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結核分枝桿菌PCR檢測結果為陽性,請問醫生
檢出痰中含有結核桿菌是臨床診斷肺結核或鑒別肺結核與其他肺病的重要依據。痰中結核桿菌的檢測方法常規採用痰塗片及痰培養。塗片雖簡單易行,但陽性率低,培養雖為金標准,但周期太長,均難以滿足臨床需要。近年來,作為直接檢測分枝桿菌、種系鑒定和葯敏試驗的很多分子學方法得到長足發展,這些方法能將診斷時間從幾周大大縮短到幾天。其中,實時動態熒光定量PCR(FQ-PCR)因其技術成熟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已逐漸應用於臨床。在FQ-PCR檢測痰TB的應用中,痰標本的留取和前處理將直接影響檢測的靈敏度和結果的正確性。
㈡ 什麼是T-SPOT.TB檢查
T-SPOT是指,T細胞斑點檢測;
TB是結核分枝桿菌的英文簡寫。
㈢ 簡述結核分枝桿菌的主要生物學特點、致病特點及常見微生物學檢查方法。
結核桿菌是德國科學家柯赫(Robert Koch)發現的。 早在1882年,德國細菌學家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就已證明結核分枝桿菌是結核病的病原菌。本菌可侵犯全身各組織器官,但以肺部感染最多見。隨著抗結核葯物的不斷發展和衛生生活狀況的改善,結核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曾一度大幅下降。 結核分枝桿菌(M.tuberculosis),俗稱結核桿菌,是引起結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結核為最多見。結核病至今仍為重要的傳染病。據WHO報道,每年約有800萬新病例發生,至少有300萬人死於該病。我國建國前死亡率達200-300人/10萬,居各種疾病死亡原因之首,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衛生狀態改善,特別是開展了群防群治,兒童普遍接種卡介苗,結核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為降低。 但應注意,世界上有些地區因艾滋病、吸毒、免疫抑制劑的應用、酗酒和貧困等原因,發病率又有上升趨勢。拓展資料: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 德國細菌學家。曾做過醫生、大學教授、研究所長。對微生物學有卓越貢獻,和巴斯德一起被公認為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結核分枝桿菌不發酵糖類。與牛分枝桿菌的區別在於結核分枝桿菌可合成煙酸和還原硝酸鹽,而牛分枝桿菌不能。熱觸酶試驗對區別結核分枝桿菌與非結核分枝桿菌有重要意義。結核分枝桿菌大多數觸酶試驗陽性,而熱觸酶試驗陰性; 非結核分枝桿菌則大多數兩種試驗均陽性。熱觸酶試驗檢查方法是將濃的細菌懸液置68℃水浴加溫20分鍾,然後再加H2O2。觀察是否產生氣泡,有氣泡者為陽性。
㈣ 之所以傾向於核酸擴增方法檢測結核分枝桿菌原因
所以全家有核酸擴大的這種檢測的話其實對我們國家來說還是有好處的因為大家假如說不注意的話那這這些東西當然就沒有一定的好處當然如果有天對他有好處的情況之下的蹲廁廁所有個東
㈤ 結核分枝桿菌t細胞檢測是t-spot嗎
T-SPOT是指,T細胞斑點檢測;
TB是結核分枝桿菌的英文簡寫。
是檢測能夠釋放干擾素的林百欣,總的意思是檢測一下有沒有結核分枝桿菌,這種情況陽性只能說感染過結核分枝桿菌,陰性可以除外感染了,不能鑒別活動還是穩定結核。
㈥ 結核分枝桿菌核酸檢測(TB-PCR)結果是2.76*E5有傳染性嗎
有傳染性。注意休息,別勞累,別熬夜,別飲酒,早治療。
㈦ 結核分枝桿菌的實驗室診斷
結核菌素試驗
結核菌素試驗是應用結核菌素進行皮膚試驗來測定機體對結核分枝桿菌是否能引起超敏反應的一種試驗。
1.結核菌素試劑以往用舊結核菌素(old tuberculin,OT)。系將結核分枝桿菌接種於甘油肉湯培養基,培養4~8周後加熱濃縮過濾製成。稀釋2 000倍,每0.1ml含5單位。目前都用純蛋白衍化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PPD有二種:人結核分枝桿菌製成的PPD-C和卡介苗製成的BCG-PPD。每0.1ml含5單位。
2.試驗方法與意義常規試驗分別取2種PPD 5個單位注射兩前臂皮內,48~72h後紅腫硬結超過5mm者為陽性,≥15mm為強陽性,對臨床診斷有意義。若PPD-C側紅腫大於BCG-PPD側為感染。反之,BCG-PPD側大於PPD-C側,可能系卡介苗接種所致。
陰性反應表明未感染過結核分枝桿菌,但應考慮以下情況:①感染初期,因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後需4周以上才能出現超敏反應;②老年人;③嚴重結核患者或正患有其他傳染病,如麻疹導致的細胞免疫低下;④獲得性細胞免疫低下,如艾滋病或腫瘤等用過免疫抑制劑者。為排除假陰性,國內有的單位加用無菌植物血凝素(PHA)針劑 ,0.1ml含10μg作皮試。若24h紅腫大於PHA皮丘者為細胞免疫正常,若無反應或反應不超過PHA皮丘者為免疫低下。
結核菌γ干擾素釋放試驗
細胞免疫介導的結核菌γ干擾素釋放試驗(T-cell 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s,TIGRA,又稱IFNGRA或GRA)是近年來採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或酶聯免疫斑點(ELISPOT)法定量檢出受檢者全血或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對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抗原的IFN-γ檢測釋放反應,用於結核菌潛伏感染的診斷。IFN-γ為Thl細胞分泌的一種細胞因子,不但能夠反映機體結核的Thl細胞免疫情況,還與體內結核菌的抗原含量密切相關。被結核分枝桿菌抗原致敏的T細胞再遇到同類抗原時能產生高水平的IFN-γ,因此被用於結核潛伏感染的診斷。
目前美國FDA已批準的基於ELISA的QuantiFERON-TB(GIT-G)和歐洲使用的基於ELISPOT的T-Spot.TB,都是以早期分泌性抗原靶-6(ESAT-6)和培養濾液蛋白-10(CFP-10)為抗原的。其中,QFT-G又出現了一種用試管的改良方法,稱為QFT-GIT(QFT-inTube)。ESAT-6和CFP-10都是從短期培養的濾液中分離的低分子量蛋白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而且它們是選自結核分枝桿菌基因組差異區1(region of difference,RD1)基因編碼的結核桿菌特異性蛋白。某些TIGRA試驗除了上述2種抗原外,還常用TB7.7抗原。TB7.7是結核分枝桿菌基因組差異區13(RDl3)基因編碼的結核桿菌特異性抗原。這3種抗原在BCG和絕大部分環境分枝桿菌中都缺失(除外堪薩斯分枝桿菌、海水分枝桿菌和蘇加分枝桿菌),因此避免了與卡介苗和大多數非結核分枝桿菌抗原的交叉反應。
TIGRA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強於TsT,特別是在HIV感染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老人和幼兒等免疫力低下人群的檢測中。全球有約1300萬人共同感染了HIV和結核桿菌。感染HIV的LTBI由於免疫缺陷,更容易從潛伏感染發展為活動性肺結核。Jiang等對BCG計劃接種區域的100個HIV共感染患者用T-Spot.TB檢測,結果顯示T-Spot.TB對於有過BCG接種歷史的HIV共感染的LTBI檢測比TsT更敏感快速,而且特異性高。Balcells等發現,QFT-G比TST在診斷HIV的LTBI時更少受免疫抑制的影響。Stephan等發現,QFT-G和T-Spot.TB在檢測HIV患者的LTBI時比TST更敏感。QFT-G和T-Spot.TB的協同性很差,對於不同CD4細胞數量的患者有不同的結果。Aichelburg等發現,QFTGIT可以用於HIV-1感染者的活動性肺結核檢測。
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是一種促炎細胞因子,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重要的病理作用。但是,抗TNF-α的治療會導致潛伏性肺結核轉變為活動性肺結核,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由於免疫抑制。TST容易產生假陰性。研究顯示,QFT-G和T-Spot.TB在免疫介導炎症疾病(IMID)患者中檢測LTBI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比TST高。終末期腎病(ESRD)患者感染結核分枝桿菌的幾率比健康人高10~25.3倍。Lee等比較了QFT-G、T-Spot.TB和TsT在ESRD患者中LTBI的診斷,結果顯示QFT-G和T-Spot.TB的結果較類似,但TsT和QFT-G、T-Spot.TB的實驗結果相差較遠。T-Spot.TB的檢出率比QFT-G高(分別為46.9%和40.0%)。然而,也有研究顯示QFT-G由於有許多不確定性結果,因此不能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LTBI的檢測。
Bergamini等應用QFT-G、QFT-GIT和T-Spot.TB技術對496個0-19歲的兒童和青少年LTBI進行檢測,結果發現2種QFT檢測得出的結果更相似,QFT相對於T-Spot.TB在4歲以下兒童中得到的非確定性結果更多。Chun等研究顯示,QFT-GIT比TsT在診斷接種過BCG的兒童中LTBI的特異性更強。
上述研究表明,TIGRA在HIV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力低下的兒童中,對LTBI的檢出率更高。但是,TIGRA存在無法區分活動期和潛伏期結核、需要抽血獲取淋巴細胞、要求專業的操作人員和具備相應條件的實驗室、樣品必須在採集後8h內完成等缺點,現階段仍未能完全取代TsT。另外,現階段研究的樣本都非常小,也沒有診斷LTBI的金標准。因此,對於TIGRA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微生物學檢查法
結核病的症狀和體征往往不典型,雖可藉助X線攝片診斷,但確診仍有賴於細菌學檢查。
標本
標本的選擇根據感染部位。可取痰、支氣管灌洗液、尿、糞、腦脊液或胸、腹水。其他肺外感染可取血或相應部位分泌液或組織細胞。
直接塗片鏡檢
標本直接塗片或集菌後塗片,用抗酸染色。若找到抗酸陽性菌即可初步診斷。抗酸染色一般用Ziehl-Neelsen法。為加強染色,可用IK(intensified Kinyoun)法染色。將石炭酸復紅染色過夜,用0.5% 鹽酸乙醇脫色30s,則包括大多結核分枝桿菌L型也可著色。為提高鏡檢敏感性,也可用金胺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結核分枝桿菌呈顯金黃色熒光。
濃縮集菌
先集菌後檢查,可提高檢出率。培養與動物試驗也必須經集菌過程以除去雜菌。腦脊液和胸、腹水無雜菌,可直接離心沉澱集菌。痰、支氣管灌洗液、尿、糞等污染標本需經4% NaOH(痰和鹼的比例為1:4,尿、支氣管灌洗液和鹼的比例為1:1)處理15min,時間過長易使結核分枝桿菌L型與非結核分枝桿菌死亡。尿標本先加5% 鞣酸、5% 乙酸各0.5ml於錐形量筒內靜置,取沉澱物處理。處理後的材料再離心沉澱。取沉澱物作塗片染色鏡檢。若需進一步作培養或動物接種,應先用酸中和後再離心沉澱。
分離培養
將經中和集菌材料接種於固體培養基,器皿口加橡皮塞於37℃培養,每周觀察1次。結核分枝桿菌生長緩慢,一般需2~4周長成肉眼可見的落菌。液體培養可將集菌材料滴加於含血清的培養液,則可於1~2周在管底見有顆粒生長。取沉澱物作塗片,能快速獲得結果,並可進一步作生化、葯敏等測定和區分結核分枝桿菌與非結核分枝桿菌。國內學者已證明結核分枝桿菌L型可存在於血細胞內或粘附於細胞表面。這種患者往往血沉加快,用低滲鹽水溶血後立即接種高滲結核分枝桿菌L型培養基能提高培養陽性率。
動物試驗
將集菌後的材料注射於豚鼠腹股溝皮下,3~4周後若局部淋巴結腫大,結核菌素試驗陽轉,即可進行解剖。觀察肺、肝、淋巴結等器官有無結核病變,並作形態、培養等檢查。若6~8周仍不見發病,也應進行解剖檢查。
快速診斷
一般塗片檢查菌數需5x103~4/ml,培養需1x102/ml,標本中菌數少於此數時不易獲得陽性結果,且培養需時較長。目前已將多聚酶鏈反應(PCR)擴增技術應用於結核分枝桿菌DNA鑒定,每ml中只需含幾個細菌即可獲得陽性,且1-2d得出結果。操作中需注意實驗器材的污染問題,以免出現假陽性。又細菌L型由於缺壁並有代償性細胞膜增厚,而一般常用的溶菌酶不能使細胞膜破裂釋出DNA,以致造成PCR假陰性。用組織磨碎器充分研磨使細胞破裂後,則可出現陽性。目前有條件的單位使用BACTEC法,以含14C棕櫚酸作碳源底物的7H12培養基,測量在細菌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14C量推算出標本中是否有抗酸桿菌,5~7d就可出報告。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證明臨床各種類型的肺結核患者中40% 左右分離出L型。經治療的結核病人細菌型消失,L型常持續存在。有空洞患者痰中已不排細菌型者,8% 左右仍可檢出L型。故有學者建議將多次檢出L型亦作為結核病活動判斷標准之一,細菌型與L型 均轉陰才能作為痰陰性。
㈧ 請問有抽血丅-SPOT TB的檢查嗎
有的。T-SPOT,TB這個是判斷感染結核桿菌新方法。臨床上目前結核分枝桿菌診斷主要檢測方法有結核菌素皮試、塗片、鏡檢痰找結核桿菌等。這項檢查一般正規三甲醫院免疫科。或者專業醫療第三方醫學檢測機構可以檢查這項。你可以去當地正規三甲醫院咨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