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噬菌體
噬菌體是細菌病毒的總稱。噬菌體基因組含有許多個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體都是細菌細胞中利用細菌的核糖體、蛋白質合成時所需的各種因子、各種氨基酸和能量產生系統來實現其自身的生長和增殖。一旦離開了宿主細胞,噬菌體既不能生長,也不能復制。
噬菌體顆粒在結構上有很大差別,一般可分成三種類型,即無尾部結構的二十面體,有尾部結構的二十面體和線狀體,迄今已知的噬菌體大多數是有尾部結構的二十面體。
噬菌體顆粒感染一個細菌細胞後可迅速生成幾百個子代噬菌體顆粒,每個子代顆粒又可感染細菌細胞,再生成幾百個子代噬菌體顆粒。如此重復只需4次,一個噬菌體顆粒便可使幾十億個細菌感染而死亡。當把細菌塗布在培養基上,長成一層菌苔時,一個噬菌體感染其中一個細菌時,便會同上面所說的那樣,把該細菌周圍的成千上萬個細菌感染致死,在培養基的菌苔上出現一個由於細菌被噬菌體裂解後造成的空斑,這便稱為噬菌斑(plaque)。每一噬菌體除了能使宿主細菌裂解死亡外,還有一些噬菌體感染細菌後,並不使細胞死亡,稱為溫和噬菌體,這些噬菌體感染細菌後,將其自身的基因組整合進宿主細胞的基因組,此時,這種宿主細菌稱為溶原性細菌。溶原性細菌內存在的整套噬菌體DNA基因組稱為原噬菌體(prophage),溶原性細菌不會產生許多子噬菌體顆粒,也不會裂解;但當條件改變使溶原周期終止時,宿主細胞就會因原噬菌體的增殖而裂解死亡,釋放出許多子代噬菌體顆粒。
溶原性細菌有兩個特點。第一,溶原性細菌在被噬菌體感染並溶原化後,不會被同種噬菌體再次感染,這是超感染免疫性。第二,經過若干世代後,溶原性細菌會開始進入溶菌周期,即溶原性細菌的誘發。此時,原噬菌體從宿主基因組上切離下來進行增殖。
λ噬菌體載體不具有質粒載體的抗生素抗性的標記基因;因此,對λ重組分子的選擇主要有下面幾種方法。
① cI基因功能選擇 cI基因編碼的阻遏蛋白可使感染了λ噬菌體的大腸桿菌進入溶原化狀態。如果在插入型載體的克隆位點上,或是置換型載體的可置換片段中,放上一個cI基因,當外源DNA插入或取代時,便破壞了cI基因,使出現cI-表型。此時,λ重組分子生成的是透亮的噬菌斑,而未重組的λ噬菌體由於仍保有cI基因,所以宿主細菌是溶原化的,就生成混沌的噬菌斑。
②lac Z基因功能選擇 lac Z基因的產物為盧—半乳糖苷酶,在Xgal—IPTG培養基上顯現藍色。在插入型載體的lac Z基因序列中引入限制性內切核酸酶的切點,外源DNA插入這個克隆位點就會破壞lac Z基因,於是在上述培養基上出現無色的噬菌斑。如果沒有同外源DNA形成λ重組分子,則lac Z基因未遭破壞,在培養基上出現藍色的噬菌斑。
③spi-選擇 λ噬菌體的red和gam基因產物可抑制噬菌體在宿主細菌中正常生長,red-和gam-突變型λ噬菌體則可正常生長。當置換型載體的可置換片段中放上red和gam基因後,外源DNA片段取代了置換片段,則同時除去了red、gam基因,就可在宿主菌中生長,否則就不能正常生長。
http://www.foodmate.net/topic/term/14318.html
2. 溶原性噬菌體與溫和噬菌體有什麼區別
是同一個概念,指感染宿主菌後不立即增殖,而是將其核酸整合(Integration)到宿主菌染色體中,隨宿主核酸的復制而復制,並隨細胞的分裂而傳代的一類噬菌體
3.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步驟
有四個步驟,分別是:
1、培養用p32和s35 標記的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培養噬菌體。p32用於標記噬菌體蛋白質,s35 用於標記噬菌體DNA。
2、用培養後的p32和s35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的大腸桿菌。
3、培養物離心,分離。
4 、分別對上清液和沉澱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澱中幾乎沒有;沉澱中有P32而上清液中幾乎沒有。
Alfed Hershey和Martha Chase(1952)將宿主大腸桿菌細胞分別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或32P的培養基中,用35S標記蛋白質,32P標記蛋DNA。宿主細胞在生長過程中就被35S或32P標記上了。然後用T2噬菌體分別感染被35S或32P標記的細菌,並在這些細菌中復制增殖。
宿主菌裂解釋放出很多子代噬菌體,這些子代噬菌體也被標記上35S或32P。然後用分別被35S,或32P標記的噬菌體去感染沒有被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宿主菌,然後測定宿主菌細胞帶有的同位素。被35S標記的噬菌體所感染的宿主菌細胞內很少有35S,而大多數35S出現在宿主菌細胞的外面。
也就是說,35S標記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在感染宿主菌細胞後,並未進入宿主菌細胞內部而是留在細胞外面。被32P標記的噬菌體感染宿主菌細胞後,測定宿主菌的同位素,發現32P主要集中在宿主菌細胞內。所以噬菌體感染宿主菌細胞時進入細胞內的主要是DNA。
(3)噬菌體溶源性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一、噬菌體核酸特點:
ss RNA:噬菌體中所含的核酸是單鏈RNA。
ds RNA:噬菌體中所含的核酸是雙鏈RNA。
ss DNA:噬菌體中所含的核酸是單鏈DNA。
ds DNA:噬菌體中所含的核酸是雙鏈DNA。
二、噬菌體繁殖特點
1、毒性噬菌體
指在宿主菌體內復制增殖,產生許多子代噬菌體,並最終裂解細菌。毒性噬菌體的增殖方式是復制,其增殖過程經歷吸附穿入、生物合成和成熟釋放3個階段。
進入菌細胞內的噬菌體核酸首先經早期轉錄產生早期蛋白質,並復制子代核酸,再進行晚期轉錄產生噬菌體的結構蛋白。子代噬菌體達到一定數量時,由於噬菌體合成酶類的溶解,菌細胞突然裂解,釋放出的噬菌體再感染其他敏感細菌。
2、溫和噬菌體
感染宿主菌後並不增殖。其基因整合於細菌染色體上,即前噬菌體,隨細菌染色體的復制而復制,並隨細菌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細菌的染色體中。溫和噬菌體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可偶爾自發地或在某些理化或生物因素地影響下,整合的前噬菌體脫離宿主菌染色體,進入溶菌性周期導致細菌裂解,並產生新的成熟噬菌體。
4. 大腸桿菌噬菌體怎麼鑒別
大腸桿菌又稱大腸埃希菌,為人類的腸道正常菌群。
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多有周鞭毛,能運動,有菌毛、莢膜及微莢膜。
生化反應發酵葡萄糖、乳糖、麥芽糖和甘露醇產酸產氣,尿素酶陰性,IMViC實驗+ + - -
噬菌體是感染細菌、真菌、放線菌或螺旋體等微生物的細菌。
大腸桿菌噬菌體是人體大腸的一種細菌只在人體大腸如在其它部位就會誘發另一種病。噬菌體還有一種特點是 1.個體微小,無細胞結構,但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
2.具嚴格的活組織寄生它的寄生性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只在一種細胞寄生
5. 毒性噬菌體和溶原性噬菌體有什麼區別
烈性噬菌體是侵染宿主細胞後,進入裂解途徑,破壞宿主細胞原有遺傳物質,合成大量的自身遺傳物質和蛋白質並組裝成子噬菌體,最後使宿主裂解的一類噬菌體。
溫和噬菌體是一類感染宿主細菌後不引起細菌裂解而與宿主細胞建立共生關系並隨細菌繁殖傳給細菌後代的噬菌體。帶有溫和噬菌體的細菌稱「溶源菌(lysogen)」,而所攜帶的噬菌體稱「原噬菌體(prophage)」。 溫和噬菌體的這種產生成熟噬菌體顆粒和溶解宿主菌的潛在能力,稱為溶原性(lysogeny)。
6. 什麼是溶原性噬菌體
溶原性噬菌體應該就是"溫和型噬菌體吧"。溫和型噬菌體侵入宿主細胞後,會將其遺傳物質DNA接到細菌的染色質之中,有點像寄生的概念。溫和型噬菌體因此可以藉由宿主細胞的產生子代而不斷"繁衍"自己的遺傳物質,這樣一來,原先一開始被入侵的細菌的所有子代皆會帶有噬菌體的DNA。而他也可以利用細菌來產生對噬菌體本生有利的蛋白質。而當環境改變或其他因素使生存條件改變時,溫和型噬菌體DNA就會脫離宿主的染色質,破壞宿主細胞並且利用之製造出完整的噬菌體,最後產出一大堆並釋出,在去入侵其他的細菌宿主。而相對於溫和型噬菌體,另一類型為"惡毒型噬菌體",此種噬菌體入侵細胞後,並不會將其遺傳物質嵌入宿主的染色質內,而是會控制宿主細胞直接幫他生產噬菌體的所需蛋白還有復制他的核酸,在細菌細胞內組裝完成後就破壞之,是初一大堆在去入侵其他的細菌宿主。
參考資料
7. 溶菌性反應和溶原性反應的定義是什麼
溶原性又稱溶源現象。宿主細菌感染噬菌體後,並不開始合成更多的Ifs菌物質的一種噬菌體和宿主細菌之間的關系。
噬菌體將在細菌染色體的某個特定部位插入並連成一體(格合),從而形成一個涪菌源、並與染色體一起復制和在每次細胞分裂時傳遞到子代細胞中去。在這一原噬菌體階段,病毒染色體組表達被阻遏,噬菌體DNA從行為上不能在細菌染色體的特定區域中區別出來。隨著噬菌體的自發的營養性發展,會使一小部分溶源性細胞發生溶解,放出許多噬菌體顆粒,這種變化也可靠誘變劑或紫外光照射引起、溶源化會引起細菌的某些特性的遺傳性能的改變
噬菌體吸附到宿主細胞表面之後,注入DNA,噬菌體的DNA進行復制及蛋白質的合成,並組裝成噬菌體顆粒,最後使寄主細胞裂解,釋放出子代噬菌體顆粒的過程。當子代噬菌體增殖到一定數量(20-1000個)時(噬菌體晚期基因可編碼合成一種溶菌酶),使細菌裂解,噬菌體釋放游離,又可去感染另外的細菌。稱溶菌周期,約25min。
8. 毒性噬菌體和溶原性噬菌體的區別
毒性噬菌體侵染宿主細胞之後會使宿主細胞裂解死亡. 溫和性噬菌體則不會,而是共存.
9. 毒性噬菌體和溫和性噬菌體之間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麻煩告訴我
溫和噬菌體的基因組能與宿主菌基因組整合,並隨細菌分裂傳至子代細菌的基因組中,不引起細菌裂解。整合在細菌基因組中的噬菌體基因組稱為前噬菌體(prophage),帶有前噬菌體基因組的細菌稱為溶原性細菌(lysogenic bacterium)。前噬菌體偶爾可自發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物因素的誘導下脫離宿主菌基因組而進入溶菌周期,產生成熟噬菌體,導致細菌裂解。溫和噬菌體的這種產生成熟噬菌體顆粒和溶解宿主菌的潛在能力,稱為溶原性(lysogeny)。由此可知,溫和噬菌體可有三種存在狀態:①游離的具有感染性的噬菌體顆粒;②宿主菌胞質內類似質粒形式的噬菌體核酸;③前噬菌體。另外,溫和噬菌體可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而毒性噬菌體只有一個溶菌性周期。
毒性噬菌體在敏感菌內以復制方式進行增殖,增殖過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和釋放幾個階段。從噬菌體吸附至細菌溶解釋放出子代噬菌體,稱為噬菌體的復制周期或溶菌周期。
吸附 吸附是噬菌體與細菌表面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的過程,其特異性取決於噬菌體蛋白與宿主菌表面受體分子結構的互補性。不同噬菌體的吸附方式不同,絲形噬菌體以其末端吸附,有尾噬菌體以尾絲、尾刺吸附。絲形噬菌體如M13、f1等及微球形噬菌體如MS2等是吸附於細菌的性菌毛上,所以只感染有性菌毛的F+菌。只要細菌具有特異性受體,不論是活或已死亡,噬菌體都能吸附,但噬菌體不能進入死亡的宿主菌。
穿入 有尾噬菌體吸附宿主菌後,藉助尾部末端含有的一種類似溶菌酶的物質,在細菌胞壁上溶一小孔,然後通過尾鞘的收縮,將頭部DNA注入細菌體內,而蛋白質衣殼留在菌細胞外。無尾噬菌體與絲形噬菌體可以脫殼的方式進入細菌細胞內。
生物合成 噬菌體核酸進入菌細胞後,一方面通過轉錄形成mRNA,再由此轉譯成噬菌體所需的,與生物合成有關的酶、調節蛋白和結構蛋白。另一方面, 以噬菌體核酸為模板,通過核酸多聚酶的催化作用,大量復制子代噬菌體的基因核酸。
成熟與釋放 待噬菌體的蛋白質與基因核酸分別合成後,立即在細菌胞質內按一定程序裝配成完整的成熟噬菌體。當子代噬菌體達到一定數目時,菌細胞突然裂解,釋放出的噬菌體又可感染新的敏感細菌。但有些絲形噬菌體是以出芽的方式逐個釋放。
在液體培養基中,噬菌現象可使混濁菌液變為澄清。在固體培養基上,若用適量的噬菌體和宿主菌液混合後接種培養,培養基表面可有透亮的溶菌空斑出現。一個空斑系由一個噬菌體復制增殖並裂解細菌後形成,稱為噬斑(plaque),不同噬菌體噬斑的形態與大小不盡相同。本質區別就一點啊 一個對宿主細胞沒有害處 一個有害
10. 檢測溶原性細菌的意義
摘要 細菌染色體上整合有前噬菌體(或稱原噬菌體)並能正常生長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