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用什麼檢查方法確定帕金森這種疾病
生活中人們出現手抖的症狀會誤以為就是患上了帕金森疾病,其實僅僅憑藉手抖是不能判斷老年人就患上帕金森疾病的,還應該前往正規醫院經過全面的檢查才能確診,早期的帕金森病確診至關重要,如果早期沒有得到一個及時的確診,或者是由於誤診而導致錯過早期治療的最佳時間,雖說中晚期可通過腦立體定向手術治療,但長期沒有得到正確治療導致的並發症,手術效果也沒有早期的好。所以早期的確診非常重要,那麼如何確診帕金森病呢,確診帕金森病需要做哪些檢查呢?
一、主要有分子生物學檢查。這種檢查方法採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譜,通過這個色譜可有效地檢測到患者的腦脊液及尿中HVA含量降低。基因檢測採用DNA印跡技術,PCR、序列分析等在少數家族性病人可能會發現基因突變。
二、功能顯像檢測。採用PET或spect與特定的放射性核素檢測。如6-(18氟)-左旋多巴(6-fd)研究多巴胺的代謝,可獲得有關多巴胺受體的密度及親和力的信息,並發現帕金森病人腦內多巴胺代謝功能顯著降低,這也是一種檢查方法之一。疾病早期可發現d2型多巴胺受體活性早期超敏(代償期),後期低敏(失代償期),以及多巴胺遞質合成減少,對早期診斷、鑒別診斷及病情進展監測均有價值。但造價昂貴,尚未廣泛用於臨床實踐中。
三、腦CT、MRI檢查。檢查帕金森病的這個檢查一般無特徵性所見。老年病人可有不同程度腦萎縮、腦室擴大,部分病人伴腦腔隙性梗死灶,個別出現基底節鈣化。近來有學者證明MRI中帕金森病人於TL加權象可見白質高信號,且出現於半卵圓中心的前部及側腦室前角周圍白質。
四、血腦脊液檢查。可檢出多巴胺水平是否降低,其代謝產物高香草酸濃度降低。5-羥色胺的代謝產物與羥吲哚醋酸含量減低;多巴胺怍腔附檔腦脊液中生長抑素明顯降低及氨基丁酸水平減低等。
五、常規實驗室檢查。常規實驗室檢查是帕金森患者一定要做的檢查項目。一般均在正常范圍,個別可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異常心電圖等改變。
以上這些是醫院會進行的確診帕金森病的檢查項目,提醒大家對於帕金森病一定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及時的確診對以後的治療會有大大的幫助。
② 細胞膜受體的數量和分布
一種細胞膜可以含有幾種不同的受體,如脂肪細胞膜上含有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胰島素等近10種激素受體。它們的數目互不相同。同一受體在不同細胞膜上的受體數目也是不同的。一般的受體的密度為103~104個/細胞,但電鰩電器官上的乙醯膽鹼的受體的密度和數量較大,分別為104~105微米2或1011個/細胞。受體的數目在正常生理條件下是恆定的,但由於細胞生理狀態不同(如生長速度,分化程度,細胞周期等)和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也會發生一定的改變。
受體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經常相互聚集形成「簇」的形式。
③ 高中生物里所有涉及到的方法 和抽樣方法 和他的用法 高分求整理
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分別是調查群落中植物和動物種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樣方法
(1)取樣調查中的兩個概念
①樣 方: 樣方也叫樣本,從研究對象的總體中抽取出來的部分個體的集合,叫做樣方。
②隨機取樣: 在抽樣時如果總體中每一個個體被抽選的機會均等,且每一個個體被選與其他個體間無任何牽連,那麼,這種既滿足隨機性,又滿足獨立性的抽樣,就叫做隨機取樣(或叫做簡單隨機取樣)。隨機取樣不允許摻入任何主觀性,否則,就難以避免調查人員想獲得調查屬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調查結果偏大。
③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 ,蚜蟲、跳蝻的密度等。
(2)常用取樣
①點狀取樣法
點狀取樣法中常用的為五點取樣法,如圖A,當調查的總體為非長條形時,可用此法取樣。在總體中按梅花形取5個樣方,每個樣方的長和寬要求一致。這種方法適用於調查植物個體分布比較均勻的情況。
②等距取樣法
當調查的總體為長條形時,可用等距取樣法,如圖B,先將調查總體分成若乾等份,由抽樣比率決定距離或間隔,然後按這一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樣法。例如,長條形的總體為100 m長,如果要等距抽取10樣方,那麼抽樣的比率為1/10,抽樣距離為10 m,然後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1 m內進行取樣,樣方大小要求一致。
樣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①確定調查對象;
②選取樣方:必須選擇一個該種群分布較均勻的地塊,使其具良好的代表性;
③計數: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
④計算:取各樣方平均數。
在調查動物的種群密度時,一般多採用標志重捕法(捉放法)。就是在一個有比較明確界限的區域內,捕捉一定數量的動物個體進行標志,然後放回,經過一個適當時期(標志個體與未標志個體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後,再進行重捕。根據重捕樣本中標志者的比例,估計該區域的種群總數,可計算出某種動物的種群密度。
標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標志個體與未標志個體在重捕時被捕的概率相等。
在標志重捕法中,標志技術極為重要,在操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標志物和標志方法必須對動物的身體不會產生對於壽命和行為的傷害。如選用著色標志時,要注意色素無害而溶劑可能有毒如果用切趾、剪翅等方法標志動物時,不能影響被標志動物正常的活動或者導致疾病、感染等。
2.標志不能過分醒目。因為過分醒目的個體,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變與捕食者之間的關系,最終有可能改變樣本中標志個體的比例而導致結果失真。
3.標志符號必須能夠維持一定的時間,在調查研究期間不能消失。
標志重捕法的應用比較廣泛,適用於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動物。
與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相比,動物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要困難得多,而且又費時間。如果要學習這種調查方法,而條件又不允許時,則可以試一下「模擬捉放法,其原理相同。
④ 細胞增殖檢測:MTT法
MTT分析法是一種基於活細胞代謝物還原劑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的細胞增殖檢測方法。MTT是一種黃色化合物,可作為氫離子受體,在活細胞線粒體中,通過琥珀酸脫氫酶和細胞色素C的作用下開裂tetrazolium環,生成藍色的formazan結晶。formazan的生成量直接與活細胞數量成正比,而死細胞中琥珀酸脫氫酶消失,無法還原MTT,因此不會生成formazan。
MTT還原生成的formazan結晶可以在含有特定比例的N,N-二甲基甲醯胺和十二甲基磺酸鈉(pH 4.7)的MTT溶解液中溶解,通過酶標儀在490 nm波長下測定光密度OD值,以反映活細胞數量。DMSO同樣可用於溶解formazan結晶。
進行MTT實驗時,需將細胞接種在96孔板中,每孔加含10%胎牛血清的培養液,並在特定條件下培養3-5天。培養後,每孔加入MTT溶液,繼續孵育,然後去除培養上清液,用DMSO溶解formazan結晶。最後,使用酶聯免疫監測儀在490 nm處測定各孔光吸收值,繪制細胞生長曲線。
實驗過程中需注意選擇適當的細胞接種濃度,避免血清干擾,設置空白對照,並確保MTT吸收度在0-0.7之間。IC50表示葯物濃度達到50%抑制率的濃度,通過調整葯物濃度並計算抑制率繪制圖表,即可得出IC50值。
舉例說明,各組葯物濃度分別為0.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1倍,通過計算得出抑制率,並代入公式計算IC50值。公式為:lgIC50 = Xm - I(P - (3 - Pm - Pn)/4),其中Xm、I、P、Pm、Pn分別表示最大劑量的對數、最大劑量與相鄰劑量的對數比、陽性反應率之和、最大陽性反應率和最小陽性反應率。
在進行MTT實驗時,應根據具體需求調整培養基、MTT和DMSO的量,確保細胞濃度合適。實驗時應考慮細胞的生長情況,確保細胞能基本長滿96孔板的80-90%。同時,點板時應確保細胞消化成單個細胞,並均勻分布,以減少實驗結果的變異性。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還包括避免培養過程中的水分蒸發,正確添加MTT和DMSO,並確保在檢測MTT時選擇合適的波長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MTT法是細胞增殖檢測中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精確控制實驗條件和參數,可以獲得准確的細胞活力和增殖情況數據。在實驗過程中,需注意細胞培養、MTT添加、反應時間、檢測波長等關鍵步驟,以確保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如果遇到問題,可以考慮替換為CCK-8實驗,盡管其費用稍高,但操作更為簡便。
⑤ 動物實驗|五種常見的小動物活體成像技術
動物活體成像技術在科學研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用於無損傷地觀察生物過程,從組織、細胞到分子水平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隨著小動物成像技術的發展,多種專業設備為臨床前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小動物活體成像技術主要分為五大類:可見光成像、核素成像、CT、MRI和超聲成像。本文將對每種技術的特點、應用及優缺點進行探討,並展望未來發展趨勢。
可見光成像技術利用生物發光或熒光技術,實現體內非侵入性成像。生物發光技術基於熒光素酶基因標記,熒光成像則採用熒光報告基因或染料進行標記。可見光成像優勢在於低能量、無輻射和高檢測靈敏度,廣泛應用於監控生物體內細胞活動、基因行為等。然而,其二維成像限制了絕對定量的能力。未來發展趨勢包括尋找更高量子效率的熒光團、改進重建演算法和拓展新型光學成像技術。
核素成像技術,如PET和SPECT,利用放射性核素進行功能顯像。小動物專用設備因其高解析度特性而受到青睞。其優勢包括廣泛的標記范圍、絕對定量能力、高靈敏度、斷層及三維信息獲取、動力學資料的快速獲取以及應用范圍的廣泛性。小動物PET設備利用醫用迴旋加速器生成的正電子放射性核素,通過有機合成等方法制備顯像劑,應用於新型顯影劑的開發和動態成像研究。小動物SPECT設備使用長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應用於生理功能監控、代謝過程示蹤和受體密度定量等。未來發展方向是提高系統靈敏度和圖像質量,擴展應用領域。
CT技術作為解剖學成像手段,在小動物研究中展現出獨特優勢,如在骨和肺部組織檢查中的應用。小動物CT設備能夠實現離體動物組織的無損三維檢測,同時也具備對活體小動物的硬組織成像能力。盡管血管和內臟軟組織成像需要藉助造影劑增強對比,但CT技術在結構成像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MRI技術利用能量衰減繪制內部結構圖像,具有無電離輻射、高軟組織解析度、無需對比劑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優勢。小動物MRI在軟組織分辨能力、微米級解析度及低毒性方面表現出色,但敏感性較低。未來發展方向是結合多模式平台,如小動物MRI/PET,以獲取更全面的信息。
超聲技術基於聲波傳播形成圖像,具有無輻射、操作簡單、價格便宜等優點。在小動物研究中,超聲主要用於生理結構易受外界影響的膀胱和血管成像。盡管成像深度有限,且可能受組織結構影響產生偽像,但超聲技術因其優勢仍在特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多模態成像平台,如小動物PET/CT和PET/MR,將不同成像技術的優勢結合,提供生物功能信息與解剖結構信息的綜合分析。這些設備通過融合技術,提高了圖像質量、減少了誤差,並在研究中實現高准確性的顯像。多模態成像平台是動物活體成像技術的發展趨勢。
綜上所述,小動物活體成像技術通過不同成像方法的綜合應用,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多樣化的觀察工具,極大地促進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進展。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多模態平台的融合,未來小動物活體成像技術將展現出更加廣泛的應用前景和更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