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真假元寶花的鑒別方法

真假元寶花的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4 23:01:16

Ⅰ 請問怎樣鑒別真假銀元

真銀幣為白里透亮,質軟,有延展性,撞擊時聲音清脆悅耳,版面平滑,邊道勻稱,圖文自然大方,且有流通磨損的痕跡。存放於家中的銀幣有堅硬細密的古黑色,埋入地下的會生些不規則的堅硬綠銹。

假幣:

1、20世紀70年代末的假銀元,此幣工藝粗糙,厚薄不勻,較輕,時間略長易變黑但又在石灰牆上又畫不出黑色,是唯一會摔碎的假銀幣。

2、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假銀元,此幣圖文有較模糊和立體感太強兩種,邊齒基本勻稱但不自然,有銼刀痕跡,無使用磨損及舊色包漿,聲音尖高,表層電鍍磨去後出現淡黃色,這兩種假幣已基本退出市場。

3、面世於10年前左右的假銀元,顏色黑亮,在石灰牆上能反復畫出黑線,聲音同樣尖高,做工往往有一面較逼真,齒邊雖勻稱但較生硬,肉眼也能看出些砂眼、斑痕及銼刀加工過的痕跡。

4、近期的假銀元,寡白色略有光澤,音尖、質硬、略輕,立體感太強,圖文欠神韻,且有銼痕。
以上4種假幣材料均不是真銀壓制,真銀壓制的偽幣最難識別,色偏白,重量基本一致,26-27克左右,因壓力不足,偏厚,邊牙有模糊處,邊齒均勻但不自然,圖文相對清晰,但同樣免不了些許砂眼,用放大鏡觀察,圖案及文字雖較逼真,但空白處版面不太平滑,無自然流通磨損的痕跡及古舊色包漿。

鍍銀銀幣:表面光滑,圖案清晰,精細,成色也逼真,與真銀幣一模一樣,表面鍍銀的,從形象上與成色上看是難以鑒別的。其重量一般是20———22克,雖然精工細做,但金屬的比重無法與真銀平衡,所以只要稱一下重量就能原形畢露。真銀幣雖然在流通過程中有所磨損,但不會低於25克(標准重量是26.6克)。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想大家應該對真假銀元有了些了解,下面我在做一下總結:鑒別銀元首先看是否做工粗糙,有厚薄不勻;再者看是否表面泛黃不正色;
第三看有無流通磨損的痕跡; 第四聽音色撞擊時聲音清脆悅耳;最後一招也是最難的一招,把銀元放在你最無力的一個手指上上下掂動,有下墜感。這種細微的重感差別(在2克左右)很難把握。
真假銀幣的鑒別
時下,收藏各種錢幣古玩已成風潮,就清朝及民國銀幣而言,上到幾十萬元一枚的珍品,下到價值幾元的銀毫,仿造的假幣無所不有,所用材料也各不相同,讓人防不勝防。下面列舉真銀幣及幾種假銀幣的不同之處,略供參考。

真銀幣為白里透亮,質軟,有延展性,撞擊時聲音清脆悅耳,版面平滑,邊道勻稱,圖文自然大方,且有流通磨損的痕跡。存放於家中的銀幣有堅硬細密的古黑色,埋入地下的會生些不規則的堅硬綠銹。偽造的黑色及綠銹用沸水煮泡即會褪盡,很容易分辨。

20 世紀70年代末,兩廣及福建、湖南山區所鑄錳鎳合金假銀幣幾乎遍及全國城鄉,此幣工藝粗糙,砂眼多,含顆粒,厚薄不勻,較輕,時間略長易變黑但又在石灰牆上又畫不出黑色,是唯一會摔碎的假銀幣。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銅鎳合金鍍鎘製成的假幣工藝有所進展,圖文有較模糊和立體感太強兩種,邊齒基本勻稱但不自然,有銼刀痕跡,無使用磨損及舊色包漿,聲音尖高,表層電鍍磨去後出現淡黃色,這兩種假幣已基本退出市場,但仍有些縣城小攤把其當真銀幣賣。

第三種假銀幣面世於10年前,材料為鎳鋅合金,顏色黑亮,發鉛黑光,在石灰牆上能反復畫出黑線,聲音同樣尖高,略比銅鎳合金沉悶,做工往往有一面較逼真,齒邊雖勻稱但較生硬,肉眼也能看出些砂眼、斑痕及銼刀加工過的痕跡,目前此幣在省城錢幣攤還能見到。

近期,市面上又有一種製作較為精良的鎳鎘釩合金假幣,除去少許砂眼,版面較平滑,寡白色略有光澤,音尖、質硬、略輕,立體感太強,圖文欠神韻,且有銼痕。

真銀壓制的偽幣最難識別,近年產於廣東、湖南一帶,銀質優良,色偏白,重量基本一致,26-27克左右,因壓力不足,偏厚,邊牙有模糊處,邊齒均勻但不自然,圖文相對清晰,但同樣免不了些許砂眼,用放大鏡觀察,圖案及文字雖較逼真,但空白處版面不太平滑,無自然流通磨損的痕跡及古舊色包漿。

另一種改字、加字的普通銀幣往往使有些老手也會一時忘乎所以,即普通袁像幣加英文的簽字版;加「甘肅」二字及打瑞金產「蘇維埃」三字;孫像開國紀念幣六角星改五角星及英文和數字錯版幣等。其實以上銀幣兩個版面本有圖文差異,改制方法為先鏟去多餘的,後焊上點銀再刻字。字跡略欠神韻,有刀痕,且會破壞周圍版面,洗後塗上水彩綠色較易發現刀痕破綻。

清朝及民國時的假幣又大致分為三種:一是銀匠憑空臆造幣,如慈禧等部分紀念幣。二為清末錢幣工人後來製作的偽幣,其中極少部分原模後鑄的倒還有些價值,至於重新雕模壓制幣,雖然同為純銀所鑄,情況則為兩碼事。此幣經過長期流通,有磨損痕跡及舊色包漿,從材料及新舊方面看無法辨認,容易矇混過關,只能從圖案及文字上下功夫了。第三為民國時期民間常見的鍍銀銅元,電影上常見舊時商人用指尖捏著銀元,放在嘴邊猛吹一下,即置於耳邊聽聲音以辨真偽,如今所鍍一層薄銀已褪,露出鑄工基本精良的黃銅、紅銅幣,磕磕碰碰且磨損較嚴重,往往會使人誤認為是試鑄為數不多的銀模銅樣幣。

現將幾種常見的假銀幣的主要特徵介紹如下:
銅版銀幣:它的形態、大小、圖案完全與真銀幣相似,但它是以銅為主體,圖案粗糙,在石頭上磨一下,即出現銅的本質,敲擊出來的聲音尖亮而有哨聲。
鉛版銀幣:以鉛充銀,是外為銀皮內夾鉛質之銀元。其花紋與正常銀元無異,但聲音較厚、發悶,陰沉而帶嗒音,以火烤之,鉛即流出。
夾版銀幣:它的外層包裹兩層銀皮,銀層較厚,磨擦一下一般不易磨出痕跡。這一種稱夾心銀元,是假銀幣最為常見的一種。內夾銅、鐵、鉛等多種成分,其聲音實短、沉悶且無轉音。
改小銀幣:嚴格說來這一種還不算是假銀幣,只是重量有所減少。這種銀幣是將正常銀元之齒銼平、改小,然後獲取細毫碎銀。一般只要對照一枚足重的真銀元即可判別。
砂版銀幣:這種銀幣表面粗糙,圖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以下,系翻砂版,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刻碎裂,碎裂面呈淺灰色。目前市場上見到的假「袁大頭」銀元多數屬於這一種類型。
洗版銀幣:亦稱洗澡版,是將正常銀元以硝酸蝕去一層銀,以此竊去一部分銀質,其特點是圖案模糊或有浮白色,發音微慢,嚴格說來這也不算是真正的假銀幣,但重量有所減少,已不足25克,如作為一枚藏品來說,其品相已不完整,收藏價值也就大打折扣。
私版銀幣:是私人鑄造的銀元。袁大頭幣、孫中山開國紀念幣、北洋造龍洋幣均有之,這種偽錢主要是從台灣的錢幣市場上販運來的,民國時期在海南島鑄造,因此又稱做瓊版銀幣。其共同特點是,聲音尖高,質量低劣,銀的成色不足80%。
鍍銀銀幣:表面光滑,圖案清晰,精細,成色也逼真,與真銀幣一模一樣,表面鍍銀的,從形象上與成色上看是難以鑒別的。其重量一般是20———22克,雖然精工細做,但金屬的比重無法與真銀平衡,所以只要稱一下重量就能原形畢露。真銀幣雖然在流通過程中有所磨損,但不會低於25克(標准重量是26.6克)。
改版銀幣:這種銀幣一般收藏愛好者無法用肉眼鑒別,無論敲聲或測試銀幣成色,或看包裝均是舊制。唯一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鏡鑒別,細看每個字體的跡縫,是否留有刀痕跡,如有刻刀痕跡就是改刻的。這種做偽的方法是把真銀幣原有的字體用刀刻或挖掉,然後將特製銀字粘貼上去冒充傳世銀幣,牟取暴利.
近年來,老銀元在古玩市場上很受人們歡迎,價格持續上升,如錢幣交易市場里最為常見的「袁大頭(民國三年版)」已從年初的50多元漲到了目前的70餘元。但市面上仿製的假銀元也有不少,人們一不小心就會上當。鑒別真假銀元有如下方法:

1、聽聲音。就是利用銀元相互撞擊發出的聲音來辨別。用一個指尖向上輕輕頂住銀元的中央,用另一枚銀元撞擊這枚銀元的邊緣部位,發出的聲音輕脆,柔和,是真銀元。如聲音發尖而高,帶有銅聲,是含銅很多的低成分假銀元。如聲音低而嘶啞,周邊不一致,就是包皮、挖補的假銀元。一般假銀元的聲音多半尖短而低悶。

2、看外形。看外形結構,注意觀察銀元的顏色、花紋、圖案、大小、厚薄等是否正常,有無經過酸洗、銼邊、包皮、挖補的痕跡及是否私版銀元等不正常現象,一般來說假銀元的直徑比真銀元稍小些,只要用同等體積的假銀元與真銀元比較一下,即可辨出真偽。

3、驗邊齒。由於真銀元是機製版 其邊齒細致勻稱,規整劃一;假幣的邊齒粗糙,參差不齊,有的還有局部修銼的痕跡。只要細心,肉眼還是比較容易分辨的。如真的「袁大頭」邊齒的兩條粗齒里有一條細齒 而假「袁大頭」的細齒則模糊不清。

4、稱重量。銀元的標准重量應是26.5克,成色88%。正常的銀元經過流通磨損後,重量也應達到25.8克。凡是重量低於25.8克、成色低於84%的,不是洗版、銼邊、包皮、挖補銀元,就是假幣。

5、酸檢驗。在銀元上滴上一滴硝酸,如發現銀元冒綠泡或變黑,就是成分不足或假銀元。而銅芯銀元只要是一觸及硝酸,便會失去光澤。如是鍍銀,鍍銀表層很容易脫落,且脫落部分極易生銹。

總之,鑒別真假銀元應記住這句口訣:「掂重、觀色、滴硝酸,輕輕碰擊聽聲音」。

Ⅱ 你好 怎樣辨別元寶的真假

Ⅲ 古代金元寶怎麼鑒定

金元寶 由貴重的黃金或白銀製成,一般白銀居多,黃金稀見。在中國貨幣史上,正式把金銀稱作「元寶」,始於元代。不過,早在唐初開元通寶行世時,民間就有取其碩大、貴重之意,旋讀為「開通元寶」的。而元代呼金銀錢為「元寶」,則是元朝之寶的意思,黃金叫作:金元寶,銀錠叫作銀元寶,既有政治含義,也是對金銀貨幣約定俗成的通稱。

說是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大軍滅南宋後,回至揚州,丞相顏伯以將士掠奪無度,下令搜檢部隊行李,將所得撒花銀子統統銷鑄作錠,歸朝獻納。經辦此事的銷錢官依金代銀鋌成例,製成每重五十兩的銀錠,取名「揚州元寶」,呈給世祖忽必烈。當時所鑄元寶形呈馬鞍,兩端圓弧,中間束腰,在形制上與南宋和金的銀鋌十分相近。「揚州元寶」在後世多有出土,一般長約14.5厘米,厚3厘米。背部鐫有「元寶」陰文大字。

在中國貨幣史上,白銀的發現和使用都遲於黃金,專家認為,這是銀礦常與銅、鉛等化合,冶煉分解技術難以掌握的緣故。因此,白銀作為幣材是漢武帝以後的事,作為稱量貨幣熔鑄成各種形狀以便支付,始於唐宋。

元人認識白銀,早在成吉思汗時代,當時蒙古與地中海岸的土耳其斯坦等貿易關系密切,商隊往來也十分頻繁,交易中使用通行的花刺子模銀幣;入主中原後即提高了白銀的貨幣職能。雖然元初時朝廷曾明令禁止民間流通和買賣金銀,但百姓之間的借貸、日常交易甚至勞務報酬的支付等等以銀計價,已成家常便飯。

銀錢的重要性體現在政府確立紙幣制度後,是以白銀為本錢來保證紙幣發行的。一個明顯的現象是,最初行用寶鈔時還以摺合銀錠計算,後來索性徑直用錠為單位來衡量寶鈔。元帝國愛銀之甚,由此可見。

Ⅳ 請問光緒元寶34年北洋造怎麼辨別真假

1、聽音質。含銀量達90%左右的銀元,撞擊後的聲音低沉柔和,婉轉悠揚;偽品要麼清脆刺耳,要麼沉悶木呆,共同的特徵是餘音短促。

2、稱重量和量厚度、直徑。這兩種鑒別手段都需藉助於天平、秤、游標卡尺一類的稱量工具。銀元在長期流通中會磨損消耗,一般來說都達不到理論重量,但並非「短斤缺兩」,如果庫平七錢二分版在26克以下就存在疑問了。

3、驗邊齒。銀元機制的邊齒細致勻稱,規整劃一,偽幣的邊齒粗糙,參差不齊,有的還有局部修銼的痕跡。只要細心,肉眼還是比較容易分辨的。

(4)真假元寶花的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光緒元寶銀幣的特徵:

一、戶部庫平一兩為中國最大的機制龍銀。

二、 戶部一兩可由「兩」字筆法從「人」、或「入」分為兩版。

三、 該幣市場價值高,市場價值應當在百萬以上。

四、 在清代為了流通兌換行用時的方便,官鑄的很多面值是一兩的銀幣多有鑄成實重為庫平七錢二分的壹圓型銀幣版式。

如戊申吉字大清銀幣庫平一兩、戶部光緒元寶庫平一兩、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一兩、中外通寶關平銀一兩等等,都有實際重量為一兩型和重庫平七錢二分的流通壹圓型兩種版式。

重庫平七錢二分的壹圓型硬幣實際重量為26.7g左右,外徑大小為39mm,厚度2.5mm。該版鑄造模具不同於實重平一兩版,僅作為軍餉流通過極少,存世量稀少。

Ⅳ 真假金元寶的檢驗方法。

第一種:根據密度來算
用排水法測出體積,然後用天平稱量起質量,這樣就可以求出其密度.「葯金」密度比黃金小很多.
第二種:根據穩定性來判斷
真金不怕火煉,把你懷疑是「葯金」的放在酒精燈上灼燒.真金不會變色.價的容易變黑

Ⅵ 光緒元寶真假鑒別方法技巧

光緒元寶真假鑒別的方法有六個,從材料、大小、工藝、錯版、有齒和品相。下面是六個方法的詳細說明。

一、看鑄造幣材。

鑄造銅元的材質當然是銅,各種銅元中以紅銅元最為多見,黃銅元少見。有些省份為降低成本多得利潤,大鑄含銅成色較低的黃銅元,如「大清銅幣」中心寧字二十文、奉天光緒銅元等黃銅質居多,紅銅元反而少見。

此外,民間私鑄的銅元也多為黃銅質。鑄造整齊精美、色澤潤白如銀的白銅幣以及鉛質銅元則多屬於樣幣性質,難得一見。

二、看面值大小。

銅元面值有很多,當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等面值銅元都值得留意。「光緒元寶」四川當三十文銅元,因面值不符合民間習慣,旋鑄旋廢,存世僅有十餘枚,非常罕見。

「大清銅幣」宣統二十文、「光緒元寶」廣東五文、江南甲辰「光緒元寶」二十文、河南省造民國雙旗五百文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三、看鑄幣工藝。

銅元一般採用機器鑄造,故稱「機制銅元」。但有些地方因買不起機器因陋就簡鑄幣或民間土法私鑄,產生了不是機制的銅元。如採用傳統翻砂法鑄造的「砂版銅元」,人力手搖機械鑄造的半機械幣以及手工打制銅元等。這些非機器鑄造的銅元,多是過渡時期的產物,鑄造數量不多,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另外,銅元一般中間無孔,因此發現中間有孔,特別是方孔的銅元值得格外留意。其中以「光緒元寶」安徽方孔十文銅元最為罕見,估計存世量不會超過10枚,被譽為「一級大珍」。

四、看是否錯版。

銅元常見錯版形態有:1.英文錯誤,主要有字母寫錯、單詞拼錯等。如將「A」寫成「A」、單詞「PROVINCE」(省)錯拼為「PROVINEC」等。2.滿文錯誤。如四川官局造「光緒元寶」銅元,上緣紀地「四川官局造」,中心滿文卻為「寶福」(福建鑄錢局)。3.正背面圖案錯配。

如「光緒元寶」背錯配大清龍圖,「光緒元寶」湖北造背錯配廣東飛龍圖,「大清銅幣」宣統乙酉年造背錯配「光緒年造」字樣等。4.陰文圖案。銅元幣面文字大多為凸出陽文,也有極少數會有單面陰文圖案出現,這是製造過程中產生的錯誤。5.合背、合面銅元。錯版銅元值得關注。

五、看是否有齒。

一般情況下,銅元側面是沒有任何紋飾的光邊,軋有齒邊的銅元絕大多數屬於樣幣性質值得收藏。但「光緒元寶」江蘇十文和民國十五年的四川嘉禾銅元中也常見齒邊普通品存在,這屬例外。

六、看品相。

銅元的品相對銅元收藏意義尤為重大。機制銅元無論是對表面的光潔度,乃至邊絲的好壞都有嚴格的要求,任何缺陷都會影響藏品的價格。圖案文字清晰、無磨損,表面平整光潔,邊緣無明顯撞擊痕跡等,基本可算得上好品相。

拓展資料:

光緒元寶受到西方影響,在洋務運動的倡導下,光緒年間,清朝通行錢幣種類多樣,金幣、銀幣、銅幣和紙鈔並行。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光緒元寶。光緒元寶有銀元和銅元兩種,形制上都不同於中國傳統的圓形方孔錢,有很強烈的西方色彩,能夠充分反映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的「被侵略」狀態。

光緒元寶由十九個省局鑄造。除中央戶部,地方省所鑄銅元,皆在其正面上緣鐫寫省名。

光緒元寶是大清光緒年流通大面值貨幣之首,是我國首批引進海外技術的印發流通貨幣,對於現今也蘊藏了一定歷史意義。光緒元寶中,價值最高的就是廣東省造的雙龍壽字幣:庫平重一兩。

銀幣光緒元寶1898年--1907發行,正常成色為89%-90%。正面鑄有銘文,頂部鑄楷體「XX省造」或「造幣總廠」,底部鑄貨幣價值如:「庫平一錢四分四厘」,中心直讀「光緒元寶」四字,幣中心為滿文「光緒元寶」。

銀幣背面外圈頂部用小號英文標准字體銘「XX省造」或「造幣總廠」字樣,下面為英文貨幣價值,內圈鑄有中心為蟠龍圖,品相精緻,其審美風格獨特。錢幣雖小,也可管窺社會文化一斑。

Ⅶ 古代的金元寶怎麼鑒定

沒法鑒定。
一般鑒定只能確認是否純金,成色如何
無法鑒定年代。
所以只能確認是否金元寶,無法確定是古代金元寶

Ⅷ 宣統元寶鑒別真假

是假的,網上有,2元多一塊,白銅鍍銀的。

Ⅸ 鑒別元寶最簡單的方法

銀元真偽辨別的方式和方法:

一是材質的辨別,這個較簡單,常用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指甲夾住銀元的中心點,對准銀元的吹一口氣後再將銀元移動耳邊,能聽到清脆、悠長的金屬響一、銀質辨偽:

辨別銀圓的真假,首先從辨識銀質真假說起。銀原子序數47,元素符號Ag,不易氧化,柔性好。真銀光澤柔和,潤白色。銀的成色越高其澤度越白,真銀圓清洗後雪白照人。銀圓硬度低,兩塊銀圓相疊摩擦有油潤感。假銀圓或鋼鐵做胚、或銅鉛做胚、或鋁錫做胚,或金屬粉末水泥合成做胚,其色度偏暗,無光澤。假銀圓用火燒後便「丑態」百出,有斷裂的、變形的、散化的,真銀圓火燒不變形、不變音,清洗後雪白有亮光。假銀圓清洗後泛黃、泛青、泛黑或泛灰。辨別銀質是收藏銀圓的前提。

二、聽音辨偽:

用拇指和食指兩指甲尖對准銀圓中心,或者用中指托住銀圓中部,用另一枚銀圓撞擊,聲音清韻柔和的是真銀圓。聲音尖高的是鋼鐵做胚假幣,聲音嘶啞的是銅錫合金做胚假幣,聲音沉悶的是「銀包銅夾餡」假幣,無聲的是金屬粉末水泥合成胚假幣。過去傳統的鑒定銀圓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兩指甲尖掐住銀圓中心,用力猛吹,能聽到輕微韻音的是真銀圓,無韻音的是假銀圓。這種方法一是要聽力好,二是切忌手指與銀圓接觸面過大,三是要猛吹快聽。聽音辨偽是識別銀圓的基礎。

三、包漿辨偽:

傳世銀圓表面有一層氧化銀,就是人們常說的包漿。包漿主要有淺黑色、淺灰色、淺橙色和粟殼色。用鞋油擦塗和蠟火燒烤出來的包漿呈重黑色,一眼便識。辨認包漿是識別銀圓的有效方法。

四、綉色辨偽:

銀圓停止流通後,存放不當會生銹。傳世銀圓銹層很薄,呈墨綠色。出土銀圓一般銹層較厚,局部銹層凸起。兩枚銀圓銹在一起,磕開後,表面有分布不勻的白色亮點,迎光而視閃閃發光,俗稱「泛銀」,泛銀現象是無法作偽的。陪葬出土銀圓多數泛醬紅色,局部有綠色銹斑。水坑銀圓通體泛綠銹。真銀圓的銹色是歷史的烙印,很難去掉,用鹼水沸煮而不退。假銀圓人工做作的銹呈淡綠色,用指甲就能刮掉,用針扎在上面可直立不倒,用鹼水沸煮半小時便銹色全無。假銀圓的銹用鼻子聞有腥味,用舌頭舔有酸味。銹色辨偽是識別銀圓的關鍵。

五、擦痕辨偽:

銀圓在流通過程中,因摩擦、磕碰所致,留下了歲月的痕跡,這些痕跡用放大鏡觀察,或輕或重、或長或短,布滿全身等。

閱讀全文

與真假元寶花的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60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8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9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7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6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2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7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91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6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4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5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