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葯典裡面蘄蛇用特異性PCR法而川貝母用PCR-RFLP法作為辨別方法。是否川
蘄蛇屬於動物,川貝母屬於植物。
使用PCR方法鑒別蘄蛇的真偽,只通過大虧禪簡單的DNA提取、PCR特異性擴增、電泳檢測即可完成對樣品真偽的鑒別。主要用於蘄蛇葯材、空寬蘄蛇水提物、蘄蛇醇提物、極限(高溫、高壓、長時間)條件下蘄蛇提取物、中葯制劑(多種同類提取物)以及極限(高溫、高壓、長時間)條件處理中葯制劑(多種同類提取物)的快速鑒定。
川貝母的鑒別檢驗主要依靠性狀鑒別,但是,有些混淆品的外觀性狀與川貝母十分相似,很難就此作出客觀准確的判斷。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2010年版第一增補本起,川貝母項下收錄了聚合酶鏈式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PCR-RFLP)方法,用於川貝母鑒別。PCR-RFLP法可以成功檢出川貝母中是否摻雜了川貝母以外的成分,且靈滾塵敏度較高,5%的摻偽即能檢出。
2. 請敘述川貝母(松貝、青貝)的主要鑒別點
川貝母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中葯材,其具有潤肺散結、止咳化痰的獨特功效,被臨床上用於治療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結,肺瘺、肺癰、癭瘤、瘰癧、乳癰之症。但其偽品較多,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鑒別。川貝母臨床上常用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川貝母及梭砂貝母的乾燥鱗莖。川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貝、青貝、爐貝三類。目前市場上常見偽品有草貝母、土貝母等多種植物。這些品種的性狀不同,所含成分不同,用之不當,不但影響療效,甚至危及生命,現區別如下。
1 真品
1.1 川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貝母Fririllaria unibrac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肅貝母Fritillaria prrewalskii Maxim及梭砂貝母Fritillaria de lavayi Franch的乾燥鱗莖。川貝母主產於四川、西藏、雲南等省區。暗紫川貝母主產於四川、陝西藏族自治州。甘肅貝母主產於甘肅、四川等省。梭砂貝母主產於雲南、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區。採挖季節因地而異,西北山區多雪融後上山採挖;一般在6~7月份採挖。挖出後,洗凈,用礬水擦去外皮、曬干、然後用硫黃熏後再曬干。
1.2 松貝呈圓錐形或近心臟形。高3~8 mm,直徑3~9 m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內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灰褐色的鱗基盤,質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川貝母含川貝鹼(Fritimine)西川貝鹼(Sipeimine)等。暗紫貝母含松貝辛(Songbeisine),松貝甲素(Sonbeinine)等。
1.3 青貝呈扁形或圓錐形,高0.4~1.4 cm,直徑0.4~1.6 cm,外表白色或呈淺黃棕色,外層兩瓣鱗葉形態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端多開口,內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圓柱形的殘莖。氣微,味微苦。甘肅貝母含岷貝鹼(minpeimine)甲、乙及川貝酮鹼,梭砂貝母酮鹼,西貝素等。
1.4 爐貝呈長圓錐形,高0.7~2.5 cm,直徑0.5~2.5 cm,表面黃白色,稍粗糙,常有黃棕色斑塊,習稱「虎皮斑」。外面兩枚鱗葉大小相近,頂端多開口,露出內部細小鱗葉及心芽。斷面粗糙,白色,粉性。氣微、味微苦。梭砂貝母含梭砂貝母鹼(delarine)梭砂貝母酮鹼(delarinone)川貝酮鹼、西貝素、川貝鹼等。
2 偽品
2.1 草貝母又稱「土貝母」,為百合科植物麗江山慈菇Iphigenia indica Kunth. et Benth.的乾燥鱗莖,呈不規則短圓錐形,頂端漸尖,基部常呈臍狀凹入或平截。表面黃白色或灰黃棕色光滑,一側有自基部至頂部的縱溝。質堅硬,斷面角質樣或略顯粉性、類白色。味苦而微麻舌。含秋水仙鹼,有毒。
2.2 土貝母為葫蘆科植物土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Maxim.)Franquet的塊莖,又稱「藤貝」。呈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等。表面淡紅棕色或暗棕色,凹凸不平。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樣,光亮而平滑。氣微,味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