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凝血四項包括哪些檢查項目
凝血四項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滑顫握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bg)
1、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
是血檢前狀態、DIC及肝病診斷的重要指標,作為外源性凝血系統的過篩試驗,也是臨床口服抗凝治療劑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2、凝血酶時間(TT)
肝素或類肝素物質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纖維蛋白原量和質異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時間(APTT)
反映血漿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洞銷水平,是內源性凝血系統的篩選試驗。常用APTT對肝素抗凝治療進行監控。
4、血漿纖維蛋白原(Fib)
增高:燒傷、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結核、癌腫、亞急性細菌信慶性心內膜炎、妊娠、肺炎、膽囊炎、心包炎、敗血症、腎病綜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後。
(1)凝血主要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其他縮寫:
1、谷丙轉氨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SGPT/ALT(0-40U/L)
2、總膽紅質素(T-BIL:0~18.8umol/l)
3、血清白蛋白(ALB:35.0~55.0G/L)
4、鹼性磷酸酶(ALP)
5、γ-谷氨醯基轉移酶(GGT)
6、膽固醇(CHO)
7、甘油三脂(TG)
8、HB——血紅蛋白(Hemoglobin,HB)
9、SOS——臨時備用醫囑
10、AD——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
11、LV——亞葉酸鈣(Leucovorin Folinate,LV)
12、cp——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
② 血凝儀的散射比濁法和投射比濁法哪種測試方法檢測結果更准確
康宇醫療對比了幾種血凝分析儀發現,目前市場上現在的血凝分析儀主要的檢測方法是光學法
,但是光學又分為散射比濁、透射比濁。 光學法血凝儀是根據血漿凝固過程中濁度的變化來測定凝血功能。根據儀器不同的光學測量原理,又可分為散射比濁法和透射比濁法兩類。
散射比濁法
是根據待驗樣品在凝固過程中散射光的變化來確定檢測終點的。在該方法中檢測通道的單色光源與光探測器呈90度直角,當向樣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劑後,隨樣品中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過程,樣品的散射光強度逐步增加。當樣品完全凝固以後,散射光的強度不再變化,通常是把凝固的起始點作為0%,凝固終點作為100%,把50%作為凝固時間。光探測器接收這一光學的變化,將其轉化為電信號,經過放大再被傳送到監測器上進行處理,描出凝固曲線。
透射比濁法
是根據待測樣品在凝固過程中吸光度變化來確定凝固終點的、與散射比濁法不同的是該方法的光路同一般的比色法一樣呈直線安排:來自光源的光線經過處理後變成平行光,透過待測樣品後照射到光電管變成電信號,經過放大後監測處理。當向樣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劑後,開始的吸光度非常弱,隨著反應管中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標本吸光度也逐漸增強,當凝塊完全形成後,吸光度趨於恆定。血凝儀可以自動描繪吸光度的變化曲線並設定其中某一點對應的時間為凝固時間。
基層診所、鄉鎮衛生院等,自引進康宇醫療的血凝分析儀提高了醫療市場競爭力的需要,提升醫院在本地區的檔次和地位,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據統計,醫院70%的診斷數據來自檢驗科,作為窗口科室,先進的檢驗儀器有助增強病人信心。
③ 簡述血凝儀檢測的原理
1.凝固法
也稱為生物學法,將凝血因子或激活劑加入到血漿中,使血漿發生凝固,凝血儀記錄血漿凝固過程中一系列的變化(如光、電、機械運動等),並將這些變化的信號轉變成數據,計算機處理分析後得出檢測結果。目前在凝血儀上使用的凝固法大致分為三類:光學法、黏度法和電流法。
(1)光學法:待測血漿在凝固過程中,纖維蛋白原逐漸轉變為纖維蛋白,其理學性質也發生改變,透射光和散射光強度發生改變,凝血儀根據這種光學性質的改變來判斷凝固終點。光學法可分為透射比濁法和散射比濁法。
(2)黏度法:在待測血漿中加入小磁珠,利用變化的磁場使小磁珠產生運動,隨血漿的凝固,血液黏度增加,小磁珠的運動逐漸減弱,儀器根據小磁珠運動強度的變化來確定凝固終點。
(3)電流法:該法將待測血漿作為電路的一部分,由於纖維蛋白具有導電性,可利用電流的斷與否來判斷纖維蛋白的形成與否,即判斷凝固終點。
④ 出凝血時間的測定方法
出血時間測定有三種方法:即,Duke法、Ivy法、出血時間測定器法。
Duke法:操作雖簡單,但穿刺深度,寬度難以標准化,且受穿刺部位毛細血管分布及血管收縮程度的影響,致使實驗的敏感性很差。文獻記載,血小板低於3×109/L的患者陽性率僅為4 2%,遺傳性假血友病(VWD)患者陽性率為32%,而測定器法分別為92%和67%。
Ivy法:雖較Duke法敏感,操作繁瑣,又是損傷性的,切口難以標准化,也不易住推廣。
出血時間沉定器法:由於刀片埋裝在儀器內部,由彈簧快速彈出,使切口深度,寬度易於控制,可標准化且靈敏度高。因此,文件中規定出血時間測定實驗應使用出血時間測定器法,而廢除Duke法。
臨床意義
1.當血小板數目減少或功能缺陷時,不能形成血栓,出血時間即延長。常見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嚴重的凝血酶原減少亦可引起出血時間延長。
2.出現時間除了與血小板的數量與機能有關外,還與毛細血管的收縮和粘合能力以及血清素等物質的釋放有關。如毛細血管病變,收縮功能障礙出血時間也延長。
3.由於毛細血管原因所引起的出血時間延長,如血管性假血友病,常常是在身體某一部位出血時間延長,而其他部位正常,因此,必須同時做兩側耳垂或手指的出血時間測定,以資鑒定。
⑤ 凝血時間的測定方法
根據標本來源有:毛細血管采血法:可用玻片法或毛細血管法測定。由於采血過程易混入較多組織液因而即使有內源性凝血因子缺乏,也仍發生外源性凝血,使本該異常的結果變為正常。本法極不敏感,僅能檢測出Ⅷ:C水平<2%的血友病患者,漏檢率達95%故屬於淘汰的方法。
靜脈采血法:由於血液中較少的混入組織液,因此對內源凝血因子缺乏的第三性比毛細血管采血法要高。目前有3種檢測法:(1)普通試管法(Lee-White法):僅能Ⅷ:C水平<2%的患者,本法不敏感也趨於淘汰。(2)硅管法(SCT):本法與普通試管法的測定方法基本相同,唯一的區別是採用塗有硅油的試管。由於硅管內壁不易使內壁凝血因子接觸活化,故凝血時間比普通試管法長,也較第三可檢出因子Ⅷ:C水平45%患者。
活化凝血時間(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法:本法是在待檢全血中加入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懸液,先充分激活接觸活化系統的凝血因子Ⅶ、Ⅺ等,並為凝血反應提供豐富的催化表面,從而提高了試驗的第三性,是內源性系統第三的篩選試驗之一,能檢出Ⅷ:C水平<45%亞臨床血友病。ACT法也是監護體外循環肝素用量的較好的指標之一。以上測定凝血時間的各種方法,在檢測內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方面,無論敏感性或准確性均不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⑥ 凝血四項查的是什麼
凝血酶原時間(PT) 纖維蛋白原 (FIB) 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APTT) 凝血酶時間 (TT)
⑦ 內源凝血系統最常見的篩選試驗有哪些
1、PT測定是外源性凝血系統較理想和常用的篩選試驗。也可作為外源性途徑及共同途徑凝血因子的定量試驗,同時,也可用於口服抗凝劑治療的監控。
PT延長:見於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DIC,原發性纖溶症,VitK缺乏,肝病,口服抗凝劑、肝素和FDP等。
PT縮短:見於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葯,高凝狀態,血栓疾病等。2、APTT用於體外人血漿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測定。APTT測定是內源性凝血系統較敏感和常用的篩選試驗,也可作為內源性途徑凝血因子的定量試驗,可檢測除Ⅶ因子外的其他血漿凝血因子,特別是用於Ⅷ、Ⅸ、Ⅺ、Ⅻ和前激肽釋放酶的測定。同時,APTT測定可用於肝素治療監控。
APTT延長:見於凝血因子Ⅱ、Ⅴ、Ⅷ、Ⅸ、Ⅺ、Ⅻ減低,纖維蛋白原缺乏症,纖溶活力增強,抗凝物質存在(如血內肝素含量增加及口服抗凝劑),是監控肝素治療的重要指標。
APTT縮短:見於高凝狀態,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穩定性心絞痛、腦血管病變、肺梗死、深靜脈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壓綜合症和腎病綜合症等。3、FIB用於體外人血漿中纖維蛋白原(FIB)含量的測定。
FIB含量增高:見於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動脈粥樣硬化,急性傳染病,急性腎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術後及輕度肝炎等。
FIB減低:見於DIC,原發性纖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4、TT用於體外人血漿中凝血酶時間(TT)測定。該實驗系檢查受試者血漿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能力的過篩試驗。
TT延長:見於肝素增多或類肝素物質存在,SLE,腎病,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病(纖維蛋白原機能不良血症),FDP增多,異常球蛋白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