家款有:玉石寶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慶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寶鼎之珍等。干支年號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發灰。芝麻醬口、康熙都有。康熙時有不少偽托款,而且較好。總的特點是用筆無力、工整,是館閣體。圖記款有雜寶、爵、螺、角、秋葉、方勝、團鶴、團鳳等,還有畫筆、銀錠、如意的,含意為「必定如意」。圖記款,明代有,但較少。康熙還有仿成化天字罐,寫天字款的。有一種底心僅有雙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極少。
三、雍正時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時的蘇泥勃青較多,創新少。創新的有套杯,十個一套,口薄,微撇、身矮。還有燈籠尊、扁肚菊瓣瓶、貫耳瓶、蝠龍罐等。
2.工藝:精工細琢,講究修胎,不見介面。足根較深滾圓,俗稱燈草根。民窯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紋。
3.胎釉:細致潔白,瓷化程度好,胎體厚薄勻稱,釉汁滋潤。
4.青花:繼承康熙白釉,白中閃青,部分仿明代的蘇泥勃青,但不是用進口料,而是用人工點染,使之暈散。民窯器發青帶灰,足根圓,圖案呆板。雍正時,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紅,顏色掌握自如,色澤鮮艷,紅白相映,俗稱唐窯。
5.紋飾:康熙後期開始,偏重於圖案化,刻板,雍正時繼續。紋飾有仿明代的雲龍、雲鳳、雲鶴、折枝花果、纏枝花卉、花托八寶、貫套紋等,線條纖細。民窯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蓮等。梵文扁長,圖案化。扁體梵紋猶如藏文,呆板。人物畫有漁耕樵讀,以男為多;棋琴書畫以女為主。
6.款識:青花瓷上以楷書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偽托款,以仿成化、宣德為多。民窯常見方塊款、肥皂款、豆腐乾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後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時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無所不包。有日用器、陳列品、文房四寶、祭祀用品,還有印盒、小瓶等。
2.工藝:比康熙時有所突破,常見有粉彩轉心瓶,青花五孔雙活環瓶。嘉慶時有活環,但有搭釉現象,乾隆時都無搭釉,雙環活絡。大件器,不變形,工整,厚薄勻稱,成型線條生硬,不及雍正時柔和。
3.胎釉:堅致細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細瑩潤,光澤好,部分仿康熙漿白釉。民窯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繼承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鮮艷,但圖象清晰,呈色穩定。漿白釉,康熙細,乾隆粗。乾隆色鮮,康熙青灰。漿胎青花,份量輕、有開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紋。還有玲瓏青花加彩、胭脂紅青花。
5.紋飾:官窯繁復。後期以吉祥圖案為主要圖案,如百鹿、靈芝、團形篆書壽字以及山水、風景等。
6.款識:篆書款增多,楷書款減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與嘉慶時期青花的比較:
1.造型:乾隆輕薄靈巧,厚的也勻稱。嘉慶厚重笨拙。
2.工藝:乾隆細致,講究修胎,圓足,露胎不多。嘉慶粗糙,不講究修胎,足滾圓少,尖狀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質堅致細密,釉色細白光潔。嘉慶胎質粗松量輕,白中閃青,光潔度差。
4.青花:乾隆鮮麗純真。嘉慶灰暗,色不穩定。
5.紋飾:乾隆繪畫工細、題材仿古多。嘉慶繪畫粗糙、題材吉祥圖案多。
總之,嘉慶以後,經濟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緒時,青花一度好轉。根據清宮檔案,光緒結婚時,燒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許之衡撰《飲流齋說瓷》記載:「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極精者」。

⑹ 大清康熙青花瓷器怎麼鑒別

一、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胎體
康熙前期胎體雖然較精細,瓷質堅實緊密,但仍未能擺脫明晚期厚重的特徵。到了中晚期,才變薄,接近於雍正的輕薄俊秀。現代的高仿康熙瓷器物,其胎體厚薄均勻,入手沉穩凝重,胎薄卻過於輕薄。胎體有粗細兩者,細的不像真品的滑潤細膩,細撫摸其有粗糙的感覺,從胎體上很難區別其真偽。
二、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釉質
康熙器釉質細潤,緊密融合於胎骨的上面,截然一體。有白色釉、清色釉、粉白釉的美稱。這種釉色在現代仿品中很難見到。現在運用的是一般的透明釉,雖也細潤,但是火氣太大,顯得格外刺眼。現在的仿品,做舊手法很多,對於火氣的處理,一般採取打磨或酸性葯水浸泡,打磨處理,表面有細微的劃痕,浸泡的話,表面過於粗糙老舊。
三、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形
康熙瓷器開啟了造型之先河。其中,官窯器多小件,少見大器,而民窯青花器物的造型豐富多樣,又多見大器。我們通常見得棒槌瓶,大方瓶,鳳尾尊,觀音瓶也大多數出之民窯。
古瓷的鑒別,以形為第一:
1、康熙盤碗、瓶罐類的器底,一般均能見到明顯的旋痕及黑疵。目前所見的現代仿品一般均有底釉,旋紋不明顯,而且仿品尚未發現帶明顯黑疵點。
2、瓶、罐之類的器物底足往往是有二層台的硬折角,清末民國及前些年的仿品依舊無法做到這樣的硬折角。近年,新仿品的折角處,還是不夠角,給人一種弱的感覺。
四、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畫工
由於康熙一代,跨越了61年之多,其器物上的畫工,早、中、晚期畫風有所不一樣,大致畫風區別如下:
1、清康早期的紋樣圖案以雲龍、山水、樓閣、纏枝、蓮紋居多。盤、碗、內壁則多繪圖案,畫面保留著崇禎、順治的遺風。皴法依舊,山水的線條很是粗放,畫面格局充實而且緊密,給人緊湊之感,空白留的少。山水近看濃深,遠色較淡。
2、清康中期的繪畫水平較早期大為提高,經過藝術家的精心設計,格調大大提高。在康熙27年,官窯停燒,一批畫師大家回到了民間,使這一時期的青花器皿精彩多姿,濃淡深淺,陰陽向背,表現的淋漓盡致。民窯燒造出一大批精品,風格飛揚跳躍、揮灑自如。
3、康熙晚期的青花繪畫技法以深染多見,譬如:山水在濃筆勾勒後,再用淡筆,在景物上加以渲染,以形成暈散的效果。另外,「斧劈皴」的畫法在晚期較為多見。
康熙青花畫色區別:
1、寶石藍,康熙青花的最純正的色。在明代末年崇禎以及順治時期已經見到,康熙青花使用的上等的精選浙料,加上認真淘洗,反復研磨。才使青花發出如此的呈色,好的一色純藍,稍次點的是藍中帶紫。
2、偏灰藍色,這種色調多見於康熙早期,是由於原料配比和燒成氣氛等要素未能經嚴格掌握所致,和寶石藍相比顯得較差。
3、淺淡青花,這種色調康熙各個時期均有,但是以後期居多。現代的仿品中青花發色大多是偏灰,有些發藍也是沒有真品那樣的濃翠,仿品中的山水畫也無法達到「墨分無色的效果」。
五、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款識
康熙青花款識非常復雜,現主要有官窯款的「中和堂」款和干支年號的「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落款「中和堂」款識的器物,除了古銅彩器物外,多為青花釉里紅盤,這種器物在傳世品中具有一定數量的,有大小兩種。現代仿品中此類小盤已經出現了很多,但是繪畫技法卻遠不如真品,現代仿品的畫風鬆散乏力。最重要的區別是釉里紅的發色不能夠達標,大多現淡褐色,顯得發灰暗。

⑺ 青花瓷瓶價格和鑒別方法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古人為我們現在的生活留下了很多的工藝品。青花瓷瓶就是其中的一個,它是中國知名度很高的一個陶瓷作品。它一般都是在陶瓷的周圍點綴著青花的圖案,外觀非常美麗,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現在青花瓷瓶在市場上的價格也比較高。所以很多人在購買的時候都會考慮青花瓷瓶真假的問題。下面介紹一下青花瓷瓶的鑒別方法。

一、青花瓷瓶價格

青花瓷瓶價格按照真品或仿品有較大的差異,一般大小的仿品價格從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古代真品價格就要高多了,至少也得上萬元,2014年某拍賣行拍出的元青花釉里紅螭虎耳方口扁瓶價格達到了6325萬港元,2011年,一件明永樂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要價到了1.6866億港元。


二、青花瓷瓶鑒別

1、看青料

看青料呈色大致可以推斷出時期。觀察青花瓷瓶的顏色,看鈷料是國產的還是進口的,同時判斷產於元代還是明清代。例如明永樂、宣德年間的青花瓷瓶主要採用的是蘇泥麻青料,而明中期一般選用平等青料。

2、看紋飾

一個時期會有自己典型的紋飾特徵,通過觀察青花瓷瓶的紋飾也能判斷其時代。紋飾中的輔助紋飾有助於青花瓷瓶的鑒定,如大片雲的紋飾通常出現在空白期前後,括弧雲紋飾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


3、看胎釉

看青花瓷瓶的胎釉,鑒別是自然出現的釉色還是化學處理或人工糊泥過的。化學處理的釉發死,很不自然,上面的泥用手就能夠除掉,不過膠粘的也不容易摳掉。手摸青花瓷瓶,根據手感鑒別,重量要適中。

4、看造型

青花瓷瓶造型多樣,但是相對來說重復的可能性很大。拿青花瓷瓶與不同時期的典型造型對比,看看能不能對上,主要從造型、口沿、圈足等瓶的細節之處觀察,特別是底足部分,比較容易鑒定。


5、看款識

這部分的鑒別包括字體結構、筆畫安排、內容等,如果顯示了干支年號紀年款,就可以推斷出具體的時間以備考。

6、看工藝

每個時期的青花瓷瓶具有自己的工藝特色,要注意區別開來,像明代青花瓷瓶的露胎部位通常會有火石紅,沒有或者多了都不好。

7、聽聲音

作為一件好的瓷瓶,聲音清脆,否則聲音會啞,此法比較適用於鑒別德化青花瓷瓶和日本青花瓷瓶。


由於青花瓷瓶的收藏價值比較高,所以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假貨。我們在購買的時候需要好好的分辨。本文介紹了幾個方面的鑒別方法,大家可以詳細的研究一下。一般來說,假的青花瓷瓶的工藝是不一樣的。雖然說,青花瓷瓶可能是出現在不同時代的,但是每一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工藝特色。而這個特色就需要我們自己好好的分辨了。

⑻ 清朝的瓷器,怎麼鑒別真假

鑒別清乾隆時期瓷器的真偽大致要從五個方面入手。

1:看釉面,乾隆瓷器的釉面大多有橘皮紋,也有的器物,如青花六字款的青料部分卡看到較明顯的針眼感。仿品多無橘皮紋,釉面比真品光亮,沒有渾厚感。

2:看器足,乾隆時期器物圈足,官窯中的霽紅、霽藍等一般均呈糯米粉感的泥鰍背狀。仿品胎足多整齊堅硬,機械工藝明顯。

3:看色料,乾隆青花瓷青色雅麗,紋飾中果實、葉瓣部位用點染法上色,有深淺不同的層次感。仿品多用塗抹法上色,也有用點染上色的,但青花色料較薄,浮於表面。

4:看裝飾。乾隆時的器物,裝飾圖紋多為龍鳳紋及吉祥圖案。除部分裝飾風格沿襲康熙、雍正遺風外,還有集堆貼、彩繪、鏤空、色釉等多種裝飾與一器的多彩釉器物,其色釉呈色鮮艷,獨具特色。後仿品圖紋多色彩沉鬱、無光、畫風無神、呆滯。

5:看款字,乾隆時的瓷器產量多,寫款人幾經易手,款字的變化也較多,其中「清」、「乾」、「隆」、「年」、「制」五字的筆畫略有出入。民窯也多有寫乾隆年號款的,也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8)清中期青花水壺瓷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乾隆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瓷器生產取得了空前的繁榮,青花瓷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此時,景德鎮御窯廠規模龐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燒造各種瓷器都在數十萬以上,燒出的瓷器無論是工藝技巧還是裝飾藝術都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乾隆官窯青花瓷既與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民窯青花種類豐富,色彩亮麗,畫面多樣,造型新奇。除傳統的白地青花外,乾隆朝的青花還是派生出許多新品種,把原有的傳統工藝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⑼ 青花瓷怎麼鑒別真偽

可以從器型、紋飾和釉面方面來鑒別青花瓷器。

1、青花瓷器型:

青花瓷的器型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需求而變化的,是斷代的重要依據。有些器型通過傳承演變具有前朝遺風,例如:梅瓶、玉壺春、蒜頭瓶等宋代就流行,蒜頭壺青銅酒器從戰國時就已經出現。元代青花瓷的器型種類很多,絕大多數是生活實用器,有部分是祭供專用器,少量為裝飾器。

宋無大器,相比之下元代瓷器瓷胎厚重、型大、雄渾。但也有超出想像精製到薄如蛋殼,光照見影的小碗等。由於古代制瓷是師徒授受,代代相傳,注重器型的審美,因而比例諧調、圓潤流暢,有精、氣、神。

贗品青花瓷器型表現:整體感覺不諧調、不規矩、僵硬、缺少匠氣、甚至有些不倫不類。溜肩不圓潤、鼓腹不流線,帶蓋的器物吻合不好,間隙過大。罐上裝飾的獸頭死氣不兇猛,瓶的象耳、壺上的鳳首流都做的沒有活氣。

2、青花瓷器紋飾:

元代青花瓷的紋飾較為繁密,最多可達十層左右,龍紋的特點與歷代有明顯區別,表現霸氣、張揚、瞪眼張嘴、肌腱發達、龍爪似刀、蔑視一切。

贗品青花瓷器的紋飾表現:大多數都可以按照真品原作去摹繪,但由於是仿畫,必然拘謹,顯得生硬、呆板。動物不生動,人物不傳神,有些留白過大,花葉鬆散不緊湊,葉也不是自然的葫蘆狀,海濤紋也多數走形。

器型、紋飾同是斷代的重要依據,不同時期有當時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徵,如果現代畫匠在紋飾上有發揮創作,就與真品不相符合,暴露是贗品。古人是子孫數代傳承家藝,底蘊深厚,妙筆生花、可謂出神入化。而贗品的紋飾單純從情節、畫片意義上講只能說相象,但缺少真器的內涵,沒有底蘊。

3、青花瓷器釉面:

如果說把一件青花瓷器比做人,胎是人的骨架,釉面就好似人的皮膚,白細光滑的皮膚世人都喜歡。元代青花瓷的釉面一部分泛青色、多為卵白色,積釉處呈水綠色。部分釉汁中加了釉果,所以有肥厚凝重的特點,有些器物表面有輕微橘皮釉和縮釉現象。

民國以前的傳世古瓷器釉面,宏觀看去都有沉穩、老舊、釉厚的有玉質感,上手柔和。微觀看留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磨痕,稜角、凸起部分會有歷史的烙印。再珍貴的器物,只要常欣賞把玩,定會留下時間的記憶。

贗品青花瓷器的釉面表現:元代青花瓷器的仿品由於是新作,釉面火光還沒散去,觀感浮躁、上手不柔,更沒有真品那種穩重、老舊感。釉色有的偏白,積釉處太綠,整體釉面沒有自然使用痕跡。現代窯爐條件好,沒有過去因窯漏風,導致釉面出現縮釉的暇疵。

而仿品器表所看到的縮釉 (也稱鬃眼)是人為扎的眼,很不自然。有些贗品仿出土器釉面有大塊偽浸,有的釉面粘上很多類似出海的浮物仿海撈瓷。現在仿品多用電、氣燒窯,氣泡相對均勻,沒有層次感。有些仿品在口沿上人為製造老舊暴釉現象,但漏釉處,可見釉層稀薄的現代工藝。

青花瓷:

(9)清中期青花水壺瓷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網路-青花瓷

⑽ 清代青花瓷器鑒定方法

瓷器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技藝深得古玩界的追捧,尤其是清代的青花瓷更是這其中的代表。很多人喜歡收藏青花瓷,但很多時候往往會碰到贗品,花費了大價錢買了一個現代高仿肯定是得不償失,那麼清代青花瓷鑒定的辦法都有哪些呢?在這里我們就來看一下。

看胎釉,對於正品也必須多多了解。雖然現代高仿技術很發達,但是在一些細節部位仍舊能夠看出差異,其中胎釉就是比較明顯的特徵之一,古物的話往往施釉豐潤,因此多出現縮釉,而有的胎體也有砂眼。但現代仿品要麼過於疏鬆要麼太過細膩,其亮度雖然在向正品靠攏,但多鋒芒過剩,而古物由於長時間把玩躲在瓷器表層出現一層溫潤的光澤,而這個光澤在業內稱之為「包漿」。

瓷器《溪山商旅》

看畫風和紋飾,正品的青花瓷紋飾天成畫風自然,而現代仿品為了追求模擬性,往往過於追逐於正品的相似性,在用筆和紋飾上就顯得過於緊張,雖然很多時候在整體上比較神似,但如果具體看的話也能發現某些細節上處理不到位,因此絕大多數仿品其本身就顯得有些不倫不類,讓人看著別扭。

再一個就是看做舊。實際上這種方式是近幾年比較常見的手段,具體表現為:真品破損局部修復,老瓷胎使用新手段重新燒制,新瓷器做舊加裝一個老底,新仿品故意做出殘破剛出土的樣子以及拼接古瓷標本等。

俗話說:古玩界的水很深,但是如果淘到好東西那這一輩子就不愁吃喝了,因此想要真正獲得好的瓷器,就必須下一番功夫了

閱讀全文

與清中期青花水壺瓷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60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8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9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7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6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2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7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91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6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4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5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