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種常用的蛋白質濃度測定方法
檢測蛋白質濃度,盡管看似簡單,但其中的機理卻頗為復雜。為了幫助大家正確選擇並輕松操作,以下是三種常用蛋白質濃度測定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項。
BCA(Bicinchoninic Acid)法
BCA法是近年來的熱門蛋白質定量方法。其原理是,在鹼性環境下,蛋白質與二價銅離子結合,還原為二價銅離子,隨後BCA與一價銅離子結合形成穩定的藍紫色復合物。該方法在562 nm處有較高的吸光值,與蛋白質濃度呈正比。不過,操作前需製作標准曲線。BCA法靈敏度高、操作簡單,適用於表面活性劑存在下的蛋白質濃度檢測,但若溶液中含有與銅離子反應的螯合劑或還原性試劑,結果將受影響。此外,檢測結果還會受到蛋白質內半胱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含量的影響。
Bradford法
Bradford法由Bradford於1976年建立,其原理是帶負電的考馬斯亮藍染料與蛋白質中鹼性氨基酸相互作用。該方法在595 nm處有吸收峰,與蛋白質濃度呈正比。在使用Bradford法時,需注意以下事項:
1. 製作的標准曲線並非直線,需將待測蛋白質濃度稀釋或濃縮至線形部分方可計算。
2. 高濃度去垢劑會影響Bradford法的准確性。可從BioEngX分享的protocol中了解干擾試劑及其濃度。
3. 可利用除595 nm以外的波長進行檢測,但需注意斜率和最低檢測限的變化。
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一種簡單但不可靠的方法。通過測量蛋白質中含有共軛雙鍵的酪氨酸和色氨酸在280 nm處的吸光值來估測蛋白質含量。該方法根據Beer-Lambert定律計算,但存在兩個問題:不同蛋白質的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不同,且會受到核酸等物質的影響。盡管如此,該方法操作簡單迅速,多用於純化蛋白質的微量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