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葯的正確服用方法
門診經常有患者咨詢如何正確口服中葯?服中葯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葯物的性質來定。盡量發揮葯物的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為原則。
1、中葯一般服法是一天兩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個別情況下,根據治療需要,醫生要求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
2、飯前服:治療腸道疾病,宜在飯前服葯,大部分能直接和消化道黏膜接觸,可以較快、較多地被吸收而起作用。
3、飯後服:對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葯,在飯後服用。毒性較大的葯,也宜在飯後服,避免吸收太快,導致中毒。
4、溫服:腫瘤患者的中葯大部分是扶正卻邪的葯物,均宜溫服,增強補益的功能。
5、不管是在飯前或飯後服葯,都應有半小時至一小時的間隔,以免影響葯效。
6、與西葯同一天吃:一般情況下,西葯三餐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吃。中葯和西葯隔開1-2小時就可以。
7、中葯不要和鈣片、茶臁⒙潭溝韌笨詵悅庥跋煲鏤鍘
Ⅱ 什麼是三補三清止汗湯
治療多汗疾病時,主要採用口服中葯的方法,通過調和營衛、益氣固表、滋陰降火、回陽斂陰等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多汗問題。基本方包括生黃芪、白術、防風、黨參、五味子、麥冬、大棗。為了增強益氣固表、收澀止汗的效果,可以考慮使用牡蠣散進行加味。如果患者表現為陽虛,可以添加白術、桂枝、山葯、防風;陰虛則可加入當歸、麥冬、地骨皮、五味子;氣陰兩虛時,則應加入黨參、白術、當歸、麥冬、大棗。
此外,當歸六黃湯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其主要作用是清熱養陰、固表止汗。對於白天汗多、活動後更甚的患者,可以考慮增加黨參、浮小麥;如果舌紅且津液不足,則應加入麥冬、地骨皮;若體內熱盛,則可加用石膏、知母。對於表虛明顯、汗液不斷的情況,可以考慮使用炙甘草湯,並添加生黃芪以增強效果。
對於氣陰兩虛症狀較為明顯的情況,可以添加太子參或人參;若患者表現出明顯的腎虛症狀,則可加入女貞子等葯材。這樣根據不同的證型進行加減,可以更好地發揮中葯的治療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綜上所述,治療多汗疾病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證型,靈活調整葯物配伍,以實現最佳的治療效果。通過這些方法,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多汗問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