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途徑和方法是() A、人民民主專政B、發展社會生產
社會主義制度本身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毛澤東以中國的實踐經驗為基礎,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提出了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不斷得到解決。
(1)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根本方法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課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得以解決,這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可以促進生產力發展。但是只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說法。社會主義社會除了基本矛盾還有其他矛盾,不能說都靠社會主義制度來完善,像敵我矛盾就不行。
⑵ 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途徑和方法是什麼
改變不適應甚至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穩定基本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並改革其具體形式。
在一切社會中都存在的制約社會其他矛盾及其運動的矛盾,即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方式的兩個方面。
它們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按照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進行的,即改變不適應甚至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穩定基本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並改革其具體形式。
(2)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根本方法擴展閱讀: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這兩對基本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規定社會的性質和基本結構,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兩對基本矛盾包含著3個要素,即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它們之間相互聯結、相互制約、相互作用著。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種層層決定和層層反作用的關系,構成了以生產力發展為最終動因的整個社會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一般規律。
⑶ 如何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 (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 根本任務)
人類社會,是一個矛盾的社會,問題以矛盾的形式存在。任何社會形態都充滿了各種矛盾,而紛繁的矛盾中,只有一個是當時的主要矛盾。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義社會在中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共產黨人解決問題講方法,也就是找當前的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決了,一大批與主要矛盾相生的次要矛盾也就隨之解決了。然後再找尋主要矛盾,解決之。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前,主要任務是進行社會革命,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解放生產力。
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並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之後,主要任務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大力發展生產力。
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國家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所在。
(3)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根本方法擴展閱讀: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
3、以人為本,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4、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5、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6、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使它們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社會政治穩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無差別的社會。
7、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目標又是過程,需要經過長期奮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實現。
參考資料:中國甘肅網-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過程
⑷ 解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徑是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既存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又貫穿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始終,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和特點,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具有「又適應又相矛盾」的特點。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基本矛盾的表現,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有賴於主要矛盾的解決,而一定歷史階段的根本任務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所以,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與根本任務實質上是一致的。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必須通過社會主義制度自身的不斷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基本形式。
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首先,改革不是要改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而是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具體體制。因為當具體制度和具體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束縛生產力發展時,就需要通過變革體制完善基本制度,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其次,改革不是要拋棄社會主義而是要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改革總的目的是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鞏固黨的領導,有利於在黨的領導下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
再次,中國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這是由改革的任務決定的。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場根本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落後面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變落後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改變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經濟基礎變化的部分,改變一切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適應於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
⑸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解決依靠什麼方法
發展生產力 解放生產力
⑹ 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途徑是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自身的自我調節,不斷得到解決,也可以通過改革來解決。a選項中消除一切不利因素明顯錯誤。一切不利因素是沒法完全消除的。c選項中,將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而國外,並不實行這一制度。d選項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並不能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⑺ 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途徑和方法是什麼
發展社會生產力
⑻ 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途徑和方法是什麼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這兩對矛盾存在並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動力。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敵對階級之間的劇烈的對抗和沖突,必須經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矛盾的社會革命才能解決。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私有制變成了公有制,社會基本矛盾已不再具有對抗的性質,而是通過大量的人民內部矛盾表現出來。
可以借鑒:
1、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發展動力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會主義社會同樣存在矛盾,正是這些矛盾的運動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不斷身前發展。(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3)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同甚社會形態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質、矛盾運動的特點、解決矛盾的途徑及方式等方面有著本質的不同。社會主義的矛盾不表現為劇烈的沖突和對抗,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自我調整和完善而不斷得到解決,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在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4)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發展,它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的狀態、性質、解決途徑等的深刻論述,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分析社會主義社會客觀存在的基本矛盾;引導人們在實踐中努力探尋正確有效的方式方法去處理和解決這些矛盾提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社會主義改革奠定了哲學基礎,提供了理論依據。
2、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
(1)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樣兩類社會矛盾,這兩類矛盾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敵我之間的矛盾是對抗性質的矛盾,人民內部的矛盾,在勞動人民之間說來,是非對抗性質的。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發球人民內部矛盾。(2)兩類矛盾性質不同,解決方法也根本大法不同。敵我矛盾是分清敵我的矛盾需要用強制的、專政的方法來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是分清是非問題,只能用民主、說服的教育方法,即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去解決。(3)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毛澤東提出了一系列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針、政策,如在經濟上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政治上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文化上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等。(4)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總目的是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為了團結全國各族人發身自然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和文化,鞏固社會主義新制度,建設社會主義新國家,這一思想不僅在當時對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經濟有重大的指導意義,而且對我們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5)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除了對抗性的一面外,還有非對抗性的一面,是作為人民內部矛盾來處理的。官僚資本主義已經被除數消滅,民族資產階級是民主革命的動力,與無產階級有過合作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它們擁護黨的領導,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在人民民主專政政權中,明確將民族資產階級包括在人民范疇之內。
相關知識點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較嚴重;等)。
2、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答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這些基本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要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完善社會管理,保持社會安定有序;激發社會活力,增進社會團結和睦。(「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目標包括:基本公共服務明顯加強;國發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2.23億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提高到80%以上;貧困人品繼續減少;防災減災能力增強,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
4、我國具備社會和諧進步的有利條件:(1)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將帶動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和城鎮化加快發展,市場潛力巨大。(2)勞動力資源豐富,科技教育具有較好基礎,社會政治保持長期穩定。(3)改革身縱深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將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和發展動力。(4)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