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學生就業難如何解決
都擠著要工作 哪有那麼多的職位啊 只有建立企業 才能緩解 ,但是不是 長久的計策 ,人口過度遞增 只有創業 可以直接一點
Ⅱ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現如今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一)大學生就業制度和市場的不完善
我國現有的就業制度是以市場為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2]並且也已經出台了相關政策,用於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但大學生就業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需要系統、完整的機制來保障實施。近幾年來,我國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加上農村人口不斷湧入城市,對大學生就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加上戶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學生不願意放棄城市戶口去村鎮工作,導致人才普遍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西部流向沿海地區,造成大城市人才擁堵,城鎮人才缺乏。此外,部門間的勞動力市場分割同樣會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3]以往的國有企業和國家機構都是畢業生的主要吸收者,在進行就業選擇的時候往往企業的環境、聲望和福利待遇成為畢業生首先考慮的問題,而隨著國企的轉型和改革,國家人事制度也發生了變化,公務員的數量大大減少,即使是這樣,部分畢業生選擇等待也不願意進入其他環境就業,這些畢業生並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選擇了自願失業。
(二)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
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是適應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大學生的就業制度明顯滯後。高校畢業生就業已經不再是國家分配工作,而是市場和學生的雙向選擇,但高校的培養機制卻沒有市場化。由於政府對於這一部分的政策制度還不夠完善,導致學校設置的專業相似,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同時,隨著近幾年的高校擴招,為了追求畢業率,高校在專業設置上,未經深入的調查研究,盲目開設熱門專業,導致人才輸出超過市場的需求,為了能夠多招學生,不顧專業結構、市場需求,而是立足本校已有的專業和師資力量,什麼樣的師資開設什麼樣的專業,什麼專業火就開設什麼專業,不管本校的實際情況,造成教育質量下降,導致學生專業能力不足,就業競爭力下降。除了專業設置問題外,教學方式陳舊也是高校一大突出的問題。目前,高校的教學方式仍然沿用傳統的教育方式,以課堂教學、應試教育模式為主。以傳授書本上的知識為主,缺乏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導致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後,空有書本上的知識,而無法進行實際應用,從而無法受到用人單位的重用。
(三)大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雖然我國高校培養方式已經變革,但部分學生的觀念並沒有一起轉變,仍然處於精英化教育時期,沒有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導致有些畢業生寧願失業也不願意就業。部分畢業生對自己的工作能力沒有一個合理的評估,對職業生涯也沒有規劃,導致面臨就業問題時,不知該如何選擇。首先,面對崗位的選擇從眾心理嚴重。不明確自己的優勢與興趣愛好,選擇所謂的熱門行業和崗位,導致某些行業競爭激烈,而另一些崗位卻無人問津,造成資源浪費。其次,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遇到沒有達到心理預期的崗位就不願意就業,對於工作有著不切實際的追求,最終導致失業。再次,缺乏創新精神。大學生雖然缺乏社會工作經驗,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而大多數人更願意選擇穩定的職業,進行終身就業。
二、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建議
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要解決這一難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需要多方的協作。
(一)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我國的經濟產業結構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期,而對於大學生就業制度要進一步完善,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保障。首先,推進戶籍制度的完善,打破城鄉二元制戶籍制度,縮小城鄉戶口在各方面的差異,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戶籍制度,使得廣大人民享受同等的戶籍制度待遇。配合國家一系列政策上的支持,促進人才流向鄉鎮,流入基層,解決人才過度集中於大城市的問題。鑒於目前市場對於人才需求量少的問題,必須加快經濟建設。就業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受經濟發展的制約,市場對於畢業生的吸納能力降低,直接導致畢業生就業難。就目前的就業市場來看,製造業仍然是接收畢業生的主要產業,而第三產業雖然在加快發展的腳步,但效果並不明顯。大學生在就業時仍然首選那些熱門領域。對此,調整產業機構、促進產業轉型就十分必要了。政府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產業轉型帶動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徹底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二)提升教育質量,調整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高等教育是人才培養的搖籃。近幾年高等教育不斷加快發展,為適應市場的變化,高校教育要逐步變革,從大學生的就業理念到專業設置再到就業指導等多方面提升,讓大學生將所學專業和實踐結合起來,同步提高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成為符合現代社會所需求的人才。一是要優化專業設置。高校的專業設置要根據市場需求適當調整,在設置專業時要注重基礎,拓寬專業口徑,打破專業壁壘,增加有特色的輔修課程,使學生的選擇更多,克服大學生知識面狹窄,學習內容單一、枯燥的問題。二是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市場需要的綜合型人才是高校的目標,然而目前的教育模式仍局限於「填鴨式」教學。較多地關注書本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動手應用能力。強調共性教育而忽略個性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還是讓學生坐在教室里,進行一對多的授課形式,這種傳統模式勢必要變革,高校人才最終是要走向市場的,我們應該建立科學的培養模式,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就業觀是對就業目的和意義較為穩定的看法和態度,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就業問題上的反映。[4]就業觀的形成需要個人、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協作。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在日益激烈的就業環境下,學生要改變自己的就業觀,盡量選擇先就業再擇業,不要一味地尋找待遇高的工作,寧願失業在家,也不願意退而求其次,現在的就業市場容納性較低,尤其是熱門行業,更是萬里挑一,國家出台了「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的政策,表明基層崗位和工作也越來越有發展空間,大學生去基層服務不僅是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同樣也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另外,要培養自主意識,不要只依賴社會現有資源,多進行自主創業。發揮大學生的熱情和創新精神,將書本知識更好地用於實踐;其次,學校要組織系統的就業指導工作。現階段的就業指導工作還停留於表面,大部分院校的就業指導只有短短的幾節課,上課內容枯燥,就業指導老師不夠專業,導致畢業生並沒有很好地掌握就業知識。大學生就業指導要系統地融入大學4年的學習,不僅要加強最新的就業政策教育,同時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引進專業的就業指導老師,使就業指導也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不僅是民生問題,而且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創建創新性國家產生影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而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個人、家庭、學校和國家多方面共同協作。既要從宏觀上指定政策,為大學生就業創造良好的環境,還要學校和社會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就業平台,同時還需要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就業觀。雖然這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程,但只要各方一起努力,就能形成為社會不斷輸送人才的良性體系。
Ⅲ 大學生就業問題及解決方案。
目前國內做的好的是諾姆四達的,你可以搜下,從這方面了解比較好。
NormStar還把中國人才測評理論與實踐領域的成果,包括r內部的測評項目服務經驗以及工具手冊等專屬知識整理出版為一套書。你可以參考下,挺全的。
《人才測評概論》是總攬性、綱要性的,主要是搭建人才測評的理論框架,回答人才測評的一些根本性的問題,提出解決人才測評實踐問題的原則性觀點。
《人才測評操作實務》是為解決人才測評實踐活動的操作問題而設計的,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參考性。在《人才測評實務》這本書中,首先對人才測評的基本流程進行了系統的介紹,然後重點介紹了心理測驗、筆試、面試、評價中心技術、多源反饋調查技術、履歷分析技術等幾種最常用的人才測評工具與方法的操作實務細節,對於實際工作者來說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人才測評案例集》主要介紹了企業組織中應用人才測評的經典案例,具有啟發性和借鑒性。《人才測評案例集》介紹了中國本土企業(包括在華跨國公司)在人才測評方面應用的實際經驗和成果,向讀者展示出了人才測評在人力資源管理,特別是在招聘甄選、晉升選拔、後備人才選拔與培養、培訓與發展、績效考核等領域應用的獨特魅力。
Ⅳ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與對策分析
--------------------------------------------------------------------------------
作者: 來源: 發表時間:2006-05-28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2CJY002)研究成果之一,福建省教育科學基金課題(03SJY03)研究成果之一,國務院僑辦基金項目成果之一,泉州市社會科學基金研究成果之一。]
[張向前,亦名張退之,1976年6月生人,男,漢族,福建仙遊人,西安交通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國立華僑大學人力資源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經濟管理與經濟法等研究。
聯系地址:福建泉州國立華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張向前收郵政編碼:362011電郵及電話附文尾。]
據教育部今年4月發布的資料,2004年全國有280萬高校畢業生,比2003年增加68萬人,增幅達32%。全社會新增勞動就業崗位900萬個,其中有500萬個要解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剩下的就業崗位,除了要解決280萬大學生就業,還有200多萬的中專畢業生等待就業〔1〕,加上多年積累下來的待業人員,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局面相當嚴峻,就業問題是當前大學畢業生面臨最大難題。是不是我國大學畢業生太多了!目前我國大學生人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1996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8.3%,到2002年達15%,1997年世界平均毛入學率17.8%,發達國家平均是61.1%〔1〕,應該看到,我國高等教育還處在世界發展水平的初級階段,還不能夠完全滿足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有著強大的發展空間。那麼,大學生為什麼還是面臨著就業難題,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一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新變化
最近幾年,我國大學畢業就業產生不少新變化。首先,我國本土大學生面臨國際聯合辦學機構競爭。近幾年來,我國高教市場逐步向國外資本開放,各種形式外國教育機構的進入,產生了更多類型的人才培養機構,他們不但提供了人才短期培訓,不少教育機構還與國內大學進行聯合辦學,這種全新人才培養模式直接挑戰了中國本土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本土高校大學生就業增強了不少的競爭對手。其次,人才市場更加偏重「好」專業。所謂的「好」專業或「熱」專業,是指當前就業市場較緊缺的專業。近年來,影響大學生就業重要因素之一即大學所學專業是否與社會需求相一致,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專業偏好比大學知名度更高,一些名牌學校不合適市場專業學生就業不理想。用人單位在看重「專業」同時,還對大學畢業生的「專長」很重視,有專長的復合型人才是用人單位競相爭聘的熱點。第三,海外歸來學子對我國大學生就業沖擊加劇。近幾年來,留學生回國潮一浪高過一浪,直接擠壓國內大學生就業空間,這些海外學子對世界經濟運行規則,各國法律制度等比較了解,在國外多年的鍛煉,社會實踐能力和駕馭各國社會文化、政治制度差異的能力比較強,競爭力較強,是國內大學生就業強勁對手。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主要問題
我國大學生占國民總數的比例大大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但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卻很嚴峻,造成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1用人單位誤區
不少用人單位在選擇大學生時存在或多或少的誤區,主要有:首先,過分關注文憑。不少用人機構認為,學歷越高越好。選人學歷化,造成受聘人員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或人才浪費,比如有些單位招聘計算機軟體研究生僅用於本單位的打字等簡單文字處理。現實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與文憑並不能直接劃等號,不少本科或大專學生的業務能力不比研究生業務能力差。第二,存在性別歧視。女大學生明顯處於劣勢,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女大學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動機,以及生育保險費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用等。同等情況下女大學生將來工作成本比男大學生大,這是女大學就業難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視。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到本單位的業務情況與當地聯系緊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學生熟悉當地方言及風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際關系網等,選用人才時優先考慮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務員時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視,實行地區保護主義,不利於大學生公平競爭。第四,過分看重工作經驗。經驗不足是大學畢業生最大的劣勢,不少用人企業經營有困難,急於招聘某一方面能人,並且希望很快給企業帶來變化,而一般大學生則無法滿足用人單位要求。用人單位忽視大學生的潛力和可塑性,其實經驗總是在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大學生有較高理論水平,只要經過短期實踐即能勝任工作崗位。
2大學畢業生誤區
大學生畢業生自身也存在不少問題:首先,誠信問題,不少畢業生發現求職時有一定的證書、文憑、履歷能為找工作帶來方便,有的大學生憑勤奮刻苦,在大學期間努力爭取獲得相關證書,不刻苦學生則通過投機取巧或造假來騙取企業初步信任,對大學畢業生整體形象造成一定的損害。第二,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由於近幾年公辦高校擴招,加之民辦高校急增,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招生分數不斷降低,加上不少大學生大學學習不認真,動手能力差,缺乏實踐經驗,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第三,大學生自身定位偏頗。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單位。由於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東西部地區之間、沿海地區和內地之間的差距較大,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區域時,過度集中於北京、上海、深圳等熱點地區,造成這些地區的就業壓力明顯增加。同時,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嚴重影響就業。據中新網(2004年7月23日)報道,2004年第二季度本科生最難找工作。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專、本科、碩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職人倍率分別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競爭96個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個崗位可供競爭,造成本科學就業難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狀態。第四,求職途徑把握不準。不少大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各樣人才交流會「廣泛撒網」的方法,或希望通過熟人「托關系」、「找門路」以捧上「金飯碗」,不善於「推銷」自己,沒有針對自己的切實優勢,通過重點了解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情況,提高就業率。
3高校的誤區
我國目前高校存在不少問題,如:重點大學的教師一般都重視科研,而對本科生教學的責任心不強,部分教師講課滿堂灌、課後不輔導、考試標准不嚴、學生評價期考一錘定音;對教育內容及方法,輕視教養,專業知識面狹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不明確;高校的內部運營封閉、缺乏自我評價和改進機能;高等教育的學科結構不盡合理,雖然教育部對高校學科專業進行了調整,但由於各高校辦學水平參差不齊,學科調整、專業設置仍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特別是私立高校,由於經費的原因,「重文輕理」嚴重〔2〕,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學校不顧自身「軟體」、「硬體」是否允許,設置了投資少、見效快的專業,導致專業進一步失衡,這些因素都進一步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
三應對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對策
由於造成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實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用人單位、大學生、高校及社會共同努力。
1用人單位的對策
首先,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改變唯經驗論、唯學歷論,摒棄用人歧視,鼓勵人人都作貢獻,人人競相成才。其次,選人標准要合理。用人單位要根據自身規模、性質、發展狀況、崗位實際,制定相關崗位說明書,細化崗位職責,按照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選人標准,確定招聘人員質與量。第三,確定科學招聘程序。要確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內容,在按程序進行考核後,擇優錄用。基本上可以通過以下三步來完成:第一步初選。按照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標。如年齡、文化程度、經驗等,要查戶口本、身份證、畢業證及相應能證明經驗能力的成果和有關獲獎證明等,確定初步合格的人選。第二步考試。包括口試、筆試、實際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關業務能力。第三步復試。經過雙方面談,做出錄用決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層次與崗位對受聘者的滿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後錄取合適者〔3〕。
2大學生應對就業難題的對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包括素質與能力。當代大學生必須有把自己事業與國家進步、社會的發展及人類的文明融為一體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堅持真理,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並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要爭取知識廣博,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具有創新精神,隨機性、靈活性的思維方式,做到因人、因時、因事而異。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面臨更加激烈社會競爭,能視變化為機遇,視困難為坦途,有頑強的自製力,堅定的信念,及對生活充滿期望,充滿熱情。同時,要有良好身體素質,健康欠佳會減弱人才的決策能力,因為如果要達到目標需要體力與耐力,一個人就可能因體力不支而放棄。除素質外,還需要注重能力的培養,能力是一個人素質的外在表現,是在社會中直接產生作用的那部分內容,當前社會大學生必須盡可能培養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系統看待事物的能力、處理好人與資源的能力、運用技術的能力等。其次,加強社會實踐。大學生可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工作經驗。第三,正確就業定位。當前大學生求職擇業應當面對現實,根據市場實際狀況更新觀念,轉換思路,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工作,而不應過分關注工資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實現人生價值。第四,藉助各種渠道,把握就業機會。當前大學生可利於人才交流會、網路資源等途徑,尋找合適就業崗位,主動大膽把自己真實才幹推銷出去,珍惜和抓住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第五,先就業後擇業。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得已時,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先就業後擇業,求職擇業不可再像過去那樣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計較眼前的職業崗位是否理想,那就會失去許多起步的機會,可以在先就業過程中積累工作經驗,使自我價值得到較大的提升,為以後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礎。
3高校提高大學生就業對策
首先,應該努力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應轉變觀念,把握教育國際化的潮流,加強世界高教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全面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應樹立正確的教育目標,積極培養大學生知識和能力,培養具有不斷追求真理、追求科學精神,能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綜合素質優秀的大學生。其次,不斷進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緊密聯系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快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現有科類結構與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能完全適應,必須適時調整。實施高校擴招後,必須協調高校招生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必須實行不同層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如對高職教育實行寬松政策,對於本科及以上教育採取寬進嚴出政策,保證教育質量。必須強調的是,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出現技術工人需大於供的態勢,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極度缺乏,在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時,縮短高職教育年限,變現在的3年為2年,既有利於這類學生提早就業,也有利於滿足用人單位對這類人才的需求。第三,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高校要盡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導和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建立以服務為主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機構,並能獨立開展工作,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信息服務,咨詢服務,指導服務,培訓服務等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為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掌握競爭技巧,積極參與人才市場的競爭創造有利條件。
4社會及政府其他對策
應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還須政府社會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會必須進行相應總體性調整。大學生就業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及人們對高等教育價值的判斷。政府要通過努力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尤其是建立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水平,來增加對人學畢業生的吸納能力,使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的人才使用銜接好,這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其次,擴大畢業生入伍人數,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讓部分優秀畢業加入人民解放軍,既有利於提高軍隊素質,同時解決部分大學生就業。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延緩大學生就業時間,也為社會
Ⅳ 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及解決方案
現如今,大學正處於廣泛擴招學生的加速時期,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大量的大學畢業生的出現,在現今社會的激烈就業競爭的模式之下,大學生的就業漸漸變成亟待解決的難題,究其原因可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社會方面:
第一,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存在嚴重不平衡,東部與西北部經濟的巨大落差,是造成畢業生擇業時的人才流動的不平衡。
第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變化阻礙了畢業生求職的腳步。在國際金融的環境中,我國國內的消費需求整體上並不樂觀,類似於房地產的建築行業和生產汽車生產型企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瓶頸,一般的公司會通過裁員來緩解企業面臨的入不敷出的壓力,使得就業空間相對縮小,就業崗位減少。
第三,由於社會中的就業市場環境比較現實,對大學生的就業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找工作不如花錢工作的亂象已經出現,而大學畢業生的戶籍問題也影響著他們找工作的進程,大學生的檔案問題也給他們的就業造成影響。
2 大學生的自身問題:
第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不合時宜,就業市場化意識薄弱。大學生作為社會的高知階層,大多希望去大城市的好單位,很多大學畢業生會偏向尋找薪資較高而且比較輕松的工作,對於一些不上檔次而且薪資較低的工作不看好,有機會也會錯過,這樣就導致已經畢業就落得尚未就業已經失業的境地。
第二,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差,缺乏對自己的清晰定位,擇業缺乏目的性不強。目前,大學畢業生在選擇就業的過程中對社會職務的認知度不清晰,大學生在求職時普遍沒有正確地評估自己,在面試時處於劣勢。
第三,大學生的面試技巧能力不足,許多大學的畢業生沒有經過求職技巧的訓練。大學畢業生不能掌握營銷的技術就會淪為眾流之中的一瓢,不免被落下。對於招聘單位而言,這樣的大學生較多自然不會對他們加以重視,大學生的真實能力就有可能被忽略。
3 高校的問題:
第一,大學在專業的設置上不能跟隨時代的發展需求有所改善,在面對社會的真實需求時就會出現嚴重不符的現象。首先,大多數的大學在專業設置上的目光過於短淺,導致培養的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少,根本不能迎合社會的需求。其次,大學在設置課程時就會出現模式問題,對人才的培養沒有找到正確的模式,不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學校的教學計劃仍沒有改變,教材也不更新,畢業生的知識能力和思維模式等方面與社會的需求存在過大的差距,這樣就直接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
第二,高校的就業指導力度不夠。高校就業指導缺乏對學生在求職方法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的設計與規劃等方面的指導。
第三,高校培養的學生的質量不高。大多數的高校擴招後師資的力量小,教師的綜合素質下降,對畢業生造成了影響,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凸顯不出優勢。
第四,高校應該完善就業信息的相應機制,只是由於信息量太小,信息發布的時間太晚,再加上地域的限制等原因就不能滿足大學畢業生對就業信息選擇要求。現今的招聘形式有多種,但是大多採取的形式仍舊是採取用人單位的現場招聘會和供需見面會。
面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針對化的指導工作:
第一,政府部門引頭,為畢業生的就業提供支持。政府部門要制定完整的政策法規,促進就業市場體系成熟化,逐步把畢業生的工作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鼓勵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偏遠地區及基層單位就業。要加強完善畢業生的就業政策,對就業優惠體系加以調整,逐步的消除就業面臨的歧視,還可以深化人事和戶籍等制度的對應改革,規范就業市場。
其次,加強市場的宏觀調控,促進人才的理性流動。鼓勵大學畢業生主動的投身到西部的建設當中,在西部地區進行安家落戶,同時加強宣傳工作,為到基層單位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投身基層實現就業。
第二,政府的指導部門可以建立和完善就業信息網路系統,努力實現資源的共享。利用准確高效、全面收集篩選和分析評估所有的就業信息,盡可能實現供需雙方的共享資源。充分發揮網路在畢業生就業中的作用。建立統一的需求交流信息庫,全面的提高畢業生就業工作信息化的水平和信息共享資源的使用率。
第三,大學要適應市場的辦學機制,全面深化教育的教學改革,促使專業設置符合社會的真正需要。而且要密切的關注就業市場發展,定位合理的辦學模式、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努力發展社會中需求量比較大的特色專業。還有,大學要加強就業指導,創造良好的擇業平台供學生使用。加強大學生的求職擇業指導,為畢業生的職業發展進行規劃設計,幫助他們制定合理的擇業目標。廣開渠道可以主動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廣泛聯系,積極主動地為學生牽線搭橋,提供更加廣闊的就業空間給大學畢業生。
第四,對畢業生加強求職技巧的訓練,以此提高面試的成功率。而現存的面試形式比較固定,具體的招聘需要招聘人在招聘人才時經過潛心的精心策劃,促使求職者在現場發揮能力。應聘者不僅要需要有備而來,更要表現的沉著冷靜,不卑不亢的表現才能真實地展現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在眾多的求職者中被挑選出來。第五,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依靠自身實力解決就業問題。
總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政府和各大高校共同加以重視,充分利用政府在宏觀調控的政策上的支持,積極採取有效的措施,在大學生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相信這個問題很快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和安排。
Ⅵ 該怎麼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這個普遍現象
就業一直都是社會問題,而大學生就業更是嚴峻的問題,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後因沒有工作而在家待業。在這個社會上,大學生迫切希望出台一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措施。針對這個就業難的普遍現象,我想說一下我的意見。
大學生畢業就業難的問題不僅僅是因為市場多變,還有一點是畢業生自身的問題。市場是多變的,不會停滯不前,所以,畢業生要找工作還得去適應市場,不能用陳舊的思維去對待多變的市場。
Ⅶ 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隨著大眾化教育的發展步伐,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選擇餘地漸寬,超越學歷之外的勞動力職業素養問題逐漸為用人單位關注。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現場告示需雙證上崗。市場向求職者發出了明確信號,表明具備一定職業素養的職業資格證書正成為職業准入的又一道門檻。我想許多人還未認識職業准入的基本涵義。現在很多人缺乏對所投身職業的基本素養的了解,還不懂得學歷與職業之間經常不對稱的關系。當你的職業素養與工作技能不能適合用人單位的要求時,就業難的問題就難以避免。一方面大學生感嘆就業難,另一方面,許多用人單位也在四處尋覓、抱怨找一個合適的新員工難。如果大學生擁有職業資格證書,率先跨越職業准入的門檻,將大大促進就業進程與成效。中國社會向來有重學歷重文憑的傳統,許多人對於職業資格證書還談不上什麼深刻認識,一些學生和其他求職者還沒有形成起碼的職業准入觀念。當大多數人擁有了學歷後,其差別就是博士、碩士與本科及其各自專業不同。而市場的分工越來越細化,一個人在接受學校教育後能不能獲得一個滿意的工作崗位,或者在勞動力流動的過程中能否適應新的崗位,就成為隨之而來的問題。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需要的是職業及崗位合適人才,需要員工具備較強的職業素養與技能。:「大學生就業難」已是一個社會問題。很多專家學者發表過很多看法,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其中有教育與社會脫軌的原因,也有社會發展階段的問題。在此我不多說了。針對在校的大學生,我只提以下幾點建議:一、在校的幾年時間,盡可能的多充實自己,不要浪費了這有限的青春時光。以後,很多知識絕對會用上的。這樣進入社會後,有基礎才會好發揮。二、專業技能的掌握。還有就是溝通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加強,及有意識鍛煉培養。這樣容易和社會接軌,否則就會是脫節。就是走上工作崗位後,競爭也會使一些人成為「弱智」。三、社會實踐的問題。現在很多大學生已經開始在做了,但抓不住要點,目標性也不強,容易放棄。大學生社會實踐自我主觀性、挑剔性太強。找原因不從自身找,就不會有進步。最缺得就是主動面對困難和課題,不斷克服困難,積極進取,最終才會體會到成功的意義,及突破性的豐碩收獲。
Ⅷ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措施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措施,國家現在有了新的政策,那就是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增加就業崗位,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男生做業務員 女生做文員
男的要找好做成就周期短的行業 如教育 快速消費品等等 如果喜歡服務行業可以選擇服務員 雖然丟人也算累計經驗了 以後可以自己創業和跳槽
其實工作不難找 而是找到都是黑的虧本工作,但不工作也不行啊
最好選擇規模大口碑好的企業
如果你學歷高 可以考事業單位公務員啊 只要你有本事 前途是自己創造的
就好比考司考 可以當律師
我現在就業 而是還被用人單位圈錢 那個聯通黑心的老闆叫我們自己花3000買15張3G卡 我的命運比你慘啊 我們的員工哪個學歷不是本科啊 沒用
Ⅹ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國家如何解決
綜述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要從多方面來解決。
1、加強政策引導,助推大學生就業。
政府要正確處理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關系,堅持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戰略。明晰發展思路與發展導向,對各部門工作考核都應把就業工作納入,這將有利於克服單純追求GDP的弊端。在我國,不能低估發展第三產業對就業的促進作用。
2、高校辦學要適應市場需求,做好就業指導工作。
第一,高校教改工作要加強,專業設置要科學,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在廣泛深入的調研基礎上做出畢業生就業形勢預測,科學地確定學科模式、層次,大力發展特色專業。
第二,切實做好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各高校可為學生職業規劃設計有效對策,加強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的指導,例如開展就業指導課、就業咨詢處、就業座談會等。幫助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就業目標和理念。
同時,與用人單位進行聯誼,多開展校園招聘會和企業展示會等,利用有效的資源為大學生提供一些機會,積極地為他們拓寬道路,以獲得更多就業途徑。
3、盡快構建大學畢業生服務體系。
(1)要在人員編制、工作經費、服務場地等方面給予充分保障,努力爭取公共就業服務資源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支持。
(2)建立網路就業信息技術,實現人才資源的即時互通共享。
(3)以加強就業創業指導為手段,積極推動大學生就業創業。
4、大學生自身應該與時俱進、更新觀念、自立自強。
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考驗時,應該堅定信念。
就業難原因
事實上,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度的增加,是受社會的整體就業環境影響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加大的這幾年,恰好是我國總體就業矛盾加劇的幾年,新生勞動力就業與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相互交織,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十分尖銳。
來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數字表明:雖然2006年城鎮安排就業人數創紀錄地突破1000萬人,但依然還有1400萬人待業。2007年可提供的就業崗位總計也只有約1200萬個,但新增就業人數達到2400萬人。
這樣一來,勞動力供給嚴重大於崗位需求,大學畢業生就業空間也必然受到擠壓,適合他們的崗位也就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以上內容參考:央視網-如何看待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社會科學網-淺議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