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檢查是否得了胰腺癌呢
?平時生活中我們很少注意 身體的檢查,一是覺得去醫院麻煩,二是認為沒有那個必要,一旦患上癌症又會懊悔當時沒有做好身體保護,所以生活中我們應該經常檢查身體是否患上胰腺癌這樣的癌症,不要忽略對自己和家人身體的注意。 ? 1、超聲檢查,胰腺健康和胰腺疑似癌腫的首選普查和檢查方法,有點在於操作簡單,無損傷,無放射性,可多方面觀察病灶,較好顯示胰腺組織內結構和膽道環境,缺點是視野小,同意受腸胃內環境和患者體型影響,此項檢查依據醫生一定經驗,具有主觀性。 2、CT,它是目前最佳的無創性影像檢查方法,主要用於胰腺癌分期和診斷,平掃可以大范圍的顯示病灶大小和部位,但不能准確定性診斷,不利於腫瘤與周圍組織關系的仔細檢查,CT檢查可以很好的判斷胰腺癌有無肝臟轉移和淋巴結腫大。 3、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胰膽管成像檢查,目前不作為診斷胰腺癌的首選方法,但當患者對CT增強造影劑過敏時,可進行MRI掃描以代替增強CT進行診斷和臨床分期;另外,當有些病變難以定性時,可在CT檢查的基礎上加做MRI檢查以補充CT影像的不足。 MRCP對確定膽道有無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具有明顯優勢,且與內鏡下的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經肝穿刺膽管造影(PTC)等有創檢查手段相比,安全性高。 ?關於以上胰腺癌臨床大概要經歷的幾項檢查內容,您是否清楚了呢?
Ⅱ 胰腺癌如何檢查
一、胰腺癌檢查方法之體格檢查:體格檢查的目的是檢查有無肉眼可見的黃疸、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檢查有關的一些症狀,如肝大、膽囊腫大、上腹部腫塊等。 二、胰腺癌檢查方法之實驗室檢查: 1) 一般實驗室檢查:胰頭癌病例因膽道下端梗阻,血清膽紅素可顯著增高,主要為直接膽紅素含量增高,其它如血清澱粉酶升高,空腹血糖升高等,但均無特異性。 2) 特殊實驗室檢查:近年來國內外都在努力尋找胰腺癌特異性抗原物質,如癌胚抗原(CEA)、胰胚抗原(POA)、胰腺癌相關抗原(PCAA)、CA19-9、胰腺癌特異抗原(PaA)和白細胞粘附抑制試驗(LAIT)等,其中以CA19-9陽性率較高。目前臨床上所用的各種抗原對胰腺癌雖有一定陽性率,但都不具有特異性,僅能供臨床參考。華山醫院胰腺癌診治中心通過聯合測定CA19-9、CA242、CA724、CA125等四種胰腺癌標志物,發現可以明顯提高胰腺癌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結合B超及CT可作為胰腺癌的篩選檢查。 三、胰腺癌檢查方法之影像學檢查: 1) B超:是疑為胰腺癌病人首選的檢查方法,本法可以早期發現膽道系統擴張,也可發現胰管擴張,對腫瘤直徑在1cm以上者有可能發現,發現直徑2cm的腫瘤可能性更大。本法的好處不僅安全無創、方便,而且可以反復多次追隨檢查。對於高危年齡組病人,有上腹不適、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和食慾減退者,即可用本法作篩選,發現可疑而不能肯定時,可進一步做CT檢查。 2) CT:對疑為胰腺癌病人也可選用CT作為首選診斷工具,其診斷准確性高於B超,診斷准確率可達80%以上,所接受的X線劑量很小,是安全的方法。可以發現胰膽道擴張和直徑在1cm以上的胰腺任何部位的腫瘤,且可發現腹膜後淋巴結轉移、肝內轉移以及觀察有無腹膜後癌腫浸潤,有助於術前判斷腫瘤可否切除,由於它有這些優點,雖檢查費用較貴,仍為醫師們所樂於採用。近年來,華山醫院將螺旋CT應用於胰腺癌的診斷和術前分期,准確性高,通過三維成像重建方法,可以獲取三維立體和旋轉360度的清晰圖像,從而提高術前分期診斷的可靠性。 3) 磁共振成像(MRI):可發現大於2cm的胰腺腫瘤,但總體成像檢出效果並不優於CT。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結合三維成像重建方法能提供旋轉360度的清晰圖像,可替代血管造影檢查。MRCP(磁共振胰膽管造影)可部分替代侵襲性的ERCP(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有助於發現胰頭癌。 4) X線檢查:行鋇餐十二指腸低張造影,可發現十二指腸受胰頭癌浸潤和推移的影像。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DSA)對胰腺癌有一定的診斷價值。ERCP對胰腺癌診斷的敏感性和准確性可達95%,因為是創傷性檢查,故僅在B超和CT不能確診時採用,通過ERCP還可採集胰液或刷取細胞進行檢查。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PET)對胰腺癌亦有較高的檢出率,可惜檢查費用昂貴。 5) 放射性核素胰腺顯像:用75Se-蛋氨酸作胰腺顯像劑對較大的胰腺癌有一定診斷價值。 四、胰腺癌檢查方法之其它檢查: 1) 胰管鏡檢查: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來胰管鏡已進入臨床應用,它可直接進入胰管內腔進行觀察,並可收集胰液、脫落細胞進行分析,檢測K-ras基因等。
Ⅲ 胰腺炎症,或者是胰腺癌,用什麼方法能檢查出來。最精確的
朋友你好,以下闡述僅供參考,如需詳詢請網路嗨我。胰腺炎症,或者是胰腺癌,比較常規的檢查是加強CT、B超,血生化(相關血清酶。周六標志物等)以及血常規,單靠一種檢查很難確診的。
胰腺炎的檢查:
(一)白細胞計數 多有白細胞增多及中性粒細胞核左移。
(二)血、尿澱粉酶測定 血清(胰)澱粉酶在起病後6~12小時開始升高,48小時開始下降,持續3~5天。血清澱粉酶超過正常值3倍可確診為本病。澱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輕重,出血壞死型胰腺炎澱粉酶值可正常或低於止常。其他急腹症如消化性潰瘍穿孔、膽石症、膽囊炎、腸梗阻等都可有血清澱粉酶升高,但一般不超過正常值2倍。尿澱粉酶升高較晚,在發病後12~14小時開始升高,下降緩慢,持續1~2周,但尿澱粉酶值受患者尿量的影響。胰源性腹水和胸水中的澱粉酶值亦明顯增高。
(三)血清脂肪酶測定 血清脂肪酶常在起病後24~72小時開始上升,持續7~10天,對病後就診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診斷價值,且特異性也較高。
(四)C-反應蛋白(CRP) CRP是組織損傷和炎症的非特異性標志物。有助於評估與監測急性胰腺炎的嚴重性,在胰腺壞死時CRP明顯升高。
(五)生化檢查 暫時性血糖升高常見,可能與胰島素釋放減少和胰高血糖素釋放增加有關。持久的空腹血糖高於10mmol/L反映胰腺壞死,提示預後不良。高膽紅素血症可見於少數患者,多於發病後4~7天恢復正常。血清AST、LDH可增加。暫時性低鈣血症(<:2mmol/L)常見於重症急性胰腺炎,低血鈣程度與臨床嚴重程度平行,若血鈣低於1.5mmol/L以下提示預後不良。急性胰腺炎時可出現高甘油三酯血症,這種情況可能是病因或是後果,後者在急性期過後可恢復正常。
(六)影像學檢查
1.腹部平片可排除其他急腹症,如內臟穿孔等。「哨兵袢」和「結腸切割征」為胰腺炎的間接指征。彌漫性模糊影、腰大肌邊緣不清,提示存在腹水。可發現腸麻痹或麻痹性腸梗阻征。
2.腹部B超應作為常規初篩檢查。急性胰腺炎B超可見胰腺腫大,胰內及胰周圍回聲異常;亦可了解膽囊和膽道情況;後期對膿腫及假性囊腫有診斷意義。但因患者腹脹常影響其觀察。
3.CT顯像CT根據胰腺組織的影像改變進行分級,對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評估其嚴重程度,特別是對鑒別輕和重症胰腺炎,以及附近器官是否累及具有重要價值。輕症可見胰腺非特異性增大和增厚,胰周圍邊緣不規則;重症可見胰周圍區消失;網膜囊和網膜脂肪變性,密度增加;胸腹膜腔積液。增強CT是診斷胰腺壞死的最佳方法,疑有壞死合並感染者可行CT引導下穿刺。
胰腺癌的檢查:
(一)血液、尿、糞檢查 :黃疸時血清膽紅素升高,以結合膽紅素為主。血清鹼性磷酸酶、GGT、LDH、亮氨酸氨基肽酶、乳鐵蛋白、血清核糖核酸、5』核苷酸酶等可增高。胰管梗阻或並發胰腺炎時,血清澱粉酶和脂肪酶可升高。葡萄糖耐量不正常或有高血糖和糖尿。重度黃疽時尿膽紅素陽性,尿膽原陰性,糞便可呈灰白色,糞膽原減少或消失。有吸收不良時糞中可見脂肪滴。縮膽囊素胰酶泌素(CCK-PZ)和胰泌素試驗,胰腺癌患者十二指腸引流液的澱粉酶值和碳酸氫鹽濃度均顯著減低。
(二)腫瘤標志物檢測 :為篩選出無症狀的早期患者,胰腺癌腫瘤標記物的研究近年有較大進展。但尚無一種理想篩選早期胰腺癌的腫瘤標志物。目前認為糖抗原(CA199)聯合監測可提高對於胰腺癌診斷的特異性與准確性。從糞便、血液、胰液中突變K-γαs基因檢測為胰腺癌的診斷提供了新的輔助性檢查手段,但其臨床價值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與證實。
(三)影像學檢查
1.B型超聲顯像首選篩查方法。B超對晚期胰腺癌的診斷陽性率可達90%,可顯示>2cm的胰腺腫瘤。可顯示胰腺局限性增大,邊緣回聲不整齊,典型病變邊緣呈火焰狀,同聲光點減弱、增加或不均勻,聲影衰減明顯,胰管不規則狹窄、擴張或中斷,膽囊腫大,侵及周圍大血管時表現血管邊緣粗糙及被腫瘤壓迫等現象。 2.X線鋇餐造影 可間接反映癌的位置、大小及胃腸受壓情況,胰頭癌可見十二指腸曲擴大或十二指腸降段內側呈反「3」形等徵象。如用十二指腸低張造影則觀察更滿意。
3.經十二指腸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 除能直接觀察十二指腸壁和壺腹有無癌腫浸潤情況外,插管造影主要顯示:胰膽管受壓以及主胰管充盈缺損、移位、瘤腔形成,胰管阻塞、突然變細或中斷,斷端變鈍或呈鼠尾狀、杯口狀,狹窄處管壁僵硬、不規則的部位和范圍等。診斷正確率可達90%。直接收集胰液做細胞學檢查及壺腹部活檢做病理檢查,可提高診斷率。必要時可同時放置膽道內支架,引流減輕黃疽為手術做准備。少數病例在ERCP檢查後可發生注射性急性胰腺炎和胰膽管感染。
4.磁共振胰膽管成像( MRCP) 是無創性、無需造影劑即可顯示胰膽系統的檢查手段,顯示主胰管與膽總管病變的效果基本與ERCP相同。但缺點是無法了解壺腹等病變,亦不能放置膽道內支架引流減輕黃疽為手術做准備。
5.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PTC) ERCP插管失敗或膽總管下段梗阻不能插管時,可以通過PTC顯示膽管系統。胰頭癌累及膽總管,引起膽總管梗阻、擴張和阻塞,梗阻處可見偏心性壓迫性狹窄。還常見膽總管的圍管性浸潤,造成對稱性膽總管狹窄或不規則胰管。PTC還用於術前插管引流,減輕黃疸。
6.CT可顯示>2cm的腫瘤,可見胰腺形態變異、局限性腫大、胰周脂肪消失、胰管擴張或狹窄、大血管受壓、淋巴結或肝轉移等,診斷准確率可達80%以上。
7.選擇性動脈造影經腹腔動脈做腸系膜上動脈、肝動脈、脾動脈選擇性動脈造影,對顯示胰體尾癌可能比B超和CT更有效。其顯示胰腺腫塊和血管推壓移位徵象,對於小胰癌(<2cm)診斷准確性可達88%。有助於判斷病變范圍和手術切除的可能性。
8.超聲內鏡檢查超聲胃鏡在胃內檢查,可見胃後壁外有局限性低回聲區,凹凸不規整的邊緣,內部回聲的不均勻;超聲腹腔鏡的探頭可置於肝左葉與胃小彎處或直接通過小網膜置於胰腺表面探查。結合腹腔鏡在網膜腔內直接觀察胰腺或胰腺的間接徵象,並行穿刺活檢,胰腺癌檢出率將近100%。
(四)組織病理學和細胞學檢查 :在CT、B超定位和引導下,或在剖腹探查中用細針穿刺作多處細胞學或活體組織檢查,確診率高。
以上闡述僅供參考,祝好運,如需詳詢請網路嗨我。
Ⅳ 確診胰腺癌需要做哪些檢查
?檢查胰腺癌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選擇一家正規的醫院接受正規的檢查和治療,這樣才能幫助患者朋友可以盡早的恢復健康的身體。下面就請專家來講解下胰腺癌的檢查吧。 (1)最初應選擇的診斷性檢查是CT掃描。這種掃描器不依賴手術,不受病人體形和胃腸道氣體的限制,可確定肝臟轉移灶、淋巴病變和周圍血管侵犯,但對小於2cm 的損害或腹膜小結節的診斷不可靠。CT可判斷病人所處的病期,並對不能進行手術的病例提供信息。如發現有遠處轉移、鄰近器官的侵犯,血管被包裹或侵犯,以及淋巴病變,則不能手術切除腫瘤。然而,CT對可以切除的腫瘤的診斷卻不夠精確。可在CT引導下進行經皮細針穿刺活檢,因為需確定組織學診斷,尤其對不能手術的病人更為重要。 (2)超聲檢查比CT費用低,易於得到,並可見到肝臟、肝內和肝外膽管腫瘤,其敏感性和特異性超過90%。超聲波診斷的准確性受到操作者的技術、病人肥大的體形和胃腸道氣體的限制。通常,超聲檢查作為CT的補充檢查來運用。 (3)核磁共振(MRI)在確診胰腺癌方面並非比CT更有用,它不能表現出比CT更有優勢,但是做為這一領域的專門技術,從發展的觀點看,將來可能會起作用。 (4)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在確定膽管結石,對膽管損害進行診斷以及獲取十二指腸和壺腹部癌的組織活檢方面均特別有用。如發現有壓縮或堵塞的情況,稱為雙管症,可診斷小的胰頭損害。胰腺惡性腫瘤存在時,胰腺的圖象很少有正常的,不能切除的胰腺癌一般有膽管擴張,ERCP為十二指腸乳頭切除術的可能性提供依據,並為內修復術定位,這樣可避免手術減壓。在超聲的幫助下插入內窺鏡,為診斷胰腺腫瘤提供了新的方法,這一技術為早期診斷提供了可能性。 (5)在CT或超聲引導下的細針抽吸(FNA)細胞學檢查對胰腺癌診斷的准確性可達76%~90%,其特異性幾乎可達100%。當沒有手術指征或不願意接受手術時,無論對胰尾、胰體損害或轉移病灶,FNA都可能特別有用。 以上介紹了一下,從中可以看到,現在要想確診胰腺癌並不困難,主要是患者往往沒有主動診斷的意識,這是人們的經濟狀況以及健康意識等決定的,這種狀況的改善需要較好的時間和人們的大力宣傳。
Ⅳ 通過什麼檢測可以早期發現胰腺癌
隨著我國人民壽命的延長及科學技術的提高,大部分疾病在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胰腺癌卻沒有明顯的進步,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1.
胰腺癌發病率低,萬分之一左右,臨床醫生對此認識不足,尤其是內科醫生,總是以常見病多發病為首要考慮,這也是診療過程中常規程序。
2.
胰腺解剖位置特點決定了其臨床症狀隱匿,主要表現為非特異性症狀,如上腹部隱痛不適、消化不良
,腰背部疼痛等,經過對症治療後症狀可緩解,這樣就延誤了最佳診斷與治療的時間。3.
胰腺癌本身進展迅速,確診後自然病程為3-6個月,由於其發展很快,外科干預措施可應用的時間窗比較窄。
4.
目前為止,針對胰腺癌早期診斷腫瘤指標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均不高,也是胰腺癌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之一。
胰腺癌首次診斷時80%已屬晚期,喪失了最佳診斷與治療時機。而這種情況早已被各國衛生機構所關注,大量的科研經費已投入到相關領域中。
Ⅵ 胰腺癌怎樣才能檢查出來
大家應該都知道不管是什麼疾病,只有早發現才能及時採取措施進行治療,從而不錯過疾病的最佳治療時間。就連癌症也是一樣,在癌症中的胰腺癌就是其中一種腫瘤,由於它在早期出時的症狀並不明顯,所以很多患者在發現的時候多數是比較嚴重的時候。因此,了解胰腺癌的一些小症狀,並且及時做這兩種檢查,就可以及時發現。
二、CT檢查。CT檢查也是目前檢查胰腺的一種影像檢查方法,這種方法沒有任何的痛苦,它主要是通過平掃的方式來顯示疾病的大小以及檢查檢查的部位,從而進行判斷胰腺癌的程度。但是由於CT檢查是通過平掃的方式,所以不能進行准確的顯示腫瘤以及腫瘤周圍結構,也不能顯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不過可以通過增強掃描的方式來很好的了解胰腺中腫瘤的大小、內部結構等。
總的來說,這兩項檢查是目前檢查胰腺癌比較常用的方法,如果有發現自己出現胰腺癌的早期症狀,就要及時就醫,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影像檢查,從而得到更准確的結果,也能夠便於醫生判斷診治。另外,除了這兩項檢查,必要的時候還需要配合其他檢查來判斷,患者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Ⅶ 怎麼體檢才能發現胰腺癌
胰腺癌b超能查出來,為了及早發現早期胰腺癌,對那些胰腺癌的高危人群應引起臨床高度重視,即使沒有腹部症狀也應常規行腹部超聲檢查。對小於1cm的胰腺癌診斷,超聲內窺鏡和造影增強超聲波是目前可行的檢查方法,一旦發現胰管擴張應及時進行超聲內窺鏡和造影增強超聲波檢查,以便發現小的胰腺腫瘤。
Ⅷ 確診胰腺癌要做哪些檢查呢
?一般四五十歲的人身體會出現一個轉折,在這個時期內如果不注意對身體的保養,多種疾病可能會找上來。其實胰腺癌就是極其嚴重的一種,因此人們應該對胰腺癌的診斷有所了解,在必要的時候及時為身體做一個檢查。接下來專家為大家介紹。 1、CT檢查。CT是一種很直觀的檢查方式, 對於胰腺癌的確診意義很大。可見胰腺局部增大、變形或胰管擴張,腫瘤組織和外周胰腺組織的CT密度有一定差異。胰頭癌者,可見胰頭組織內有圓形或橢圓型低密度擴大的膽管圖像,呈「環影」征。採用口服及靜脈造影劑進行CT檢查是評估胰腺腫瘤的好方法。現代技術可以在快速投入靜脈造影劑時進行動態掃描,從而提供更詳盡的資料,並可重建三維影像。 2、組織細胞病理學檢查。這種檢查包括有多種檢查方式,一般臨床上採用較少。主要包括經十二腸鏡作胰管插管收集胰液作細胞學分析、CT或B超導引下,應用細針穿刺胰腺吸取癌細胞等,其陽性率均達80%。近期報道通過腹腔鏡檢查,鉗取胰腺組織或附近淋巴結可得到明確診斷,陽性率高。但都需要一定設施條件及技術。當疑及胰腺癌的診斷時,應先行B超檢查,發現可疑點時即予以ERCP或CT檢查甚至剖腹探查,有條件者可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 3、特異性腫瘤抗原檢測。抽取患者的外周血液進行培養,確診患者體內癌細胞的數量、腫瘤的負荷、免疫的缺陷程度。是目前最為先進的診斷方法。 ?以上介紹了一下胰腺癌的診斷常識,從中可以看到,現在要想確診胰腺癌並不困難,主要是患者往往沒有主動診斷的意識,這是人們的經濟狀況以及健康意識等決定的,這種狀況的改善需要較好的時間和人們的大力宣傳。
Ⅸ 胰腺癌的檢查方法具體有哪些
(二))X線檢:鋇餐造影可見十二指腸框部擴大.但已屬晚期.缺乏早期診斷意義,經纖維十二指腸鏡逆行胰管造影,可見胰管表現為管璧不光滑以及局部俠窄或截斷現象;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可見動脈受到腫塊壓迫、浸蝕而呈狹窄、移位、中斷等徵象。 (三)細胞學檢查:在超聲顯像、CT等導引下用細針穿刺腫瘤,吸取活組織做病理檢查,50%以上的患者可獲得正確的診斷。 (四)CT及MRI檢查:對胰腺癌診斷的確定以及病情發展的判定和頂後的估計等具有很大的幫助。胰腺癌在CT掃描時的主要表現是局部腫塊,胰腺部分或胰腺外形輪廓異常擴大。胰腺周圍脂肪層消失,胰頭部腫塊,鄰近的體尾部水腫,由於癌腫壞死或胰管阻塞而繼發飯樣擴張,呈局灶性密度減低區。雖然CT檢查費用較高,但它能發現1cm以上的腫瘤,己成為胰腺癌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鑒於目前腆腺仍是臨床一個難以准確檢查的器。MRI是一種無損傷、無輻射的新技術.可能對研究膚腺疾病有重要價值。 (五)病胚抗原(CEA)檢測:胰腺癌患者的CEA值常升高,可作為定性診斷。 (六)十二指腸引流:施行十二指腸引流如無膽汁或胰液時,證明膽管或胰管阻塞,對診斷有一定意義,在引流液中如發現有癌細胞則有肯定診斷的價值。 (七)剖腹探查:經各種檢查仍無法確診者,特別是中年以上無明顯誘因而在短期內出現進行性上腹痛,經有關檢查在可排除其他胃腸、肝、膽、胰疾病仍懷疑本病者,應積極慎重地爭取剖腹探查。
Ⅹ 胰腺癌CT診斷如何
胰腺惡性腫瘤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研究發現,胰腺癌90%以上是胰腺導管惡性腫瘤。相交其他腫瘤,胰腺導管惡性腫瘤容易發生局部神經,血管,淋巴結等侵犯。隨著臨床檢查儀器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小病灶被早期發現,這為患者盡早手術切除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是目前臨床數據統計分析來看,胰腺癌的預後仍然欠佳,其中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低於5%。
胰腺惡性腫瘤的CT影像學檢查,對於病情的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CT檢查要結合平掃+增強檢查更有臨床意義。平掃檢查可以了解有無肝臟,胃,結腸等周圍臟器轉移,胰腺惡性腫瘤可表現為局限性腫大,可見邊界欠清晰的低密度陰影,部分典型患者可有蟹足樣表現。病灶較大者呈現混合性病變,病灶內多無血流信號。CT增強檢查可見到胰腺惡性腫瘤區延遲性強化,對於缺乏血流供應的胰腺惡性腫瘤強化可不明顯,呈現正常胰腺實質組織強化,病灶區地密度表現。這種通過造影劑的對比檢查可發現絕大部分腫瘤性病變。胰腺體部侵犯到胰腺後間隙,可造成局部脂肪層消失,侵犯到腹腔大血管者,可呈現血管不規則充盈缺損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