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太極拳中如何松腰松胯
先將兩胯根後收,不讓胯前頂或外凸。常見的拳病表現為:站樁時兩胯前頂,身體上肢後仰,腰背緊綳,膝關節受力過大,前腳掌發飄;練拳時實腿一側的胯外凸,造成兩胯不平,身法不正。要解決兩胯前頂和外凸,首先要在靜態下找到解決的方法,找到胯不外頂的感覺和狀態,然後再應用到拳架練習中。
首先採用無極樁的姿勢,用兩手的拇指將胯根同時往後按壓,促使兩胯根向後內收,外形和感覺好象是兩胯內合。胯根內收後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導致兩膝內合扣襠,解決方法:向兩側調整膝蓋位置,以兩腳「平實踏地,均勻受力」為雙膝是否合適為標准。二是胯根內收後導致翹臀、命門內凹、腰脊緊綳。
調整方法是腰部放鬆,向下坐臀。腰、胯、膝調整到位後的感覺:一是身體上肢的重量能順暢沉到兩腳,感覺兩腳踏地平實;二是兩條大腿上方肌群吃力酸沉,待腿部力量增強和負重適應後,腿部酸沉和緊綳感會逐漸緩解或消失。
掌握無極樁「收胯」的方法後,再練習虛實樁:兩腳左右平開步,分清虛實,兩腳尖自然朝前,膝蓋內扣。同樣先用拇指將實腿胯根向里按壓,將腹股溝合住;然後再按壓虛腿的胯根,使其落胯下沉,身體的方向會自然調正。如果出現翹臀的連帶現象,用「松腰坐臀」進行調整。
胯根的放鬆與內收里合。「收胯」可採用人為強制的辦法,使胯不前頂外凸,而「松胯」則要用意識引導放鬆胯根,將胯根「內收里合」。在練習拳架時,身體任何的一舉一動都是先要松胯下沉,兩胯無論是虛是實,一側胯根一松,身體上肢就會隨之發生偏沉,松左向左偏沉,松右向右偏沉,偏沉幅度大小可以人為控制,但最大不超過45度。松是因,偏沉是果,一松一沉,奧妙無窮。
實腿一側的胯只松沉而身體上肢不發生偏轉,在重心移動時表現為「胯走下弧」,胯松之後身體上肢發生偏轉和下沉,表現為「胯走後下弧」。練拳時身法低,「胯走下弧」用的多,身法高「胯走後下弧」用的多;前後的重心移動,「胯走下弧」用的多,左右的重心移動「胯走後下弧」用的多。不必過分在意胯走的是下弧還是後下弧,關鍵是胯根的一松一沉。逐步掌握實腿一側的「松胯下沉」或「旋轉下沉」尤其重要,身體重心的移動都是通過實腿一側的松胯下沉實現的。
㈡ 練太極拳怎樣松垮松腰
你好,建議先活胯、束腰,再求松胯、松腰吧。
在拳架練習過程中,試問能否做到這些:
1. 腰胯活
每一動作有外形運動之前,先由腰裡啟動。即腰裡先微微轉動,然後軀干,然後四肢,然後手腳。舉例:比如由楊氏太極由起式轉為左捧,先要有腰胯里的微微一動,甚至僅僅是意動,這一動是向右轉動,以此動帶動軀干手臂變為右抱球,而後腰胯微微左轉,變左捧式。
2.腰胯固定(束腰)
腰胯不僅要活,還要穩固,能夠定的牢,所謂練武不練腰,到老一場漂。否則一切都是鏡花水月。舉例:左捧式出,如果左臂接對方的扶按,腰胯要能定住,用腰胯而不是手臂抵抗對方的推力。這里沒談化勁,只談能否抗住力。化勁是有了基本功以後的事情,就像談松胯松腰之前,腰胯要會動,能定一樣。
這里腰活、內動,是太極最基本的東西。正確理解了,太極就到了新的層次,向門里走,不理解,就永遠在手腳上做文章,難以取得實質進步。
至於松胯松腰,是有了功夫以後的狀態,不需要刻意找,一動一靜都符合。想要松腰松胯,先讓腰胯靈活起來,強壯起來吧。
現在很多人一練太極就往松的路子上走,不是不可以,但是這個松是太極的最高境界。在達到最高境界前,人難免犯各種緊、僵。不要緊,既然無法完全避免,索性就研究它。沒有松就沒有緊是不?
一點個人體會,難免偏頗,僅供參考。
㈢ 如何學太極拳的七大松垮方法
太極拳的七大松胯方法
一、縮胯
如果你想要練好太極拳,就一定要首先懂得練習太極的縮胯方法。
縮胯是前腳至後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後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為,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以守為攻(前半部分為防守,後半部分為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
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如泰山,並為後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矩。
在太極拳的很多招式中,都需要練習這種方法。
縮胯運用於攬雀尾的按勢後推,及如封似閉、倒攆猴、海底針,或是其他弓步轉為半馬步的動作中。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鬆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松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靈頂勁)。
落胯要沉穩,要與腳蹬腰發協調順達,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於目標上,產生預期的發放效果。
武當太極拳,太極拳怎麼練,太極拳的松垮方法
落胯是是一種能夠讓你感到放鬆的招式,它並不是隨隨便便簡單的一個動作。
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會習慣本能地去頂。然而進入松透的落胯境界,外力進來時不是被吞入身體,而是被輕松化掉。
太極拳名師林文濤先生應邀在廣西欽州太極推手輔導站教學中說: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於攬雀尾、栽捶、指襠捶等動作中。
三、坐胯
坐胯是在落胯的基礎上,臀部再加點下墜的意思。臀部下墜的時候注意胯仍保持下落,不能挺出去。
坐胯時要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蓋要朝著腳尖的方向微微項一點兒,實腳腳尖有回扣之意,體悟下肢在放鬆狀態下的對拉。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沉脹的感覺。
太極拳名家陳微明先生教授太極推手時指出: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動為主。坐胯用於攬雀尾、摟膝拗步等動作中。
四、塌胯
塌胯與頂頭同是太極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用上說它與沉勁、化勁、發勁等關系密切。
太極拳名師張義敬先生在《太極拳拳理傳真》一書中談到塌胯時說:「太極拳多用弓箭步,初練塌胯,後腿髖關節必然緊張,很不自然,這正是不松的緣故。」
弓箭步的後腿膝關節應微屈,膝關節僵直不對,但彎曲過多髖關節就達不到鍛煉的目的,這真是說來容易做時難。
弓箭步後腿粗看似直非直,其實胯根撐開而松沉,後腿似弓膝微屈。松腰塌胯,目的是求得髖關節的靈活,特別是求得在立身中正下身體的靈活。
小腹是人體重心所在,所謂氣沉丹田、松腰塌胯、開襠、沉氣等等說法,都不過是在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
在髖關節靈活之後,再加以腰部的旋轉自如,才有可能化解對方的來力,求得安穩不敗。一般化勁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沒有經過嚴格的塌胯訓練,是髖關節未能鬆柔靈活的結果。
弓步先落胯,後塌胯。塌胯時腰背部、臀部肌肉放鬆,胯骨自然下垂,胯骨與腳底湧泉穴形成彈弓勢。
太極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極推手教練員學習班上說:發勁時松腰塌胯,對方就跌出去了。塌胯用於攬雀尾的按勢前推,及摟膝拗步、撇身捶等動作中。
五、開胯
這里說的開胯,不是廣義的開胯,而是狹義的開胯,是指左右兩胯的對拉松開、膝蓋外展。胯的對拉松開是以意氣帶動形體,是胯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內藏勻勁的搠松,不是鬆懈式機械的拉開。
開胯後,其勢產生一種既沉穩又靈活的彈力,與意念一起形成整體勁。開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開胯用於單鞭掌、扇通臂等動作中。
六、合胯
合胯是指組成胯關節的各部分向命門穴至會陰穴之間聚合,與腰和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做好合胯能使身勢整體穩固,若合胯與意、氣、勁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穩固。合胯是從外向里合,不是胯關節自身的緊縮和僵死。
合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合胯化勁時則慢些,合至對方來勁化凈即可。合胯用於打虎勢、彎弓射虎等動作中。
七、轉胯
轉胯是指前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水平方向由內轉外或由外轉內的狀態,常用於進退行步時中間過渡的提腳動作,或直勁轉橫勁或橫勁轉直勁的動作中。
若是行步時轉胯,則以胯領起虛腳提起邁出,前實腳轉胯的幅度,以後腳跟、後腳掌、後腳趾先後提起離地為准,轉多了會使身勢歪扭而影響重心,轉少了則提腳不自然,要周身協調,實腳沉穩,虛腳輕靈。
拳諺說「腰胯微轉鳥難飛」,既強調了腰胯在技擊發化勁時的重要性,也說明了部分動作最終的勁力是由身體單側作用到目標上的。在完成技擊過程中,胯關節為了協調整體動作的完成,必須做出相應的轉胯動作。
㈣ 太極拳松胯有什麼習練方法嗎
開活兩胯,操練髖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配合腿法動作而靈活轉使。主要方法有壓、搬、擺、轉等。以橫叉能坐地者為"開"。
做弓步時,後蹬一腿之胯向外向後捌開,或稱"放胯"。坐胯,為步型錯誤之一。做馬步時,臀髖下坐,重心後移,迫使上體前俯,以維持平衡。
馬步樁功訓練要領。即力坐(注)於兩胯而形不變,以求步固勢穩。
不動胯。螳螂拳嘗有"走腰不走胯"之說。
在盤架子中做陳式太極拳單鞭勢、斜形拗步勢、前膛拗步勢時,右(左)膝外展旋轉,以身領手,丹田運轉,勢子結束時兩膝微微內合,使胯撐開,上下相隨,外形如城牆之拱門,達到了「胯撐襠圓」的要求。
㈤ 打太極拳時怎麼做到松腰落胯
對於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來說,欲練松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在。在生理學上所謂的胯,系指股骨上節,大腿的折疊下陷處。換句話說,我們通常把腰和腿之間的部位叫作胯,胯關節由骶髂關節、髖關 節、髖骨與脊柱的韌帶聯合、恥骨聯合、骨盆等部分組成。練松胯的重點之一是體悟搖臀盪胯。所謂搖臀,是以臀部一側胯關節為同心,以骨盆為半徑的旋轉運動; 盪胯則指弧線提胯和弧線落胯運動。放鬆骶髂關節對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時從大腿根部放鬆,注意操練髖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如此達到開活兩胯的作用。如果練拳時真的松開胯,尾閭就如一個鍾錘,向左偏時左胯落的同時,右胯盪起,既而有右胯落時尾閭已經靠過來了,由胯帶動全身直至手指及腳下湧泉。放鬆腹股溝和會陰穴、松腰斂臀(亦俗稱塌腰)對松胯圓襠亦起到較大作用。另外, 注意放鬆胯關節,並放鬆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頂骨盆,夾僵胯部。松胯起碼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輕靈,通過胯關節的肌肉韌帶合理收縮舒張,胯關節的各骨關青能靈活轉動,不產生輔助肌肉韌帶做 負功的現象。二是松腰沉穩,通過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帶領肢體內外運動,恰到好處地使意氣勁合一,能使身體協調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對形體而言,堅持長期科學、系統的胯鍛煉,可使胯范圍渚如骶髂關節、髖關節等關節軟骨增厚,肌腱、韌帶增粗,在骨附著處直徑變大,膠原纖維量增加,從而提高胯關節的抗拉能力及穩固性。通過放鬆伸展性練習,既可使參與關節運動的原動肌力量得到增強,又可使對抗肌的伸展性提高。與此同時,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關節的靈活性,提高了關節的運動幅度。太極拳運動的重心變換離不開胯關節的有效活動。
對修煉太極拳內功而言,以胯襠為主宰的行拳練功,使之以身領手,引動腹內的太極輪轉,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隨、內外相合、 連綿不斷,皆由此而成。陰陽、虛實以及丹田 呼吸全賴胯襠之運轉,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稱推手)的練習,在內則是丹出的運轉,最後練就心意合一,由丹出統帥整個身體的運動。勁力的基礎在腳下,其動能的來源是腰胯。胯根是軸心,帶動各關 節進行運動。襠勁轉圈由外達內,由內達外,渾然一體。
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鬆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松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 上領勁(即虛靈頂勁)。要落胯沉穩與腳蹬腰發 協調順達,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於目標上,產生預期的發放效果。落胯應足放鬆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 ,仍習慣本能去頂。然而,進入松透的落胯,外力進來不是被吞入身體,就抑或是被輕松化掉。太極拳名師林文濤先生在教學中常說:「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 捷。」落胯用於攬雀尾、栽捶、指襠捶等動作。
㈥ 太極拳中如何松腰松胯
太極拳明師林泉寶先生在《武當太極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夥強盜在江河中搶劫客船財物,並把所有船上的人捆綁其手腳後拋向江中,船上許多人會游泳但均因手腳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們習慣於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這些姿勢都是以手腳的動作來游劃,而豚泳是以身體的扭動來前進的,可從不依靠肢體的動作。雖然游泳和太極拳並無直接的聯系,但這個故事對我們練習太極拳強調「以身領手」,以身法來統帥太極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啟迪的。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初級時是以手領手,也就是以手指揮整個太極拳運動;然後是以身領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運動,每一招一式,一切運動之主宰皆由胯節指揮。太極拳名家鄭悟清先生曾經有這樣的比喻,以此說明胯在太極拳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淺出地說:木偶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當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種動作時,都是用台下演員的手來指揮,演員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極拳的胯動作也是同樣道理,一切動作的變化莫測全依賴胯的動作。以胯根為主宰,牽連發動全身運動。通俗點說,通過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開張以及旋動整合起來,帶動周身骨骼聯動出擊,化節節分開,發節節合攏,就是這樣依靠胯部運動來發力傳勁。譬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出擊,乃是由胯襠(襠是指會陰部分和兩大腿根內側)把手擊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襠把它收回來。收與放全憑胯間。又如推手練習,對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並向我中心發勁,而我雖然被對方封著左手,但我的胯襠己轉換,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不進則己,如進必使其落空,因為我的身法己經改變,重心也變了,並相機得勢用勁使對方失去重心跌出。
太極拳名師張志俊先生在《太極技擊功夫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談到腰胯時說:「太極拳理日『不得機不得勢時,腰腿求之』。我認為這里少了一個字,應該是『腰腿間求之』。腰腿間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蓋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剎那間將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將會瞬間斷勁,功虧一簣。會松胯可卸掉對方來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盤穩固,為襠走下弧創造了條件;可加大腰部轉動的幅度,便周身協調;松胯是形成渾元之力的必要條件;松胯有利於調整身法、步法、得機得勢使下肢運行變得輕靈」。本人基本認同張志俊先生對松胯的看法。
松是太極拳的靈魂,整個放鬆功夫最難練的部位應是中、下盤,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為胯是一般人習慣承載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賴骨盆大的緣故吧。大多數人用胯吸收身體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勢種種毛病,所以部分人練成腰酸背痛,脊椎受傷。通常胯放掉的力量會跑到膝蓋上,若膝蓋沒有放掉從胯轉移過來的力量,就容易損傷膝蓋(即為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是人體較大又較為復雜的關節),進而阻礙練功的深入。因為膝關節受傷後,輕則影響走路行動,重則需要找醫生治療,練拳行功難以真正心靜體松,專心聚神。如果進一步把膝蓋力量放掉,轉移至踝(又稱踝關節,由脛、腓兩骨下端與距骨滑車構成)就進入落地生根的階段了。對技擊功夫頗有研究的太極拳名家松緒金先生說:對於太極拳推手、散手而言,一是借人之力;二是借地之力。要練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蓋力量通過踝關節、湧泉穴放入大地。
對於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來說,欲練松胯就先要明白胯的部位。在生理學上所謂的胯系指股骨上節,大腿的折疊下陷處。換句話來說,我們通常把腰和腿之間的部分叫做胯,胯關節由骶髂關節、髖關節、髖骨與脊柱的韌帶聯合、恥骨聯合、骨盆等部分組成。練松胯的重點之一是體悟搖臀盪胯,所謂搖臀是以臀部一側胯關節為圓心,以骨盆為半徑的旋轉動;盪胯則指弧線提胯和弧線落胯運動。放鬆骶髂關節對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時從大腿根部放鬆,注意操練髖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這樣達到開活兩胯的作用。如果練拳時真的松開胯,尾閭就如一個鍾錘,向左偏時左胯落,同時右胯盪起,既而有右胯落時尾閭己經靠過來了,由胯帶動全身直至手指、腳下湧泉。放鬆腹股溝和會陰穴、松腰斂臀(亦俗稱塌腰)對松胯圓襠亦起到較大作用。另外注意放鬆胯關節和放鬆臀部、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頂骨盆,夾僵胯部。松胯起碼要達到二個目的:一是輕靈,通過胯關節的肌肉韌帶合理收縮舒張,胯關節的各骨關節能靈活轉動,不產生輔助肌肉韌帶做負功的現象。二是松腰沉穩,通過松胯更好松腰,以身帶領肢體內外運動,恰到好處的使意氣勁合一,能使身體協調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對形體而言;堅持科學、系統的鍛煉,長期活動可使胯范圍諸如骶骼關節髖關節等關節軟骨增厚,肌腱、韌帶增粗,在骨附著處直徑變大,膠原纖維量增加,從而提高胯關節的抗拉能力及穩固性。通過放鬆伸展性練習,即可使參與關節運動的原動肌力量得到增強,又可使對抗肌的伸展性提高,與此同時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關節的靈活性,提高了關節的運動幅度,太極拳運動的重心變換離不開胯關節的有效活動。
對修煉太極拳內功而言:以胯襠為主宰的行拳練功,使之以身領手。引動腹內的太極輪轉,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皆由此而成。陰陽、虛實以及丹田呼吸全賴胯襠之運轉,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稱推手)的練習,在內則是丹田的運轉,最後練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統帥整個身體的運動。勁力的基礎在腳下,起動能的來源是腰胯。胯根是軸心,帶動各關節進行運動。襠勁轉圈由外達內,由內達外,渾然一體。
襠圓胯撐(中級階段)和松胯活襠(高級階段)這二句話,似乎不難明白,但如何練到位卻是不易練好的。為了讓太極拳愛好者有利於體悟松胯,在這里借雜志園地拋磚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練法與經驗粗略整理,供同道參考,本文運用舉例指楊氏115式太極拳,茲簡單介紹以下:
一、縮胯
縮胯是由前腳至後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後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從以守為攻(前半部分為防守,後半部分為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於泰山,並為後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距。縮胯用於攬雀尾的按勢後推、如封似閉、倒攆猴、海底針,或是其它弓步轉為半馬步的動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鬆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松開時腹部下沉。落胯亦叫沉胯,太極名師孫以昭在《楊式太極真功》一書中說:「沉胯之法,在於先抽胯,其方法是如出左步時,左胯微向後抽,同時右胯微向前挺。反之亦然。這樣不僅可使步子大小一致,而且抽胯後再向下落沉也極為容易,做時注意肩與胯合即成。做到了松豎脊柱,松腰沉胯,就能做到上下成為一個整體,即周身一家,勁起於腳跟,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骨,就能上下兩膊相系,下於兩腿相隨,開合有致,收發有心了。」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靈頂勁)。要落胯沉穩與腳蹬腰發協調順達,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於目標上,產生預期的發放效果。落胯應是放鬆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習慣本能去頂。然而進入松透的落胯,外力進來不是被吞入身體,就抑或是被輕松化掉。太極拳名師林文濤先生應邀在廣西欽州太極推手輔導站教學中說: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於攬雀尾、栽捶、指襠捶等動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礎上,臀再加點下墜的意思。下墜的時候注意胯仍持著落,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時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蓋要朝著腳尖的方向微微頂一點兒,實腳尖有回扣之意。要體悟下肢在放鬆狀態下的對拉,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沉脹的感覺。太極拳名家陳微明先生教授太極推手時指出: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動為主。坐胯用於攬雀尾、摟膝拗步掌等動作。
四、塌胯
塌胯與頂頭懸同是太極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用上說它與沉勁、化勁、發勁等關系密切。太極拳名師張義敬先生在《太極拳拳理傳真》一書中談到塌胯時說:「太極拳多用弓箭步,初練塌胯,後腿髖關節必然緊張,很不自然,這正是不松的緣故。」弓箭步的後腳,膝關節應力微曲,但彎曲過多,髖關節就達不到鍛煉的目的。但膝關節僵直也不對。這真是說來容易做時難,對於初學考者的確是非師指難明的事。粗看後腳似直非直,其實胯根撐開而松沉,後腳似弓膝微屈。松腰塌胯,在求髖關節的靈活,特別是在立身中正身體下的靈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謂氣沉丹田、松腰塌胯、開襠、沉氣等等說法,都不過是在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在髖關節靈活之後,再加以腰部的旋轉自如,才可能化解對方的來力,安穩不敗。一般化勁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沒有終經過嚴格的塌胯訓練,髖關節未能鬆柔靈活的結果」。運用弓步時前落胯,後塌胯。塌胯時腰背部、臀部肌肉放鬆,胯骨自然下垂,胯骨與腳底湧泉穴形成彈弓勢。太極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極推手教練員學習班上說:發勁時松腰塌胯,對方就跌出去了。塌胯用於攬雀尾的按勢前推、摟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動作。
五、開胯
它不是指廣義的開胯,而是狹義的開胯,是指左右兩胯的對拉松開,膝蓋外展。胯的對拉松開是以意氣帶動形體,是胯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內藏勻勁的綳松,不是鬆懈式機械的拉開。開胯後,其勢產生一種既沉穩又靈活的彈力,與意念一起形成整體勁。開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開胯用於單鞭掌、扇通臂等動作。
六、合胯
合胯是指組成胯關節的各部分向命門穴至會陰穴之間聚合,與腰和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做好合胯能使身勢整體穩固,若與意、氣、勁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穩固。合胯是從外向里合,不是胯關節自身的緊縮和僵死。合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合胯化勁時則相機慢些,合至對方來勁化凈即可。合胯用於打虎勢、彎弓射虎等部動作。
七、轉胯
轉胯是指前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水平方向由內轉外或由外轉內的狀態,常用於進退行步時中間過渡的提腳動作,或在直勁轉橫勁一或橫勁轉直勁的動作。若是行步時轉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邁出,前實腳轉胯的幅度以轉至後腳跟、後腳掌、後腳趾先後提起離地之時為准。轉多了會使身勢歪扭而影響重心,轉少了則提腳不自然,要周身協調。實腳沉穩,虛腳輕靈。拳諺說:「腰胯微轉鳥難飛」,既強調了腰胯在技擊發化勁時的重要性,也說明了部分動作最終的勁力是由身體單側作用到目標上,在完成技擊過中,胯關節為了協調整體動作的完成,必須作出相應的轉胯動作。
八、旋胯
旋胯是指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立圓方向由下轉上的狀態,用於橫向行步中間過渡時的提腳、收腳動作。譬如雲手、十字手等動作。旋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橫向移步靠攏或邁出,虛腳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腳跟、腳掌、腳趾先後提起離地之時為好。旋多了會使身勢變形而影響重心的穩定度,旋少了則提腳不順。要周身協調,實腳沉穩,虛腳輕靈。
九、脫胯
脫胯是指髖臼和股骨頭好似脫開一樣的感覺,故有「胯松欲脫」之說,常用於右左分腳、踢腳、蹬腳等動作。太極拳的起腳擊打動作主要是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的髖關節來完成,又有胯關節周圍的韌帶、髂骨股韌帶、恥骨囊韌帶、坐骨囊韌帶等和腰肌、腹肌、盆帶肌、大腿肌等輔助完成,不同的腳打動作是一個復雜的協調工作。踢腳或蹬腳時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腳尖或腳跟,以腳的末端上領,這樣做法可以減少胯關節的支配意識,無意間就把胯關節放鬆了。還要做好整個身勢的虛實變換,若能配合丹田內氣發放則效果更好。
十、提胯
提胯是指實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下松沉,同時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爭的松胯狀態。用於提手上勢、金雞獨立等動作。提胯利用上下折疊的勁道,能較好的傳遞地面反座力,達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來打擊對方。
十一、送胯
送胯亦俗稱跟胯,指對應前腳膝關節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應意念命門穴把胯側前送去,或者想著骶骨托起胯關節向側前推去,有如太極拳名家葉大密先生所說:「尾閭如行舟之舵」的意思。此時注意放鬆會陰穴和腹股溝、膝關節,讓腰、胯、腿的肌肉、韌帶恰到好處。送胯前腳是虛腳有虛腳的用法,是實腳亦有實腳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間過渡動作不一樣。由胯將勁力傳達至腰部,以爆發內勁將對方擊打、發放,如果在送胯動作做成縮胯(除了用於引化的縮胯之外)會使胯關節本身及附著在胯關節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肉、韌帶出現負功,將起於腳的部分氣力在胯關節處被抵消或改變方向,錯失機會和勢能,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擊打、發放效果。恰到好處的送胯,是得機得勢的表現。送胯用於斜飛勢、白蛇吐信、邊化邊發的動作等等。
十二、抽胯
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點(但是不能著意用力向前挺),同時髖關節向上翻的松胯狀態。有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虛腳從腳跟、腳掌、腳趾很自然的帶起離地,用於進、退行步的虛實轉換。
十三、扣胯
實腳的胯根內收,俗稱扣胯。扣右胯時如把右手拇指放在右腿腹股溝,拇指就會有被胯含咬的感覺,故有老師稱「扣胯」為「咬胯」。實腳胯根內扣能帶動虛腳掌、虛腳趾離地(虛腳跟先由實腳轉胯帶動離地),比如用於掤手上勢與攬雀尾中間的過渡動作,單鞭掌與提手上勢中間的過渡動作等等。初學者扣胯的常見毛病是凸臀,扣胯的的要領是胯根內扣時,放鬆腹股溝,放鬆臀部和腰背的肌肉,做到含胸拔背、垂臀,放鬆大椎穴往上領,同時放鬆腰背、臀部往下沉。扣胯時,實腳沉穩,虛腳輕靈。
以上介紹了十三種松胯狀態,便於習拳者在盤拳架、練推手時對號入座自查。這個動作哪個勢是否松開了胯?太極拳特有松活的感覺是否良好?起落猶似貓行的太極步包含落胯、塌胯、轉胯、扣胯、抽胯、送胯等,多練太極步,練好太極步,對於體悟松胯很有幫助。十三種松胯狀態中,落胯、塌胯、轉胯、扣胯較為重要。
太極拳是門內家拳,有看得見的形體動作,亦有不易觀察的內功運行。腰胯在太極拳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如何具體運作,用文字詞句來描述表達,其准確性的難度是很大的,故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說。由於本人掌握太極拳技藝有限,文字整理水平亦有限,恕有某些細節內容文不達意。所以說練拳者在聆聽了明師的指教講解後,還得在明師的同意下,用手撫摸一下明師示範動作松胯時骨、肉、皮的變化,這樣學法心中有數,比較明白。要想活胯首先從鬆柔入手練起,對於成年人學練太極拳,由於胯骨、胯肌肉、胯韌帶鈣化變硬,所以相對青少年來說,中年、中老年人不易把胯松開,二、三年時間能松開胯,己經算是較快的了。除了盤拳架、練推手之外,還要在明師指教下練些抖松胯骨肉、平圓立圓轉胯的輔助功法(注意的是不要誤練成扭胯翹臀的舞蹈基本功),提高支配胯部靈活運動的意識與能力。但是真正的松胯仍在用意,不用拙力。
㈦ 太極拳如何松肩松胯
1.松肩叫沉肩。要松肩,先體會胳膊的「松」感覺,兩腿站直後彎腰,兩臂自然下垂,感受此時的肩部、肘部、腕部的感覺,記住這種感覺,在練拳中始終保持這種感覺。
檢查肩關節,想像著這兩條胳膊不屬於自己,而像兩件身外物掛在肩上,手指就會慢慢有腫脹的感覺,如果微微把手指張開,感覺更強,如此長時間練習,就可以將胳膊「松」透。
在練習中,注意肩膀不能上提,注重上肢梢節的「松」,手指千萬不要用力,尋找或者保持「松」透的感覺,即漲、熱、麻的感覺,彷彿有細繩拴在手腕處,來牽動兩臂上移,長期如此練習,胳膊松透指日可待。
經過上述方法練習,肩關節好「松」開,肩胛骨不容易「松」,但只要肩關節由著肘尖的動作方向外展,不久肩胛骨也會「松」開。
肩胛骨「松」開後,兩手臂才能內勁貫通,含胸後形成拔背,含胸拔背、勁由脊發就是這個道理。
但如果肩胛骨沒「松」開、內勁沒貫通,而是僅僅用意念執著妄想,往往會引起後背、脖子僵硬,身體不能中正,練到肩胛骨「松」開後,自然一點即通、一說就明,這是初學者必須注意的一點。
松垮分為好幾種:
一,縮胯是前腳至後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後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為,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以守為攻(前半部分為防守,後半部分為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
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如泰山,並為後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矩。
在太極拳的很多招式中,都需要練習這種方法。
縮胯運用於攬雀尾的按勢後推,及如封似閉、倒攆猴、海底針,或是其他弓步轉為半馬步的動作中。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鬆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松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靈頂勁)。
落胯要沉穩,要與腳蹬腰發協調順達,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於目標上,產生預期的發放效果。
武當太極拳,太極拳怎麼練,太極拳的松垮方法
落胯是是一種能夠讓你感到放鬆的招式,它並不是隨隨便便簡單的一個動作。
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會習慣本能地去頂。然而進入松透的落胯境界,外力進來時不是被吞入身體,而是被輕松化掉。
太極拳名師林文濤先生應邀在廣西欽州太極推手輔導站教學中說: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於攬雀尾、栽捶、指襠捶等動作中。
三、坐胯
坐胯是在落胯的基礎上,臀部再加點下墜的意思。臀部下墜的時候注意胯仍保持下落,不能挺出去。
坐胯時要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蓋要朝著腳尖的方向微微項一點兒,實腳腳尖有回扣之意,體悟下肢在放鬆狀態下的對拉。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沉脹的感覺。
太極拳名家陳微明先生教授太極推手時指出: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動為主。坐胯用於攬雀尾、摟膝拗步等動作中。
四、塌胯
塌胯與頂頭同是太極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用上說它與沉勁、化勁、發勁等關系密切。
㈧ 打太極拳怎樣做到松腰松胯
太極拳拳譜有雲:「主宰於腰」;「腰如纛」;「腰如車軸」;「刻刻留心在腰間」等句。今習太極拳者,大部份都遵從「主宰於腰」這拳理。但對腰動的理解,卻莫衷一是,在走架、推手間,大部份都是雙腳站在地上不動,將腰部轉左,轉右使上身轉動。但這是腰的周邊在動,並不是由腰軸作為動的動源,這是學拳者對腰的 誤解而引起。看拳譜,要准確理解拳譜的意思方能練得對。「腰如纛」:纛是旗桿,大旗在風中飄動時旗桿並不會動,這是整枝旗的中心,意思是腰是人的中心。 「腰如車軸」:軸亦是輪子的中心,輪子動,軸是不動的,亦有相同的意義。其中一點很重要,纛與軸皆不能彎曲,否則會給旗或車輪的整體的動有不良影向。拳譜上指的腰是指脊椎的部份,並不是指整個身體的中部。練太極拳要將身體變成一個立體圓球,當球停在地上,其接觸點便是中,只是一個小點。推手時沾與走,意應放在中軸,只要中軸微轉,對方便會落空。如將意轉動身體,因為面積大,對方手落空,肘便可跟上,肘落空身便可靠上來,沒完沒了。要「刻刻留心在腰間」才能支撐八面,身體才可一動無有不動,所以方能「主宰於腰」。
武式太極拳有身法十要,其中松胯擴膝是兩種不可分割開的動作,目的是把身體立體圓形的左右兩面都充滿,使身體成為一個完整的立體圓球。動作的過程是先把胯松開,讓身體的重量往腳掌流去,流動之間重量把膝蓋往左右兩邊推開,使重量全部流往腳掌,而圓球的左右也由此而完成。今天練太極拳的人,很多都誤將松胯擴膝作為蹲身屈膝。我們平日站在地上是由身體各關節平均的承託身體的重量。練太極拳時要求放鬆全身,如不能導引自身的重量到腳掌,由大地承擔,某些不能松開的關節,便會承受過多的重量。日久得不到改善,關節便會受傷。蹲身屈膝正正是把重量集結在膝蓋這兩點,這便解答了為何現今很多練太極拳的人感到膝蓋疼痛的問題。
郝月如先生用了裹襠及吊襠兩個動作名稱來描述怎樣做到松胯擴膝。裹襠除了可以協助松胯外還有另外一個作用。我們做涵胸拔背只能將意氣充滿背部的上方,命門以下則未能圓滿。做裹襠時,我們將左右盤骨如涵胸一樣將膊往前往內送,背部未能圓滿的的下方便會滿起來。因為左右盤骨張開,平日迫緊脊椎的肌肉便會松開。吊襠是用意念將身體重量從兩肩流入背,注入脊椎,往尾閭流去。由於迫緊脊椎的肌肉已經松開,重量會將尾閭往下推,繼而流過大腿內側,把膝蓋左右推開,最後到達腳掌。做吊襠,另外一點須留意的,要將大腿內側的頂部往左右張開,有如一個倒轉的 U 字。這會擴大盤骨的擴張度,令尾閭更方便往下流。
㈨ 太極拳中的松胯是什麼松胯後感覺是怎樣的
我來說下,比如你騎自行車的時候,車鏈老化,肯定不好騎,如果車鏈加滿潤滑油,就很容易了,一腳蹬下去,整個踏板都下去了,松胯就是這樣的感覺,稍微來點力量就會帶動整個腰身的運動,就是松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