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分辨大清元寶的真假
作為中國古代貨幣,金銀元寶是登峰造極的大額貨幣,凸現了擁有者的財富與身價。如今,藏友們經常見到的元寶以明清兩朝及民國初期留存下來的銀元寶居多。民間收藏的盛行令不少藏友躍躍欲試。究竟如何收藏鑒別古代銀元寶呢?記者為此走訪省收藏家協會專家。
專家指出,近年所發現的造假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李代桃僵」,用鉛錫等金屬冒充銀元寶。因鉛錫會在表面呈現青黑色,因此這類作假手法比較容易辨認。
二是「外強中干」。澆鑄假貨時,將銅塊凝固在銀錠內部,外表鎏銀,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不過因比重不同,這類假銀錠體積大而輕,掂重時手感明顯不同,只要將同規格銀錠掂重對比,即可使之原形畢露。
三是「包藏禍心」。即用灌鉛方法,在真的銀元寶底部挖個小洞,取出內部銀子後灌入鉛,再焊封住洞口。鑒別方法:只要仔細觀察,就可發現底部焊封的洞口留有封焊痕跡。
四是「以新充舊」。造假者用新白銀鑄成老的銀元寶,圖謀老貨的高價。鑒別方法:這種假的老銀錠,在包漿、蜂窩、鑄文款識等方面,都無法逼真展現當時元寶風韻,只要略有收藏常識即可辨別
❷ 家裡有一個大清庫銀元寶,大家幫我看看鑒定一下。
這個 顏色太新了,另外 正面不應該有「招財進寶」這幾個字,因為下面印著庫銀。所以這個應該是仿製的。
真品如圖:
銀元寶,清代貨幣。1985年在吉林省吉林市船營區松北二小區出土。
計3件,現藏吉林市博物館。皆范鑄,重量相同,每個重38兩(按10兩為1市斤計)。形制類似,作馬蹄狀。表面皆有澆鑄時因排氣不暢形成的密集砂眼和長期在地下埋藏形成的土浸斑痕。但三件元寶的尺寸略有差異,其上的字型大小也不一樣:其一,口長1.3、底寬4.5、通高10厘米。
在口內兩側分別列印有「吉林萬源長」朱文楷書印記,並列印有「長記」朱文楷書印記;其二,口長13.3、底寬4、通高9.5厘米,口內字型大小同其一。
其三,口長11.5、底寬5、通高10.5厘米,在口內兩側分別印有「吉林會盛德」朱文楷書字型大小二,「恆記」朱文楷書代號一,另有白文押記二,除其有一「未」字可識,余不能識讀。
從三件元寶的字型大小,知其出自兩個范模,而且是兩家銀號的產物(見照片及拓片)。早期吉林的錢庄(又稱錢鋪、錢局、銀號),主要從事銀錢兌換業務,最初是由商號兼營,後來才形成專業的金融機構。清代,吉林地方開設錢庄,無需得到官府的許可,只要得到同業者數人作保,並向吉林商務會提出申請,獲准後即可開業。
到光緒年間,吉林城內的專業錢庄已進入鼎盛時期,可謂「比戶相望,所在皆是。」到宣統元年(1909年),經吉林商務會登記的錢庄尚有42家之多。其中就有座落在北大街兼營銀爐業的萬源長錢庄。
❸ 我有一個二兩的銀元寶,底部印著大清庫銀,上面寫得東昌造,兩邊寫招財進寶,下面寫足銀,如何鑒定真假
清代一兩34至36克,2兩怎會90多呢?不假才怪!裡面絕對有夾心貨!
❹ 銀元寶怎樣簽定真假
招數一:二觀一察
所謂二觀,即是觀銀色與神韻。葉暉拿出兩枚真品「孫中山頭像銀元」,只見真品色澤潤白柔和,可用手或軟布擦拭包漿,可反射出強烈的亮光。而贗品多為白銅、鉛、錫等合金,顏色發青灰或干白。其次,真幣多為雕版高手雕模,以機器沖軋,圖案精美,齒邊深且有序。葉暉指出一定要看清楚每個細部,最好是用20倍放大鏡,觀察其幣面是否平整光潔,有無砂眼,圖像細微處是否缺失或被改動,有些造假者將六角星改成五角星。
招數二:稱重量
所謂稱即是稱重量,這類銀元一般重量在25.5克至27克之間,每枚真銀元之間誤差不會超過0.4克。而假銀元都摻入了較大比例的銅、鉛、鋅等其他金屬,因此只要用同等體積的假銀元與真銀元比較一下,用手指輕輕一掂,就會發現假銀元輕,真銀元重,一般來說輕了1克以上的即為贗品。
招數三:聽音韻
聽音韻是鑒別真假銀元的主要手法之一。據了解,假銀元材質分銀包銅與銀包圈等多種。葉暉用食指輕托銀元中心部,以另一銀元輕敲邊緣讓記者試聽,真銀元發出的聲音純正婉轉、柔和,聲音悠遠綿長。葉先生說聲音尖銳短促的可能是全銅鍍銀的仿製品,含銅量高的假銀元敲擊聲尖而高,含鋅量高的假銀元聲音脆而響,夾銅或夾鉛的假銀元聲音呆滯而沒有轉音,挖補的銀元聲音低啞或成「啞版」。「此外,也有一些真銀元經過火燒、猛摔產生裂痕或長期受潮後聲音也可能變得反常
❺ 如何辨別銀元寶真假
一、看顏色看包漿。
老銀元寶由於在使用中受人們觸摸,或埋入土中氧化等損傷,銀元寶已自然生成了一層銀銹和包漿,這種銀銹和包漿的顏色大多為灰色或灰褐色,色澤溫潤。銀元寶的顏色除有包漿外,都應是雪白色的發出寶光。
二、看銘文。銀元寶銘文是指鑄造銀元寶時鏨刻或鑄造在銀元寶上的文字,內容歷代不盡相同,大體包括銀元寶鑄造的時間、地點、用途、成色、官員或工匠姓名等。鏨刻銘文是當時為了保證銀元寶的質量,用簽字畫押的方法,表示對經手的銀元寶負責。正因為這樣,卻成了我們今天鑒別真假銀元寶的重要依據。
(5)銀元寶真假的鑒別方法清朝擴展閱讀:
元寶形狀的銀子最開始是從元代出現的,元代使用的銀錠就是雙翹,鑄有元寶二字,後世也沿用這種鑄造方法,只不過在此基礎上會有所改變,不過,即使山東出現大翹元寶、湖南出現小翹龜背元寶,但這種兩頭翹的大元寶依然是主流。
隨著清代銀元寶收藏市場的火爆,市場中也出現大量仿品、贗品。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有人開始用銀子仿照清代銀元寶,不過,因為不是官家鑄造,所以在銀子的成色和重量方面是不同的。
❻ 清代銀元寶怎麼鑒定
清代銀錠依據鑄造地,鑄造時間,大小,鑒定有較大的差異,鑒定真假要看包漿,蜂窩,水波紋,戳記風格等,可以發圖看看!
❼ 清朝康熙年銀錠子如何鑒定真假
鑒別銀錠可以看形狀氣孔
真正的銀元寶為下凹狀
銀錠表面都會存在明顯的蜂窩孔
而假的銀錠一般都沒有氣孔。
❽ 古代銀元寶怎麼分辨真假
三招鑒別銀元真假 專家表示銀元的造假手法總的來說不外乎全造假與半造假,全造假即用現代材質製作假文物銀元,而半造假則是將普通文物銀元稍作改造,建議可通過看、稱、聽等三招基本識別真假。 招數一:二觀一察 所謂二觀,即是觀銀色與神韻。葉暉拿出兩枚真品「孫中山頭像銀元」,只見真品色澤潤白柔和,可用手或軟布擦拭包漿,可反射出強烈的亮光。而贗品多為白銅、鉛、錫等合金,顏色發青灰或干白。其次,真幣多為雕版高手雕模,以機器沖軋,圖案精美,齒邊深且有序。葉暉指出一定要看清楚每個細部,最好是用20倍放大鏡,觀察其幣面是否平整光潔,有無砂眼,圖像細微處是否缺失或被改動,有些造假者將六角星改成五角星。 招數二:稱重量 所謂稱即是稱重量,這類銀元一般重量在25.5克至27克之間,每枚真銀元之間誤差不會超過0.4克。而假銀元都摻入了較大比例的銅、鉛、鋅等其他金屬,因此只要用同等體積的假銀元與真銀元比較一下,用手指輕輕一掂,就會發現假銀元輕,真銀元重,一般來說輕了1克以上的即為贗品。 招數三:聽音韻 聽音韻是鑒別真假銀元的主要手法之一。據了解,假銀元材質分銀包銅與銀包圈等多種。葉暉用食指輕托銀元中心部,以另一銀元輕敲邊緣讓記者試聽,真銀元發出的聲音純正婉轉、柔和,聲音悠遠綿長。葉先生說聲音尖銳短促的可能是全銅鍍銀的仿製品,含銅量高的假銀元敲擊聲尖而高,含鋅量高的假銀元聲音脆而響,夾銅或夾鉛的假銀元聲音呆滯而沒有轉音,挖補的銀元聲音低啞或成「啞版」。「此外,也有一些真銀元經過火燒、猛摔產生裂痕或長期受潮後聲音也可能變得反常。」。祝你好運!
❾ 我有一個銀元寶,底部有大清庫銀字樣,上面寫有嘉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年代不是久遠,值得收藏
❿ 銀元寶怎樣分辨真假
最好去正規的地方買。
銀錠(銀元寶)是指用白銀按一定的形狀和重量鑄造的一種塊狀物,就形制而言,銀錠可分為幾種:船形、條形、餅形,不同形狀的銀錠有著不同的名稱,船形的一般稱銀錠,條形的一般稱銀鋌,餅形的一般稱銀餅。因為人們常見的是船形的一種,也就是元寶。。所以習慣上將銀鋌、銀餅和銀錠統稱為銀元寶。
隨著銀錠收藏的普及,它的收藏價值不斷提高,偽(仿)品就出現了。除了要了解各個時期銀錠形制特點和銘文特徵外,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銀錠的真偽。
觀色
銀錠的顏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在的銀銹,一是內在的成色。
古代銀錠的成色一般都在 95% 以上,含銀量 95% 以下的銀錠是很少見的,尤其是宋元時期的銀錠,銘文上都記載著行人、庫子、秤驗銀庫、監鑄官之類的職務,這些職務就是為了檢驗銀錠成色而設置的。並且,將工匠等姓名鏨刻在銀錠銘文之中,就是為了防止偷工減料的現象出現,金代的銀錠鑄造對成色、重量更有復驗的程序。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銀錠的成色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色有的甚至達到了 99% 以上。由於成色高,當它全新時,具有一種特有的亮麗的光澤,渾身帶有「珠光寶氣」。相反,偽品的成色往往達不到 95% ,一般含銀量都在 90% 以下,不可能像真的銀錠那樣光亮,色澤較暗。有的偽品的光澤甚至出現泛紅的現象,這是由於白銀中攙入的銅過多而引起的,在我國古代就有在白銀中攙銅做假的情況存在。
由於古代銀錠距今天久遠,況且鑄造出來的銀錠大多是用來流通使用的,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受氧化的作用和人們的觸摸,在銀錠之外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層反而起到保護作用的外衣,即銀銹和包漿,呈灰色或灰褐色,色澤溫潤。作假的銀錠由於時間間隔短,不可能會像古代銀錠那樣,生成天然的包漿,所以,它的色澤讓人看上去就像剛剛出爐,火氣很大。
古代銀錠的重量,與當時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古代銀錠一般分五十兩、二十五兩、十兩、五兩和一兩等數種,多見的是五十兩重的銀錠。不同時期實行不同的衡制,所以,同樣是重五十兩的銀錠,重量 上也有差異,因為唐代的一兩合 42 克,宋代的一兩合 39 克,金代的一兩合 39.8 克,元代的一兩合 36.6 克,明代一兩合 37 克左右。但是,即使這樣,如果我們將古代每兩重放在合 36.6 克到 42 克的區間中,得出的結論就是,古代五十兩重約合今天的 1809 克到 2100 克之間。
由於白銀在化學元素中,比重達 10.8 克,所以,五十兩的銀錠放在手心裡,給人的感覺是沉甸甸的。而作假的銀錠卻不盡然。在過去,為了降低成本,作假者要麼在白銀中攙雜銅、鐵、鉛等金屬,這樣,使銀錠成色降低,或者為了蒙騙過關,在銅鐵或鉛塊的外面用白銀裹住,並做成銀錠形狀。這種裡面藏銅、鐵等金屬的偽銀錠雖然重量也在 1800 克以上,但沒有真銀錠那樣的沉重感。裡麵包藏鉛金屬的偽銀錠,盡管重量達到了真銀錠的重量,但由於在化學元素中,鉛的比重高達 20.7 ,差不多是銀的一倍,當這種假銀錠拿在手裡時,就比真銀錠還要沉重。所以,檢驗銀錠的重量,我們不光要稱重,還要看拿在手裡的感覺,而這種感覺的把握,需要長年的多接觸、細品味和不斷地總結經驗。
看鑄造
古代銀錠表面往往能夠看到像螺旋一樣的絲紋,這種絲紋由外及里,排列有序。除此之外,古代銀錠表面往往微凹。有一種說法認為,這種絲紋和微凹,是當熔化的銀水傾入金屬范時,在沒有冷凝前用鉗子輕敲金屬范側面產生震盪後形成的。其實,更科學地說,銀水成色在 90% 以上的情況下,因氧的作用,一旦由很高的溫度急劇冷卻,隨著氧的釋出,就會急劇收縮,冷卻總是由外圍向中心,這便形成了絲紋和錠面微凹的現象。如果純度低的銀水在急劇冷卻收縮時,是形成不了絲紋的。當然,錠面是否微凹與有沒有絲紋是可以人為控制的。控制的方法是:( 1 )不使銀水在成型時急劇冷卻收縮,而使它的冷卻收縮速度放慢變緩;( 2 )吹氣或不吹氣。對於這種技術的掌握,恐怕是在清代晚期至民國時候了。所以,對明及明以前的銀錠,看看錠面是否微凹和有無絲紋,就可以知道它的成色如何了。
除了看有無絲紋和微凹,很重要的就是看銀錠底面的氣孔,或稱蜂窩。由於各種銀錠成型時氧的釋放,當澆鑄銀水時,所產生的氣體逸出,就在銀錠側面或底部產生了氣孔。雖然有氣孔,對銀錠來說,使得它不太美觀,但是,正是這種氣孔,成了我們鑒定真偽銀錠的重要依據。氣孔較深,孔內圓潤光亮、有神,說明成色高;反之,則成色較低。鑄造過程中自然生成的氣孔,一般都是口小洞大,深淺不一。而偽造的銀錠的氣孔,口大洞小,深淺均勻,一般較淺。另外,從孔的大小上,也能鑒定出銀錠的鑄造年代。大體上說,宋元時期的氣孔要比明清時期的大。這點也是作偽者常常想不到與忽視的地方。
有時在觀察銀錠側面時,不僅會看見氣孔,還會發現真的銀錠有層層疊加的感覺。所以,側面具有這層次感的銀錠,肯定是真的。有的作偽者不會注意到這么細微的程度,將銀錠側面做得相當光滑,反而露出了馬腳。
審造型
不同時代的銀錠,有著它那個時代的形制特徵,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比如說,同樣是五十兩的銀錠,唐代的船形銀錠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民國的銀錠長。宋元時期的銀錠兩端呈弧形,並且,雖然周邊也起棱,但不上翹,錠面微凹,且有由外及里的絲紋,一般錠面要比底面大些,束腰較寬。明代銀錠比起宋元時期來,顯得短粗,所以,看上去相當厚。束腰處的弧度縮小,兩端雙翅上翹,弧線增長。明代的圓形銀錠發現很少,形制與清代民國的幾乎沒有什麼兩樣。清代民國時期的銀錠,不同地區使用不同的形制。所以,銀錠的形制特徵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即使如此,大致也可分為元寶形、方形、圓形、腰形、牌坊形等幾種。需要搞清楚的是,各地使用哪一種或哪幾種,在形制上又有什麼變化。比方說,牌坊銀錠是雲南地區的特產,如果出現標明其它地方鑄造的牌坊形銀錠,就要考慮它的真偽性了。
視銘文
視銘文,不僅要看銘文的內容,還要看銘文的形成以及採用的方式等其他一些因素。
鑒別真偽,需要掌握各個歷史時期銀錠銘文的格式特徵,包括哪些內容。比如說,唐代的銀錠中,沒有出現過檢驗成色的「行人」之類的職位,直到宋金時期的銘文才出現。就是宋金時期,也各有特點,如往往具有「京銷鋌銀」和「出門稅」等字樣的銀錠,肯定是南宋時期的;而出現「鹽判」、「店戶」、「使司」等字樣的銀錠,大體上是屬於金代的。
唐代的銀錠銘文與時代的金銀器上的文字一樣,盡管是鏨刻的,但好象是手書上去的。宋代銀錠有鏨刻和戳記兩種。金代則以鏨刻為主。元代早期為戳記,排列無規,背面常鑄陰文;晚期則以鏨刻為主。明代的銀錠銘文較少發現戳記的。除「金花銀」之外,一般都是鏨刻。文字排列間隔不規范,盡管有序,但依然給人的感覺是雜亂。
清代以前的銀錠銘文到目前為止,除了一件上海博物所藏嘉靖三十一年圓錠外,基本上都是陰文。清代及時性國的銀錠都是陽文,或許是在銀錠成型、還未完全冷凝時砸刻上去的,文字一般沒有變化,內容豐富,因地而異。 總之,對銀錠的真偽辨識,就是要多接觸。要仔細觀察,認真琢磨,掌握時代特點,善於總結。碰到偽品時,也需要細細品味,找出可疑之處,歸納作假的方式和採用的技巧。只有這樣,才能夠熟能生巧,辨別清楚,無往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