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胃下移自我檢測方法

胃下移自我檢測方法

發布時間:2024-09-06 06:41:54

A. 胃下垂需要做什麼檢查

胃下垂是一種對身體健康有很大影響的疾病,會影響人的消化功能、食慾,以及生活、工作,會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需要及早做好護理和治療工作,那麼胃下垂需要做什麼檢查?胃下垂做什麼檢查?下面就來詳細了解吧。
1、胃下垂怎麼確診
胃下垂的確診非常簡單,可以依據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以及飲水超聲波試驗,X線檢查表現較易確診。
2、超聲波檢查
利用超聲產生的波在人體內傳播時,通過示波屏顯示體內各種器官和組織對超聲的反射和減弱規律來診斷疾病的一種方法。
胃下垂患者在飲水後可以使胃腔充盈後,這個時候超聲波可以測出胃下緣是否下移入盆腔
3、X線鋇餐檢查
X線鋇餐檢查為胃下垂最可靠診斷方法。如何判斷:胃下垂程度以胃小彎切跡低於骼峭連線水平1~5厘米為輕度6-10厘米為中度11厘米以上為重度。
4、胃下垂檢查注意什麼
如果是胃下垂患者要做鋇餐檢查,那麼進行鋇餐檢查之前是需要空腹的,至少4個小時不能飲食,才能進行檢查,一般是在早晨的時間檢查比較理想,建議最好是考慮進行胃鏡的檢查,一般比較明確,比鋇餐清晰准確。
5、胃下垂確診後要怎麼做
對於胃下垂的患者平時應注意切勿暴飲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煙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食後。飯後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復。保持樂觀情緒,勿暴怒,勿郁悶。要耐心堅持治療、食物調理和康復鍛煉,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嚴重的胃下垂可以考慮手術。
6、胃下垂如何預防
1、少食多餐
由於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減弱,過多的食物入胃,必然會滯留於胃面引起消化不良。所以,飲食調理的第一要求便是每次用餐量宜少,但次數可以增加,每日4—6餐為合適。進餐的類別中主餐宜少,蔬菜宜多,經濟條件較好者可每日喝一杯牛奶,蒸一碗蛋花,吃幾塊餅干作為正餐的補充。
2、細嚼慢咽
胃下垂患者的胃壁張力減低,蠕動緩慢,如果狼吞虎咽那吃下去的食物就會填在胃中。另外,口腔對食物的咀嚼過程還會反射性刺激胃的蠕動,增強胃壁張力。所以,用餐速度要相對緩慢些,細嚼慢咽以利於消化吸收及增強胃蠕動和促進排空速度,緩解腹脹不適。
3、食物細軟
若食物干硬或質地偏硬,如牛排、炸丸子、花生、蠶豆等,進入胃內不易消化,還可能損傷胃粘膜而促進胃炎發生率增高。因此,平時所吃的食物應細軟、清淡、易消化。主食應以軟飯為佳,如面條要煮透煮軟,少吃又厚又硬的夾生面條;副食要剁碎炒熟,少吃生冷蔬菜。但應注意的是,魚肉不可過熟,因為魚肉在半生不熟時最嫩和易消化,對胃的負擔最小。
4、營養均衡
胃下垂患者大多體力和肌力都很弱,加之消化吸收不好,容易產生機體營養失衡,故較正常人更感到疲勞和精神不振。因此,患者要注意在少量多餐的基礎上力求使膳食營養均衡,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比例適宜。其中脂肪比例偏低些。因為脂肪特別是動物脂肪在胃內排空最慢,若食脂過多,就會使得本已排空不暢的胃承受壓力增加,加重食物瀦留,故而要適當限制。而蛋白質食物應略有增加,如雞肉、魚肉、瘦豬肉、半熟雞蛋、牛奶、豆腐、豆奶等,將其做得細軟些並不會影響消化吸收。通過增加蛋白質攝入,可增加體力和肌力,緩解易疲勞等症狀,也可改善胃壁平滑肌的力量,促進胃壁張力提高,蠕動增強。
5、減少刺激
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辣椒、姜、過量酒精、咖啡、可樂及濃茶等,可使胃下垂患者的反酸、燒心症狀加重,影響病情改善,故而這些食物應盡量少吃少喝,有所限制。侗少量飲些果酒和淡茶是有益的,有利於減緩胃下垂的發生與發展。
6、防止便秘
胃下垂患者的胃腸蠕功往往都比較緩慢,若飲食不當或飲水不足則容易發牛便秘,而便秘又會加垂胃下垂程度,所以,患者應特別注意防止便秘。日常飲食中多調配些水果蔬菜,因為水果蔬菜中含有較多維生素和纖維素,尤其是後者可促進胃腸蠕動,使糞便變得松軟潤滑,防止便秘發生。如清晨喝杯淡鹽水或睡前喝杯蜂蜜麻油水,以緩解和消除便秘。
7、動靜相宜
胃下垂患者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有助於防止胃下垂繼續發展,還可因體力和肌力增強而增強胃張力,胃蠕動,改善症狀。但要注意的是餐後不宜立即運動,應保證餐後有30~60分鍾的休息,因為餐後即運動會因食物的重力關系而使胃下垂程度加重。餐前散步餐後卧是胃下垂最好的方式。
8、切勿暴飲暴食宜少吃多餐
戒煙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食後。飯後散步,有助該病的康復。保持樂觀情緒,勿暴怒,勿郁悶。要耐心堅持治療、食物調理和康復鍛煉,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

B. 胃下垂簡介

目錄

1 拼音

wèi xià chuí

2 英文參考

gastroptosis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gastroptosis

ptosis of the stomach [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bathygastria

bathygastry

descensus ventriculi

gastrokateixiagastroptosia

gastroptosis

ventroptosia

ventroptosis [朗道漢英字典]

3 概述

胃下垂為病症名。指胃下降到不正常的位置。屬祖國醫學「胃脘痛」「噯氣」「嗜雜」等范疇。多由胃膈韌帶、肝胃韌帶及腹肌鬆弛無力,不能使胃固托於原來的位置上所致[1]。胃下垂屬胃無力症,多見於消耗性疾病患者及無力型體質者,直接影響消化功能。臨床表現為上腹脹滿、食慾不振、胃痛、消瘦、乏力、噯氣、惡心、嘔吐、腸鳴、胃下墜感,或伴有便秘、腹瀉、氣短、眩暈、,心悸、失眠、多夢等。

胃下垂是指以胃小彎角切跡低於髂嵴連線以下,十二指腸球部向左偏移為主要體征的一種病症。以30~50歲多見,女性多於男性。本病症確切病因不明,可能與體型、飲食等因素有關。現代西醫學除對症治療外,尚無特效療法。

胃下垂相當於中醫學的「胃緩」,這一名稱,首見於《黃帝內經》。《黃帝內經靈樞·本藏》篇雲:「脾應肉,……肉胴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胭不堅者,胃緩。」明確指出肌肉瘦弱與身形不相稱的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夠堅實的則胃緩。《金匱要略方論》中所述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頗類似本病的症狀。歷代醫籍中,雖未將胃緩作為專門病症加以討論,但不少有關脾胃臟腑功能失調的病證載述中,多涉及到胃下垂的症狀,如腹脹、痞滿、噯氣等。

現代中醫對本病的治療,早期的報道以非葯物療法的針灸、氣功為主。自60年代初開始,出現一定樣本的中醫葯辨治的臨床資料,並日趨增多。從總體情況看,中醫學治療胃下垂的文獻中,以中醫葯和針灸為主,且各有特點。

由於受傳統經驗的影響,在六七十年代,多數醫家都認為本病症系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一般主張補中益氣為治療大法。隨著臨床實踐的增加,對此說已有異議,本病症所表現的脾胃臟腑功能失調雖屬虛證,但亦有氣機阻滯一面,應屬中虛氣滯,虛中夾實。特別是病程日久,加之胃本身形態及位置的明顯改變,牽引及壓迫血管,使胃壁靜脈迴流障礙等,可發生血流瘀滯,故又有瘀血停滯的一面。認識的深入,使治法趨於多樣,療效有所提高。

針灸早期以單一毫針刺為主,70年代起不僅各種穴位 *** 法如芒針、頭針、穴位注射、耳針等用於本病症,還發現了一些有效的新穴,80年代則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驗證和總結。目前比較認識一致的是:應用綜合 *** 方法,特別是運用芒針進行透穴及提拉手法等,有助於提高療效。與此同時,應用氣功和推拿法治療胃下垂,近年來報道也不斷增加。

不論中醫葯或針灸,目前總有效率在85%左右,但治癒率仍 在40%上下。所以,要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採取多種療法的有機結合,如針葯結合,葯物與氣功結合等,可能是一條較好的途徑。

4 胃下垂的病因病機

綜合古今醫家的意見,胃下垂的病因分先天與後天兩類。先天因素為稟賦薄弱,體質虧虛;後天則可歸納為飲食失調,久病或產育過多,七情違和等。其病位在脾胃,主要病機可概括為虛、瘀二字,而以虛為主。

氣(陽)虛 或因稟賦素虧,思慮傷脾,致脾虛氣陷,健運失司,肌肉不堅,胃腑失固而下垂,或因素體陰虛,嗜茶多飲傷陌,過食寒涼傷脾,致中焦升降失司,水津停滯,化為痰飲,氣血無生,經筋失養而下垂。

陰虛 多因素體陽虛,或久病多產育傷及陰血,五志氣火內燔,致胃陰不足,胃之筋脈失於濡潤,緩縱不收,造成胃下垂。

血瘀 多因氣虛日久,運血無力,或久病入絡,血脈不通,而變生瘀血。

血瘀是近年來引起人們重視的病機之一,有人曾系統調查過67例胃下垂患者,發現其中有血瘀舌象者佔44.8%,有血瘀脈象者佔35.8%。另外,光纖胃鏡也發現有胃粘膜充血或粘膜蒼白、靜脈顯露的瘀血現象。臨床上也證實,用常規升提之法未見效者,加用活血化瘀之法可明顯提高療效。

5 胃下垂的診斷

胃下垂的診斷要點:

①瘦長體型;脘腹脹痛,食後較甚,平卧減輕;嘈雜暖氣、惡心嘔吐;大便不調,時秘時溏[1]。

②體檢:晨起空腹時胃部有振水聲,上腹部可捫及腹主動脈搏動[1]。

③胃腸鋇餐檢查:胃小彎弧線低於髂嵴連線下。[1]

6 胃下垂的辨證分型

據近年來的多數臨床報道,可歸納為二型。

1.脾虛氣陷 面色萎黃,不思飲食,食後脘腹脹悶,曖氣不舒,睏乏無力,形體瘦削,氣短懶言。舌淡苔白,脈象緩弱。夾有痰飲,則水走腸間,漉漉有聲;夕口為虛寒,隱痛綿綿,喜溫喜按,泛吐清涎;女口挾瘀血,舌質略紫,可見瘀斑瘀點;如兼肝鬱,脘悶脅脹,噯氣嘔逆。

2.胃陰不足 面色略紅,胃脘或脹或痛,胃中灼熱,口燥咽干,煩渴思飲,飢不欲食,口苦口臭,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質紅少津,或有裂紋,無苔,脈細數或細澀;兼有瘀血,舌質紫紅,舌下靜脈顯露,不欲飲水;兼氣滯,脘腹墮脹,氣虛,乏力神疲。

胃下垂症情較復雜,多有兼症,要注意辨別。血瘀分見於上述二型,應注意的是,胃下垂之血瘀多虛中夾實,往往無刺痛或固定痛點的見症。另外尚有較簡便的腹診計量法,可作辨證時參考。

7 胃下垂的治療

7.1 療效標准

痊癒:臨床症狀消失,x線復查,胃下極回升至正常位置。

顯效:臨床症狀明顯減輕,x線復查,胃下極回升4厘米以上。

有效:臨床症狀減輕,x線復查胃下極回升1厘米以上;或臨床症狀顯著減輕,但x線復查未見改變。

無效:症狀略有改善或無改善,體征無改變。

7.2 辨證治療

7.2.1 脾虛氣陷 7.2.1.1 症狀

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慾不振,脘腹脹滿不適,食後加重,平卧減輕,常伴有噯氣或泛吐痰涎,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脈虛弱。

7.2.1.2 方葯治療 7.2.1.2.1 治法

補脾健胃,益氣升陷。

7.2.1.2.2 處方

黃芪15克,柴胡12克,升麻9克,鬱金12克,當歸15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甘草6克,枳實殼各12克,陳皮9克,大棗10枚,山葯15克,山楂、雞內金各10克。

加減:血瘀酌加莪術、桃仨、紅花;月千郁酌加川楝子、白芍;陽虛加淡附片、焦艾葉、炮姜;痰飲加茯苓、半夏。

用法:每日1劑,首次加水約500毫升(先將葯浸泡),煎至200毫升。同法再煎1次,將2次葯液混合,分早晚2次等量服用。

療效:以上法或類似上方治療430例,其中表明療效情況的341例,臨床痊癒166例,顯效88例,有效71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95.3%。

常用成方: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歸脾湯等。

7.2.1.3 推拿療法

選穴:中脘、鳩尾、天樞、氣海、關元、脾俞、胃俞[2]。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醫者坐於其右側,用輕柔的一指禪推法、揉法在腹部及鳩尾、中脘穴處重點治療。然後循序往下至腹部及少腹部,以臍周圍及天樞、氣海、關元為重點治療,約10分鍾。用托法,即醫生將4指並攏,以羅紋著力,根據胃下垂的不同程度,從胃下緣自下而上循逆時針方向托之。同時可以用指振法在中脘穴,掌振法在上腹振動。用摩法在腹部以逆時針方向操作治療,約15分鍾。患者坐位,再用插法(右手4指並攏,掌心向後上,指間由左肩胛骨內下緣,向斜上方插入肩胛骨與肋骨間約2~3寸,同時左手掌頂住患者左肩部,兩手呈合攏之勢)治療,每次持續時間約1~2分鍾,患者有胃上提之感。隨後緩緩將右手收回,插2~3次。然後再用同法左手插入右肩胛內下緣。[2]

7.2.2 胃陰不足

治法:濡養胃陰。

處方:沙參15克,麥冬15克,生地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枳殼10克,黨參10克,麥芽15克,當歸10克,炙甘草6克。

加減:血瘀加桃仁、紅花;氣滯加枳實或加重枳殼之量;氣虛加黃芪、白術。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5日為一療程。

療效:以上方加減治療32例胃陰不足兼血瘀者,臨床痊癒14例,有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75%。

常用成方:益胃湯合一貫煎等。

7.2.3 脾胃不和 7.2.3.1 症狀

胃脘脹悶不適,食入難以消化,噯氣,甚者惡心嘔吐,大便時干時稀,舌淡紅,苔白或厚,脈緩[2]。

7.2.3.2 推拿治療 7.2.3.2.1 選穴

脾俞、胃俞、肝俞、氣海俞、關元俞[2]。

7.2.3.2.2 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用一指禪推法施於背部兩側膀胱經,往返治療約5分鍾。然後按揉肝俞、脾俞、胃俞、氣海俞、關元俞,每穴約1分鍾。擦兩脅肋部,以微微透熱為度。[2]

7.3 專方治療

7.3.1 行氣整腸湯

組成:木香30克,厚朴30克,大腹皮30克,檳榔片30克,萊菔子30克,枳殼30克。

用法:將上葯加水2000毫升,文火濃煎至250~300毫升,早晚2次分服。每日1劑,24天為一個療程,療程間停葯2天。

療效:以本法治療200例,服用2個療程後,顯效145例,有效5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8.5%。對照組42例,服用補中益氣湯,總有效率為63.5%,二者療效有顯著差異,表明用前方治療效果較好。

7.3.2 升提沖劑

組成:黨參、黃芪、白術、升麻、枸桔梨。

用法:將上葯加工成沖劑,每日2次,每次1包,重度胃下垂 者,每日3次,每次1包,於飯後用溫開水沖服,每30天為一療程,連服2月為一總療程。

療效:以上方共治療患者96例,結果:顯效62例,有效2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3.8%。本方無明顯毒副作用,偶有胃輕度不適、惡心、腹瀉,但不需作特殊處理。

7.3.3 升胃含劑

組成:升麻、枳殼各15克。

加減:虛寒加理中湯;氣虛加四君子湯;氣滯加香附、陳皮;陰虛加玉竹、石斛;濕阻加蒼術、川朴;郁熱加左金丸。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疔效:共治療50例,痊癒10例,顯效9例,有效2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6%。

7.3.4 啟根丸

組成:制附片50克,肉桂60克,紅參15克,黃芪60克,白術40克,升麻30克,柴胡35克,枳殼40克,葛根65克,枸杞子50克,山萸肉50克,芍葯60克。

用法:將上葯研極細末,上好白蜜55、0克煉後,共搗勻和丸,每丸重10克。每日2次,每次1丸,空腹服。

療效:本方主要用於脾虛氣陷之陽虛者,共治療21例,顯效18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2%。

7.3.5 枳實飲

組成:枳實。

用法:先加2倍重量水浸泡24小時,再據大小,一個枳實剪成2~4塊,重新置於浸泡液中煮沸1.5小時,濾出葯液,濾渣另加水(全部浸泡水中)再煮。共煮3次,每次1.5小時。將3次煮得之葯汁過濾後,微火濃縮成66%和132%不同濃度之煎劑。每日3次,每次服10~20毫升,飯前半小時服,15~60天為一療程,如服用60天無效,則改用他法。

療效:共治21例,基本痊癒8例,顯效6例,有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2%。

7.4 老中醫經驗

李斯熾醫案

王××,女。1972年10月19日初診。患者有胃下垂史,大便溏薄而少,解便時必須努責,而始見少許清糞,遇月經來潮及感冒時反而大便通暢。食慾欠佳,胃部膨滿,矢氣噯氣頻作,子宮下墜。一 脈弱舌淡。此中氣不足之證,治當補中健脾,用補中益氣湯加味。

處方:黨參18克,當歸9克,黃芪12克,白術9克,陳皮9克,升麻3克,柴胡6克,生薑2片,枳殼9克,木香6克,大棗3枚,甘草6克。

服上方3劑後,即見顯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亦得緩解。囑其常服本方以鞏固療效。

按:本例胃部下垂膨滿,子宮下墜,脈弱舌淡,顯系中氣不足之象。腸胃氣虛,不但飲食難化,大便溏稀,且推動無力,排便不爽。脾虛氣滯於中,則噯氣矢氣。月經來潮時,體內氣血流動加速,感冒時正氣鼓邪,故反而大便通常。方用補中益氣湯,旨在補益中氣,加枳殼、木香以行滯氣。葯證相應,故得顯效。

7.5 用葯規律

我們共收集有關中醫葯治療胃下垂的專方共21首,將其主方用葯情況進行統計,歸納如下表:

應用頻度(例) 報道文獻(篇) 葯 物 >500 ≥15 升麻、黃芪、黨參、白術。 401~500 10~16 柴胡、炙甘革。 251~400 5~9 當歸、陳皮、茯苓、枳實、枳殼。 150~250 3~7 內金、山楂、山葯、半夏、木香、附子。 101~149 3~5 紅花、桃仁、山茱萸、葛根、厚朴、莪術、三棱、鬱金、麥芽、神曲、大棗。 31~100 1~3 大腹皮、萊菔子、檳榔、玉竹、生地、麥冬、乾薑、蘇梗、仙靈脾、金櫻子、川楝子、防風、桔梗、枸桔梨、肉桂、龍骨、牡蠣、枸杞子、旋復花、代赭石、知母、沙參。

從上表共50味葯中發現,在胃下垂的治療中,目前用得最多的仍是補中益氣類葯物,表明補中益氣湯仍為本病治療之主方。溫陽理氣的葯物也占相當大的比例。滋陰潤燥之葯臨床應用不少,但在使用頻度上尚不高,可能與胃陰不足型在本病中較之脾虛氣陷型少見有關。值得注意的是活血化瘀之葯,已引起人們重視,不少文章反映,在辨治的方葯中,加人活血化瘀之品,往往有助於療效的提高。

7.6 針灸

用胃穴(劍突下2寸,腹部正中線右側旁開0.5寸)透下垂穴(臍下2.0~2.5寸)並向一個方向捻轉,針尖被組織纏繞後再向上提,醫者以左手按胃下界,待胃脘部隆起,患者自覺胃脘飽滿時取針,隔日1次。或灸百會、氣海、中脘、胃俞,每穴用艾條熏灸10~15分鍾,隔日1次。[1]

7.6.1 芒針

取穴:主穴:巨闕、劍突下1寸。配穴:承滿(右)、鳩尾。

操作:一般僅取主穴,如效不顯,改用配穴。每次選一穴。芒針選用28~32號7~8寸長之毫針。患者平卧,放鬆腹肌,調勻呼吸。巨闕穴刺法:針尖快速入皮,沿皮下直刺至左肓俞穴。然後,手提針柄與皮膚呈45度角慢慢上提,以術者感針尖沉重,患者感臍周與下腹部有上提感為佳。提針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鍾,以後可縮短至3分鍾。劍突下1寸刺法:先與皮膚成30度角沿皮下刺至臍左側0.5寸處,待出現上述針感後,改為15度角,不作捻轉,緩提40分鍾,出針前行抖動手法10~15次。-右承滿透針至左側天樞。鳩尾穴透針至臍左下方之明顯壓痛點,亦採用上述提拉、抖動手法。針後平卧2~3小時,20天左右治療1次,3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1047例,痊癒302例,顯效為231例,有效428例,無效86例,總有效率為91.8%。

7.6.2 電針

取穴:主穴:中脘、胃上、提胃、氣海。配穴:足三里、內關、脾俞。

提胃穴位置:中脘穴旁開4寸。

操作:每次取2~3個主穴,酌加配穴。氣海穴直刺1~1.5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下呈45度角斜刺1.5~2寸。接通間動電療機,負極接中脘,正極分五叉,分別接雙胃上,雙提胃及氣海,用疏密波,通電量以病人腹肌出現收縮和能耐受為宜。每次持續 *** 20~30分鍾。每日1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7天。

療效:共治251例,痊癒75例,顯效86例,有效46例,無效44例,總有效率為82.5%。部分病例尚配合穴位注射。

7.6.3 體針 7.6.3.1 方一

取穴:主穴:建里、中脘、天樞、氣海、是三里。配穴:上脘、內關、梁門、公孫、脾俞、胃俞。

操作: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2~3穴。針腹部穴採取仰卧位。建里穴宜單針直刺至得氣,天樞用4寸毫針呈15度角刺向氣海穴。一律採用由淺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針刺入5分左右,施雀啄術,至得氣;再針至8分左右,用同樣手法,促使酸脹感強烈並向上、下腹部擴散;然後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覺胃體有酸脹緊縮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轉3~4下,稍停半分鍾,再捻轉1次,針感強烈後出針。針背部穴,取俯卧位,針尖斜向椎間孔方向進針1~1.5寸,採用補法。留針30分鍾,四肢穴直刺,用補法,亦留針20~3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治療後平卧1~2小時。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療效:共治療453例,痊癒157例,顯效149例,有效126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為95.4%。

7.6.3.2 方二

用胃穴(劍突下2寸,腹部正中線右側旁開0.5寸)透下垂穴(臍下2.0~2.5寸)並向一個方向捻轉,針尖被組織纏繞後再向上提,醫者以左手按胃下界,待胃脘部隆起,患者自覺胃脘飽滿時取針,隔日1次。[1]

7.6.4 穴位敷貼

取穴:百會。

操作:葯物分二組。甲組:蓖麻子仁10克,升麻粉2克;乙組:蓖麻子仁9.8克,五倍子末0.2克。先將蓖麻子仁打爛如泥,拌人升麻粉或五倍子末,製成直徑2~3厘米,厚1厘米的葯餅。將百會穴剃去葯餅大一片頭發,任取一種葯餅貼於上,用綳帶固定,令病人取水平仰卧位,放鬆褲帶,用盛有80℃左右的熱水的鹽水瓶熨燙葯餅,每日3次,每次10~30分鍾。每塊葯餅可連續使用5天。治療在飯後2小時進行為宜。有心臟病、高血壓及咯血者、孕婦均不宜用。

療效:共治329例,痊癒105例,顯效98例,有效96例,無效30例,總有效率為90.88%。

7.6.5 艾灸

灸百會、氣海、中脘、胃俞,每穴用艾條熏灸10~15分鍾,隔日1次[1]。

7.7 推拿療法

7.7.1 方一

操作:①俯卧式:於脊椎兩側沿膀胱經推、按、撥、揉,重點 *** 脾俞、胃俞、胃倉;②仰卧式:醫者立於患者右側,揉摩腹部任脈穴,重點為建里、上脘、中脘、氣海;再揉按天樞、關元;再推唯氣海、關元、天樞、大橫,並提拿撥動腹直肌,和以小魚際托胃。最後按足三里,拿委中、承山。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一周。

療效:共治療201例,痊癒66例,顯效72例,有效50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93.6%。

7.7.2 方二

以下方法對胃下垂之胃痛、惡心、腹脹、噯氣者有效[3]:

①兩手掌相疊,自神闕向左上腹推抹100次。

②中間三指並攏,用指腹按揉腹部氣海1分鍾。

③用雙手拇指用力按壓胃俞20次。

④用拇指按壓兩側足三里各1分鍾。

7.7.3 注意事項

治療胃下垂病人的推拿手法,宜和緩從容、輕快熟練,力量由輕到重,同時,要注意解剖位置的變化,使手法治療准確無誤[2]。

7.8 氣功療法

操作:①內功:姿勢從仰卧→側卧→坐式,據體質狀況而定。呼吸宜在自然柔和呼吸的基礎上進行腹式呼吸c在放鬆的基礎上,以注意臍中為主,腹脹者可配合逆呼吸,大便溏薄配合提肛呼吸。②外功:保健功常規或太極拳,每日1~2次。腹脹時加摩腹100~300次,腰酸時可加強揉腰100~300次。

療效:共治252例,痊癒44例,顯效99例,有效109例,總有效率達100%。

7.9 醫案

王某,女,44歲。於2000年感到胃部不適,經中西醫治療,效果不明顯,且症狀日漸加重。食慾不振,進食後胃部脹痛,服用中葯約150劑均無效,身體瘦弱,心悸失眠。於2006年鋇餐攝片為胃下界在髂嵴連線下10cm。用推拿療法1個月後症狀基本消失,醫者停止治療。患者堅持每日2次做胃下垂體操,注意休息和營養,3個月後重返工作崗位。於2007年5月攝片復查,胃下界在髂嵴連線下4cm,半年後隨訪一切正常。[2]

8 胃下垂患者日常保健

1.嚴重的胃下垂應該綜合治療,平素應加強胸、腹部肌肉的鍛煉,提高肌肉、韌帶的強度,改善症狀[2]。必要時可加放胃托。

2.宜少食多餐,餐後平卧20分鍾。應保證每日攝入足夠的熱量。注意飲食調養,以易於消化的食物為宜,進餐要有規律,每餐不可以太飽,應禁食 *** 性強的食物[2]。

3.平時要精神放鬆,心情舒暢,不可以用腦過度[2]。

9

C. 什麼是胃下垂原因是什麼

所謂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的異常下垂,在正常情況下,人在直立時,胃的最低點不應超過肚臍下2個橫指,但在胃下垂時,胃的下緣垂墜於盆腔,胃小彎弧線的最低點降至骼脊連線(約在肚臍水平線上)以下,這就使胃小彎的角度變得很尖銳,從幽門到十二指腸幾乎成直角上升,使人產生種種不舒服的感覺。
[症狀](1)進食後發生腹部牽引感及腰痛;不能多吃,稍微吃一點東西就有飽腹感。
(2)每次進食後有飽脹、壓迫的感覺,腹部似有物下墜,經常噯氣,推腹可聽見腹內有水振動的聲音。
(3)由於稍食即飽,食慾減退,運動使症狀加重而不思活動,久而久之體質日趨虛弱,常伴有神經衰弱和便秘等。
(4)食後稍走快一起會發生腹痛,但稍稍休息症狀即可消失;吃飽以後,肚臍下面明顯凸出,而肚臍上面原來胃的地方反而凹陷下去;躺平以後,腹部的不適感可大大減輕或消失。
(5)長期胃下垂患者,可伴有眩暈、乏力、直立性低血壓、昏厥、體乏無力、食慾差。
(6)胃下垂因為容易並發胃炎,所以許多患者有胃炎的表現。
[病因]胃下垂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懸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韌帶鬆弛無力及腹部壓力下降,使整個胃的位置降低、胃蠕動減弱。胃下垂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
天生體型比較瘦弱,胸廓狹長,骨骼纖細,皮下脂肪缺乏,肌肉發育不良,他們不僅有胃下垂,其他內臟(如腎、肝、脾、橫結腸等)也往往下垂,所以叫「全內臟下垂」。這種胃下垂是先天性的。
腹部由緊張變得鬆弛者,這種胃下垂是後天性的。如婦女生了好幾個孩子以後,原來緊張的腹部變得鬆弛,腹腔內的壓力降低,可以引起胃下垂和其他臟器下垂。如原來很胖的人,因突然消瘦下去後,腹部脂肪消失,引起腹壓改變而發生胃下垂。
經常穿非常緊的馬甲或束很緊的腰帶,以及常常壓迫胸部和上腹部,也能造成胃下垂。
[治療](1)X光鋇餐造影是診斷胃下垂最好的方法,可見胃體呈垂直狀、蠕動無力,胃內滯留液較多,胃小彎弧線最低點在骼脊連線以下。超聲波檢查可見胃的下緣下移入盆腔(小腹部位),胃電圖描記檢查可見胃電波幅值無論在餐前還是在餐後都比正常低。
(2)腹脹、胃排空緩慢者,可服用嗎丁啉,每次19毫克,每日3次,或胃復安每次5~10毫克,每天3次。試用ATP治療,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時肌注,每次20毫克,每日2次,25日為一療程,間隔5天後再進行第二個療程。必要時放置胃托。
(3)中醫治療。艾灸,取關元、氣海、足三里、胃俞等穴施灸。選用毫針柄,在耳殼「胃腸區」按壓,尋找敏感點,在此點上加壓2~3分鍾,每日1次。
(4)飲食有規律,不要暴飲暴食。食用的食品應富有營養、易消化,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應適當多於水果、蔬菜,以增加腹部脂肪從而托起胃體。少吃多餐,減輕胃的負擔。
(5)忌久站和劇烈運動,飯後宜半平卧半小時,卧床宜頭低腳高,可以在床腳下墊兩塊磚頭,另外,應盡量減少房事次數,因為性生活對體質衰弱者是較大負擔。
(6)改善體質,平時應多參加體育鍛煉,運動量可由小變大。例如,每天做仰卧起坐2~3次,每次10分鍾。
(7)保持心情舒暢。良好的精神狀態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預防](1)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定時定量,體瘦者應增加營養。
(2)切勿暴飲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煙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
(3)保持樂觀情緒,勿暴怒,勿郁悶;要堅持治療、食物調理和康復鍛煉,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
(4)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等。
(5)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食後;飯後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復。

閱讀全文

與胃下移自我檢測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米的照片隱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61
小米5s有nfc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6
如何選購老班章保存方法 瀏覽:468
貼磚神器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991
手機特效牛奶製作方法 瀏覽:813
教學方法學生的感受 瀏覽:259
土壤污染解決方法 瀏覽:251
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 瀏覽:423
廣東辣條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47
不銹鋼天花的安裝方法 瀏覽:265
屋內潮濕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瀏覽:277
治療被嚇到了的方法 瀏覽:510
全民練兵訓練方法 瀏覽:34
長袖衣服做布袋簡單方法 瀏覽:89
神經與微血管緊密關系治療方法 瀏覽:357
如何正確去黑頭這個方法簡單有效 瀏覽:277
公共調查研究的常用方法有 瀏覽:833
手機觸屏使用方法 瀏覽:732
研究管理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瀏覽:702
如何調用後台方法 瀏覽: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