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聽障兒童早期鑒別的方法有哪些

聽障兒童早期鑒別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17 00:22:56

㈠ 兒童聽力康復要注意哪些

首先家人配合有支持是很重要的。
一、如何克服聽障兒童心理障礙
目前,一些聽障兒童家長對聽障兒童有兩種不正確的態度,一種是嫌棄的態度,不關心,不教育,這是少數。一種是對聽障兒童過分溺愛,有求必應,其心理是認為兒女有生理缺陷,蒙受失聽痛苦,受到父母特殊關照,心情可以理解。但過分溺愛,會使聽障兒童從小缺乏一切自立的生活能力,對康復訓練也是不利的。
聽障兒童從小的生活能否自立,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和訓練,是關繫到他們將來如何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問題。過分溺愛,聽障兒童成長後,對生活缺乏信心,脾氣不好,對生活缺乏進取精神,依賴思想嚴重。為使聽障兒童的德、智、體得到全面發展,使聽障兒童的心理能處於良好的狀態,家長應注意克服聽障兒童的心理障礙。
要充分利用聽障兒童生理上特有的長處,如觀察力強,迅速,也就是說聽障兒童的形象思維發達,在幫助、教育聽障兒童時,既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還要使聽障兒童逐步學會觀察事物內在的本質。從小培養聽障兒童的一種興趣,為將來的職業康復訓練作好准備也是非常必要的。要千方百計注意保護聽障兒童的視力,視力的保護,對聽障兒童來講特別重要。

二、聽力與聽能(聽說能力)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通常把聽能與聽力籠統他說成「聽力」。然而在聽力學上這兩個概念卻是應該分開的。
我們過去對針灸治療聾啞效果的肯定,就是由於籠統地使用聽力一詞,錯誤地把訓練取得的效果與針灸的作用混為一談,把訓練的效果歸於針灸的成功。
聽力是聽覺器官對聲音的感受能力。譬如說 85 分貝可以聽見,70 分貝的聲音聽不見;在某一頻率上 85 分貝的聲音能聽見,在另一頻率上卻聽不見;能聽見鼓聲,聽不見三角鈴聲等。這些都是聽力的表現,即人耳對不同聲音的感知程度。正常人的可聽范圍是:20 一 20000 赫茲(Hz)從 0 一 130dB 都能聽見,對 130~140dB 的聲音感到受不了。
聽力只是感覺事物聲音的一種屬性,不包括對聲音的辨析和理解,它不能通過訓練得以提高,只能通過輔助器材擴大聲音,並盡可能地減少失真來進行適當地補償。補償聽力如同配戴近視眼鏡,要根據聽力損失的具體情況進行選配,才能獲得最佳補償效調益。
聽能是在聽力基礎上對聲音的知覺認識能力。它是發聲事物(如說話)各種屬性全部或部分的綜合反映,包括對聲音的感知、搜尋、分析、綜合、辨別、鑒賞、評價、回味、聯想、儲存等方面的能力。聽能是後天獲得的,是在訓練和使用的過程中獲得的。
聽能雖然以聽力為基礎(沒有聽力就談不上聽能),但它與聽覺需要的相關分析器的作用有關,與人的知識和經驗有關,也與人的智力和心理有關。也就是說,它與人的大腦功能緊密地聯系。從這一點出發,聽能可以通過其他分析器得以直接補償,或通過其他分析器的代償作用得以補償,可以通過大腦功能的作用得以改善。
這就是說,聽力雖然不能提高,但是通過訓練和使用聽能可以獲得改善和提高。一個聽力較差的聽障兒童,如果能得到良好的補償和良好的訓練,他的聽能有可能超過聽力較好而缺乏訓練的聽障兒童,有可能學好有聲語言。
而這種補償和訓練,應該強調早期。這就是充分利用剩餘聽力的價值。

三、補償與代償
在對殘疾兒童的教育與康復過程中,我們經常接觸到補償與代償這兩個詞。
補償是對損失和缺陷部分的彌補。如近視,配用近視眼鏡以彌補其視力不足;肢殘裝上假肢;聽力障礙使用助聽器等,這都叫補償。殘疾補償除了使用輔助物外,生理、心理等其他因素也可以進行補償。如在有的情況下,人們對某些話聽不清時,常去注視說話者(如作報告的人)的口部,這樣就可以聽得清楚一些。這是視覺在幫助聽覺進行分析綜合工作,彌補了聽覺的不足。此外,人的心境、興趣、動機等都與聽覺效果有關,熟悉的東西容易辨別,知識和經驗也可以對聽覺缺陷起到補償作用。
代償也是一種補償形式,即某個器官的結構發生病變或功能喪失,由原器官健全的部分或其他器官來代替,以圖補償其失去的功能。如我們通常說的盲人「以手代目」(用手的觸摸來代替視覺認識事物),聾人「以目代耳」(看話)即是。當然,這種代償只是一種彌補性的功能代替,不可能完全代替。「以目代耳」就難以辨別口型相近的詞語和口型變化不明顯的詞語;「以手代目」就不可能欣賞色彩的艷麗。盡管如此,對於殘疾者來說,功能代償仍然有它不可忽視的優勢。
人的生存要適應於環境條件。人的某一器官功能的喪失,必然導致有關器官使用的增多,以幫助失去功能的器官。更多的使用,強化了發展起來的功能,促進了這一器官潛在功能的充分發揮,並使其超過了一般常人,形成代償功能的優勢。代償功能的訓練和利用,是殘疾人康復與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

四、概念理解性錯誤
有位聽障兒童從畫片上學會了「飛機」一詞,偶然也在遠處看到過飛機,他都能說出「飛機」一詞。這種情況下家長以為他對該詞已真正掌握,然而有一天,他卻把蒼蠅誤叫做飛機。原來,在他頭腦里,飛機是能飛的小點點,這就是概念理解性錯誤。
這種錯誤是很容易犯的,比如用一張畫有天安門的圖卡教聽障兒童「天安門」一詞,畫面上即有天安門,又有華表、紅旗、燈籠、觀禮台、標語和畫像,在家長頭腦里,天安門的概念是很明確的,然而聽障兒童卻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可能把紅旗、華表或者燈籠看作天安門。為了避免類似的錯誤,首先我們不應選用那些過分抽象的名詞教授;其次,最好使用實物為教具,如果使用圖片,最好准備兩張不同的,以資聽障兒童鑒別、比較。
此外,聽障兒童容易把所學詞的概念局限化,比如叫「媽媽」僅限於自己的媽媽,「汽車」僅限於自己那輛玩具汽車,我們在語訓時應注意這樣的問題。盡可能從一開始就給他一個完整的、准確的概念。比如教汽車一詞時,應把他所有的玩具汽車都集中到一起,待學會該詞後還要帶他到街上去看各式各樣的汽車。

五、創造用語言交換信息的環境、避免學而不用
我們語訓的目的是使聽障兒童使用語言交流,而許多聽障兒童能聽懂不少話,也能發出百來個單詞,但從不主動使用語言。發生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是聽障兒童尚不能把訓練同實際生活統一起來。他以為,學語言僅僅是為了在語訓時間內與家長、小朋友玩一玩;聽他們說話後去執行他們的命令,或是模仿他們的發音。從不知學語言是為了用語言。解決這個問題方法是逐漸打破訓練時間與非訓練時間的界限,使訓練時間內有生活內容,非訓練時間內有訓練內容。
此外,還應多教些動詞。因為名詞很難單獨使用動詞卻可以。尤其是名詞和動詞的搭配,能形成許多意義不同的句子,學得多了,聽障兒童自然會自發造句的能力。自發造句能力是聽障兒童語訓過程中的一大飛躍。因為這意味著聽障兒童不久便可以進入語言完善階段了。

㈡ 怎樣鑒定聾啞兒童

先天性聾啞是由於遺傳因素(如父母近親結婚),胚胎期母體患急性傳染病或耳毒性葯物中毒等原因影響胎兒內耳聽覺器官的發育不全,使出生後小兒聽力損害因為耳聾,妨礙對語言的摹仿、學習而成為聾啞。
聽力正常的嬰兒一般在4-11月呀呀學語,這是語言發育的重要階段性標志。而嚴重聽力障礙的兒童由於缺乏語言刺激和環境,在語言發育最關鍵的2-3歲內不能進行正常的語言學習,最終重者導致聾啞,輕者導致語言和言語障礙、社會適應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學習困難等心理行為問題。所以,凡嬰兒到了12-18個月左右仍不會說話時,要注意先天性聾啞的可能性。
聾啞患兒哭、笑聲正常,有的也可聽到敲鑼、雷鳴或爆竹聲。確診首先應了解病史,患兒父母、祖父母是否為近親結婚或聾啞配偶,以及母親懷孕史、患者出生史和家族史。患者鼓膜多正常,聽力檢查。對年幼小兒可在其背後用拍手、搖鈴等作突發聲音測驗,如能聽到聲音,就會表現有眨眼、啼哭或轉動頭部等驚動反應。對較大的兒童,除可用背後呼其名、擊掌等方法外,並可作語言、鬧鍾、秒錶、音叉、電測聽計等測試。
正常新生兒聽力障礙發生率為0.1-0.3%,其中中重度以上者0.05%。衛生部「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管理辦法」中就包括新生兒聽力篩查。新生兒聽力篩查採用瞬態誘發耳聲發射(TEOAE)和腦干聽覺誘發電位(ABR),對所有新生兒在出生後1-3天內進行聽力初步篩查(測試環境要相對安靜,噪音不超過40分貝),若未通過則在出生42天內進行復篩,若仍未通過則應到相關診斷中心或耳鼻咽喉科採用聽覺誘發電位(ABR)等技術進行確診。若患者最終確診為先天性聽力下降,應在出生後3-6個月內採取醫學干預措施。
有證據表明,出生3個月內進行治療干預,要優於6個月內治療,在早期診斷-干預和較晚期診斷-干預之間的總體語言能力平均相差大約20%,早診斷和干預的患兒,言語能力可達正常的80%。對聽力有障礙的新生兒,宜採用配戴助聽器、語言訓練等早期干預治療,對完全聽力喪失的嬰兒應選擇耳蝸移植手術。聾啞兒童宜及早上聾啞學校進行專門教育,包括聽覺語言的訓練。

什麼是聽障兒童

聽障兒童主要是指那些聽力有障礙,由一定原因導致聽不見或者聽不清的聽力殘疾的兒童。從而導致無法與人進行正常交流,無法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活動。

聽力障礙指聽覺系統中的傳音、感音以及對聲音的綜合分析的各級神經中樞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異常,而導致聽力出現不同程度的減退。習慣稱為耳聾。

只有聽力嚴重減退才稱之為聾,其表現為患者雙耳均不能聽到任何言語。而聽力損失未達到此嚴重程度者,則稱為聽力減退。


(3)聽障兒童早期鑒別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聽力障礙產生的原因:

1、遺傳因素

由遺傳因素導致的感音神經性耳聾多為重度或極重度耳聾。

2、環境因素

包括母親孕期、兒童出生時或出生後受到的各種病毒或細菌感染、耳毒性葯物、頭部外傷和放射線等致聾因素。

3、葯物和化學制劑致聾

葯物致聾:氨基糖甙類抗生素致聾是我國聽障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化學制劑:一些工業化制劑如鉛、汞等損傷聽覺器官,一氧化碳中毒導致血紅蛋白攜氧障礙,神經缺氧會累及聽覺系統,對兒童尤為明顯。

4、雜訊性耳聾

成人多見,兒童少見。呈雙側或單側高頻聽力下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聽力障礙

㈣ 分析如何對學前聽障兒童實施早期干預

(一)有利於促進聽障兒童個人發展實施聽障兒童早期干預的直接效益是對聽障兒童成長的意義。第一,在聽障兒童發展關鍵期內進行基於聽力語言康復為主線的早期干預,是以充分挖掘聽障兒童的殘余聽力,並利用大腦言語中樞未完全定勢的條件,減輕聽障兒童的殘障程度,鞏固或重建聽障兒童的聽覺概念,形成從聽覺途徑接受信息,利用信息和習得語言的能力。這里最重要的是要及早,在他們的殘余聽力和發音器官久置不用終致萎縮之前進行訓練。否則錯過時機,康復效果往往事半功倍。第二,聽障兒童的旱期干預也是對聽障兒童進行的早期教育。在他們發展的關鍵期內,給其各種良好的刺激,使得聽障兒童個體在獲得聽力語言康復的同時,也獲得了認知,社會性,個性情感,藝術表現和運動技能等各方面的全方位的發展。研究表明,聽障兒童的聽力語言能力和其他方面的發展是互為支柱,相輔相成的。早期干預為聽障兒童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縮減與一樣大正常孩子的身心發展距離,使他們充滿發展的自信,而不再是受人憐憫的殘疾者,成為能夠自食其力的人。第三,聽力語言早期干預將為聽障兒童創設和提供與人交往的機會和權利,促使他們早日「回歸主流」,孤獨寂寞隔絕於正常兒童與成人世界的聽障兒童,也將有自己的同伴,活動,游戲,學習聽與說的機會和別人分享交往快樂的權利,這將更加有利於聽障兒童面對一個正常人的世界,有利於他們及早掌握交往與思維的工具。

㈤ 聽覺口語法,林氏六音怎麼檢測

使用林氏六音檢查聽力

—— 林氏六音的組成 :/m/、/u/、/a/、/i/、/sh/、/s/。

—— 林氏六音覆蓋了大部分言語的頻率, 通過林氏六音測試,可初步了解孩子現有的聽能狀況、孩子在不同距離的聽能表現、孩子對聲音察覺和辨識的能力。

林氏六音所代表的頻率成分見下圖:

活動目標

聽覺領域:通過六音測試了解孩子的聽力水平及助聽設備工作狀況,培養孩子對不同頻率語音的察覺和識識別能力。

發音領域:初步培養孩子模仿發音的意識。

溝通領域:注意聆聽他人發出的聲音。

材料准備

套圈、釣魚、以型補型等適合做聽聲反應的玩具。對年特偏大的聽障兒童(如:4歲以上),也可使用與六音相應的一些圖片(如/m/對應媽媽哄孩子睡覺的圖片;/u/對應火車的圖片;/i/對應衣服的圖片;/a/對應醫生給病人看嗓子的圖片;/sh/對應食指放在唇前要求壓低聲音的圖片;/s/對應把紙撕破的圖片)。

操作方法

1. 六音察覺訓練:教師拿起玩具(如:套圈)放在自己耳邊,並幫助接子做同樣動作,同時提醒孩子說「注意聽」。這時家長迴避孩子視線,發出六音中的某個聲音。帶領孩子的老師要做出明確反應並說「我聽見了」,同時把套圈套上或釣一條魚等。如果孩子不能模仿完成,教師可協助他做出動作。反復示範後,老師不再先做出反應,而要觀察孩子聽到聲音後的表現,如果孩子聽到聲音後抬起眼睛或想做出放玩具的動作,馬上要給予鼓勵。在該訓練中不要孩子模仿六音。

2. 六音識別訓練:在察覺訓練的基礎上,可以讓孩子聽六音中的某個音後指出相應的圖片,以了解其是否能識別六音的差異。也可以在教師發出某個音後,要求孩子模仿出該音,再把玩具給他。這時除了了解孩子的識別情況,還可以出版判斷孩子模仿發音的能力。這兩種形式的訓練,在初期時都可以先由家長做示範以幫助孩子理解任務要求。

通過一段時間的六音測試訓練,可以了解孩子哪些頻率的聲音可以察覺或識別,哪些頻率的聲音還無法或取。

注意事項

1. 發音者音量要適宜,不要過小或過大。

2. 根據孩子的聽覺訓練和補償水平選擇合適的測試距離:0.5米、1米、2米。發音時不要過於靠近孩子的耳朵。

3. 通過測試確定優勢耳。每次訓練前都要分別測試左右耳的聽力情況,以確定雙耳聽力無波動及雙側助聽設備工作正常。

4. 六音所代表的頻率段:/m//u/低頻;/a/中頻;/sh//s/高頻,其中/s/頻率最高。/i/涉及低頻和中頻兩個頻率段.因此/i/如果聽不清,還要綜合看其他低頻和高頻語音的識別情況。

家庭延伸活動

教給家長六音測試的正確方法,要求家長在家中也要每天觀察孩子對六音的反應情況,以確保孩子在家中也能得到助聽設備和聽力情況的日常監測。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常用的聽力障礙檢查法有哪些

(1)赫茲(Hz)

是音振頻率單位,即每秒鍾的音振次數赫茲多用來測量音調的高低

(2)分貝(dB)

說明聲音的音量大小時,用分貝表示0dB是大多數人剛剛能聽到的聲音,40~50dB的聲音相當於一輛悄悄行使的小汽車,或者一間不太安靜的辦公室,在5m 遠處普通說話聲音大約在50~60dB70~80dB的聲音相當於非常響的收音機或電視機的聲音,最小的說話聲是耳語聲,大約只有10~15dB,而極大的聲音如噴氣式飛機聲音遠遠大於100dB(甚至120dB)

(3)可聽聲次聲和超聲

小於16或20Hz的聲音為次聲,16或20Hz~20KHz的聲音為可聽聲,大於20KHz的聲音為超聲雖然人的耳朵最高能聽到2000Hz的聲音,但就能聽懂的人談話的最重要的頻率范圍是300~3000Hz,這被稱為言語頻率

(4)人說話聲的各種高度和強度

一般輔音較高,母音較低另外,遠處的聲音聽起來較小,近處的聲音聽起來較大下圖顯示了人的聲音的域帶,它是由相距120cm的普通聲,相距60cm的普通聲,相距60cm的大聲,相距的30cm的大聲域帶組成的,這個聲音言語范圍呈一個香蕉狀,所以也稱為「言語香蕉」它代表了人們平時談話時的頻率和強度,主要意義之一在於聾兒戴助聽器以後,其聽力一定要在言語香蕉之內或范圍之上,才會達到滿意的效果

言語區域(言語香蕉)

5.臨床應用 正常人BAEPs各波出現率:ⅠⅢⅤ的出現率為100%,缺失延遲出現應視為異常,尤其單側缺失更有意義臨床中常常進行雙側波形對比,通過波間距測量值來進行診斷大量的臨床資料證實BAEPs定位的誤差與實際病灶僅相差1cm左右,完全能滿足臨床需要所以,BEAPs目前在耳鼻喉科和神經科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客觀聽閾估計

正常耳短聲誘發ABR聽閾值為0~20dBnHL,依據ABR的潛伏期—強度函數曲線可有助於判斷不同類型的聽力損失在傳導性耳聾者,其Ⅴ波潛伏期—強度函數曲線與正常者平行,向右移位感覺神經性耳聾者曲線較正常者陡這些信息不僅可用來估計聽覺損失的程度,也可用以判斷其類型在臨床上,ABR主要用於新生兒和嬰兒的聽力篩查,客觀測定兒童聽閾,對成人進行偽聾鑒別以及為配戴助聽器的候選人進行客觀聽力評估

(2)診斷聽覺傳導通路病變

腦干誘發電位應用於聽覺傳導通路病變的診斷時,主要是鑒別蝸性和蝸後性病變波Ⅴ潛伏期和波Ⅰ-Ⅴ間期的延長以及雙耳(患耳和健耳)波Ⅴ潛伏期相差0.4ms,都作為診斷蝸後性病變的依據,特別對聽神經瘤診斷非常敏感另外,在耳蝸性聽力減退患者中,ABR波Ⅰ潛伏期變化一般延長,而波Ⅲ或波Ⅴ變化不大,因此波Ⅰ潛伏期延長使Ⅰ-ⅢⅠ-Ⅴ波間潛伏期縮短在蝸後性病變時,波Ⅰ-Ⅲ間期大於2.5ms,波Ⅰ-Ⅴ間期大於4.5ms均有診斷價值

(3)用於顱腦及聽神經瘤手術的術中監測

由於ABR對於腦干聽覺通路即便是很少的損傷也相當敏感,更重要的是其不受全身麻醉的影響,因此在各種對聽結構有損傷危險性的手術中,ABR是非常有用的監測工具

(4)神經科定位診斷參考

用於腦干內病變(腫瘤血管病變炎症以及變性病等)後顱窩佔位病變橋腦小腦角佔位病變幕上病變以及昏迷和腦死亡的檢查綜上所述,對兒童聽力語言的發育要注意盡早進行觀察,並與同齡正常兒進行比較要根據嬰幼兒聽覺發育及語言發育的規律觀察其對聲音有無反應,可以利用鈴哨子小喇叭等予以刺激(大鈴的響度約為120分貝,哨子的響度約為100分貝),對此正常小嬰兒可出現眨眼及全身顫動的現象此外還要觀察嬰幼兒的發音情況和語音發育情況一旦對兒童的聽力語言發育是否正常發生懷疑時,應及時進行必要的檢查,以便早診早治早訓練

㈦ 如果孩子聽力有問題,早期信號是什麼

1-3個月:對於突然而來的巨響毫無反應,如嬰兒在睡眠中,可以製造突然的聲音,若有反應,多表現為驚跳或者覺醒等反應;

3-6個月:不會尋找望向聲源;

6-9個月:不會望向指令中提及的人或物品;

9-12個月:不能執行簡單指令,比如把小球拿給我;

12-15個月:不能說出第一個單字,如:爸、媽、燈、車等;

15-18個月:對在鄰房的呼喚無動於衷;

18-24個月:不能運用兩個字的短句;

兒童時期:交流時,常常需要別人重復,有時能聽見別人講話,有時聽不見;上課常常不專心,學習新事物比其他小孩慢;常專注地望著講話者的臉,以試圖獲得更多信息,幫助理解說話內容等。

2歲:孩子沒有通過眼睛看見你的提示,他就不能按照你發出的一些簡單命令去做。

3歲:孩子不能斷定聲音是從哪裡發出來的,或者他不懂也不會用一些詞,象走、我、進來、大等等。

4歲:孩子不會把有些比較近的經歷聯系起來,他不懂前後或者左右這些簡單的方向。

5歲:孩子不能與他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或者他說的話很難聽懂。

上學後: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他們聽力減退的表現是:經常性的漫不經心,精神散漫,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能力低於同一時期的孩子,或者頻繁地感冒或耳朵疼。

(7)聽障兒童早期鑒別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聽障兒童可選擇的康復形式

目前,我國聽障兒童主要有3種康復形式:

1.機構康復:聽障兒童在康復機構接受全日制康復教育,專業人員直接對聽障兒童進行康復,同時對家長給予一定指導。這種形式一般適用於3~6歲聽障兒童。

2.家庭康復:聽障兒童在家庭進行康復訓練,家庭可通過家長培訓、親子同訓、預約個別化訓練等形式接受康復機構的指導。這種形式一般適用於3歲以下的聽障兒童。

3.隨班就讀(融合教育):聽障兒童進入普通幼兒園、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家長在家進行康復強化,同時,可定期接受康復機構指導。這種形式一般適用於3歲以上、具備一定聽覺語言能力基礎的聽障兒童。

無論採取何種康復形式,都要堅持全面康復的理念,即不僅要關注聽障兒童聽覺、語言的發展,還要關注其認知、情緒、行為、社會性等各方面的健康發展。

參考資料:「愛耳日」關注兒童聽力 廣西開展大型義診宣教活動-人民網



㈧ 常見的聽力檢查有哪些/

分為主觀測聽(如音叉檢查、純音聽力計檢查、言語測聽)和客觀測聽(聲導抗、耳聲發射、聽覺誘發電位)兩大類。1. 純音聽閾測聽 純音聽閾測聽簡稱電測聽,是利用電聲學原理,產生各種不同頻率和強度的純音,通過分別測試受檢耳的各頻率聽閾強度,以判斷耳聾的程度和類型,以及病變部位。 純音聽閾測聽是臨床聽力檢查中是一種既能定性又能定量的比較准確、最常用方法。因屬於主觀測聽法,它的測試結果准確與否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測試環境、測試者的配合程度、聽力計的校準、檢查者的操作、外耳道情況等。2. 聲導抗測試法 聲導抗測試是通過測量中耳聲阻抗的變化,記錄後為分析中耳病變提供客觀的依據。檢查儀器靈敏度高,操作簡便,結果客觀,有較高的准確性,是臨床聽力診斷常規檢查方法之一,其測試包括鼓室聲導抗、聲反射及咽鼓管的功能測試。 它主要用於:判別耳聾性質、耳聾病變部位(如耳蝸性病變、蝸後性病變)、鑒別非器質性聾、為蝸後聽覺通路及腦干疾病提供診斷參考;對周圍性面癱進行定位診斷和預後預測,以及對重症肌無力作輔助診斷及療效評估等。3. 聽性腦干反應測聽(ABR) 是檢測聲刺激誘發的腦干生物電反應,由數個波組成,又稱腦干聽覺誘發電位(BAEP)。反映耳蝸至腦干相關結構的功能狀況,凡是累及聽通道的任何病變或損傷都會影響BAEP。通過測量波形、波幅和潛伏期,能客觀敏感地反映腦乾的功能和聽力受損的程度。 臨床主要用於:判定高頻聽閾、新生兒和嬰幼兒聽力篩查、鑒別器質性與功能性聾、診斷橋小腦角佔位病變等;對聽神經病、多發性硬化症、腦干膠質瘤、腦外傷、昏迷、腦癱瘓、腦死亡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定位與治療選擇、結果判斷等,可提供有價值的客觀資料。4. 耳聲發射耳聲發射是產生於耳蝸並可在外耳道記錄到的聲能。 耳聲發射據其有無外界聲刺激分為自發性耳聲發射(SOAE)和誘發性耳聲發射(EOAE)。後者按刺激的類型分為瞬態誘發耳聲發射(TEOAE)、畸變產物耳聲發射(DPOAE)和頻率刺激耳聲發射(SFOAE)三種。耳聲發射與內耳功能密切有關,任何損害耳蝸外毛細胞功能的因素使聽力損害超過40dBHL時,都能導致耳聲發射明顯減弱或消失。這是耳聲發射作為聽力篩查方法的理論基礎。耳聲發射檢測具有客觀、簡便、無創、靈敏等優點。 臨床應用:嬰幼兒聽力篩查、耳蝸性聾(如葯物中毒性聾,雜訊性聾,梅尼埃病等)的早期定量診斷、耳蝸性聾和蝸後性聾的鑒別診斷、蝸後聽覺通路病變的判斷。

閱讀全文

與聽障兒童早期鑒別的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治療濕尤有效方法 瀏覽:909
小米的快捷鍵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70
用底線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瀏覽:277
檢測方法elisa法 瀏覽:191
遠離口臭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684
中葯及其制劑常用的純化方法 瀏覽:151
充電機使用方法步驟12V 瀏覽:1001
正確懷孕的方法 瀏覽:50
iphone6跳屏解決方法 瀏覽:895
怎麼鑒定玉的真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0
椰子鞋帶交叉方法視頻 瀏覽:527
畫軸力圖的簡便方法 瀏覽:902
教學方法包含了教學手段 瀏覽:344
媽媽尿毒症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957
齒痕舌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瀏覽:759
高里程數計算方法 瀏覽:869
15x120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57
成武白酥雞的食用方法 瀏覽:866
農村打灶方法視頻 瀏覽:116
讓皮膚快速變白的方法 瀏覽: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