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腸套疊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鄰近的另一段腸腔內,是嬰兒時期的急腹症。這種病有幾個特點:男孩子多於女孩;多發生在4~12個月以內的健康胖孩子身上;發病季節多在夏季7~8月份。有以下幾種發病原因:嬰兒對增加輔食不適應;夏季飲用冷食多,引起腸道病毒、細菌感染機會多;這個年齡抵抗力弱。以上因素均能引起腸蠕動紊亂,誘發腸套疊。
患了腸套疊,孩子是很痛苦的,肚子陣陣絞痛,孩子劇哭不止,雙手緊握,四肢亂動,面色蒼白。發作1~2分鍾後,腹痛消失,患兒安靜如常。約15分鍾後,腹痛再次出現,重復循環,伴有嘔吐。起病後8~12小時,由於腸管缺血,壞死,可發現果醬大便排出,這時切莫認為是腸道感染,應馬上到醫院就診。
㈡ 給幾個有關腸套疊的問題和答案
腸套疊 intussusception 一段腸管套入其相連的腸管腔內。是嬰兒急性腸梗阻中最常見的一種。好發部位多由回腸末端套入寬大的盲腸腔內。發病與腸管口徑不同、腸壁腫瘤、憩室病變、腸蠕動節律失調等因素有關。典型的3大症狀有腹痛,果醬樣血便和腹部包塊。主要表現為陣發性腹痛,病兒表現陣發性哭鬧,面色蒼白,出汗,下肢屈曲腹部翻挺,持續數分鍾而突然安靜。腹部可觸及活動而壓痛的腫塊,腸梗阻症狀明顯。而成人症狀較輕,便血者較少,往往呈不全梗阻的表現。不典型者應與闌尾炎、腫瘤和其它類型腸梗阻相鑒別。鋇劑造影可見套疊頭端呈杯口狀,若套疊發生時間較久,腸壞死或穿孔者則禁用此法檢查。診斷明確的早期腸套疊,可試用空氣灌腸、腹外手法復位;已超過48小時不能復位者應考慮手術復位;復位困難者可行局部的腸切除腸吻合術。成人的腸套疊多由某種病理因素引起,故一般採用手術療法為宜。老年人因長期便秘亦會發生此病。 腸套疊是嬰幼兒最常見的急腹症之一。80%發生於2歲以下的小兒,男比女多2~3倍。 多突然起病,其主要臨床表現如下。 (一)腹 痛 為早期出現的症狀,其特點是平素健康的嬰兒,無任何誘因而突然發生劇烈的有規律的陣發性腹痛。患兒表現陣發性哭鬧不安、屈腿、面色蒼白。每次發作約10~20分鍾,以後安靜入睡,或玩耍如常,約數十分鍾後又突然發作,其症狀如前。如此反復多次,患兒精神漸差、疲乏不堪、面色蒼白。這種有規律的陣發性腹痛,是由於較強的腸蠕動波把套入的腸管向前推進,牽拉腸系膜,同時套疊鞘部發生強烈收縮所引起。個別較小的病兒無劇烈哭鬧,儀表現為陣陣不安和面色蒼白,隨後進入休克狀態,需特別警惕。 (二)嘔 吐 起病不久即出現反射性嘔吐。這是由於腸系膜被牽拉所致,嘔吐物為奶塊或食物,以後即有膽汁甚至可為糞便樣物,是腸梗阻嚴重的表現。 (三)血 便 多於病後6~12小時出現,是本病特徵之一,常為暗紅色果醬樣便,亦可為新鮮血便或血水,一般無臭味,當疑為本病而尚無便血時可作直腸指檢,如指檢染血則有同樣診斷意義。出現便血原因是套入部腸壁血循環障礙,致使粘膜滲血與腸粘液混合在一起的結果。 (四)腹部腫塊 是具有重要診斷意義的腹部體征,腫塊的部位依套入點和套入程度而定,一般多在升結腸、橫結腸和降結腸位置。在病程早期,腫塊多位於右上腹部,呈臘腸樣,光滑而不太硬,略帶彈性,可稍活動,有壓痛。以後隨套疊的進展,腫塊可沿結腸移至左腹部,嚴重時可套入直腸內,直腸指檢可觸及子宮頸樣腫物。 (五)全身情況 發病早期病兒全身情況尚好,體溫正常,僅有面色蒼白,精神不好,食慾不振或拒食。隨發病時間延長,一般情況逐漸嚴重,表現精神萎靡、嗜睡、脫水、發熱、腹脹,甚至休克或腹膜炎徵象。 1、X線檢查腸梗阻徵象。 2、B超檢查顯示腸套疊包塊。 [診 斷] 嬰幼兒腸套疊有典型症狀者一般診斷不困難。臨床上有陣發性腹痛、嘔吐、便血及腫塊四者存在即可確診。對只有陣發性腹痛和嘔吐的腸套疊早期,尚未出現血便,或晚期由於腹脹明顯觸不清腫塊的病例,應做直腸指檢,並進行空氣或鋇劑灌腸X線檢查,可及時作出正確診斷。結腸注氣或鋇劑X線檢查是一種簡便安全而可靠的診斷方法,不但可以及時作出正確診斷,同時也是較好的治療措施。 [鑒別診斷] 小兒腸套疊應與其他許多胃腸道疾病相鑒別。 (一)細菌性痢疾 亦多見於嬰幼兒,起病急,有陣發性腹痛、血便等,可能與腸套疊混淆。但痢疾排便次數多,含有大量粘液和膿血便,有里急後重,早期即有發熱,腹痛不如腸套疊劇烈而有規律,腹部也觸不到腫塊。糞便檢查可見大量膿細胞,培養有痢疾桿菌生長。鑒別常無困難,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細菌性痢疾的基礎上,因腸蠕動紊亂,也可並發腸套疊。 (二)急性壞死性腸炎 可表現為腹痛、嘔吐和血便,但該病多有腹瀉史,早期即可表現為腹脹、高熱和頻吐,大便頻繁,呈洗肉水樣,量較多,具有特殊腥臭味,全身情況惡化快,常表現嚴重脫水、皮膚花紋等休克症狀。 (三)蛔蟲性腸梗阻 多見於較大兒童,可有陣發性腹痛、嘔吐,在腹部可觸及蛔蟲團,頗似臘腸樣腫塊,但其表面常呈條索狀,一般無血便。發病不如腸套疊急驟,多有排蛔蟲或不當驅蟲史。 (四)過敏性紫癜 多見於年長兒,多數有新鮮的出血性皮疹,伴有關節痛,有時伴有血尿。血便多呈暗紅色,腹部觸不到腫塊,這些症狀有助於與腸套疊鑒別,有時本病可並發腸套疊,應引起注意,必要時應作X線檢查。 有非手術療法與手術療法兩種。 (一)非手術療法 凡是病程在48小時內的原發性腸套疊,患兒全身情況良好,無明顯脫水,無明顯腹脹者均可以灌腸療法治療。一般採用空氣或鋇劑灌腸。空氣灌腸氣體壓力可為8.0~12.OkPa,(60~90mmHg),注入空氣時,可輕柔按摩腹部或者改變體位以利於套疊復位。復位時可見套疊頂端逐漸向結腸近端退縮。直至看到空氣突然進入回腸末端,即表示已復位,此時拔出肛管即見患兒排出大量臭氣,腹部腫塊消失,患兒一般情況好轉。復位後口服0.5~1.0g碳末,6~8小時後可由糞便排出碳末,即表示復位完全成功。凡復位標志不清,腫物雖消而小腸內充氣不顯著者,須輔以鋇劑灌腸觀察,鋇劑灌腸水壓復位法一般可將裝有20%鋇劑水溶液的吊瓶提高到離病兒水平體位70~80cm的高度注入鋇劑。在X線透視下確定診斷後,再將吊瓶提至80~lOOcm處,使套疊慢慢復位。 為了提高灌腸復位的療效,有時可事先給阿托品或苯巴比妥鈉、水合氯醛等鎮靜劑,使患兒安睡。已有脫水者應先輸液改善一般情況後,再行灌腸。 (二)手術療法 晚期病情比較嚴重,不適合作灌腸復位的病例,或已經灌腸未能復位的病例,疑有小腸套疊者;以及復位達3次以上者均須手術治療。術前應作好准備包括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抗生素退熱及輸血等。手術時根據患兒當時情況及病理變化行套疊復位,腸切除吻合,腸造瘺等,套疊很緊的病例,不能強力復位,以免引起漿膜撕破,鞘部有白色斑塊疑有腸壞死的病例應行腸切除吻合術,避免術後發生破裂穿孔。
㈢ 腸套疊如何鑒別診斷
第一、應該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別,首先是與細菌性痢疾進行區別,指定在夏季發病多,大便還有粘液和膿血,出現里急後重,高熱等感染中毒症狀,順便檢查可以看到成堆膿細胞,細菌培養陽性,但是必須注意,偶爾也可引起腸套疊,兩種疾病可以同時存在,或者腸套疊繼發於細菌性痢疾之後。
第二個疾病是,梅克爾憩室出血,范圍大量血便常為無痛性腸套疊。
第三、與過敏性紫癲進行區別,水腫出血和增厚,左右下腹可觸及腫塊兒,絕大多數還有出血性皮疹關節腫痛,解析度有腎臟病變,該病由於腸蠕動功能紊亂和腸壁血腫也可以腸套疊。
㈣ 幼兒型腸套疊三大典型表現
(一)腹 痛 為早期出現的症狀,其特點是平素健康的嬰兒,無任何誘因而突然發生劇烈的有規律的陣發性腹痛。患兒表現陣發性哭鬧不安、屈腿、面色蒼白。每次發作約10~20分鍾,以後安靜入睡,或玩耍如常,約數十分鍾後又突然發作,其症狀如前。如此反復多次,患兒精神漸差、疲乏不堪、面色蒼白。這種有規律的陣發性腹痛,是由於較強的腸蠕動波把套入的腸管向前推進,牽拉腸系膜,同時套疊鞘部發生強烈收縮所引起。個別較小的病兒無劇烈哭鬧,儀表現為陣陣不安和面色蒼白,隨後進入休克狀態,需特別警惕。 (二)嘔 吐 起病不久即出現反射性嘔吐。這是由於腸系膜被牽拉所致,嘔吐物為奶塊或食物,以後即有膽汁甚至可為糞便樣物,是腸梗阻嚴重的表現。 (三)血 便 多於病後6~12小時出現,是本病特徵之一,常為暗紅色果醬樣便,亦可為新鮮血便或血水,一般無臭味,當疑為本病而尚無便血時可作直腸指檢,如指檢染血則有同樣診斷意義。出現便血原因是套入部腸壁血循環障礙,致使粘膜滲血與腸粘液混合在一起的結果。 (四)腹部腫塊 是具有重要診斷意義的腹部體征,腫塊的部位依套入點和套入程度而定,一般多在升結腸、橫結腸和降結腸位置。在病程早期,腫塊多位於右上腹部,呈臘腸樣,光滑而不太硬,略帶彈性,可稍活動,有壓痛。以後隨套疊的進展,腫塊可沿結腸移至左腹部,嚴重時可套入直腸內,直腸指檢可觸及子宮頸樣腫物。 (五)全身情況 發病早期病兒全身情況尚好,體溫正常,僅有面色蒼白,精神不好,食慾不振或拒食。隨發病時間延長,一般情況逐漸嚴重,表現精神萎靡、嗜睡、脫水、發熱、腹脹,甚至休克或腹膜炎徵象。 1、X線檢查腸梗阻徵象。 2、B超檢查顯示腸套疊包塊。
㈤ 寶寶出現腸套疊的症狀是什麼
腸套疊是指近端腸管套人遠端腸管中,以致腸道不通暢,發生腸梗阻,嚴重的可引起腸壞死。這種病大多發生在4-10個月、見於比較胖的孩子。腸套疊臨床表現往往有以下四個早期信號:一、
腹痛。由於孩子年齡小,不能主訴腹痛,所以常表現為突然的陣發性哭吵,雙腿屈到腹部,面色蒼白,發作幾分鍾後會再次發作。
二、
嘔吐
孩子腹痛發作後,不久就會出現嘔吐。嘔吐物一開始是乳汁、乳塊或食物殘渣,接著可能有草綠色的膽汁,嚴重時甚至吐出有糞臭的液體。三、
便血。剛發病時可能有1-2次正常大便,但幾小時後,就可能排出暗紅色的血便或血和粘液的混合物,稱為果醬樣大便。
四、
腹部腫塊。一般見於疾病的初期,當腹痛緩解、腹肌鬆弛時,家長可以在孩子的右上腹部摸到像臘腸或香蕉一樣的腫塊。腫塊略有彈性,表面光滑,稍稍可以活動,這是診斷孩子腸套疊最有價值的體征。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以上四種表現,應立即送孩子去醫院急診,以免延誤病性。
㈥ 小兒腸套疊的典型症狀
小兒腸套疊分為嬰兒腸套疊(2歲以內者)和兒童腸套疊,臨床上以前者多見。
1.嬰兒腸套疊多為原發性腸套疊,症狀表現如下:
(1)陣發性哭吵:常見既往健康肥胖的嬰兒,突然出現陣發性有規律的哭鬧,持續約10~20分鍾,伴有手足亂動、面色蒼白、拒食、異常痛苦表現,然後有
5~10分鍾或更長時間的暫時安靜,如此反復發作。此種陣發性哭鬧與腸蠕動間期相一致,由於腸蠕動將套入腸段向前推進,腸系膜被牽拉,腸套疊鞘部產生強烈收縮而引起的劇烈疼痛,當蠕動波過後,患兒即轉為安靜。腸套疊晚期合並腸壞死和腹膜炎後,患兒表現萎靡不振,反應低下。一部分體質較弱,或並發腸炎、痢疾等疾病時,哭鬧不明顯,而表現煩躁不安。
(2)嘔吐:初為奶汁及乳塊或其他食物,以後轉為膽汁樣物,1~2天後轉為帶臭味的腸內容物,提示病情嚴重。
(3)腹部包塊:在2次哭鬧的間歇期檢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觸及臘腸樣、稍活動並有輕壓痛的包塊,右下腹一般有空虛感,腫塊可沿結腸移動,嚴重者可在肛門指診時,在直腸內觸到子宮頸樣腫物,即為套疊頭部。
(4)果醬樣雁:嬰兒腸套疊發生雁者達80%以上。家長往往以雁為首要症狀就診,多在發病後6~12小時排雁,早者在發病後3~4小時即可出現,為稀薄黏液或膠凍樣果醬色雁,數小時後可重復排出。便血原因是腸套疊時,腸系膜被嵌入在腸壁間,發生血液循環障礙而引起黏膜出血、水腫與腸黏液混合在一起而形成暗紫色膠凍樣液體。
(5)肛門指診:有重要臨床價值,有些來診較早患兒,雖無雁排出,但通過肛門指診可發現直腸內有黏液雁,對診斷腸套疊極有價值。
(6)全身狀況:依就診早晚而異,早期除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外,營養狀況良好。晚期患兒可有脫水,電解質紊亂,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應遲鈍。發生腸壞死時,有腹膜炎表現,可出現中毒性休克等症狀。
2.兒童腸套疊兒童腸套疊臨床症狀與嬰兒腸套疊相比較,症狀不典型。起病較為緩慢,多表現為不完全性腸梗阻,腸壞死發生時間相對比較晚。患兒也有陣發性腹痛,但發作間歇期較嬰兒為長,嘔吐較少見。拒統計兒童腸套疊發生便血者只有40%左右,而且便血往往在套疊後幾天才出現,或者僅在肛門指診時指套上有少許血跡。兒童較合作時,腹部查體多能觸及臘腸型包塊。很少有嚴重脫水及休克表現。
㈦ 想知道是不是嬰兒腸套疊
我寶寶就是昨天得的腸套疊,今天做的手術,你的寶寶不是這樣的病,腸套疊是急性病,超過3天都有生命危險。我寶寶腸套疊幾個小時就很危險了,腸套疊表現為:吐,大便有血,不吃奶,建議你馬上去看看,如果是,就趕快治療。這個病千萬不要等。
㈧ 怎麼區分嬰兒腸套疊和腸痙攣、腸絞痛
腸套疊是陣發性哭鬧、陣發性腹痛、嘔吐、果醬般血便,有的寶寶在右上腹部或中部可以摸到香腸裝腫塊。發病時,腸子的蠕動會引起劇烈的疼痛,寶寶因此而大哭,面色蒼白,雙腿屈向腹部;腹痛一旦緩解,即刻停止哭泣。疼痛間隔5-30分鍾發作一次,在腹痛發作20-30分鍾後,即可發生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