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策略藝術有哪些
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策略藝術有哪些
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通過新課程方案的實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注重培養對象知識結構的合理性,學生學習的選擇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課堂教學改革因此成為新課程改革中備受關注的主題。但作為一所農村學校,面對生源的參差不齊,教師的結構老化,公辦學校的升學壓力,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新型的師生關系沒有充分體現,師生雙方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啟發、互相補充的課堂民主停留在表層。不少學科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被動學習、個性受到壓抑等頑疾均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有效的醫治,被動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面對如此的窘境,我們冷靜思考,確定了「科研先導」的意識,提出了「以課題促進教學,讓教學催生課題」的解決策略,因此,產生了課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策略研究」
2、課題提出的理論依據
教學效益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來度量在一定時間內,教師與學生的教學活動量以及學生的學習收獲,可是一個班級的學生由於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在同一時間內獲取知識技能方面有著顯著的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通過自己的講解來完成教學任務,就必然會導致使用「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學生處於被動地位。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逐漸與教師產生對立情緒,對教師的教學有反感情緒。如果我們認識到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與事物的內部矛盾,那麼要解決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的這種矛盾,教師就必然通過自已在認識和熟悉了學生內部精神的可接受性的基礎上,想方設法使他們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積極地進入角色,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從而達到暴露教學思維過程乃至發現、理解、掌握和應用知識的目的。所以以提高教學效益為目的教學策略的研究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如果把教學設計的前兩個環節,即確定教學目標和了解學生的初始特徵當作醫生弄清病理,診斷病情,那麼教學策略的選擇和制訂就是開處方對症下葯了。在這個意義上,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過程的中心環節。
3、課題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既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又要提高教學質量。這就迫使我們必須在課堂上去下功夫,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組織,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學生學習的依託空間。在「新課程」的大環境中,我們的課堂又能為學生提供多大的發展空間,在課堂中又能獲得多少發展的可能性,這是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在課堂上,學生真正學到多少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呢?四十分鍾的課堂是否能讓教師、學生獲得與四十分鍾相匹配的發展,與此相適應,人們提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概念,為了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與能力,怎樣提高教師授課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學生合作交流、探究、操作的能力,如何提高練習的實踐性,使四十分鍾的時間充滿高效的教與學的活動,使每位學生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益,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策略研究有它的現實意義和重要價值。
二、課題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梨林一中全體學生。
2、研究方法:
(1)調查法。針對實驗班級現有的課堂教學有效狀況進行調查於分析。
(2)行動研究法。立足於課堂的研究才是具有實踐意義的研究,因此以課堂、課例的實踐研究才是研究的主要方法。
(3)個案分析法。記錄教學研究中的經典案例與課堂教學個案,進行研究分析。
(4)經驗總結法。通過不斷的反思、總結,得到從實踐中得到的有意義的經驗,並加以應用、推廣。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或主要步驟
(一)研究目標
1、在課堂教學中是那些因素導致了課堂效益的低下,對此進行理行的分析。
2、針對導致課堂效益低下的因素,教師要採取哪些策略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在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中,採取怎樣的評價方法與技術來促進學生的進一步學習與發展。
(二)研究內容
《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策略研究》的課題結合自己的個人的課堂教學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研究影響課堂效益低下的因素。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學生進行坐談,每個老師針對自已的課堂進行反思和理性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了解學生在課堂中存在的困惑,再反思自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影響課堂效益低下的因素。
2、研究提高課堂效益的策略。針對不同的課堂類型,不同的學生類型,設計總結出盡可能滿足多數人發展需要的課堂教學模式與策略。例如在數學課堂中學生掌握不同的知識與技能,如概念、計算、解決問題、空間圖形轉換等知識,合作、研究的一些基本技能,如何使多數學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學習各類知識與技能,同時掌握,今後所必要的進一步學習的能力,是教學過程中要關注的根本問題。
3、形成富於啟發性、激勵性、持續性的評價策略,以期保持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於動力。適當的評價可以有效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也是促進學生個人長久有效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研究的步驟
1、開始准備階段,(2008年10月——2008年12月)收集整理與課題研究有關的資料和理論支撐。撰寫課題研究方案並論證課題方案,組建課題組,制定計劃,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相關的學習;構建研究體系,完成評價標准。
2、制定和實驗行動計劃階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
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上課低效的原因,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對老師進行調查,了解他們上課存在的疑惑,形成分析報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較系統的理論構想並制訂了具體的研究計劃。課題組成員根據自己所任學科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對自己的課堂作認真地回顧、反思並形成了理性分析
3、完成形成階段(2009年8月---- 2010年6月):課題組成員結合自己的課堂進行實踐和總結,做好個案分析,課題組及時和不斷進行研討和經驗總結,進行階段論證,撰寫階段實驗報告和中期評估。
在實踐基礎上,再不斷總結、反思、完善,完成課題結題報告並撰寫課題論文、整理各類資料,請有關專家鑒定。
四、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
第一階段:調查分析,找出影響課堂效益低下的因素。
針對近年來我校課堂教學效益低,教學成績不是很好,部分學生厭學,為此我們先進行問卷調查,從根本上去了解導致上課低效的原因。我們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生對待老師的態度、教師的授課方法、老師的教學技能和工作態度等各個方面進行調查,形成分析報告。課題組成員又根據自己所任學科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對自己的課堂作認真地回顧、反思並形成了理性分析,得出了影響課堂效益低下的因素。
首先,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夠自主的進行學習,課前不知預習,課中不能夠有意識的記隨堂筆記,課後不會將當天所學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及時復習,作業有時不能獨立完成。更有甚者,一部分學生靠照抄作業支差應付。在校憑老師監管,回家則自由,有的家長也不過問,作業根本不做,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效果特差。
其次,科學的學習方法沒有掌握。回顧農村課堂教學實際,多年來一直沿用陳舊的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老師板書,學生抄寫,老師說著,學生觀著。教師口若懸河,學生渾渾噩噩。學生不能主動參與課堂,更不去主動把握知識的產生、形成、運用過程。對所學知識囫圇吞棗,一知半解,死記硬背。不會理論聯系實際,活學活用。所以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低。課堂效率很不理想。
第三: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的課堂。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也喊了多年,很早就提出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也提出了很具體的要求。對課堂、教材、教法、學法都有新的改革。但是由於我們教師對素質教育沒有真正認識,對課堂標准缺乏透徹理解,不注重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也不注重關注新的教育信息,更不去虛心借鑒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所以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斷然是思想僵化,認識頑固,理念落後,沒有真正在課堂教學實際中去創新課堂,落實課改。
第四:教師的教學手段陳舊。由於一部分教師不注重學習和掌握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對教材、學生和課堂缺乏分析掌握,所以對學生的基本情況、認知水平把握不準。上課對學生不能夠有機引導組織,對教材缺乏透徹分析和整合。不是用教材教,而是教教材。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低下。在課堂教學中千篇一律將學生視為機器。填鴨式,滿堂灌;課堂學習氣氛低下,紀律渙散,學生混亂自由,課堂教學任務完成無保障。再者,不能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手段,由於缺乏教學改革和創新,因循導舊。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來,一直是一支粉筆,一本書。特別是對於課本中的重要情節,比較抽象的片段,沒有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通過課件、媒體運用於課堂。使學生互動起來,而仍然是自己唱獨角戲。課堂上教師獨占講台,手舞足蹈,口若懸河。教師筋疲力盡,學生聽起來一片茫然,垂頭喪氣,昏昏欲睡,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階段:積極探討,組織實施,提高課堂高效。
第一、積極組織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益。
在平素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深深感受到,要真正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就必須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在每節課中我們要讓學生解決好三個問題,就是「學什麼、怎麼學和學到什麼程度」。1、「學什麼」?近二年我們學校實行新課改,給學生使用了講學稿,在講學稿上,我們每節課都給學生設計有學案,學案很清楚使學生明白這節課我要掌握哪些知識,這節課的目標是什麼,重點是什麼,這節課我主要解決哪些問題,這都讓學生心中對知識的學習一目瞭然。2、明白了「學什麼」後,那就是「怎麼學」的問題了?學案上我們也提示有這節課的學習方法,但真的要把學習方法運用到知識的學習中,還需要老師去引領和指導,例如在這課堂中如何把知識進行歸納和比較,如何進行知識點的遷移,這都需要科學的循序漸進的指導,想方設法讓學生建立和創造一整套的有效的學習方法,並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3、對於「學到什麼程度」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反思的問題了,在每節課後,我們都引導學生思考這節課我們掌握了哪些知識,掌握到了什麼程度,在學習中我們運用了哪些學習方法?還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下一步應該怎麼去做。我們的老師常引導學生去這樣思考,並使之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良好的習慣。這種習慣對知識的鞏固延伸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對於學習方法的掌握,我們平時還給學生開設了學習方法講座,由有經驗的老師系統的給學生介紹一定的學習方法,教會他們把學習方法融會到各知識的學習中去。我們還採用讓學校的學習尖子生現身說法,例如我們利用下午的活動課讓一班的第一名去二班,給二班的學生講一講自己的學習方法,讓二班的第一名去三班,給三班的學生講自己的學習方法,以此類推,到了下星期,則讓每班的第二名去現身說法,這個活動搞了一段時間,我們感覺效果還是很不錯的,既鍛煉了那些優等生的能力,又讓學生們相互之間進行了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交流。
對於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不是一日一夕的功夫,為此我們老師首先幫助學生逐步克服哪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在這個基礎上再幫助學生從一點點去做起,譬如,課前准備,課前預習,課後復習,勤於動腦,善於質疑,按時完成作業,制定學習計劃等。這些行為看起來都不是什麼大事,但真讓學生都能做到後,我們發現它的作用是不可小瞧的,它對提高課堂高效起著很大的作用。
第二、在課堂中進行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對學習充滿樂趣,提高課堂高效。
在學生升入初中後,由於科目的增多和學生本身能力的差異,學生出現好、中、差三個層次已經很明顯,為了提高課堂效益,促使各個層次的學生能力的發展,依照新課標的要求,我們從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規定不同層次的要求,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給予不同層次的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人人有興趣,個個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域內」得到充分的發展。
我們的課題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強化目標意識,做到課前公布各層次的學習目標,課後檢查是否達標。另一方面把握課堂提問的策略,讓各類學生均有輸出信息的機會。通常在講授知識時提問中等生,利用他們在認識上的不完善,把問題展開,進行知識的研究;在突破重、難點或概括知識時,發揮優生的作用,啟發全體學生深刻理解;在鞏固練習時,檢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時查漏補缺,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知識。這樣能夠較好地解決教材的統一性和學生個性差異的矛盾,使學生各有所得。
對學生的作業布置和課外輔導我們都進行分層設計,而實際上現在教材所配備的各種資料也都是分基礎知識、鞏固提高、拓展延伸等各個不同的層次的,也剛好可以供各個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我們每天給學生的學案上的習題也把它分為A、B、C三類進行要求。
為了促使每個層次學生的發展,我們課題組老師抱著誠摯的愛心、平等的尊重,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習有困難、自卑感強的學生,多給予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使他們看到希望,逐漸消除自卑;對成績一般的學生,採用激勵評價,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不甘落後,積極向上;對成績好、自信心強的學生,採用競爭評價,堅持高標准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更加努力拚搏。實踐證明,分層次的教學效果是明顯的,在近二年的市教委組的各種作文競賽和數理化競賽中學校都有多名學生獲獎,由於對那些能力差的學生重在培養興趣,降低了知識的要求,學生的厭學情緒低了,也沒有學生失學了。
第三、進行同課異構,進行課堂磨礪,提高教師的課堂技能。從而提高課堂效益。
二年多來,結合學生、教材、教師和課堂教學的實際,特別是課題組成員,在課題研究與教學實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過教師對以往的課堂教學的回顧、思考、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特別是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科學的學 習方法和老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手段做了理性的分析,比較准確的找出了影響課堂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上級領導和專家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組織方面做了具體的研討。
首先進行個人研究:主要是通過寫教學反思,對自己備課、上課、輔導等教學環節進行及時的反思,理性分析自己在各環節中的得與失;寫教育隨筆,記錄自己或他人在教學進程中的精彩片段或失誤,以便進一步完善和補充;寫個案分析,記錄典型的課堂教學案例,積累科學的授課方法和課堂組織策略;寫階段小結,主要是針對個人在每個階段,在課堂教學方面,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有待集體研究解決,也就是定期盤點,促進個人提升。
其次是進行專題研究:研究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備課組教師共同研究編寫每一節課的課前預習提綱和學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研究如何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自覺參與、合作學習,通過研究得出,每位老師在課堂上要巧妙創設問題情境,給不同程度的學生搭建平台和展示的機會,使每一個學生對你的課都產生興趣,特別是適時引導基礎較好的學生,幫助基礎差的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進行兵教兵,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研究如何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了使學生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課題組成員分科目給學生介紹學習方法,比如:如何閱讀數學資料?怎樣記學習筆記?預習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記憶……等。
其次是進行同課異構:主要是通過集體備課,公開聽評兩種方式進行。集體備課方式是:在平時的備課中,我們要求每一位教師先自行備課,查閱各種資料,寫出自己的教學設計,然後進行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會上,讓各位教師各述自己的對於這節課教學設想,讓大家共同來聽評研討,商量出這節課的最優的教學設計,研討出比較科學的授課方案,使同學科的不同教師的備課思路、方法、過程得到優化,這種集體備課方式每周定期舉行。公開聽評方式是:在每一學期我們以公開課的方式進行一次同課異構教學大賽,要求每一位教師在每一學期都要參與一次公開課活動,在這個活動中,要自行認真備課,積極准備,以自已的最大能力上一節高質量的公開課,讓同學科的教師都必須認真的進行聽評課,做為一次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我們要求領導參與,並有評委,要設獎,適時聘請專家進行點拔指導,使每位教師的授課方法去粗取精,進一步得到錘煉和提高,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第四、組織學習、課堂先進經驗,配合新課改,實施新課堂,形成一定的教模式,提高課堂效益。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的課題組成員,從沒有放鬆過對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學習,不斷充實自已,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首先進行學習,學習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使教師的觀念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思想進一步得到解放;學習先進的教學技術,使課堂教學手段進一步優化、提高;學習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使教師的授課靈活多變,豐富多彩;學習名家校的成功經驗,使課堂教學得到有機組織,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激發。其次是外出學習,為了提高課堂效益,取得真經,我們課題組成員多次到濟水一中、承留一中……等先進學校進行觀摩學習,兩年多來,還先後到杜郎口中學、洋思中學、許衡中學、永威中學、濰坊中學……等外地參觀學習,學習他們的教學管理、教學方法、課堂組織、教學評價等先進做法,取百家之長,補自己之短。通過兩年多的共同努力,使我校特別是本課題組初步形成了「四備三學五環節」的教學模式,基本掌握了分層施教、多元評價、動手實踐、官教兵、兵教兵的課堂教學策略,課堂的教學效率有了顯著的提高。
我校的「四備三學五環節」教學模式:「四備」是指「教師集備、學生自備、師生共備、教師補備」,「三學」是指「教師互學、學生自學、師生共學」。該教學模式分為四步:
第一步,教師集備。對於每一節課,同學科教師通過集體研討,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制定學習目標,研究學習方法,對課本內容疑、難點的克服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第二步,學生自備。在進行新課的前一天,各位教師把講學稿發到學生手中,學生利用夜自習根據講學稿的提示進行自學,要求學生把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寫在講學稿上。第三步,師生共備。這一步是上課完成的,是最關鍵、最重要的一環。我們改變以往上課時教師講授的傳統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師生根據課本內容,進行集體修訂、共同研課。第四步,教師補備。課上完了,但備課並未結束。教師及時進行課後反思,把課堂中新生成的各種情況進行歸納整理,並記錄在設計稿上,對課前備課時未想的問題進行補充。這個做法其實是為今後的備課積累經驗,讓教師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課改意識,追求更高的課堂效率。
我校實行的這種教師集備、學生自備、師生共備、教師補備的集體備課模式,打破了備課只能由教師唱戲的傳統做法,實現了學生成為備課的主人,更大程度上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11月,閆童艷老師代表我市參加了省初中英語教學研討會,在會上展示了我校的「四備三學」課堂教學模式,受到了與會專家和教師的好評。2010年下學期,在市教科室舉行的課題優質課大賽中,我校課題組胡長英老師獲市課題優質課二等獎。
第五、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學形式多樣化,提高課堂高效。
要提高課堂效率,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要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外,教學的手段也必須現代化,教學形式也必須多樣化。為此我們學校要求教師都要參於多媒體課件培訓,善於學習,都要會制課件,會使用網路資源,每年的暑假,我們學校都要安排教師參於市教委的課件培訓、遠程培訓和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教學手段。在09年冬學段我們學校還組織進行了「多媒體進課堂優質課大賽」,可以說極大的提高了教師學習先進教學手段的積極性。在物理、化學課堂上,我們要求教師該給學生做的實驗必須給學生做,教師不準偷懶,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可把部分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興趣;在地理、生物課堂上,我們要求教師可以走出課堂,搞一些課外實踐活動;在語文、數學課堂上,我們更是要求教師課堂一定要活,不要再是教師唱獨角戲,一定要讓學生動起來,要讓學生積極的參於到課堂活動中去;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採用了課前二分鍾演講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可以說都激發了學生興趣,提高了課堂高效。
第三階級:及時總結經驗,形成策略。
課題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實踐層面,最終要形成有效操作的策略,從而提升課題研究的水平,放大研究的實際價值。我們課題組成員在實踐的基礎上,靜心沉思,及時記下得失,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並形成了一定的教學策略。經過近兩年的課題實踐,我們課題組成員完成了課題的階段性小結、課題研究報告以及課題相關的論文等。
五、課題研究的結果分析
(一)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教師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准備工作。
1、 明確課堂教學目的、任務,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課堂教學目標是構成課堂教學活動的首要成份,是確定教學活動的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的依據,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同時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每一堂課都要有一個重點,而整堂課的教學都是圍繞著這個重點來逐步展開的。為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將這些內容簡短地提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高潮。教師要通過聲音、圖像、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處於積極、興奮的狀態,使所學內容在大腦中刻下強烈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接受新知識。
2、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每一堂課都有每一堂課的教學任務,目標要求。教師能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對象的變化,教學設備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對於新授課,我們往往採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新知識。有時,在一堂課上,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3、精心設計例題,多做典型練習,多給時間學生實踐。
課堂教學上啟發學生掌握學習規律,掌握解題方法,總結和歸納知識結構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例題的選編和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例題能承上啟下,引入新概念,又能加深對概念、公式、法則、定理的理解;還能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舉反例還能證明假命題,揭示錯誤根源。所以充分發揮教材中例題的作用,適當增減或改編課本的例題,並著眼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激發求知慾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師要精選例題,要重視例題的質量。關鍵是講解例題的時候,要能讓學生也參與進去,而不是由教師一個人承包,變成一人堂。
4、應有適當的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催化劑。在這方面,教師應針對學生的不同心理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精心設計問題。容易的問題讓差生回答,較難的問題讓好學生回答,好、中、差生都調動起來。針對數學課堂提問,可以提出許多的對策與建議,諸如:(1)每個例題的分析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