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方孔銅錢真假鑒別方法

方孔銅錢真假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4-09-25 18:09:48

Ⅰ 怎樣鑒別方孔銅錢的真假

不靠化學儀器是這樣鑒定的:
1.辨字:
不同時代的錢幣錢文具有它所在時代的文體風格和韻味,後人盡管可以學習前人,但畢竟是一種摹寫,充其量也只能達到維妙維肖的程度,由於手勢、運筆、氣力等方面的差異,不可能達到完全一致,這樣,對古錢上的文字進行辨偽,就成了錢幣鑒定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

2.辨銹:

辨銹,首先要知道假銹的一些作偽方法,要不然,就會真亦假、假亦真,真假混淆。根據前人的經驗,我們將假銹的主要製作方法歸納如下:
a.用漆和顏料拌和塗在偽錢上,做得好的幾乎可以亂真,但時間一長,容易脫落。
b.用松香或膠水及顏料拌和做假銹,效果沒有第一種方法好。
c.將偽錢放入潮濕的土中或半於濕的地方,使其自然生銹,這種作偽方法需要的時間較長,產生的效果比前兩種來得真切,但一經磨擦,仍易脫落。
d.將偽錢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銅,形成的綠銹帶有結晶狀。
e.將偽錢浸入硫酸溶液中,盡管會迅速生銹,但錢幣表面受損嚴重。
f.將銅銹配上粘合劑、酸類溶液,塗在偽錢上作偽,這種方法產生的假銹比較牢固,銹色真切,但缺乏神采,容易使人上當。
知道了假銹的作偽方法,對我們鑒別銅銹真偽大有好處。無論用什麼方法製作的假銹,其表現出來的共同特徵是:質地鬆脆,由於大多不是由銅胎內部自然產生,而是利用化學反應的方式,所以,一般都浮在錢體表面,用指甲或刀削等很容易被剔除,因此又稱為「浮銹」或「粉狀銹」。真銹由於是自然形成,其分布隨意得體,沒有矯揉造作之感,而假銹卻不然,由於要做得逼真,能與真品混淆,在銅銹分布上,作偽者往往刻意琢磨,最後反而露出了馬腳。
3.辨形

錢幣的形制一般由政府明文規定。形制包括錢徑、錢穿的大小,錢體的輕重厚薄,內外郭的寬狹,錢背的深淺等諸方面。我國自金屬鑄幣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以來,不同時代的錢幣形制並不完全相同,有的近似,有的大相徑庭。

4.辨製作
我國錢幣鑄造在唐以前採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採取的則是母錢翻砂法。唐以前的錢范有幾種質地:泥陶范、石范和銅范。
隋唐時期貨幣的鑄造量大大提高,可是從沒有發現過用於鑄造錢幣的諸如錢范之類的工具,上海博物館藏有一枚被鑒定為母錢的唐代乾元重寶錢,表明當時已經開始使用母錢翻砂法的鑄造工藝,這種工藝直接影響到以後歷代鑄幣技術。
雖然隋唐以後我國鑄錢普遍採用了母錢翻砂法,但也有例外的。就目前所知,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鑄「永隆通寶」使用的是范鑄法。幾年前,北京曾發現過一塊同治重寶當十磚范,說明清代鑄錢也有偶用錢范的情況。
在基本了解了我國每個歷史階段鑄幣工藝的大致情形之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偽錢的製作水平,就能比較清晰地作一對比。

Ⅱ 怎樣鑒別銅錢的真偽

首先是聲音辨別法,古錢幣年代越久遠,其內所含的錫、鉛等雜質流失越多,聲音聽起來也就越沉悶。相反,年代越近的,聲音聽起來越清脆。

其次是觀察銅色法,一般古幣的材質有青銅、紅銅、黃銅、白銅等之分,青銅幣易斷裂,黃銅幣不易斷裂磨損,白銅多為樣幣用材。明代以前錢幣大多由青銅鑄成,沒有黃銅幣,如果發現明代以前的黃銅錢幣,要多加小心。

第三是沸水燒煮法,古幣上往往附著紅綠銹或傳世的黑色銹,真錢銹是過長時間自然氧化而形成的,附著力比較強。而偽造的假銹經沸水燒煮容易脫落。

第四是鋼針測試法,古錢幣的銹比較堅硬,把縫衣服用的鋼針尖向下豎直下壓,放手後,鋼針會立刻倒下。偽品的銹往往是真銹加入粘合劑之類的東西塗抹而成,有一定的彈性,鋼針就不易倒下。
風格斷定法。每個朝代鑄造錢幣都有自己的風格,可以根據這個特點來鑒別古錢幣是否屬於偽造幣。還有一種比較版別法,早期古錢幣都是由手工鑄造的,即使用來鑄錢的母錢也是由手工雕刻而成的,所以各枚錢幣之間多少會有一些差別。如果發現一批錢幣,它們的版別一模一樣,甚至局部的缺陷也絲毫不差,就應該懷疑有作偽的可能了。
2、形制特徵辨偽
古錢幣的外形厚薄、大小尺寸規格,製作粗精優劣,各形成其不同的形制特徵,為鑒定錢幣的真偽提供了依據。如漢代以前的圓錢為平背,漢以後至明代的古錢多數面深背淺。但西漢三銖為平背。北周三品(布泉、永通萬國、五行大布)、太貨六銖、天策府寶、部分宋徽宗的錢、金朝的錢、大元通寶(巴文)、崇禎與天啟、咸豐大錢等,一般正背兩面均深。六朝五銖錢比兩漢五銖錢面背均淺,文字筆劃較細,輪廓不正者居多,錢形較小。元代錢除至正通寶較精美外,其餘輪廓均較淺,錢肉漫接;至正權鈔背面錯范者多,造成文字和輪廓都傾斜一邊,背文筆劃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天啟(徐)、天定、天佑、大義、龍鳳鑄工精美,但錢背不精;五者相比,又以大義略差,故有「精天定,濫大義」之稱。陳文帝五銖「朱」圓折。高出「金」字旁,外廓略寬,「五」字對頂成上下兩等腰三角形。中國古錢以王莽、宋徽宗、金章宗、北周鑄造的錢最精美,前三者俗稱「三絕」。王莽出的「一刀平五千」,「一刀」二字是鑲嵌上去的金質,與錢肉平,不突出,不內陷。泰和重寶折十篆書錢,其錢肉平整細膩,無砂眼,內外廓對稱,粗細均勻,文字深峻,筆劃之間無粘連,字縫內、內外廓與錢肉的轉角處無雜物,泰和二字與內外廓既靠近,又不粘連,而且文字、內外廓凸出部分均倒圓角。以遼錢、大歷、建中、會昌開元、天福元寶、太平百錢、元代錢(除至正外)等品質最低劣,大多數面背內外廓迷漫不對稱,流銅、砂眼比比皆是。而且天福元寶,太平百錢大小不一,輕薄簡陋。中國古錢最輕薄者,要以六朝的孝建、永光、景和為最,俗稱「能浮於水」,直徑一般在1.5~1.7厘米之間,錢小穿大,錢文筆劃細小。涼造新泉文字瘦小端正,筆劃間常有流銅,錢文不甚清晰。龍鳯通寶有大樣、小樣兩種版,文字略有肥瘦之分,大樣較少見,小樣的「鳯」字內「烏」字下部有斷足點,猶如防偽暗記。……
經錢幣專家鑒定,在我國曾先後出現過一些實際上不存在的錢幣,有的還上了圖譜。現例舉如下:天策府寶背有文字的鐵錢與鉛錢、「齊之化」三字刀、齊九字刀、寶字布、寧字布,漢代的「五鳳」,唐代的「證聖」、「大足」、「寶歷」,五代的「鳳歷」、「廣順」。這些錢幣均屬偽造。
其它方法辨偽
除採用以上幾種主要方法辯偽外,還可以聞其氣、舔其味、聽其聲、衡其重等等。這些辨偽方法對古銅幣來說,一般很有局限性,而且有的難以判定準確。在此也作一簡單介紹。
(1)用鼻嗅其氣味。此法只對有氣味的塗料才有效。如用松香製作粘合劑的塗料作成的偽銹可以嗅出松香味來。一些無味的偽銹直接嗅不出氣味來。只有用火焚燒偽銹後,才能嗅出氣味來.前面已經談到了。
(2)用舌舔其味。此法只能對部分有異味的偽銹才能舔出來。如用鹽鹵溶液浸泡過的偽錢幣呈咸昧。而且真銹、偽銹均有微毒,用舌舔不衛生,不宜採用。
(3)用耳聞其聲。
用錢幣往台板、玻璃板、硬地板上拋擲,聞其聲,別其材質和傳聲性能。此法往往不甚准確:錢幣的大小輕薄不同,銹蝕程度不同,錢體有無損傷等等,都影響錢幣的傳聲性能,難以判定準而且用此法有損錢幣品相。在前面「材質、金屬原色、聲音辨偽」中已經提到,不宜採用。
(4)衡其重。
古錢幣配料不準確,形制大小有差異,銹蝕磨損程度不同,同一品種規格的錢幣其重量也有差異。就算與真錢比存在重量差異,也有可能是以前未見過的異品錢,也很難肯定是偽錢。因此,對古銅幣的鑒別真偽,測其重量差異,難以判斷准確。

Ⅲ 怎樣區分真偽銅錢

1、敲打聽聲。古錢幣因鑄造年代不同,故幣材中所含雜質量也不同,所以敲打發出的聲音也就有差異。古錢幣中所含的錫、鉛等雜質流失越多,如果輕輕敲打,聲音聽起來就會越顯沉悶,相反,聲音就會越清脆。

Ⅳ 怎樣判斷銅錢真假

看銅質:

我國歷代銅錢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合金的成分不同,銅錢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總地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銅錢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銅錢呈青色。

明嘉靖以後,開始向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清代新疆等地用紅銅鑄錢,顏色紫紅。在銅錢鑒定過程中,如發現銅質與時代不相符的銅錢,即可斷定其為偽品。

觀銹色:

提高銅錢偽銹鑒別能力,是銅錢鑒定的重點所在。因為幾乎每種作假方法,最後都要用偽銹來做掩飾。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銅銹一般是指銅質銅錢表面形成的一種氧化物。

看錢文:

很多銅錢有銘文書寫是我國銅錢的一大特點,而且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文字字體各有特徵,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銅錢。

聽聲音:

辨聲也是銅錢鑒定的重要方法之一。由於年代久遠,古幣火氣盡脫,敲擊時聲音無轉音,擲於水泥地面時其聲音暗啞。只要將其輕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屬敲擊,.會發出破殼聲,沒有清脆響亮的金屬聲。

聞氣味:

辨味亦為鑒定偽錢的方法之一。真幣傳世已久,冶鑄時的火氣早已消失,嗅時沒有任何火氣。長期埋於土中的古幣,.剛出土時常帶綠色的銹蝕,嗅時有一股泥土味。而偽造的古幣由於冶鑄未久,-銅錢上常留有冶鑄時的火氣。

辨偽色:

銅錢經過長期的流傳、把玩,表面上會生成一種堅硬的黑褐色或古銅色包漿,業內稱為「傳世古」。

真的「傳世古」堅牢,包漿難以刮除,銅錢流傳愈久,色澤愈深,質地越是堅牢,用水煮刀刮都很難去掉。假的「傳世古』』包漿比較輕浮,質地疏鬆,用開水泡煮後洗刷即可以基本去除。如發現宋代以前淺黃發光的黃銅錢,大概就是偽幣了。

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銅錢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也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有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錢特徵。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

鑄作方法:

鑄作(鑄造和形制)的鑒別也是銅錢辨偽的重要依據。我國銅錢的鑄造分為兩個階段,唐代以前採用范鑄法,唐代以後多用母錢翻砂法口范鑄法主要有陶范、石范和銅范三種,陶范是最早出現的鑄幣方法,戰國以後才開始使用後兩種方法。

比較密度:

銅的密度是8960kg/m³,計算銅錢的密度,再與銅的密度相比較,如果與銅的密度相同或接近的,那麼就是真品;如果比銅的密度小,那麼就是偽品

密度公式:密度=質量/體積,密度單位換算:1g/cm3=1000kg/m3

(4)方孔銅錢真假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銅錢的保養:

青銅古錢上的銹色一般應盡量保持原狀,因其大多為無害銹。但有時遇到古錢銹結成塊而無法辨認幣文時或存在有害銹跡時,就需要除去銹跡。

一般土銹都是土和鈣鎂鹽的混合物或土和銅銹的混合物。處理前先用柔軟的毛刷蘸水輕輕刷去古錢上的泥土,然後將它浸入冰醋酸稀釋液中(冰醋酸是一種無色透明的酸性化學溶劑,原用於攝影暗房)。

一小時後,用小木棍輕觸塊狀古錢,直至散開為止。然後戴上橡皮手套,一手持一枚古錢,一手輕輕用毛刷擦洗。一般無背文和記號的古錢可不必擦去背面的銅銹,以保持出土古錢的部分特徵。除銹後放在清水中沖洗掉冰醋酸溶液,用柔軟的毛巾或布片吸干水分,最後平攤在干凈紙上晾乾即可。

在缺乏條件時也可用醋浸泡除銹。這種除銹法大約需一晝夜才能勉強溶開銅銹,效率極差。

對於浸泡法無能為力的粉狀銹,可用油泥圈圍除銹部位,用滴管滴入濃醋酸使銹分解,再用針尖輕輕剔銹,用水刷洗後,再用氫氧化氨進行中和。

胎發銹,是從古錢內向外腐蝕的銹層,這種情況下錢身變厚,大多採用封閉保存,不再除銹。

如何辨別銅錢的真假

1、看古銅錢銅質,定真偽

古代銅錢的材質有青銅、白銅、紅銅和黃銅四種。明代嘉靖以前鑄錢材質一般都是青銅,少量白銅,紅銅鑄幣遼代較多。青銅容易斷裂,斷裂面無銅色,斷裂面在石頭上摩擦後,銅色即顯。黃銅鑄幣和銅雕母錢始於明代嘉靖。發現明代嘉靖以前的黃銅錢幣或銅雕母錢,可判定是後鑄無疑。

2、聽古銅錢聲音,定真偽

古銅錢年代越久,鈣化越嚴重,鈣化後的銅錢失去銅的原聲,用金屬撞擊聲音沉悶,聲音越小,時間越久。凡是發現聲音尖高的古銅錢,說明沒有鈣化現象,可判定為新彷品。

3、聞古銅錢氣味,定真偽

古銅錢時間越長,其氧化越嚴重,銅錢氧化的時間越久,其銅腥味越小。凡是銅腥味重的古錢幣,皆可判定為假貨。

4、觀古銅錢銹色,定真偽

古銅錢停止流通後,存放不當會生銹。傳世古銅錢銹層較薄,且銹在局部,錢面大部分呈古黑色。出土銅錢坑口不同銹色不同。

5、舌頭舔古銅錢,定真偽。用舌頭舔古銅錢面,真品無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澀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銹或作漿,必假無疑。

6、比較古銅錢,定真偽。

我國古銅錢都是手工鑄造,每枚古銅錢幣之間多少都有一些差別。如果發現多枚錢幣一模一樣,分毫不差的古銅錢,可判定是現代工藝所為。

(5)方孔銅錢真假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1、歷史價值

珍稀古錢幣是貨幣歷史的實物,更是歷史的見證。因此在收藏前必須弄清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十文中統元寶交鈔」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紙幣,被學術界視為無價之寶;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時的鑄幣,由於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2、現存數量

齊、燕、趙等國的刀幣,韓、魏、秦等國的布幣等年代久遠,比圓形錢稀少,價格昂貴。存世數量少的錢幣還有唐代叛軍史思明佔領洛陽後鑄的「得壹元寶」,後發現「得壹」兩字不吉利,便改為「順天」,鑄「順天通寶」。這兩種錢幣傳世很少,「得壹元寶」尤其罕見,為稀世珍品。

3、文化價值

一些傳世並不太少的品類,則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藝術價值極高而備受青睞。如漢代王莽新朝時的「貨泉」、「布泉」等錢幣,用的是垂針篆;北宋仁宗時所鑄的九疊篆書體「泉體通寶」,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為收藏珍品。

4、看品相

無論錢幣珍罕與否,凡有幣面模糊、輪廓缺損、銹蝕嚴重、看相較差者,盡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錢幣時還應注意是否有月紋、星紋等標識,古錢的鑒別以背文來區分鑄造年代和地址,品評其稀珍。一般來說,錢幣背面有月紋、星紋等記號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價值。

Ⅵ 如何辨別銅錢的真偽

以下是俺查到的諸多資料,客官慢慢觀賞吧~
俺還有很多,只是考慮到您的視力健康(不過差不多,大同小異)
古錢的作偽與辨偽

中國從有貨幣算起,已經有幾千年的時間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錢幣的品種不下有數干種,其中有珍稀品,也有普通品。人稱「物以稀為貴」。大凡收藏錢幣的人總想得到存世不多的珍貴錢幣,這種心理恰恰被那些古董商所利用,魚目混珠,偽品便出現了。因此,無論是收藏、還是研究錢幣,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去偽存真的問題。本文想就幾種錢幣作偽和鑒定的方法,以及鑒定錢幣所應具備的一些知識等方面作一比較系統的介紹。
1.古錢作偽的主要方法
(1)翻砂法。
翻砂法是我國古代鑄幣的主要工藝法。隋以前鑄錢多採用錢范鑄造,自唐代開始,則採取母錢翻砂的技術,不管是哪一種鑄造方法,除了某些歷史時期外,總體上說都比較講究鑄幣的工藝質量,錢幣的質地一般都比較緊密細致,流傳至今,表面自然產生一層色呈深褐色的包漿,讓人感覺火氣盡退,色澤柔和。而偽品的鑄造工藝一般比較馬虎,致使錢質疏鬆,讓人感到火氣很重,錢面砂眼和氣孔雖經打磨,但總不及自然磨損而顯得光滑。
製造偽錢一般採用母錢翻鑄的方法,極少有用錢范作偽的。古代鑄錢,放入砂箱中的母錢不止一枚,而是整箱,由於是整箱翻砂模,砂模壓力均勻,鑄造出來的錢幣厚薄一致。而作偽者一般僅雕刻一枚母錢,不是整箱翻砂模,因此,同樣是母錢翻鑄,由於母錢的數量和鑄造工藝不一樣,翻鑄出來的錢幣厚薄因變形而不同。
古代鑄錢從砂模中取出的錢幣毛坯往往成樹形,需要加工打磨,由於古錢形制是方孔圓形,所以翻鑄出來的錢幣毛坯被串在同一根方棒上,同時旋轉打光,錢幣邊上留下的銼痕並不成直線狀,而成弧線形,與錢邊平行,從清代咸豐錢中的一些大錢還可以隱約地觀察到,即使如此,由於年代的久遠,錢邊的銼痕或者消失了,或者已不很清晰了。相反,作偽者銼毛坯時只知道反復銼磨,使錢邊光滑就行了,形成錢邊的銼痕雜亂無章,或者呈直線狀,使人有一種全新的印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王莽布幣的加工方法與眾不同,它們被加工時盡管也可能數十枚地串在一起,由於形制上並不是圓的,所以銼磨的痕跡或與錢面垂直,或與錢面成一定的斜交,成直線狀。而贗品一般並不注意這些,大多留有合模範線。
鑒定錢幣,錢穿即錢幣的方孔也是應注意的地方,這是作偽者往往忽略的地方,古代的錢幣加入商品流通領域之後,人們使用時是用繩索之類的工具將錢幣串在一起的,所以,隨著錢幣流通時間的增加,錢穿經自然磨損已不再像新出爐的錢幣那樣稜角分明了,有的甚至會造成錢穿變形。偽錢卻不同,錢穿方整有棱,留有新銼痕跡。
由於作偽者使用真錢翻制砂模時用力不勻,不但使錢幣厚薄不同,而且容易造成錢幣文字的高低也會不同,這種情況在真正的古錢中不多見。
由於用翻砂法作偽會帶來如此多的麻煩,容易被識別,因此,作偽者常常會加上一些銅銹來加以迷惑,這就需要我們具備多方面的鑒定知識,而不單單從翻砂這一點來推敲是否作偽。
(2)改刻法。
這種作偽的方法比較重要,就是將一枚普通錢幣經過加工改刻之後,變成一枚珍貴的錢幣。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利用流銅進行改刻。古代鑄錢,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銅錢表面會留下澆鑄時遺留的銅液結晶,錢幣界稱這種結晶為流銅。流銅的存在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在作偽者眼裡卻成了可以利用的對象。這些流銅往往被刻成星紋或月紋,也有的則被刻成文字,這些被刻成的星月紋或文字一般位置都不正。
一種是直接在錢幣表面陰刻文字。出現陰刻文字的錢幣大多是半兩和五株錢兩種。作偽者常常會在錢幣表面刻上一些吉語或意義隱晦的符號、數字和文字,也有的在錢幣邊上或肉上刻上一些花紋圖案,這些附加在錢幣上的文字、符號、數字和花紋,由於是後刻上去的,往往與整個錢幣不相協調,給人有一種多餘感。
一種是對原有錢文進行改刻。這種改刻又可分為兩種:一是對錢幣面文的改刻;一是對錢幣背文的改刻。
戰國時期齊國鑄行的「齊大化」三字刀發現較多,算不上什麼珍貴,而「齊返邦張大化」六字刀卻不然,發現較少,於是,作偽者利用六字刀不易得而收藏者又急想得到的心理,將三字刀改刻成六字刀,混水摸魚。乍看起來,這些假的六字刀形制規整,符合先秦齊刀特徵,文字有的也一樣,但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文字排列擁擠和改刻時留下的刀痕。對錢幣面文改刻,有的採用將文字鏟去,如將太平天國背聖寶小平錢的「天國」兩字鏟掉,使之成為出譜的橫讀「太平」背「聖寶」。又如將康熙通寶之「熈」字鏟去第一筆撇劃成簡體字「熙」形,等等。在改刻的錢幣中,有一種利用舊有光背銅錢磨去面文進行改刻,比如有一枚直讀半兩錢,粗看上去,製作、銹色、包漿等都相當的好,但看文字卻讓人生疑,「半兩」二字與錢面一樣平,這在秦漢半兩錢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細細品味,「半兩」二字系人工琢刻而成,文字筆鋒處留有刀痕。
據說,改刻錢幣還有一些離奇的方法,例如利用古銅鏡刻成錢幣等。
以上這些改刻的方法,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作偽者為了使改刻的地方不露痕跡,經常會施以假銹,這種假銹正因為是假的,所以與錢幣自然生成的真銹不一樣,容易剝落,給人一種矯揉造作之感,與整個錢幣極其的不相協調。然而,特別要注意的是一些仿清代雕母的贗品。由於清代距今不遠,雕母大多沒有銹跡,這樣便給了作偽者可趁之機,不再需要像改刻其他錢幣那樣做假銹。如何區別雕母真偽呢?凡是真品雕母都用精銅雕琢而成,色澤溫潤、金黃,刀痕盡化而光滑,文字自然生動,渾成一體,而偽品卻不然,不僅所選擇的銅料不及真品,而且刻工粗糙,又由於是模仿之作,錢面文字總顯得有些呆滯,缺乏精神,尤其是滿文,特別要當心的是那些出自清代錢局雕模工匠之手的雕母仿製品。作偽的雕母中有些是用翻砂鑄成的,則比較容易識破。
(3)嵌補法。
嵌補法是錢幣作偽的又一重要方法。傳統所說作偽的挖補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可以嵌補法一言以蔽之。
古代錢幣常常會因錯范或移范而形成一些比較特殊的版別,例如合背,這種因鑄造工匠疏忽而形成的版別,一般都要比普通的錢幣為少見,對於收藏者來說,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品種。作偽者利用這點,或者將兩枚錢幣磨得很薄之後粘合在一起,或者各取錢幣的一半粘合在一起,使之成為少見的合背或面文。用這種方法造假的錢幣,無論從文字、還是從銹色等方面觀察,似乎都無懈可擊,但輕輕地扔在檯面上或地上,發出的聲音與真正的合背等錢幣相比較,真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有些厚肉贗品的製作方法也類同於此。
挖補作偽是嵌補法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方法,這種方法大有偷梁換柱的感覺,即挖出錢文中的一個字或兩個字,然後用其他錢幣上的錢文代替補上,使之成為珍稀錢幣。如北宋「聖宋通寶」小平錢是罕見珍品,作偽者將普通的聖宋元寶錢之「元」字劑去,然後取下與宋錢文字風格接近的其他錢文中的「通」字粘在「元」字的位置上,就成了一枚「聖宋通寶」。再如將「慶元通寶」的「通」字剜去,以「洪武通寶」的「武」字嵌入,就成了「慶武元寶」,變成了一種臆造品。挖補作偽的方法容易留下以下的痕跡:一是,嵌入的文字與其它錢幣文字風格不一致;一是嵌補文字的地方所留下的蛛絲馬跡,或用假銹遮蓋。前者只要熟悉一個時代一種錢幣文字的書法風格,還是比較容易辨識的,後者除了用傳統方法辨別外,還可以用現代科技的探傷儀器進行識別。
錢幣作偽除了翻砂、改刻、嵌補三種主要方法外,還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使用腐蝕法,在一塊銅片上用油漆或蠟勾勒出所需要的錢幣輪廓、穿孔、文字,再放入腐蝕劑中,待一段時間後取出。用這種方法作偽的錢幣比較少見。現代人作偽不僅運用傳統工藝,而且還會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例如運用電腦,盡管這種方法在古錢作偽中還不曾見到,據說在銀銅幣膀品中已有發現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2.古錢辨偽的方法
(1)傳統鑒別法
①辨字:
我國的貨幣文化從產生、演變與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是文化傳播的工具。在中國,當金屬鑄幣產生之時,就在錢面上鑄造了文字,或表示幣值,或表明地名,或為錢幣之名稱,沒有文字的鑄幣相反倒顯得比較少見。不同時代的錢幣錢文具有它所在時代的文體風格和韻味,後人盡管可以學習前人,但畢竟是一種摹寫,充其量也只能達到維妙維肖的程度,由於手勢、運筆、氣力等方面的差異,不可能達到完全一致,這樣,對古錢上的文字進行辨偽,就成了錢幣鑒定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這里,我們可以舉較為典型的不同時代的錢幣文字特徵來加以說明。
先秦時期是我國貨幣發生、發展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商品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貨幣經濟得到了確立,金屬鑄幣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這時期的鑄幣主要有刀幣、布幣、圜錢和楚貨幣四大系列,無論是哪一個系列的貨幣,它們大多鑄有文字,這些文字一般所具有的特徵是:纖細、流暢、售秀,布局隨意得體。由於先秦鑄幣文字是用刀直接刻在錢范上鑄就的,所以,文字留有明顯的刀刻筆意,並且一氣呵成,沒有改寫的痕跡。又由於當時鑄幣文字是由鑄錢工匠所為,所以文字並沒有同時代青銅容器上的銘文來得規矩、嚴謹,布局相對來說也顯得粗放,但前後連貫呼應,生動自然。先秦鑄幣文字所具有的這些時代特徵,即使是一位對此頗有研究的行家,也難以達到出神入化、毫無差異的程度,更何況大多屬勢利之人的作偽者們呢?
以懸針篆體自成一格,為後人所推祟的王莽錢幣除貨泉、大泉五十、貨布、大布黃千外,其它都比較少見。因此,存世的贗品就顯得比較多些,有的超過存世真品本身的數量。通常所見的王莽錢偽品主要有貨布、大布黃千和一刀平五千三種。一刀平五千又稱錯刀、金錯刀,真品「一刀」兩字在環首的肉上,為陰文嵌金,偽品則或無「一刀」兩字,或「一刀」兩字為陽文,據說還有用金粉之類的東西描寫「一刀」兩字等,作偽方法相對來說容易辨識些:貨布、大布黃千盡管存世和考古發現較多,但由於其文字、製作之精美,達到了空前絕後的程度,深受收藏家們所喜好,就文字書法而言,貨幣、大布黃千的錢文最能體現王莽錢文的風韻和水平,纖細而有力,流暢而雋秀,布局得體而完美,真品一般字口比較生辣、峻削,而一般作偽的方法是用真品翻制,鑄造出來的贗品盡管文字與真品達到了形似一致,但缺乏原來的生氣,而顯得木然,字口淺平。此外,還存在著一些製作加工方面的缺陷。
錢幣錢文的鑒定,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通過接觸大量的實物加以體會、咀嚼,然後才有可能了解和掌握每個時代每種錢幣錢文的書體特徵和風格。此外,最好具有良好的書法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
②辨銹:
辨銹,是鑒別錢幣真偽的又一個重要方面。
辨銹,即辨別銅的銹色,一般指銅銹。銅銹是指由於鑄造年代久遠,銅錢表面形成的一層氧化物。這種氧化物,又由於地理、地質、入土時間等條件的不同,所形成的堆積程度亦不盡相同。這種在錢體表面由銅胎自身發出來的質地堅硬牢固的小粒或塊狀銅銹,一般稱為「自然銹」或「硬銹」,用指甲或刀削等難以剔除,分布自然得體。銅銹因土層所含的化學元素不同,顯現出來的顏色也不大相同,主要有綠、紅、藍三種。
辨銹,首先要知道假銹的一些作偽方法,要不然,就會真亦假、假亦真,真假混淆。根據前人的經驗,我們將假銹的主要製作方法歸納如下:
a.用漆和顏料拌和塗在偽錢上,做得好的幾乎可以亂真,但時間一長,容易脫落。
b.用松香或膠水及顏料拌和做假銹,效果沒有第一種方法好。
c.將偽錢放入潮濕的土中或半於濕的地方,使其自然生銹,這種作偽方法需要的時間較長,產生的效果比前兩種來得真切,但一經磨擦,仍易脫落。
d.將偽錢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銅,形成的綠銹帶有結晶狀。
e.將偽錢浸入硫酸溶液中,盡管會迅速生銹,但錢幣表面受損嚴重。
f.將銅銹配上粘合劑、酸類溶液,塗在偽錢上作偽,這種方法產生的假銹比較牢固,銹色真切,但缺乏神采,容易使人上當。
知道了假銹的作偽方法,對我們鑒別銅銹真偽大有好處。無論用什麼方法製作的假銹,其表現出來的共同特徵是:質地鬆脆,由於大多不是由銅胎內部自然產生,而是利用化學反應的方式,所以,一般都浮在錢體表面,用指甲或刀削等很容易被剔除,因此又稱為「浮銹」或「粉狀銹」。真銹由於是自然形成,其分布隨意得體,沒有矯揉造作之感,而假銹卻不然,由於要做得逼真,能與真品混淆,在銅銹分布上,作偽者往往刻意琢磨,最後反而露出了馬腳。
在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安徽、江蘇等地發現的錢幣中,錢體表面也會生成類似粉狀銹那樣的真銅銹,對具有這種銅銹的古錢不能一概而論地都定為贗品,它們真假的區別在於,錢幣真品生成的類似粉狀銹的銅銹不像假銹那樣浮在錢體表面,而是由銅胎中自然發出,因此,與錢體連成一片,不易剔除。鑒別錢幣真偽時,應該盡量多地了解有關錢幣的來源、發現地或出土地等資料。
需要指出的是,錢幣表面不是都有銅銹的,先秦時代楚國金版就是如此,盡管相距今天有近二千年的時間,其色澤依舊,金光閃閃。鑒定這些東西,光憑銹色,會一無所獲,不知所措,這就需要同文字和當時的製作技術等結合起來分析判斷。辨別無銹的清代錢幣使用同樣的方法。
錢幣大體上分為「生坑」和「熟坑」兩種,生坑是指新出土不久的錢幣,表面一般氧化比較嚴重;熟坑,是指未經入土的傳世品。熟坑的錢幣經過人們長期流傳、撫摸,錢體表面自然生成了一層呈褐色或深褐色等色澤的保護膜,這層保護膜俗稱為「包漿」,雖是極薄的一層,但放在水中煮洗不會脫落。偽造的包漿一般是放在煤煙、油煙上熏黑,再上蠟打光,如用水沖刷,會基本消失。還有一種是將錢幣放入煤堆等黑色素集中的地方,時間久了,也會在錢體表面形成一層黑色薄衣,打光之後宛如包漿一般,對此應特別加以注意。包漿中比較常見的是呈黑褐色的傳世古色,又稱「黑漆古」。傳世古色偽造的方法常常見到的有兩種:一是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後使之冷卻,錢的表面便產生黑色,再放在衣袋裡,經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與真錢相似;或待角火煅烤冷卻之後,用布沾上油脂在錢體上搓擦。這種方法偶有帶紅銹的。二是將偽錢用鹽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現黑色,用前種方法加工,色澤與真的傳世古色相同。對於這種帶有傳世古色的偽錢除了採用識別真假包漿方法外,還應根據文字、形制和製作等加以仔細辨認。
③辨形制:
錢幣的形制一般由政府明文規定。形制包括錢徑、錢穿的大小,錢體的輕重厚薄,內外郭的寬狹,錢背的深淺等諸方面。我國自金屬鑄幣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以來,不同時代的錢幣形制並不完全相同,有的近似,有的大相徑庭。熟悉歷代錢幣形制變化,對鑒定錢幣真偽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我國錢幣形制大體經歷了三個重大變化:一是仿製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二是方孔圓錢,三是機制不帶方孔的圓錢,如銀元、銅元。
先秦時代的錢幣形制盡管眾多,但仍可以理出幾條主要線索來。先秦貨幣可以分布幣、刀幣、圖錢和楚貨幣四大系列。布幣是由仿製青銅農具錢搏而來,各種布幣的主要區別在於首部、肩部和足部,一般都比較輕薄。刀幣是由仿製青銅工具刀削而來,形制上基本相似,齊刀大而厚重,明刀和圓首刀則輕而薄小。圓錢一般為平背,齊、燕兩國鑄行的方孔圓錢面有郭,三晉地區的圓孔錢則沒有,據說它們都是由仿製玉壁而來。楚蟻鼻錢是仿天然貝而來,金版仿龜背而來。先秦貨幣形制在中國貨幣史上獨樹一幟,與其他歷代貨幣風格迥異。
秦漢六朝時期開始,我國貨幣正規化、一統化,一般都採用方孔圓錢的形制。這種方孔圓錢的錢幣形制一直被延續到民國初年,歷時二千餘年。秦漢六朝時期,半兩錢除四株半兩中有的有郭外,一般皆平背,前期大而厚重,上海博物館所藏一枚秦半兩重64克。後期小而輕薄。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行的五株錢,錢背一般都比較深峻、狹緣。六朝時期鑄行的永通萬國、五行大布等雖然在大小上有區別,但形制上類同。隋唐五代錢幣中出現了寬緣者。
宋代錢幣一改前制,錢背平淺,外郭大多較寬。金代錢幣與宋徽宗時鑄造的錢幣一樣,都相當精美,錢背較深,顯得輪廓分明。元明錢幣也是如此。清代錢幣則又恢復了宋代形制的某些特點,不同的是,面背內外郭都比較淺顯,道光以前的錢幣實行一等制,咸豐之後則出現了大錢。
盡管方孔圓錢依然鑄行,從清代光緒年問開始出現機器鑄造的貨幣,主要有銀元和銅元,民國時出現過機鑄的鎳幣、鋁幣等。光緒年間曾鑄造過一批機制的方孔圓錢,多見寶浙局等。
④辨製作:
了解各個時代錢幣鑄造技術對鑒定錢幣來說,是一個不容忽略的方面。
我國錢幣鑄造在唐以前採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採取的則是母錢翻砂法。唐以前的錢范有幾種質地:泥陶范、石范和銅范,它們並不是同時被使用的,而且一個范能夠鑄多少數量的錢幣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最早出現的泥陶范,起先是一范鑄一錢。戰國時期開始使用石范和銅范,布幣石范通常是一范鑄兩錢,即在一塊錢范上刻有兩枚布幣型腔。而一塊刀幣石范能鑄造的數量就不止這些了,通常在三至五枚。就石范鑄造技術而言,錢幣面范為石范、背為泥陶范共同使用的技術,較好地解決了范體熱變的問題。就目前而言,先秦時代對於銅范的使用僅見於齊刀和蟻鼻錢,盡管以前著錄中有布幣銅范,但實物未見。齊力銅范鑄錢採用的是立式疊鑄技術,它不直接用於鑄錢,鑄錢時仍需翻制泥陶范。蟻鼻錢銅范在當時被直接用於鑄造,據說目前蟻鼻錢銅范僅發現五件,其中,1982年2月安徽繁昌縣文物組在橫山采購站揀選到的兩件,相當精美與完整,一次可鑄幣分別為66枚和67枚。秦漢六朝時期泥陶范、石范、銅范同時得到使用,並且一次鑄幣數量大大增加,1986年5月在山東省博興縣賢城村發現的一塊榆莢半兩錢范一次可鑄錢176枚,實屬罕見。
隋唐時期貨幣的鑄造量大大提高,可是從沒有發現過用於鑄造錢幣的諸如錢范之類的工具,上海博物館藏有一枚被鑒定為母錢的唐代乾元重寶錢,表明當時已經開始使用母錢翻砂法的鑄造工藝,這種工藝直接影響到以後歷代鑄幣技術。根據明代宋應星《天工齊物》的記載,我們了解到古代母錢翻砂鑄錢的大致工藝過程:用四根木條作空框,中間填上土,上面放若干母錢,再把同樣一框合在上面,即成錢的背面,這樣完成數十框,上面留出澆口,用繩捆緊加固,將熔化的銅液澆注進去,待冷卻後開框,則成樹枝形的錢,然後逐一摘斷磨銼加工,便完成了一枚一枚的銅錢。在這里,母錢實際上充當的是錢模的作用,它事先用銅、錫原料精鑄而成,由中央頒發到各地,各地據此翻砂鑄錢。母錢之上是雕母。所謂雕母,就是在一塊銅材原坯上人工琢刻加工成的錢幣樣式,現存最早的雕母是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嘉靖通寶當十雕母大錢。母錢之下是樣錢,樣錢是用母錢翻砂鑄成的,是正式大量鑄造流通錢幣之前鑄造的樣品。清代的樣錢分為兩種:一種是部頒樣錢,一是進呈樣錢。對於母錢翻砂法的工藝流程,張世南的《遊宦紀聞》中也有記載:其用工之序有之:曰「沙模作」,次曰「磨錢作」,末曰「排整體」。
雖然隋唐以後我國鑄錢普遍採用了母錢翻砂法,但也有例外的。就目前所知,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鑄「永隆通寶」使用的是范鑄法。幾年前,北京曾發現過一塊同治重寶當十磚范,說明清代鑄錢也有偶用錢范的情況。
在基本了解了我國每個歷史階段鑄幣工藝的大致情形之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偽錢的製作水平,就能比較清晰地作一對比。
(2)現代科技鑒別法
在我國,銅錢基本上是用青銅鑄成的,明代晚期才開始出現用黃銅鑄造的錢幣。每個時代鑄造的銅錢,它們的化學成份是不同的,《周禮·考工記》就曾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合金成份的比例。這樣,為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提供了又一方面的資料。
①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
所謂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就是將某一時代的錢幣去除表面的銅銹,從顯露出來的真銅中取出若干標本,進行銅、錫、鉛等各種元素成份所佔比例的化學分析,最終得出這個時代各種銅錢所含各種化學元素所佔的百分比。利用這種化學成份分析的方法,也能鑒定錢幣真偽。但是這種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法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要損壞錢幣,所以採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慎重,否則,將珍稀錢幣也這樣進行分析,豈不是糟蹋?
②無損傷性成份分析:
同破損性成份分析法一樣,無損傷性成份分析法也是根校對銅錢化學成份的分析,得出銅、錫、鉛及其它微量元素的百分比,求出這個時代銅錢化學元素含量的一個相對穩定值,並通過它來鑒別出同樣的銅錢是否為同時代所造,由此得出錢幣的真偽,這種方法較破損性方法更先進,它採用的是質子x射線熒光分析方法,並由計算機計算得出結論。
無論是破損性化學成分分析法還是無損傷性化學成分分析法,說到底,研究的是銅錢的質地(當然其它質地的錢幣也同樣適用)。根據銅錢的不同質地,來鑒定錢幣的真偽,這些方法是相當科學的。但是,在實際鑒定過程中,往往碰到的問題是需要馬上作出判斷,而它們卻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因此,就顯得不很實用,這就需要我們憑自己的經驗察顏觀色。我們知道,同樣是銅,又分為紫銅、青銅、黃銅等等質地,這些不同質地的銅錢所顯現出的銅色也是不完全相同的,盡管它們的含銅量都在70%左右。所以,這為我們進行錢幣辨偽帶來了一定的方便,例如,新疆紅錢是用紫銅鑄造的,所以色呈紅色,假如出現一枚黃銅色(清代制錢一般用黃銅鑄造)的新疆錢,則極可能是偽造的,應認真對待。也就是說,鑒定錢幣的真偽,也應注重銅錢的色澤。
除了上面講到的化學成份分析方法外,對銅錢進行探傷測定,尤其適用改刻、嵌補的錢幣贗品鑒定。
不管怎麼樣,鑒定真偽是收藏和研究錢幣的基礎,不懂得鑒別真偽,也就無從談起收藏和研究。鑒定錢幣真偽,需要大量觸摸實物,仔細觀察,在實踐中逐漸積累經驗,不斷歸納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偽存真,為現實生活服務。
3.鑒定古錢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
鑒定,是一門綜合各類相關學科知識的學問,單靠有限的專業知識,是解決不了某些問題的,這樣,就要求我們具備比較廣泛的知識結構。
鑒定古錢首先要熟悉歷史,不僅僅要熟悉通史,而且要熟悉斷代史和專門史,這是鑒定的基礎。
其次,要熟悉和掌握貨幣史。貨幣的發生、發展與其它歷史事件一樣,有著一個歷史過程,對於這樣一個過程的了解,至關重要,否則,就無從知道貨幣制度的沿革、貨幣流通與鑄造情況 等許多重要問題。
第三,要具備錢幣學的知識。錢幣學是一門研究錢幣發生、發展與錢幣不同版別、質地、形制、鑄造等特徵的學科。在中國歷史上,錢幣根據厚薄、大小、錢文、紋飾可以分出許多不同的版別來,特別對宋代錢幣,人們研究的側重點更是在版別方面。錢幣一般有銅、鐵、鉛、金、銀等質地,哪一個朝代曾鑄造過哪一種或幾種質地的錢幣,對於鑒定來說,尤其顯得重要。而且,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鑄造錢幣使用的工藝技術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唐以前使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使用的是母錢翻砂法,就是這兩種鑄造錢幣的方法在各個時代所表現出來的工藝過程和技術水平也不盡相同的;因此,就需要我們在鑒定錢幣之前去了解它,掌握它。
第四,要懂得美學、書法、篆刻,並具有一定的修養。我們在談論鑒定真偽時,常常會提到文字的風格、精神、氣息等一些比較難以理解與抽象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不具備美學,書法、篆刻等知識,是極其難得要領和體會的。除此之外,還應具有語言學和文字學、文獻學的知識。我們經常遇到的是中國的錢幣,因此,古漢語和古文字學的知識,對鑒定錢錢幣也相當的重要,不能忽視。
總之,鑒定錢幣,重要的是加強自身修養和錘煉,只有這樣,才能夠掌握鑒定錢幣真偽的竅門,得心應手。

閱讀全文

與方孔銅錢真假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邊境測量的方法 瀏覽:54
有什麼方法不用產品都可以淡斑 瀏覽:613
房建地下室展開面積計算方法 瀏覽:591
激素甜瓜鑒別方法 瀏覽:178
不買防丟手機做什麼方法 瀏覽:946
怎麼治風濕好的方法 瀏覽:802
華碩怎麼控制無線網開關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84
各種飛行訓練方法視頻 瀏覽:816
如何在家做餃子皮簡單方法 瀏覽:84
測量導熱系數的方法及適用條件 瀏覽:363
原塘釣草魚最佳方法 瀏覽:300
如何自檢三極體測量好壞方法 瀏覽:808
牆體網線連接方法 瀏覽:432
男前列腺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945
採暖不熱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6
炒股邏輯技巧與方法 瀏覽:934
油管壓力表補心的安裝方法 瀏覽:377
作業怎麼做的快用什麼方法 瀏覽:133
有什麼去蟑螂方法 瀏覽:350
空手決斗解決方法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