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體溫是會維持在一定的范圍之間的,這一些范圍都是正常的體溫范圍,但是如果當身體的溫度超出正常范圍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會有好幾種情況。
體溫升高有分好幾種情況,要先根據情況的不同來決定自己處於哪一種范圍之內,再根據相應的情況做出不同的反應,如果只是暫時性的,那麼就只需要等待時間就會讓體溫慢慢降下來,如果是其他生命這一類的情況,那麼就需要進行相應的治療,可以是打針吃葯這一類的外用手段,也可以進行一些冰敷這類的物理降溫。如果體溫超出正常范圍很多,就要及時的送去醫院查看情況,溫度太高就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要及時的進行降溫。
B. 關於人體體溫的N個問題,請一一回答我。
1.體溫是指機體內部的溫度。正常人腋下溫度為36~37度,口腔溫度比腋下高0.2 ~0.4度,直腸溫度又比口腔溫度高0.3~ 0.5度。
2.人體的溫度是相對恆定的,正常人在24小時內體溫略有波動,一般相差不超過1度。生理狀態下,早晨體溫略低,下午略高。運動、進食後、婦女月經期前或妊娠期體溫稍高,而老年人體溫偏低。
3.體溫高於正常稱為發熱,37.3~38攝氏度為低熱,38.1~39攝氏度為中度發熱,39.1~41攝氏度為高熱,41攝氏度以上為超高熱。
4、寶寶正常體溫在肛門處為36.5℃~37.5℃之間;在口腔處為36.2℃~37.3℃之間;在腋窩處為35.9℃~37.2℃之間。
5.發熱且持續3周以上不退,即可叫做「長期低熱」。而長期低熱往往預示著身體可能發生了某種問題,需要引起注意,並需要及時去看醫生。
引起患者長期低熱的原因非常多,大體上可分三類:首先是感染性低熱,這種在生活中最為常見,約佔40%左右,而在所有的感染性低熱中,以結核菌感染最多。結核菌感染表現為午後低熱,還可能伴有咳嗽、乏力、夜間或睡醒後出汗等。慢性膽道感染、慢性腎盂腎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炎、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竇炎、艾滋病、亞急性心內膜炎及病毒等引起的長期低熱也較常見。其次是非感染性發熱,包括甲狀腺機能亢進(我現在就是)、風濕熱、紅斑狼瘡、血液病、腫瘤、葯物熱等。再次是功能性發熱,多見於青年女性和3歲以內的兒童,上午以發熱為主,也可能伴隨有出汗、手顫、失眠、乏力和不想吃飯等。
C. 一個關於體溫的問題
當外界溫度達到33攝氏度左右時,皮膚的散熱已經受到影響.
體溫調節
體溫調節是溫度感受器接受體內、外環境溫度的刺激,通過體溫調節中樞的活動,相應地引起內分泌腺、骨骼肌、皮膚血管和汗腺等組織器官活動的改變,從而調整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使體溫保持在相對恆定的水平。
人體的體溫調節是個自動控制系統(圖9-5)。控制的最終目標是深部溫度,在圖9-5中以心、肺為代表。而機體的內、外環境是在不斷地變化,許多因素會干撓深部溫度的穩定,此時通過反饋系統將干撓信息傳遞給體溫調節中樞,經過它的整合作用,再調整受控系統的活動,從而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體熱平衡,達到穩定體溫的效果。
一、溫度感受器
(一)外周溫度感受器
皮膚和某些粘膜上的溫度感受器,分為冷覺感受器和溫覺感受器兩種。它們將皮膚及外界環境的溫度變化傳遞給體溫調節中樞。人類在實際生活中,當皮膚溫為30℃時產生冷覺,而當皮膚溫為35℃左右時則產生溫覺。腹腔內臟的溫度感受器,可稱為深部溫度感受器,它能感受內臟溫度的變化,然後傳到體溫調節中樞。
(二)中樞溫度感受器
下丘腦、腦干網狀結構和脊髓都有對溫度變化敏感的神經元:在溫度上升時沖動發放頻率增加者,稱溫敏神經元;在溫度下降時沖動發放頻率增加者,稱冷敏神經元。在下丘腦前部和視前區溫敏神經元數目較多,網狀腦干結構中則主要是冷敏神經元,但兩種神經元往往同時存在。中樞溫度感受器直接感受流經腦和脊髓的血液溫度變化,並通過一定的神經聯系,將沖動傳到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二、體溫調節中樞
(一)體溫調節中樞的部位
根據對多種恆溫動物腦的實驗證明:切除大腦皮層及部分皮層下結構後,只要保持下丘腦及其以下的神經結構完整,動物雖然在行為上可能出現一些缺欠,但仍具有維持恆定體溫的能力。如進一步破壞下丘腦,則動物不再能維持相對恆定的體溫。以上實驗說明,調節體溫的主要中樞位於下丘腦。一般認為它應包括視前區——下丘腦前部和下丘腦後部。已如前述,在視前區——下丘腦前部存在著較多的熱敏神經元和少數冷敏神經元。實驗還證明產熱和散熱的反應均可由刺激此區而引起:當這一部位加溫時,熱敏神經元興奮,促進散熱反應;如使其冷卻時,冷敏神經元興奮,促進產熱反應。如果以上述溫度刺激下丘腦後部,效果不顯著,以電刺激下丘腦後部則能使骨骼肌緊張性增強,增加產熱。因此,現在認為視前區——下丘腦前部接受溫度刺激後,把信息傳到下丘腦後部進行整合,調節產熱和散熱的過程,使體溫保持相對穩定。
(二)調定點學說
關於體溫調節的機制,即如何把體溫維持在37℃這一水平上,一般用調定點學說來解釋。這個學說認為,人和高等恆溫動物的體溫類似恆溫器的調節。調定點的作用相當於恆溫箱的調定器,是調節溫度的基準。下丘腦前部視前區的溫敏神經元與冷敏神經元起著調定點的作用。這兩類神經元活動的強度依下丘腦溫度的高低而改變,其變化的特點,呈鍾形曲線,如圖9-6所示。這兩條曲線的交叉點,就是已經調試完畢的體溫基準點,簡稱調定點。正常人此點溫度定為37℃。若流經此處血液的溫度超過37℃時,溫敏神經元放電頻率增加,引起散熱過程加強,產熱過程減弱;如流經此處的血溫不足37℃時,則引起相反的變化。皮膚溫度感受器的傳入信息,通過中樞整合作用,也可影響調定點的活動。
在正常情況下,調定點的變動范圍很窄,但也可因生理活動或病理反應發生一定的改變。如細菌感染導致發熱,致熱原可使溫敏和冷敏兩類神經元活動改變,調定點上移(如38℃)。調定點上移後,產熱與散熱過程將在較高的水平(38℃)上達到平衡。解熱鎮痛葯的作用機制,就是使調定點下降,從而使體溫恢復到正常水平。
三、體溫調節的效應器及反饋效應
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將體溫的調定點確定後,它就發出傳出信號,使產熱和散熱過程在此溫度上達到平衡。當體溫略有升高,超過了調定點,則使骨骼肌的緊張度下降,甲狀腺和腎上腺的分泌減少,血管擴張,皮膚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散熱增加,使體溫回降到正常調定點水平。當溫度略有降低,低於調定點,則使血管收縮,皮膚血流量減少,汗腺停止分泌,骨骼肌緊張度增加以致出現寒戰等反應,甲狀腺素的分泌也增加,代謝提高,產熱增加,使體溫回到正常調定點水平。
四、大腦皮層的作用與行為性體溫調節
去大腦皮層動物的體溫,雖然仍可保持正常,但對環境中的冷熱刺激的反應明顯遲鈍。這說明大腦皮層在體溫調節中有重要作用。機體可通過條件反射對體溫進行調節。與寒冷或酷熱有關的視覺和聽覺刺激均可使機體代謝水平升高。在高溫或低溫場所工作的人員,環境中冷或熱的刺激與作業時間和地點等條件多次結合可形成條件反射,使機體習慣於環境。
此外,人類的體溫還有行為性的調節。機體可以通過有意識的活動來調節體溫。又如,人類還可以創造人工氣候使溫度更為舒適。
五、體溫異常
人體調節體溫能力有一定限度。如環境溫度長久而劇烈的變化,或者機體的體溫調節機構發生障礙,產熱過程與散熱過程不能保持相對平衡,就會出現體溫異常。
(一)中暑與發熱
人在高溫環境中或在夏季炎熱的日光下,體內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發散,引起體熱過度蓄積和體溫失調,會造成中暑。其突出表現為體溫升高,重者可達40℃以上時,可出現頭痛、頭暈、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甚至意識喪失等症狀。長時間的體溫過高可能引起體溫調節中樞機能的衰竭,造成嚴重後果。
發熱是許多疾病所伴隨的症狀,如細菌毒素等致熱原進入機體後,使調定點升高,體溫可達38℃以上。發熱會引起機體不適感,消耗體力,增加心臟負擔等。
(二)體溫過低
在低溫環境中,如果體溫中樞的調節,使產熱量不足以抵償散熱量時,正常體溫就不能維持而逐漸下降。
由於體溫適當降低,可使機體代謝率下降,組織耗氧量亦降低,可以消除或減輕因缺氧對細胞的損害。因此,臨床上可用人工低溫麻醉的方法進行大型外科手術,也可用人工低溫方法保存組織器官供臨床器官移植之用。
D. 關於女性基礎體溫的問題
一般來說,有正常排卵和規律生理周期的女性的基礎體溫,從排卵日到下一個月經來潮日期間,基礎體溫一般會升高0.3-0.5℃。也就是說,理論上女性基礎體溫的變化在0.3-0.5℃之間變化是正常的。從月經開始到排卵日,一般為相對低溫期,排卵日後到下一次月經開始前為相對高溫期。
基礎體溫因人而異
很多在測量基礎體溫的備孕女性經常會咨詢其他人的基礎體溫情況,有時候因為自己體溫比別人低或者高而感到十分焦慮。其實,每個人的基礎體溫是不一樣的。人體體溫在36.5℃左右,有的人偏高或者偏低都是十分正常的。只要測量出來的基礎體溫的變化范圍接近0.3-0.5℃,就不用過於擔心。
基礎體溫也會受其他因素影響
基礎體溫也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測量工具、測量方法、身體狀況等。一般我們說測量基礎體溫,要遵循保持六小時充分睡眠,醒來後不活動、不說話,將體溫計放入口腔,測量五分鍾……這樣一些原則,但是不能排除一些干擾因素,比如:有的人不同時間可能使用了水銀、電子等不同的體溫計,就有可能有誤差,有的人因為感冒發燒等身體原因影響了基礎體溫的正常變化曲線,等等。所以,盡管我們知道基礎體溫的正常變化范圍應當在0.3-0.5℃之間,但一方面要堅持長期測量(3個月以上),另外最好把基礎體溫作為一種計算排卵期的參考方法,可以同時輔助其他方式,計算排卵期。
基礎體溫就是連續不間斷的睡眠達6-8個小時以上,醒來後不要做任何動作,所測得的體溫。
如何測量基礎體溫?
1. 量體溫的時間必須在每天早晨剛睡醒,還沒有任何動作之前就予以測量。
2. 使用基礎體溫專屬體溫計,每格為0.05℃ ,置於舌下3至5分鍾
3. 起床後再記錄結果。
4. 最好每日測量,並注記感冒或其它會使體溫上升的狀況。
女性測量基礎體溫可以監測排卵狀況。一般女性在排卵時體溫會升高,所以每天堅持測量基礎體溫可以預測到排卵時間,當然還要通過其它進一步的科學方法確定準確的排卵時間。
婦女性朋友可以通過這個既簡單的方法測試一下自己的排卵時間。
E. 關於體溫的一些小問題。
當然有拉
首先是因為你測量的時候
溫度計的頭要放准卻
時間久的那個比較准確
F. 關於體溫的一些問題。
人的體溫一般為36~37左右。這只是一個統計值,有的人雖然不在這個范圍內,但只要沒有其他症狀也是健康的。另外,代謝率偏低的病人比如甲狀腺功能減退者,體溫就較低。還有,體循環不好的,體溫也較低。另外,一般人體溫波動不會超過1,但有時也會超過,也屬正常。還有就是,發燒一般會伴隨其他症狀,如果沒有其他症狀,那就不必過於擔心了
G. 專業難題「有關體溫的問題」
發表一下什麼呢?怎樣減少誤差?還是為什麼低溫下有誤差?還是其他的什麼東西?
人體的溫度只要正確測量,外界環境的影響是極小的。不論低溫,高溫,還是常溫。因為體溫是指人體內部的溫度,這個溫度是十分恆定的,而測量時不可能直接測量內部溫度,所以就採用口腔、腋窩、直腸三個部位的溫度來代替,只要測量正確,一般能反映人體內部溫度。以腋下為例,測量時要夾緊,腋下的汗擦乾,10分鍾後查看,測量前要甩到36℃一下。
H. 關於體溫的問題
健康人的體溫晝夜之差一般在1度以內,早晨較低,晚間較高,很正常。
I. 關於身體體溫的問題!
第一,每個人在每一個時間段的提問,都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只要在36度到37度之間左右,這樣都算正常的體溫。第二。體溫也受外界空氣的影響室內溫度的影響,你的體溫也會有變化,隨著你的運動靜止或者是睡覺。你的狀態也會對你的體溫有一定的變化。所以這並不是身體出問題的表現,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