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葉酸缺乏的診斷方法有哪些
確定葉酸缺乏有下列幾種方法。
(1)血清葉酸測定常用的測定方法
①微生物學測定法。血清葉酸<3ng/ml,常表示有葉酸缺乏並有臨床表現;3~6ng/ml常常沒有臨床和血液形態學改變,但可能是葉酸缺乏的早期表現。
②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法。所得結果與微生物學測定法相同。它的優點是結果更准確,更快捷,且不受血清中葉酸拮抗物或抗生素的影響,唯操作方法稍復雜。
(2)紅細胞葉酸測定
紅細胞內所含葉酸的濃度比血清高10~20倍。當組織內葉酸已缺乏但尚未出現巨幼紅細胞貧血時,紅細胞葉酸的測定對葉酸缺乏做出診斷尤其有價值。測定的方法即將血清葉酸的測定方法稍加改變。正常值為160~640μg/L,葉酸缺乏時可低於正常值;但在維生素B12缺乏時,紅細胞葉酸含量亦可低於正常。
(3)亞胺甲基谷氨酸(FIGLU)排泄試驗
葉酸缺乏時,組氨酸轉變為谷氨酸的過程受到干擾,其代謝中間產物FIGLU的產生增加並從尿內大量排出。受試者在試驗前先口服組氨酸20g。正常人服組氨酸後,尿中沒有或極少有FIGLU;葉酸缺乏時有大量FIGLU排出。如果巨幼細胞貧血患者的檢查結果陰性,對排除葉酸缺乏所致很有價值。
(4)葉酸吸收試驗
正常人從尿內排出口服放射性葉酸劑量的32%~41%,排出量<26%表示腸道對葉酸的吸收有障礙。
(5)葉酸治療性試驗
用「生理性」小劑量葉酸每日0.2mg治療,如果貧血是葉酸缺乏引起的,用葯後即可觀察到臨床症狀、血象和骨髓象的進步。如果貧血是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用較大劑量的葉酸每日5mg,病情也能改善,但用上述「生理性」小劑量治療則無效。可見,此方法不但對葉酸缺乏的診斷有價值,而且可與維生素B12缺乏做出鑒別。
烹飪的食材我們都知道其中的技巧方法,對於烹飪的原料的了解也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的,那麼你知道對於烹飪食材的原料的品質如何鑒別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烹飪原料品質鑒別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1)理化鑒定
理化鑒定是利用儀器設備和化學試劑對原料的品質進行判斷,包括理化檢驗和生物檢驗兩種方法。
理化檢驗主要是分析原料的營養成分、風味成分、有害成分等。生物學檢驗可以測定原料或食物有無毒性或生物性污染。運用理化鑒定能具體而准確地分析食品的物質構成和性質,對原料品質和新鮮度等方面做出科學的結論,還能查出其變質的原因、有毒物質的毒理等。由於理化鑒定需要有專門的儀器設備和試驗場地及專業的技術人員,檢驗周期長,難以在經營企業中使用。但隨著食品市場監管的需要及完善,某些原料必須經國家設立的專門檢驗機構檢驗合格後才可以進入市場,因此理化鑒定主要在檢疫部門等使用。
(2)感官鑒定
感官鑒定就是利用人的感覺器官,即用眼、耳、鼻、舌、手等對原料的品質進行鑒定,有以下5種具體方法。
①視覺檢驗:是一種運用最廣的手段,就是用肉眼對原料的外部特徵(形態、色澤、清潔度、透明度等等)進行檢驗。
②嗅覺檢驗:就是利用人的鼻子來鑒別原料的氣味,烹飪原料都有其正常的氣味,當它們腐敗變質,就會產生不同的異味。
③味覺檢驗:人的舌頭上有許多味蕾,可以辨別原料的滋味,味覺檢驗就是通過感覺原料滋味的變化,從而判斷原料品質的好壞。
④聽覺檢驗:通過耳朵聽被檢原料主動或被動發出的響聲來鑒定其品質的好壞。
⑤觸覺檢驗:就是通過手接觸原料,檢驗原料的重量、質感(彈性、硬度、粗細)等,從而來判斷原料的質量。
以種感官檢驗的方法,有時用一種,有時會幾種方法配合使用。
感官鑒定簡單易行,宜於企業使用,但容易產生偏差。只要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後,就可以迅速地對原料的品質進行鑒定。但感官鑒定有它的局限性,它只能憑人的感覺對原料的某些外形特點進行大致判斷,不能完全反映其內部的本質變化,其准確度不及理化檢驗。而且,人的感覺和經驗有差別,往往會影響檢驗的結果。
食物中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其中主要有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六大類。根據在機體內的作用,這些營養成分可以分為構成物質、能源物質和調節物質三部分。蛋白質、無機鹽和水是構成物質,糖和脂肪是能源物質,維生素是調節物質。
糖類又稱為碳水化合物,包括單糖、雙糖和多糖。單糖是最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果糖。雙糖由單糖分子連接而成,如蔗糖、麥芽糖、乳糖。多糖由許多單糖分子組成,如澱粉、纖維素。食物內含有多種糖類,如穀物種子、甘薯和胡蘿卜含有澱粉,植物的果實和部分根、莖含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牛乳含有乳糖,蜂密含有葡萄糖和果糖。糖類的主要功能是供給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1克糖完全氧化時能放出約16800焦的熱量。人體所需的能量70%以上是由糖類氧化分解提供的。
脂肪由脂肪酸和甘油組成。恆溫動物如豬、牛、羊的脂肪,主要含飽和脂肪酸,呈固態。變溫動物和植物的脂肪如魚肝油、菜籽油,主要含不飽和脂肪酸,呈液態。一般情況下,脂肪作為備用物質貯存在體內。在植物內,大部分脂肪貯存在種子內(大豆,花生);在動物體內,大部分脂肪貯存在卵內、皮下、腸系膜等處。脂肪是人體貯藏能量的主要物質,1克脂肪完全氧化時能放出約37700焦的熱量,比糖分子多一倍以上。
蛋白質是生物大分子,一般由100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結合而成。蛋白質是組成細胞的主要成分,又是構成酶的材料,還是機體的能源物質,1克蛋白質氧化時能放出約16800焦的熱量。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常見的有20多種,其中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甲硫氨酸、賴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8種,人體不能合成,必須由食物供給,稱為必需氨基酸。另外一些氨基酸如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人體能夠合成,不一定要食物供給,稱為非必需氨基酸。
維生素是人體生長和代謝所必需的微量有機物。目前已知的維生素有20多種,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兩大類。水溶性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B1、B2、B6、B12、C等。脂溶性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A、D、E、K等。大多數維生素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由食物供給。
維生素A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增強抗病力。人體缺乏時,上皮組織會發生角化,皮膚粗糙,易患夜盲症和呼吸道傳染病。維生素A溶於脂肪,在動物性食物里,如動物肝臟,魚肝油、奶油、蛋黃中含量較高。有些植物性食物,如胡蘿卜、番茄、黃色玉米中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在人體內能把它轉化為維生素A。
維生素B包括B1、B2、B6、B12等幾種。對人體有多方面的作用。例如,維生素B1能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神經系統的正常生理機能。缺乏時,容易患神經炎、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嚴重的還會患腳氣病、下肢沉重、手足皮膚麻木、心跳加快等。米糠、麥麩、瘦豬肉、花生、大豆等食物中均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1。
維生素C又叫抗壞血酸,缺乏時,毛細血管脆性大,容易破裂,引起皮下和牙齦的血管出血,成為壞血病。維生素C多含在新鮮的水果里。辣椒、甘蔗、番茄、棗、柑桔等食物中維生素C的含量很豐富。
維生素D能促進小腸對鈣和磷的吸收和利用,促進骨的正常鈣化。缺乏時,會使骨缺鈣,發育不良。維生素D在魚肝油、蛋黃、動物的肝、腎和杏仁中含量較多。在人體的皮膚里,含有一種膽固醇,經日光紫外線照射後,能轉變成維生素以因此,人經常曬太陽,對身體健康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