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對已經出現的沖突,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經典回顧]
工作需要上下級之間的相互配合,有接觸就很容易發生矛盾沖突。發生沖突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發生了公務上的利益沖突,可能是處理問題的方式上簽妥當,也可能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相互誤解,甚至僅僅是沒有處理好個人情緒而帶到工作中了。因此,同事之間因為工作關系發生沖突是很難避免的。
事實上,與員工發生了嚴重的正面沖突,如何善後,為今後的溝通掃清障礙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沖突一旦發生了,沉默是不對的,當事情沒發生更不可以。正確的態度是坦誠地認真地溝通,雙方要談。而且,不要拖,事後溝通越早越好,時間拖得越長,雙方心理上的芥蒂越深,化解起來就越麻煩。
[案例分析]
A女士供職於一家大型IT公司的事業部,負責為事業部下各項目組提供後系統支持。一次,由於項目組的緊急工作需要跟公司的規章制度發生了沖突,心直口快的A女士與一員工在辦公大廳內發生了激烈的正面碰撞。事後,兩人都有些後悔,這以後工作怎麼開展?這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怎麼相處呀?
於是,A女士想出了一個辦法,針對這個事件,與該員工進行了坦誠的溝通,最後,終於兩人盡棄前嫌,和好如初。
在上述案例中,她們之所以能和好如初,我們可以分析出三個基本點:
第一,發生沖突的兩個人都是心直口快的性格。我們說這種性格容易引發爭端,但是同時也容易解決矛盾。
第二,兩位都是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也是我們處理問題的契機。
第三,兩人發生沖突的地點是在辦公大廳內,也就是說當著很多同事的面。這樣問題的影響就大了。
看起來似乎很棘手,實際上,只要管理者針對已經出現的沖突,從本質上解決問題,事情也許就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
況且,在公共辦公場所發生爭執,對其他下屬都會造成不良影響。盡快化解矛盾甚至敵對情況,也是要SHOW給其他下屬看的。這種姿態是非常重要的。 [巧手點金]
在已經出現的沖突,從本質上解決問題時,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在溝通的時間和場合上,需要注意:不必是很正式的。可以借一個機會。比如,利用聯系工作的機會主動表示一下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如果覺得工作時間不方便,可以直接約一個時間一起吃頓飯,在輕松平靜的情緒下順便交換一下看法。不一定要分出對錯,關鍵是把事情說開,不要因此種下心結。 2.在溝通的內容上,還是要針對具體事情做討論,做到「對事無情,對人有情」。應該看到,大家出現分歧爭執是由於事情本身,總的出發點是要維護公司利益。在這個共同的前提下,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談的。只要雙方都是真誠的,看似麻煩也會變得很簡單。 3.著眼未來。不愉快的心結解開之後,還應該考慮一下怎樣在今後的工作中避免發生類似的問題。到底是規章制度有問題?還是做項目沒有按程序?找到問題的所在,制度是可以修改的,程序是可以提前作準備的。這樣一來,既解決了一發生的不愉快,又規避了可能發生的不愉快。
B. 怎麼才能拋開問題去看本質呢
分析問題有兩種路子,一種是「全面的膚淺」,另一種是「片面的深刻」,而「全面的深刻」幾乎是不可得的。「全面的膚淺」就是說面面俱到,比如「既要……,又要……,還要……」;「片面的深刻」則是從一個角度把問題說透,但結論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成立,比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想要在分析問題時「一針見血切中本質」,至少在初期,需要有意識的訓練自己放棄「全面」的思維模式或者說錯覺,分析問題時不要「和稀泥」,而要把邏輯先推向極端化,把內在矛盾充分暴露出來。我們以前上刑法課時,教授經常隨機的讓同學扮演律師、檢察官和法官,互相辯論,辯到一半突然交換角色。當你在扮演律師或檢察官時,註定是「片面的深刻」,但左右互博幾次,對事情的看法就會深入很多。也只有站在不同角度用很極端的方式思考問題,才能發現細節的不同意義,所謂「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我常覺得「洞察力」有大半是天生的,有小半是後天習得的。如果有機會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和不同行業的牛人打交道,當然能夠大大的提升境界。但如果這些條件不具備的話,在面對問題時多從幾個角度去深入思考,不迴避矛盾,在邏輯上輕易不妥協,都能
C. 面對復雜的問題,我們如何抓住本質
首先呢,我們遇到一件事,要先判斷它是第一次出現,還是已經出現過好幾次了。
如果是第一次出現,暫時把所有你能想到的原因寫下來。這些原因其實都是你猜測的,至於有沒有根據,我們還需要進一步驗證。如果這件事是你和別人共同經歷的,那你可以把自己的猜測告訴共同經歷過的人,看看他們是否認同。尋找你的各種猜想中是否有真正的原因。
如果已經出現了多次,那它有可能是因為你的「模式」出錯了。你要去尋找「系統、身份、信念與價值觀」的深層次問題,而非僅僅停留在事件本身。關於「模式」出錯該怎麼辦,喵之前寫過一篇完整的解決辦法。
D. 什麼是問題的本質,怎麼才能抓住問題的本質
現象和本質是揭示事物內在聯系和表面特徵之間關系的一對范疇。
一、范疇定義
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及其外部聯系。
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
二、辯證關系
現象和本質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
1、對立
①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可以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只有靠理性思維才能把握。
②現象是多變易逝的,本質卻相對穩定的。
③現象是個別的、具體的東西,而本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共同的東西。
2、統一
①現象不能脫離本質,本質是現象的內在根據。
②本質不能脫離現象,現象是本質的外在表現。
三、掌握透過現象認清本質的方法
第一,觀察大量生動的現象,盡可能地佔有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
哥白尼不但汲取別人的觀測成果,而且自己長期堅持天文觀測才提出日心說。
第二,運用科學的抽象方法,對現象材料進行分析和綜合。
行星運動三定律是誰發現的?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他的研究資料主要來自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布拉赫堅持觀測達20年之久,但不善於理論思維,只留下一堆資料,沒有發現規律。
E. 如何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
☪三、分清邊界
我們前面是從實際的角度出發,論述了「透過現象看本質指的是一個人用他的本質方法論來分析現象」,現在我們來談一談「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質」是什麼。
我對這個「本質」的理解是「分清邊界」,毛主席對這個「本質」的理解是「實事求是」,我的前總監對這個「本質」的理解是「分類」。
其實不管是哪一種命名,想要表達的涵義其實都是一樣的:將現象各種要素分拆歸類,剔除掉無關的因素,那麼剩下的那些因素就是這一現象的本質。
舉一個例子:
「我和孫雷是相識多年的好友了,我倆的感情非常好,好到那種一起上了戰場我們原以為相互擋子彈的關系。
去年我倆去月球旅遊,碰到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邀請我們成為基督教徒,我倆拒絕了。愛因斯坦就變成了一隻電熱水壺,揚言要弄死我倆。
我倆就趕緊跑,我跑的比較慢,電熱水壺快追上我了,眼看著我就要被電熱水壺給燙死了,孫雷為了救我轉身和電熱水壺搏鬥起來,不幸喪失了一條腿。
回來後我和孫雷關系更好,他為我丟了一條腿我更覺得虧欠於他。
趕上了美國大選,我支持特朗普,他支持希拉里,我倆誰都說不過誰,我就把他打死了。但我心裡對他很愧疚。
昨天我收到一條簡訊:你好我是希拉里,我現在逃到了加拿大,我在美國的13000億美元的資產都被凍結,現在需要你給我打5000元人民幣作為解凍資金,如果你幫了我,我就帶你一起回來造反推翻川普,並封你為美國軍事主席,卡號:XXXXX
請問,我應該相信這條簡訊嗎?」
很多人看這個例子都會覺得這個例子太弱智了,這都是哪跟哪兒啊。
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情都是像我們所舉的這個幼稚的例子一樣,充滿了很多無關聯、無意義的元素。
想提出一個問題,卻說了很多沒必要的前提介紹;想論證一個命題,卻提到了很多和命題沒有邏輯關聯的內容。
我們在看待上面這個例子的時候,應該都能知道:是否要相信這條簡訊只取決於簡訊內容的真實性,而和「我」與孫雷的關系,什麼愛因斯坦,什麼我們各自支持誰,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但是,有些人在評價演員時看的不是演技而是吹捧「人品」,評價電影時不評價電影本身非要扯什麼男權女權,考慮要不要和老公離婚時不看自己是否忍受不了他的家暴、而是顧忌老公曾借給自己父母一些錢。
很多時候並不是本質很復雜,我們需要花費時間整理才能看到本質。
而是問題的本質很多時候往往都是非常清晰的擺在了你面前的,而很多人卻似乎根本看不到問題的根源所在,反而是在那些根本無關緊要的細節上糾結。
看不到本質所在的根本原因,我認為就是因為沒有清晰的「邊界意識」。
沒有邊界意識的人,無法分清楚兩個事物之間的「有效邏輯關聯」和「泛邏輯關聯」的區別。
比如在「要不要和老公離婚」的這個問題上,「你的老公在家暴你」這一點就和問題有著直接的「有效邏輯關聯」;
「你老公曾借錢給你父母」「你老公是抗日英雄」「你老公拯救了人類」等等這些就是和問題有著「泛邏輯關聯」的要素了。
「泛邏輯關聯」指的是:某一因素和主題有著寬泛的、不重要的、邏輯關系。但因為有這種關系存在,會令人們在考慮問題時將這一因素考慮進來,從而形成思維干擾。
但在具體問題上,泛邏輯關聯的因素本質上等同於沒有任何關聯的因素。
比如我們設置一個主題為:「演員靳東」。
我們再設置與此相關的兩個因素:「靳東很帥」,和「靳東是個裝逼犯」。
那麼當我們在討論「靳東的顏值」這個話題時,「靳東很帥」就是「有效邏輯關聯」因素,而「靳東是個裝逼犯」就是「泛邏輯關聯」因素;
你不能因為你個人不喜歡靳東,就在我們討論靳東顏值時拿他的人品來說事。
當我們在討論「靳東的人品」這個話題時,「靳東是個裝逼犯」就是「有效邏輯關聯」因素,而「靳東很帥」就是「泛邏輯關聯」因素;
你不能因為喜歡靳東,就在我們討論他的人品時,拿他的演技和顏值來洗地。
當然現實情況往往是人們根本不顧前提條件和問題的出發點,他們只是看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某個因素就馬上湊上來各說各話。
所以我們會看到那麼多的人:在討論演技的問題下評論人品,在討論中國強大表現的問題下諷刺中國的軟弱,職業選擇時不考慮自己的長遠發展而只想著怎麼討父母歡心。
所以到這里我可以解釋清楚我所表達的「分清邊界」的含義了:
分清邊界就是確定清楚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中,哪些是和主題相關的「有效邏輯關聯」因素,哪些是「泛邏輯關聯」因素,哪些是「無邏輯關聯」因素。
剔除掉「泛邏輯關聯和吳邏輯關聯」因素,那麼剩下的「有效邏輯關聯」因素就是我們要探求的「本質」。
所以在這里,要探求本質,那麼「確立主題」就變得尤為重要,這個主題通常指的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或是我們要論述的一個「命題」。
確立主題就是確定觀察本質的「角度」,有了角度,才有了出發點,否則你會陷入無意義的混亂分析,看似得到了很多結論,但這些結論並沒有什麼價值。
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先確定了是要討論「顏值」還是「人品」,才能決定「靳東好帥」和「靳東是個裝逼犯」哪一個才是本質要素。
☪四、總結
1.「透過現象看本質」並不是先看到現象,再去分析現象背後的本質。而是一個人先有了他自己的「本質方法論」,再用這套方法論去分析現象。
2.一個人的「本質方法論」是為了他在生活中的實用性價值而服務的,所以個人哲學體系必然有其局限性。
但正因為這種局限性,所以他在看問題時才能夠更加聚焦,更利於實際問題的解決。
3.形成個人「本質方法論」的方式在於「學習→實踐→復盤→優化」這四個步驟的反復運用。
4.探求本質的前提是「確立主題」。有了主題才有了可入手的分析角度,得出具有實用性價值的結論。
5.確定主題之後,對問題的分析就是:將這一問題的各個元素進行歸類,包括:「有效邏輯關聯因素」,「泛邏輯關聯因素」,「無邏輯關聯因素」。
剔除掉「泛邏輯關聯因素」和「無邏輯關聯因素」,剩下的「有效邏輯關聯因素」就是我們在探尋的「本質」。
F. 怎樣去發現問題的本質
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簡單地說,就是發現問題的本質。而要發現問題的本質,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發揮主觀能動性,佔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現象是入門的先導,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只能從認識它的現象開始,感性認識是整個認識的起點。只有具備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感性認識才有可能上升為理性認識,即發現問題的本質。
第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也就是說,要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製作。對感性材料進行這樣的加工製作,是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關鍵,思考在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律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G. 怎麼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呢
之前看到一本書里也是類似的案例,書中介紹的解決方案是用系統思維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五大步驟:界定問題、構建框架、明晰關鍵、高效執行、檢查調整。
第一步:首先得對問題進行界定:我們要區分問題的初步解決方案與問題本身。
但如何發現問題本質呢?這里有一個比較經典的5whys分析方法。
第二步:構建框架:自上而下運用框架,需要平時積累框架。還有自下而上提煉框架,這是一個先發散再收斂的思考過程。
第三步:明晰解決問題的關鍵:列好框架後,分析找出最關鍵點,合理分配利用時間和精力。
第四步:立即行動,解決問題,優化方案,直至問題解決。
如果有愛學習的小夥伴,想系統掌握這些方法,可以看下書和視頻:《思維力:高效的系統思維》,騰訊課堂視頻:《五步,成為問題解決高手》,趕緊搜一搜了,收獲很大哦
H. 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四個
1. 認識問題——能夠清晰的認識到問題是第一步
工作中每個人都會無時無刻的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無論是大問題小問題,第一步就是要能找到這些問題的核心是什麼。只有能夠明確的知道這個問題是什麼,才能往下進行考慮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不能清楚的認識這個問題,就有可能導致這個問題的處理方式有偏差,耗費更多的時間。因此,遇到問題第一步就是要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2. 分析問題——分析問題的本質,可以讓你少走彎路
要解決所發現的問題,就必須明確問題的本質,以終為始——確定所要解決的問題,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分析清楚需要達成這個結果都會有那些關聯,這些關聯之間那些是核心矛盾、那些是關鍵矛盾,那些非關鍵矛盾。
3. 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與能力
分析問題是為了認識到問題的本質,認識到了問題的本質以後,接下來就進入到了解決問題的環節了。
4. 總結復盤得出經驗——經驗的積累的沉澱
解決問題的能力決定了你工作的能力,某種程度上也會決定你生活的品質。每一次解決問題的經驗總結,也會為以後相關的問題提供參考;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不斷得到提升。
總結復盤的方法:
●執行方案需要花費的時間
●執行方案需要的資源
●執行方案成功的可能性
●執行方案的難度
●自身擁有的資源
總結:
職場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個人核心競爭力與價值體現的核心因素,通過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復盤沉澱經驗四個步驟與方法,為你的職場賦能
I. 如何能有效地抓住問題關鍵和本質
擒賊先擒王
【拼音】:qín zéi xiān qín wáng
【解釋】:指作戰要先抓主要敵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關鍵。
【出處】: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示例】:~,把主使人拿住,學生自然就老實了。★老舍《且說屋裡》
【近義詞】:擒賊擒王
【歇後語】:射人先射馬
【語法】:作賓語、定語、分句;比喻做事先要抓關鍵
J. 如何從復雜的問題現象中找到問題的本質
首先要有點哲學知識,能夠從形式高度上確定點信心:
第一:任何現象均有其物質基礎,都是復合的物質運動形式,無論現象發自外在的物質世界還是內在的精神世界。現象的因素包括保持現狀與引起變化的因素,保持平衡與破壞平衡的因素,因素之間的固有關系與組合表現形式、因素之於整體性的效用等等。找到問題發生的根源,是觸及問題本質的前提。提取組合性,是一種通用的方法。因為世界是組合的,大問題由小問題組合而成的,復雜問題,由許多簡單的因素組合醞釀而成。
其次,要有開放心態、昌明的思想。《聯系》理論在組合性中這樣開始闡述的,「揭示真相需要藉助恰當的形式與方法,提取它們又必要應對現象中潛在的、意義完全的復雜性。因此,人們一般不願意冒險探查事實究竟,對於背負著不甚光明的教義與使命的人而言,尤其如此」。不要因為怕解決問題而不去觸及問題本質。也不要因為怕得罪人而放棄探究真理。
再次,懂得尋求幫助,尤其是一些專業性強的問題,要解決它們往往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必須找對人,才能准確地把握問題所在了。
總之,是哲學知識+專業知識+求真務實的作風+必要時放下身段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