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子冶石瓢泡什麼茶好
只能泡一種茶,因為紫砂壺具有吸味性,亂泡的話對茶不好,出不了好的茶湯。
對壺更不好,泡出的茶會串了味。
適合的茶有鐵觀音,武夷岩茶和普洱。
看你自己喜好吧,用一種茶來養壺,過一段時間後,即便是用清水,出來的湯裡面也會帶有茶香。
B. 都有哪些紫砂壺款式
談文玩鮮事兒 最受歡迎圖文公號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文玩大事我先知
自明以始,自清以盛,紫砂壺經歷數百年的發展,器型何止萬千,而其中最耐看的,正是那些經典造型的壺。這些經典壺式自其創制後,就成為各時代壺藝家們喜歡製作的品種,並不斷衍生出新意。
紫砂壺中最耐看的,如:西施壺、石瓢壺、德鍾壺、仿古如意壺、井欄壺、掇球壺、報春壺、供春壺、秦權壺、竹段壺,等等,這十幾種壺型幾乎所有制壺藝人多做過。
造型經典的紫砂壺為什麼那麼有魅力?因為紫砂壺造型得以流傳至今的,都是經歷了時間的考驗,經受歷代愛壺人審美的洗禮而終成經典。
鑒別紫砂壺,懂得紫砂壺之美的第一步是辨別紫砂壺的造型。如何從紫砂壺造型方面鑒別好壞優劣?首先要學會看懂歷代紫砂名家的上乘佳作,根據自身的喜好去欣賞、感受。
「圓器」講究「圓、穩、勻、正」,圓中要有變化,壺體本身和線條的大小、曲直要勻稱,比例要恰當。如石瓢壺、西施壺、仿古壺、掇球壺、井欄壺、德鍾壺、秦權壺等都是馳名中外的典型作品。
【 石 瓢 】
傳統經典款式,歷代名家製作較多,風格各異。細分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漢棠石瓢等。各家的「石瓢」盡管面貌稍有差別,但其整體三角形、底置三足、平蓋橋鈕卻是構成「石瓢」的基本要素,雖歷經幾百年,還是推崇倍致,一直延續下來,深受人們喜愛。
石瓢造型的要點在於力道,要達此目的,則要協調好石瓢各個線條所構成的三角形的比例關系,身筒、流、把,甚至鈕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終突出其獨特的力度與氣韻。
【 西 施 】
西施壺,首創者徐友泉,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自小拜時大彬為師。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此壺象豐滿的乳房,壺紐象乳頭,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採用截蓋式,可能後人覺得「西施乳壺」不雅,就改稱「西施」或「倒把西施」。
【 井 欄 】
井欄壺是傳統款式之一 ,顧名思義,其造型源於井欄。古人掘井多置井欄,有的還置井蓋,井頂,井亭,它們即可護井,又能起到美化環境作用。 可分為高井欄、低井欄和方井欄(六方、八方) ,但於壺的整體形式卻沒什麼大的改變。 只是在細節 :如鈕、 流、 把、 蓋上的處理卻有著細微的變化 ,也可以從是看出歷史的痕跡 。另外井欄壺簡單的形式留下很大的發揮的空間, 在裝飾手法上的運用也層出不窮, 詩書畫印皆可點睛 。
井欄壺流大多數是一彎嘴, 也有的以短直嘴出流 。長似鯨虹, 短如鷹喙, 曲直皆微妙 。 此壺式也應屬曼十八之列 。一改當時繁瑣, 守舊, 題材狹窄貧乏的局面 ,以其造就簡潔 、明快、 新穎的壺式 耐人尋味 。搏得當時文士的青睞。 多少年來經歷時間考驗, 終成紫砂壺式中的傳統經典。 後來之匠師從井欄之中汲取了不少靈感 。
【 掇 球 】
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壺鈕,壺蓋,身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於大球上,故稱掇球壺。掇球壺在蓋沿和口沿各塑一條粗細不同的燒線,這種上粗下細復合在一起的雙線,稱為天壓地或文武線,子母線.民國時期程壽珍所作掇球壺為掇球中的精品。
【 仿 鼓 】
仿鼓壺可以說是現代每個制壺人學徒時期學的第一把壺。身扁、腹鼓、頸高、蓋板平滑,壺蓋與口沿子母線吻合嚴密,合成圓線飽滿,扁鈕有力,虹鈕有勢,二彎流胥出自然 ;圓圈把勻勢而起,有些款把圓下有垂,富於靈動,整體骨肉亭勻,收展有度,有一氣呵成之暢。
【 德 鍾 】
典型的傳統壺型,清代邵大亨初創,德鍾壺,大亨所創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技藝手法的表現已達紫砂傳統基礎技藝的巔峰。壺身手感極佳,觸摸舒服,造型簡潔質朴,一洗清季宮廷之繁縟習氣。
【 秦 權 】
秦統一六國後統一了度量衡,「權」就是用來稱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權」壺就是仿其外型。誰最早創制了秦權壺,不得而知。但在晚清梅友竹與韻石合作,一如當年陳鴻壽與楊彭年的傳奇。紫砂題銘,直追曼生,神采翻飛。「載船春茗桃源賣,自有人家帶秤來。」 桃源賣茶,以壺為秤。充滿了想像的意境和瀟灑不羈的情趣。
秦權為壺,氣度泰然,剛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萬千,紫砂泰斗顧景舟更是將秦權做成了素器的巔峰典範。
【 美人肩 】
美人肩是個傳統器形。由清代的老作品修改而來,以體現圓潤的壺身為主,壺蓋與壺身彷彿合為一體,沒有空隙,勾勒出「美人肩」的圓潤,用手撫摸上去,彷彿能感受到她的溫暖。
窈窕秀美的壺身,漂亮勻稱的壺肩,肩項及腹,骨肉勻亭。纖細綽約的壺把和壺嘴,自然舒展,曲線優美。好似美人盈盈而動,清揚婉兮,美目盼兮。
【 供 春 】
在中國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個開創性的人物。明代正德年間,為求讀書清凈,縣官吳頤山帶著書童供春讀書於宜興(舊稱陽羨)南部山區的金沙寺中,閑暇時供春看到寺內老和尚用當地特有的紫砂泥捏制茶壺,飲茶參禪,此時已成佛界習俗。也許是出於好奇吧,偷偷地跟著寺里的老和尚摶坯制壺,他見寺後山上一顆千年銀杏古樹,樹身結著樹癭,像團起來的圓瘤,奇特可愛。於是供春用寺里老和尚制壺後洗手沉澱在缸底的紫砂泥,用茶匙挖空壺身,(那時候還沒發展到拍身筒這個工藝步驟吧?呵呵)再接上與樹癭紋路相似的壺嘴、把,用手指按撳壺身表面並留下許多指螺印,燒成後果然生動異常,連老僧與吳頤山見了都連聲稱贊。供春之壺,勝於金玉。
往期精彩內容:
這種紀念幣沒有流通,只發行了666套,存世量很少,假的很多(視頻)
神了,橄欖核雕刻十八羅漢手持法器五坐騎*(視頻)
視頻講解,梅花樁、飛碟樁,對比一下金剛菩提手串(視頻)
C. 紫砂壺真假的「假」有哪些東西造假
化工壺的泛濫更使愛茶愛壺的人士談紫砂色變,寧願舍棄能發茶之色香味的傳統紫砂器具,轉而使用玻璃材質的茶具泡茶飲用,以避其害。
其實這里有一個認知誤區,所謂紫砂壺的真假是分不同類型不同形式存在不同需要而存在的,雖然每一樣都有一個「假」字,但並非凡名為「紫砂壺」者,因其「不真」而不能或不敢碰之。
關於紫砂壺的「假」,無外乎以下幾種:
【新壺做舊,為零容忍度】
因為玩舊壺老壺,基本上是為了收藏把玩,要的就是一個真字,年代不一樣,意味消失殆盡!新壺作偽於收藏而言毫無意義。而歷史上的高彷古壺,隨時代推移,略有一點點價值,可以稍有所容,比如民國彷明清壺等等。
【化工壺,亦為零容忍度】
化工原料雖說在其它材質的食具中無處不在,比如瓷碗瓷碟,但這些東西都是短時盛放,而不是長期泡用。化工料製作的壺與砂鍋,在高溫沸水的長期泡、燉之中,析出有毒化料,偶爾服之,問題還不算大,但長期飲之食之,後果可怕!
名壺秋月泥繪半月
【非原礦料類紫砂陶土(俗稱山外料)所制紫砂壺】
基本上目前市場所售大多如是,尤其是國家限采禁采原礦之後。雖然制壺工匠與壺商都會宣稱自己的才是原礦料,或出自限采之前的家藏,或出自新購盜賣的原礦料。但這種故事聽聽就可以了,能遇上特別誠信的,算你我的福氣,可遇不可求。
享用了真正原礦料所制的壺,要懂得珍惜,小心使用。這樣的好料會越來越少,咱要爭取傳之千秋後代。實際上,在未結原礦料壺之緣時,山外料作為替代品,也不是壞東西,泡茶肯定是沒問題的。
名壺秋月光素西施
【手工壺或者半手工壺和模具壺的區別】
據說製作方法不同,模具壺會破壞紫砂氣孔,使其透氣性喪失百分之六十。這個准確的科研數據如何得出沒有交待,反正於實用性來說,其區別在於品茶者的個人感受。有如三角鋼琴和直立鋼琴的音色豐富度一樣,只有專業琴手可以辯析,我等凡俗之輩聽起來全是一樣的。
當然,於收藏把玩的藝術欣賞角度而言,全手工有著獨一無二的個人品性,難能可貴。或者說,沒有一把全手工是完全一樣的,即使出自同一工藝師。這種獨特性加上手工製作的氣韻神采,甚至小小暇疵,都比製作耗時更少、產量更大的模具壺富於價值。
名壺秋月子冶石瓢
從這個意義上講,愛壺者理當只購全手工壺。所以,這一項的「容假度」應該因人而異,因目的而異。即實用者可以把標准放寬一些,不必太較真;收藏把玩或珍愛者,標准也可以是「零寬容」。好在鑒別是否全手工,貌似比鑒別原礦料要容易一些。
【假證書與假印章】
這種代工壺在市面上也多見,對於這一項,關鍵還是看購壺是為了升值還是出於個人欣賞,為了升值那麼求真是必然的。如果純粹是欣賞壺的做工形態,證書什麼的都是其次,對於一般大眾而言,買壺是飲茶用,沒必要為了一把不知真假名家的壺大量支出,不如只花個幾百元買個各方面都不錯的,使用起來得心應手的真料壺,用著安心、舒心。
名壺秋月曼生石瓢
最後想說明一點,不要一聽說紫砂壺有假,化工料有毒就不敢用紫砂壺了。舍棄這么好的泡茶利器著實可惜,得學會用挑剔的眼光審視壺,根據實用的需求,還是可以買到一把自己心儀的泡茶小壺的。
D. 請教紫砂壺的出水孔有幾種,分別是什麼樣的
常見的出水孔主要有獨孔、網孔以及球孔。
1、獨孔獨孔常見於容量小的紫砂壺,比如100CC或者150CC的,壺流較細,不變製作網孔或球孔,以便水流順利流出,但是這樣的壺在出水的時候,會很容易被茶渣堵塞,造成出水不暢
2、網孔為了減免茶葉的堵塞嚴重的現象,開始在壺中設計網孔出水結構,不僅能夠過濾掉部分茶渣,提升壺流的流暢度。但是其缺點就是,出水流面積和空間縮小水流相對於獨孔來講相對較小。
3、球孔球孔的出現主要是當時為滿足日本的需求,主要是在壺的內壁黏上半球小孔,這樣設計出來的紫砂壺,相比獨孔的能夠更好的過濾茶葉,較網孔來講能夠增加出水量,這樣的出水孔設計一般適用於壺容量較大的紫砂壺,並且要想全手工製作,製作難度相對較大。
(4)子冶石瓢的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紫砂壺壺的出水孔形狀對於出水速度具有一定的影響但不絕對,出水孔大的,壺的密閉性較好,出水的的效果就會相對較好。
除此之外,壺內的水量越大,倒茶時,傾斜角度越大,出水效果就越好;壺嘴越大、壺流越粗,出水量就會相對較大;常見的壺流形狀有直流、二彎流、三彎流。直流出水,水流受阻力度最小,出水效果最好;三彎流水流受阻力度較大,因此出水效果自然跟直流的壺流就稍微遜色一點。
E. 請教紫砂壺的出水孔有幾種,分別是什麼樣的
紫砂壺的出水孔眼:明代多為獨孔,清代中後期為多孔,有三孔,七孔,九孔等。七十年代出口日本的紫砂壺一度用球形孔(側面),其孔要求排列整齊,與嘴對正,並依據嘴形而設置。
目前而言,紫砂壺的出水孔有網孔、獨孔和球孔三種。
1、網孔(常見的有7孔,9孔,14孔等),如下圖所示:
其中當屬球孔,認識的誤區最多。
球孔是近代才新出現的,又突然間「火爆」的一種出水形式。在淘寶的很多幾十元紫砂壺上都有,所以,演變為很多人看到球孔就覺得有比較垃圾,對球孔有一種「避而遠之」的態度。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紫砂壺是喝茶實用為主,所以,球孔的實用性還是要好一些。
各類出水孔的歷史
明代多為獨孔,清代中後期為多孔,七十年代出口日本的紫砂壺一度用球形孔(側面),其孔要求排列整齊,與嘴對正,並依據嘴形而設置。
那麼出水孔數量與壺的出水好不好有沒有直接關系?
壺的出水孔數與出水效果沒什麼直接的關系,以出水孔數作為判斷壺的出水效果的觀點是錯誤的。
壺的出水效果取決於四個因素:
1、水壓。
2、氣壓。
3、水動力。
4、出水量。
水壓取決於倒水時壺里水的壓力。出水位置與壺內水平面的位置差越大,水壓越大,出水也就越好。很顯然,壺流根部越低,出水效果越好,比如子冶石瓢。
氣壓取決於壺鈕位置的氣孔。氣孔過細,倒水時空氣流入受到限制,影響氣壓,也會影響出水效果。
水動力取決於流的形狀。流的彎多,則水動力減損大,出水也相對弱,如三彎流的壺。
壺嘴粗,出水量就大,這點很好理解。
因此,在眾多壺款中,景舟石瓢的出水是最好的,因為景舟石瓢款以上四個因素的綜合得分最高,其次,是子冶石瓢以及類似子冶石瓢的壺款構造。
清以前的古代,壺一般是獨孔,這完全是因為工具的限制。以前沒有金屬工具,特別是挖孔,需要更為精緻、硬度較高的工具,而古代做壺,一般都是竹子的,這使得開孔成為比較難的事情。而現代,金屬工具出現,壺也因此做的精緻了(這可以作為鑒別老壺的一個根據)。
獨孔因為容易被茶葉堵塞,所以壺流增加濾網的功能是一個很實際的需求。但濾網會減少壺的有效出水面積,所以現代又有了球孔的工藝方法。
顯而易見,壺的出水效果並不決定於壺流的出水孔數,而是決定於壺流有效出水面積以及壺型影響等。
F. 石瓢壺有幾種
有四種常見的。
曼生石瓢
石瓢壺的起源,還得從一個故事說起:據傳,陳曼生在做官之餘,經常微服簡從,漫遊於市井中,偶而或淘選古物,加以收藏。
一日,忽然見到一個乞丐,行乞於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觀看其器許久,未曾得見。於是近前捧起細細的看,只見這件器形狀獨特,似瓜非瓜,雖顯陳舊,卻難掩其典雅古樸的面貌。觀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製瓢器」字樣,曼生不禁大喜過望,立馬取出紋銀二兩購買下來。
曼生得了這件東西如獲至寶,匆匆回到家裡清洗干凈,再細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曼生乃紫砂玩家,依這個造型制壺的心情油然而生。於是以石器為原形繪壺再加上壺蓋、壺嘴以配之,經過易稿數百次,終成壺式,起名曰「石瓢」。
黑泥 高石瓢
壺底部三足稱圍棋足,形如圍棋子。足與底面結合清晰利落,顯示出一把壺的神韻齊全,風度大氣,實用大。東坡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君子當如竹,竹象徵著高風亮節,因此也有制壺藝人將竹這一元素完美的融入了高石瓢。
段泥 子冶石瓢
滿瓢(景舟石瓢)造型解析
景舟石瓢壺身線條比較飽滿,底部和腹部是小弧面,連成較為圓滑的圓錐體,壺口較大,降低了總體重心,產生一種橫向感覺。壺把的三角形比較弱化,相對粗大一點,但也不失力度。
壺底有一定的弧度,三足稱圍棋足,形如圍棋子,足與底面結合是明接的,清晰利落。壺蓋較薄,蓋邊圓潤,鈕為散開的三角形大鈕,更具圓弧感,與蓋的交接處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顯。景舟石瓢造型簡練、古樸大方、端莊穩重、剛勁有力、敦實調和。
底槽清 滿瓢
矮石瓢(漢棠石瓢)造型解析
漢棠石瓢顧名思義,乃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所製作的一款石瓢壺。漢棠石瓢繼承了顧景舟大師石瓢壺剛勁、挺直的等腰三角形骨架,且更加強調每個點上都有力度,猶如彎曲的鋼絲或彎弓之狀。
在此基礎上又加了幾分渾厚,添了幾分豐滿,使之有骨有肉,溫潤可愛。線型上則採用直線與弧線的連接方法。壺身口沿下延基本為直線,再往下則與壺體弧線相連。
壺嘴前段接近直線,後段則是一段反弧線相連。這樣的處理使得壺嘴更有力度感。前段雖為直線,由於錯覺效果看上去會有一點外擴,正好與傳統石瓢壺嘴外翻成喇叭形之意吻合,只是幅度有所減小。
G. 子治石瓢與其他石瓢的區別
子冶石瓢壺與石瓢壺對比
為了方便,暫且稱「景舟款子冶石瓢」為A,「景舟石瓢」為B。
一,壺身對比 A,壺身是較為明確硬朗的三角形形體,底部和腹部線條比較平滑,壺口較小,比較秀氣,亭亭玉立;B,線條比較飽滿,底部和腹部是小弧面,連成較為圓滑的圓錐體,壺口較大,降低了總體重心,產生一種橫向感覺。 共同點:三角形要運用得當,恰到好處,感覺剛中有柔,和順有勁。所有的部件都將圍繞這個三角形形體展開。
二,壺把對比 壺把的安裝,A的把形是較為明確的三角形,非常有力度且比較張揚;B的把形三角形比較弱化,相對粗大一點,但也不失力度。 共同點:壺把要與嘴對稱,把內外都是和順流利的三角形線條,把頭與壺體結合與嘴相同,自然流暢。(把手的橫斷面外圓內平似圓頭三角形)把握使用舒適。
三,壺嘴對比 A的壺嘴細長,B的壺嘴粗大, 共同點:都是直筒暗嘴,我們稱之為「鋼管嘴」,形象的說就像一段剪下的鋼管,挺括有力,至嘴端1厘米左右是直形,但視覺上看起來似有些喇叭形,這是視力的 錯覺。長短、粗細的比例恰當,嘴的角度恰到好處,面要平整,內孔要圓,嘴內徑是出水口最小,越往裡越大,這樣出水沖力有勁。
四,壺底對比 A的壺底比較平坦,但不能內凹,圓形三足是暗接的,過度要和順流暢;B的壺底有一定的弧度,三足稱圍棋足,形如圍棋子,足與底面結合是明接的,清晰利落。 共同點:底部三足位置呈等邊三角形,要求勻稱不偏,使整體統一,顯示出一把壺的神韻齊全,風度大氣,實用大方。
五,鈕蓋對比 A的壺蓋比較厚實,鈕為彎管形,與蓋的交接處是暗接,B的壺蓋較薄,蓋邊圓潤,鈕為散開的三角形大鈕,更具圓弧感,與蓋的交接處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顯; 共同點:蓋上的橋梁的鈕是最關鍵之處,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變化較大,鈕的兩側對稱,處理手法難度較大,需耐心才能達成。鈕的內孔是三分之二個橢圓,鈕的外形呈三角形,和壺身一致保持連貫,共同塑造三角形的基本幾何體型。
子冶石瓢而非子治石瓢。石瓢的一種,最古樸的石瓢造型.子冶石瓢為瘦瓢。應該是清道光年間一個叫瞿應紹的人 字子冶。瞿應紹(1780-1850)字子冶,一字陛春。號月壺,又號瞿甫,又自署老冶,室名敏秀堂。上海名士,清代道光間貢生,官玉環同知。善詩文,精畫竹,濃淡疏密,錯落有致;又擅刻印 ,好收藏古器物,能鑒別金石文字。曾設計製作紫砂茗壺,他在壺上作書繪畫,別具風格,為世人所重,人稱「瞿壺」。他和陳曼生一樣,對制壺藝術都作出十分重要的貢獻。
H. 子治石瓢與其他石瓢的區別
子冶石瓢而非子治石瓢。石瓢的一種,最古樸的石瓢造型.子冶石瓢為瘦瓢。應該是清道光年間一個叫瞿應紹的人 字子冶。瞿應紹(1780-1850)字子冶,一字陛春。號月壺,又號瞿甫,又自署老冶,室名敏秀堂。上海名士,清代道光間貢生,官玉環同知。善詩文,精畫竹,濃淡疏密,錯落有致;又擅刻印 ,好收藏古器物,能鑒別金石文字。曾設計製作紫砂茗壺,他在壺上作書繪畫,別具風格,為世人所重,人稱「瞿壺」。他和陳曼生一樣,對制壺藝術都作出十分重要的貢獻。我根據 平時所見所聞,認為瞿應紹制壺具有以下特點:�
& Z6 B$ @8 E( L# `4 N' o1 ~* _- ?9 m8 f9 S% V" N
一、陳曼生設計紫砂茗壺十八式,瞿應紹亦有許多創新的壺形,可惜至今沒有統計過。《清 代畫史增編》:「瞿應紹……上海老明經,性古雅。鑒別金石文字,畫宗南田而用筆放逸,又畫竹工力最深。尤精篆刻,所刻茗壺,摹法曼生,制極精雅」。�
/ g1 ~+ Z# u2 Z8 v" O' \
2 J% F Y) C7 p1 a0 Q. s! c二、陳曼生以他的書畫題寫茗壺,題句清雅,瞿應紹亦以他的書畫題寫茗壺,題句超塵。但 他不受壺的面積所限,甚至在壺上橫書,別有情趣。他在壺上作竹枝為多,在壺面連及壺蓋,頗有情趣。唐雲先生在壺上作書畫,頗受瞿應紹的影響。《墨林今話》:「子冶故工寫生 ,近好為墨戲。而於畫竹,工力最深,縱逸自如,論者咸謂時下第一手。然常心折鐵舟、七薌兩家,蓋不忘所自。」�
9 r# R1 v i* [
d- l8 D' v3 {( T5 L三、陳曼生是一位篆刻家,金石家,為西泠八家之一。瞿應紹亦是篆刻家,他還能刻竹。我 見過他的竹刻扇骨,作垂松一株,題曰:「古松靈辟,南田畫松,筆筆如針鋒纖利,蓋古法也。」《墨林今話》:「瞿子冶……少即與郡中賢士大夫游,名噪吳淞。書畫具師惲草衣, 尤好篆刻,精整入古。」《清代畫史增編》:「瞿應紹……畫宗南田,而用筆放逸,又畫竹工力最深,尤精篆刻。」�- @8 z9 T- d7 g" [$ f2 s+ u. s
; ^# s# \1 h9 g1 q; p四、陳曼生制壺是與楊彭年合作。文獻所記,瞿應紹制壺亦與楊彭年合作。另一說是和鄧符 生合作。《歐缽羅室書畫過目考》卷四:「瞿應紹……書畫皆學惲田,精篆隸。善制砂壺,多楊彭年造,壺柄印彭年圖章。」《清畫家詩史》:「瞿應紹……書畫俱師惲草衣。尤精篆 刻,嘗倩鄧符生至陽羨監制茗壺,手鐫銘贊,為曼生壺之亞。」�0 v" _" s+ `7 L4 ?. U5 M" k5 O
1 G* k% X: [9 ?0 v2 V( y五、陳曼生卒於1822年(道光二年壬午)年55歲,瞿應紹這時年43歲,可見他們是同時人。陳曼生的制壺活動,瞿應紹是十分理解的,所以他學習曼生的制壺規范是十分到家的。《清代 畫史增編》:「瞿應紹……所制茗壺,摹法曼生,制極精雅。」�
0 l% X% n+ P4 A# Y
* a s) B" u9 h" S六、瞿壺在清代已被重視。徐晉《前塵夢影錄》卷下:「曼生後越三十年,上海瞿子冶(應紹)欲燒砂壺,倩鄧符生至陽羨監造。子冶善蘭竹,有詩書畫三絕之稱。符生則善篆隸,所 制雖不逮曼壺,然留傳不多,市中亦以之居奇雲。」�
& F' K } z! C7 [& B1 @* G0 r% C3 A3 O' O F2 h$ w& X+ J
根據這些情況,對於紫砂制壺的成績,我認為瞿應紹應該是陳曼生之後的第一人。關於瞿應 紹的生活情況,記載有些失實,這里我再作一些補充的查考:�
3 s. s7 D* Z& p% \8 ]) ?9 O/ r
2 g; K/ c* W5 ?瞿應紹有《月壺題畫詩》一冊傳世,此書初刊於清道光30年(1850)庚戌。其中有張澹序曰: 「今年春,余客西泠,上已後,因疾暫歸。則子冶於二月初感中風歿矣。……令子小春,奉 其遺詩若干首,將壽之木,問序於余。發而讀之,區區僅有存者且皆題畫詩也。子冶賦才宏肆,著作甚多。蓋壬寅(1842年道光22年)之夏,倉皇避地,散失而不自知之。」「道光庚戌 (1850)七月吳江張澹謹識。」�
: ~$ H& u+ [$ S* G' ^8 B5 w7 s& Z" p1 x; x% Q' m
劉樞序曰:「子冶雖老病,時見其作畫題詩,興復不淺。方欲以暇日請其舊稿讀之,而子冶 已奄忽歿矣。其子小春,將檢其先人,手跡而付之梓,通搜不得,乃知為壬寅(1842道光22 年)歲避亂播遷時散失。」「庚戌(1850)孟秋之月,劉樞記。」徐謂仁跋曰:「子冶賦有雅 情,辭多仙語,故其詩耀艷深華,極纏綿悱惻之致,讀之使人神往。」「道光三十年(1850 庚戌)商橫掩茂相月,徐謂仁跋於寒木春華館。」�
$ s$ t0 g# ^/ K# e3 v2 M# w: s7 L/ j! w8 I+ x
在這三篇文章里,提到壬寅之役,子冶詩稿遺失一事。查1839年(道光19年己亥)3月,林則徐奉命到廣州查禁鴉片,多次擊退英軍挑畔。1840年英國在美法兩國支持下,發動侵華戰爭 。攻廣州、廈門不利,轉而進攻定海,又北犯大沽。1841年8月,英軍擴大戰爭攻陷廈門。1 0月攻陷定海、寧波。1842(道光二十二年壬寅)6月攻陷吳淞,提督陳化成血戰犧牲。7月陷 鎮江,進犯南京。8月清廷與英軍議和,訂立《南京條約》。瞿應紹詩稿,即是吳淞戰役時,倉促避難時遺失。文招提到的瞿應紹長子小春,不知和《墨林今話》中記的瞿應紹子瞿 兆鈺,是否一人,不能確定。三文中寫作時為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年),文中提到瞿應紹於是年二月逝世,則他的卒年是1850年。如其生年為1780年,他享年是七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