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心絞痛的檢查
心絞痛可以做的檢查,具體如下:
1、心電圖:如果患者正在發作心絞痛,應該立即進行心電圖的檢查。但是如果患者心絞痛發作以後,心電圖可能沒有明顯的變化,則可以做動態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可以了解患者24小時甚至1周的心電活動,可以診斷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等;
2、心臟負荷試驗:如運動平板試驗,患者通過增加運動量誘發心絞痛來進行檢查;
3、心肌的核素檢查:可以了解患者缺血的部位;
4、冠狀動脈CTA:心絞痛確診的檢查是冠狀動脈CTA(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通過打造影劑了解冠狀動脈狹窄的情況以及狹窄的部位,給醫生提供更好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5、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造影為有創檢查,需要住院進行。
『貳』 心絞痛檢查有哪些
1.心電圖檢查
(1)靜息心電圖:約有60%的心絞痛患者靜息心電圖在正常范圍,可有陳舊性心肌梗死改變或非特異性ST-T變化,有時可伴有房性、室性期前收縮,房室或束支傳導阻滯等心律失常。
(2)發作時心電圖:絕大部分患者可出現一過性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壓低,或ST段急性抬高,T波低平或倒置,原為T波倒置者發作時變為直立(假性改善)。
(3)心電圖負荷試驗:是早期診斷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方法簡便、易於接受。目前常用的心電圖負荷試驗有運動和非運動負荷試驗兩類。最常用的是運動負荷試驗,運動方式主要為分級活動平板或踏車。運動中出現典型心絞痛,心電圖改變主要以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壓低≥1mm持續2min為運動試驗陽性。
(4)動態心電圖(Holter心電圖):可從中監測24h內心電圖ST-T改變和各種心律失常,並與患者的活動情況進行對照和分析,如出現以下情況可供診斷時參考:
①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壓低≥1mm,持續時同≥1min,且2次缺血發作間隔時間≥1min。
②ST段壓低≥2mm。
③缺血發作總時間≥60min/24h。
④缺血發作≥24h 6次。心電圖顯示缺血性ST—T改變而當時患者並無心絞痛時稱為無痛性心肌缺血。
2.放射性核素檢查心肌灌注顯像:隨冠狀動脈血流放射核素很快被正常心肌攝取,缺血心肌可顯示灌注缺損,而在含服硝酸甘油(或休息)後復查則出現缺血區再灌注現象。心腔造影:可測定左心室整體和局部射血分數,評價左心室舒張功能及顯示局限性室壁運動異常。
有下列情況提示冠狀動脈病變嚴重:
①心臟低作功負荷即出現新的灌注缺損;
②多處或大面積缺損;
③心腔增大,肺攝取增加;
④射血分數≤40%,運動致射血分數下降>5%。
3.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重要手段。造影的主要指征為:
①胸痛似心絞痛不能確診者;如冠狀動脈造影正常,可謹慎地做激發試驗。
②內科治療無效的心絞痛,須明確冠狀動脈病變情況而考慮冠脈旁路移植手術者。一般認為,冠脈管腔狹窄70%~75%以上可以確診,狹窄在50%~70%者也有一定意義。
4.其他檢查X線檢查多無異常發現,亦可見心影增大。二維超聲心動圖可檢測到心室壁階段性運動不協調。心肌超聲造影可了解心肌血流灌注。此外,多排螺旋X線計算機斷層顯像(MDCT)冠狀動脈三維重建,磁共振冠狀動脈造影及血管鏡檢查等,也已用於冠狀動脈病變的診斷。冠狀動脈內超聲顯像可顯示血管壁粥樣硬化病變。
『叄』 如何診斷心絞痛
有時候會感到胸口悶悶的、有壓迫感而且還同時伴有呼吸困難的感覺嗎?是不是有點懷疑自己已經罹患了「心絞痛」呢?
一般來說,醫生會藉由症狀的種類以及症狀如何發生的情形來診斷心絞痛。不過,病患仍必須接受好幾項檢查,以排除心絞痛的可能性,或是判定冠狀動脈疾病的嚴重程度。這些檢測項目包括休息狀態下進行心電圖檢測、壓力測試、冠狀動脈X光攝影等。
心電圖 (ECG)能將心臟的電流脈沖記錄下來。這可能意味著,心肌並沒有獲得應有的氧氣量(局部缺血);也可能意味著心律不整,或是其他心臟不正常狀況的可能性。
對很多心絞痛病患來說,接受心電圖檢測是再平常也不過的事了。這並不出乎人意料之外,因為在有壓力的情況下,就有可能發生心絞痛的症狀。因此,在受壓情況下,醫師也可能得針對病患的心臟功能進行檢測。所謂的受壓情況,典型來說就是在做運動的時候。
在最簡單的壓力測試中,運動的前、中、後都必需接受心電圖檢測,以探究與壓力有關的異常症狀。在壓力檢測及症狀記錄的過程中,血壓也必須加以測量。
更復雜的壓力檢測,則包括了運動高峰期及休息時,針對心肌血液流動的形態進行造影。此外,微小劑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鉈(thal- lium) ,也會在運動高峰期時施行靜脈注射,之後便到達正常的心肌之中。
再來,放射性物質探測器和電腦會將放射性物質在心肌各部位的分布情形記錄下來。而其測量原理,便是藉由放射性同位素濃度與放射性同位素消失速率的區域性差異,來記錄因冠狀動脈狹窄或心肌受損產生衰竭而出現的血液供給不均情形。
評估是否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及其嚴重性最精確的方法,就是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術。所謂冠狀動脈血管造影,也就是冠狀動脈X光攝影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