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青花怎麼鑒別真偽
元青花的鑒定方法都是通過實踐過程中總結的經驗,沒有明確的方法,這里給出幾個經驗之談供參考:
一、元青花一般胎體厚重,上手感覺適中;
二、器底無釉,多數器底有明顯旋紋,個別有跳刀痕並黏有填砂。
三、青花色澤有濃艷、灰澆兩種,均有鐵銹斑;
二、我們也是從學習標本入手的,標本就是古瓷碎片。這些珍貴的古瓷片,正是認識元青花、熟悉元青花、掌握元青花特性的法寶。通過大量的摸索研究總結,才能讓我們的收藏研究達到從量變到質變升華,才能練就出一雙火眼金睛去鑒別真偽,淘得真品。
② 元青花辨偽有哪些方法
自70年代後期至迄今,元青花一直是人們追崇的熱點,故此市場不斷出現低、中、高不同的偽(贗)品。主要區別如下
成型工藝不同
真:元青花多為印坯成型,器型不是很規整,內壁清晰可見接胎痕。
贗:一般多為拉坯成型,有明顯的同心圓痕,內外平整。
1.器物內壁有手或抹布摸平濕泥時留下的不規則的旋轉痕跡,此痕跡不同於拉坯成型留下的是同心圓的濕泥旋紋;利坯成型留下的是利刀破鋒造成的同心圓旋紋(所謂的「機器紋」)
元青花梅瓶瓷片底座
2.器內、外壁可見(或可摸)節痕。器壁近接頭處加厚,使接頭上下的接觸面寬。接頭泥塗在下節的接頭上,上節接上後,接頭泥會向兩邊炸出,器外壁炸出的接頭泥摸平,器內壁則將炸出的接頭泥就地輕輕地摸平,則產生一圈不夠規則的、凸出的、顏色不同胎體色的保護層,叫「護接頭泥」(見右圖)。這都是為了使器物燒成時不致脫落的加固措施。
元青花玉壺春瓶瓷片底座
燒造工藝不同
真:柴窯燒造,要經過18-23小時。
贗:多為煤汽或電爐燒造,一般燒8小時左右。
胎不同
真:一般胎較干,少量油潤,燒成後有氣孔或縫隙。
贗:一般胎體多緻密。
釉不同
真:釉溫潤如玉,肥如堆脂,光澤度、透明度好,有桔皮紋。
贗:因用煤汽或電燒僅用8小時左右,加之釉中含鈣、鉀、鈉少,故燒成後釉較「糙」,不光潤。
元青花人物故事紋玉壺春瓶
造型不同
真:講究線條美,尤其是琢器以外弧線為主,結合內弧線,雖然胎體厚重,但不顯笨,尤其是玉壺春瓶、梅瓶更顯清雄秀美。
贗:往往線條生硬,加之拉坯技術不夠熟練,器型的比例常失調。
元青花人物故事紋玉壺春瓶
紋飾不同
真:紋飾分精意、率意、隨意三種,均技法嫻熟,線條流暢,銷往中東地區的大件琢器,大盤多數紋飾精意,有的刻、印、繪三種技法在同一件器物上體現。銷往東南亞地區的多數小件物,紋飾率意或隨意,但不失神韻贗:紋飾缺乏神韻,因為紋飾翻版,沒有速度感,紋樣呆板,加之現在工匠、畫師藝術修養不夠,對原有素材沒有更好的理解,僅是刻意追仿,而未神領意會。
元青花人物故事紋玉壺春瓶
此外例舉一二
玉壺春、梅瓶、大罐,現在贗品往往造型不夠准確,沒有掌握內外弧線柔美。最為直觀的是梅瓶、大罐底常常人為點些釉,而不是施釉垂流底部自然刮後留下釉斑贗品。玉壺春瓶的外底常見刷釉痕,不如沾釉、盪釉那麼平整、光潔。
總之,元青花由於歷史的痕跡,給我們留下了明顯的工藝痕跡;同時元青花在中國陶瓷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並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③ 鑒定元青花的幾個標準是什麼
鑒定元青花需要最基本的標准有七點:
看器形
對瓶、罐之類的器形要細看它的口沿、頸、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徵,同時也要鑒別器形的胎體重量,對器形全面進行分析。元代瓶、罐之類的器形一般胎體較厚重、胎質堅硬。
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閃青,瑩潤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類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撫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時釉色顯出啞光木納色,近看含青顯淡藍灰色,遠看顯黃褐色,細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點,少數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細密的皮殼層,斜光透看胎釉略顯出無規則狀的釉絲線條紋。
看青花
元青花瓷發色不穩定,青花色澤暈散,青花料分為兩種:一種發色濃重鮮麗呈青翠濃艷,濃厚處有黑色銹斑,俗稱「黑疵」,濃處用手撫摸時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另一種為國產料,國產料青花發色呈藍中泛灰,有的色澤呈青藍偏灰或青花發色藍中閃灰。
看紋飾
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可分兩類。一類是以進口料繪畫紋飾,具有構圖滿密、層次豐富、繪畫工整的特點。如大盤紋樣多由三至五層滿密的圖案組成,瓶、罐的紋樣多由三至八層圖案紋飾組成,紋樣有主賓協調、繁而不亂的特點。另一類青花以國產料繪畫,其紋樣具有流暢奔放的特徵,紋樣構圖較簡單,繪畫較粗率,以各種花卉紋飾為多見。
看內壁
元青花瓷瓶、罐內壁多不施釉,內壁為砂胎,器身一般採用分段製作粘接而成,故器腹與器底往往留有明顯的胎接痕。梅瓶內與肩部連接處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內壁胎接痕多為凸起約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細大小不規則,手摸有圓潤細膩質感。瓶內壁砂胎略帶淡黃色,胎內壁砂眼及內壁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腹上部一般無修胎處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紋,瓶內壁稀朗砂眼明顯可見。強光斜看內壁稀朗砂眼內閃出星光點,發出亮光,也稱陰陽光點。
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類器的底部多呈內凹圈足狀,足底寬厚,少量足底呈外側斜削狀,挖足有淺有深,多為挖淺足。碗盤類器圈足則多呈外側斜削狀,但無論是琢器還是圓器,圈足均有較規則及不規則之感。
看顯色與氣泡
元青花的顯色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較厚顯出水綠色,也有顯出鴨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會顯出青白色、淺淡藍色,或偏黃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類顯色明顯,顯色是隨空氣中的干度、濕度、溫度、季節的變化來顯出釉面不同的顏色。元代中早期瓶、罐之類青花瓷釉面上有時會出現微弱冒汗現象。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會有氣泡,但是會有大小兩種氣泡,小氣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顯得干透呈瑩潤透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