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方圓米字格練字的簡單方法

方圓米字格練字的簡單方法

發布時間:2025-03-30 12:51:43

⑴ 臨帖的方法

臨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個過程: (一)讀帖 「讀帖」不是像讀書那樣看帖上所寫的文字的內容,而是分析這本字帖的風格特徵。分析一下筆畫的起筆、收筆、藏鋒、露鋒、方圓及轉折等運筆特點,結體的松緊、收放以及正側、疏密等組字特點,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章法特點。讀帖就像交友,第一次見面僅記大致輪廓,久而久之,只要一想起帖,帖中各字形象就立即在腦海里自然浮現。甚至每寫一個字,帖上的字形就已出現在紙上,寫字似乎成了摹字了,對初學者的幫助相當大。因此,我們在臨帖前要養成讀帖的良好習慣。 (二)對臨 「對臨」是對照字帖逐筆臨寫。初學者可選「米字格」或「九宮格」練。這樣比較容易找到字帖上相對應的位置及筆畫的大小。但它僅僅是初學者的扶手,不能依賴,基本了解並掌握對臨方法後,應直接在方格內臨寫。對臨最好先易後難,先臨簡單易寫的字,或按部首歸類練習,然後再選臨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具有典型性的範字,由淺入深,最後再按字帖上的順序通臨。對臨要求勤字帖。看一筆寫一筆,對初學者來說容易找到正確的位置,但容易使筆畫間的筆意聯系隔斷,因此最好將互為呼應的幾筆一次完成。隨著臨習熟練程度的提高,逐漸減少看帖的次數,最後看一字寫一字。對臨過程中,如發現某字沒寫好,可緊接著再臨寫同一個字,這叫連臨。連臨要在臨前對照字帖找出上一個字的病因,然後再寫第二個。如果連寫幾個仍不見效,且又找不出原因,可摹寫一遍後再寫。一本字帖從頭至尾臨一遍,稱「一通」。臨完一通後可在末尾記上年月、姓名、帕名及第幾遍,古人稱其為「窗課」、「功課」。保留功課可以檢驗自己進步的軌跡。對臨比較熟練了,可以進行意臨。 (三)意臨 意臨,是看著字帖臨出了自己的特點。意臨是結束形似階段後的新開始。描紅、影摹、對臨都要求形似,形似是解決「入帖」的技法問題,臨得與顏真卿、柳公權一樣,哪怕能以假亂真,還不是自己的字,是人家的「體'.所以光「入帖」還不夠,還要「出帖」。「出帖」是要離開所臨字帖的形貌,要遺貌取神。「意臨」就是要在臨習時摻入已意,或得其意而忘其形。這就像漫畫家筆下的畫像,一望便知是某人,但與那人的照片又不完全相同。意臨出來的字與原帖的字相比,在似與不似之間。臨帖而不全像帖,叫出帖。 (四)背臨 背臨是不看字帖,把帖的神貌在筆下反映出來。背臨著要對此帖的技法熟練掌握,並能舉一反三,甚至連字帖上沒有的字也能寫出來,而且風格基本相近。這時可以換帖了。一般情況下,每天堅持臨帖 l - 2 小時,快則半年,慢則一年,即可完成入帖到出帖的過程。如果臨了相當一段時間仍無法人帖,建議考慮換帖,找自己喜愛的字帖臨習,千萬不要在「一棵樹上弔死」。 (五)換帖 換帖的幾種選擇: 1. 同類帖的轉換 同類帖,是指同一書家的不同碑帖。如果原先臨顏真卿《勤禮碑》的,可改換成臨顏真卿的《東方畫贊》、《麻姑仙壇記》或《多寶塔》等。同類帖的轉換,對同一書家風格演變有更深的理解。 2. 不同類帖的轉換 不同類帖,指不同書家風格類的帖。如,改顏為柳,或改柳為顏。學顏、柳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筆法問題。可是楷書結構最完備當屬歐陽詢,故臨習歐體對楷書結構的奇巧嚴密大有好處。但歐體寫久了會刻板,也可臨習一下闊綽溫潤的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以增其趣。 3. 為學行書作準備 如果練習楷書毛筆字的目的是為了練行書的話,那麼顏、柳的楷書與行書毛筆字之間似乎有條溝壑,頗難逾越。它們之間的橋梁有二:一為禇遂良的《雁塔聖教序》,由於它的筆勢極富變化,婀娜多姿,可以克服顏、柳筆畫的板實僵硬,從中化出許多風格來,因此禇字被稱為「廣大教化主」。宋代大書家米芾就有「學禇最久」的經歷。二是智永《真書千字文》。它實際上是行楷書體,與東晉王羲之行書一脈相承。因此也是由楷書過渡到行書的橋梁之一。 4. 換臨魏碑 魏碑是北魏碑版楷書,風格多變,與唐楷不同。臨魏碑利於從唐楷中跳出來形成自己的風格。但魏碑良莠不齊,不能隨便亂臨。初學者可選比較規整的鄭文公碑》、《張猛龍碑》、《元懷墓誌》、《張玄墓誌》等。有些魏碑造像題記是石工直接操刀作筆刻鑿而成,有不少錯別字,甚至漏刻錯刻的,具有較強的鑒別能力者才能借鑒吸收,不可拿來就學。

⑵ 米字格練習本怎麼用,寫字有什麼要求

米子格正確的使用: 上下相等的,要寫得有參差變化,上矮下高的,上面要蓋住下面。上窄下寬的,下面要承載住上面。 相等比例的字,要寫有高矮、向背的變化,以求生動。比例不等的字,要隨字之宜,要相互呼應,盡量形成疏密對比。

如何學書法

摹帖與臨帖學習書法既沒有一個萬靈的秘方,也沒有一套刻板的程式。這樣說,是不是就沒有規律可循呢?當然不是。古今書法家為我們創造了許多書法藝術珍品,也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書法學習經驗,其中摹帖與臨帖時兩種最基本的方法。 前人練字,大多是這樣的:先選擇一種碑帖作範本,仔細琢磨它每一字的筆畫與結構的特點,反復摹,熟練地掌握它的寫法,以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在此一家一體的基礎上,再博覽廣習,兼收眾長,加以發展,創造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新體。「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初學寫字,應從摹寫開始,也就是將較薄而透明的紙張覆於字帖上進行練習,此法適用於初學者,也可用於對新帖的練習,這樣宜於掌握字形的位置。這好比剛學走路時找一個牽引的人,當然也包括「描紅」、雙鉤填廓、仿影等。當摹寫熟練後,繼而「臨帖」,循序漸進,千萬不能隨心所欲,任意亂塗。 在臨帖或摹帖時,人們常常藉助一定的格子來進行,稱之為格臨。格臨常用的格子有米字格、田字格和井字格(也叫九宮格)。採用格臨的方法,比較容易找准漢字的各部分在格子中的位置,使我們容易看出各部分的大小。楷書是基礎 書法學習上,前人把楷書比作「立」,行書比作「走」,草書比作「奔」,因為楷書方整規范,可作楷模,是各種字體的基礎,各種印刷字體及美術字,也都是從楷書轉化而成的;楷書的筆畫,富有變化,它要有更深的用筆的功力。楷書功夫不深,行、草筆力則不足。練好了楷書,再練其它字體,都較易於掌握。所以,學習書法,應從楷書入手,待楷書有一定的基本功時,再練其他字體。 學習書法,貴在多練,借鑒前人的經驗,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還需勤學苦練,持之以恆。古今書法家,無一不是勤學苦練而成的。書法並不神秘,只要我們按照正確的方法刻苦練習,就一定能把字寫。「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歐陽詢之書法藝術歐陽詢(557~641), 中國唐代書法家。歷經陳、隋、唐三朝。字信本,湖南潭州臨湘(今湖南省長沙市)人。少時敏悟博學,書學二王,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一本,人稱《歐體》。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自幼敏悟,長大後博通經史,在隋時書法就很有名,曾任太常博士。唐高祖即位,官給事中,後官至銀青光實錄大夫,唐太宗時歷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男,世稱《歐陽率更》。 書學二王,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一本,人稱《歐體》。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與裴矩、陳叔達共同編纂《藝文類聚》。歐陽詢書法遠承魏、晉,在六朝朴茂峻整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風格面貌。他用筆從古隸中出,所以能凝重沉著,轉折處干凈利落;結體緊結,方正渾穆,有一種極為森嚴的氣度,而在雍容大度中,又有險勁之趣。歐書的特色可用「險勁」二字來概括。歐陽詢的書名在當時已遠播國外,他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初唐四家」,他的書體稱為「歐體」;與唐代顏真卿、柳公權、元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 書學在唐代為鼎盛時期,凡及楷書,言必稱虞、歐、褚、顏。 其書初學生羲之,後又汲取了六朝碑版墓誌方勁峻利的筆意而自創風格,他的楷書險勁刻厲,清峻秀健。相傳歐陽詢書八體盡能,尤精篆隸,得方圓之妙,因取法高古,流溢為楷書,自然骨氣洞達,點畫工妙。又因其博採眾長,故其楷書結構穠纖得度,意態精密,卓然成一代大家。他流傳下來的楷書代表作品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君碑》、《化度寺碑》和《虞恭公碑》。從總體上說,歐陽詢的楷書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點畫以方筆為主,鐵畫銀鉤,則勁不撓,有「森森然若武庫之戈戟」譽,但世人只知其方,而不知其用筆圓,寫得稜角分明,鋒芒華露,此實誤解。郭宗昌〈金石史〉謂;「人知信本變晉法,不知結體用筆多從古隸中出」。其書法之中截極其渾厚,而其鉤趯折角處剛而有韻致;二是其結構險峻嚴密,橫勢用仰,縱勢用背,屬於斜畫緊結一路。王文治《快雨堂題跋》謂:「歐陽以險絕為平,以奇極為正。」正因為其楷不避免險,故學之不當,易傷於清雅之致。歐陽詢的楷書看似奇,其實正,貌似方,其實圓,在歐楷諸碑中,尤其是《九成宮醴泉銘》因為奉敕之書,故寫得特別嚴謹,亦特別難學,米芾曾謂「歐陽如新瘥病人,顏色憔悴,舉動辛苦」,正指此而言。《虞恭公碑》又名《溫彥博碑》,岑本文撰文,歐陽詢書,全碑計三十六行,每行七十七字,篆額為「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貞觀十一年立,歐八十一歲時書。此碑楷書寫得比較輕松,易於為初學者入手,惜世傳摹刻、翻刻本較多,今選用嘉慶內府藏本。據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載:「此乃畢靈岩山館舊藏,畢氏獲罪籍沒,遂入內府,一九五八年余在上海徵得,今藏上海博物館。」此冊拓墨色濃,紙質堅韌,極為精到,後有王澍、翁方綱、王文治等跋,當為北宋精拓,今付梓影印出版,以饗廣大書法愛好者。所創「歐陽詢八訣」書法理論,具有獨到見解。對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黃自元結構92法的著述,均有啟示。其「八決」為:(點)如高峰墜石;(橫戈)如長空之新月;(橫)如千里之陣雲;(豎)如萬歲之枯藤;(堅戈)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折)如萬鈞之弩發;(撇)如利劍斷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過筆。歐陽詢-書法特點風格特點歐陽詢的書法由於熔鑄了漢隸和晉代楷書的特點,又參合了六朝碑書,可以說是廣采各家之長。歐陽詢書法風格的主要特點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顯得氣勢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備,八面玲瓏,氣韻生動,恰到好處,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則是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固,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於正之趣。歐陽詢早期學習王羲之的書體,傳說他曾以重金購得王羲之教子習字用的《指歸圖》,日夜揣摩,刻苦鑽研。後來又廣泛地學習北朝的碑刻書體,同時吸取了當時一些書家的長處,融會貫通,形成[剛健險勁、法度森嚴的獨特風格。用筆特點歐陽詢書法用筆方整,略帶隸意,筆力剛勁,一絲不苟。清包世臣曾說:「歐字指法沉實,力貫毫端,八方充滿,更無假於外力。」就是說,歐字強調指力,寫出的筆畫結實有力,骨氣內含,既不過分瘦勁,又不過分豐滿。每一筆畫都是增一分太長,減一分太短,輕重得體,長短適宜,恰到好處。歐字的用筆還講究筆畫中段的力度,一些橫畫看上去中段飽滿,得「中實」之趣;一些字的主筆都向外延伸,更顯中宮緊密,尤其是右半邊的豎畫,常向上作誇張延伸,這些用筆獨特之處顯示其超人的膽魄。 歐體以瘦勁、險絕為主,此碑在歐書諸碑中最具此特色,已脫盡二王面目,而獨具風貌。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載:《其筆帶有漢人分法,是率更得意書。王元美雲比之諸碑,尤為險勁。》清楊敬《學書邇言》雲:「歐書《皇甫誕碑》最為險勁,張懷瓘《書斷》稱其森焉如武庫矛戟,此等是也。」清翁方綱更是竭力失主重此碑:「是學唐楷者第一必由之先路,若不先從此入手,則間架結構何由而入《九成》、《化度》乎?」此是翁氏甘苦之言,可為初學者借鑒。 歐體特點主要是瘦硬字方法。世傳歐收大篆、小篆、章草、隸、行、飛白、草、楷八體盡能,唐張懷瓘評:「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唐李嗣真《書後品》記「芡陽草書,難於競爽,如旱蛟得水,饞兔走穴,筆勢恨少。」宋蘇軾推重歐書小楷,題:「陽率更書,妍緊拔群,尤工於小楷。」宋米芾喜愛歐書草書,雲:「暮年草書,精彩動人。」流傳至今傳為歐陽詢的墨跡有《卜商帖》《張翰帖》、《夢奠帖》和行書《千字文》等。其中《夢奠帖》結體富於變化,最能表現出歐書勁險刻厲、矛戟森列的特色。 歐陽詢所書碑刻傳世的有:①《九成宮醴泉銘》。碑立於貞觀六年(632),為他晚年奉敕書寫。碑字高華莊重,法度森嚴,用筆剛勁,纖濃得中,寓險峭於平正之中,成為學習書法的楷模。②《皇甫誕碑》,立於貞觀初年,筆畫瘦硬,字呈長方,在結體取勢中,充分發揮歐書的險峭的本色。③《化度寺邕禪師塔銘》,立於貞觀五年,是歐陽詢晚年得意的作品。字小於歐書其他碑石,書法靜穆渾厚,嚴密秀腴,在精整險勁中別具風貌。原石早已損佚,在宋代就有許多翻刻本,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殘本,亦有人認為是早期的翻刻本。④《虞恭公溫彥博碑》,立於貞觀十一年。這時歐陽詢已80歲,但書法仍見功力。碑雖漫漶,從完好的字中仍可窺見謹嚴精勁的特點。 歐陽詢隸書碑刻有《宗聖觀記碑》、《房彥謙碑》等。《房彥謙碑》書法介於隸楷之間,緊健峭厲,有晉碑的風貌,可見歐楷的淵源。相傳歐陽詢臨有《蘭亭序》,流傳的定武本《蘭亭序》,是根據歐臨本上石的。傳為歐陽詢的小楷有《心經》、《九歌》、《千字文》等,但流傳後世的拓本,真偽很難確定。歐陽詢相貌雖很醜陋,但聰悟絕倫,讀書能數行俱下,博覽經史,尤精三史。其書法初學王羲之及北齊三公郎中劉珉,後漸變其體,筆力險勁,自成面目,人稱「歐體」,為一時之絕,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人們得其尺牘文字,咸以為楷范,故他的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唐張懷瓘《書斷》稱其書「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歐陽詢楷書結體嚴謹,筆勢開張,筆法穿插挪讓極有法度。後世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筆法中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和方法,對後世有很大的啟迪。 歐陽詢最大的貢獻,是他對楷書結構的整理。相傳歐陽詢總結了有關楷書字體的結構方法共三十六條,名為「歐陽詢三十六法」,此法雖然摻人了後人所作的若於解釋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歐陽詢的:他的研究已經完全擺脫了不穩定的字形的無規律性的變化,而進入了造型分析的層次,書法結構的成熟觀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 傳世著名的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皇甫誕碑》、《溫彥博碑》等。行書墨跡有《張翰》、《卜商》、《夢奠》等貼。編有《藝文類聚》一百卷。《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徵撰文,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於貞觀六年(632)。楷書24行,行49字。碑額陽文篆書「九成宮醴泉銘」6字。碑在陝西麟游。此碑用筆方整,且能於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健。明趙崡《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卜商帖》,無款,傳為歐陽詢書。紙本,縱25.6厘米,橫16.6厘米。行書6行,共53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本是作為《史事帖》而流傳的,後來《史事帖》分離流散,此即為其中之一。書法挺拔俊麗,結體嚴密方勁,確為歐陽詢書法之上乘。歐陽詢書法作品賞析《九成宮醴泉銘》 歐陽詢書法作品賞析《九成宮醴泉銘》 宋拓唐刻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本半開縱209cm,橫13.9cm。1956年張明善捐獻文化部文物局撥故宮博物院藏。 貞觀六年(632年)六月立於麟游(今在陝西省寶雞東北)九成宮。今石尚存,但經剜鑿,損泐過多,已非原貌。 歐陽洵76歲書,貞觀六年(632)刻石。書法高華渾穆,豐厚挺拔,既有晉人鳳韻,又開唐人新風,是千餘年來楷書登峰造極之作。此冊為宋拓明駙馬李祺本,是現存善本之最。曾經清高士祺、趙懷玉收藏。清初高氏重新裝裱。後歸張明善所有。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所寫,渾厚沉勁,意態飽滿。寫撇、捺常用圓筆,顯得圓融流暢。寫彎鉤用轉法,曲圓較長,適成全字有力的支撐。這些表現了溶隸於楷的特點,正如郭尚先所評:「《醴泉銘》高華渾補,體方筆圓,此漢之分隸、魏晉之楷合並醞釀而成者。」因此千餘年來,此碑成為人們臨習楷書的範本。歐陽詢書法賞析《張翰帖》亦稱《季鷹帖》,歐陽詢書。行楷書,無款。紙本,縱25.2厘米,橫33厘米。此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後紙有瘦金體書跋:「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智永亦復避鋒。雞林嘗遣使求詢書,高宗聞而嘆曰:'詢之書遠播四夷。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譽也。'」此帖的風格與歐陽詢的楷書風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險取勝。字的重心壓在左側,而以千鈞之勢出一奇筆壓向右側,使每個字的結體形成一種逆反之勢,然後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險為夷,真可謂「險中求穩,別有樂趣」。清乾隆帝評論道:「妙於取勢,綽有餘妍。」 歐陽詢書法賞析《張翰帖》歐陽詢書法欣賞《卜商帖》《卜商帖》又稱《卜商讀書帖》,是 歐陽存世墨跡,紙本,高25.2厘米,橫16.5厘米,行書六行,共五十三字。上有宣和內府諸印和一瘦金體題跋:「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譽也。」有人認為這是宋徽宗趙佶的手筆。此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卜商帖》用墨濃重,行氣淹貫,下筆鋒利如斬釘截鐵。他楷書中的瘦勁典雅,在這里轉化為鋒銳的筆痕,似乎還殘留著北派書法中的方勁筆法。但是墨氣卻極為鮮潤,筆畫飽滿豐腴,起筆簡截而少婉約之勢,是與當時流行的王羲之或王獻之書風大不一樣的。 正如清人吳升《大觀錄》跋:「筆力峭勁,墨氣鮮潤。」歐陽詢書法欣賞《卜商帖》 歐陽詢書法作品欣賞《夢奠帖》《夢奠帖》全稱《仲尼夢奠帖》,七十八字,無款,但流傳有序,曾入南宋內府收藏,鈐有南宋"御府法書"朱文印記兩方,"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後經南宋賈似道,元郭天錫、喬簣成,明楊士奇、項元汴,清高士奇、清內府等遞藏。郭天錫在跋中曰:「此本勁險刻歷,森森然如武庫之戈戟,向背轉折深得二王風氣,世之歐行第一書也。」 歐陽詢書法作品欣賞《夢奠帖》歐陽詢作品欣賞-《行書千字文》無論是初唐四家(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或是楷書四大家(與唐代顏真卿、柳公權、元趙孟頫)都是個領軍人物。他的書法從北碑得法,又學王(羲之、獻之)而參以隸意,形勢俊勁,意態精密,於平正中見險絕,自具面目,世稱「歐體」。他的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碑,更是楷法精絕,結體平和而險勁,不可有一分增減,成了楷書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在歐陽詢看來,一切都應是典雅、庄嚴的,一切變化都須按照法度而表現得充分、堅實、完整,趨於盡善盡美。所以即使偶然奔放一下,像他的《草書千字文》,仍然保持毫釐不逾的法度,更不待說此卷《行書千字文》了。 《行文千字文》的用筆十分理性,處處注意點畫之間的主次、穿插、避讓,運腕用筆的周正、凝重、緊密,高華渾穆有餘而意態略遜,不及他在行書《夢奠帖》中那種「蟬聯起伏,凝結遒聳」,向背轉折,出於自得的風氣。這又不可不知。 歐陽詢作品欣賞歐陽詢行書千字文 歐陽詢-藝術成就虞世南說他「不擇紙筆,皆能如意」。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帖》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歐陽詢的書法早在隋朝就已聲名鵲起,遠揚海外。進入唐朝,更是人書俱老,爐火純青。但歐陽詢自己卻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依然讀碑臨帖,精益求精。有一次,歐陽詢外出遊覽,在道旁見到一塊西晉書法家索靖所寫的章草石碑,看了幾眼,覺得寫得一般。但轉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書匠,那麼他的書法定會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個水落石出。於是佇立在碑前,反復觀看了幾遍,才發現了其中精深絕妙之處。歐陽詢坐卧於石碑旁摸索比劃竟達三天三夜之久。歐陽詢終於領悟到索靖書法用筆的精神所在,因而書法亦更臻完美觀止。

參考地址:http://jingyan..com/article/5970355235ecca8fc1074055.html

⑷ 如何練好毛筆書法

問題一:如何練好毛筆書法? 貴在持之以恆,想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是不能急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才能不挺沉澱;書法也是需要對文字的氣息有一定的了解的,建議你多欣賞些大家之作,眼界寬了,才能不斷地對自己進行勉勵,不要害怕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哦。書法是可以眼高手低的,關鍵看你怎麼把握;不僅需要臨帖,更要在臨帖的基本上靈活運用,不能只是一味的死臨,這只能叫做寫字,並不是真正的書法。偶爾可以自我創作下,融入自己撫特點也是別有另一番滋味的哦;習書法要思想集中,不僅僅是毅力的問題。你可以站幾個小時來習字但精神未必能夠時時集中。我的老師曾和我說,練字手頭可以放鬆,但思想絕對不能放鬆;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的方法,這是要積累的,別人給你提供的方法只能是借鑒,完全復制別人那你只是在做第二個別人;這是我的專業,個人親身感受。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加油!

問題二:書法怎麼練?最快練好的方法是? 書法練習,一般以楷書、行書為主。對草、隸、篆等體的學習和創作,不一定作目標去追求。下面,我講一個王獻之練習書法的故事。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書法家。父與子之間有這么一個小故事。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臨走時在家中的牆壁上題了幾個字。王獻之也受好寫字,他偷偷地把父親題的字擦掉,照原樣題寫上自己的字。王獻之寫好後,仔細端詳了一番,自以為寫得不錯,能夠以假亂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牆壁上的字,仍舊以為是自己原先題的字,很不滿意,不覺嘆氣說:「我離家時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獻之聽了,內心非常慚愧。從此,他更加認真刻苦地練字也成了一個與父樣齊名的書法家。
那麼作為現代人如何練好書法呢?
1、學習書法關鍵在於多練,而多練在於多臨帖。但如果學習不當,會流於形式而不見實效。根據自身的多年來實踐,我認為練好書法應學會觀察。人們常說,「字一半是看會的」,這話頗有道理。
2、如果純粹是從寫好字的角度,可以先練隸書,再練行書。如果想在藝術上有所成就的話,就要從楷書學起。隸書雖然法度較隨意,初學也較容易入門,但要學好它是必須付出汗水和心血的。在臨習碑帖時,除了臨習好它的形態和神態之外,在用筆的技巧上還要狠下功夫,要做到中鋒行筆且富於節奏,提按使轉純熟自如,線條質量凝重渾厚,內涵變化豐富。這些都是學習書法的重要要素,也就是基本功。學書者一旦掌握好以後由寫隸轉入寫楷時,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寫出的楷書神采更佳,更具有豐腴朴茂、古雅高遠的神韻。
3、盡量多臨帖少摹帖。在摹的過程中,絕大多數人都不會主動深入地去分析理解每個字體的各個基本筆畫的來龍去脈,以及基本筆畫中提、按、頓、收筆和逆、折、回、轉等書寫要領,這樣實質上阻礙了對書法的觀察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思維的發揮,很難真正提高書法水平。臨寫則能較好地彌補摹寫的不足,就我的實踐來看,臨比摹進步快得多。
4、參加書法展覽、競賽等多種形式,激發學書熱情。在練好軟筆(毛筆)字的基礎上,提高硬筆(鋼筆)字的書寫能力,逐步提高書法創作鑒賞水平,只要努力,一定會提高書寫水平。
5、先想後寫,有利於思維的集中,養成要動筆先動腦的好習慣。邊寫邊想,對於個別人來說,效果是比較好的。但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效果就不怎麼樣了。在動筆前先對著字思考一會兒,有助於從整體上對字獲得感知。譬如,一個字的結構、大小怎麼樣,這個字的運筆是怎樣的,在哪兒該頓筆,在哪兒該提筆等。這一切,在想的過程中會瞭然於胸,所以到書寫時就會做到心中有數,寫起來比較得心應手。特別是有的人在「思」的時候,還情不自禁地用手指在桌面上畫,可見,先想後寫對於小學生來說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6、正確處理臨帖學習書法,臨帖只是手段,創作才是目的。經過長期臨帖,基本掌握了所學範字的筆法及構造原理,能臨寫出範字的概貌,這僅是為了創作打下了良好基礎,並不意味著一下就能創作出好作品。即使能對某帖臨寫得惟妙惟肖,也不算真正的創作。因為臨帖就一般意義而言只是一個寫字的過程,而書法創作必須運用藝術思維進行深入的創造性的勞動。故從臨帖到創作是一個非常艱難復雜的過程,在「臨」與「創」之間存在一個過渡時期。在此期間,善於把握者就能順利駛向創作的彼岸;反之,只能停留在寫字階段,甚至對書法創作產生畏難消極情緒而致學書半途而廢、前功盡棄。從「臨」過渡到「創」應注意什麼呢?筆者認為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以下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入帖」與「出帖」的關系。學書者在認真分析筆畫、結構特點時應把握法帖形、神特色,即理解並熟記字形、筆畫和章法,領會法帖的氣......>>

問題三:成人如何練好毛筆字? 一定要臨摹阿,你想人家書法家一輩子總結的書法經驗,一定是值得學習的!
建議你毛筆和硬筆一起練習,事半功倍哦!楷書練顏真卿的《勤禮碑》,行書選擇王羲之的《蘭亭序》《聖教序》。如果只想練鋼筆字,就學錢沛雲的,比較快速,天天練,一個月字就可以很像樣!不過要記得平時寫字也要想練字是那樣寫!
鋼筆字和毛筆字似乎沒有關系,但一起練習會提高更快!

問題四:怎樣才能練的一手好字 怎樣快速練好毛筆字 書法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絕大多數人和我都認為初學者要以楷書為基礎,但也有人認為應從隸書學起。
楷書練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臨貼,其實臨哪本貼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碑貼,顏、歐、柳、趙都可以,但在購買碑貼的時候盡量購買質量較好的字貼。
練字的一般步驟
在選帖的基礎上,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第一步讀帖
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的筆畫特點及筆畫間的相互關系。例如:我們讀漢字的「中」,要讀出「中」的一豎穿過了「口」的正中間,「口」字稍扁,中間的長豎被「口」字的下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這就是讀字形,讀結構。不同字體,筆畫具有不同特點。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紅,即初學者在印好的紅字帖上沿筆跡用毛筆描寫。「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紙覆在範字上,沿紙上的字影一筆一畫的寫,又叫寫仿影。
第三步臨帖。指把字帖置於一旁,看著字帖一字一字地寫,這種方法有利於掌握字的筆法筆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結構。
第四步背帖。指在臨帖的基礎上把字帖去掉,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字帖上的字形,將其寫在紙上的方法。這是練好字的關鍵一步,只有對所寫的字精審細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筆有神,准確無誤。寫字的時候,如能在所寫的白紙上看到要寫漢字的准確字形,做到「成字在紙,成字在胸」,下筆如描紅,寫一手好字就不成問題了。
第五步創作。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寫法的基礎上,觸類旁通,悟出字帖上沒有的字的寫法。根據自己表情達意的需要,寫出一段有中心、有內容、自成體系的文字,這就是創作了。
如果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寫出一手與字帖接近的字,你練字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練字姿勢:
練字應注意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一般字帖上都有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

問題五:初學毛筆書法練什麼體好? 對於初學者,一般先從楷書、隸書等平穩的開始,可按照字體的書體選擇:
篆書
可選用《甲骨文》、《石鼓文》、《散氏盤》、秦篆、楚篆等;隸書可選用《張遷碑》、《乙瑛碑》、《史晨碑》、《石門頌》、《好大王碑》等;
楷書
可選用《張猛龍碑》、《張黑女碑》、《九成宮》、《顏勤禮碑》、《褚遂良楷書》等;
行書
可選用《聖教序》、《米芾行書》、《王鐸行草》;
草書
可選用《十七帖》、《書譜》、《智永千字文》、《平復帖》,懷素、張芝草書。

對於初學者,可以從以下三步練起:
一、先償線,每天用三指執筆法在舊報紙或毛邊紙上畫兩尺長的橫線、豎線和直徑為一尺左右的圓線各20個,行筆要慢,起筆要藏鋒,線條一樣粗,剛勁有力,力透紙背為好。堅持15天即可。中鋒運行習慣基本養成。
二、練習點,每天練5鍾不同走勢的點各20個,堅持15天。
練字,先從字體或書法大字典中選臨1―2個你比較喜歡的字,看準比例,反復練,練得和字帖對照一模一樣後,再從頭到尾通臨一遍。
三、寫不好的字請老師當面示範,細看每個點劃細節的運筆方法。
多參加一些書畫筆會交流,現場細看每位名家的執筆技巧,只要有興趣真下決心,方法正確,心誠力到,一般經過3到5年的持續努力就會小有成就。

問題六:怎樣練好行書(毛筆字) 【怎樣練好行書】
練習行書首先要練好楷體字,楷體字小有所成之後才能開始行書的學習。
行書掌握的基本技巧:字要型散而神不散,運筆快慢適當,虛實得體。
【怎樣練好書法】
1、臨摹結合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學書法要臨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還需要臨摹。學楷書需要臨摹,學篆、隸、行、草各體書仍需要臨摹。書法家的一生都是在臨摹中渡過的,在臨摹中學習,在臨摹中思考,在臨摹中創造。
摹帖,就是用薄紙蒙在字帖上面,然後筆隨影走,按照顯露出來的字跡寫,又叫「仿影」或拓寫。摹還有一種方法叫「描紅」,即在印有雙鉤紅線的字上去填寫。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紅。即從一本帖中選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紙,如打字紙、有光紙、描圖紙等蒙在帖上,依著字的輪廓,用極細的線條鉤成空心字,這叫「雙鉤」。然後把鉤好的字作為描紅本,用紅墨水填寫,再用藍墨水填寫,最後用墨汁填寫,這樣寫不但能加深記憶,而且節約紙張。
摹帖應注意筆隨帖走,切勿失形,要看準筆畫的來龍去脈,揣摩它的筆法和結構形態。摹帖要帶有「寫」意,將筆畫一筆寫成,飽滿而精到,切勿依葫蘆畫瓢地填描塗抹。
臨帖,即在摹帖的基礎上,對帖字的用筆、結字規律有了基本認識之後,對著帖寫。臨帖有對臨、格臨和背臨三種方法。
對臨,即把字帖放在對面的帖架上照著寫,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臨帖方法。
格臨,即用透明紙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宮格等)照式臨寫。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結構部位。
背臨,即把帖收起,憑記憶默寫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臨之後可以集字為聯或集字成篇,然後進入創作階段。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一定的規范和約束。摹帖的特點在於易學到古人的結構位置,但由於規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筆意,用筆死板而不靈活,讓人感到放不開,受不了;臨帖或對臨,或背臨,或意臨,加入許多書者自己的個性特點,所以易得古人的筆意,而易失古人的結構位置。寫來自由隨意,追求個性,卻得之甚少。
所以在臨摹中必須臨摹結合,先摹後臨,既得古人的用筆方法,又得古人的結構規律。練習時可以採用先摹後臨,再反過來摹,摹完再臨。或者採用「雙鉤」的方法來研習結構規律。摹臨穿插,取長補短,效果極好。臨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後下筆。下筆要准,先形似,後神似,以求形神兼備。臨摹後要反復對照檢查,總結經驗教訓,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訓中成熟。
2、先入後出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臨摹就是繼承,就是向古人學習,學習前人優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筆、美的結字、美的章法、美的韻味和氣勢等。但臨摹還有一個入帖與出帖的關鍵問題。不入帖,寫不進去,或寫出來不象,是無法與古人對話,無法學到古人書法妙處的。但不出帖,即進去又出不來,太象古人,簡直成了古人的書奴,一點自己的個性都沒有,這樣寫,最終也形不成自己的書風特點。
關於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說得好:入帖時「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時「不可無我在,無我便雜。」「不可有我在」說的是要專心一意地臨習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不入帖便無本;「不可無我」說的是要在臨像的基礎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長處,融會貫通,結合自己的藝術素養和創造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有個性,有創造,並逐步走向自由創作的新境界。
3、讀帖善悟
帖不僅要臨,重要的還在讀,學書善悟,即從讀帖中領悟,有些古人優秀的法帖,不一定去臨,只要認真閱讀,反復體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韻味,便會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書......>>

問題七:怎樣才能練好毛筆字? 書法是一門堅持的藝術,最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因年齡的關系,你可以不練筆畫而直接進入練字階段,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方法:
1。描紅:就是在雙鉤筆法勾勒出的字框內填寫筆畫,適合初學者,一般書店都有售。
2。摹臨:就是在前人的法帖上覆上白紙臨摹,適合初學者。
3。臨摹:就是參照前人的法帖進行臨摹,適合有一定基礎者。
4。背臨:就是首先學習消化前人的法帖,書寫是不看法帖,完成後對照法帖找出不足。
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初學者應先從真書入手(如楷,隸,篆;魏碑等)不宜先練習行草。
在此向你推薦幾本適合初學者的法帖:
楷書有顏真卿的勤禮碑、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柳公權的玄秘塔、神策軍碑;歐陽詢的九成宮等
隸書有史晨碑、張遷碑等;
魏碑有鄭文公碑等。
因時間關系,只寫這么多,如果有興趣,可以給我發信息我們一起研究。
開始練字應注意的幾點:(練一段還要學習字的結構等常識)
①姿勢要正確,兩腳平放地上,兩手據案,肩平、背直、頭正,目注紙上。
②握筆要指實掌虛,執筆在指,運筆在腕。開始練字枕腕,逐步提腕、懸腕。
③筆法要分清,一般分方筆和圓筆兩種,還要明確中鋒、側鋒、卧鋒的應用部位。
④楷書是學習毛筆字的基礎。楷書學完再學行書,最後是草書。您先學魏碑也行。
⑤臨帖時不要看一眼寫一筆,先要讀帖,吃透要領,然後把一個字一氣寫成。
⑥首先要把各種偏旁部首練好,以後再組成各種字就容易了。

問題八:怎樣才能練好書法? 要想學習好毛筆字,選正確毛筆、選正確的紙張、運用正確的臨帖方法。這三項是很關鍵的。
要想學習好硬筆字,運用正確的臨帖方法是很關鍵的。
(毛筆字)選正確的毛筆:
毛筆的種類很多,在初次學習時,希望你選用「兼毫」的湖筆。因為兼毫的湖筆,筆芯硬,易於掌握,對你以後的學習很重要。
在選擇筆峰時,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長短,因為筆鋒太長不易於掌握,但筆鋒長可以含很多的墨水,適合寫」草書「一氣呵成」,筆鋒長可以保證墨的夠用,反之,筆鋒短適合寫楷書,易於掌握。
選筆時也要顧及臨摹的碑帖。所謂「用某家所用的筆,又寫他那一種字」。要判斷所使用的是那一種筆,直接看他的字跡是最好的方法:風格健勁的,選用健毫;姿媚豐腴的,選用柔毫;剛柔難分的,則選用兼毫。筆的特性亦影響寫出來的書法,如此才能臻乎書法之妙境。
還有一點是字體大小方面,寫大字用大筆,寫小字用小筆。小筆寫大字易損筆且不能使轉自如,大筆寫小字則有點「殺雞用牛刀了」。
(毛筆字)選正確的紙張:
初學書法益用毛邊紙、元書紙,有一定成績後再用宣紙。
毛邊紙是江西出產的竹紙,紙質細膩,薄而松軟,呈淡黃色,沒有抗水性能,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適於寫字,又可用於印製古籍。四川產的毛邊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手工毛邊,質地棉軟,厚實而細膩,顏色為淺黃色,兩面手感一樣,用嫩竹漿手工造制。吸水適中,書寫手感相當好,廣大書法好愛者很是喜愛,為練習實惠品種。
元書紙是竹紙的一種。古稱赤亭紙。採用當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操造而成的毛筆書寫用紙。主產於富陽市。有謝公紙或謝公箋之稱。特點是,潔白柔韌,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著墨不滲,久藏不蛀、不變色。在古代用於書畫、寫公文、制簿冊等等;新中國建立後,主要用作學生大楷簿,裱裝畫軸等。此外,還可作上等包裝紙。
宣紙分為生宣、半熟宣、熟宣。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以之行潑墨法、積墨法,能收水暈墨、達到水走墨流之藝術效果。寫意山水多用它。熟宣是加工時用明礬等塗過,故紙質較生宣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時墨和色不會洇散開來。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於繪工筆畫而非水墨寫意畫。半熟宣也是從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兩者之間,適合寫小楷。
(毛筆字硬筆字都適合)正確的臨帖方法:
書法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絕大多數人和我都認為初學者要以楷書為基礎,但也有人認為應從隸書學起。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從隸書開始,就難以掌握楷書的筆法,因為楷書的筆法要比隸書豐富復雜。可見,練好楷書基本功可以作為練寫各體的基礎。
有了楷書的功底,掌握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和筆法,再寫魏碑、隸書和行書、草書。乃至篆書,就可以事半功倍。楷書又可以使魏碑、隸書的結體筆法得以豐富和變化,如諸遂良的楷書;楷書滲人行書、草書筆法可以增加靈動,如趙孟�\的某些楷書碑字。
鄲有些初學者急於練習行書、草書,由於沒有楷書的基本功力,雖然寫得「龍飛鳳舞」,但沒有字型的基本規矩和點劃的基本功力,結果事倍功半,走了彎路。
楷書練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臨貼,其實臨哪本貼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碑貼,顏、歐、柳、趙都可以,但在購買碑貼的時候盡量購買質量較好的字貼。
在選帖的基礎上,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第一步讀帖
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

問題九:想練毛筆字,怎麼入門? 怎樣練書法
書法是一門藝術,要練好書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 樹立正確的學書思想:
字無百日功,書法的練習需要的是刻苦勤練的精神,要臨池准備,持之以恆。不可 中途懈怠。
(二) 選擇適用的書寫工具:
文房四寶是練習書法應准備好的工具。要選擇恰當的使用,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 其器。如果選擇不合適,將影響練習的效率和進程。
(三) 從大楷起步,逐步進筆:
練習書法,應選擇合適的方法,應從簡單的大楷練起,逐步進筆,不可好高務遠,欲速則 不達。要大好書法練習的基礎。
(四) 碑帖的選擇
碑帖的選擇是練好書法的關鍵,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有一個好的師傅,加上自己的 勤學苦練,才可以逐步練好書法,成為書法大師。
三: 臨摹字帖的方法
1:選擇合適的字帖
臨摹字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也是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臨摹的字帖有兩種,一種是毛筆字帖,一種是鋼筆字帖。學習鋼筆書法,應臨摹鋼筆字帖,臨摹毛筆字帖的效果也很好。因為毛筆字帖大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性,除了其點畫精到、粗細分明、來龍去脈交待清楚外,還具有結構漂亮、章法完美的優點,有利於初學者學習。另外,毛筆字帖品種豐富,風格多樣,也便於選擇使用。只是毛筆字帖的線條比較粗壯,而鋼筆筆跡比較尖細,所以臨摹時應去其血肉,取其筋骨。
2:臨摹字帖的方法
(1)挑選字帖:
挑選一本自己比較喜愛的、點畫比較工整的、結體比較勻稱的字帖來臨摹。如果是毛筆字帖的話,則應挑選字體小一點的字帖,這樣可省去縮小的工夫。
(2)先摹後臨、臨摹結合 在習字時,要先摹後臨、臨摹結合。 所謂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較透明的習字紙下,用鋼筆照著字帖上的字一點一畫地描紅。要求鋼筆的筆跡不要越出毛筆字外,都寫在字帖上字的點畫中間。這樣,久而久之,就容易學到字帖上字的結構。 所謂臨,就是把字帖放在習字紙旁;照著帖上的字依樣畫葫蘆。要求點畫寫得象,有輕重節奏和粗細的變化。這樣,久而久之,就容易學到字帖上字的筆意。由於臨書比摹書難,因此要先摹後臨,由於臨和摹是兩種相輔相成的學字手段,因此要臨摹結合,循序漸進。
(3)仔細讀貼
再者,臨摹前要仔細讀帖。對帖上的字,其點畫怎樣書寫,結構怎樣安排,章法怎樣布置,都要仔細琢磨並從中找出規律,這樣就容易寫得有興趣,也容易寫得象,寫得好。臨摹時,不能貪多貪快,每天堅持一、二小時,反復地臨摹幾個字,這樣才會有真正的收獲。對難寫的字,更要知難而上,多臨摹,多比較。
(4)背、核、用 除了臨摹外,還要會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背著帖寫,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寫出來,力求形神畢肖;核,就是將背寫的字與帖上的字進行核對。看有否差錯,要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 用,就是實踐,把學了的東西,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實踐中來鞏固和提高所學的東西。
(5)博採眾家之長
在已臨摹好了一種字帖後,還應博採眾長地再臨一些其它字帖。

問題十:如何才能練好軟筆書法 練習書法應以楷書為基礎,然後再練習行書、草書。開始時應找一些好的帖子,對照臨摹。首先要不厭其煩地練習基本筆畫、偏旁、部受的寫法;練習掌握字形結構;最後再練習分�和整體布局。當然熟練地掌握了這些基本練習後,就可脫貼練習了。練習書法持之以恆最為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最要不得。練字要用腦去記,用心去揣摩,分析字形特點,體會其中的意味,這樣可以使你的進步快一些。

閱讀全文

與方圓米字格練字的簡單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模具失效解決方法 瀏覽:809
滑板如何折疊方法 瀏覽:645
流金水乳使用方法 瀏覽:411
閱讀中如何練習的方法 瀏覽:441
qq空間動態昵稱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23
宿舍電線連接方法 瀏覽:363
鋼鐵研究試驗方法 瀏覽:973
腦轉移癌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449
快速蒸花捲不用醒面的方法 瀏覽:12
北京鋼制背簍暖氣片安裝方法 瀏覽:864
肝腎虧虛的鍛煉方法 瀏覽:24
口瘡的快速治療方法白砂糖 瀏覽:895
石磨壓制方法視頻 瀏覽:113
線損計算常用的方法 瀏覽:848
蒼耳的使用方法 瀏覽:635
rcs的正確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340
c閏年計算方法 瀏覽:539
abc分類管理方法包括如何進行分類 瀏覽:160
種植木耳的技術與方法 瀏覽:377
考研解決問題的方法 瀏覽: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