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哪些方法可以區分鑒別不同種細菌

哪些方法可以區分鑒別不同種細菌

發布時間:2022-04-19 07:46:36

⑴ 細菌鑒定辦法有哪些,常見細菌的鑒定辦法就可以

細菌的鑒定通過分離培養獲得的病原菌,必須達到不含有其他微生物的純培養程度,才能進行系統鑒定。系統鑒定就是通過病原菌的形態結構、生長特性、抗原性和病原性等檢測,並用已知標准免疫血清確定分離細菌的屬、種和型。微生物鑒定的程序通常是根據其形態,生長、生化特性等定種,最後根據抗原的免疫血清學檢查定型。(一)形態學檢查各種細菌的形態,在適宜的環境下是相對穩定的。但環境的改變,如培養基條件的改變,抗生素和化學葯品的作用等,均可使細菌產生不規則的形態,並可出現細胞壁的缺陷和多樣性。為此,在作細菌形態鑒定時,必須按被檢菌的生長要求,選擇適宜的培養基和培養條件,以及適宜的培養時間和檢查方法,才能作出正確的形態學鑒定。形態學檢查一般包括二方面:肉眼觀察和顯微鏡檢查。1.肉眼觀察肉眼觀察主要觀察細菌在固體、液體、半固體,鑒別培養基上的生長情況。在固體培養基上要觀察菌落形態、大小、顏色是否均勻一致,表面是光滑濕潤,還是乾燥無光或呈皺紋狀,邊緣是整齊還是不規則,菌落是隆起、扁平,還是乳頭樣,是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在液體培養基中,要觀察培養基是否呈均勻渾濁,管底有無沉澱,液面有無菌膜,是否產氣等。在半固體培養基上應觀察細菌是否沿著接種線生長,是呈毛刷樣生長還是均勻生長,上下生長是否一致。在鑒別培養基上,應觀察其生長情況是否與預期的相一致,在血瓊脂培養基上還要觀察是否溶血及溶血圈的特點,在某些培養基上還要注意是否有臭味等。2.顯微鏡觀察在作細菌個體形態學檢查時,要根據被檢菌的種類和檢查項目,選用相應的染色方法,同時要注意選擇適合的培養基以及細菌培養的時間,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一般以18-24小時(生長時間長的細菌除外)的幼嫩培養菌為宜。例如,作革蘭氏染色檢查時,培養時間長的陳舊細菌,可能由陽性變為陰性。作細菌運動性檢查時,液體培養基的幼嫩培養物(幾小時到十幾小時)最為適宜。作炭疽莢膜染色時,因炭疽桿菌在一般培養基上不形成莢膜,而在動物體內形成明顯的莢膜,因此,應先接種小鼠,取死亡動物的病料作塗片標本鏡檢。作鞭毛染色時,以液體培養基為宜。芽胞的形成,因細菌種類不同,往往對培養條件如培養基、空氣和培養時間等而異,但一般均要求較長時間。鏡檢時除注意其基本形態結構和大小(要用測微計測量)外,還應注意其排列狀態、菌端形狀、有無兩極染色、有無形成芽胞和莢胞等。必要時可用電鏡觀察其微細結構。3.常用的幾種染色方法塗片用的載玻片需用清潔液洗凈、擦乾、不留油質,否則培養物不能均勻地推開。被檢材料如果是肉湯培養物,用鉑金耳環取一滴,均勻塗抹於載玻片上,塗抹的范圍約有手指甲大即可。隨後,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使之固定(即火焰固定);被檢材料如果是固體培養物,先滴一滴水(常用生理鹽水)於載玻片上,用鉑金耳環取少許培養物,在水滴中混勻,培養物不宜太多,菌體看不清楚。膿汁、淋巴液、乳汁也按同樣方法制備抹片。血液和病變組織,直接塗抹在載玻片上,組織抹片也不能太厚,否則看不見細菌,細菌培養物抹片用火焰固定,組織抹片常用甲醇或甲醛固定。

⑵ 有什麼方法能更有效的鑒別與分析活細菌與死細菌

用台盼藍可以區分死菌和活菌,利用細胞膜選擇透過性,活菌進不去台盼藍進不去,呈現無色或透明的,而死菌失去了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會被台盼藍染色。

⑶ 細菌鑒定辦法有哪些,詳細些哦~~

我剛剛參加了這方面的培訓呢,呵呵。
一般細菌的常見生理生化鑒定實驗有:糖(醇)類發酵試驗、甲基紅(Methyl red)試驗、V.P試驗、吲哚試驗、檸檬酸鹽利用試驗、靛基質(吲哚)試驗、硫化氫試驗、澱粉水解試驗。這樣的資料很多的,你每個實驗都網路下就可以了。我這里都拷出來是不實際的。

如何辨別不同種類的細菌

一般來說,對一株從自然界或其他樣品中分離純化的未知菌種的鑒定要做以下幾個方面工作。①個體形態觀察,進行革蘭氏染色,分辨是G(+)菌還是G(-)菌。並觀察其形狀、大小、有無芽孢及其位置等;②菌種形態觀察,主要觀察其形態、大小、邊緣情況、隆起度、透明度、色澤、氣味等特徵;③做動力試驗,看他能否運動及其鞭毛著生類型(端生、周生);④做生理生化反應及做血清學反應實驗。最後根據以上實驗項目的結果,通過查閱微生物分類檢索表,給未知菌進行命名。

怎麼跟據細菌菌落鑒別細菌

各種不同細菌在一定的培養條件下形成的菌落具有一定的特徵,包括菌落的大小,形狀光澤顏色、硬度、透明度等 指細菌在固體培養基上繁殖所形成的肉眼可見的菌塊。如果接種菌的密度十分稀薄,且規定一定的培養條件,由於菌的種類不同,它所形成的菌落的形狀、大小、高低、位置、表面的粗細、邊緣的形狀、色調、透明度,以及菌塊的質地、軟硬、粘稠度和特殊培養基的著色等,也各不相同。因此,菌落是菌種鑒別上的一個重要特徵。
單個或少數細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細胞、孢子)接種到固體培養基表面,如果條件適宜,就會形成以母細胞為中心的體形較大的子細胞群體。這種由單個或少量細胞在固體培養基表面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見的子細胞群體稱為菌落。
菌落形態包括菌落的大小、形狀、邊緣、光澤、質地、顏色和透 明程度等。每一種細菌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固定的菌落特徵。不同種或同種在不同的培養條件下,菌落特徵是不同的。這些特徵對菌種識別、鑒定有一定意義。
細胞形態是菌落形態的基礎,菌落形態是細胞形態在群體集聚時的反映。細菌是原核微生物,故形成的菌落也小;細菌個體之間充滿著水分,所以整個菌落顯得濕潤,易被接種環挑起;球菌形成隆起的菌落;有鞭毛細菌常形成邊緣不規則的菌落;具有莢膜的菌落表面較透明,邊緣光滑整齊;有芽孢 的菌落表面乾燥皺褶;有些能產生色素的細菌菌落還顯出鮮艷的顏色。
與菌落的概念不同,如果是許多細菌菌體接種在固體培養基上,經培養後長成密集的、不規則的片(塊)狀的細胞群體,則稱為菌苔。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細菌菌體接種於半固體培養基中或液體培養基中,是不能形成菌落的。在半固體培養基中,接種的無鞭毛的細菌只沿著穿刺線生長,而有鞭毛的細菌可在穿刺線的周圍擴散生長。細菌菌體接種於液體培養基 中,細菌生長後能使液體培養基變得混濁。混濁情況視細菌對氧氣需求的不 同而有所不 同:好氧菌僅使上部培養液混濁,厭氧菌使底部培養液混濁,兼性厭氧菌使培養液上下均勻混濁;有的細菌可在培養液表面形成菌環或菌膜,或在底部產生沉澱。

⑹ 區分細菌和真菌菌落的方法

答案B
分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區別.解答時可以從細菌、真菌菌落的特點方面分析解答.
解答:菌落是指一個細菌或真菌在適宜的培養基上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細菌或真菌集團);
細菌菌落特徵:菌落較小,形狀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乾燥,易挑起,多為白色;
真菌落特徵:菌落較大、菌絲細長,菌落疏鬆,呈絨毛狀、蜘蛛網狀、棉絮狀,無固定大小,多有光澤,不易挑,有時還呈現紅色、褐色、綠色、黑色、黃色等不同的顏色(孢子的顏色).因此,從菌落的大小、形態、顏色可以大致區分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的不同種類.
故選B.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記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點.

⑺ 細菌的分類方法有哪幾種

細菌分類學(taxonomy)是指對細菌進行分類、命名與鑒定的一門學科。它的任務是在全面了解細菌的生物學特徵的基礎上,研究它們的種類,探索其起源、演化以及與其他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進而提出能反映自然發展的分類系統,並將細菌加以分門別類。它包括三個方面:分類(classification)、命名(nomenclature)和鑒定(identification)。
一、基本概念
1.細菌分類 是根據每種細菌各自的特徵,並按照它們的親緣關系分門別
類,以不同等級編排成系統。分類有兩種:①以細菌的形態和生理生化特性為依據的表型特徵分類法,包括有傳統分類法(classical classification)和數值分類法(numericalclassification);②用化學分析和核酸分析,以細菌大分子物質(核酸、蛋白質)結構的同源程度進行分類稱種系分類(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或自然分類(natural classfication)。
2.細菌命名 在分類基礎上,給予每種細菌一個科學名稱,使之在生產實踐、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工作中相互交流成為可能。按照細菌命名的法規,能保證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以同樣方式給予細菌命名。
3.細菌鑒定 將未知細菌按分類原則放入系統中某一適當位置和已知細菌比較其相似性,用對比分析方法確定細菌的分類地位。若與已知細菌相同即採用已知菌的名稱,不同者則按命名原則確定一個新名稱。
二、分類等級
細菌的分類等級和其他生物相同,依次為界(kingdom)、門(division)、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細菌屬於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包括有細菌、放線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和螺旋體。
分類等級拉丁字尾比較固定,表示方法如下:目-ales、亞目-ineae、科-aceae、亞科-oideaae、族-eae、亞族-inae。
種是細菌分類的基本單位,將生物學性狀基本相同的細菌群體歸成一個菌種;性狀相近、關系密切的若干菌種組成一個菌屬;相近的屬歸為一科;依次類推。在兩個等級之間,可添加次要的分類單位,如亞門、亞綱、亞屬和亞種等。群和組不是正式分類等級,是泛指具有某種共同特性的某個集體,任何等級都可借用。
同一菌種的各個細菌,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的差異,可再分成亞種(subspecies),亞種以下的分類等級為型(type),以區別某些特殊的特徵。例如抗原結構不同而分的血清型(serotype);對噬菌體敏感性不同的噬菌體型(phagetype);對細菌素敏感性不同的細菌素型(bacteriocin-type),生化反應和某些生物學性狀不同的生物型(biotype)。
由不同來源分離的同一種、同一亞種或同一型的細菌,稱為株(strain)。株的建立是從一次單獨分離物的單個原始菌落傳代的純培養物,例如從10個肺結核患者的痰液中分離出的10株結核分枝桿菌。具有某種細菌典型特徵的菌株稱為模式菌(typical strain)或標准菌株(standardstrain),它是該種菌株的參比菌株。在細菌的分類、鑒定和命名時以模式菌為依據,也可作為質量控制的標准。
三、細菌命名法
《國際細菌命名法典》(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nomencluture ofbacteria)1990年修訂本(1992年ASM出版)是目前公認的命名法典,是在1975年出版的基礎上,經歷了10餘年,3屆國際微生物學會議的努力而通過的一部法典,它確認了1980年1月1日後,由國際系統細菌學雜志(IJSB)合法發表的細菌命名。
細菌的科學名稱(學名)的生物雙名式(binomen),具備拉丁化文字的形式和明確分類等級的兩個特點,即有一個屬名和一個種名構成。屬名在前,是名詞,首字母大寫;種名在後,是形容詞,不論是否為人名或地名均須小寫;兩者均用斜體表示。細菌學名的中文譯名則種名在前,屬名在後。例如Mycobecterium tuberculosis(結核分枝桿菌)、Salmonellatyphi(沙寒沙門菌)。屬名也可用第一個字母代表,如M tuberculosis、Styphi等。有時某些常見的細菌也可用習慣通用俗名如tuberoulosis (結核桿菌)、typhoidbacilus(傷寒桿菌)等。有時泛指某一屬細菌而不特指其中的某個細菌則可在屬名之後加上sp,如Mycobacteriumsp,Salmonellasp,即表示分枝桿菌屬和沙門菌屬細菌(sp代表菌種species,復數用spp);如果使用1個亞種的名稱,則在種名後再加亞種名如Klesbsiella penumoniae subspecies pneumoniae。
命名法典規定,新的細菌名稱必須在IJSB發表後,經過世界公認的國際細菌命名裁定委員會公布,菌名批准目錄刊登後正式應用。凡有關細菌研究的學術論文必須使用上述正式命名的細菌學名。
細菌分類方法
細菌的分類是在對細菌的大量分類標記進行鑒定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用作細菌的分類標記有形態學、生理生化學、免疫化學和遺傳學等方面的性狀。近年來,應用各種現代化技術和設備研究細胞的化學結構和化學組成,分析它們的來源關系,為發展細菌分類學開拓了前景。

⑻ 如何鑒別細菌的種類

一般來說,對一株從自然界或其他樣品中分離純化的未知菌種的鑒定要做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①個體形態觀察,進行革蘭氏染色,分辨是G(+)菌還是G(-)菌.並觀察其形狀、大小、有無芽孢及其位置等;
②菌種形態觀察,主要觀察其形態、大小、邊緣情況、隆起度、透明度、色澤、氣味等特徵;③做動力試驗,看他能否運動及其鞭毛著生類型(端生、周生);
④做生理生化反應及做血清學反應實驗.最後根據以上實驗項目的結果,通過查閱微生物分類檢索表,給未知菌進行命名.

⑼ 菌種鑒定常用的分離方法有哪些

菌種質量檢測的目標包括菌絲形態、菌落特徵以及子實體形態等方面。質量檢測常用方法如下:

(1)建立標準的培養和觀察方法

對於一個栽培品種各菌種的質量檢測,實際上是以該品種典型的生物學特性(包括形態特徵、生理生態特性、栽培習性)為參照標准進行比較,以檢驗菌種是否存在品種退化、菌種老化、病菌侵染、雜菌污染和品種混雜等質量問題。同時,菌種質量檢測不僅要考慮從哪些方面來評價一個菌種的質量優劣,也要考慮用怎樣的標准方法對菌種質量進行評價的問題。因為一定的結果來源於一定的方法和一定的條件。方法和條件不同,結果就失去了可比性,也就無法鑒別,因此,需要建立標准。這些標准包括:培養基、培養條件(溫度、濕度、pH、光照等)、菌種的菌齡等。

(2)連續觀察

在菌種生長過程中,要連續觀察,一切不正常的現象只有在生長過程中才能表現出來。而當菌種長滿培養基表面後,其不正常現象往往會被菌種的過齡而掩蓋。

(3)宏觀檢查

對食用菌母種、原種及栽培種的宏觀檢查要根據其培養特徵來進行(參見前述有關內容),這是菌種生產者及使用者普遍使用的方法,簡單易行,但需要有多年的從業經驗與技術沉澱。如被檢菌種表現出菌落生長速度不一致、氣生菌絲變稀疏或出現扇變菌落、菌落上過早出現色素、或不同特徵的菌落混雜共存、或菌落上出現黑褐色、青灰色、黃褐色或紅色的孢子堆,均可以確定該菌種存在質量問題。優質菌種外觀菌絲潔白、密集粗壯,生長速度一致,齊發並進。

在生產實踐中,廣大菇農和專業工作人員總結出「純、正、壯、潤、香」的質量檢查方法。這種應用感官識別菌種優劣,是經驗的總結,能大致、快速地鑒定出菌種的優劣。具體方法是:

「純」指菌種的純度高,無雜菌感染,無斑塊、無抑制線,無「退菌」、「斷菌」現象等。

「正」指菌絲無異常,具有親本正宗的特徵,如菌絲純白、有光澤,生長整齊,連結成塊,具彈性等。

「壯」指菌絲發育粗壯,長勢旺盛,分枝多而密,在培養基上恢復、定植、蔓延速度快。

「潤」指菌種含水量適中,基質濕潤,與瓶壁緊貼,瓶頸略有水珠,無干縮、鬆散現象。

「香」指具該品種特有的香味,無霉變、腥臭、酸敗氣味。

通過檢測各種食用菌菌絲生長的色澤、速度、均勻度等特徵是否正常,來判斷菌種生長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但辨別不了是否優質高產。

(4)顯微鏡檢查

對菌絲體進行顯微觀察,可以確定菌絲粗細、分枝、隔膜、鎖狀聯合等特性是否均一,是否與該栽培品種的典型特徵一致(參見前述相關內容)。具有不同形態特徵的菌絲體存在於同一菌種體中,表明該菌種存在質量問題;如果出現菌絲體重寄生現象,常表現出不同特徵的菌絲體相互纏繞,或菌絲體中空變細,或在寄生點出現吸器等不正常現象。

鏡檢的方法是:挑取少量菌絲,置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上,用解剖針或接種針撥散,蓋上蓋玻片,也可加碘酒或美藍等染色後進行鏡檢。正常的菌絲一般透明、分枝狀,有橫隔和明顯的鎖狀聯合;異宗結合的食用菌,如僅有單核菌絲,不具結實性,不宜作菌種用;雙核菌絲中,鎖狀聯合多而密,則結菇力強,一般可認為是好菌種。如:

①雙孢菇 觀察雙孢菇單孢子萌發後的菌絲生長形態。凡菌絲潔白、健壯,保存時間較長時菌絲顏色不變,較耐28℃以上氣溫,生長在基質上平貼培養基表面,氣生菌絲不多的,為同化能力較強,產量較高的菌株。相反,菌絲生長初期好,很快變黃變稀,如蜘蛛絲一樣,長出培養基表面菌絲較多的菌株產量較低。

②香菇 觀察香菇的雙核菌絲,在斜面培養基上生長速度達到1.2厘米/天以上的,菌絲不十分粗壯和潔白,鎖狀連合頻繁,鎖狀連合在菌絲間相距較近,且在觀察面上分布均勻,一般均是高產和抗雜能力較強的菌株。香菇出菇的密度與鎖狀連合有一定關系。

③草菇 觀察草菇菌絲,發現菌絲分枝角度大的,出菇率高,產量高。菌絲分枝角度小、平行排列的,產量低。

各種食用菌的菌絲生長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一般都以色澤、速度、均勻度等特徵加以檢測,但這並不能說明其是否優質高產。

(5)拮抗試驗

也稱對峙反應。同一種食用菌,經分離或雜交,將選育出許多不同的菌株,這些菌株的菌絲在形態上很難區別。如不同編號的香菇菌種,都是白色絨毛狀菌絲,鏡檢時均具有鎖狀聯合等。在當前菌種管理工作尚不十分健全的情況下,「同名異種」、「同種異名」的現象普遍發生,要識別異同,可採用「拮抗試驗」加以區別。具體方法是:

用1支20毫米×200毫米的無底試管,中央部位裝入長 5~7厘米的木屑麩糠培養基,兩端壓平並蓋棉塞,滅菌後,兩端各接入兩株受檢的菌種 1小塊,25℃左右條件下培養,當兩端菌絲往中央生長並相互接觸後,把試管移至20℃、約300勒克斯的漫射光下繼續培養,觀察菌絲接觸區有無對峙反應。若無褐色的帶線出現,表示兩個受檢菌株的基因極相似或相同,是相同的菌株,僅編號不同,即同種異名。如果受檢菌株間形成帶線,則表示是不同的菌株。

用平板進行拮抗試驗測試,方法是在無菌的PDA培養基平板上各接入2個或多個被檢菌株的菌種,在上述條件下培養,觀察菌絲相接觸部分有無帶線,以區別相同或不同的菌株。也可用菌種瓶(袋)進行拮抗測試(圖2-11)。

圖2-11 拮抗現象

(6)菌絲長速測定

在適宜的條件下,若菌絲生長迅速、粗壯有力、濃密整齊,一般為優質菌種。若菌絲生長緩慢、中斷或長速極快、稀疏無力、參差不齊和易枯黃萎縮,則為不良菌種。菌絲生長速度測定,可在PDA平板中心接種培養,測量菌落兩個直交直徑,取其平均值。同理,還可在原種、栽培種瓶(袋)壁上劃線測定。

(7)菌絲生長量測定

將等面積的菌苔接入無菌的液體培養基內,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搖床振動培養,經過一定時間後,過濾收集菌絲,反復沖洗干凈後置容器內,80~100℃烘箱中烘乾至恆重後稱重。凡菌絲增殖快、重量重的為優質菌株,而增殖慢、重量輕的為不良菌株。

(8)耐高溫測定

以雙孢菇為例,把菌種置於20~22℃下培養,待菌絲長到1/2試管斜面時,每一菌株取出2~3支試管,置於35℃溫度下,經24小時作抗熱性試驗,然後放到22~23℃下培養,觀察菌絲恢復情況。若菌絲恢復萌發快,仍健壯、旺盛生長,則表明該菌株具有耐較高溫的優良性狀;如果菌絲生長緩慢,出現發黃倒伏,萎縮無力,則為不良菌株。

(9)均一性測定

將母種接種於標准培養基的平板上,並置於標準的環境條件下,每批做30~50個重復,進行長勢和長速的連續觀察記錄。均一性好的品種,每個重復之間長勢和長速幾乎沒有肉眼可見的差異。如果長勢和長速不一,則表明原始的母種的遺傳均一性不良,不宜作生產用種。

(10)純度測定

菌種純度高低是鑒定菌種質量好壞的關鍵環節。優質菌種要求同一管、瓶或袋內只含有所需要的菌種菌絲體,而不能含有其他種類的雜菌。這里所說的雜菌包括細菌、放線菌、酵母菌和各種黴菌,以及含有兩種食用菌菌絲體或同一種食用菌的兩個品種菌絲。凡是被雜菌污染的菌種都是不純菌種,必須予以淘汰。在三角瓶內裝入淺層液體培養基,滅菌後接入經搗散的菌種,25℃條件下培養,約1周觀察,若有氣泡和菌膜發生,並具酸敗味,說明菌種不純,混有雜菌;如果無上述現象則菌種純正無雜。

(11)長勢測定

菌絲長勢包括菌絲生長的狀態和速度。凡是菌絲生長迅速、整齊濃密、健壯有力的菌種為優良菌種。如果菌絲生長緩慢,或長速特快、稀疏無力、參差不齊、易於衰老,則表明是劣質菌種。在鑒別菌絲長勢時,必須注意,在不同培養基上、不同培養條件下,同一種食用菌菌絲的長勢不同,因此,判斷食用菌的菌種長勢,應採用相同的培養基,這樣,結果就可靠一些。在外界環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菌絲生長旺盛、生長量多、生長速度快的要好於菌絲生長弱、生長量少、生長速度慢的菌種。還有一種方法是在三角瓶內裝入淺層液體培養基,滅菌後接入經搗散的菌種,25℃條件下培養,約1周觀察浮在液面的菌種。如果菌絲向旁邊迅速生長、健壯有力、邊緣整齊,且不斷增厚,說明該菌株生長勢強;若表面生長慢、稀疏、菌絲層薄,說明長勢弱,不宜用於生產。

(12)抗霉性測定

以木耳為例:制備平板,在平板的一邊分別接入不同的木耳菌株,每一菌株3個重復,在26~28℃下培養。待木耳菌絲長到平板一半左右時,在平板的另一邊接上木黴菌絲,繼續培養。之後注意觀察木黴菌絲與木耳菌絲的交界處,出現拮抗線的表示木耳菌株抗霉能力強,木黴菌絲無法長過去,為抗霉能力強的菌株。如果木黴菌絲很快蓋過木耳菌絲,說明這個木耳菌株的抗霉能力差或沒有抗霉力。

(13)出菇試驗

對引進或分離的同一品種的若干菌株進行出菇對比試驗,必須是在各級菌種的培養基成分、培養溫度、培養時間及栽培條件基本一致的情況下進行。出菇試驗可按菇類的常規栽培方法進行,數量可少些。為使試驗准確,每一菌株設3~4個重復,以避免試驗的偶然性。在位置排放上盡可能按菌名拉丁文排列,以相同的措施管理,在管理過程中對環境因子的變化、管理措施及生長歷程、品種本身性狀等要詳細全面記錄。以香菇為例記載內容如下:

①母種菌絲生長情況,如菌絲濃淡、生長快慢、菌苔韌性等。

②原種、栽培種中菌絲生長情況,如菌絲萌動、吃料、生長快慢;菌種表面有無菌皮或菌皮厚薄,白色顆粒狀物有無或多少;培養基轉色情況等。

③栽培階段應記載:菇木轉色快慢、顏色深淺;出菇快慢、菇生長密度;子實體經濟性狀,包括菇的大小、厚度、色澤、圓整程度、菌柄長度、粗細等;轉潮快慢;對水分的敏感程度;產量及產量分布;出口菇比例等。

通過對記載資料分析,選出綜合性狀符合要求的菌株,供大面積生產或出售。

出菇試驗因季節推遲或其他原因,可採用一種較簡單的方法來彌補,即直接將接有各菌株並已發好菌的瓶(袋)裝菌種,小心地敲破瓶頸或打開塑料袋口,使培養料外露(如果是雙孢菇,則要覆土調好土粒的濕度),置最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進行出菇(耳)管理,觀察記載各項指標,最後進行評比。但這種方法的結果只能提供參考。

(14)栽培指標

採用一定的栽培規模,通過不同地區、不同原料、不同栽培方式,進行多次反復栽培觀察,詳細記錄、評比後,具有優質、高產、高抗、高效和遺傳性、穩定性強的菌株,才是優質和可推廣的品種。其鑒定的內容、方法和指標有:

①吃料能力鑒定 將菌種接入最佳配方的原種培養料中,置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培養,1周後觀察種菇(耳)菌絲的生長情況。如果菌種塊能很快萌發,並迅速向四周和培養料中生長伸展,則說明該品種的吃料能力強;反之,菌種塊萌發後生長緩慢,遲遲不向四周的料層深處伸展,則表明該品種對培養料的適應能力差。對菌種吃料能力的測定,不僅用於對菌種本身的考核,同時還可以作為對培養料選擇的一種手段。

②成活率 將菌種接在適宜的培養基上,若菌絲能很快恢復、定植和蔓延生長,成活率很高,是質量好的菌種;反之,接種後恢復慢,成活率不高是質量差的菌種。

③出菇快慢 一般說,高溫型的出菇快,低溫型的出菇慢,中溫型的介於兩者之間。而以菇的質量來說,高溫型的質量差,低溫型的質量好。但同一溫型食用菌品種的不同菌株,其菌種接種後若菌絲分解培養料能力強,培養前後培養料失重大,出菇快而多,總產高,即是好菌種;否則為劣質菌種。

④菇峰間隔 在一個生產周期中,子實體發生可分數潮次,產菇最多時稱菇峰,最低時稱菇谷,每個菇峰和菇谷構成一潮菇。凡菇潮多,間隔時間短,說明菌絲分解能力強,供子實體發生的養分積累多,因此轉潮快,是好的菌種;反之,菇潮間隔時間長,或不明顯,零星出菇,產量低,即為劣質菌種。

⑤乾燥率 鮮菇經干制後乾燥率高,說明轉化率高,子實體含水分低,為優質菌種。

⑥生物學效率 生物學效率,指每100千克乾料可產多少千克鮮菇。生物學效率高,則菌種質量好,反之為劣質菌種。

(15)經濟指標

高產不一定高效、豐產不等於豐收,要佔領市場,獲得較高利潤,還必須具備商品的要求,如產品的色、香、味、形,檔次,上市時間,貨架期和保質期等。凡是鮮菇上市時間早,產量高、品質好、檔次高、含水量低,不易變色、變質、破碎、失重,無農葯殘毒、殘臭,符合食品衛生標准和得到的利潤高等,均表示經濟指標高,則為優質菌株;而上市有效時間短,易變色、變味、變質,含水量高,失水嚴重,易破碎,利潤低的菌種均為劣質菌種。如香菇以大小適中、肉厚、色深、邊緣內卷,柄短細為優良;雙孢菇以色白、子實體大小適中,菌柄短,不易開傘等為優良;銀耳以色白、開片好、蒂頭小、松泡率高為優良等。

閱讀全文

與哪些方法可以區分鑒別不同種細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陰部按摩器使用方法 瀏覽:875
迷迭香的使用方法 瀏覽:80
嗜鉻細胞瘤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瀏覽:616
如何除濕疹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525
自製池塘簡單方法 瀏覽:705
電泳檢測的方法 瀏覽:787
工業cod檢測方法 瀏覽:295
星辰變的種植方法 瀏覽:602
商品組合需求預測有哪些方法 瀏覽:962
卷發精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573
快速識字方法 瀏覽:185
華為大疆手機雲台使用方法 瀏覽:499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方法之探析 瀏覽:560
和田玉白玉項鏈的鑒別方法 瀏覽:681
露娜潔面儀mini2使用方法 瀏覽:916
閹雞快速止血的方法 瀏覽:879
蘋果微信清理緩存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49
金鋼窗安裝方法 瀏覽:125
測排卵什麼方法最准確 瀏覽:852
抒情方法有哪些 瀏覽: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