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結腸瘺的檢查
1.腸瘺檢查口服活性炭粉或從胃管注入美藍溶液,傷口流出炭粉或藍色液體,證實有腸瘺存在,根據口服或注入葯物後至經瘺口排出所需時間,亦可幫助確定瘺內口的部位。2.X線檢查復查腹腔立位平片可見膈下游離氣體增加也可證明有腸瘺存在的可能(膈下在手術後可殘渣餘孽存積氣但應逐漸減少)。3.瘺管造影如有瘺管可經瘺管插入導管注入造影劑,可以幫助了解腸瘺是否存在及部位大小、瘺管走行方向以及周圍腸管情況等。4.胃腸鋇劑檢查有助於了解瘺的部位、瘺的大小及瘺遠端有否梗阻等。5.B型超聲檢查主要是了解腹腔有否殘余感染存在及部位大小。
② 腸漏症怎麼檢測
考慮有腸瘺用什麼檢查辦法能夠明確診斷:
第一、讓患者口服美藍也就是亞甲藍,觀察瘺口是否有藍色的液體排出,如果瘺口有藍色的液體排出,證明有腸瘺的存在。
第二、患者口服碳粉,如果瘺口有黑色的液體排出,也可以證明腸瘺的存在。
第三、口服消化道的造影劑比如碘海醇,通過拍腹部平片或者CT等檢查可以明確腸瘺是否存在。
③ 腸漏怎麼治療
腸瘺是腹部外科常見重症疾病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腸瘺患者病死率在50%~60% 〔1〕 。我國在腸瘺的治療方面,開創了一整套獨到的原則和方法,水平領先於國際醫學界。但是腸瘺病情復雜,死亡率仍舊很高,其綜合治療需要進一步總結和發展。
1 控制感染
最近一項對46例腸外瘺病人的回顧性分析顯示,與膿毒症相關的死亡率仍高達63%,對膿毒症的病人實施外科干預死亡率達50% 〔2〕 。因此,控制膿毒症成了良好預後的關鍵。
1.1 腸外瘺的局部治療 腸外瘺局部處理是腸瘺治療的一個重要環節。局部處理的目的是有效清除外溢腸液,促進管狀瘺自愈和恢復腸道連續性。早期引流、中期堵塞、晚期修補,已經成為公認的原則 〔3〕 。引流可以有效地將漏出的消化液直接引流至體外,不讓其在腹腔內聚積、泛濫。一旦發現引流物中或腹穿液中含有消化液的膿性分泌物,應及時擴大引流,並保持通暢。實踐證明,用煙卷引流或橡皮管引流多達不到目的。用雙套管負壓深坑引流(Sumpdrain)或三腔管負壓引流效果較好,可防止滲出的纖維素和組織碎塊堵塞管腔。
目前不少臨床醫師在腹腔廣泛膿腫、嚴重腹腔腹壁感染時,採取更積極主動的引流方法—腹腔造口術(Laporostoˉmy),意即將腹腔敞開,視整個腹腔為一個膿腫來處理,可以減少再次剖腹的次數,減少腹腔感染和腹壁切口裂開的發生率 〔4〕 。這樣可將消化液直接引流至體外,有效地控制感染,並可早期恢復經腸道營養,待體質良好再經二期手術閉瘺。腹腔造口術在腸外瘺的應用指征是:(1)腹腔感染嚴重且范圍廣泛;(2)腹腔內有多發或多腔膿腫;(3)腹壁感染嚴重,不能縫合關閉者。可同時放置聚丙烯網,防止內臟脫出,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治癒後易引起腹壁巨大缺損的,可行帶蒂腹直肌皮瓣移植 〔5〕 。周建平 〔6〕 等對14例病人實施胃或十二指腸造瘺的空腸造瘺,利用空腸造瘺作腸內營養,並將胃液、十二指腸液收集回輸,取得良好效果。通過外科手術引流或將腸管外置的方法,將漏出的消化液收集回輸,一方面控制了腹腔感染,另一方面減少或避免了繼發的內穩態失衡,同時早期恢復了腸道營養,從而使患者順利恢復,也為腸外瘺的治療提供參考。
經過一段時間引流後,瘺口局部炎性水腫消退,腸液溢出減少,若無遠端腸管梗阻等因素,可予以內堵或外堵,以恢復腸道的連續性和恢復胃腸道飲食。外堵常用醫用粘合膠法、盲管法、水壓法(壓力9.8kPa)。李國章 〔7〕 等報道應用OB醫用吻合膠粘堵有以下優點:(1)操作簡單,不需要特殊設備;(2)棉片塑形好,適應各種形狀瘺口;(3)不損傷腸壁,反復多次粘堵不造成瘺口擴大;(4)早期使用避免腸內物質的喪失以及腸液對組織的消化、刺激,明顯縮短腸瘺閉合時間。內堵則以硅膠片等材料薄膜,適用於唇狀瘺及瘺口較大者。Cro 〔8〕 報道應用輔助負壓閉合系統VAC,可以有效的控制瘺口的流量,保護瘺口周圍的皮膚,促進癒合。
瘺口周圍皮炎的處理可外塗氧化鋅軟膏或鞣酸膏加以保護。對適合使用造口袋者,可用造口袋收集腸液。瘺之外口應予以暴露,最好紅外燈罩使其乾燥,切忌用厚棉墊包捂瘺口。
1.2 抗生素的治療 腸外瘺造成感染的致病菌仍以革蘭陰性菌為主,但在治療外科復雜感染時不能千篇一律的使用某一種抗生素,特別是第三代頭孢菌素,它的廣泛應用帶來的另一問題就是革蘭陽性菌有上升的趨勢 〔9〕 。需要強調的是葯敏試驗不僅對臨床醫師選擇用葯有利,也是對當地細菌耐葯性進行監測的一種流行病學方法 〔10〕 。因此,臨床醫師應根據感染特點和既往使用抗生素的經過,經驗性使用抗生素,此後再根據治療反應,細菌培養和檢查結果決定是否調整抗生素的使用或停用,同時不能忽視對厭氧菌的治療。總之,腸外瘺引起感染的抗生素的治療應用由經驗性使用逐漸轉為目標性使用。
2 維持機體內穩態的
平衡水電酸鹼失衡是治療腸瘺的棘手問題之一,尤其是腸液每日丟失500ml以上的高位腸瘺,要及時補鉀、鈉、氯離子及液體量,一般來說鹼性液體丟失得多,鈉離子丟失得多,要注意補鈉,必要時可補高滲鹽水。要注意補鉀,每日可補5~8g,以維持心肌和平滑肌及全身肌肉的生理功能。每天要查血鉀、鈉、氯、血尿素氮、二氧化碳結合力,必要時1天查數次,根據二氧化碳結合力的情況決定是否補鹼,一般按需要的半量來補鹼,防止鹼中毒,而一旦鹼中毒是很難糾正的。要做到水電酸鹼情況心中有數,補液量和補電解質的量每天都要計算。
3 營養支持治療
營養支持被認為是腸外瘺的標准治療,尤其是靜脈營養(TPN)在臨床上的應用被視為外科治療腸瘺的里程碑 〔11〕 。大量的臨床實驗表明,它不僅能預防營養不良,而且對提高管狀瘺的自愈率與確定性手術的成功率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4,12,13〕 ,改善病人營養狀態以利於再次手術,潛在地提高了腸外瘺病人的預後。另外一些研究也顯示營養支持可減少或調節胃腸道的分泌,從而被認為對腸外瘺病人有治療作用 〔14〕 。
3.1 腸外營養與腸內營養 李寧 〔4〕 等報道TPN具有下述作用:(1)水、電解質的補充較為方便,內穩態失衡易於糾正;(2)營養物質從靜脈輸入,胃腸液的分泌量減少,經瘺口丟失的腸液量亦減少,有利於感染的控制,促進瘺口自行癒合;(3)由於營養能從腸外補充,不必為改善營養狀態而急於手術;(4)患者營養狀況改善後,如需行腸瘺確定性手術治療,可提高手術成功率和降低並發症發生率。在病人的全身情況穩定後,通常在瘺發生後2~3d即可開始靜脈營養支持治療。值得注意的是,TPN僅是提供機體所需基礎底物,過多反而易引起代謝紊亂。一般所需熱量40~50kcal/kg·d,蛋白質1.25~15g/kg·d。機體所需能量不能全部由葡萄糖提供,一般脂肪供能占非蛋白質熱量的30%~50%,且須在葡萄糖中按每日8~10g糖加1U胰島
④ 什麼是腸漏
"漏腸",我也沒聽說這個病,是否為疝氣?很難定論.
另推薦一文,是否與你聽說的相吻合?供你參考:
漏腸徵候群
Leaky Gut Syndrome
漏腸徵候群(Leaky Gut Syndrome, LGS)是當今社會疾病及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在我們的經驗中,經由檢測發現,至少約有50%病人的長期抱怨與此有關。在討論LGS時,首先我要先提到西方的生理學,末了再以傳統中醫的各觀點來談論LGS。
有LGS時,其小腸絨毛的上皮細胞會發炎且變得激躁,使代謝後及微生物所製造的毒素得以進人血流中。這種現象會傷害肝臟、淋巴系統及包括內分泌系統的免疫反應。它常是下列常見症狀的主要成因:氣喘、食物過敏、慢性竇炎、濕疹、蕁麻疹、偏頭痛、腸道激躁、由黴菌感染造成的疾病、纖維性肌痛及各種關節炎(包括風濕性關節炎)。它同時也與經前徵候群(PMS)、子宮肌瘤(uterine fibroid)及乳房肌瘤(breast fibroid)有關。漏腸徵候群往往是慢性疲勞徵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及小兒免疫功能不全的基本原因,它幾乎已達到流行病的標准。如將它視為一個疾病,則無論在傳統或現代中醫的文獻中都未曾被提及。事實上,如果采真正典型中醫療法來治療腸漏徵候群並不能產生功效,即便有,功效亦不佳,因為無法真正全面顧及其復雜的成因。傳統中醫未談論過此一議題,因為這是現代的病症。在過去,腸道中的毒素進入血流中的管道是靠創傷(trauma),例如劍傷或槍傷,同時,會很快地引起敗血症,如果未能治癒則往往危及性命。但在創傷之外,身體仍可維持小腸絕佳而有效的選擇性屏障功能,也就是容許營養素進入身體,但摒除小腸中源源不斷的代謝廢物及微生物所產生的毒素。
現在是什麼原因破壞了小腸原有的保護功能?主要的原因是抗生素,其次則是非類固醇抗炎性葯物(NSAIDs)。最早出現的抗生素--盤尼西林(penicillin)自1939年起被醫葯界廣泛運用。自50及60年代始,抗生素便被瘋狂地應用在每一種感染及發炎症,特別是小兒耳部感染、支氣管炎及喉嚨痛。但很諷刺的是,這類的感染大多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不但會引起傷害,而且根本就不需要。抗生素應被列為住院時用葯,用於細菌侵入血液、骨胳及器官時。矛盾的是,治療關節的不同方法,特別是類固醇及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葯物如Ibuprofen, Naproxen甚至是Aspirin也會使腸道「滲漏」的現象更多,因此即使正在治療也不見症狀改善。較新一代抗炎葯物如Cox 2抑制劑(e.g. Celebrex)對增加腸道通透性的影響較小。不管怎麼說,這些葯劑都有其潛在問題。非類固醇抗炎性葯物包括ibuprofen (Motrin, Advil)等,多用於治各種疼痛,對小腸上皮粘膜有著相當程度的傷害。
抗生素會摧毀有益菌(Beneficial Bacteria)
抗生素造成傷害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摧毀有益菌。超過五百種以上的各種有益菌寄生在小腸及大腸中,這些細菌執行數百種不同的代謝及免疫功能。藉由酵素的分泌,這些細菌會在代謝及微生物所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之前先將它們轉化。這些廢物包括細胞碎片、荷爾蒙、化學性廢物、膽汁、膿、病毒性毒素、細菌性毒素等。舉例來說,身體製造膽汁不僅是做為潤滑劑以沖刷肝臟中的廢物,同時更藉助其"涼"而"苦"的特性去解積存在肝臟中的各類毒素。但事實上,對大腸表皮來說,膽汁卻是極具腐蝕性的。當膽汁經由總膽管進入小腸時,有益菌會將膽鹽分解為腐蝕性較低的成份,使其抵達大腸時不再具侵害性。當服用抗生素時會摧毀這些有益菌,而膽鹽會自由進入大腸並破壞大腸。而最重要的是這種現象與現今擾人的大腸癌有著高度的關連性。有益菌亦會分解由肝臟分泌到小腸的荷爾蒙。如果缺乏這些細菌分解動情激素(estrogen)且小腸滲透力改變的話,病人便會將動情激素以原始的型態吸收至體內,並儲存在對動情激素敏感的部位,例如乳房、子宮或卵巢,其結果便造成肌瘤(fibroids)或腫瘤(tumors),而且這也是經前徵候群的原因。
健康的粘膜可以讓營養素 通過屏障,但摒除毒素。 當有腸漏現象時,屏障功能 即產生障礙,絨毛會絆住 營養素,反而使毒素進入 血液中。
抗生素會助長黴菌的(Fungus)生長
抗生素破壞小腸的第二種方式乃助長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及其它致病的真菌(fungi)和酵母菌(yeast)的生長。而這種現象更加重腸漏徵候群。健康的小腸上皮細胞間隙是緊致的,提供小腸行吸收作用時絕佳的物理屏障。除了物理屏障外,另有重要的化學屏障--黏液(mucus)中含有免疫物質,可以中和任何接觸到的毒素。
念珠菌會分泌出乙醛(aldehydes)使小腸上皮細胞縮小,如此一來小腸腸道中的毒素便會經由上皮細胞滲入血液中。第二重的化學屏障--上皮細胞粘液中的免疫物質就成為唯一可中和毒素的工具。最後整個免疫系統便會在負擔日益加重的情形下衰竭。
許多人都存著一錯誤觀念,認為念珠菌自己會進入血液後在某處停留,例如腦部。事實上,除非是免疫系統功能盡失,例如患有AIDS,否則念珠菌在血液中很快就會被摧毀。實際上念珠菌破壞的是小腸上皮屏障,使得腸道中的毒素及化學物質被大量吸收進入血液,進而影響多數器官,包括腦。
食物過敏:並發性因素(Food Allergies: The Complicating Factor)
當小腸屏障的完整性被破壞時,小腸中許多致病原(包括毒素)便被吸收。在健康的屏障下,小腸會選擇性地吸收已消化的營養素,而如有腸漏現象,營養素便會在未完全消化之前便被吸收。而身體的免疫反應會藉由特殊的抗原-抗體標記方式,將這些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標示為外來刺激原,每當上皮細胞接觸到這類特殊的食物時便會引起發炎反應,進而使得上皮細胞受到更大的傷害。而攝取這類特殊食物所引起發炎,亦會並發曾因念珠菌所引起的上皮細胞萎縮。食物過敏是感染念珠菌後普遍的二度傷害,如果已出現食物過敏,即使念珠菌已被消滅,其腸漏現象仍會持續下去。
最常引起過敏的食物有乳製品、蛋類、含麩質的谷類(小麥、燕麥、裸麥)、玉米、豆類(尤其黃豆)及堅果類。肉類、米、小米、蔬菜、水果較少引起過敏,但大蒜則例外。我們必須區分出真正的過敏(在小腸上皮細胞會有組織胺發炎反應)及敏感的差異(會引起不舒服的症狀,但很少有真正的傷害)。敏感的成因多為胃酸含量過低或胰臟�分泌不足,也就是消化不良。
在治療小腸表皮之際,如接觸到重要的過敏原則療效會受破壞,例如有人可能在限制小麥、乳製品及蛋類等食物會有良好的治療成效,而一旦服用大蒜錠時便將治療成效毀之殆盡。
肝臟及淋巴系統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Liver and Lymphatic System)
代謝及微生物產生的毒素經由腸漏進入血液之後,最後會到達肝臟,而肝臟的工作便是將其毒性解除並排出體外。在正常情形下,肝臟只負責處理每天由細胞及器官活動所產生的代謝性廢物。想像一下,如果小腸中的毒素如數由肝臟負責,會增加肝臟多少負擔?於是,當肝臟負荷到達頂點時,便無法進一步進行解毒功能,而毒素反而會回到血液循環中。血液有其復雜的機轉,可以維持其化學性衡定,且會將毒性化學物質及物理性碎片盡可能滲透到組織間液。淋巴系統從這里可以收集並中和這些毒素,但無法將它們送到肝臟,因此身體就含有毒性。當微生物生長並繁殖時,便造成慢性淋巴腫脹,特別是兒童。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毒素便被送到肌肉及關節附近的末梢結締組織,造成纖維性肌痛(fibromyalgia),或者進入細胞內,促成基因變異而導致癌症。
接著我們要談免疫及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可從三方面談論,首先我們談小腸粘膜。當粘膜接觸到毒素和食物過敏原時,免疫系統會將其絆住並中和之。正常情形下,這類的工作多由有益菌負責,但現今有益菌多已被抗生素破壞。所以如今粘膜接觸到毒素時,身體會以化學分泌物IgA(sIgA)將它們標記起來,以吸引巨噬細胞及其它白血球來吞食毒素,一段時間後,免疫反應便會崩潰而耗竭。這可以直接由糞便或唾液檢驗小腸sIgA數值得知。
其次我們談到肝臟及淋巴系統,當其功能喪失時,亦須依賴免疫系統。最後我們談到結論:當免疫反應降低時,會有愈來愈多的微生物繁殖(病毒、細菌、真菌),而形成慢性感染。例如Epstein-Barr 病毒所引起的慢性疲勞徵候群,實際上是因逐漸衰弱的免疫系統才導致病毒有機會入侵。
腎上腺似乎是製造免疫物質的最重要器官,而腸漏徵候群會逐漸地減低腎上腺功能。在早期和中期,腎上腺功能會提高,可由較多皮質醇(cortisol)的分泌得知,但最後皮質醇數值會下降,也就是說腎上腺功能已衰竭。
消化道的角色(The Role of Digestive Tract)
當小腸中環境合適時,念珠菌(candida)便會大量繁殖。單單消滅念珠菌,往往無法得到很好的成效,如果腸道環境並未正常化,念珠菌很快就會再度生存。抗生素是改變正常腸道環境的主要原因。殺死了產酸菌(例如乳酸桿菌可製造乳酸),腸道便呈現鹼性,此時便助長了念珠菌的生長。抗生素及慢性疾病會降低胃酸的製造,進而導致鹼性環境,同時也使消化吸收功能變弱。事實上,許多有腸漏徵候群的病人,無論他們的飲食型態多麼健康,也無法使他們得到足夠的營養。
小腸環境的正常要靠適當的PH值及電磁場來維護。在服用抗生素後補充乳酸桿菌的想法是錯誤的,事實上,大多數經由補充的乳酸桿菌並無法存活在不良的小腸環境中。
安排正確的治療(Organizing the Therapy)
漏腸徵候群有幾個組成因素,每一個都需要仔細評估及考量。第一,須確認小腸粘膜上持續不斷的刺激原(真菌、食物過敏、非類固醇抗發炎葯物),並將它們中和或消除。第二,利用營養素及草葯促進上皮細胞的復原。第三,也許是最關鍵的一點,好好調養肝臟。第四,解除淋巴液及組織間液中的毒性。第五,免疫及內分泌系統需要調節及強化。第六,必要時,亦須調節胃及胰臟功能。
整個療程大約需要4-8個月。病人須注意自己的飲食,避免食物過敏以減少念珠菌的生
⑤ 小腸檢查有什麼方法
小腸鋇劑造影:小腸鋇劑造影可顯示小腸疾病的部位、范圍等,但陽性率較低。氣鋇雙重造影法,特別是插管法小腸氣鋇雙重造影,使對小腸出血性病變的診斷率提高10%~25%。小腸鋇劑造影對血管性病變幾乎沒有任何診斷。
放射性核素顯像:放射性核素顯像為非創傷性檢查,主要用於小腸出血的定位,其敏感性強於血管造影。其小腸活動性出血診斷陽性率為40%~50%,但有時會出現假陽性。
血管造影檢查
:小腸疾病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時選擇血管造影檢查。此方法是一種有效的診治方法,只要看到造影劑外滲即可做出明確診斷並同時進行栓塞治療
。但此項檢查受失血速度和檢查時機影響,必須在出血活動期將造影劑注入出血部位的供血動脈才能成功。
膠囊內鏡:
膠囊內鏡的問世,為小腸疾病的診斷帶來了一次革新。膠囊內鏡只有曲別針樣大小,檢查時患者只需像吞服葯物膠囊一樣吞服膠囊內鏡,穿著數據記錄儀背心。吞服膠囊後,經醫生檢測確認膠囊進入小腸後即可離開醫院
。整個檢查過程需要8~10小時,檢查後膠囊從肛門自行排出。膠囊內鏡具有安全、無創、依從性好等特點,但其也具有不能進行病理檢查和內鏡下治療的缺點。
雙氣囊內鏡:雙氣囊內鏡可彌補膠囊內鏡的缺點,進一步提高了小腸疾病的確診率,對小腸出血、小腸梗阻和不明原因腹痛的確診率較高,目前是小腸疾病診斷的金標准。缺點是檢查時間長,患者痛苦較大。鑒於雙氣囊內鏡操作較費時,對操作者技術要求高,有一定的操作風險,在國內尚未完全普及。
小腸檢查的方法包括CT模擬內鏡:利用螺旋CT薄層無間隔掃描和計算機三維重建,即可獲得類似內窺鏡的動態重建圖像。其局限性是不能觀察黏膜顏色變化,對淺表細微結構變化不能分辨,不能進行活檢及鏡下治療。
⑥ 腸瘺最實用簡便的檢查方法是
笨小市民孿桓乙烯鈣
⑦ 有關腸瘺的問題
腸瘺是腹部外科常見重症疾病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腸瘺患者病死率在50%~60% 〔1〕 。我國在腸瘺的治療方面,開創了一整套獨到的原則和方法,水平領先於國際醫學界。但是腸瘺病情復雜,死亡率仍舊很高,其綜合治療需要進一步總結和發展。
1 控制感染
最近一項對46例腸外瘺病人的回顧性分析顯示,與膿毒症相關的死亡率仍高達63%,對膿毒症的病人實施外科干預死亡率達50% 〔2〕 。因此,控制膿毒症成了良好預後的關鍵。
1.1 腸外瘺的局部治療 腸外瘺局部處理是腸瘺治療的一個重要環節。局部處理的目的是有效清除外溢腸液,促進管狀瘺自愈和恢復腸道連續性。早期引流、中期堵塞、晚期修補,已經成為公認的原則 〔3〕 。引流可以有效地將漏出的消化液直接引流至體外,不讓其在腹腔內聚積、泛濫。一旦發現引流物中或腹穿液中含有消化液的膿性分泌物,應及時擴大引流,並保持通暢。實踐證明,用煙卷引流或橡皮管引流多達不到目的。用雙套管負壓深坑引流(Sumpdrain)或三腔管負壓引流效果較好,可防止滲出的纖維素和組織碎塊堵塞管腔。
目前不少臨床醫師在腹腔廣泛膿腫、嚴重腹腔腹壁感染時,採取更積極主動的引流方法—腹腔造口術(Laporostoˉmy),意即將腹腔敞開,視整個腹腔為一個膿腫來處理,可以減少再次剖腹的次數,減少腹腔感染和腹壁切口裂開的發生率 〔4〕 。這樣可將消化液直接引流至體外,有效地控制感染,並可早期恢復經腸道營養,待體質良好再經二期手術閉瘺。腹腔造口術在腸外瘺的應用指征是:(1)腹腔感染嚴重且范圍廣泛;(2)腹腔內有多發或多腔膿腫;(3)腹壁感染嚴重,不能縫合關閉者。可同時放置聚丙烯網,防止內臟脫出,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治癒後易引起腹壁巨大缺損的,可行帶蒂腹直肌皮瓣移植 〔5〕 。周建平 〔6〕 等對14例病人實施胃或十二指腸造瘺的空腸造瘺,利用空腸造瘺作腸內營養,並將胃液、十二指腸液收集回輸,取得良好效果。通過外科手術引流或將腸管外置的方法,將漏出的消化液收集回輸,一方面控制了腹腔感染,另一方面減少或避免了繼發的內穩態失衡,同時早期恢復了腸道營養,從而使患者順利恢復,也為腸外瘺的治療提供參考。
經過一段時間引流後,瘺口局部炎性水腫消退,腸液溢出減少,若無遠端腸管梗阻等因素,可予以內堵或外堵,以恢復腸道的連續性和恢復胃腸道飲食。外堵常用醫用粘合膠法、盲管法、水壓法(壓力9.8kPa)。李國章 〔7〕 等報道應用OB醫用吻合膠粘堵有以下優點:(1)操作簡單,不需要特殊設備;(2)棉片塑形好,適應各種形狀瘺口;(3)不損傷腸壁,反復多次粘堵不造成瘺口擴大;(4)早期使用避免腸內物質的喪失以及腸液對組織的消化、刺激,明顯縮短腸瘺閉合時間。內堵則以硅膠片等材料薄膜,適用於唇狀瘺及瘺口較大者。Cro 〔8〕 報道應用輔助負壓閉合系統VAC,可以有效的控制瘺口的流量,保護瘺口周圍的皮膚,促進癒合。
瘺口周圍皮炎的處理可外塗氧化鋅軟膏或鞣酸膏加以保護。對適合使用造口袋者,可用造口袋收集腸液。瘺之外口應予以暴露,最好紅外燈罩使其乾燥,切忌用厚棉墊包捂瘺口。
1.2 抗生素的治療 腸外瘺造成感染的致病菌仍以革蘭陰性菌為主,但在治療外科復雜感染時不能千篇一律的使用某一種抗生素,特別是第三代頭孢菌素,它的廣泛應用帶來的另一問題就是革蘭陽性菌有上升的趨勢 〔9〕 。需要強調的是葯敏試驗不僅對臨床醫師選擇用葯有利,也是對當地細菌耐葯性進行監測的一種流行病學方法 〔10〕 。因此,臨床醫師應根據感染特點和既往使用抗生素的經過,經驗性使用抗生素,此後再根據治療反應,細菌培養和檢查結果決定是否調整抗生素的使用或停用,同時不能忽視對厭氧菌的治療。總之,腸外瘺引起感染的抗生素的治療應用由經驗性使用逐漸轉為目標性使用。
2 維持機體內穩態的
平衡水電酸鹼失衡是治療腸瘺的棘手問題之一,尤其是腸液每日丟失500ml以上的高位腸瘺,要及時補鉀、鈉、氯離子及液體量,一般來說鹼性液體丟失得多,鈉離子丟失得多,要注意補鈉,必要時可補高滲鹽水。要注意補鉀,每日可補5~8g,以維持心肌和平滑肌及全身肌肉的生理功能。每天要查血鉀、鈉、氯、血尿素氮、二氧化碳結合力,必要時1天查數次,根據二氧化碳結合力的情況決定是否補鹼,一般按需要的半量來補鹼,防止鹼中毒,而一旦鹼中毒是很難糾正的。要做到水電酸鹼情況心中有數,補液量和補電解質的量每天都要計算。
3 營養支持治療
營養支持被認為是腸外瘺的標准治療,尤其是靜脈營養(TPN)在臨床上的應用被視為外科治療腸瘺的里程碑 〔11〕 。大量的臨床實驗表明,它不僅能預防營養不良,而且對提高管狀瘺的自愈率與確定性手術的成功率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4,12,13〕 ,改善病人營養狀態以利於再次手術,潛在地提高了腸外瘺病人的預後。另外一些研究也顯示營養支持可減少或調節胃腸道的分泌,從而被認為對腸外瘺病人有治療作用 〔14〕 。
3.1 腸外營養與腸內營養 李寧 〔4〕 等報道TPN具有下述作用:(1)水、電解質的補充較為方便,內穩態失衡易於糾正;(2)營養物質從靜脈輸入,胃腸液的分泌量減少,經瘺口丟失的腸液量亦減少,有利於感染的控制,促進瘺口自行癒合;(3)由於營養能從腸外補充,不必為改善營養狀態而急於手術;(4)患者營養狀況改善後,如需行腸瘺確定性手術治療,可提高手術成功率和降低並發症發生率。在病人的全身情況穩定後,通常在瘺發生後2~3d即可開始靜脈營養支持治療。值得注意的是,TPN僅是提供機體所需基礎底物,過多反而易引起代謝紊亂。一般所需熱量40~50kcal/kg·d,蛋白質1.25~15g/kg·d。機體所需能量不能全部由葡萄糖提供,一般脂肪供能占非蛋白質熱量的30%~50%,且須在葡萄糖中按每日8~10g糖加1U胰島素 〔15〕 。
在腸內營養的應用上存在一些爭議。因為它能增加瘺流量,而且Lipman 〔16〕 運用循證醫學的研究方法對腸內外營養兩種途徑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腸外營養在營養支持並發症及安全性方面比腸內營養更好。故認為腸內營養支持一般在腸瘺的後期應用。有學者認為在整個非手術期,應 貫徹「如果腸內有功能,就應使用腸道if the gut function,use the gut」原則,Hauker認為應努力反復嘗試恢復腸內營養,一旦成功,受益無窮 〔14,17〕 。因為它可以提供精氨酸、谷氨醯胺、ω不飽和脂肪酸、核苷酸等營養物質,從而促進胃腸粘膜生長、免疫及屏障功能。
營養狀態是影響感染病人預後的重要因素,臨床醫生應在感染發生伊始監測病人的營養狀態,採取相應的營養支持手段,可採取早期營養支持,即預防性營養支持 〔18〕 。所以,腸外瘺腹腔感染不能指望一種營養支持方式可解決感染病人所有階段的營養支持問題。因此,應在營養支持途徑、營養底物、代謝監測與調整諸方面加以選擇組合,創造出價廉、簡便、有效,合乎生理的營養方式,使全腸外營養轉向適時的腸內營養支持。實施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模式可能是未來重危感染病人營養支持的主要模式。
3.2 生長抑素(SS)與生長激素(rhGH) 生長抑素與生長激素徹底改變了腸外瘺的治療現狀 〔12〕 。1987年,Dicostanzo提出在應用TPN的基礎上加用SS,可以進一步降低腸外瘺患者胃腸液的分泌量。黎介壽等 〔19〕 報道應用SS加TPN治療腸外瘺57例,自愈率為68.42%,較單用TPN提高20%。但近期Alivizatos等 〔20〕 應用SS治療腸外瘺39例後報道認為,SS可以明顯減少漏出的液體量,但對腸瘺的自愈則無明顯影響。
SS的應用使組織的癒合可能受到影響,加上腸外瘺病人多處於應激狀態,蛋白質的合成受到抑制,因此瘺道癒合成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而rhGH通過代謝調理,可以改變這種異常的代謝狀態。顧軍等 〔21〕 的實驗也證實,重組生長激素能提高肝細胞mRNA的表達,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切口創面的癒合和腸粘膜的生長。因此,在營養底物供給有保證時,聯合應用SS和rhGH可達到促進局部肉芽生長,改善全身合成代謝,最終達到促進瘺口閉合的目的 〔22〕 ,是促進腸瘺癒合的合理組合療法。任建安等 〔23〕 對1996年以來收治的388例腸外瘺病人分析:單純應用SS組自行癒合率87.5%,平均自愈時間為(33.0±31.5)天。SS加rhGH成功自愈率98.3%,平均自愈時間為(28.8±18.5)天。SS和rhGH在腸外瘺發生後序貫使用,可提高腸外瘺的自行癒合率。當然,積累更大宗病例,並經嚴格隨機對照的循證醫學證據才能使這一方法最終形成臨床實踐指導原則。
3.3 營養葯理學與微生態免疫營養學 營養葯理學與微生態免疫學是近期對重症患者營養支持治療過程中提出的新理論。指出營養支持可以改變實驗動物和人類疾病的治療效果,這不僅是由於糾正和預防了治療對象的營養不足,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其中特異營養物的葯理學作用達到治療目的。它的實現是通過腸內營養完成的。據報道,腸道粘膜所需要的必需的營養由腸內攝入底物提供70%,其餘30%來自動脈,只要提供不低於總熱量20%的腸內營養可避免腸道屏障和腸道正常菌群的破壞〔17〕 。由此可見,腸外瘺等感染病人腸內營養的葯理學作用大於其營養支持作用,一方面是實施其免疫調節作用,另一方面是對腸道屏障功
能的保護。總之,營養葯理學與微生態免疫學理論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也為腸外瘺病人營養治療提供了嶄新的研究方向。
4 確定性手術治療
4.1 擇期確定性手術 一般指瘺發生後3個月或以上,經1~3個月的治療和觀察仍不能自愈,若無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或晚期惡性腫瘤等手術禁忌證,感染消退、營養狀態改善後,多需進行確定性手術治療。其手術計劃應包括:松解所有粘連,引流所有膿腫,解除遠端梗阻,切除瘺管,用健康、血供豐富的腸道端端吻合。近年來,採用對瘺口周圍局限性剝離,瘺口全層間斷縫合或對合,再用帶蒂腸漿肌層覆蓋瘺口關閉處,即腸蒂漿肌層覆蓋修補術,此術式常用於粘連嚴重,固定的十二指腸、直腸、空回腸甚至結腸的修補,術後極少出現吻合口再漏。當然,對腸瘺手術治療還有其它術式,外科醫師應把握腸瘺確定性手術術式的原則,
即必須恢復腸管的連續性,盡可能切除瘺,做到准確切除,精細吻合,正確引流。
4.2 早期確定性手術 在20世紀70年代將早期確定性手術改為上述的擇期確定性手術。治療措施的策略性改變,使腸外瘺的治療在其他措施配合下提高了治癒率,但治療期長,耗費大。而今早期確定性手術又有可能成為腸外瘺的早期治療方法,是治療策略的再次改變,是值得探討研究的問題 〔23〕 。任建安等 〔24〕 最近報告對26例腸外瘺病人進行了早期(距瘺診斷14d之內)確定性手術治療,術後48~72h給予重組人生長激素,與術前對照,並發症及吻合口漏發生率明顯減少,顯著縮短了治療時間,提高了治癒率。並認為腸瘺早期確定性手術的選擇條件是:(1)瘺發生後2周以內;(2)除腹腔感染外,無其它嚴重並發症;(3)無嚴重營養不良;(4)確定性手術不復雜。任建安等 〔23〕 應用生長抑素和生長激素在序貫使用治療後分析:對早期腸外瘺可試行早期確定性手術,在圍手術期加用生長激素,是確保其成功的重要因素。這是對腸外瘺早期確定性手術治療的一種新的嘗試,具有指導意義,但還需要進一步大宗病例多中心的臨床試驗觀察。
5 其它治療方法
5.1 治療新法 目前,腸瘺基本上均通過上面的方法進行治療,但也有一些新的嘗試。如Testi 〔25〕 在纖維內鏡下應用人類纖維粘膠劑對8例低位經腹骶直腸切除術後瘺的病人採用膠封閉治療,取得較好效果。Rabago 〔26〕 在對15例腸瘺病人進行纖維內鏡膠封治療得出完全膠封率達86.6%,並指出此方法易在腸瘺早期階段(不應超出14天)實施,可以縮短住院時間,避免不必要的手術治療。Kazantsev等 〔27〕 運用腹腔鏡對1例結腸切除和疝修補術後腸外瘺病人進行了瘺切除並吻合,無並發症發生。Berna 〔28〕 報道了應用電刺激神經法治療2例低流量腸瘺的病例。Wong等 〔29〕 在瘺鏡下對9例術後瘺的病人採用清創、沖洗、組織膠封閉治療,所有的瘺均被治癒,其時間平均18.7d,無相關並發症發生。這些方法有待於進一步多病例多中心臨床試驗觀察。
5.2 中西醫結合 中醫認為腸瘺擾亂了脾主運化水谷及水液的正常生理功能,不能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而轉輸至全身,終而傷及脾胃,致脾胃陽虛。龍建衛 〔30〕 在堅持西醫治療原則的基礎上,運用真人養臟湯加減熬汁口服。諸葯合用使因腸瘺所傷之臟器得以培補,使瘺口漸閉。服葯時將湯葯熬成濃汁,每日分多次少量口服,以避免從瘺口外漏,提高湯葯吸收而充分發揮葯效。療效較佳。
廉皓泉等 〔31〕 對21例並發於胃腸手術後的胃腸外瘺,採用中葯白及糊內服及紅粉凡士林紗布填塞結合西醫綜合治療效果滿意。總治癒率85.7%。認為中葯制劑白及、紅 粉對慢性潰瘍及瘺道有良好的修復作用,可縮短治療時間,增加治癒率,減少並發症發生。
6 特殊病因腸外瘺的治療
Crohn病、潰瘍性結腸炎都可以伴發腸瘺,尤以前者為多,而這些患者原有營養不良且有免疫功能障礙。術前改善營養狀態,術後預防瘺的復發是治療Crohn病腸瘺的重點 〔12〕 。以往多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柳氮磺胺嘧啶作為圍手術期應用,但其作用對營養支持、蛋白質合成及切口癒合有不利之處。1990年後,應用環孢素A、硫唑嘌呤,黎介壽等 〔12〕 應用雷公藤作圍手術期處理,取得了良好效果。Poritz 〔32〕 報道雖然腫瘤壞死因子,免疫抑制劑對Crohn病腸瘺治療作用效果明顯,但是仍不能取代手術治療的必要性。腸外瘺治療配合其他治療防止復發是今後Crohn病研究的重點。
放射性損傷後的近、遠期都可發生腸瘺 〔12〕 ,以往按常見腸瘺的治療方法處理,以切除有病變的腸段為主。因放射性損傷後組織的癒合能力極差,結果增加了不癒合的創面,增加了瘺。現在採用縮小手術范圍,曠置腸外瘺的短路手術方案,有助於盡快恢復此類病人腸道的連續性與消化吸收功能,滿足機體對營養物質的需要量,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取得了很高的成功率,值得推廣。放射性腸損傷並發腸外瘺的病人,營養支持的方式術前以全腸外營養為主,如有可能應加用部分腸內營養。術後按全腸外營養、腸外+腸內營養、腸內營養直至經口飲食的方式逐步進行,有利於病人平穩地恢復 〔33〕 。因此,如何恢復這類患者的胃腸道連續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治療的重點,不強求消除腸粘液瘺。
綜上所述,腸外瘺的基礎理論及臨床診斷和治療均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我國腸瘺治療居世界領先水平。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繼續探討,比如,還存在一定的死亡率、住院時間過長、費用過高等。相信隨著重症監護、葯理學、手術方式等相關學科的發展,腸瘺的診治策略必將獲得進一步完善。
參考資料:http://www.puson.com/journal/200407/112_11641.aspx
⑧ 腸瘺的診斷
1.注意病因
注意有無腹部外傷、手術等創傷性因素,或急性闌尾炎、腸梗阻、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腫瘤、腸結核、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病理性原因。應詳詢有關病史、腸瘺的發生過程與治療情況。
2.明確腸瘺的部位與瘺管情況
(1)早期懷疑有瘺,但未見有明確的腸液或氣體從傷口溢出時,可口服染料或骨炭粉,觀察瘺管的分泌物有無染色。陽性結果能肯定腸瘺的診斷,但陰性結果不能排除腸瘺的存在。
(2)用注射器或洗創器(不用導管插入瘺管)對准瘺口,直接注入15%~20%水溶性碘造影劑40~60ml作瘺管造影,觀察瘺管的行徑、瘺管附近有無膿腔以及腸壁瘺口所在的部位。
(3)根據腸壁瘺口可能的部位,進行胃腸道鋇餐或鋇灌腸檢查,觀察瘺口及其近、遠側腸道的情況。
(4)對疑有腹腔膿腫的患者,應進行腹部超聲和CT檢查。
(5)對病理性腸瘺,應切取瘺管組織送病理切片檢查。
3.檢查
(1)收集24小時空腹流出的腸液、尿液,分別測定其量與電解質含量。
(2)採取瘺口、膿腔的分泌物作細菌培養(厭氧與需氧菌),必要時抽血送培養及作細菌的葯敏試驗。
(3)血液檢查:血膽紅素、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電解質(血鉀、鈉、氯、鈣、鎂、磷等)以及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結合力。
(4)抽動脈血作血氣分析。
(5)嚴重腹腔感染時,常有多器官功能障礙,除進行上述各項檢查外,必要時攝胸片與作心電圖檢查。
⑨ 腸瘺的鑒別診斷
1.消化道穿孔
可突發劇烈的腹痛,腹部透視可發現膈下游離氣體,具有腹膜炎的體征。腸道炎性疾病包括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這些疾病可出現腹痛、腹瀉、黏液血便,結腸鏡檢查可資鑒別。與結腸癌的好發年齡相近,偶可同時存在,臨床表現部分重疊,都可出現腸梗阻、出血、穿孔及瘺管形成等並發症。鋇劑灌腸有助於鑒別,黏膜不規則,腸腔充盈缺損系結腸癌的放射學徵象。結腸鏡檢查及黏膜活檢對於結腸癌有診斷意義。
2.結腸克羅恩病
結腸克羅恩病有腹痛、發熱、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腹部壓痛、腹部包塊等表現,瘺管形成是其特徵,這些症狀、體征與憩室炎相似。內鏡和X線檢查可發現鋪路石樣改變的黏膜,較深的潰瘍,病灶呈「跳躍」樣分布有助於鑒別。內鏡下黏膜活檢如發現非乾酪性肉芽腫則有診斷價值。潰瘍性結腸炎可表現為發熱、腹痛、血便、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增多,結腸鏡下可見黏膜呈彌漫性炎症、充血、水腫。隨病情發展,可出現糜爛、潰瘍、假性息肉、潰瘍之間殘存黏膜萎縮,晚期有腸腔變窄,結腸袋消失等表現。病檢可見杯狀細胞減少及隱窩膿腫等改變。缺血性結腸炎好發於老年人,可與結腸憩室病同時發生。臨床表現多為劇烈腹痛後解黑大便。鋇劑灌腸檢查見到特徵性的拇指紋徵象可診斷缺血性結腸炎。結腸鏡檢有助於診斷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