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基因突變檢測方法
基因突變檢測方法:
PCR-SSCP法是在非這性聚丙烯醯胺凝膠上,短的單鏈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構象,一個鹼基的改變將影響其構象而導致其在凝膠上的移動速度改變。其基本原理為單鏈DNA在中性條件下會形成二級結構,這種二級結構依賴於其鹼基組成,即使一個鹼基的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二級結構而出刺同的遷移率。由於該法簡單快速,因而被廣泛用於未知基因突變的檢測。
異源雙鏈分析法(HA)
HA法直接在變性凝膠上分離雜交的突變型一野生型DNA雙鏈。由於突變和野生型DNA形成的異源雜合雙鏈DNA在其錯配處會形成一突起,在非變性凝膠中電泳時,會產生與相應的同源雙DNA不同的遷移率。該法與SSCP相似,所不同的是SSCP分離的是單鏈DNA,HA法分離的是雙鏈DNA,也只適合於小片段的分析。
突變體富集PCR法(mutant-enriched
PCR)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ras基因家族某個密碼子部位存在已知的限制性內切酶位點,如K-ras基因第12密碼子的BstNI位點,第13密古巴子有BgⅠⅡ位點。用鏈續二次的巢式PCR來擴增包括K-ras第12、13密碼子的DNA片段,在兩次擴增反應之間用相應的內切酶消化擴增的DNA片段,野生型因被酶切而不能進入第二次PCR擴增,而突變型則能完整進入第二次PCR擴增並得到產物的富集。
㈡ 如何採用遺傳互補試驗驗證植物顯性突變基因和隱性突變基因的生物功能
【摘要】目的:探討核苷酸切除修復交錯互補基因1(ERCC1)在人結直腸癌中的表達水平,分析其與鉑類葯物化療敏感性及生存時間的關系.方法: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行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45例和剖腹探查術患者18例的標本為材料,採用免疫組織化學Elivision法檢測其ERCC1表達水平.其中40例復發、轉移及晚期患者行草酸鉑為基礎方案化療.所有入組患者隨訪6年.結果:腫瘤組織中ERCC1的陽性率為52.08%,低於對照組.病理分級與ERCC1的陽性率之間有關(P=0.040),病理分級越高,ERCC1陽性率越低,表達強度越弱.ERCC1陰性者鉑類葯物化療有效率為60.00%(12/20),而陽性者則為25.00%(5/20),二者之間具有統計學差異(P=0.025);Cox回歸分析顯示ERCC1表達為結直腸癌患者獨立預後因子(P=0.048).結論:ERCC1表達可作為預測結直腸癌患者對鉑類葯物敏感性及預後判斷的指標之一.
㈢ 常用的基因突變檢測方法有哪些
1、焦磷酸測序法
測序法的基本原理是雙脫氧終止法,是進行基因突變檢測的可靠方法,也是使用最多的方法。但其過程繁瑣、耗時長,靈敏度不高,對環境和操作者有危害,故在臨床應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
焦磷酸測序法適於對已知的短序列的測序分析,其可重復性和精確性能與SangerDNA測序法相媲美,而速度卻大大的提高。
焦磷酸測序技術產品具備同時對大量樣品進行測序分析的能力。為大通量、低成本、適時、快速、直觀地進行單核苷酸多態性研究和臨床檢驗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技術操作平台。
2、微數字聚合酶鏈反應
該方法為將樣品作大倍數稀釋和細分,直至每個細分試樣中所含有的待測分子數不超過1個,再將每個細分試樣同時在相同條件下聚合酶鏈反應後,通過基因晶元逐個計數。該方法為絕對定量的方法。
3、聚合酶鏈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技術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是一種用於放大擴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它可看作是生物體外的特殊DNA復制,PCR的最大特點是能將微量的DNA大幅增加。該法一般用於檢測已知的突變位點。
因此,無論是化石中的古生物、歷史人物的殘骸,還是幾十年前兇殺案中兇手所遺留的毛發、皮膚或血液,只要能分離出一丁點的DNA,就能用PCR加以放大,進行比對。這也是「微量證據」的威力之所在。
由1983年美國Mullis首先提出設想,1985年由其發明了聚合酶鏈反應,即簡易DNA擴增法,意味著PCR技術的真正誕生。到如今2013年,PCR已發展到第三代技術。1976年,台灣科學家錢嘉韻,發現了穩定的Taq DNA聚合酶,為PCR技術發展也做出了基礎性貢獻。
PCR是利用DNA在體外攝氏95°高溫時變性會變成單鏈,低溫(經常是60°C左右)時引物與單鏈按鹼基互補配對的原則結合,再調溫度至DNA聚合酶最適反應溫度(72°C左右)。
DNA聚合酶沿著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補鏈。基於聚合酶製造的PCR儀實際就是一個溫控設備,能在變性溫度,復性溫度,延伸溫度之間很好地進行控制。
4、高效液相色譜法
該方法是基於發生錯配的雜合雙鏈DNA與完全匹配的純合雙鏈DNA解鏈特徵的差異而進行檢測的,可檢測出含有單個鹼基的置換、插入或缺失的異源雙鏈片段。
與測序法相比,該法簡單、快速,不僅可用於已知突變的檢測,還可用於未知突變的掃描。但只能檢查有無突變,不能檢測出突變類型,結果判斷容易出錯。
5、單鏈構象異構多態分析技術
依據單鏈DNA在某一種非變性環境中具有其特定的第二構象,構象不同導致電泳的遷移率不同,從而將正常鏈與突變鏈分離出來。與測序法相比,靈敏性更高。
㈣ 如何判斷是顯性突變與隱性突變
在遺傳病中,先找2個患同種病的個體,子代有不患病的個體,表示該病顯性遺傳,若無,再找子代患病,親本不患病,則該病隱性遺傳。
㈤ 基因突變中是顯性突變還是隱性突變是怎樣判斷的
顯性突變:aa→Aa
隱性突變:AA→Aa
(1)對於性細胞:
如果是顯性突變,可通過受精過程傳遞給後代,並立即表現出來.
如果是隱性突變,當代不表現,只有等到第二代突變基因處於純合狀態才能表現出來. (2)對於體細胞:
如果顯性突變,當代表現,同原來性狀並存,形成鑲合體.突變越早,范圍越大,反之越小. 如果是隱性突變,當代不表現.
一般較多的是隱性突變.
常染色體遺傳:與性別和性染色體無關,與常染色體有關,即基因位於常染色體上的遺傳,特點:男患=女患
伴性遺傳:與性別和性染色體有關,常見的是伴X遺傳:男患多於女患(伴X隱);女患多於男患(伴X顯),還有伴Y遺傳:男傳子,子傳孫
㈥ 怎麼用自交法驗證是顯性突變還是隱性突變
教材定義的是:
如果是顯性突變,即aa→Aa,
如果是隱性突變,即AA→Aa。
所以自交後,無論是顯性突變還是隱形突變,都是突變成Aa,
都會在子代出現性狀分離,
Aa與Aa自交後代中,AA:Aa:aa=1:2:1。在子代中,
如果原性狀占子代所有性狀中的1/4,即可判斷原性狀為aa,之前的突變為顯性突變;
㈦ 高中生物。如圖。怎麼判斷突變是顯性突變還是隱性突變
這是發生在X染色體上的顯性突變。
野生型的基因型是XaXa和XaY,
突變型的雌蠅的基因型是XAXa(注意:突變只能一個基因突變),
這只突變雌蠅與野生型雄蠅交配,也就是
XAXa與XaY,
下一代是XAXa(突變型)、XaXa(野生型)、XAY(致死)、XaY(野生型)。
你自己看一下是不是與題意一致。
㈧ 怎樣判斷顯隱性突變
表現出原來沒有的性狀的突變是顯性突變
突變後自身不表現的性狀,但後代表現了,即為隱性突變
㈨ 確定某種突變是顯性突變還是隱性突變的方法有什麼
無中生有為隱形,記為無語
㈩ 怎樣鑒定隱性突變
如果是隱性突變,有幾種方法檢測。
1、自交,讓突變個體自交。出現隱性性狀則發生了隱性突變
2、如果是植物,可用單倍體育種技術。
3、如果顯性配子和隱性配子表現出不同的特性,我們可以用花粉鑒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