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頭部汗流不止解決小方法

頭部汗流不止解決小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18 08:32:57

① 頭多汗流怎麼

天來臨,雖然酷暑使我們大汗淋漓,但出汗是人體體溫的調節方式。當我們覺得熱的時候或者在做運動的過程中,出汗可以通過汗液的蒸發幫助機體把體溫降低到正常水平。但是,汗出得異常也不是件好事。從中醫角度來看,汗是津液的代謝產物,血汗同源,因此出汗過多會耗氣,也會傷及津液而損於心血,如果汗出得異常就是某些疾病在體表的表現。

1.多汗:有的人特別愛出汗,即使是在大冬天,手腳也總是濕乎乎的,這樣可能就是一種病態,叫「多汗症」。多汗症發病率很高。據研究,每500人中就有1人易患此病。也有研究稱,此病可能和基因有關。出汗是由交感神經系統控制的,人體的汗腺多達500萬個,其中2/3的汗腺分布在手掌,所以緊張的時候手心容易出汗。專家認為,多汗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導致汗腺分泌過剩。

2.自汗:平時容易出汗,活動後更厲害,常伴有精神疲憊、肢體乏力、氣短怕風等症狀,這多半因為胃氣虛弱、體表不固所致。

3.盜汗:入睡後汗出,醒來就汗止,常伴有五心煩熱、兩顴潮紅、失眠、口乾咽燥等症狀,大多是由於陰虛內熱、陰津外泄而為汗。兒童盜汗切忌盲目進補

4.黏汗:汗出黏膩,發稠發熱,系重感冒或其他病症高燒,服用解熱退燒葯後的一種病汗。此種汗表明身有濕熱不清。

5.黃汗:汗色變黃,似黃表紙色,多因大汗後冷水沖浴,寒濕之邪入內或因寒濕郁遏,導致汗液疏泄失常,汗中尿素等含量增多。

6.血汗:汗液淡紅,如洗肉水樣。中醫認為,凡氣血、陰陽偏盛或偏衰,肝火旺盛和陽衰不能固表者每致汗液變紅。現代醫學認為和內分泌功能紊亂有一定關系。

7.鼻汗:每在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工作勞累、講話過多時排汗,汗液自鼻樑及鼻翼兩側滲出,緩緩淌下,汗珠晶瑩可見。病變見於肺氣宣蕭失常,多見於肺虛病人。

8.額汗:汗出局限於頭額部,甚至汗如蒸籠熱氣,臟腑內傷均可引起頭額汗。

9.半邊頭汗:整個頭部以鼻中分成兩半,一半頭出汗另一半頭滴汗皆無。此系因大病後夫妻同房,陰陽雙虧而寒阻經絡百會穴。

10.半邊身汗:指半邊身體多汗,而另半身無汗或汗出甚微。多因氣血不足內阻經絡所致,每常見於青年人高血壓腦病、腎性高血症、中風、半身不遂、截癱等患者。

11.勞心汗:系指心窩部和兩乳房中間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無汗或汗出甚微,多因憂、思、驚、恐過分而傷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統血而胸汗津津。常見於勞心過度的知識分子。

12.手足汗:中醫認為脾主四肢,凡脾胃濕熱內蒸不宣、血虛、陽虧、中陽不足,均可導致手足多汗。嚴重的無論寒暑,手足汗均多。

13.會陰汗:汗出局限於會陰和外生殖器部位,凡濕熱下注,腎陽虛衰,均可導致會陰部有異味汗出。

14.腋臭汗:汗臭如狐臊氣味,夏天出汗多時味更濃烈,這是因為分布於腋窩、腿腋等處的大汗腺分泌異常所致。多見於青、中年,女性多於男性,尤以青春期姑娘更多見。

此外,高燒病人的戰汗,手術或女性分娩後的虛汗,生命垂危、彌留之際的脫汗等,遇有上述種種汗出異常之症,不可盲目斂汗、止汗。既不要有思想負擔,但也不可掉以輕心,及時到醫院請醫生辨症施治。

還有就是,多汗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導致汗腺分泌過剩。

② 頭部流汗

出汗

出汗與氣候、運動、情緒或葯物無關者多是機體的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開闔不利所致。《素問·陰陽別論》說:「陽加於陰謂之汗。」《素問·評熱病論》說:「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汗出的分類有多種,按汗出量的多少分類,可分大汗,微汗。汗出量多不止,稱大汗;汗出量少,綿綿不斷,稱微汗。按出汗感覺情況分類,可分自汗,盜汗。自汗是指不因勞動,天氣過熱,而汗出,動則益甚,稱為自汗,多由陽氣虛衰,表衛不固而致;盜汗是指睡後汗出,醒後汗止,多由陰虛,陰不斂陽,汗隨陽泄而致。按部位分類,可分頭汗,心汗,半身汗,手足汗。亦有些特殊出汗,如絕汗(又稱脫汗)、黃汗、戰汗等。絕汗是指大汗淋漓不止,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的絕脫之證。黃汗與戰汗是外感熱病中的特殊症狀。

【常見證候】

太陽表虛:全身汗出,兼有發熱惡風,頭項涌,鼻塞,苔薄白,脈浮緩。

陽明熱盛:全身大汗,汗量較多,壯熱或潮熱,口渴喜冷飲,面赤,舌紅苔黃燥,脈洪大有力。

暑傷氣津:全身汗出,頻頻不斷,兼有煩渴,胸膈痞悶,口渴喜飲,少氣乏力,倦怠神疲,舌紅,苔黃,脈洪大無力或濡數。

濕熱交蒸:全身,頭部或手足部汗出,口中粘膩而苦,渴不欲飲,身熱不暢,肢困煩躁,脘悶納呆,小便不利,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陰虛火旺:睡時全身出汗,醒時汗止,或心胸部,手足部汗出,兼有虛煩不寐,五心煩熱,潮熱顴紅,或有心悸,咳喘,腰膝酸軟等,舌紅少苔,脈細數。

人體出汗與氣溫等環境條件是很有關系的。現代保健醫學把人體出汗分為不顯汗和有效汗。當氣溫低於攝氏20度時,處於靜止狀態的人也會排汗,但這種汗液非常細小,人體感覺不出來,故稱不顯汗;而當人體處於活動狀態或氣溫高於攝氏25度時,不顯汗占的比重就不大了,為了散發熱量,人體就要通過排出並蒸發汗液的形式來散熱,這種汗液很容易感覺出來,故稱有效汗。所以出汗是人體調節體溫、保持體溫穩定的重要機能。需要說明的是,健康人體的出汗多少,除了與氣溫和活動量有關外,與風、濕度、氣壓等氣象因子關系也很密切。當溫度高、濕度小時,人體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當風速較小、濕度和氣壓較高時,即使氣溫較高,人體也會出汗不暢,在這樣的情況下,人較容易中暑。

能不能出汗,常常預示著病是否康復。例如,有些人偶感風寒,總是喝完姜湯後卧床,蓋上被子,一旦出了汗,病就基本上好了。這是因為著涼感冒的人,汗腺受寒而阻,不能以出汗方式散熱,導致體溫升高;喝湯蓋被後,汗腺因受熱而舒張,從而排出汗液,散發體熱,降低體溫,真可謂「汗到病除」。

出汗的多少與否,也直接影響到人體健康。一般來說,夏季炎熱,出汗多一點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過多,對健康就不利了。過多出汗,可造成人體血液循環的流量減少,循環變慢,使得人體的散熱量趨減,從而導致體溫升高。大量出汗,還能使人體鹽分流失,細胞因缺鈉而造成熱痙攣。所以,夏季里,人們應及時補充流質和適當的鹽分。

我國傳統醫書《內經》也列出許多用「出汗」診斷疾病的例子。例如,消渴病(即糖尿病)患者出汗較少,但小便卻多;肝臌脹(即肝硬化)患者的汗液呈黃色並略帶腥味;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風的先兆;體質虛弱的人,睡眠時容易盜汗;而在高燒出汗後,常常會導致體溫下降、四肢冷厥等症狀

③ 頭上出汗特別厲害怎麼辦

汗出較多但是以頭汗為主,其原因多為上焦熱盛。中醫將人體分為上、中、下焦,心、肺位於人體上焦,且三焦為人體水液代謝的通道,如果上焦熱盛,其汗出部位多位於人體頭部,即頭上出汗多原因主要是心經有熱和肺經有熱。如果是心經有熱,多會伴有舌尖紅、舌尖部口腔潰瘍、煩躁不安、失眠、多夢、小便顏色黃等,建議清心經火熱,可口服導赤散治療。如果是肺經有熱,多會伴有鼻咽部發干、鼻癢、偶可見流鼻血、乾咳、甚至咳吐膿血、周身皮毛乾燥發枯等症,建議清肺經熱,可口服瀉白散治療。

④ 夏天一運動頭部汗流不止

一:可能體虛。建議增強體質入手,葯物適量服用,加強身體鍛練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二:汗腺比較旺盛。這個就不用擔心,是正常的!
三:遺傳有關。可以去查查問問家裡是否和你一樣,有沒有類似疾病!
如果太嚴重的話,最好還是去檢查下!

⑤ 頭上老出汗是怎麼回事啊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以下就是從傳統中醫學角度對一些常見出汗現象的解釋:

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乾燥等症狀。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患者者。

戰汗

即全身戰栗後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汗後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後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癥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絕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症,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於心衰、虛脫的病人。

頭汗

出汗僅限頭部。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鬱蒸所致,多見於陽明熱症和濕熱症。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孩睡覺時也常常頭部出汗,若無其他症狀,則不屬病象。

偏汗

俗稱「半身汗」。它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多見於風濕或偏癱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

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並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症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氣不足所致,也可因受驚嚇引起。

此外,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過於緊張;胸口出汗是思慮過度;經常稍一動就出汗者,不是過於肥胖就是體質過於虛弱;糖尿病人的汗微帶芳香;肝硬化病人的汗帶有一種特殊的肝腥味。

多汗葯膳

(1) 百合粥

[功效] 潤肺止汗、適用於肺熱汗多。

[材料] 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許。

[用法] 將百合洗凈與米同煮,待熟時加入白糖再煮10分鍾,
即可食用,吃飽。

【百合】甘,微寒。潤肺止咳,寧心安神。

(2) 黃蓍粥

[功效] 固表止汗,用於表虛自汗。

[材料] 黃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用法] 將黃蓍煎汁,用汁煮米為粥,放入白糖調味溫服。

【黃蓍】甘,微溫。補氣升陽,固表止汗。

(3) 浮小麥飲

[功效] 益氣固表止汗。
適用於小兒夜間盜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

[材料] 浮小麥15克,紅糖適量。

[用法] 熬浮小麥汁100毫升,加紅糖調味。

【浮小麥】甘,涼。入心經。止汗。

(4) 小麥山葯湯

[功效] 補氣斂汗。

[材料] 浮小麥15克,山葯15克,白糖少許。

[用法] 二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調味,
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5) 參歸腰子

[功效] 補虛斂汗。主治病後虛弱而致的自汗或盜汗。

[材料] 人參10克,當歸8克,
豬腰子1個,姜、蔥、鹽適量。

[用法] 將參、歸切薄片,腰子去腎盂切碎,
與姜、蔥、鹽同放於盆內,加水適量,煮爛食之。

【人參】甘,平。大補元氣,補肺益脾,生津,安神。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

(6) 生地黃雞

[功效] 滋陰止盜汗。

[材料] 生地黃150克,烏肉雞1隻,飴糖100克。

[用法] 將生地黃切碎與飴糖拌勻,放入雞腹內蒸熟即成。

【生地黃】甘,寒。滋陰涼血。

【烏雞】甘、平。
補虛勞虧損,治消渴,中惡心腹痛。

(7) 黑豆小麥飲

[功效] 祛風斂汗。

[材料] 黑豆15克,浮小麥15克。

[用法] 熬取二物汁液200毫升,加入糖調味頻服,
每次服10毫升左右。

【黑豆】味甘,平。
補腎,明目鎮心,久服,好顏色,不老。
止腹脹消谷。黑豆加甘草,大解百葯毒。

(8) 韭菜根湯

[功效] 主治小兒盜汗自汗,手足心熱。

[材料] 韭菜根15根。

[用法] 將韭菜根加水適量,煎服。

【韭菜】味辛、微酸,溫、澀。
歸心,安五臟六腑,除胃中熱。
歸腎壯陽,止泄精,暖腰膝,
治吐血、尿血、唾血、衄血。
充肺氣。韭菜根治諸癬。

(9) 泥鰍湯

[功效] 多汗、自汗、盜汗等症。

[材料] 泥鰍90克,食油適量。

[用法] 用熱水洗去泥鰍身上粘液,剖腹取內臟,
再用清水洗凈,濾去水份,用適量油煎至焦黃,
再加水一碗煮熟可服。

⑥ 頭部出汗多怎麼調理

出汗 sweating 人的汗腺最發達,人的出汗可分為三種: (1)溫熱性出汗[1](thermal sweating),是由外界溫度升高而引起的,一般除手掌和足趾以外,全身其他皮膚都可出汗。通過出汗發散熱量調節體溫。夏天坐著工作,每天的發汗量約為300克;體力勞動時可提高10倍; (2)精神性發汗(mental sweating),是由精神興奮或痛覺刺激等原因所引起,發汗主要見於手掌、足趾和腋窩3個部位。人在精神緊張時手心會出汗,即屬於精神性出汗。精神性出汗從加刺激到發汗的潛伏期極短,只有數秒到20秒。所以在緊張、恐懼、興奮等精神因素影響下,神經沖動從大腦皮質傳遞到手掌小汗腺部,乙醯膽鹼的濃度升高,導致小汗腺分泌排泄活動短期內迅速增強,即產生手掌精神性出汗。也有學者認為另有精神出汗中樞,常保持有興奮性,一加刺激後即產生反應性出汗。精神性出汗在掌跖處表現最為明顯,也可見於手背、頭面、頸部、前臂和小腿等處。少數人在高度精神緊張時,甚至會出現汗如雨下,汗流浹背的全身大汗情況。在恆溫動物中,山羊和兔都不出汗,貓和狗僅在足趾、牛和豬僅在鼻端出汗。這些不出汗的動物是通過淺促吸呼散熱來調節體溫的。馬、驢、騾幾乎全身都出汗;除趾球以外的汗腺都屬於頂漿分泌腺;在人類,僅限於腋窩部位有頂漿分泌腺,其他全是外分泌汗腺。動物足跖的出汗,認為在捕捉獵物時可防止滑脫,是生活上的適應現象。汗腺的分泌神經是交感神經,是膽鹼能神經纖維。出汗中樞隨動物而異,有的在脊髓,有的在丘腦下部(溫熱性出汗)等。人的精神性出汗中樞推測是在大腦皮層。汗液約含0.2%的氯化鈉外,還含有K+、丙酮酸、乳酸、糖、肌酸酐和氨等。 (3)味覺性出汗屬於一種生理現象 ,如吃某些刺激性的食物 (辣椒、大蒜、生薑、可可、咖啡 )後引起的多汗。 [編輯本段]出汗/發汗療法「出汗療法」[2]是祖國醫學應用最早最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中醫學認為「發熱出汗」不僅痛經活絡、活動全身器官,提高精神和恢復體力,而且具有可以調節神經的功能,擴張周圍小血管,改善微循環系統,促進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使內邪隨蒸發的汗液排出。 [編輯本段]出汗方式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以下就是從傳統中醫學角度對一些常見出汗現象的解釋: 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乾燥等症狀。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患者。 戰汗 即全身戰栗後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汗後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後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癥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絕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症,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於心衰、虛脫的病人。

⑦ 滿頭大汗,汗流不止,是哪幾個原因造成的

出汗是我們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正常生理功能,特別是在夏季的時候出汗諒解就會明顯的增多,所以在夏季的時候一定要多注意補充水分才可以。雖然出汗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情況,但是如果動不動就滿頭大汗,或者是有的很多人坐在那裡也會汗流不止,那麼對於這種情況可就不正常了。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幾個中醫所認為的滿頭大汗汗流不止的原因。

陽氣不足

症解:陽氣不足是中醫病證名。俗謂「生命在於運動」,強調了運動對人生健康長壽的重要性。實際上,不管是鍛煉還是機體內各種形式的新陳代謝,只要是維持生命不息的,都屬於「運動」的形式。陽氣不足亦即中醫所說的陽氣的作用。當陽氣不足時,人的健康也將缺乏維持之正常運轉的動力,各種疾病就隨之而來。所以,在強調養生的今天,對陽氣的重視無疑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

我們的頭部是諸陽之會。陽氣虛弱的人,頭部陽氣不足,津液失於陽氣的固攝,所以化汗而出。同時這類人的汗是涼的,不溫,不粘手,汗質清稀。同時,患者多四肢不溫,面色蒼白、身體乏力、氣短畏寒。很多老年人、體質稍差的年輕女子、久病之人多有此狀態。

⑧ 我特能出汗,身上老感覺熱,尤其頭部,汗流不止。怎麼回事怎麼解決呀

陽性體質,建議用點性寒涼的食物

如何治療頭部多汗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以下就是從傳統中醫學角度對一些常見出汗現象的解釋:

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乾燥等症狀。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患者者。

戰汗

即全身戰栗後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汗後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後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癥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絕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症,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於心衰、虛脫的病人。

頭汗

出汗僅限頭部。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鬱蒸所致,多見於陽明熱症和濕熱症。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孩睡覺時也常常頭部出汗,若無其他症狀,則不屬病象。

偏汗

俗稱「半身汗」。它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多見於風濕或偏癱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

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並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症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氣不足所致,也可因受驚嚇引起。

此外,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過於緊張;胸口出汗是思慮過度;經常稍一動就出汗者,不是過於肥胖就是體質過於虛弱;糖尿病人的汗微帶芳香;肝硬化病人的汗帶有一種特殊的肝腥味。

多汗葯膳

(1) 百合粥

[功效] 潤肺止汗、適用於肺熱汗多。

[材料] 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許。

[用法] 將百合洗凈與米同煮,待熟時加入白糖再煮10分鍾,
即可食用,吃飽。

【百合】甘,微寒。潤肺止咳,寧心安神。

(2) 黃蓍粥

[功效] 固表止汗,用於表虛自汗。

[材料] 黃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用法] 將黃蓍煎汁,用汁煮米為粥,放入白糖調味溫服。

【黃蓍】甘,微溫。補氣升陽,固表止汗。

(3) 浮小麥飲

[功效] 益氣固表止汗。
適用於小兒夜間盜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

[材料] 浮小麥15克,紅糖適量。

[用法] 熬浮小麥汁100毫升,加紅糖調味。

【浮小麥】甘,涼。入心經。止汗。

(4) 小麥山葯湯

[功效] 補氣斂汗。

[材料] 浮小麥15克,山葯15克,白糖少許。

[用法] 二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調味,
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5) 參歸腰子

[功效] 補虛斂汗。主治病後虛弱而致的自汗或盜汗。

[材料] 人參10克,當歸8克,
豬腰子1個,姜、蔥、鹽適量。

[用法] 將參、歸切薄片,腰子去腎盂切碎,
與姜、蔥、鹽同放於盆內,加水適量,煮爛食之。

【人參】甘,平。大補元氣,補肺益脾,生津,安神。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

(6) 生地黃雞

[功效] 滋陰止盜汗。

[材料] 生地黃150克,烏肉雞1隻,飴糖100克。

[用法] 將生地黃切碎與飴糖拌勻,放入雞腹內蒸熟即成。

【生地黃】甘,寒。滋陰涼血。

【烏雞】甘、平。
補虛勞虧損,治消渴,中惡心腹痛。

(7) 黑豆小麥飲

[功效] 祛風斂汗。

[材料] 黑豆15克,浮小麥15克。

[用法] 熬取二物汁液200毫升,加入糖調味頻服,
每次服10毫升左右。

【黑豆】味甘,平。
補腎,明目鎮心,久服,好顏色,不老。
止腹脹消谷。黑豆加甘草,大解百葯毒。

(8) 韭菜根湯

[功效] 主治小兒盜汗自汗,手足心熱。

[材料] 韭菜根15根。

[用法] 將韭菜根加水適量,煎服。

【韭菜】味辛、微酸,溫、澀。
歸心,安五臟六腑,除胃中熱。
歸腎壯陽,止泄精,暖腰膝,
治吐血、尿血、唾血、衄血。
充肺氣。韭菜根治諸癬。

(9) 泥鰍湯

[功效] 多汗、自汗、盜汗等症。

[材料] 泥鰍90克,食油適量。

[用法] 用熱水洗去泥鰍身上粘液,剖腹取內臟,
再用清水洗凈,濾去水份,用適量油煎至焦黃,
再加水一碗煮熟可服。汗是人體津液的組成部分,由體內陽氣蒸化津液自肌膚達於體表而成。
故《素問·陰陽別論》說:
「陽加於陰謂之汗。」
它的正常排泄與人體陰陽,營衛的和調關系密切,因此,汗液的正常與否可以反映人體陰陽,營衛的情況。正常的排汗,有調和營衛,滋潤皮膚等作用。一般來說汗出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兩種情況。
若正常人在體力活動,進食辛辣,衣被過厚,情緒激動或過度緊張,或氣候炎熱等情況下而有汗出,此屬生理現象;若汗出過多,汗出的部位和時間特殊,顏色異常,並伴有其它自覺症狀,為病理反映。
汗出僅限於頭面部或頭頸部,稱為頭汗或稱但頭汗出。產生頭汗的原因可見於:
1、上焦邪熱熏蒸:
病人頭面多汗,兼見面赤、煩渴、舌尖紅、苔黃、脈數等症。頭為諸陽之會,上焦邪熱循陽經上蒸於頭面,逼津液外泄所致。
2、中焦濕熱蘊蒸:
若頭面多汗,兼見頭身困重,身熱不揚,脘悶納呆,小便不利,苔黃膩等,為中焦濕熱蘊結,濕郁熱蒸,津液上越所致。
象你的情況若不伴隨其它症狀,不屬病理現象。
現有一個止汗的小驗方,或能有所幫助:
麻黃根3克、浮小麥15克、大棗3枚,煎湯代茶飲。
麻黃根專於止汗,小麥益心氣,養心陽,清心除煩,止汗泄。

⑩ 頭上出特別多的汗.頭發經常都會濕透了.這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

盜汗

醫學上將在醒覺狀態下出汗,稱為「自汗」;將睡眠中出汗稱之為「盜汗」。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盜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後盜汗出,有的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懸殊很大。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

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則可使睡裝濕透,醒後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後,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後有時出現口乾咽燥的感覺。

重型盜汗的病人,汗液極易泄出。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夜大量湧出,汗出後即可驚醒,醒後汗液即可霎時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鹹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有個別重證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這些病人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心情也表現的煩燥,汗後口乾舌燥,喜歡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頭暈,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乾燥。

輕型與中型盜汗,對身體損傷不會太大,但重型盜汗病人,時間久了常會使病情惡化,向「 脫症」發展,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怎樣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盜汗的發生率很高,有時弄得家長非常緊張,這就需要掌握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1)生理性盜汗:小兒時期,皮膚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過多,機體內的各臟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於散熱。其次,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時之內。此外,若室內溫度過高,或被子蓋的過厚,或使用電熱毯時,均可引起睡眠時出大汗。

(二)病理性盜汗:有些小兒入睡後,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低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好比打開了汗腺的「水龍頭」,這種情況在佝僂病患兒中尤其多見。但盜汗並非是佝僂病特有的表現,應根據小兒的喂養情況,室外活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查血鈣、血磷及腕骨X線攝片等,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

結核病患兒的盜汗以整夜出汗為特點。除此還有,面色潮紅、低熱消瘦,食慾不振,情緒發生改變等症狀。檢查血沉,抗結核抗體、胸片等,常可發現異常。有一點要注意,詳細查頸部有無淋巴結腫大,這對小兒結核病的診斷極有價值。

綜上所述,凡是影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以及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兒盜汗。作為家長,應仔細觀察小兒,綜合分析後再作出判斷,不可盲目服葯,以免引起不良後果。

盜汗病人應怎樣自我養護?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十分嚴重,應積極治療。在治療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自我養護。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葯物治療的同時,應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

(2)在飲食方面,要摸索出與自己病證有利或有弊的飲食宜忌規律,進行最適合自己食療調養。如屬陰虛、血熱及陰虛火旺的病人,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並多食一些育陰清熱的新鮮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機體健康的基礎上得到恢復。

(3)在條件允許時,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如陰虛血熱者的居住環境就應稍偏涼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涼曬,以保持乾燥,並應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

(5)重症盜汗且長期卧床的病人,家屬應特別注意加強護理,避免發生褥瘡。還要注意觀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變要及時向醫生報告

閱讀全文

與頭部汗流不止解決小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杜蘭特真正的訓練方法 瀏覽:317
網上買床安裝方法 瀏覽:782
奶奶教裁剪方法簡單好用 瀏覽:449
老人機簡訊中心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5
化肥中氮的含量檢測方法視頻 瀏覽:77
照片如何加水印方法 瀏覽:534
有點打呼嚕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406
如何賞析詩句方法公式 瀏覽:725
快速融化冰塊的方法 瀏覽:131
手臂痛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486
days360函數的使用方法 瀏覽:633
治療濕尤有效方法 瀏覽:913
小米的快捷鍵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73
用底線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瀏覽:282
檢測方法elisa法 瀏覽:196
遠離口臭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688
中葯及其制劑常用的純化方法 瀏覽:153
充電機使用方法步驟12V 瀏覽:1003
正確懷孕的方法 瀏覽:52
iphone6跳屏解決方法 瀏覽: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