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代青花瓷器鑒定方法
瓷器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技藝深得古玩界的追捧,尤其是清代的青花瓷更是這其中的代表。很多人喜歡收藏青花瓷,但很多時候往往會碰到贗品,花費了大價錢買了一個現代高仿肯定是得不償失,那麼清代青花瓷鑒定的辦法都有哪些呢?在這里我們就來看一下。
看胎釉,對於正品也必須多多了解。雖然現代高仿技術很發達,但是在一些細節部位仍舊能夠看出差異,其中胎釉就是比較明顯的特徵之一,古物的話往往施釉豐潤,因此多出現縮釉,而有的胎體也有砂眼。但現代仿品要麼過於疏鬆要麼太過細膩,其亮度雖然在向正品靠攏,但多鋒芒過剩,而古物由於長時間把玩躲在瓷器表層出現一層溫潤的光澤,而這個光澤在業內稱之為「包漿」。
瓷器《溪山商旅》
看畫風和紋飾,正品的青花瓷紋飾天成畫風自然,而現代仿品為了追求模擬性,往往過於追逐於正品的相似性,在用筆和紋飾上就顯得過於緊張,雖然很多時候在整體上比較神似,但如果具體看的話也能發現某些細節上處理不到位,因此絕大多數仿品其本身就顯得有些不倫不類,讓人看著別扭。
再一個就是看做舊。實際上這種方式是近幾年比較常見的手段,具體表現為:真品破損局部修復,老瓷胎使用新手段重新燒制,新瓷器做舊加裝一個老底,新仿品故意做出殘破剛出土的樣子以及拼接古瓷標本等。
俗話說:古玩界的水很深,但是如果淘到好東西那這一輩子就不愁吃喝了,因此想要真正獲得好的瓷器,就必須下一番功夫了
㈡ 如何鑒別清代青花瓷
中華自古多名瓷。在我國燦爛悠久的制瓷歷史上,明凈素雅、幽靚雋逸、極具中國傳統水墨畫效果的青花瓷,自出現始就受到人們青睞,被譽為最具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的瓷器。
青花瓷,又稱「藍花」、「白釉青花」或「白地青花瓷器」,有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等多個品種。根據目前國內發現,青花瓷始現於唐,成熟於元,興盛於明,到了清康熙時期發展到了頂峰。清代青花瓷器由於存世量較大且製作水準較高,已成為目前青花瓷器收藏市場的主流,像乾隆時期的鋪首尊,前幾年大約在60萬元左右,現在則漲到了300萬元。 專家認為,整個清代官窯青花瓷首推康熙時期,以康、雍、乾三代為佳,在投資選擇上自然以此為首要原則。但清三代官窯青花瓷器價格昂貴,對資金要求很高。專家建議也可以選擇清晚期官窯青花器,嘉慶、道光等時期的產品中也不乏精品。隨著清代官窯青花瓷器尤其是清中期官窯青花瓷拍賣屢創高價,市場上出現了很多仿製品,有些甚至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這對官窯青花瓷的市場造成了一定影響。因此,鑒別真偽顯得十分重要。 清代官窯青花瓷的發展與當時的政治背景、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開放程度緊密聯系在一起,專家認為,官窯青花瓷器深受皇帝個人審美趣味和藝術鑒賞水平的影響,因此在不同時代呈現出了不同特點,這也成了鑒定官窯青花瓷器的重要手段。 首先看造型,包括線條的收放、形狀等。康熙時期的造型,硬朗挺拔;雍正時期造型秀氣柔和;乾隆時期造型、工藝復雜。康熙時期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比如雙陸尊等,是康熙時期獨有的。總體來看,雍正、乾隆時期造型創新達幾十種,乾隆之後造型就沒有大的創新了,基本延續前期的造型品種和風格。 第二,胎釉彩。康熙時期特點是「緊皮亮釉」,釉面緊綳在胎體上,胎很硬朗,斷口像貝殼一樣硬,斷面像糯米糕的切面一樣細,藍彩透徹亮麗。雍正時期的胎最白,含雜質最少。乾隆時期胎體潔白細膩,瓷質堅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釉面勻凈,多數是青白釉,少量為粉白釉,光澤瑩潤。 第三,紋飾。紋飾與當時的社會習俗和皇帝的審美情趣緊密聯系在一起。比如,康熙時期,山水人物故事、「刀馬人」較多,體現古代戰爭場面、戰馬嘶鳴的大場面較多,而康熙後期社會已經安定下來,則有耕織圖等。雍正時期已基本沒有「刀馬人」紋飾,花卉、花鳥頗為流行,講究秀美,布局也更加合理。乾隆時期紋飾復雜,裝飾繁縟,受西洋的影響較為明顯,比如有西方婦孺、兒童畫等等。 第四,款識。官窯款多六字、四字的,比如「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從字體上看,康熙時期多楷書款,雍正時期楷書、篆書並重,乾隆時期重篆書,嘉慶、道光時期多篆書,咸豐時期以後又開始重視楷書。從筆畫上看,康熙時期筆畫有力,而雍正時期則顯得工整規范。 第五,底足特徵。比如康熙時期有一種雙圈足頗具時代特徵。而雍正時期的器足則多呈現滾圓、細膩、光滑的泥鰍背特徵。
㈢ 青花瓷器鑒定的方法
我是個比較喜歡古董的人,平時也喜歡去研究,平時看電視都愛看些關於古董的欄目。在外國人眼裡中國瓷器就是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而中國人看來瓷器不只是中國文化的象徵,還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見證!歷史書記載瓷器在戰國時期就開始出現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價格非凡的青花瓷器。那麼對於現代人怎麼判定自己家裡收藏的那些青花瓷器是真假呢?下面小莫給你十個方法!
青花瓷器鑒定的方法
1、大花大葉,葉為滿色,但花朵不填滿色,且外部繪有較明顯的空白邊線。山石、海水、人物、動物紋等、亦相類,紋飾內露白。
2、纏枝蓮葉,「葉形多呈葫蘆狀,或有一至五個尖瓣
3、變形蓮瓣邊飾,有的為一組、有的畫二組,構成上下對應的仰、覆蓮瓣紋裝飾。除盤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蓮瓣,均呈單體形式排列,蓮瓣間留有空隙、互不相連。明洪武時,除部分執壺和盞托外,瓶、罐、盤及碗的蓮瓣紋邊飾均呈並攏(共邊)型、此後,這種繪法貫穿於明清兩代。
4、蕉葉紋,多數作分開狀、葉與葉之間留有空隙,少量為並攏型或葉與葉呈重疊狀。明初以重疊狀多見,偶見有分開的。宣德以後,蕉葉紋幾乎不見有分開的,都為拼攏重疊狀。此外,元代蕉葉的主脈,均以濃筆的粗線條表示;入明後,蕉葉的主脈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葉主脈的粗實線條,在視覺上涇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雲頭紋(亦稱「雲頭紋」、「雲肩紋」、「垂雲紋」)。雲頭與兩雲腳相交之尖頭,指向呈前後相背形態。即,如意雲紋兩雲腳間的尖頭,與雲頭的尖頭,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雲的頭與腳的尖頭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絕無例外,並沿襲至永宣。成化起,如意雲頭的兩尖頭,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紋邊飾。由互不相連的單體回紋組成、有的回紋呈規矩的方形,有的為變形回紋,有的為減筆式回紋。明洪武時,回紋邊飾由一正一反兩方相連形式排列組成。明永樂以兩方連為主,同時又出現一筆環連式的回紋邊飾。宣德以後,除少數邊飾仍作一正一反兩方相排列連外,多數回紋邊飾呈整圈一筆環連式,並延續至清末。
7、龍紋。元代青花瓷器上,畫龍的不少。龍軀細長,且細頸,細腿、細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體態輕盈。頭較小,長鹿角,張口、吐舌,龍的下齶有須,上頜一般無須,但是,至正十一年銘標准器的龍上頜有雙須,而此類帶雙須現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龍紋圖案上十分少見。龍身鱗片分兩種,以網狀細鱗片(圖多見,以留白大鱗片少見,後者龍紋更加精美龍有背鰭,腹下通常無橫紋帶。胸與背部,常飾有火焰狀飄帶。肘部有長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龍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極為罕見。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壺春瓶與出戟尊,其內口沿部位,常常加繪一道卷草紋或雲頭紋邊飾。入明後,此類內邊飾現象,起初仍存在於明洪武朝玉壺春瓶上,洪武以後消失。
9、元代紋飾採用平塗法,「有的則是在濃筆邊線內施以淡色」(孫瀛洲),小件器上為一筆點劃,這就是所謂「一支筆」的畫法。從明成化起,以「二支筆」工藝見長,構線與填色是分別完成的。「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這種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為劃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證」(孫瀛洲)。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後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較,有硬中見柔的感覺。「胎質淘練得不如明清瓷細致,因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並在底足、口邊與縮釉露胎處呈現火石紅色」(孫瀛洲)。
青花瓷器文化淵源流傳,需要我們善於發現,鑒定與繼承,家裡有收藏破爛的青花瓷器,千萬別忽略它們哦!有可能是真品哦!所以青花瓷器的鑒定方法很講究,以上的十個方法是我自己學習總結出來的,希望能幫到那些愛玩古董的你們。
㈣ 大清康熙青花瓷器怎麼鑒別
一、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胎體
康熙前期胎體雖然較精細,瓷質堅實緊密,但仍未能擺脫明晚期厚重的特徵。到了中晚期,才變薄,接近於雍正的輕薄俊秀。現代的高仿康熙瓷器物,其胎體厚薄均勻,入手沉穩凝重,胎薄卻過於輕薄。胎體有粗細兩者,細的不像真品的滑潤細膩,細撫摸其有粗糙的感覺,從胎體上很難區別其真偽。
二、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釉質
康熙器釉質細潤,緊密融合於胎骨的上面,截然一體。有白色釉、清色釉、粉白釉的美稱。這種釉色在現代仿品中很難見到。現在運用的是一般的透明釉,雖也細潤,但是火氣太大,顯得格外刺眼。現在的仿品,做舊手法很多,對於火氣的處理,一般採取打磨或酸性葯水浸泡,打磨處理,表面有細微的劃痕,浸泡的話,表面過於粗糙老舊。
三、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形
康熙瓷器開啟了造型之先河。其中,官窯器多小件,少見大器,而民窯青花器物的造型豐富多樣,又多見大器。我們通常見得棒槌瓶,大方瓶,鳳尾尊,觀音瓶也大多數出之民窯。
古瓷的鑒別,以形為第一:
1、康熙盤碗、瓶罐類的器底,一般均能見到明顯的旋痕及黑疵。目前所見的現代仿品一般均有底釉,旋紋不明顯,而且仿品尚未發現帶明顯黑疵點。
2、瓶、罐之類的器物底足往往是有二層台的硬折角,清末民國及前些年的仿品依舊無法做到這樣的硬折角。近年,新仿品的折角處,還是不夠角,給人一種弱的感覺。
四、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畫工
由於康熙一代,跨越了61年之多,其器物上的畫工,早、中、晚期畫風有所不一樣,大致畫風區別如下:
1、清康早期的紋樣圖案以雲龍、山水、樓閣、纏枝、蓮紋居多。盤、碗、內壁則多繪圖案,畫面保留著崇禎、順治的遺風。皴法依舊,山水的線條很是粗放,畫面格局充實而且緊密,給人緊湊之感,空白留的少。山水近看濃深,遠色較淡。
2、清康中期的繪畫水平較早期大為提高,經過藝術家的精心設計,格調大大提高。在康熙27年,官窯停燒,一批畫師大家回到了民間,使這一時期的青花器皿精彩多姿,濃淡深淺,陰陽向背,表現的淋漓盡致。民窯燒造出一大批精品,風格飛揚跳躍、揮灑自如。
3、康熙晚期的青花繪畫技法以深染多見,譬如:山水在濃筆勾勒後,再用淡筆,在景物上加以渲染,以形成暈散的效果。另外,「斧劈皴」的畫法在晚期較為多見。
康熙青花畫色區別:
1、寶石藍,康熙青花的最純正的色。在明代末年崇禎以及順治時期已經見到,康熙青花使用的上等的精選浙料,加上認真淘洗,反復研磨。才使青花發出如此的呈色,好的一色純藍,稍次點的是藍中帶紫。
2、偏灰藍色,這種色調多見於康熙早期,是由於原料配比和燒成氣氛等要素未能經嚴格掌握所致,和寶石藍相比顯得較差。
3、淺淡青花,這種色調康熙各個時期均有,但是以後期居多。現代的仿品中青花發色大多是偏灰,有些發藍也是沒有真品那樣的濃翠,仿品中的山水畫也無法達到「墨分無色的效果」。
五、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款識
康熙青花款識非常復雜,現主要有官窯款的「中和堂」款和干支年號的「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落款「中和堂」款識的器物,除了古銅彩器物外,多為青花釉里紅盤,這種器物在傳世品中具有一定數量的,有大小兩種。現代仿品中此類小盤已經出現了很多,但是繪畫技法卻遠不如真品,現代仿品的畫風鬆散乏力。最重要的區別是釉里紅的發色不能夠達標,大多現淡褐色,顯得發灰暗。
㈤ 怎樣鑒別清代青花瓷
清代青花瓷品類眾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識辨別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題款特點鮮明,無論在字體的寫法或款識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為豐富的,綜合起來有以下幾種:
1、紀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少見篆書款和草書款,字體雄健有力,端莊工整,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仿寫前朝款識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萬曆款,其中有官窯青花也有民窯青花。
2、堂名款:又稱「家堂款」。此種款識在清代較為流行,多數是民窯青花款,有「復香軒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興堂制」、「聚星堂制」、「來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贊頌款:此類款識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祿在其中」、「滄浪綠水」、「奇石寶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寶鼎之珍」、「博古雅玩」、「永慶奇珍」、「美玉」、「玩玉」等。
4、標志、圖案、花押款:有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靈芝、荷花、鼎爐、方勝、冊本、爵杯、花卉等。
(5)清朝青花瓷器的鑒別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清晚期青花瓷鑒藏知識:
咸豐(1851~1861年):咸豐青料使用國產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豐青花發色淡雅或鮮艷,民窯青花發色灰暗或灰黑色。咸豐青花瓷造型趨向笨拙,官窯青花的時代風格與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點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稱「鷹鉤鼻」。紋飾呆板,無生氣。在工藝方面,一般胎體較前朝厚重,胎質粗松,釉質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時代特徵。
同治(1862~1874年):同治青料採用國產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發色清雅明艷。民窯大多發色藍灰色,或黑淡和藍黑色,但均顯漂浮。同治末期開始用進口青料洋藍,發色鮮亮,明艷泛紫,缺乏天然礦物青料的美感。
光緒(1875~1908年):光緒青花發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乾隆則在釉下;光緒仿永樂、宣德筆法,也用點拓法,但「鐵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機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見了。光緒青花瓷的造型豐富多彩,紋飾圖案豐富,筆致細而拘謹。工藝上,胎質細白堅密,但與清前期的相比明顯松軟;民窯則更覺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溫潤,釉色白中微閃青,已趨向現代瓷的純白色調。瓶頸部兩邊或飾對稱鋪首銜環耳。
㈥ 清朝青花瓷器鑒定
清朝的青花瓷當推三代(即康熙、雍正、乾隆)最為傑出,而清三代中,又以康熙青花瓷最為著名。《陶雅》里說:「雍、乾兩朝之青花,蓋遠不逮康窯,然則青花一類,康青雖不及明青之濃美者,亦可以獨步本朝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說:「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康熙青花瓷胎質潔白,質地細膩,所罩之釉的色調呈淺藍色或淡青色。康熙早期的青花瓷釉層薄,一些盤和瓶的底部施釉差不多呈乾枯狀態,或有縮釉點,這是鑒定的一個特徵。由於這種類似玻璃釉的釉層較薄,形成明亮的白色背景,青花容易被襯托的色真鮮美。康熙中期,青花發色掌握得很准,往往呈現出純藍色,明亮爽目,鮮艷濃翠,成為康熙最為出名的青花色。康熙青花是繼明永樂、宣德、成化青花之後又一個青花瓷的輝煌時期。康熙青花青分五色,畫山水都可以顯出層次,這自然是受到國畫的影響。國畫歷來有墨分五色之說,僅僅以含水多少,就可描繪出層次豐富、具有立體感的山水人物。將國畫這種技法運用到瓷器上來,康熙朝功不可沒。正因為有如此特點,康熙青花才得以「獨步本朝」。康熙青花瓷製作時常留有手指印的紋樣,這是康熙青花鑒定的又一個特徵。在紋飾上,盛行冰梅紋,山水畫習慣用「斧批皴」技法。這時期出現了一些用象徵手法和紋章圖案來代替書寫的款式,成了一個時代標志,常見的有玉兔子、半月形、靈芝、喬葉、梅花,雖然大部分出自民窯,但相當部分質量甚高。雖說康熙青花成就高於雍正、乾隆時期,但雍正、乾隆青花同樣名貴,只是與康青比較,沒有康青那麼容易辨識罷了。雍正青花瓷青花發色比康青更純正一些,畫意也更精細,常常不像手工描繪,而像印刷所致;但細看,卻能見手工這種描繪的筆觸,這種似是而非的效果,極具欣賞價值。清三代官窯特別是雍正、乾隆兩朝,畫意通常在細節上做文章。比如一片葉子,有深淺變化,層次感強,陰陽不同,顯出動感,而仿品做不到這一點。因此有時只要對比細節,就能立判真贗。放大鏡下氣泡有大小,但澤躁刺眼。再看清乾隆青花瓷器,造型十分工整,花紋精細極致,對稱極致,技法老練,一看便知是宮廷大手筆所為。白釉底色略含青,為乾隆的典型色,純正厚實,沉鬱幽靚。放大鏡下見氣泡疏朗,大小不一,釉面玉質感強。可見一件藝術品的形成,光有金錢的投入、較高的機械化程度,是不行的,更需要藝術家的修養以及責任心。雍正、乾隆青花瓷較難區別。雍正青花採用的浙江上等青料,加工精細,因而呈色純真幽靜,淡雅勻稱,有暈散現象。紋飾上已少見康熙時的人物故事,而多見傳統紋飾,如花卉、花鳥、龍鳳。乾隆初期的青花瓷與雍正沒有多少區別,之後乾隆青花暈散現象漸漸不見了,青花發色也顯得更為亮麗一些。從器形上說,前者可能略顯輕盈,後者在裝飾上更為繁復一些。雍正、乾隆瓷器的表面大都有橘皮紋,底部圈足皆呈糯米粉感的泥鰍背狀。目前清三代高仿品不少,鑒定時一定要多種要素齊上,如有一個要素不對就要小心了。
㈦ 清代青花瓷器鑒定方法有哪些
清代瓷器價格大概是多少清朝時期陶瓷文化已經歷數千年,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有鮮明的製作技術高超之一,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因歷史文化的發展再次成為最光耀的一頁,那麼小編介紹清代瓷器價格大概是多少青花瓷器鑒定方法有哪些?如下:
清代瓷器價格多少
目前市場上的清代瓷器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最多,也受到亞太地區收藏家的廣泛喜愛,清代瓷器價格上漲迅速。青花釉里紅的製作難度很大,目前市場上明代的青花釉里紅極為罕見,更多的是清代青花釉里紅。目前市場對這一板塊的關注度不高,清代瓷器價格相對較低,後期走勢值得關注。
梅瓶是漢族傳統名瓷,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其高超的燒造技藝,不朽的藝術價值,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㈧ 青花瓷器鑒定方法
元青花瓷器和明早期青花瓷器的青花發色,由於其釉料和燒制情況的特殊性,會留下不少特殊的現象,這些特殊的現象有助於幫助我們鑒別早期青花瓷器的真偽,本文從這些青花現象的實際出發,探討並分析了產生這些現象的物理化學機理。
㈨ 青花瓷器怎樣鑒別真偽
唐代青花
瓷器胎質比較粗松、厚重,胎色有黃白和灰白兩種。由於胎料的漂洗、篩選十分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見夾雜著一些灰色、黃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還有比較明顯的小氣泡或孔隙。為了掩蓋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間都施有一層白色的化妝土(又稱「護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兩種,釉面往往還有細密的冰裂紋。
元代青花
瓷器的窯場集中於江西景德鎮,因為那裡有豐富的優質瓷土資源。早在唐代晚期,景德鎮瓷工就利用附近盛產的高嶺土燒造胎質細膩的青白瓷。元代工匠又改用先進的「二元配方」,即在高嶺土加入瓷石,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提高了瓷胎的緻密度和潔白度,為成熟青花瓷器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在如此潔白的胎體上繪制青花瓷器,更能夠襯托出青花的嬌艷、純美。景德鎮元青花瓷的釉面也非常透明,釉層厚薄均勻,玻璃質感強。釉色微微泛青,顯得沉靜雅緻。
宋代青花
瓷器比唐代有所進步,胎質比較細密、堅硬,少有孔隙;胎體比唐代也要輕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處見火石紅;釉層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開片。
明代青花
瓷器的胎體,從總體上看比元代輕薄,較清代厚重。胎質比較潔白細膩(除一些民窯粗瓷或漿胎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潤,釉色泛青。
清代青花
瓷器的胎體,總體比明代要輕薄一些。前期胎體稍厚重,胎質堅致細密;中期胎體輕薄,胎色潔白;晚期胎體厚重,胎質粗松。釉面也不及明代厚潤,釉層趨向稀薄,釉色前期較白,釉面平整;中期以後釉色泛青,或呈青灰色,釉面起伏似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