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宋代磁州窯三足香爐怎樣鑒定真假
磁州窯瓷器的鑒別
磁州窯是一個范圍比較大的指稱,涉及南北許多窯口。狹義的磁州窯瓷器(以峰峰彭城鎮和磁縣觀台鎮為中心的諸多老窯址)的鑒別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關於化妝土
宋金時期磁州窯瓷器的瓷胎練泥還不夠精細,較為粗糙,加之當地土質不像高嶺土那樣純白,因此,比較講究的作品一般要在瓷胎外加上一層稍加提純細練的化妝土,然後在化妝土上進行作畫或書法。由於加了一層化妝土,其在燒制過程中因膨脹系數不同會導致化妝土外的釉層的表面產生裂隙。經過近千年的潮濕、乾燥的變化或者運輸使用過程中的碰撞,很多瓷器會出現脫釉的現象。因此,通過脫釉以及脫釉後裸露的化妝土層的新舊來判斷一件磁州窯瓷器的新舊應該是比較准確。應該說,真正宋金時期的磁州窯瓷器(尤指那些經過精心燒制的精品),脫釉是很正常的,不脫釉反倒奇怪。
關於畫工
磁州窯是中國老窯口中民窯的代表,其產品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市井風情。其繪畫或書法風格往往粗獷豪放,灑脫不羈。但灑脫不等於隨意、孱弱。一件瓷器從練泥、做胎到施釉、繪畫及至最後燒成,是相當復雜的一個過程。即便是民窯產品,為了使做出來的東西像樣、有市場,在繪畫的時候,工匠還是相當用心的,而且他畫或者寫的都是日復一日練得純熟的內容,都有著一定的功力。而新仿的磁州窯瓷器往往為了追求民窯特點,過於隨意,常常故意畫的散亂,人為誇張,而書法也常常孱弱無力,章法鬆散,露了破綻。
關於存世量
相對於宋代五大官窯,磁州窯瓷器因為大多是為百姓日常生活而作的器皿,肯定產量很大,且流傳到今天的數量也要多得多。但另一方面來講,畢竟也經過了近千年的世事變遷,尤其是十年動盪,極易破碎的瓷器能保留到今天也是很不容易的,也不至於多到到處都有磁州窯老器。因此,發現一件品相很好、器形完整且不脫釉的宋金磁州窯瓷器時要特別注意。
『貳』 古玩市場淘到一個綠釉瓷器鑒定年代
看著釉色有些發亮。流釉的現象沒有看到,綠釉好像都是一個顏色。釉看著有些薄。底部的胎與身的胎和罐子口的胎幾乎一個顏色。出土的應該也有些變化。內部好像做舊啊!我看著像仿品。即使是老的,做工也是比較粗糙的。價值也就是300元以下。100元以上。
『叄』 古玩瓷器鑒定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很多人都喜歡收藏古董瓷器,然而歷史上某些人出於各種動機,對古陶瓷製作了大量復製品或偽品,真真假假,魚目混珠。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買到贗品。了解並能應用基本的古董瓷器鑒定方法就變的尤其重要了,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古董瓷器都有什麼鑒定方法吧!
古董瓷器鑒定的方法有哪些?
1、看古董瓷器的釉質:不同時代燒制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不同,燒成的器物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我們鑒定古董瓷器的重要依據之一。一般是看古董瓷器釉質的粗細、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例如老瓷器所謂的寶光,指的是站一米之外就能看出油油的光澤,光澤里含油,新瓷器的則是光澤直白,沒有油光;很多仿古瓷器經過加工處理後,也能看見「油光」,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自然的光澤。
2、看古董瓷器的款識:款識表明一件瓷器的時代、製作者、窯口等,也是鑒定古瓷器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明清古董瓷器大多是青花為主,如果用放大鏡照一下,發現多是深厚下沉,是後世絕難仿效的特徵。道光以後的款字泛青則散渙,而且淺淡上浮。清末有不少仿清代乾隆官窯的瓷器,然而字體、筆法與乾隆時不同,基本可以判斷為贗品。因此,掌握款識特徵來斷代和辨偽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依據。
3、看古董瓷器的注漿工藝:如果一件款式為清康熙年制的,採用的是注漿工藝,那麼就可以確定是仿造品。因為注漿工藝是到了1949年之後才出現的製作工藝。
4、看古董瓷器的紋飾:瓷器上的紋飾都刻印了鮮明的時代特徵。例如,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又如元青花瓷器的紋飾,少則三、四層,多則七、八層,層次多布局密,這些不同的特徵,都為我們判斷瓷器年代提供寶貴線索。
5、看古董瓷器的成型工藝:瓷器成型工藝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徵。例如,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元代的青花瓷時,就要看它的瓷器史如何成型的。元代的青花瓷是脫坯脫出來的,而不是手拉坯。它們的區別就是拉坯薄厚較均勻,脫坯摸上去則會高高低低,不很均勻;這些特徵,都應著重掌握。
以上是古董瓷器常用的鑒別方法,它對學識、經驗都有較高的要求,盡管藉助專家經驗來對一個瓷器做鑒定師目前主流的做法,然而隨著高科技工具在瓷器鑒定不斷嶄露頭角,諸如熱釋光鑒定、碳14等在鑒別瓷器的公信力也越來越被玩家接受與青睞。拓展:古董瓷器鑒別更多方法
『肆』 如何鑒別綠釉的瓷器
大清乾隆年制款綠釉玉春瓶,現代仿古瓷器。
『伍』 瓷器鑒別方法
方法/步驟
1、收藏瓷器時,拿到手裡先看底,新老瓷器的底不一樣,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沒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問題是鑒別是不是做舊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過的摩擦痕,新瓷器沒有使用痕跡。要看款的新舊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醬油燒色做舊
2、用手摸,老瓷器像玉一樣光滑,有些老瓷器的胎土裡加有瑪瑙,這樣的瓷器看著光滑養眼,摸著像一塊美玉
3、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稱為賊光,看著閃光耀眼。老瓷器的光,是從瓷器內部發出來的溫潤光芒,看著養眼。做過舊的瓷器雖說沒有了火光,但是看著無光澤。
4、看畫工,老瓷器大多是手工畫上去的,現代瓷器都是印花和貼花
5、看窯變,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紅,有些已經形成胎紅
6、看裂紋,老瓷器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紋
7、看棕眼,有些老瓷器有縮油點,瓷器上到處都是棕眼
8、看鐵癍,有些老瓷器的胎土含有特殊原料,入窯燒好後瓷器上面有塊狀鐵
9、看蛤蜊光,有些老瓷器已經形成五光十色,這樣的瓷器最少有60年以上
10、看胎色,古代製作瓷器用的泥土和現在的不一樣,有的胎是灰色的,
11、看支釘痕,有的老瓷器有3個或5個支釘痕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中國歷代名窯精品層出不窮,且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還有很多優秀的仿製品 。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 ,在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至於元、明、清,仿製古瓷之風更是有增無減。可以說千百年來所制仿古瓷器幾乎是到處可見。偶不經心就易出錯。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確的判斷。
『陸』 怎樣鑒別青綠色瓷器真假
瓷器,是中國對於人類文明的一項特殊貢獻。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科技智慧和獨特的審美意趣,是中國古代科技與文化結晶的典型代表。
瓷器既是一種生活日用器皿,同時又是根據各時代人們審美意識創作出的工藝品。自瓷器產生之後,在早期和發展階段,每一件成功的瓷器製品,都可以說是實
用性與藝術美和諧統一的產物。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寶庫中的奇葩,精美的中國古代瓷器理所當然地成為海內外的收藏熱點,吸引著全世界收藏界的目光。
中國瓷器的美,是全方位的:既體現在器表所飾瓷釉的晶瑩剔透和瓷胎的細膩
讓人們傾倒和痴迷的中國古代瓷器,自然是有著極高的審美情趣和美學價值。緻密上,又呈現出器物製作工藝的精細和造型的優美多姿上,還展現在裝飾手法的技巧和紋樣圖案的華美上。當然,不同時代的瓷器,會有各自不同的時代風貌,因而也會展現出不同的審美側重——中國古代瓷器製作中力求表現出的藝術性和美感,無不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古代上層社會——帝王將相、達官貴人以及文人墨客更多地決定著社會的時尚和社會審美取向。在東漢瓷器創燒以迄唐代,由於瓷泥難以純凈,胎質難以大幅度提高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因而社會特別看重的是瓷釉和釉質所具有的特徵。這一審美側重,決定了中國瓷器在初創時期和發展時期的演變途徑——立足於開掘出瓷器釉色和釉質所帶來的美感。早在東漢我國就成功地燒制出青釉和黑釉瓷,北朝至隋唐又創燒出黃釉和白釉瓷。對這些單色瓷釉的製作和使用,反映出當時人們審美意識所追求的意境——獲得與自然界的各色玉石相仿的效果。重視美玉的傳統觀念在這里很自然地與瓷器審美側重相融合起來。於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燒造出的青、黑、黃、白色的單色瓷釉可否達到玉質美感,不僅是對其進行觀賞和評價的重要標准,而且成為眾多窯場努力的方向。
毫無疑義,這種以玉喻人的審美意識——對瓷器單色釉的評價以是否有玉質感為標准,決定了中國制瓷業兩千年來的主導思想;即使在中國制瓷史上的後期階段,釉上彩、釉下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結合的彩瓷鼎盛時期,仍然對瓷器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瓷器
原始瓷器自商周時期發端,經過秦漢時期的發展,到東漢,已經取得長足的進展,既有藝術裝飾而有具有實用價值的原始瓷器,成為浙江、江蘇等地主產區的外銷產品。
東漢原始瓷器,胎質堅硬緻密,器物大半部上釉,只是近底處無釉;由於改刷釉法為浸釉法,釉層增厚,胎釉結合的狀況大為改進,脫釉現象少見。器型比較規整,多用快輪拉坯成器身,再粘接器底而成。器身為素麵,有簡單的弦紋和水波紋。
到東漢晚期,由專燒原始瓷器的原始瓷窯燒制出成熟青瓷和黑瓷——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生了。
這種剛從原始瓷器演變而來的青瓷,無論在造型和裝飾風格等方面,都與原始瓷器有相似之處,但它已經是脫胎換骨了——通過原料粉碎和成型工具的改革,胎釉配製方法的改進,窯爐結構的進步,燒成溫度的提高等技術進步,它具有胎質吸水性低、透光性好,胎釉結合緊密,釉層具有較強的光澤度,已達到了真正瓷器的標准。
東漢晚期出現的新興制瓷業,為魏晉南北朝的瓷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
原料
陶器的原料主要是用易熔黏土(經過淘洗或未淘洗的陶土),摻砂或炭末燒制;原料中所含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的成分控制不嚴,尤其是三氧化二鐵的比例較高。 瓷器的原料主要是含熔劑較少的黏土(如高嶺土、瓷土),即三氧化二鋁含量高,三氧化二鐵含量低的黏土,這樣燒出的胎質才白。
燒成溫度
陶土因含三氧化二鐵成分較高,所以燒成溫度不能超過攝氏1000度,否則就會造成陶器變形熔融。在1000度以下火候中燒成的陶器,扣之,聲音低沉。
瓷土中的三氧化二鐵成分較低,三氧化二鋁的成分較高,故可承受攝氏1200度以上的高溫燒造,這樣使得胎質燒結緻密,不吸水分,敲擊發出清越的金石之聲。
釉質
陶器開始不施釉,後來出現釉陶,由於是低溫燒造,所採用的是低溫釉或鐵質釉,燒造出的成品胎釉結合不夠好。 瓷器一般都施釉,釉的品種多,胎釉結合緊密、牢固,釉質厚薄均勻。
在上述幾個區別中,制胎原料是最重要的方面,燒成溫度和施釉是次於原料的另兩個方面。
可以肯定地說,瓷器生產是基於陶器生產而又高於陶器製造的一個門類。其工藝價值、審美價值都在陶器品類之上(唐三彩、明清紫砂陶等特種工藝陶除外)。
三國時期的瓷器
三國的制瓷業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都相繼建造瓷窯,分別燒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尤其是江南的浙江地區,窯場廣布,瓷業得到空前的發展。
三國時期的南方青瓷瓷器(主要是江南地區)普遍採用龍窯燒造,龍窯具有容積大,熱效率高,燃料省,造價低等優點,使當時的瓷器產量、質量都有提高。
瓷器的成型採用了輪制拉坯技術,並輔以拍、印、堆、雕和模製等技術,使器物不僅造型規整而且美觀。
瓷器的瓷胎原料都用當地瓷土,胎色呈淺灰色,與東漢晚期相似。
釉料使用石灰釉,釉色呈淡青色,透明度較高,富有光澤。施釉用浸釉法。釉層厚而均勻;燒成溫度掌控得當,無流釉或剝落現象。
瓷器的器型在造型和裝飾上承襲了漢代特徵,常見的器型有碗、盤、洗、碟、缽、盆、罐、耳杯、格、香薰、虎子、水盂、水注、唾壺、盤口壺、雞頭壺、羊形器等,還有房屋、谷倉、灶、雞籠、狗圈等隨葬冥器。
瓷器紋飾較多吸取了漢代陶器、銅器、漆器的圖案花紋,有弦紋、水波紋、鋪首及獸足。
斷代提示
三國時期的瓷器罐、壺類等琢器器體不斷加高,上腹收小,下腹和底相應擴大,重心向下。碗等圓器都是拉坯成型,胎壁厚薄一致。
三國時期南方青瓷主要窯口
越窯
越窯是浙江境內著名的古代窯址,位於浙江紹興、上虞等地。自東漢晚期燒製成青瓷,以迄宋朝,一千多年,其青瓷燒造,從未間斷。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陸羽《茶經》中說:「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越瓷類玉……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則益茶。」
越窯自東漢創燒青瓷以來,三國時期主要燒造青瓷,其鑒定特徵是:
胎質:堅硬細膩,胎呈淡灰色,少數燒成溫度不足的,呈淡淡的土黃色。
釉汁:釉色純凈,以淡青色為主;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牢固,極少有流釉或釉層剝落現象。
器型:與前代相比,品種繁多,樣式新穎。常見器物有碗、碟、罐、壺、洗盆、缽、盒、盤、耳杯、香爐、唾壺、虎子、水盂等日用瓷器,以及譙斗、火盆、鬼灶、雞籠、狗圈、谷倉、碓、磨、米篩等明器。
紋飾:主要是弦紋、水波紋、耳面印葉脈紋、鋪首等;拍印、模印、雕刻等傳統裝飾繼續保留;晚期出現了方格網紋,並在器身上堆塑人物、飛鳥、亭闕、走獸、佛像等,裝飾逐漸繁復。
甌窯
甌窯在浙江溫州,自漢代就開始燒造原始青瓷。三國時期燒造青瓷,其鑒定特徵是:
胎質:呈色較白,白中略帶灰色,胎質較粗,坯體沒能完全燒結。
釉色:顏色大多淡青,透明度較高,也有少量青黃色和青綠色。
器型:與越窯大致相同。但基本不生產三足洗、獅形燭台、蛙形水盂、格等一類日用器和文具,也基本不生產用於隨葬的明器。
紋飾:多為弦紋。
婺州窯
婺州窯位於浙江的金華地區,是浙江境內僅次於越窯的著名古窯。由於其地在隋唐時屬於婺州,故名婺州窯。該窯址三國時期燒造的青瓷,具有以下特徵:
胎質:普遍呈淺灰色,斷面較粗,沒有完全燒結。
釉色:一般為淡青色,少許為青灰色或青中泛黃;釉層厚薄不勻,常凝聚成芝麻點狀;釉面開冰裂紋,在釉層開裂處和胎釉結合不緊密處,往往有奶白色的結晶體析出(這是婺州窯青瓷特有的一種現象)。
器型:以盤口壺、碗、碟、罐、水盂等日用器物為主,有少量豬圈、雞籠、水井、谷倉等明器。獨具特色的器物是人形五聯罐、三圓柱形足水盂。
西晉時期的瓷器
西晉時期的青瓷,較之三國時期的青瓷,在燒造技術上又有了提高:依然使用石灰釉,但已掌握了釉中氧化鐵的恰當比例,並基本控制了還原焰的燒成氣氛。其鑒定特徵是:
胎質的質地比較細膩,胎色較深。
釉色多為青色,色調穩定,而且有透視感。
器型增加很多,除三國時的器型之外,新出了不少器型,如雞頭、羊頭、虎頭雙耳罐,鷹形盤口壺,人形、熊形、兔形水注,辟邪水注,方形或圓形扁壺、三足盤、水盂,盥盆、瓷俑等。
紋飾裝飾普遍使用各種印、劃或堆貼花紋,通常在器物的口沿或肩腹部劃弦紋和壓印斜方格網紋、連珠紋、禽獸紋等。器物上還常常堆貼鋪首等立體紋飾,常與網紋、連珠紋帶結合在一起,使之具有多層次的藝術效果。
斷代提示
西晉時期的青瓷,已受到佛教東傳的影響,出現了佛造像、忍冬紋等佛教藝術的因子。
西晉時期的主要窯址
越窯
西晉時期的越窯青瓷,較之東漢晚期和三國時期青瓷區別較大。其鑒定特徵如下:
胎質:胎骨較以前稍厚,胎色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
釉色:普遍為青灰色,釉層厚而均勻。
器型:此時的器型矮胖,端莊穩重。品種較多,除日常生活用瓷和文具、衛生用瓷之外,還有許多隨葬的明器。主要有盤口壺、扁壺、雞頭壺、尊、罐、洗、盆、格、盒、燈、硯、水盂、唾壺、熏爐、虎子、豬欄、狗圈等。
裝飾:器身多以鋪首、弦紋、斜方格網紋、連珠紋或忍冬、飛禽走獸組成的花紋帶為裝飾;器足多以刻畫細膩的龍頭、虎首、熊形來裝飾。
甌窯
胎質:較粗,胎色呈白色。
釉色:青色,色淡,胎釉結合欠佳,常有剝釉現象。
紋飾:較為簡單,有弦紋、水波紋。
器型:與同期越窯相同。
婺州窯
西晉前期青瓷類似三國時期的青瓷,西晉後期有較大變化,其特徵是:
胎質:用紅色黏土作坯料,燒成後的胎呈深紫色或深灰色。
釉面:在胎上使用化妝土,因此釉層滋潤柔和,釉色青灰或青中泛黃。其釉面開裂和析晶的情況比以前使用瓷土做胎的瓷器還嚴重。
器型:主要有盤口壺、罐、盆、碗、碟、簋、水盂、唾壺、虎子等日用器物;明器有谷倉、水井、譙斗、雞籠、豬圈等。罐壺等肩部近平,上腹向下斜出,下腹向內聚斂,有別於其它瓷窯。
東晉時期的瓷器
東晉時期瓷器的最大特點是,青瓷與黑瓷共存,單一的青釉傳統被突破。
青瓷在西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造型更加豐富,裝飾更加美觀。其具有以下特徵:青瓷生產開始普及,器型和裝飾由繁復趨向簡朴,注重經濟使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青瓷與黑瓷的呈色劑都是鐵元素,在工藝上設法加重鐵釉著色,便能燒造成漆黑閃亮的黑瓷。早期的黑瓷呈色多為黑褐色,玻璃質感差,到東晉時期,浙江的德清窯才燒製成功真正的黑瓷。黑瓷的出現,豐富了釉裝飾的內容。
東晉時期的主要窯址
越窯
東晉時期初期,越窯青瓷與西晉時期的風格相類;東晉中後期,越窯青瓷生產有擴大的趨勢。其鑒定特徵是:
器型:偏重於日常用器,如餐飲具、文具、衛生用瓷,停燒以前曾大量燒造的隨葬用明器。新出的器形有蓮花尊、牛形燈、圓形格盤等。器形演變由西晉時的矮胖逐漸向高瘦發展,變得更為秀氣。
裝飾:趨於簡便,大多通體光素,僅在肩、頸、口沿等部位裝飾一二道弦紋,少數器物上使用水波紋和蓮瓣紋。西晉後期出現褐斑裝飾,此時盛行。普遍在器物口沿、肩腹部醒目處和蓋面上點彩,變幻出多姿多彩的優美圖案。為以後的釉下彩繪瓷的燒造成功創造了條件。
甌窯
東晉時期的甌窯,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其鑒定特徵如下:
胎質:胎子細膩,呈白色。
釉色:釉層厚而均勻;釉面大多呈淡青色,部分為青綠色,青黃釉少見;胎釉結合牢固。
器型:以牛形燈、五聯罐、褐彩蓋罐等器為特色。
紋飾:普遍使用褐彩,有兩種形式:一是在器物口沿及肩腹部加幾點褐彩,或者在器物的肩腹部褐色點彩組成各種圖案;二是繪長條形褐彩,用毛筆繪彩,起筆細,收筆粗;線條的粗細長短視畫面大小而定,蓋面小條形褐彩就細小,器腹部大,條形褐彩就粗大。
斷代提示
用毛筆繪的條褐彩這種裝飾手法是甌窯獨有的,為當時其它瓷窯所不見。
婺州窯
胎質:仍沿用西晉後期的紅色黏土作坯,胎色較深,多呈深灰色或紫色。
釉色:青黃色或青黃中泛一點褐色,釉面開裂,析出晶體較多。
器型:主要有罐、壺、碗、碟、水盂、雞頭壺等器,不見明器。盤口壺腹部瘦長,肩腹採用柔和的圓弧形廓線,有別於其它瓷窯。
德清窯
德清窯位於浙江德清縣的焦山、丁山、戴家山、陳家山等地,是浙江境內最早的黑瓷產地之一。雖然燒造歷史很短,從東晉至南朝初年,僅一百多年時間。但由於它的產品青瓷黑瓷覆蓋面較廣,所以,在歷史上仍很有影響。
胎質:多為黑褐色,少數是灰色或白色的。
釉面:青瓷釉色較深,一般呈青綠、豆青或青黃色,釉層均勻,具有較好的光澤。 黑瓷釉層厚,呈黑褐色或黃褐色,佳者釉面滋潤,色黑如漆,釉光閃閃。
器型:有碗、碟、盤、缽、盆、耳杯、盞托、罐、盤口壺、雞頭壺、唾壺、虎子、香爐、燈等器物。所產茶盞再配上淺盤形的盞托,成為時尚茶具。直筒形小蓋罐和扁圓形的蓋盒,也是獨具特色的產品。
紋飾:比較簡單,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劃幾道弦紋,或在青釉器上點上幾點褐彩。
斷代提示
德清窯瓷器造型簡朴實用,輪廓線柔和,風格與婺州窯相似,不像越窯瓷器那樣挺拔。
南朝瓷器
南朝瓷器在兩晉時期的基礎上,得到很大的發展,創造出不同於前代的新風格。
南方瓷業出現了閘缽燒造,青瓷已發展到很成熟階段:在器形上,品種更加多樣化;在器物造型上,趨於高大規整;在裝飾上,改變了東晉時期的簡單質朴,紋飾繁縟華麗,工藝細致精巧。
南朝主要窯址
越窯
南朝時期的越窯在制瓷工藝上與前期相比,沒有多少變化,變化主要是在器型和紋飾方面。
胎質:胎呈灰色,胎壁緻密;有少數胎較松,呈土黃色。
釉面:通體施青釉,釉色勻凈。
器型:主要有碗、盤、盞、壺、罐、盞托、唾壺、虎子、雞頭壺等器型。其代表性器物是青釉刻花壺,也是南北朝時期所獨有的器形。該壺大口、折沿、短頸、圓腹、平地假圈足。肩圍置流、柄以及二豎耳——流是短流,略彎;柄是短柄,上立,外翻;耳是復式系耳,雙系耳耳孔較大。兩側系耳對稱,管狀短流與單柄相對。這種單柄壺是隋代注子的前身。
紋飾:前期的褐色點彩依然流行,只是褐點小而密集。裝飾紋樣主要是刻劃蓮瓣紋,多為仰覆蓮瓣。出現連續卷草花紋,即纏枝花紋;它是以植物的枝幹或藤蔓為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線式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或用於填充畫面。這種裝飾紋樣循環往復,婉轉流動,節奏鮮明。
斷代提示
蓮花裝飾在南朝青瓷中普遍使用,此期越窯在器物外壁或盤面常常劃刻重線仰覆蓮,而且最早使用卷草紋(纏枝花紋)。
甌窯
釉色:普遍偏黃,開冰裂紋,容易脫落。胎釉結合還不如東晉。
器型:與越窯相同。
紋飾:常見弦紋、蓮瓣紋和褐彩,其中褐彩使用最為普遍,最有特色,與東晉時期相似。
婺州窯
釉色:普遍呈青黃色,胎釉結合較差,容易剝落。
器型:繼承了東晉以來的造型和品種,碗、缽、盞的數量大增,出現盞托。
北朝瓷器
公元六世紀初葉的北朝時期(據考古發現,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范粹墓中的白瓷可能是最早發現的白瓷),中原地區也出現了本地燒造的白釉瓷器。從此之後,我國制瓷業便形成了兩大系統——以浙江上虞一帶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主要燒造青瓷的南方瓷系;以中原(河南、河北、陝西)一帶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主要燒造白瓷的北方瓷系。
北方出現饅頭窯,窯溫明顯提高,燒制出的瓷器更堅硬。同時出現了許多新型窯具,例如高大粗壯的各種墊具,坯件疊燒時用的各種間隔具,等等。
北朝瓷器全屬於日常使用器物,如碗、盤、杯、缸、壺、瓶、盒等,很少陳設器和明器。生產的白瓷、青瓷、黑瓷都以素麵為主,很少有紋飾。紋飾裝飾主要是蓮瓣紋、弦紋、劃紋。
北朝時期的青瓷,與南方青瓷相比,還處於初期階段的燒制水平:胎質較疏鬆,胎骨厚重,釉色青灰,掛釉不到底,易於剝落。
北朝時期的早期白瓷,胎料經過淘煉,比較細白,沒有上化妝土。釉層薄而滋潤,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厚處呈青色。由此可見白瓷脫胎青瓷的淵源關系。器型有碗、杯、長頸瓶、三系罐、四系罐等。
北朝北齊時期,已能燒造成熟的黑瓷,改變了南方黑瓷獨盛的局面。其胎骨比較堅硬細薄,有的釉色漆黑光亮,釉質均勻;有的釉層較厚,器上半部呈黑褐色,下半部呈茶褐色。器型有碗,四系缸、罐。
北朝主要窯址——寨里窯
齋里窯位於山東淄博市城東,其時代為北齊,是目前所發現的南北朝北方唯一的青瓷窯址。
胎質:胎骨一般較薄,胎質粗糙,胎色灰白,火候較高(可能是用饅頭窯燒制)。
釉色:深淺不一,有帶青褐色,有帶青黃色;釉面厚薄不勻,多黑色斑點;胎釉結合不緊密,有剝釉現象。後期採用二次上釉法,釉層加厚,明亮光澤。
器型:多為碗、盤、缸,其中直壁平底足碗數量最多。
紋飾:多為刻劃的蓮瓣紋和同心圓紋。
底足:多挖成內凹形。由於用三足支釘疊裝焙燒,燒好的器物內底面留下難看的疤痕。
南北兩大瓷系的產品特點
南方瓷系
1造型比較秀氣,胎質顆粒較細,胎色瓦灰,有的略呈紅色或黃色,氣孔細,空隙度小,胎中黑少。
2瓷器胎料中的三氧化二鐵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於北方;二氧化硅的含量較北方為高;三氧化二鋁和二氧化鈦的含量都較北方瓷系為低。
3釉層青綠發翠,有的帶暗黃色,有半木光。
4瓷器燒成溫度較低,一般在攝氏1200度左右。
北方瓷系
1造型比較新穎,器體高大粗獷;胎體厚重,胎色淺灰,顆粒粗糙,胎內有黑點和氣孔,孔隙度大。
2瓷器胎料中的三氧化二鋁含量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達32%;二氧化鈦的含量也高,超過1%;二氧化硅的含量較南方為低。所以,胎的呈色較南方瓷器的偏深一些。
3釉層較薄,玻璃質強,顏色灰中泛黃。
4瓷器燒成溫度高,多在攝氏1200度~1300度。
隋唐五代時期的瓷器鑒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瓷業的空前發展,為隋唐時期的瓷業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而全國的大一統局面,又為隋唐瓷業的發展開辟出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
南北朝時期所產生出的南北兩大瓷系,在隋唐統一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下,雙方有加快交流和交融的趨勢,但它們畢竟是數百年對立時期的產物,難以在短時期內消彌兩地在文化上的差異,以越窯為代表的青瓷系和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系,相對而立,自成體系,形成了唐代瓷業布局的「南青北白」的顯著特徵。
在隋唐五代時期,隋唐五代瓷器的審美情趣是以類玉為上,這不僅是受限於瓷器生產的時代條件,也是社會上層和文人的審美取向的必然結果。在唐人的某些詩句中,就大量用瓷器與玉器進行類比,明確表露了他們對單色瓷器的審美取向。如顧況的詩《茶賦》就有:「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甌」。是對「似玉」的越窯青瓷的贊美。又如杜甫的《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中有:「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是對「扣如哀玉」「勝霜雪」的大邑白瓷的感慨。基於此因,唐代茶聖陸羽在評價當時國內燒瓷水平最高的邢窯白瓷和越窯青瓷時,認為「邢瓷類銀,越瓷類玉」,故「邢不如越」,以「類玉」的越窯青瓷定為唐代瓷器的最上品。在越窯青瓷中又以晚唐五代至宋初被譽為「千峰翠色」的秘色瓷為最高水平。
古人這種想往和喜愛玉質的審美意識,由來已久,它是中華文化自遠古和三代就崇尚玉器觀念的延續和發展。「昔者,君子自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而栗,知也。廉而不歲,義也。垂之如隊,禮也。扣之其聲清越以長……」(《禮記·聘義》孔子雲)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詩經·秦風·小戎》)。這種以玉來象徵君子美德的觀念,影響了中國歷代君王和士大夫,然後成為社會的共識。在社會整體接受了以玉為寶貴的觀念的大環境下,將玉的概念自然地引申到瓷器製作上,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於是,被授予了人格化的種種美好品質的玉,便成為唐五代瓷器品質高低的評判標准。
隋代主要窯址
賈壁村窯
窯址位於河北磁縣峰峰礦區之西的賈壁村,是北方有代表性的青瓷窯場。
胎質:分為兩類,一類胎質細膩,顏色灰白,瓷化良好;一類胎質較粗,有黑色斑點,瓷化較差。
釉質:胎質細膩者胎面施透明青綠色釉,流釉現象不顯著;胎質較粗者胎面施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現象。內外施釉,外部釉不及底。
器型:器物一般胎體厚重,形體較大而不變形。器物成型主要是輪制,少數附件如硯足、罐系、把柄等是用模印、手捏而成。器物有碗、缽、高足盤、壺、罐、盂、硯等,其中以碗、缽、高足盤為最多。由於疊燒,器內均有三個支釘痕跡。
紋飾:素麵器為主,有的缽內劃有花瓣紋和波浪紋。
『柒』 最簡單鑒別一件瓷器老舊的方法是什麼
香港中科做胎土檢驗,活著上海中科,不過沒有香港更專業
『捌』 怎樣鑒別瓷器年代,五大方法幫你搞定
在之前的文章了小編給大家提過瓷器真偽的鑒別方法,那麼瓷器是哪個年代所燒制的要怎麼判斷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幾種方法。
一、主要依據:瓷器造型
因為造型是最能代表每個時代的,一類器物什麼時間開始出現,什麼時間消失的以及它在期間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是我們鑒別年代的一種可靠方法。
古代瓷器的造型演變是有規律的,因此找出它們變化規律和時代特徵,就可以科學的鑒定出年代。
如何來辨別古陶瓷的年代,簡單來說,就是要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
例如,距今有25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青釉瓷器,又被稱為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喜歡小編的朋友請關注一下哦,每天都會帶來新的文物收藏品鑒別知識!
『玖』 鑒別瓷器質量常用的方法
古代瓷器的胎質構成 從古自今每個朝代出品的瓷器 胎質都是不同的 元朝的元青花 除了看它的施釉比較厚 釉面感覺是堆脂感 材料使用 蘇麻離青 色澤濃翠 有鐵斑等這些特性 除此之外 在胎質也有點比較明顯的特點 一般的元青花瓷胎體都略厚重 大器燒成底部常有開裂 質感細白精緻 胎釉結合處常有淡紅色火石紅形成 而且這種火石紅 在瓷器的身上的白釉比較薄的地方也會泛出一種肉紅色來
第二 主要看施釉
看瓷器的釉面 瓷器的施釉也跟隨著各個時代的發展也不同的變化著 在北宋之前 用的釉是石灰釉 這種釉與胎面的粘著力不強 所以 施釉略薄 有流淌 還容易剝落 這也是一個分辨的要點 就如同鑒別糖朝的彩瓷器 第一看釉色是否流淌 看色與色之間是否因為流淌而產生交融 第二就是要注意晚唐之前的彩釉瓷器會不會出現釉面的剝落和開裂
第三 主要看材料
不同的朝代 用的材料都是不一樣的 古代的瓷器用的材料都是礦物材料 如今現在仿品瓷器一般都用的化工料來代替 所以 凡是看見用化工料的 都可以直接剔除 礦物材料也在各個時期朝代也是不同的
第四 主要看有沒有老舊的感覺
這個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能在瓷器上找到真正的老氣 瓷器上應有使用和歲月存放的痕跡 出土的瓷器也有土氣侵入的痕跡 這些痕跡 是表現在器物上 因為空氣的氧化和長期存放的空間形成的包漿 有包漿的器物上面 就會有一層類似塗薄油一樣的溫潤的油光 年代越久的話 油光就越強 假如是青花瓷器的話 那麼 包漿下的青花 應是下沉的 就像上面有一層水一樣 俗稱 水頭
『拾』 鑒別瓷器的方法
一、 感觀質量
五看:
一看產品是否變形,組合成器的各部分是否吻合,厚薄是否勻稱,放置於平面是否穩當。
二看產品釉面是否光滑鮮亮,釉色是否純正均勻,有無斑點、凸籽、旋坯紋和針孔等瑕疵,口邊是否整齊,批量產品的釉色是否一致。
三看產品是否輕薄而透明,在燈光照耀下是否如玉似脂。低檔瓷一般比較厚重且透光性差。越輕越薄越透明,瓷質越好,生產工藝便越難,成品率越低,所以產品就越高檔。
四看是作品還是貼花產品。現代作品通常在主畫面旁有作者題款,往往還有作者簽名的證書,畫面不如貼花的規整(如有幾件瓷器的紋飾完全一樣,則肯定不是作品)。
五看紋飾是否與器型最相匹配,紋飾是否立意高遠、生動逼真、布局合理,器型與紋飾二者的寓意是否相得益彰。手工裝飾工藝是否精細、完美。
二聽:
把瓷器置於平面或托在手掌上,然後用硬物輕擊其邊緣,如發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音,且餘音越長則胎質越好,即「聲如馨」。再用指甲彈擊畫面或花面,聽是否有空蛋殼聲音,如有則說明表層與瓷胎脫離。
一摸:
用手去摸(最好用臉去「摸」)瓷器的表面、口邊、腳邊,看感覺是否光滑舒服。
一刮:
用指甲或較粗糙的硬物去刮釉面、畫面,特別是描金或貼金處,如有刮痕甚至被刮掉,則肯定是較差的瓷器。
二、內在質量:
通過化學檢測,看是否達到國際國內對食品容器允許的鉛鎘溶出量標准。
通過物理檢測,即對產品進行急冷急熱等測試(如用開水泡和放在冰箱里凍),看胎體是否開裂,釉面是否剝落和開裂,檢測其熱穩定性是否達標。
總之,好的藝術陶瓷應該是胎質優良、外觀精美、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品味高雅、環保實用。
----版權所有:德興瓷業企劃部 www.dx3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