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溜槽常見缺陷及解決方法

溜槽常見缺陷及解決方法

發布時間:2025-04-03 00:53:23

⑴ 常見混凝土質量通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常見混凝土質量通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時,經常發生一些質量通病,這些質量通病不能根除,在施工時只能進行防治,以下從質量通病的產生原因和防治方面進行探討。
1、蜂窩
1.1現象。混凝土結構局部出現酥鬆、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形成空隙類似蜂窩狀的窟窿。
1.2產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當或砂、石阿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計量不準,造成砂漿少、石子多;
(2)混凝土攪拌時間不夠,未拌合均勻,和易性差,振搗不密實;
(3)下料不當或下料過高,未設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漿離析,
(4)混凝土未分層下料,振搗不實,或漏振,或振搗時間不夠;
(5)模板縫隙未堵嚴,水泥漿流失;
(6)鋼筋較密,使用的石子粒徑過大或坍落度過小;
(7)基礎、柱、牆根部未稍加間歇就繼續灌上層混凝土。
1.3防治的措施。
(1)認真設計、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經常檢查,做到計量准確,混凝土拌合均勻,坍落度適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過過2m應設串筒或溜槽:澆灌應分層下料,分層振搗,防止漏振:模板縫應堵塞嚴密,澆灌中,應隨時檢查模板支撐情況防止漏漿;基礎、柱、牆根部應在下部澆完間歇1~1.5h,沉實後再澆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現「爛脖子」。
(2)小蜂窩:洗刷干凈後,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平壓實;較大蜂窩,鑿去蜂窩處薄弱鬆散顆粒,刷洗凈後,支模用高一級細石混凝土仔細填塞搗實,較深蜂窩,如清除困難,可埋壓漿管、排氣管,表面抹砂漿或灌築混凝土封閉後,進行水泥壓漿處理,
2、麻面
2.1現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現缺漿和許多小凹坑、麻點,形成粗糙面,但無鋼筋外露現象。
2.2產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漿渣等雜物未清理於凈,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壞;
(2)模板未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構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過多出現麻面;
(3)模板拼縫不嚴,局部漏漿;
(4)模扳隔離刑塗刷不勻,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與模板粘結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搗不實,氣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點。
2.3防治的措施
(1)模板去面清理干凈,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澆灌混凝土前,模板應澆水充分濕潤,模板縫隙,應用油氈紙、膩子等堵嚴,模扳隔離劑應選用長效的,塗刷均勻,不得漏刷;混凝土應分層均勻振搗密實,至排除氣泡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處理,表面無粉刷的,應在麻面部位澆水充分濕潤後,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漿,將麻面抹平壓光。
3、孔洞
3.1現象。混凝土結構內部有尺寸較大的空隙,局部沒有混凝土或蜂窩特別大,鋼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3.2產生的原因
(1)在鋼筋較密的部位或預留孔洞和埋件處,混凝上下料被擱住,未振搗就繼續澆築上層混凝土;
(2)混凝上離析,砂漿分離,石子成堆,嚴重跑漿,又未進行振搗。
(3)混凝土一次下料過多,過厚,下料過高,振搗器振動不到,形成鬆散孔洞;
(4)混凝土內掉入具、木塊、泥塊等雜物,混凝土被卡住。
3.3防治的措施
(1)在鋼筋密集處及復雜部位,採用細石混凝土澆灌,在模扳內充滿,認真分層振搗密實,預留孔洞,應兩側同時下料,側面加開澆灌門,嚴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塊、模板工具等雜物掉入混疑土內,應及時清除干凈;
(2)將孔洞周圍的鬆散混凝土和軟弱漿膜鑿除,用壓力水沖洗,濕潤後用高強度等級細石混凝土仔細澆灌、搗實。
4、露筋
4.1現象。混凝土內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結構構件表面。
4.2產生的原因
(1)灌築混凝土時,鋼筋保護層墊塊位移或墊塊太少或漏放,致使鋼筋緊貼模板外露;
(2)結構構件截面小,鋼筋過密,石子卡在鋼筋上,使水泥砂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當,產生離折,靠模板部位缺漿或模板漏漿。
(4)混凝土保護層太小或保護層處混凝土振或振搗不實;或振搗棒撞擊鋼筋或踩踏鋼筋,使鋼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扳未澆水濕潤.吸水粘結或脫模過早,拆模時缺棱、掉角,導致漏筋
4.3防治的措施
(1)澆灌混凝土,應保證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正確,並加強檢驗查,鋼筋密集時,應選用適當粒徑的石子,保證混凝土配合比准確和良好的和易性;澆灌高度超過2m,應用串筒、或溜槽進行下料,以防止離析;模板應充分濕潤並認真堵好縫隙;混凝土振搗嚴禁撞擊鋼筋,操作時,避免踩踏鋼筋,如有踩彎或脫扣等及時調整直正;保護層混凝土要振搗密實;正確掌握脫模時間,防止過早拆模,碰壞稜角。
(2)表面漏筋,刷洗凈後,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漿,將允滿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較深的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顆粒,洗刷干凈後,用比原來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塞壓實。
5、縫隙、夾層
5.1現象。混凝土內存在水平或垂直的鬆散混疑土夾層。
5.2產生的原因
(1)施工縫或變形縫未經接縫處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動石子,未除去軟弱混凝土層並充分濕潤就灌築混凝土;
(2)施工縫處鋸屑、、泥土、磚塊等雜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凈;
(3)混疑土澆灌高度過大,未設串簡、溜槽,造成混凝土離析;
(4)底層交接處未灌接縫砂漿層,接縫處混凝土未很好振搗。
5.3防治的措施
(1)認真按施工驗收規范要求處理施工縫及變形縫表面;接縫處鋸屑、泥土磚塊等雜物應清理干凈並洗凈;混凝土澆灌高度大於2m應設串筒或溜槽,接縫處澆灌前應先澆50一100mm厚原配合比無石子砂漿,以利結合良好,並加強接縫處混凝土的振搗密實.
(2)縫隙夾層不深時,可將鬆散混凝土鑿去,洗刷干凈後,用1:2或1:2.5水泥砂漿填密實;縫隙夾層較深時,應清除鬆散部分和內部夾雜物用壓力水沖洗干凈後支模,灌細石混凝土或將表面封閉後進行壓漿處理
6、缺棱掉角
6.1現象。結構或構件邊角處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規則,稜角有缺陷
6.2產生的原因
(1)木模板未充分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混凝土澆築後養護不好,造成脫水,強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脹將邊角拉裂,拆模時,稜角被粘掉;
(2)低溫施工過早拆除側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時,邊角受外力或重物撞擊,或保護不好,稜角被碰掉;
(4)模板未塗刷隔離劑,或塗刷不均。
6.3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澆築混凝土前應充分濕潤,混凝土澆築後應認真澆水養護,拆除側面非承重模板時,混凝土應具有1.2N/mm2以上強度;拆模時注意保護稜角,避免用力過猛過急;吊運模板,防止撞擊稜角,運輸時,將成品陽角用草袋等保護好,以免碰損。
(2)缺棱掉角,可將該處鬆散顆粒鑿除,沖洗充分濕潤後,視破損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漿
抹補齊整,或支模用比原來高一級混凝土搗實補好,認真養護。
7、表面不平整
7.1現象。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7.2產生的原因
(1)混凝土澆築後,表面僅用鐵鍬拍子,未用抹子找平壓光,造成表面租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堅硬土層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撐松動、泡水,致使新澆灌混凝土早期養護時發生不均勻下沉;
(3)混凝土未達到一定強度時,上人操作或運料,使表面出現凹陷不平或印痕
7.3防治措施
嚴格按施工規范操作,灌築混凝土後,應根據水平控制標志或彈線用抹子找平、壓光,終凝後澆水養護;模板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應支在堅實地基上,有足夠的支承面積,開防止浸水,以保證不發生下沉;在澆築混凝土時,加強檢查,凝土強度達到1.2MPa以上,方可在已澆結構上走動。
8、強度不夠,均質性差
8.1現象。同批混凝土試塊的抗壓強度平均值低於設計要求強度等級。
8.2產生的原因
(1)水泥過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級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雜物多,外加劑使用不當,摻量不準確;
(2)混凝土配合比不當,計量不準,施工中隨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3)混凝土加料順序顛倒,攪拌時間不夠,拌合不勻;
(4)冬期施工,拆模過早或早期受陳;
(5)混凝土試塊製作未振搗密實,養護管理不善,或養護條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條件養護時,早期脫水或受外力砸壞。
8.3防治措施
(1)水泥應有出廠合格證,新鮮無結塊,過期水泥經試驗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徑、級配、含泥量等應符合要求,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證計量准確,混凝土應按順序拌制,保證攪拌時間和拌勻;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凍,冬朋施工用普通水泥配製混凝土,強度達到30%以上,礦渣水泥配製的混凝土,強度達到40%以上,始可遭受凍結,按施工規范要求認真製作混凝上試塊,並加強對試塊的管理和養護。
(2)當混凝土強度偏低,可用非破損方法(如回彈儀法,超聲波法)來測定結構混凝土實際強度,如仍不能滿足要求,可按實際強度校核結構的安全度,研究處理方案,採取相應加固或補強措施。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⑵ 混凝土工程如何進行質量檢測與缺陷防治

混凝土是當代最大的人造材料,也是最主要的建築材料。在混凝土工程施工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常見的缺陷,影響結構的安全。下面就混凝土工程中一些常見的質量缺陷的防治進行探討。
一、麻面
其表現為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現缺漿和許多小凹坑、麻點,形成粗糙面,但無鋼筋外露現象。
1.產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漿渣等雜物未清理干凈,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壞;
(2)模板未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
(3)模扳隔離劑塗刷不勻,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與模板粘結造成麻面;
(4)混凝土振搗不實,氣泡未排出。
2.防治的措施
(1)模板去面清理干凈,不得粘有雜物。澆灌混凝土前,模板應澆水充分濕潤,模板縫隙應堵嚴,模扳隔離劑應選用長效的,塗刷均勻,不得漏刷;混凝土應分層均勻振搗密實,至排除氣泡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處理;表面無粉刷的,應在麻面部位澆水充分濕潤後,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漿,將麻面抹平壓光。
二、掉角
其表現為結構或構件邊角處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規則,稜角有缺陷。
1.產生的原因
(1)模板未充分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造成稜角處混凝土失水或水化不充分,強度降低,拆模時稜角被粘掉;
(2)拆模過早混凝土尚未建立足夠強度,致使稜角受損。
2.防治措施
缺棱掉角處,可將該處鬆散顆粒鑿除,沖洗充分濕潤後,視破損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補齊整,或支模用比原來高一級混凝土搗實補好,認真加以養護。
三、蜂窩
其表現為局部表面出現酥鬆,無水泥漿,粗骨料外露深度大於5毫米,石子多、石子之間形成空隙類似蜂窩狀的窟窿。
1.產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當;
(2)混凝土攪拌時間不夠,和易性差,振搗不密實;
(3)混凝土澆築時沒有逐層振搗;
(4)混凝土在傾擲入模時,因傾落高度太大而分層;
(5)模板縫隙未堵嚴,水泥漿流失;
(6)鋼筋較密,使用的石子粒徑過大或坍落度過小。
2.防治的措施
(1)認真設計、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做到計量准確,混凝土拌合均勻,坍落度適合;澆灌應分層下料,分層振搗,防止漏振;模板縫應堵塞嚴密,澆灌中,應隨時檢查模板支撐情況防止漏漿;基礎、柱、牆根部應在下部澆完1~1.5小時沉實後再澆上部混凝土。
(2)蜂窩的清凈工作:洗刷干凈後,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平壓實;較大蜂窩,鑿去蜂窩處薄弱鬆散顆粒,刷凈後,支模用高一級細石混凝土仔細填塞搗實,較深蜂窩,如清除困難,可埋壓漿管、排氣管,表面抹砂漿或灌築混凝土封閉後,進行水泥壓漿處理。
四、露筋
其表現為拆模後鋼筋裸露在混凝土表面。
1.產生的原因
(1)灌築混凝土時,鋼筋保護層墊塊位移致使鋼筋緊貼模板外露;
(2)結構構件截面小,鋼筋過密,石子卡在鋼筋上,使水泥砂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造成露筋;
(3)混凝土保護層太小或保護層處混凝土振搗不實;
(4)模扳濕潤不夠,吸水過多,拆模時缺棱、掉角,導致漏筋。
2.防治的措施
(1)澆灌混凝土時,應保證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不發生偏移,加強檢查。鋼筋密集時,應選用適當粒徑的石子,保證混凝土配合比准確和良好的和易性;模板應充分濕潤並認真堵好縫隙。
(2)表面漏筋刷凈後,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漿,將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較深的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顆粒,刷干凈後,用比原來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塞壓實。
五、空洞
其表現為混凝土結構內部有尺寸較大的空隙,局部或全部沒有混凝土,鋼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1.產生的原因
(1)在鋼筋較密的部位或預留孔洞和埋件處,混凝土下料被擱住,未振搗就繼續澆築上層混凝土;
(2)混凝土一次下料過多、過厚、過高,振搗器振動不到,形成鬆散孔洞;
(3)混凝土內掉入木塊、泥塊等雜物,一些部位堵塞不通。
2.防治的措施
(1)在鋼筋密集處及復雜部位,採用細石混凝土澆灌,認真分層振搗密實,預留孔洞,兩側同時下料,側面加開澆灌門,嚴防漏振。黏土塊、模板工具等雜物掉入混疑土內,應及時清除干凈。
(2)將孔洞周圍的鬆散混凝土和軟弱漿膜鑿除,用壓力水沖洗,濕潤後用高一等級的細石混凝土仔細搗實和養護。
在砼施工過程中常見的這些質量缺陷,絕大多數是可以避免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砼施工質量,減少經濟損失。一旦出現質量缺陷,應及時會同工程監理等部門共同研究,盡快解決,以利工程的順利進行。

閱讀全文

與溜槽常見缺陷及解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水果維c含量測定還有哪些方法 瀏覽:859
玉器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506
不銹鋼掛籃的安裝方法 瀏覽:269
男性疥瘡治療方法 瀏覽:908
家庭烤羊肉串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280
冰粥的做法與配方法視頻 瀏覽:617
小區倒庫簡單的方法 瀏覽:179
259乘2簡便運算方法 瀏覽:274
難度大的鍛煉方法 瀏覽:710
主主線和桿梢太空管連接方法 瀏覽:133
減少吐痰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423
青銅鏡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4
坐月子失眠的治療方法 瀏覽:82
nfc手機復制門禁卡有幾種方法 瀏覽:604
游泳池水質不好的解決方法 瀏覽:198
小腿受傷熱敷什麼方法 瀏覽:920
自行車打氣筒如何切換兩個嘴使用方法 瀏覽:338
瘦背瘦肩最快的方法圖片 瀏覽:588
酸溶蛋白測定方法視頻 瀏覽:566
濟南治療甲狀腺腫大方法給力中科 瀏覽: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