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小學生解決問題方法的案例

小學生解決問題方法的案例

發布時間:2022-02-15 13:29:20

① 用巧妙方法解決問題的例子

1.風油精去貼畫上面的膠 2.用完的茶葉包沾食用油可去廚房用具的污漬 3.洗衣服領口:在領口上撒一些鹽末,輕輕揉搓,用水漂去鹽分即可。因為人的汗液 中含蛋白質,不能在水中溶解,而在食鹽中就能很快溶解。 2、使牙刷耐用:把新買來的牙刷,浸在熱鹽水裡半小時左右取出,可使牙刷經久耐 用。 3、蛋清粘和小瓷器、玻璃品:小瓷器和玻璃品如斷了,可用蛋清塗滿兩個斷裂面,合 縫後揩去四周多餘蛋清,經過半小時,斷裂部分就可完全粘和。放置一、兩天後,即 使受到較大的外力碰擦,粘和處也不會斷裂。 4、壺、杯、盅等瓷器如積有茶垢、油漬、水漬之類,可用渣掉汁的檸檬皮,以一碗溫 水浸泡,放置4、5小時,就可除去。用醋和鹽混合來洗也可以洗的很乾凈。 6.將殘茶葉進水數天後,澆在植物根部可促進植物生長。把殘茶葉曬干,放在廁所溝里或溝渠燃熏可除惡臭,驅除蚊蠅的功效

② 小學生典型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況:

郭某是一位我們班的學生,她是個很靦腆的小女生,性格內向,平時不願意跟同學們打交道,也不愛說話。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 老師提問時總是低頭回答,聲音小得幾乎像蚊子聲。

面對激烈的競爭, 同學們的嘲笑她覺得自己這兒也不行,那兒也不如別人, 缺乏競爭勇氣和承受能力, 導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裡是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一提考試就沒精神。 如何幫助她增強自信心,走出這個陰影呢?

二、案例分析:

1、個人因素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她性格內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學習習慣不是很好,上課聽講不太認真,容易走神,老師課後布置的預習和復習工作不能有序進行,課外作業也不能及時、認真地完成。

長此以往,學習成績便越來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試都很緊張,很擔憂,考試對她來說,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經歷的挫折多了,失敗也就多了,便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感。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陷入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這樣嚴重影響她的身心健康發展。

2、家庭因素

郭某的父母文化水平較低,對她的學習不能有力地指導,孩子過重的壓力在未能達到父母期望時,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獨、離群等情感障礙也會隨之而來。

3、教師因素

在學校里,如果教師對一些同學尤其是內向學生不夠了解,關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對這些同學的評價偏低。一旦如此,幾個月或者幾個學期以後,這些同學便逐漸產生失落感,在老師那兒他們得不到適時的表揚和贊美,又會受到同學們的奚落和家長的不滿。

長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水平,也越來越不自信,此時自卑感就慢慢佔了上風。

三、輔導策略:

1、激勵教育,喚起信心。

2、家校溝通,促自信。

郭某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家庭的教育境與方式。因此,我常與家長聯系,耐心地分析了郭某在校的表及其各種原因,共同商量解決孩子不良心理狀況的方法,建立家庭適當的教育方式,要孩子提供表自己的機會。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幹什麼,都要誇她的光點。

四、輔導效果:

通過師生、家校的共同努力,郭某在有了很大的變化,她的學習成績在不斷提高,上能心聽,敢於舉手發言且聲音響亮,下課能主動與同學交往、做游戲,願意參加各種活動,與班級、同學融為一體。

樹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1、把學生當作學生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將學生看作是學習的機器,對於學生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要求,但從來不考慮學生的要求,是將學生看作機器,而不是看作為一個人。因而,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首先要將學生看作學生,看作為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

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及培養自己的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學生要以學為主,這種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而不是教師的強行灌輸。

只有「把學生當作學生」,教師才能更好地履行「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義不容辭地對學生施以「引導」、「指導」、「誘導」、「輔導」、「教導」乃至「訓導」才有可能「導」出新課程的成功。

2、把學生當作朋友

教師要敢於打破「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不再強調「學生必須服從教師」,而要堅持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把學生當作朋友,意味著要和學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觀、世界觀,要對學生平等和信任。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和學生交朋友,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之在平等的地位、民主的氛圍中自覺自願地、樂此不疲地參與教育過程以及教育活動,形成良性發展。

③ 小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解決措施

你的"小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解決措施"非常到位。
把一年級孩子從幼兒園到正式進入小學的心理和生理問題,講的頭頭是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還把解決辦法也都一一列舉,很是實用。謝謝你!

④ 如何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

一、課題的提出
《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使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教師並不是只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還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國從九十年代開始已經有不少學者、教師開始重視「問題解決」課題的研究,但這些研究大多是研究小學中高年級階段或整個小學階段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單對第一學段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研究較少。同時我們也發現有部分老師不適應新教材的編排特點,教學中削弱了對解決問題的教學,著重於計算教學,在第一學段數學教學中尤為突出。我們還發現第一學段的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這樣他的後續學習就會有困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並沒有真正完成《標准》中關於學生解決問題的教學目標。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實踐中,我校通過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研究,積累了一些經驗,也培養了一批對「問題解決」感興趣的、具有一定專業數學知識的骨幹教師。我們選擇研究第一學段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我們將以《標准》有關精神為指導,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為依據,以小學第一學段數學教材中「問題解決」基本素材及其運用入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題旨在小學第一學段結合數學學科教與學,尋找從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切入口,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後繼學習奠定基礎;並能促進教師探索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和綜合素質的教育途徑。

二、概念的界定
(一)核心概念:第一學段、「問題解決」、「問題解決」能力
(二)第一學段:小學1~3年級。「問題解決」是學生根據一定的問題情境,在教師啟發和幫助下,主動地分析問題、探索並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學習活動。「問題解決」能力指尋找發現問題素材,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理論基礎
(一)《標准》指出:「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由此我們認為,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問題解決」的基本素材,創造性的使用這些素材進行課堂教學,使其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服務。
(二)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解決問題的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即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我們試圖將此作為研究課堂教學中「問題解決」的基本程序的依據,並結合小學第一學段教學的特點,對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採取行動研究,使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開展觀察、推理、交流等活動,探索「問題解決」的一些策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進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三)認知原理說明:學生構建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是一個新的數學知識同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相互作用並擴大原有認知結構或建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通過探索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動覺等多種器官協同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樂意並善於主動思考問題,主動提出問題,主動解決問題。
四、研究目標
通過對第一學段數學教材中「問題解決」基本素材及其運用的研究、聯系實際生活,提高第一學段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行動研究及探索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的研究,培養學生初步的問題解決能力,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同時,幫助教師進一步鑽研教材、把握教材,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探索第一學段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解決」的方法、途徑,形成一定的「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在學校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圍,從而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
五、研究方法與對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收集有關「問題解決」的素材,學習有關「問題解決」的知識,借鑒「問題解決」的相關研究成果,認識其不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形成課題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動研究法: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提高第一學段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探索「問題解決」的策略,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問題解決」意識的形成並在實踐中進行驗證性研究。
3、經驗總結法:不斷提煉實踐過程中的經驗和做法,通過反思修正,形成具有一定推廣價值的實踐經驗。
(二)研究對象:本校一、二、三年級各一個班的學生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成果
(一)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子課題)
子課題一:小學第一學段數學教材中「問題解決」基本素材及其運用的研究
通過整理、研究第一學段數學教材中「問題解決」基本素材,為教師開展「解決問題」教學的提供最基本教學資源。
子課題二:培養第一學段學生「問題解決」策略的行動研究
依據《標准》的精神,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尊重兒童心理發展過程為落腳點,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造性的用好這些素材,在課堂教學中初步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使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子課題三:探索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學生構建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是一個新的數學知識同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相互作用並擴大原有認知結構或建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通過探索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動覺等多種器官協同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樂意並善於主動思考問題,主動提出問題,主動解決問題。
課題組每學期都能圍繞計劃認真開展活動,包括實課研究,課例分析,公開教學,觀摩優秀課等。經過三年多的實踐、探索、矯正、再實踐、再研究,我校在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課題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進展。
(一)認識「什麼是問題?」
要研究我們這個課題,我們認為首先要明確「問題」的涵義。事實上,「問題」不等同於「習題」,我們平時經常說的問題其實是「習題」。問題解決中的「問題」應該具有如下特徵:(1)目標性。問題是源於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沒有需要,也就沒有問題。這種需要的表現形式往往是人的思維中的「疑惑」和「想知道」。也就是說,要以「問題解決」的思想去組織教學,必須要激起學生的內需,使學生產生疑問和迫切去解疑的慾望。(2)障礙性。即問題要富有一定的挑戰性,如果一個學生能脫口而出的問題就不能稱之為問題解決中的「問題」。(3)相對性。即問題不是絕對的,它與問題解決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於有的學生來說可能是「問題」,而對於另外的一個學生就不是「問題」。「問題」是應人而異的。我們認為,我們設計的問題應該:能滿足學生的某種需要,有益於某種知識的形成,有益於某種知識的鞏固與評價,有益於某種能力或技能的訓練。
(二)整理挖掘教材中「問題解決」的基本素材
我們在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教材中「問題解決」的基本素材,認真進行了整理,基本素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教材沒有單獨設立解決問題的單元。就「數與代數」領域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編排而言,有些安排在計算教學的起始階段,既是解決實際問題,又使學生聯系實際體會四則計算的意義。有些單獨作為例題進行教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大多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童話世界出發,選擇與學生直接相關的、可以認識和理解的事件作為基本素材,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強調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做,使原本枯燥的應用題更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和人文性,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有助於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材中的解決實際問題完全改變了以文字敘述為主的呈現方式,問題的呈現方式豐富多彩,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有情景,有實物照片或圖片,有卡通漫畫或對話等。這樣的呈現方式非常符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點,學生願意解決這些問題。事實上,教材圖文並茂、形象直觀的呈現方式也很富有啟發性,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思維。
教材在例題、「想想做做」和練習中安排了一定數量的題目,而其中許多題目需要學生從情境中收集信息,整理、組合信息,提出並解決數學問題。有些題目具有開放性,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供了機會。
第二,解決實際問題在教材的各個內容領域都有安排。在「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教材還安排了一些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活動。這樣做,既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也有利於教師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經歷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
當然教材中也有一些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問題。比如,有些以圖畫形式呈現的實際問題,學生必須先看懂圖,正確收集、整理圖中的信息,才能解決問題。這對部分學生來講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那種一個條件是文字形式提供的,另一個條件要通過收集圖中的信息來獲得,學生學習的難度更大。再如,課程標准沒有明確地提出需要學生掌握實際問題中常見的數量關系,教材往往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解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學生理解和應用比較、分析、綜合等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進行課堂教學策略研究和行動嘗試,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
對於第一學段的學生來說,教材雖然沒有安排獨立的單元系統地教學策略,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關於策略的認識,在以往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已經初步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只是沒有總結和提升而已。我們通過研究和嘗試,對第一學段學生主要滲透了收集信息、嘗試、畫圖、列舉信息等多種策略來解決問題。
1、收集信息的策略
低年級學生解決的問題很多是通過圖畫和對話的情境呈現的,因此,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策略。在呈現情境圖後,要指導學生明確看圖的順序,學會從具體的圖畫或對話中收集相應的信息。經過不斷摸索,我們注意引導學生採用「①②③讀題法」,「①②」是條件,「③」是問題。無論是圖畫的實際問題,還是圖文結合的實際問題,或者純文字的實際問題,在學生初步讀題後,都先標出「①②③」,從而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2、嘗試的策略。
嘗試策略就是多種方法的「試誤」過程。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數學水平,因此,要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學習數學,讓學生採用嘗試的策略去解決問題。例如:「每條船最多可坐8人,50名學生需租幾條船?」常見的做法是引導學生計算一下,50÷8=6(條)……2(人),故需租7條船。但這樣的教學缺乏對多種問題解決策略的嘗試和探索。所以,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嘗試探索:
(1)8×6=48(人),6條船可坐48人,多2個人,需租7條船。
(2)8個8個地加,共加6次餘2人,需租7條船。
(3)從50里依次去掉8人,去6次後還有2人,需租7條船。
(4)6×8=48(人),8×8=64(人),6條船隻能安排48人,不夠,而8條船太多了,所以7X8=56(人),比較合適的是租7條船。
3、畫圖的策略。
小學低年段學生因年齡的局限,運用會畫圖輔助的策略,讓學生在紙上塗塗畫畫可以拓展思路,啟迪思維,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找到問題解決的關鍵。
例如,在一年級《認數》這一單元中,要讓學生數一數,寫出11~20各數。學生可以滿「十」先圈一圈,然後再加上剩下的,這樣就能保證寫出來的數是正確的,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形象地認識「十」和「一」的關系。
4、列舉結果的策略。
有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結果一一列舉出來,往往能對表徵問題和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二年級(下冊)的配套數學練習冊中有這樣一題:用2、5、8三張卡片,你能擺出哪些三位數?學生對於這道題要麼不知道如何去思考,無法下筆;要麼隨機組合,雖然也能找出答案,但是沒有順序,因而會出現遺漏的情況。於是我趁機引導學生找出排列的方法:先確定百位上的數,再去考慮十位和個位可以怎樣選數,讓學生將自己的答案有序地排列出來,這樣就防止了遺漏。
通過課題研究,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在低年級的數學課堂中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
1、走進情境,獲取信息,發現問題。
創設情境是每一個課堂教學的開始,從生活實際中引入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數學來源於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引入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獲取信息的關鍵是從學會讀題開始的。解決問題教學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應該是從學會讀題開始。他們是一張白紙,教師需要像教孩子走路一樣,一步一步慢慢教,教他們怎麼讀題,逐漸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一般可從「准備課」起就訓練說一句完整的話,而後再逐步訓練學生說兩句話、三句話。在此基礎上,可結合具體題目引導學生試著將第三句話改說成疑問句,逐步熟悉題目中的數量關系。
2、適合引導,運用策略,分析解決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採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引導學生仔細去想,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接觸到新的知識點,一下子不知「從何下手」,有點茫然。但認真再看一下題目,他們許多人就發現了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頓時笑逐顏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把相關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介紹給學生,給他們提供一個「腳手架」,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到支撐。
教師要提供討論的時間,讓學生交流對知識的探索和發現。英國大文豪肖伯納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假如你手中有一隻蘋果,我手中有一隻蘋果,彼此交換一下,那麼你我手中仍只有一隻蘋果;但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麼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的確,課堂討論,能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思想,互相啟迪,打開思路,舉一反三,互相促進,各有所得。對問題的不同認識和看法相互碰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刺激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誘發了他們的學習動機,點燃了他們求知的慾望之火。同時,加理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促進消化吸收,促進鞏固記憶。
(四)影響問題解決的幾個重要因素。
1、環境因素。皮亞傑說過:只有要求兒童作用於環境,其認識發展才能順利進行;只有當兒童對環境中的刺激進行童話和順應時,其認知結構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可見,環境對學生的認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環境也直接影響著問題解決的速度和質量。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對環境因素進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我們認為,影響學生問題解決的環境因素有課堂學習氛圍,教師的作用、問題所處的背景即問題情境等等。我們發現,(1)民主、融洽、上進的學習氛圍能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各種感官發揮最大的作用。(2)教師的作用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應做好兩個角色,一是「外部監控者」,即要指導班級對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討論,在學生個別或小組解決問題時進行觀察、詢問和指導,以及組織班級對解題方案進行討論。二是作為學生問題解決的「助手」,具體行為是提出問題,設計任務,並要求學生去分析自己的數學表現,指明在解題中所用數學的特點,以及幫助學生建構啟發式和控制策略及所用的知識。(3)問題情境應具備下列要求,問題情境具有現實性(學生認知和情感的現實),挑戰性(學生不能輕易就解決),開放性(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2、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面臨問題,很少有主動尋找解決策略,往往是等待著教師或多或少的暗示。使得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處於被動的地位,如何讓學生主動地解決問題,首先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只有當學生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較強的信息素養(收集信息、提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時,學生方能成為問題解決的主人。
(五)圍繞課題,開展學科競賽活動。
1、一、二年級「智力大比拼」競賽。通過本次競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數學與科學思維,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培養小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2、組織學生參加東升小學小學生數學知識應用競賽。課題組成員班級多名學生包攬年級段一、二等獎。
3、每學期舉行(一~三年級)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競賽。先在班內進行初賽,然後選拔前10名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比賽。比賽學生的參與面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我校數學課題組主要成員27名,參加本課題研究之前,30%的教師未曾參加過課題研究。因此,對全體數學教師而言,本課題研究將教師們引領到了教學實踐與科學理論的學習研究探索中。通過學習實踐,教師掌握了基本的教科研方法,學習怎樣撰寫子課題方案,怎樣進行研究分析。數學教研組圍繞課題研究目標開展活動,先後組織了「與專家對話」、「問題解決」案例撰寫、實課分析、論文撰寫一系列的研討活動,教師們研究熱情高漲,「問題解決」意識逐步增強。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在實施這個課題中也促進了自己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無論是賽課,還是論文撰寫,都取得了較大的豐收。例如吳方暉老師在執教一年級《認識鍾表》一課時,能結合具體生活場景,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獲得了龍泉市數學教師優質課評比二等獎。朱文輝老師執教的《認識幾分之一》一課,能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判斷、比較、討論,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獲得了龍泉市數學教師優質課評比一等獎。溫偉芬老師撰寫的《錯誤,同樣也精彩》發表在教育研究上,劉曉春老師的《如何在低段解決問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詹麗雲老師的《低年級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把問題留給學生》、《在開放的問題中放飛學生的思維》等論文先後在龍泉市小學數學優秀論文評比中分別獲得一、二等獎。鍾春偉、劉日興、曾啟波等老師的多篇論文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或獲獎。正如老師們所認識到的,「問題解決」的核心內容就是要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代替;學生自己能夠思考的問題,教師決不暗示。教師們在教學設計中開始關注教法學法,運用「問題解決」策略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性的學習。
七、成果形式:
1、「問題解決」課堂教學展示,撰寫教學案例。
2、撰寫研究報告,匯編教師論文集。
八、課題研究後的一些思考
(一)課題實驗過程中影響實驗效果的主要關鍵是教師自身對課題認識的不斷增強。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實驗效果。主要表現在教師鑽研教材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的理性把握,對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教學策略的合理運用。因此,幫助教師不斷樹立「問題解決」意識,提高每一節課的質量,才能真正落實數學課堂是以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為中心,真正體現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解決問題的主人。
(二)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實踐中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感悟,自主構建。因此,落腳點還在教師能否尊重兒童心理發展過程,優化建構條件,重視生活中數學學習素材的挖掘,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
(三)在課堂上摸索實施「問題解決」的教學方式。課堂上有效的實施問題解決是我們研究這個課題的主要任務,在明確了一些概念、理論之後,我們最主要的精力應該是這一塊。

⑤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是怎樣用智慧解決問題的案例分析

繪本閱讀中不單單包含文字,更為重要的是從繪畫中讀出含義、弄清裡面所講的故事,這有助於培養孩子們的認知能力。本文通過具體的繪本閱讀案例,闡述繪本閱讀指導小學生語文寫話能力的策略。一、與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連,促其更貼近實際「繪本」,顧名思義,就是「畫出來的書」,也就是說,繪本閱讀雖然可讀的文字少,但圖畫本身就把要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意思更直觀鮮活地展示出來了,所以說,它自身就包含著文字的含義。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堂均要面臨著書面表達能力培養的目標任務,繪本閱讀本著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原則有序開展。由於小學低年級學生大都處於十歲以下的年齡層,智力正在開發階段,同時,大腦中的語言詞彙量並不完備,所以假若選取文字量較大的資料來提高其寫話能力,則會挫敗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其實際語文水平也尚未達到。有鑒於此,繪本閱讀經由有趣生動地圖畫故事,配上關鍵性的文字注釋與簡介,會激發大家看圖寫話的好奇心。例如,語文教學中在專門指導學生寫話訓練時,教師可請大家閱讀兒童繪本——《鼻孔的故事》,當大家看到漫畫中小男孩說自己的鼻孔比小女孩大,又將自己的鼻孔與祖父比較,發現遠不如老人的大,進而陷入了思考:會否等到自己將來長到那個年齡後,鼻孔也會變這么大,另外還有各種動物的鼻孔比較。學生們看懂這些後,教師再讓大家寫一下閱讀繪本的感想和思考,孩子們會有明確地寫話方向,從繪本中的文字和圖畫場景,推而廣之,聯想到同一種事物總會因人而異,並且總處在變化與發展中。由此可見,拿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繪本資料,會讓孩子們感到熟悉、增強親切感,把寫話合理融匯到學生們的繪本閱讀中,寓教於樂,大家會覺得寫話是非常有趣味的事情。二、引領學生從繪本閱讀中受到心靈上的啟迪,充分挖掘思維潛質誠然,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詞彙量少,存有批量的生字生詞,這就給寫話的順利進行帶來了不小的障礙。然而,繪本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圖書樣式,會更有助於激發兒童寫作的潛能,使之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下獲得寫作靈感。例如,教師不能單單停留於讓學生們讀懂繪本的狀態,更為要緊的是要以繪本作為寫話的重要參考依據,促使學生們均能從繪本中得到內心深處的啟示,幫助他們寫出真情實感的文字,啟迪大家的心智。在導引學生們閱讀《坐井觀天》這個繪本時,教師需讓學生們自主探討,集合每一位小學生的智慧和力量,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自主閱讀的環境和愉悅的氛圍中感悟繪本閱讀的魅力。大家起初見到坐在水井的青蛙,僅看到水井上方的那一片天空,便自認為天空就那麼大,學生們經閱讀青蛙的對話,會豐富、趣味化的聯想和想像,進而在培養兒童獨立思考、探究繪本材料的同時,使其獲得心靈層面上的感悟與體驗,明白了這個繪本故事所蘊藏的深刻道理。這樣在實際寫話中,學生們便會在闡述圖畫內容的同時,加入自己的一些議論,有利於深化文章的主旨和中心,也能豐富小學生的閱讀經驗。三、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在繪本閱讀中提升,提高寫話技能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要自覺順應新課改的趨勢,教師需著力培養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經由繪本閱讀提高大家的寫話水平,以便於增強人文素養。具體而言,教師可藉由信息網路技術手段,讓學生們在一個全新的情境下開展繪本閱讀,這樣一來,溫馨、和睦的閱讀氣氛便會由此形成,學生們也能受到良好的閱讀體驗,進而提升繪本閱讀水準,從而完善寫作時的素材。例如,教師可開展繪本閱讀分享活動,鼓勵每一位小學生將繪本故事講給大家聽,教師可在學生們欣賞完之後,讓每一位學生寫篇讀後感,寫完後需在課堂上交流,接受大家的評價;必要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課件,將繪本閱讀故事以幻燈片的形式製作完成,藉由動聽的旋律、生動多彩的計算機圖像,著實令學生們感受到無限的歡愉,學生們也會更容易進入繪本閱讀的狀態中,傾聽故事裡面主人公之間的對話,從中真正走近繪本世界,為寫話積累無窮的素材、提供准確的思路。四、在繪本閱讀中強化學校與家長雙方的合作,增強閱讀實效性低年級學生的繪本閱讀不能僅拘泥於學校之中,家長也應下大力氣關注孩子的繪本閱讀進度,經由家長與教師一同合作進行生動活潑、有趣地繪本閱讀活動,進而轉變教師和家長們對繪本閱讀理念的理解,構築完整的、清晰的、正確的繪本閱讀觀念,以持續地啟迪兒童的寫作思維。家長們要把繪本閱讀作為提升孩子想像力、培養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一種良好方式,提高孩子們對美學的感染力,樹立審美觀念,促使兒童都能較早地形成人文素養,進而鼓勵孩子時刻將寫話能力的具備和提升作為繪本閱讀的關鍵性目標,經由繪本閱讀,學生們在實踐中得來的情感、知識涵養、價值觀和觀察、認識、研究事物的方法等均能為寫話服務。在這一基礎上,小學生們內在的感性思維得以強化,在寫話中會派上大用場,寫出的小短文便不再枯燥、空洞、不真實,就會摻入兒童的真情實感,促使寫話練習更有質量和成效。

⑥ 如何處理小學生矛盾案例分析觀點及策略

鏡頭一

「哇―」隨著哭聲,我連忙過去,只見苗苗細皮嫩肉的小手上有一道被指甲劃過的血印。我問是誰乾的,旁邊的小朋友七嘴八舌的告訴我是:「石浩南!」我生氣地問:「浩南,你為什麼要欺負苗苗?」浩南紅著臉,很委屈的說:「我要走過去喝水,苗苗把路攔住了,不讓我過去,我才挖她的。」

鏡頭二

晨間活動:搭積木

戴鑫挺和戴家濠,兩個平時就愛一起玩的好朋友,你看現在各自都專心致志的搭著積木,玩得可真起勁。這時,戴鑫挺缺一塊三角形的積木,就去搶戴家濠的,戴家濠不肯給,戴鑫挺就把戴家濠在玩的積木推倒了,接下來兩個好朋友為了一塊積木發生了爭吵,互不相讓。

分析:以上兩個案例的發生,我想原因也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環境因素: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真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從小生活在一個絕對「愛心」的世界裡,大人對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報,孩子對大人對他的關心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他怎麼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呢?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自然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意識。

二、孩子的年齡因素:

幼兒時期的孩子由於他的年齡特點,他們的認知水平還很低,而且幼兒都具有強烈的自尊心,但又由於生活經驗很缺乏,所以他們的道德認識和行為意識常常脫節,缺乏合作意識,易於與他人發生沖突。表現在活動中一旦與人發生糾紛時就動手打人,而且不願意承認錯誤。

三、幼兒的個體差異因素:

幼兒由於遺傳素質、後天的教育和環境不同,幼兒的類型、氣質和性格也會千差萬別。如有的孩子脾氣溫順文靜;有的孩子脾氣急躁好動;有的孩子膽小懦弱不善交往;也有的孩子豪爽大方熱心過頭等等。在集體生活中有的孩子就表現出很受認歡迎,而有的孩子則常受到別人的冷落。

綜上述原因,我認為在處理幼兒間的沖突時老師要強調因人而異,而且新《綱要》中也指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有利於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

反思:

老師要對孩子的沖突、採取正確的方法,要學會客觀的看待孩子之間的沖突,不能簡單粗暴的解決了事。孩子發生沖突固然上破壞了教學秩序給老師增加了負擔,但孩子間的沖突也是他們在集體生活中學習交往,學習如何待人接物的一種方式。

一、正確地看待幼兒的沖突

心理學家認為,沖突能促進個體變化、適應和發展,尤其在社會認知的發展上。沖突不僅有助於認知的發展,而且有助於提高個體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幼兒社會化的過程中,隨著交往圈逐漸擴大,幼兒對外關系的焦點也由親子關系逐漸向同伴關系轉移。他們在與同伴交往、活動中常常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沖突。在孩子與同伴的沖突中,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不放心讓幼兒獨立地解決問題;而在幼兒園中,許多教師也在當幼兒出現沖突時,為了避免事態變大,而常常包辦解決沖突。確實,假如幼兒在生活中真的一點沖突都沒有,這對幼兒的發展未必是好事。但如果幼兒處於太多的沖突之中,又會導致幼兒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對學前兒童的沖突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為了避免沖突而將幼兒置之溫室之中,關鍵是要教會幼兒自己解決沖突。我們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給他們提供機會,讓他們充分體驗成功或失敗,並在其感官中成長。

二、幼兒沖突的解決策略

孩子間的沖突基本來自同伴。因此解決幼兒同伴沖突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1、給幼兒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

寬松的環境會讓幼兒身心放鬆,可增加幼兒身體和心理的活動空間,促進幼兒之間融合關系的發展,避免緊張關系的發生。寬松的環境主要包括活動材料充足,活動場地寬敞明亮,限制性要求少,鼓勵性言語多,等等。

2、教給幼兒一些避免和解決沖突的基本技巧。

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教給幼兒一些人際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教幼兒如何傾聽別人說話,如何向別人道謝和道歉,如何向別人提出要求,如何表達自己的願望,以及如何展開話題進行交際,等等。這些技能的熟練運用,可以使幼兒避免一些沖突,也能使他們自己嘗試解決沖突。

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教育活動,模擬現實中幼兒經常發生的一些沖突情境,讓幼兒觀看並進行討論,讓幼兒想一想,他們為什麼會產生沖突,如何解決,等等。教師也可以利用現實中正在發生的沖突進行隨機教育。這些活動可以促使幼兒自我反思、自我判斷,還可以促進幼兒道德水平的提高。

4、增強幼兒自己解決沖突的能力。

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沖突時有發生,所有的沖突都讓教師參與解決,既不現實也不可能,而且還會增加幼兒的依賴性,削弱或剝奪他們的獨立性。事實上,由於幼兒間的沖突沒有多少利害的關系,幼兒自己完全可以解決,為此教師要敢於放手並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樣可以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責任感。

5、家園配合,共同努力

新《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但是很多家長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沖突是一種消極行為,有破壞性因素而加以避免,有的更甚至要求孩子受到欺負了,就要「報復」回來。實際上,沖突是自我中心的關鍵要素,能幫助幼兒逐漸形成同伴觀點的能力,為幼兒人際關系奠定基礎。因此,我們應該幫助家長正確看待幼兒同伴間沖突的教育價值,讓家長在家庭中也為幼兒提供解決同伴沖突的機會。同時,家庭的溫馨氛圍、家長的民主態度和家長的社交能力等潛在的環境因素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家長也應注重發揮環境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幼兒能愉快地和同伴交往,並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時候都不要揭發幼兒不良的應受指責的行為,不要急於把兒童的缺點在集體面前當眾宣布,應該讓幼兒表現出克服缺點的內在的精神力量,讓集體首先看到他好的方面,這就是教育的藝術。」讓我們記住大師的話,正確地看待沖突,並因人因事地處理好幼兒的沖突,才能保證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⑦ 如何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案例

美國全國數學管理者大會(NCSM)把解決問題定義為:將先前已獲得的知識用於新的、不熟悉的情況的過程。這一理念用在解決數學問題上,就是指學生將已有的數學知識、方法靈活運用於解決數學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種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但小學生受年齡所限,知識積累、生活經驗、社會實踐均不豐富,我們該如何培養他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呢?
一、培養問題意識——善於提問
古人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培養問題意識就是要鼓勵學生質疑;鼓勵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允許學生隨時提問,並隨時對學生所表現出的提問行為、懷疑和批判精神等進行表揚和鼓勵,從而使他們敢於提問、善於提問。
二、學會正確審題——精準分析
眾所周知,「理解了題意,等於題目做出了一半。」解決問題的難度是由問題的情節和數量關系的狀況所決定的,要想順利解決數學問題就得認真審題。審題的目的在於使學生理解題意,即理解問題的情節部分,知道問題講的是一件什麼事情,事情的經過是怎樣的,已知了哪些條件,要求什麼問題等等。在這個基礎上,再根據題目中的一些關鍵詞語進一步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我總結出了「讀、找、圈、想、算」五步解題法,即

⑧ 小學語文教師是怎樣用智慧解決問題的案例分析

學生是否主動學習是靠老師的引導。比如孩子喜歡語文不喜歡數學。語文課程隨之成為孩子的愛好,語文成績會明顯提高,數學提不起孩子的吸取成績只會下降,但老師可以去引導孩子去喜歡這們課程,你可以把你的課堂趣味生動。孩子是很好哄的,偶爾的一點點小的獎勵,提高孩子的積極性,孩子可以自由分組討論,快速搶答你提出的問題等等給予獎勵,這樣使你的課堂很隨意。孩子不會感覺壓抑,思想也會防開,跟容易接受你的知識。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解決問題方法的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場軌道門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528
t字形芽接的方法與步驟 瀏覽:446
不銹鋼絲頭連接方法 瀏覽:527
艾灸燈正確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450
xp下系統開機時間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43
豆瓣醬蒜頭如何製作方法 瀏覽:903
七年級語文閱讀理解題技巧和方法 瀏覽:480
磷酸二氫鉀的使用方法怎麼配 瀏覽:299
5w原則分析方法 瀏覽:961
簡述聚類分析目的及基本方法 瀏覽:183
商品定價的方法與技巧 瀏覽:686
康佳遙控器使用方法 瀏覽:760
女性腹部撕裂鍛煉方法 瀏覽:851
內啡肽含量檢測方法 瀏覽:931
簡單兒童圍巾的編織方法 瀏覽:521
被水蒸氣燙了土方法怎麼辦 瀏覽:53
數據分析方法實驗報告 瀏覽:37
薰衣草油使用方法 瀏覽:82
精油正確吸入方法 瀏覽:875
新鄉甲醛檢測方法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