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植物病害的診斷及防治。
植物病害的診斷目前主要是根據病害的外部特徵、表現去判斷。比如作物病害主要分為真菌性、細菌性、病毒性、生理性病害,各病害表現的病症不同。
一、真菌性病害
會產生不同形狀的病斑,病斑上產生不同顏色的霉狀物或粉狀物,無臭味。
二、細菌性病害
1、葉片上病斑無霉狀物或粉狀物,而且病斑處很薄易破裂或串孔。
2、根莖葉易腐爛,有臭味。
3、果實上有瘡痂,果實表面有小突起。
4、根部尖端維管束易變褐色。
三、病毒性病害
主要表現在嫩葉上,種類雖少,但危害大,易得難治。
1、花葉病毒:葉片皺縮,黃綠相間,金黃易凹,深綠易凸。
2、厥葉型:葉片細長,葉脈上沖,呈線狀。
3、卷葉型:葉片扭曲,向水彎曲。
4、條斑型:在西紅柿要成熟果實上,出現青白色,漸變鐵銹色,不易著色,果實皮里肉外有褐色條紋。辣椒果尖端向變黃色,在變黃部位出現短的褐色條紋。
四、生理性病害
不具傳染性。易出空洞果、畸形果、落花落果、花打頂、自打頂,葉片黑厚而小濃綠、易老化、乾枯。
2. 植物病蟲害怎麼識別
第一步:不同作物,選擇排除
不同的作物,病害的種類也不同,比如玉米有大斑病,水稻有稻瘟病,黃瓜有霜霉病,我們先確定診斷的是哪種作物,或者是哪類作物。我們接觸到的各種作物的各種病害大概有上千種,這一個排除,至少提高了50%的診斷准確性,做到作物的區別,對各位應該很容易,至少農戶也知道自己種的是什麼。
3. 如何進行植物病害的診斷
空氣中的氟化物對一些與金屬離子有關的酶具有抑製作用,因而能幹擾植物的代謝。氟化物和鈣結合成不溶性物質時可引起植物缺鈣。常見症狀是葉尖和葉緣出現紅棕色斑塊或條痕,葉脈也呈紅棕色,最後受害部分組織壞死,破碎、凋落。植物對氟化物的敏感性因種類和品種不同而有很大差別。在低水平氮和鈣的條件下,壞死現象較少發生;在缺鉀、鎂或磷時,則影響特別嚴重,那植物病害的種類有哪些呢植物病害的種類很多,根據病原的種類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由非生物引起,例如營養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過量,低溫的凍害和高溫的灼病,肥料、農葯使用不合理,或廢水、廢氣造成的葯害、毒害等;另一類是侵染性病害,包括由生物引起,有傳染性,病原體多種,如真菌、細菌、病毒、線蟲或寄生性種子植物等,那充如何進行植物病害的診斷呢
1、症狀診斷:
在診斷植物病害時,首先進行症狀觀察,根據症狀特點,區別病害還是傷害。傷害是沒有病變過程,病害是有病變過程的。如果是病害,還要區別是非傳染性的,還是傳染性的病害。在觀察症狀時,一般用擴大鏡或用肉眼觀察病株的外部表現,當外部症狀不明顯時,再進行病理解剖,檢查內部症狀。由於各種病害在田間的發生和發展其表現有一定的規律。
病毒病害與非傳染性病害容易混淆,因為病毒病害在外表看不出病症,區別病毒病與非傳染性病害,除根據有無傳染現象外,還可根據病害的發生特點。非傳染性病害在田間大都是普遍、均勻、成片發生,發病地點與地形土質或環境條件有關。病毒病害在田間多是分散發生,在病株周圍可找到健株,其症狀除呈現花葉、黃化或矮縮畸形外,還常與傳毒昆蟲的活動有密切關系。
2、病原鑒定:
鑒定病原是對植物病害進行診斷最可靠的方法。對不同性質的炳原必須採取不同的鑒定方法。
(1)非傳染性病害的病原鑒定:在對養分、水分、溫濕度和厭圍環境條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可進行化學診斷,就是將有病的植物榨出液或病土進行分析,測定礦物營養(如氮、磷、鉀、硫、鐵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否符合健康植物的標准,並查明所缺元素。其次還可以進行人工誘發試驗,如水培法和砂培法,人為的提供可疑的類似條件,觀察是否發病。
(2)傳染性病害的病原鑒定
①病毒病害的病原鑒定:病毒病害的病原用普通顯微鏡觀察不到組織病變。目前在電子顯微鏡還不普及的情況下,多採用人工接種試驗來驗證。人工接種試驗是用病株汁液磨擦接種、嫁接、昆蟲傳染等方法。同時還可以根據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如傳播方法、寄主范圍、寄主反應、體外保毒期、稀釋終點以及血清方法等來區別病毒的種類。有些植物病毒還可以採用指示物進行鑒定。
②細菌病害的病原鑒定:對細菌病害的病原鑒定,多採用「細菌溢」的方法。具體是切取小塊病組織製片,放載玻片於顯微鏡下檢查,如覺現有「細菌溢」從病組織(維管束)湧出,即可勿步確定為細菌病害。
如果鑒定細菌的種類,就可進行革蘭氏染色,通過陽性和陰性反立來區別。此外還可以進行分離培養,獲得較純的培養菌種,然後通過傷口或白然孔(水孔、皮孔、氣孔等)人工接種,來確定細菌的種類。
目前,對細菌病害病原的鑒定,較迅速准確的方法是採用血清反應。具體方法是取一定病原的細菌液少許放載玻片上,然後加入某種用生理鹽水稀釋過的「抗血清」,如果兩者產生「凝集」即證明是某細菌病害的病原。例如鑒定馬鈴薯環腐病的病原菌時,可將已培養好的環腐病細菌液注射到兔子體內,然後抽取兔子血液,使沉澱後取上部的血清(即抗血清),用生理鹽水稀釋後放載玻片上,與被懷疑為馬鈴薯環腐病的病原細菌掖混合,如產生「凝集」,即證明為環腐病病原。否則為非環腐病病原。
③真菌病害的病原鑒定:鑒定真菌病害,一般常用的方法是挑取病株組織上的菌絲或子實體製片,然後置顯微鏡下觀察病菌的形態、特徵、色澤、大小、結構等。其次是採用分離培養和接種試驗。分離培養是切取小塊病株組織經表面消毒和滅菌水洗後,移到一定的培養基平板上,在一定的恆溫下培養,幾天後觀察菌落、菌絲體、無性抱子、有性抱子等形態、色澤。接種試驗應根據真菌病害不同的侵染類型,將病菌抱子進行拌種、花器接種、土壤接種、塗抹接種或將抱子棍懸液進行噴霧接種。
④線蟲病害的病原鑒定:植物受線蟲為害後,多在受害部位產生蟲廖或膨脹的形態變化,剖切蟲瘦或膨脹部分用針挑取內部含有物製片,然後放顯微鏡下觀察有否線蟲及形態特徵。有些線蟲病並不引起植物形態變化,可採用漏斗分離法和葉片染色法進行檢查,作出診斷結果。
以上是小編介紹的如何進行植物病害的診斷的內容,當植物出現病害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來進行診斷,另外本網生物災害安全小知識庫中還有很多關於病害診斷的知識,感興趣的可以繼續關注喲!
4. 怎麼進行植物病害的診斷
病害診斷的程序一般包括:(1)仔細觀察發病植物的所有症狀,包括植物病狀如變色、壞死、腐爛、萎蔫和畸形,以及病原物的病症如霉狀物、粉狀物、銹狀物、顆粒體等,尋找對診斷有關鍵性作用的症狀特點,是否大面積同時發生等,進行症狀的識別與描述。(2)仔細分析,包括詢問和查對資料在內,要掌握盡量多的病害特點,調查詢問病史與有關檔案。(3)采樣檢查結合必要的鏡檢、剖檢等全面檢查,專項檢測。(4)逐步排除法得到適當結論,判斷出植物病害的類別:是侵染性病害還是非侵染性病害,如是侵染性病害的是由哪些病原物引起的,如是非侵染性病害的是由外界傷害還是由營養元素缺乏引起的,是缺什麼營養元素引起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