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鮮電商七大痛點怎麼破
痛點一:經營模式的搖擺困惑
生鮮電商在經營模式上常常面臨選擇困難,要麼是自營與平台兼有,要麼專注於平台或自營。選擇自營模式需要強化產品供給和客戶關系維護,而平台模式則要求強大的品牌招商能力和線下推廣能力。突破方向:評估自身優劣勢,選擇合適的模式,並通過合作拓寬經營范圍。
痛點二:銷售痛點——客單價高且購買頻率不穩定
生鮮電商的消費者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以女性為主,購買品類以水果、凈菜為主。由於物流配送費用高,消費者往往需要達到一定金額才能免除配送費,這導致了客單價高和購買頻率不穩定。突破方向:提供多樣化的產品組合和會員預售卡,以增加銷售量和客戶粘性。
痛點三:視覺痛點——視覺感觸雷同且弱
生鮮產品在網路展示中存在真實性與圖片展示的差距,食材在運輸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損耗,導致實物與圖片存在較大差異。此外,食材食用指導與實際操作常常脫節。突破方向:真誠地傳遞菜品價值,提供優質的菜譜和烹飪指導。
痛點四:配送痛點——難熬的「最後一公里」
生鮮產品需要全程冷鏈運輸,而冷鏈運輸成本高、倉儲費用高、分銷點建設難度大。此外,區域分銷過程中的溫度控制和包裝要求各異,對生鮮電商構成挑戰。突破方向:引入資本合作,與物流企業合作,或創建內部物流孵化器,以改善冷鏈物流問題。
痛點五:體驗痛點——消費者線下體驗薄弱
生鮮電商面臨線下實體店的競爭,用戶可以感受到線下店的價格優勢和便利性。生鮮電商線下體驗較弱,用戶參與度低。突破方向:強化線上瀏覽體驗,推行O2O模式,增強與用戶的互動。
痛點六:供應痛點——後台資源整合的高難度
生鮮電商需要優秀的供應鏈系統支撐,保證貨源供應和產品質量。此外,整合烹飪指導和消費指引也面臨挑戰。突破方向:強化生產基地合作,推行產品生產的標准化和專業化。
痛點七:發展痛點——小區域經營明顯難擴張
生鮮電商目前以區域型經營為主,跨區域拓展困難。生鮮電商的物流配送存在「最優配送半徑」,跨區域配送難度高。突破方向:與資本合作,減少對冷鏈物流的依賴,強化品牌社群黏性,助力線下跨區域拓展。
⑵ 生鮮電商的生死局怎麼破
可以形成一個很規則的生鮮電商流程,找到奇葩生鮮、社交網路做團購、精準城市社群引爆、大數據採集局域市場信息,再來一發爆款,如此循環。
據媒體報道,盡管頂著亞馬遜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光環,但美味七七還是在4月倒在生鮮電商沖刺戰中,成為今年以來第一個倒下的重量級生鮮電商。
盡管亞馬遜也敘述著自己只是做了筆失敗的小投資,但其實,真正亞馬遜的光環也沒有多少神跡。這不,4月18日,據美國金融分析網站Fool.com報道,亞馬遜旗下的食品雜貨送遞服務AmazonFresh推出九年後仍沒有明顯起色,其主要原因在於服務價格、食品本身特性以及地理因素。
生鮮電商,一個世界級的生存難題,怎麼破!才能活?
燒錢or等死!亞馬遜告訴你,很苦
在互聯網行業,有個很不好的潛規則,就是燒錢。每一個入局的公司,都在等著對手們燒錢燒死的那一刻,好來收拾殘局。
傳統電商如此,在線視頻如此,當下的O2O也是如此,生鮮電商更是如此,美味七七其實就是先把錢燒完的那個先烈。從2015年至今,倒下的生鮮電商也不在少數,如水果營行、特土網、采購兄弟、後廚網、小農女、慢品時光、卡卡鮮、菜管家、吉哆生活網、優菜網等,其實從表面證據看,也都是如此。
能持續燒錢就能活下去嗎?前面提到亞馬遜燒了9年前,活是活著,但也只是進入了美國五大城市群,在快遞業最成熟的地方才能真正有效保證生鮮品質和種類,且依託亞馬遜巨大的用戶群,依然活的艱難。
所以,評論認為,亞馬遜的生鮮電商目前也頂多隻能算進入了這一領域,在美國食品雜貨行業總銷量中僅有0.8%的市場份額。這個苦啊,還不知道要挨多久。
而在中國,整個市場無論是從冷鏈還是產品供應都不完善的情況下看,能比亞馬遜玩的好到哪裡去呢?
與其做大而全,不如從找個奇葩慢慢來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農產品電商接近4000家,其中僅有1%能夠盈利,7%有巨額虧損,88%略虧,4%盈虧持平。如此的慘淡中,在京東集團副總裁鄧天卓看來,生鮮電商最重要的是解決供應鏈難題。生鮮品類下面有很多細分品類,肉類和水果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不同水果間的供應鏈要求又可能千差萬別。
但這幾乎就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了,盡管許多生鮮電商都號稱正在破解此難題,如倒閉的美味七七就祭出了萬平米倉儲、自建農產品基地、自建物流冷鏈中轉站和線下實體店,其他不少公司也紛紛開辟自己的生鮮專屬采購點、到居民樓下的各種帶溫控功能的快遞櫃等。
結果反而進一步加大了自身本來就已經沉重的負擔。而大而全卻沒有多少特色的生鮮電商又如何能吸引顧客興趣呢?
一個問題遠比供應鏈更亟待解決——我必須知道,我為何非要選擇在你這里購買水果?
僅僅一個價格便宜並不能回答問題,只會陷入價格戰,反而是最初階段生鮮電商的玩法給出了解決方法——刷爆款。如順豐、京東、天天果園和本來生活等電商在2013年打得火熱並延續到2015年的海外直采車厘子大戰,對此,天貓電商平台喵鮮生負責人樂覺就曾表示,生鮮電商花精力去推1―2款主打商品,是從帶來關注度的角度考慮,基於價格和體驗度,消費者會主動傳播,就能為網站帶來新的用戶。
其實,這並不僅僅是帶來用戶,而是用爆款的方式來破解供應鏈的難題。不僅可以最大限度的減輕供應鏈的負擔,測試和發現整個渠道銜接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旦一個產品做到極致,讓用戶從此只在網上購買這個產品,就是勝利。
至少,當年的褚橙、車厘子已經做到了這一點。只是後來大家都從生鮮的垂直極限品類沖擊全品類,反而一下子陷入了當年賣書的當當快速轉型全平台後的那種尷尬。
從線下稀罕的生鮮產品中找突破口,用「奇葩」的生鮮從線下門店處爭奪顧客眼球,這就是邊緣化創新。
從一個奇葩,到更多的奇葩,讓奇葩進入尋常百姓家,而不是只是高端享受,這樣的生鮮電商,才真正能夠有人愛。
跨界模式的引入,或能破解刷爆款難
刷爆款,許多生鮮電商都在做,也都在尋找奇葩的生鮮來刺激眼球,可市場依然沒有真正打開,爆款越來越難刷。有時候這就需要跨界的力量,進一步邊緣化創新。
比如4月8日,」本來拼團」人人店上線,僅10天時間,成單數量已超過13000單,且以每天千單的數量在不斷增長。這個本來拼團的東家背景很深厚,就是那個當年捧紅了褚橙順便捧紅了自己的生鮮電商本來生活網。可它這個拼團+人人店的模式,為何紅火呢?其實就是藉助了微巴人人店作為一個微信端的分銷平台功能,用其實並不陌生的團購方式,在微信這個社交網路上,實現了朋友之間的共同拼團,自主傳播。當然,除了團購能夠價格低到爆以外,開團的「團長」還能獲得其成交團成員的傭金返利來刺激傳播欲。
好處呢?爆款其實就是口碑,而口碑只有在真實的朋友之間才能得到真正的傳播,這就是營銷的本質,而拼團+人人店,則是生鮮電商從過去的團購和社交微商里,跨界嫁接出來的成功,而不再非要褚時健這樣的大拿和勵志故事加持。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專門針對某一特定區域進行爆款引爆,也可以降低供應鏈壓力,在不同的地區引爆不同的爆款,進行不一樣的測試。而且,別以為傭金好賺,這本身也是組團的「團長」用自己的信譽背書,可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讓自己和自己的朋友圈,成為了一個流量入口,也是檢測商品質量的天平。
在個人看來,這其實也可以形成一個很規則的生鮮電商流程,找到奇葩生鮮、社交網路做團購、精準城市社群引爆、大數據採集局域市場信息,再來一發爆款,如此循環。
最終呢,各種爆款刷成習慣,也就逐步成了全品類了。這遠比一口吃成胖子,結果針一戳就爆,更實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