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銀針生蟲的鑒別方法

銀針生蟲的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1 14:07:49

㈠ 君山銀針和白毫銀針有何區別

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的。 白毫銀針,簡稱銀針,又叫白毫,近年多稱白毫銀針,按制茶種類分,屬白茶類。它與宋代《大觀茶論》中記述的白茶,以銀線水芽為原料製成的「龍團勝雪」餅茶和現代的凌雲白毫、君山銀針等茶不同,它們的原料先經蒸、炒殺青,屬綠茶或黃茶類
採制白毫銀針的茶樹,每年秋冬要加強肥培管理以培育壯芽。翌年採制以春茶頭一、二輪的頂芽品質最佳,到三、四輪後多系側芽,較瘦小。台刈更新後萌發的第一輪春芽特別肥壯,是製造優質白毫銀針的理想原料。夏秋茶茶芽瘦小,不合白毫銀針原料的要求,一般不採制白毫銀針泡飲方法與綠茶基本相同,但因其未經揉捻,茶汁不易浸出,沖泡時間宜較長。一般每3克銀針置沸水燙過的無色花透明玻璃中,沖入200毫升沸水,開始時茶芽浮於水面,5-6分鍾後茶牙部分沉落杯底,部分懸浮茶湯上部,此時茶芽條條挺立,上下交錯,望之有如石鍾,蔚為奇觀。約10分鍾後茶湯泛黃即可取飲,此時邊觀賞邊品飲,塵俗盡去,意趣盎然。
銀針性寒涼,有退熱祛暑解毒之功,在華北被視為治療養護麻疹患者的良葯。1982年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在30種名茶中名列第二。
君山銀針採摘開始於清明前三天左右,直接從茶樹上揀采芽頭。為防止擦傷芽頭和茸毛,盛茶籃內襯有白布。芽頭要求長25-30毫米,寬3-4毫米,芽蒂長約2毫米,肥碩重實,一芽頭包含三、四個已分化卻未展開的葉片。雨天不採、露水芽不採、紫色芽不採、空心芽不採、開口芽不採、凍傷芽不採、蟲傷芽不採、瘦弱芽不採、過長過短芽不採,即所謂君山銀針的「九不採」。
君山銀針屬芽茶,因茶樹品種優良,樹壯枝稀,芽頭肥壯重實,每斤銀針茶約2.5萬個芽頭。君山銀針風格獨特,歲產不多,質量超群,為我國名優茶之佼佼者。其芽頭肥壯,緊實挺直,芽身金黃,滿披銀毫,湯色橙黃明亮,香氣清純,滋味甜爽,葉底嫩黃勻亮。根據芽頭肥壯程度,君山銀針產品分特號、一號、二號三個檔次。
用潔凈透明的玻璃杯沖泡君山銀針時,可以看到初始芽尖朝上、蒂頭下垂而懸浮於水面,隨後緩緩降落,堅立於杯底,忽升忽降,蔚成趣觀,最多可達三次,故君山銀針有「三起三落」之稱。最後豎沉於杯底,如刀槍林立,似群筍破土,芽光水色,渾然一體,堆綠疊翠,妙趣橫生,歷來傳為美談。且不說品嘗其香味以飽口福,只消親眼觀賞一番,也足以引人入勝,神清氣爽。根據「輕者浮,重者覺」的科學道理,「三起三落」是由於茶芽吸水膨脹和重量增加不同步,芽頭比重瞬間變化而引起的。可以設想,最外一層芽肉吸水,比重增大即下降,隨後芽頭體積膨大,比重變小則上升,繼續吸水又下降……。如果親身考察一下君山銀針沖泡的情景,能起落的芽頭為數並不太多,且一個芽頭落而復起三次更屬罕見。這種現象在其它芽頭肥壯的芽茶中出偶爾可見,但都不及君山銀針頻繁。可見君山銀針的芽頭肥壯程度是出類拔萃的,這也是它品質上的一大特點。
君山銀針於1956年國際菜比錫博覽會上,因其質量優良,被譽為「金鑲玉」,並贏得金質獎章。其售價也創我國當今名優茶之最。
君山銀針製造特別精細而又別具一格,分殺青、攤涼、初烘、初包、復烘、攤涼、復包、足火八道工序。歷時三晝夜,長達70多小時之久。
殺青:在20℃的斜鍋中進行,鍋子在鮮葉殺青前磨光打蠟,火溫掌握「先高(100-120℃)後低(80℃)」,每鍋投葉量300克左右。茶葉下鍋後,兩手輕輕撈起,由懷內向前推去,再上拋抖散,讓茶芽沿鍋下滑。動作要靈活、輕巧,切忌重力摩擦,防止芽頭彎曲、脫毫、茶色深暗。約經4-5分鍾,芽蒂萎軟,青氣消失,發出茶香,減重率達30%左右,即可出鍋。
攤涼:殺青葉出鍋後,盛於小篾盤中,輕輕揚簸數次,散發熱氣,清除細未雜片。攤涼4-5分鍾,即可初烘。
初烘:放在炭火炕灶上初烘,溫度掌握在50-60℃,烘20-30分鍾,至五成干左右。初烘程度要掌握適當,過干,初包悶黃時轉色困難,葉色仍青綠,達不到香色黃的要求;過濕,香氣低悶,色澤發暗。
初包:初烘葉稍經攤涼,即用牛皮紙包好,每包1.5公斤左右,置於箱內,放置40-48小時,謂之初包悶黃,以只促使君山銀針特有色香味的形成,為君山銀針製造的重要工序。每包茶葉不可過多或過少,太多化學變化劇烈,芽易發暗,太少色變緩慢,難以達到初包的要求。由於包悶時氧化放熱,包內溫度逐升,24小時,可能達30℃左右,應及時翻包,以使轉色均勻。初包時間長短,與氣溫密切相關。當氣溫20℃左右,約40小時,氣溫低應廷長。當芽現黃色即可松包復烘。通過初包,銀針品質風格基本形成。
復烘與攤涼:復烘的目的在於進一步蒸發水分,固定已形成的有效物質,減緩在復包過程中某些物質的轉化。溫度50℃左右,時間約一小時,烘至八成干即可。若初包變色不足,即烘至七成干為宜。下烘後進行攤涼,攤涼的目的與初烘後相同。
復包:方法與初包相同。歷時20小時左右。待茶芽色澤金黃,香氣濃郁好為適度。
足火:足火溫度50-55℃,烘量每次約0.5公斤,焙至足干止。
加工完畢,按芽頭肥瘦、曲直、色澤亮暗進行分級。以壯實、挺直、亮黃者為上;瘦弱、彎曲、暗黃者次之。

㈡ 怎樣鑒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

要正確地認識毒菇,唯一的方法是從生物學性狀著手了解它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及生態習性等,僅用一兩句話是難以說明的。某一種方法只能鑒定某一種毒菇,目前國內外還沒有一種簡單而又有效的方法把所有毒菇檢測出來。

民間流傳的一些說法是不可信的,更不能把它當作規律去運用。例如:有人說顏色鮮艷,樣子好看或菌蓋上長疣的有毒;有的說不生蛆、不生蟲的有毒;有的說有腥、辣、苦、麻、臭等氣味的有毒;有的說受傷後變色的有毒;也有的說烹煮時能使銀器、大蒜、米飯等變色的有毒等等。事實證明,某一說法對某一種毒菇的鑒定可能是對的,但絕不能作為鑒別所有毒菇的依據。例如:毒傘、白傘等顏色並不鮮艷,樣子也不好看,受傷也不變色,也不能使銀器和大蒜變黑,然而都含有致命的毒素,50克重的毒菇就可毒死一個成年人。可是香口蘑不生蛆、不生蟲,卻是一種名貴的食用菌。相反,豹斑毒傘是有名的毒菇,既生蛆也生蟲。還有多種牛肝菌,俗稱「見手青」,真是一碰就青,但卻是風味獨特、口感滑潤細膩的美味食用菌。因此,要准確地認識毒菇,需要大型真菌的分類學知識,不能一概而論。不認識的野生菇千萬不能輕易食用,以免中毒。毒菇的鑒別可參考《毒蘑菇》一書。

㈢ 怎樣辨別毒蘑菇

毒磨菇用銀針是測不出來的,想要知道磨菇是否有毒,把磨菇放水裡面煮同時放生薑,要是姜變成黑色就是說那個磨菇有毒,不變色沒有毒。
1.生長地帶。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臟地帶。
2.顏色。有毒蘑菇菌面顏色鮮艷,有紅、綠、墨黑、青紫等顏色,特別是紫色的往往有劇毒,採摘後易變色。
3.形狀。無毒蘑菇的菌蓋較平,傘面平滑,菌面上無輪,下部無菌托,有毒的菌蓋中央呈凸狀,形狀怪異,菌面厚實板硬,菌柄上有菌環,菌柄細長或粗長,易折斷。
4.分泌物。將採摘的新鮮野蘑菇撕斷菌柄,無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別為白色),菌面撕斷不變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濃,呈赤褐色,撕斷後在空氣中易變色。
5.氣味。無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異味,如辛辣、酸澀、惡腥等味。
6.測試。在採摘野蘑菇時,可用蔥在蘑菇蓋上擦一下,如果蔥變成青褐色,證明有毒,反之不變色則無毒。
7.煮試。在煮野蘑菇時,放幾根燈心草、些許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燈心草變成青綠色或紫綠色則有毒,變黃者無毒;大蒜或大米變色有毒,沒變色仍保持本色則無毒。
8.化學鑒別。取採集或買回來的可疑蘑菇,將其汁液取出,用紙浸濕後,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鹽酸或白醋,若紙變成紅色或藍色的則有毒。

怎麼辨別蘑菇有沒有毒

(1) 毒蘑菇多有各種色澤,而且美麗;無毒蘑菇則多呈白色或茶褐色。
(2) 菌蓋上有肉瘤,菌柄上有菌環和菌托的有毒;反之則無毒。
(3) 毒蘑菇採集後易變色;無毒蘑菇則不同,不易變色。毒蘑菇多生長在骯臟潮濕、有機質豐富的地方;無毒蘑菇則多生於較干凈的地方。
(4) 毒蘑菇大都柔軟多汁;無毒蘑菇則較緻密脆弱。
(5) 毒蘑菇的汁液渾濁似牛奶;無毒蘑菇則清澄如水。
(6) 毒蘑菇的味道多辛酸苦辣;無毒蘑菇則很很鮮美。
煮蘑菇時,鍋里放燈芯草同煮,煮熟後,如燈芯草變成青綠色,證明有毒;如果是黃色,則無毒。
其它還有:煮蘑菇時,毒蘑菇能使銀器具變黑,如果加進牛奶,牛奶馬上凝固,放進蔥,蔥會變成藍色或褐色。
但區分有毒蘑菇和無毒蘑菇,不光需要以上知識,還必須根據實際經驗。沒有經驗的人最好先認識一些毒性較大而且易發現的毒蘑菇,記住它們的特徵,如果見到別的蘑菇也有這些特徵就不要採食,這樣就有致誤食中毒了。
(1)常食用蘑菇的種類 香菇:正常的香菇體圓齊正,菌傘肥厚,蓋面平滑,質干不碎;手捍菌柄有堅硬感,放開後菌傘隨即膨鬆如故;色澤黃褐,菌傘下面的褶襇要緊密細白,菌柄短而粗壯;遠間有香氣,無焦片,雨淋片,霉蛀和碎屑。 花菇:傘面上有似菊花樣的白色裂紋,色澤黃褐光潤;菌傘厚實;邊緣下卷,菌襇細密均勻,身干,雜小柄短(菌傘直徑2 ̄3厘米),香氣濃郁。 厚菇:傘面無花紋,呈粟色略有光澤;肉厚質嫩,朵稍大,邊緣破裂較多。 平菇:平頂,呈淺褐色,好的平菇片大,菌傘較厚,傘面邊緣完整,破裂口較少,菌襇白色或淺黃色,襇褶均勻,菌柄較短。 在食用蘑菇中有時也會混雜有毒的蘑菇,只有稍加註意不難識別。毒蘑菇的顏色比較鮮艷,菌傘帶有紅、紫、黃或其他雜色、斑點,基部呈紅色;傘柄上帶有菌輪,根部有囊胞;撕破後會流出白色或黃色乳法,並有股辛辣味。 (2)有毒無毒的鑒別 從顏色上看,有毒的蘑菇的顏色鮮艷,常呈紅、綠、黃色,菇中央呈突起伏,菌傘常帶有雜色斑點,表面有絲狀物或小塊的殘渣或鱗片。而無毒蘑菇一般顏色不鮮艷,菇蓋較平,傘面光滑。 從分泌物上看,有毒蘑菇的菇的蓋或受傷部位,常分泌出粘稠濃厚液體,有赤褐色法,有辛辣等異味,菇蓋撕裂後容易變色。而無毒蘑菇一般較為乾燥,折斷後分泌出的液體為白色,有特殊香味,菇蓋撕裂後一般不變色。 有毒蘑菇的傘柄上菇輪,且容易折斷,下部有菇托根部生有囊胞,傘柄很難用手撕開。而無毒蘑菇的傘柄上無菇輪,下部無菇托,傘柄易用手撕開。 用化學法鑒別,有毒蘑菇擠出的乳法,塗在紙上,干後滴一滴濃鹽酸,20分鍾後呈藍色或立即變紅,30分鍾後變藍。 另外,菇奇形怪狀的,如桿莖細長或粗長,菇面厚實硬板,象喇叭,象人頭,象雨傘等。即使色澤正常,也多屬有毒蘑菇。

㈤ 茶葉的製作過程

不同的茶葉製作工序也不同,以綠茶為例——綠茶製作工序如下:

1、殺青——主要目的是通過高溫破壞和鈍化鮮葉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鮮葉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發鮮葉部分水分,使茶葉變軟,便於揉捻成形,同時散發青臭味,促進良好香氣的形成。

(5)銀針生蟲的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葯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

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飲茶始於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

㈥ 麻煩各位看一下這是什麼小蟲子

這是【果蠅】,家裡的水果類垃圾沒處理好就很容易滋生果蠅。


果蠅廣泛地存在於全球溫帶及熱帶氣候區,由於其主食為酵母菌,且腐爛的水果易滋生酵母菌,因此在人類的棲息地內如果園,菜市場等地區內皆可見其蹤跡。除了南北極外,目前至少有1000個以上的果蠅物種被發現,大部分的物種以腐爛的水果或植物體為食,少部分則只取用真菌,樹液或花粉為其食物。

體型較小,身長3~4mm。近似種鑒定困難,主要特徵是具有碩大的雄性腹部有黑斑前肢有性梳,雌性沒有紅色復眼。雌性體長2.5毫米, 雄性較之還要小。雄性有深色後肢,可以此來與雌性作區別。雌雄鑒別方法:雌果蠅體型大,末端尖。背面:環紋5節,無黑斑。腹面:腹片7節。第一對足跗節基部無性梳。雄果蠅體型小,末端鈍。背面:環紋7節,延續到末端呈黑斑。腹面:腹片5節。第一對足跗節基部有黑色鬃毛狀性梳。

小果蠅對危害人類健康的家居裝飾材料所散發的有毒氣體非常敏感,這種有毒氣體一般被稱為「隱形殺手」。作為一種真核多細胞昆蟲,果蠅有類似哺乳動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謝系統,對空氣質量非常敏感。果蠅的異常表現能反應室內空氣污染。目前,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室內空氣污染已列十強之一。這些有毒物質主要是不合格家居裝飾材料所排放,其在中國污染原因年度報告上的死亡人數已愈111,000人。

㈦ 白茶中的米針、荒野銀針、撥針和普通銀針怎麼區分

茶樹的生長方式不同

荒野銀針的生長環境是最艱難的,生在荒郊野外,人跡罕至的地方,長於雜草叢生,杳無人煙之處。無人施肥,澆水,拔草,只能靠自己與周圍的植物搶陽光,搶水分,搶生長空間。所以荒野銀針身上帶著一股野勁,是最野生的生態環境所賦予它的氣味,是它生長的環境里,所有動物和植物所釋放出來的氣味的綜合,純正的山野氣息。

拋荒銀針的產量會比前兩種銀針高一些,因它的采時間涵蓋了白毫銀針的整個採摘時間,故而產量相對略高。但與白牡丹和壽眉相比,它的產量仍然低。

閱讀全文

與銀針生蟲的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