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生態系統檢測方法

生態系統檢測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15 05:22:31

❶ 大氣環境監測

大氣環境中CO2濃度的監測是目前確定CO2是否泄漏較為有效和快捷的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發現來自於儲存工程可能的泄漏,以及項目周邊環境有沒有受到負面影響。目前最常用的技術有紅外線氣體檢測技術、大氣CO2示蹤、陸地生態系統通量觀測三種。

1.光學CO2感測器

絕大多數CO2濃度監測技術都是基於CO2近紅外(IR)吸收光譜特徵設計的,並且都可以做到實時監測和在線數據傳輸。由於CO2在一些近紅外光譜段有著較強的吸收特性,同時其他氣體在相應的光譜范圍內的吸收特性較弱,從而使得一些近紅外波段成為探測和監測CO2的良好途徑。CO2對於近紅外4.25μm太陽輻射具有較強的吸收特徵,因此該波段對於探測大氣中的CO2非常敏感(圖10-2)。大部分固定和移動式的商業化CO2監測設備都是利用這一近紅外通道設計和製造的。CO2另一個較強的近紅外吸收通道是2.7μm,但其吸收強度僅有4.25μm處的1/10。這個通道對於監測CO2也非常敏感,並且基本不受其他氣體的干擾。該通道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探險號用於探測CO2濃度。2μm處也是一個比較有潛力的通道,但CO2在該通道的吸收率僅為在4.25μm處的1/250,這一弱吸收通道已經被用來探測燃燒環境中的CO2濃度。在4.41~4.45μm處,13CO2具有較強的吸收特性。由於13C的濃度要遠低於12C的濃度(大約為其的1/100),所以這一通道可以用來探測CO2濃度較高的環境,探測范圍可以達到0.27%。CO2在1.57μm處仍有一個吸收谷,在這一波段的吸收率很低,約為在2μm 處的1/100。但這一波段幾乎完全不受其他氣體的干擾,所以這一弱吸收波段不適宜短程CO2監測(例如燃燒室等),但卻在CO2濃度處於典型大氣濃度范圍時,是長程CO2濃度監測的理想波段(Shu1er et al.,2002)。

CO2濃度監測儀和渦度相關法都只能監測較小范圍內的CO2濃度。當需要監測較大范圍(幾公里范圍)的大氣中CO2濃度變化情況時,就需要採用開放路徑監測設備,例如使用激光發射出電磁波(選擇CO2較為敏感的吸收波段),然後接收從地表反射回來的電磁波,由於發射和反射的電磁波受到了不同物質的吸收(例如大氣中的CO2),所以可以通過分析接收到的電磁波的衰減程度,在較大范圍內監測CO2濃度變化。激光雷達技術就是一種光探測技術,當前激光及差分吸收雷達技術已經被用於CO2濃度監測。

如果需要在更大范圍內監測CO2濃度,例如幾千平方千米或者更大,則就需要使用衛星遙感技術(激光也屬於遙感技術的一種)。盡管當前已經有利用衛星遙感探測大氣CO2濃度的技術和應用,例如日本的溫室氣體觀測衛星(GOSAT)、歐洲太空局ENVISAT衛星上搭載的SCIAMACHY等,但當前的CO2遙感監測精度相對CO2地質儲存的需求仍存在較大差異。但這類技術無疑是高效、高頻率、低成本CO2濃度監測的最佳選擇,隨著技術進步,遙感技術必將在CO2地質儲存環境監測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❷ 環境檢測主要包括哪些項目

環境監測的內容主要包括物理指標的監測、化學指標的監測和生態系統的監測。環境監測就是運用化學、物理、生物、醫學、遙測、遙感、計算機等現代科技手段監視、測定、監控反映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趨勢的各種標志數據,從而對環境質量作出綜合評價的學科。

既包括對化學污染物的檢測和對物理(能量)因子如雜訊、振動、熱能、電磁輻射和放射性等污染的監測;又包括對生物因環境質量變化所發出的各種反映和信息測試的生物監測,以及對區域群落、種群遷移變化進行觀測的生態監測等。

環境監測內容:

環境監測的過程一般為接受任務,現場調查和收集資料,監測計劃設計,優化布點,樣品採集,樣品運輸和保存,樣品的預處理,分析測試,數據處理,綜合評價等。

環境監測的對象: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污染組分。

環境監測包括:化學監測,物理監測,生物監測,生態監測。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環境監測

❸ 生態因素與生態系統的區別

生態系統指的是一個地區內所有的生物物種及其所處的環境總和。而生態因素指的是影響一種生物生存或分布的各種環境因素。它包括兩個部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指的是能與該生物產生捕食競爭計生等關系的其他生物,而非生物因素指的是陽光,空氣,溫度,水等沒有生命的部分。生態系統與生態因素的區別在於生態系統強調的是生物和環境形成的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二者不可剝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輔相成,而生態因素指的是對一種生物造成影響的其他生物,以及其他的無機環境。

❹ 環境檢測和環境監測有什麼區別

一、行動性質不同

1、環境監測:是指環境監測機構對環境質量狀況進行監視和測定的活動。

2、環境檢測:是一種商業行為,是一種單一的過程,一般由商業機構來進行。

二、操作方式不同

1、環境監測:通過對反映環境質量的指標進行監視和測定,以確定環境污染狀況和環境質量的高低。環境監測的內容主要包括物理指標的監測、化學指標的監測和生態系統的監測。

2、環境檢測:利用GIS技術對環境監測網路進行設計,環境監測收集的信息又能通過GIS適時儲存和顯示,並對所選評價區域進行詳細的場地監測和分析。

三、實施的機構不同

1、環境監測:是政府事業部門對環境的科學管理環境和環境執法監督。

2、環境檢測:是各省環保局下轄環境監測站。

四、目的不同

1、環境監測:是准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

2、環境檢測:根據要求,對相應的環境對象進行檢測,得出結果。

❺ 水質毒性生物監測儀的生物監測方法

生物監測方法靈敏度較高,能在數分鍾內對污染物的存在作出反應,並且能夠實現連續監測,及時發現水質污染事件。此外,生物監測整合了污染物的時空變化,將污染物與環境條件的相互作用考慮在內,因而綜合反映了污染物對生物和生態系統的危害。
魚是最早用於生物預警的。此後水蚤、雙殼類軟體動物、蝦、細菌等活生物,以及細胞、酶等也開始應用。這些生物對不同污染物的敏感性相差很大,常根據應用環境選用。水生生物對污染物的反應是綜合性的。理論上,各種特徵反應都可用作檢測變數。然而,為達到連續、自動監測目的,同時使系統具有良好的應時、靈敏性,一般優先檢測行為、生理或生化反應。
根據水質污染事件的特點,以及生物監測技術的成熟理論,我們研製的「水質毒性生物監測儀」並較好地應用在深圳市的五大水廠的進水和出水口。實現了對水質污染事件的早期預警,及時、快速反映水質綜合毒性的變化,在與實驗室檢測和理化指標在線監測結合下,達到快速准確發現水質污染事件的目標。

❻ 利用水生生物監測和評價水體污染的兩種方法!!!急,在線等!

2.3 水污染生物監測的方法

2.3.1利用指示生物在水體中的出現或消失、數量的多少來監測水質

許木啟 [3]利用白洋淀水體中浮游動物群落優勢種的變化來判斷水體的污染程度和自凈程度。結果表明,府河—白洋淀水體從上游至下游,浮游動物耐污種類逐漸減少,廣布型種類逐漸出現較多,在下游許多正常水體出現的種類均有分布;同時,原生動物由上游的鞭毛蟲至中游出現纖毛蟲,在下游則發現很多一般分布在清潔型水體的種類,表明府河—白洋淀水體從上游到下游水體的污染程度不斷減輕,水體具有明顯而穩定的自凈功能。

2.3.2利用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來監測水質

蔣昭鳳等 [4]用底棲動物的變化趨勢評價湘江水質污染,結果發現湘江幹流底棲大型無脊椎動物種類數和物種的多樣性指數從上游到下游呈減少趨勢,表明毒殺生物的有毒物質對湘江的污染較為明顯,並且可根據湘江幹流各斷面種類數的減少程度判斷出各斷面的污染程度;同時也觀察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底棲大型無脊椎動物種類數和多樣性指數也呈減少趨勢,說明這種有毒污染仍在發展之中。

2.3.3水污染的生物測試

水污染的生物測試是利用水生生物受到污染物質的毒害所產生的生理機能的變化,測試水質污染狀況。

Belding [5]根據魚的呼吸變化指示有毒環境,在有污染物存在的情況下,魚腮呼吸加快且無規律。德國[6]從1977年開始研究利用魚的正趨流性開展生物監測,在下游設強光區或適度電擊,控制健康魚向下游的活動;或間歇性提高水流速度,迫使魚反應。如果魚不能維持在上游的位置,則表明污染產生了危害。

3 國內外水污染生物監測的研究進展

近幾年來,應用生物監測環境技術的研究廣泛開展,出現了一些新方法、新材料和新的監測物,提高了生物檢測的靈敏性。

3.1 水污染生物監測及其檢測的新方法

3.1.1 利用遺傳毒理學監測水體污染

環境污染物質對人類及其它生物危害最為嚴重的問題是對細胞遺傳物質造成的損害。因此,近20年來環境生物檢測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尤其是細胞微核技術和四分體微核技術在動植物以及人類染色體受外界理化因子的損傷等方面的分析、誘變劑的測試篩選,以及應用於環境監測的研究得到了廣泛的發展[7]。微核在生物細胞內的形成途徑以及與染色體畸變的相關性早已被人們所認識,用微核測定法替代染色體畸變方法來監測環境污染物對生物遺傳物質的損傷具有簡便、快速、靈敏度高等優點。最常用的蠶豆根尖細胞微核試驗技術是一種以染色體損傷及紡錘絲毒性等為測試終點的植物微核監測方法,該技術自1982年由Degrassi等建立以來,在環境誘變和致癌因子的檢測研究中,特別是在水質污染和致突變劑檢測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8]。

吳甘霖 [9]在利用水花生根尖微核技術(MCN)對馬鞍山市廢水的監測研究中,發現利用水花生根尖微核可作為監測水體污染的新材料。其根尖細胞微核率 MCN(‰),不僅可用於監測不同廢水的污染程度,而且由於該植物長期生活在污染水體中,還能反映不同廢水的污染物富集程度及現狀。當外界環境中存在一定濃度的致突變物時,可使細胞發生損傷,從而使微核細胞率上升。另外微核細胞率的上升,提示環境中存在有致突變物,即受試水樣中含有能打斷DNA分子的誘變劑或能打斷紡錘絲的紡錘絲毒劑,從而表現出遺傳毒性。

單細胞凝膠電泳(SCGE),即彗星試驗也是一種通過檢測DNA鏈損傷來判別遺傳毒性的技術。它比微核試驗更有益,因為環境中的遺傳毒物濃度一般很低,而彗星試驗檢測低濃度遺傳毒物具有高度靈敏性,所研究的細胞不需要處於有絲分裂期。同時,這種技術只需要少量細胞。目前它已經被用於檢測哺乳動物、蚯蚓、一些高等植物、魚類、兩棲動物以及海洋無脊椎動物的細胞[11]。Mirjana Pavlica等 [10]用暴露在五氯苯酚(PCP)中的淡水蚌類(Dreissena polymorpha Pallas)血細胞進行彗星試驗,觀察血細胞中DNA損傷程度。在進行實驗室實驗和原位實驗後,發現高濃度的PCP(80g/L)會引起血細胞中DNA斷裂,表明用彗星試驗檢測DNA損傷能夠監測水體中PCP污染。

SOS顯色法[12]是國內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遺傳毒性檢測新方法,具有快速、准確、靈敏及假陽性率低的特點,被廣泛用於遺傳毒性的測定中。其原理是:在DNA分子受到外因引起的大范圍損傷、其復制又受到抑制的情況下,會導致一種容易發生錯誤的修復。所有這些在遺傳毒物處理後大腸桿菌中出現的一系列反應統稱為SOS應答。SOS顯色法有許多優於Ames的特點:(1)快速、簡便,測定過程只需7h;(2)靈敏,被處理的細胞全產生或不產生SOS反應,用分光光度法測定β-ONPG(鄰硝基苯β-D-半乳糖苷)分解產物非常靈敏;(3)准確,SOS顯色法測定的是遺傳毒物對細胞原發的直接反應,其陽性結果十分可信,而Ames試驗的假陽性率較高。因此,SOS顯色法已引起人們的密切關注,成為一種值得推廣的水質監測評價方法。

3.1.2 微型生物監測(PFU法)

以前生物監測的研究重點多放在分類和結構方面。然而,生物系統的結構變化並非總與生物系統的其它變化相關聯,僅以某個種類、某個種群構成的生物反應系統的變化來評價一個水生生態系統,其偏差較大。因此,為掌握水生生態系統對環境污染的完整反應,要求我們在生物系統(細胞、組織、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中選擇超出單一種類水平即群落或生態系統來作為生物監測的生物反應系統,並對該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變化均進行研究。美國Cains創建了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塊(簡寫為PFU)測定微型生物群落的結構和功能參數,進而進行監測預報的新方法。中科院水生所沈韞芬研究員把PFU應用到生物監測中,並使PFU法成為我國生物監測的一種標准方法[13]。PFU法適用於原生動物、藻類對水質的檢測。此方法可以鑒別水體是有機污染還是毒性污染。
尹福祥、楊立輝 [13]應用PFU法對某印染廠印染廢水處理設施的凈化效能進行了監測。結果表明,微型生物群落的結構參數和功能參數均較好地反映了印染廢水的凈化效果。與經典的生物監測方法相比,PFU法由單一監測結構(或功能 )參數轉變為結構參數(種類組成、優勢種)和功能參數(群集參數)同時監測,提高了生物監測的信息捕獲能力,並使監測信息能更完整、准確、精密地評價環境狀況。PFU法可快速、准確地監測水質的突變,通過1d的試驗結果就能預測、預報受納系統環境質量的狀態及其變化過程。某樣點的群集曲線突然大幅下降,說明該點的水質發生了突變,應調查有無事故性排放。

由於潮汐流和環流的影響,PFU法用於海水水質監測的有效性不如在淡水中監測。Kuidong Xu等 [14]用一種改良的PFU法—瓶裝聚氨酯泡沫塑料塊(BPFU)法進行海水的生物監測。BPFU法是將2塊聚氨酯泡沫塑料塊裝入1個圓柱形塑料瓶中,塑料瓶有4道裂縫,用於保護聚氨酯泡沫塑料塊不受粗糙條件的干擾,同時便於微生物群落進入聚氨酯泡沫塑料塊,達到平衡。BPFU法比傳統的PFU法在海水生物監測中的優越性體現在:⑴取樣穩定;⑵海水生物評價結構和功能的精確性;⑶定量比較時可以保持水體積的穩定性。實驗結果表明,用BPFU法進行海水生物監測比PFU法更加有效。通過BPFU法聚集的物種數量隨污染物強度的增大而減少,減少程度大於PFU法。由BPFU法計算出的多樣性指數同樣也高於PFU法。

3.1.3 應用分子生態毒理學方法監測水體污染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物技術也在不斷地發展,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分子生態毒理學。分子生態毒理學採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方法與技術,研究污染物及代謝產物與細胞內大分子,包括蛋白質、核酸、酶的相互作用,找出作用的靶位或靶分子,並揭示其作用機理,從而能對在個體、種群、群落或生態系統水平上的影響作出預報,具有很大的預測價值。目前最常用的是把腺三磷酶作為生物學標志,方法是測定體內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的活性,並以其活性強弱作為多種污染物脅迫的指標[15]。

Petrovi S等 [16]通過測定貽貝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Lam.)消化腺上皮細胞中的溶酶體(Lysosome)膜的穩定性和金屬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的含量來監測水體中有毒物質。貽貝消化腺上皮細胞中的溶酶體是有毒物質積累滯留的主要場所,同時它在排泄有毒污染物質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溶酶體中的有毒物質會削弱膜的穩定性,減少產生水解作用的溶酶體酶向細胞溶質中擴散。MT是動物對周圍環境中過量金屬的一種防禦機制,能夠阻止有毒物質及其代謝產物產生的細胞毒素對有機體產生影響。一般來說,監測MT的方法比監測組織中金屬總量更可行,因為這種方法可以將胞內具有顯著毒理效應的金屬結合片段與不可利用的金屬絡合物區分出來[17]。因此貽貝消化腺上皮細胞中的溶酶體膜的穩定性和金屬硫蛋白的含量的測定可以作為水體環境有毒物質變化的早期警報。

近年來,生物體內膽鹼脂酶活性的測定已經成為海水和淡水水體污染的一種監測工具。由於環境中的有機磷農葯和氨基甲酸鹽殺蟲劑與底物乙醯膽鹼的分子形狀類似,能與酶酯基的活性中心發生不可逆的鍵合從而抑制酶活性,因此它可以用來評價有機體在殺蟲劑和毒害神經的污染物質(如重金屬)中的暴露程度。Mohamed Dellali等 [18]用蛤和貽貝監測瀉湖的水體污染,結果表明,蛤和貽貝體內乙醯膽鹼脂酶的活性能很好地反映當地水體的污染狀況。

3.1.4水生生物環境診斷技術

用常規的毒性測試可以檢測污染嚴重水體的毒性,但對於低毒性水體,用常規的毒性試驗難以檢測到其毒性水平。為此,日本NUS株式會社開發出一種低毒性水體的新的生物測試方法——水生生物環境診斷技術(Aquatic Organisms Environment Diagnostics,簡稱AOD)[19]。該方法採用冷凍濃縮技術 ,將低毒性水體樣品中的部分水分脫出,使水樣中的毒理成分合理地濃縮,再進行生物毒性試驗,進而判定水體的毒性水平。AOD技術所選用的測試魚要求體積較小,同時要滿足測試生物所必備的高敏感性、取材方便、便於飼養或繁殖、品系純等條件。目前,AOD主要採用紅鰭魚(T.albnubes)和淡水蝦(P.compressa)作測試生物。

3.1.5 幼蟲變態實驗

近年來,對於以海洋無脊椎動物的胚胎和幼蟲期毒性實驗研究較為廣泛。然而研究表明[20],浮游幼蟲變態比現有的生物個體水平的毒性實驗指標更為敏感。海洋底棲無脊椎動物幼蟲的變態期是其生活史的關鍵階段,變態期的幼體對污染物的敏感性要高於其它階段,胚胎發生和幼蟲發育不受影響的污染物濃度會阻礙其變態。幼蟲的變態過程易於觀察(受到外來信息物質的調控),易受環境污染的干擾。與死亡率比較,能否在附著基表面順利變態是監測污染物毒性的更敏感的指標。

3.1.6 四膜蟲 (Tetrahymena pyriformis) 刺泡發射法

四膜蟲是一種淡水單細胞生物,生長速度快、繁殖量大,實驗室內易無菌培養和控制,適用於水質監測。以前應用四膜蟲監測水質都是通過測試四膜蟲的生長曲線和繁殖曲線等生物學特徵來反映水質變化情況。然而四膜蟲個體差異小、對化學毒物敏感,在誘變實驗中無須添加活化酶、自發突變率低,也是一種理想的致突變試驗材料。四膜蟲的刺泡是附著在細胞質表面,由基粒分化而來,垂直胞質排列,當外界環境因子觸發可誘導刺泡發射,形成顯微鏡下可見的分泌泡。吳偉等[21]用陽性致突變物誘發四膜蟲刺泡發射,試驗結果表明,四膜蟲對致突變陽性物質相當敏感,且有劑量效應關系。因此利用四膜蟲刺泡發射是評價水體中化學物質致突變的一種快速、簡便、良好的方法。

3.2 水污染生物監測的新材料和新的監測物

近年來,水污染生物監測不僅出現了一些新的方法,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材料、新的監測物。席玉英、韓鳳英等 [22]對長葉異痣蟌〔Ischnura elegans(VanderLinden)〕體內汞含量及與水體汞污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長葉異痣蟌對水體汞具有富集性,富集倍數高達5448~7600倍,可作為水體汞污染的監測生物。其中雌性長葉異痣蟌體內汞含量樣體(同時、同地採集的)間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可作為水體汞污染的定性研究,不宜作為水體汞污染的定量監測。而雄性長葉異痣蟌體內汞含量樣本間的差異則不顯著,並且雄性長葉異痣蟌體內汞含量隨水體汞含量的增加及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可作為水體汞污染的指示生物。

Flammarion P等 [23]通過測定白鮭(Leuciscus cephalus)體內膽鹼脂酶的活性來監測水體污染,發現白鮭可以成為很好的水體污染監測工具。而Khan R A等 [24]用比目魚(Pleuronectes americanus)體內乙氧基-異吩惡唑酮-脫乙基酶(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EROD)活性的強弱來判斷紐芬蘭島水體的污染狀況,發現它也有很好的監測效果。

Kahle J等[25]測定一種橈腳類動物Metridia gerlachei對威德爾海中痕量金屬的生物累積率,發現Metridia gerlachei對Co、Cu、Ni、 Pb 、 Zn等金屬元素的敏感度較高,可以作為海水中金屬元素的監測物。而Rainbow P S 等[26]利用藤壺監測香港海域中痕量金屬,同樣也得到很好的效果。

劉綺 [27]進行了一種新的生物監測方法研究。他以孵化好的Ⅱ~Ⅲ期鹵蟲為受試生物,實驗研究了K2Cr2O7、HgCl2、As2O3、KCN、六六六、苯酚、苯7種物質對鹵蟲的中毒閾值和 LC50 -24h(Leathal Concentration 50-24h, 24 h半致死濃度)的測定,闡明了該方法具有操作簡便、快速、覆蓋面寬、技術易掌握、所需設備不復雜等特點。此生物監測方法在環境科學與工程中的研究和應用可進一步擴展到對入江、河、海的工業排放物的檢毒、農葯殘留量分析、真菌毒素分析等廣泛領域。

❼ 土壤污染檢測有哪些方法,哪裡可以做檢測

《土壤環境質量標准》、《固體廢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毒性浸出程序(TCLP)(US EPA方法1311) 檢測項目:Cd、Hg、As、Pb、Cr、Ni等金屬元素全分析;六六六、滴滴涕DDT、pH、陽離子交換量、農殘、有機質、水分、全磷、全鉀、有效磷、鉀、硫化物、有機汞、水溶性鹽等; 危險廢物浸出毒性、腐蝕性、急性毒性初篩等

❽ 找一案例用生物指示進行環境檢測

生物監測是通過對生物群落、種群及個體對環境變化或者污染出現的反應進行監測,立足於生物學角度監測和評價環境污染狀況。生物監測屬於環境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綜合性、非破壞性、經濟性、連續性、長期性、敏感性的特徵,在環境標准制定、突發事件監測、環境污染早期預警、環境風險評價等各種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在社會生產水平不斷發展的今天,世界的環境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因此世界各國都開始積極地研究環境保護問題。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環境監測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將環境問題的發展趨勢以及質量現狀及時、准確、全面地反映出來,從而將科學的依據提供給環境規劃、污染控制以及環境管理。物理和化學監測是傳統的、主要的環境監測的方法,由於現在人們使用的化學物品的數量和品種正在不斷增長,因此不管是在效率上還是基本上,傳統的物理和化學檢測方法已經不能夠使監測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滿足。在這種情況下,生物檢測作為一種新的環境監測方法。

1 生物監測的分類和原理概述

1.1 生物監測的分類

1.1.1
以生物的生長環境為根據進行監測:以生物的生長環境為根據可以將生物檢測方法劃分為主動生物檢測以及被動生物檢測,所謂的主動生物監測主要是將生物體在控制條件下轉移到監測點,從而開展各種參數測試。所謂的被動生物監測主要是通過對污染環境中天然存在的生物個體和群落的反映對環境狀況進行評價。

1.1.2
以生物的分類為根據進行監測:通常可以將生物分類監測劃分為微生物檢測、植物監測以及動物監測,生物監測良好的指示劑就是各種環境介質中的生物,比如指示植物、蚯蚓以及魚類。微生物監測主要是通過對微生物群落在環境中的功能和變化進行監測,從而將環境污染狀況反映出來。

1.1.3
以生物所處的主要環境介質為根據進行監測:以生物所處的主要環境介質為根據可以將生物監測劃分為土壤污染、水體污染以及大氣污染的生物監測,植物是監測大氣污染的主要生物;葉綠素a測定法以及生物群落法是對水體生物監測的主要方法;酶活性的測定、土壤微生物、指示植物和動物監測是主要的土壤監測方法。

1.1.4 以生物學層次為根據進行監測:生物學層次為根據可以將生物監測劃分為行為測試、生物測試以及生態監測等方法。

1.2 生物監測的主要原理

生物學理論以及生態系統理論是生物監測的主要理論基礎,由於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同時兩者之間還不間斷地進行能量以及物質的交換,一旦環境受到污染,生物體內就會有污染物的遷移和蓄積現象,最終引起環境中各級生物出現生理生化、生長發育情況以及分布情況的變化,比如藻類的光合作用強度和細胞密度會帶水環境受到污染的情況下發生變化。監測主要是通過生物對環境污染的反應為根據對環境污染的程度和狀況進行度量和反映。

2 生物監測方法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2.1 生物群落監測法的應用

生物群落監測法主要是監測水體污染,同時也可以在大氣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監測中進行應用,比如水生生物的群落結構和個體在水體出現污染情況之後就會出現明顯變化,一些敏感生物會消亡,而一些抗性生物則會生長得越來越旺盛,因此就會產生非常單一的群落結構。利用對生物群落變化的監測能夠將污染狀況很好地反映出來,其中最為主要的指示生物就是魚類、底棲動物、著生動物以及浮游生物等。

怎麼測試COD

COD測試方法有五種,比較准確的是重鉻酸鹽法。

1、重鉻酸鹽法

化學需氧量測定的標准方法以我國標准GB11914《水質化學需氧量的測定重鉻酸鹽法》和國際標准ISO6060《水質化學需氧量的測定》為代表,該方法氧化率高,再現性好,准確可靠,成為國際社會普遍公認的經典標准方法。

其測定原理為:在硫酸酸性介質中,以重鉻酸鉀為氧化劑,硫酸銀為催化劑,硫酸汞為氯離子的掩蔽劑,消解反應液硫酸酸度為9mol/L,加熱使消解反應液沸騰,148℃±2℃的沸點溫度為消解溫度。

2、高錳酸鉀法

以高錳酸鉀作氧化劑測定COD,所測出來的稱為高錳酸鉀指數。

3、分光光度法

以經典標准方法為基礎,重鉻酸鉀氧化有機物物質,六價鉻生成三價鉻,通過六價鉻或三價鉻的吸光度值與水樣COD 值建立的關系,來測定水樣COD 值。

4、快速消解法

經典的標准方法是迴流2h 法,人們為提高分析速度,提出各種快速分析方法。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提高消解反應體系中氧化劑濃度,增加硫酸酸度,提高反應溫度,增加助催化劑等條件來提高反應速度的方法。

5、分光光度法

化學需氧量(COD)測定方法無論是迴流容量法、快速法還是光度法,都是以重鉻酸鉀為氧化劑,硫酸銀為催化劑,硫酸汞為氯離子的掩蔽劑,在硫酸酸性條件測定COD 消解體系為基礎的測定方法。

(9)生態系統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COD的生態影響:

化學需氧量高意味著水中含有大量還原性物質,其中主要是有機污染物。化學需氧量越高,就表示江水的有機物污染越嚴重,這些有機物污染的來源可能是農葯、化工廠、有機肥料等。如果不進行處理,許多有機污染物可在江底被底泥吸附而沉積下來,在今後若干年內對水生生物造成持久的毒害作用。

在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後,河中的生態系統即被摧毀。人若以水中的生物為食,則會大量吸收這些生物體內的毒素,積累在體內,這些毒物常有致癌、致畸形、致突變的作用,對人極其危險。

若以受污染的江水進行灌溉,則植物、農作物也會受到影響,容易生長不良,而且人也不能取食這些作物。但化學需氧量高不一定就意味著有前述危害,具體判斷要做詳細分析,如分析有機物的種類,到底對水質和生態有何影響。是否對人體有害等。

如果不能進行詳細分析,也可間隔幾天對水樣再做化學需氧量測定,如果對比前值下降很多,說明水中含有的還原性物質主要是易降解的有機物,對人體和生物危害相對較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COD

閱讀全文

與生態系統檢測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乳腺癌治療方法及中葯 瀏覽:552
老年人駝背有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742
圖片批量重命名編號的方法 瀏覽:283
目前測量兒童發育最常用的方法 瀏覽:437
重鏈沉積病最新治療方法 瀏覽:5
斑禿怎麼治療方法好 瀏覽:936
如何做香乾好吃的方法 瀏覽:507
室外管道連接的方法 瀏覽:471
西紅柿盆栽種植方法 瀏覽:795
綠植牆怎麼製作方法 瀏覽:179
如何培養孩子認識字的方法 瀏覽:351
小天鵝冰箱門拆卸安裝方法 瀏覽:495
在教學方法的運用過程中 瀏覽:917
鬆手剎的正確方法 瀏覽:774
芋頭怎麼煎好吃又簡單的方法 瀏覽:362
計算用電器電功率的簡便方法 瀏覽:657
幼兒舞蹈教學方法示範 瀏覽:452
用菜籽油炸薯片要用簡便的方法 瀏覽:527
提魚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850
記憶拼貼的訓練方法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