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正確鑒定黃金
正確鑒定黃金的方法有看黃金的色澤、看黃金的密度、看黃金的折硬度、黃金的音韻彈性、用試金石和用酸點。
1、看色澤
根據黃金的不同光澤和顏色即可大體區分純金、K金、真金、假金。即金以赤黃色為佳,成色在95%以上;正黃色成色在80%左右;青黃色成色在70%左右;黃色略帶灰色成色在50%左右。
2、看密度
黃金的密度為19.32克/立方厘米,比同體積的銀、鉛、錫重一倍左右。可用公式:一定黃金首飾的質量(克)比上一定黃金首飾的體積(立方厘米)等於密度。求出所測黃金首飾的密度,密度為19.32克/立方厘米左右則為純金或較純金,否則即為非純金或成色差的黃金(此法對首飾無任何破壞性)。
3、折硬度
黃金具有延展性和硬度小的特點,能壓成厚度12.7微米的薄片。成色高時,用大頭針或指甲刻劃均可留下痕跡。97%以上成色的黃金首飾,彎折兩三次後,彎折處出現皺紋,也叫魚鱗紋;95%左右成色的黃金首飾,彎折時感覺硬,魚鱗紋不明顯。
90%左右成色的黃金首飾,彎折時很硬,沒有魚鱗紋;含雜質較多的黃金首飾,彎折兩三次即斷;如為生金製作,彎即斷,斷面有明顯的砂粒狀。用此法時應考慮到首飾的寬窄與薄厚,厚的、寬的就硬些,薄的、窄的就軟些。
4、音韻彈性
成色高的黃金首飾受敲擊或往硬地拋擲時,發出「噗嗒、噗嗒」的沉悶低聲,且無音韻、無彈力,K金有音韻、有聲、有彈力,彈力越大、音韻越尖越長者,成色越差。
5、試金石
利用金對牌(已確定成色的金牌)和被試首飾在試金石上磨道,通過對比顏色,確定黃金首飾成色。此法應在自然光和日光燈下進行,不能在直射的太陽光線和白熾燈下進行。
6、用酸點
在試金石上分別磨出被鑒定首飾和對牌的金道,用玻璃棒點試硝酸在金道上,因金元素化學性質穩定,不與酸反應,故顏色不變。若非金或非純金,金道則消失或起變化。
變化規律為「三快、三慢」,即成色低的消失快,成色高的消失慢;混金消失快,清金消失慢;大混金消失快,小混金消失慢。視其金道消失情況,比較對牌就可確定黃金首飾成色。
(1)正確的鑒別方法和意義擴展閱讀
辨別摻假
1、黃金是否有白色亮點
用料剪將金條或金首飾剪斷,用放大鏡觀察其切面,如果看到有白色亮點,由於黃金和銥無法融合在一起,則表示該黃金中摻有銥。
2、測比重。
先用天平測量一塊純金條的重量,接著把金條放入量杯,倒水淹沒金條。再把被檢測的金條放入量杯,觀察水的刻度是上升還是下降,只要發生變化,即說明該金條不是純金。但如果是金首飾,此法就不適用,因為金飾品裡面有空氣。
3、真金不怕火煉。
把金條或金首飾放在火上燒一會,觀察其變化。由於銥會與空氣中的氧氣結合發生氧化反應,故純度不夠的金條會變灰;而純金經過火烤後顏色會紅得發亮。不過,此法對首飾可能有一定破壞。
2. 玉鐲怎麼識別好壞
玉鐲可以通過聽、看、量、查的方式來識別玉鐲的好壞。
1、 聽:
把玉鐲用線圈起後懸掛起來,然後用筷子或金屬棒輕輕敲擊,品質好的玉鐲發出的聲音非常清脆、悅耳的,反之如果聲音略顯沉悶、暗啞,則說明裡頭雜質多,品質差。
錯誤的鑒別方法:
1、 用火燒。
有的人提出一種翡翠玉鐲的鑒別方法,說的是使用打火機火燒翡翠,如果在火燒過之後一般是冷的,就說明翡翠是真的,如果火燒之後翡翠發燙則說明翡翠是假的。這樣的翡翠鑒別方法不僅是非常錯誤的,而且這樣的翡翠鑒別方法是對真翡翠的一種極大傷害。火燒翡翠無論真假都會發燙,而且翡翠還會因為火燒的緣故受到破壞,所以這樣的翡翠鑒別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
2、 纏繞頭發用火燒。
有一個翡翠玉鐲鑒別方法是說,用頭發緊緊纏繞翡翠一周之後,用打火機烤頭發,如果頭發烤不斷則說明翡翠是真的,如果被烤斷了說明翡翠是假的。這樣的方法也是一個假方法。據說有人為此做過一個實驗,把頭發緊緊纏繞塑料圓珠筆一圈,用打火機烤的話在短時間內也是烤不斷的。
3、 滴水法。
有人說用一滴水滴在翡翠上面如果水滴不散開而是凝聚一起,說明此件翡翠是真的。因為滴水到翡翠上面水滴是否會散開,這和水滴下落過程中的重力加速度有關,也和翡翠表面的光潔程度等等因素有關,唯獨和翡翠的真假無關。
4、 用刀刻。
翡翠是硬玉,它的硬度很高,一般的小刀是無法刻劃翡翠的,無法在翡翠表面留下劃痕,這種方法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同樣是不可取的。首先,這種方法是一種破壞性的試驗方法,如果你手上拿的是一塊其他玉石,用刀劃可能會留下劃痕,造成破壞;其次,硬度比小刀高的石頭很多,隨便在河邊撿一塊石頭,小刀也劃不動。因此這種方法也是不能用來鑒別玉鐲的真假。
3. 老珠子的鑒別方法與品類介紹
對於傳世的珠子而言,珠體上以及孔道中都會有豐厚的包漿,這一點是任何經過細膩拋光工序或者人為刻意模仿都無法“媲美”的。那麼對於老珠子你知道要怎麼去鑒別才好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老珠子的鑒別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看顏色:把玩時間越長,顏色越深
一些材質的珠子會隨著人們的佩戴、把玩甚至僅需擱置一段時間就會轉色,例如菩提籽、松石、蜜蠟等。對於這一類珠子來說,顏色也是分辨它們新老年份以及質地優劣的一個重要標尺。對於這些能夠轉色的珠子而言,通常是質地越密實,最終出現的顏色就越鮮艷。顏色的挑選不單可以辨別新舊,還可以區分優劣,因此,尤為重要。
把玩時間越長,珠子的顏色會越來越深,質感會越來越潤澤,並且,對於菩提籽、松石一類的珠子,這種變化是非常快的。一開始顏色會隨著佩戴越來越深,菩提籽會變得紅潤、松石變成深綠色、蜜蠟變成棗紅色。隨著顏色的變化,珠體本身也會產生變化。珠體表面由於長年的佩戴,會產生豐富的包漿。孔道和珠子表面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磨損。這兩方面的變化是與顏色的轉變成正比的,顏色越深,磨損就越厲害,包漿也越豐厚。但是人為做色的珠子就不會產生相應磨損。
顏色是視覺上的第一感受,也最容易受到蒙蔽3單純的從顏色上來說,是無法區分珠子的新老的,一定要與其他因素結合起來,綜合理性地做出判斷。就個人的經驗來講,筆者在挑選傳世的老珠子時,首先會觀察它們的磨損情況以及佩戴痕跡,其次是外形,再次是顏色。筆者認為,顏色是錦上添花的東西,同樣是老珠子,那麼顏色好的一定比普通的更有收藏價值,但是從判斷新老的角度來說,它不應該排在第一位。
看孔道:各地磨損程度應統一,孔口需潤滑
辨別珠子的新老,孔道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可以從珠子孔道中判斷打孔的大致年代以及所使用的工具。大部分消費者都知道以孔道辨別珠子的新老,但是基本上還停留在以大小辨別新老的層次上,這就給造假者提供了鑽空子的機會。
眾所周知,珠子經年累月使用後會產生嚴重的磨損,孔道會越變越大。這種磨損在造成孔道變大的同時,也會給珠體其他地方帶來磨損。市面上有一些造假的珠子,僅僅將孔道擴大,然後粗略地做出一些磨損,從珠子整體來看,各個地方磨損程度均不統一,顯然就是做出來的。
用老蜜蠟來舉一個例子:我們最常見到的老蜜蠟多數來源於西亞地區,在當地作為首飾使用,通常不用於把玩,所以這種蜜蠟磨損出現得很慢。此類蜜蠟佩戴時最初期的磨損應該來自珠子與珠子之間的摩擦,所以,珠體孔口兩側的磨損應該最先出現。由此便可推斷出,兩端磨損痕跡幾乎沒有的老蜜蠟,無論其孔道有多大,多數情況下是做舊的假貨。
緊接著出現磨損的地方,應該來自繩子與孔道內壁之間。孔道的第一個變化是變光滑,而且是非常非常的光滑,用一個詞語形容的話,筆者先想到的是光潔如鏡。第二個變化才是變大,如果是飾物中使用的老蜜蠟,由於佩戴時受力均勻,所以孔道圓且大。如果是長年使用或者把玩的老蜜蠟,則會出現橢圓或者鑰匙孔形狀的孔道。第三個變化非常的細微,也很關鍵,它表現在孔口:老蜜蠟的孔口通常會有微微的弧度,孔口邊緣的觸感一定是潤滑的,磨損程度越大的珠子,孔口越潤滑。如果孔口兩側已經被磨損成為明顯的斜面,但孔口還有些劃手,那麼必是做舊無疑。
有些情況下,小孔道的珠子也並非是新珠子。我們在前面說起過一些西亞、印度等地出產的珠子,它們不是以傳世的形式存在的,大多數來源於遺跡或者墓葬之中。也就是說,它們被佩戴使用的年頭很短暫,但其歷史時間很久遠。這類珠子大多數是小孔,但由於當時的鑽孔技術原理是依靠鑽具藉助石英砂一類的研磨介質進行鑽孔的,所以內壁十分的光潔,可以說有一些珠子在被製作出來的時候,就已經是“老孔道”了,孔道中就已經有包漿了。因此,僅僅依靠孔道的大戲哦啊來區別珠子的新老是很不科學的,我們看的是磨損而不是尺寸,這點大家一定要注意。
珠體外形:珠體磨損自然流暢
珠子的外形也是判斷其新老的一個重要因素。首先珠體的外形代表了一個時間段內人們的偏好,也代表了製作珠子的工藝水準。其次,珠體隨著長時間的使用而受到磨損,在形狀上有所改變,這種變化很難效仿。因此,外形也是判斷新舊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製作工藝角度來看,最先出現的珠子應是類似於扁片形狀的,這是在石器時代就有的,屬於原始形狀,然後是算盤珠形,再次是管珠、桶珠一類,最後是圓形。這與製作難易程度有關,倒角切圓的技術最難,因此,以這種工藝製作的圓珠在清中期時才出現。但是,圓珠絕對不是那個時候才有的,古代勞動人民利用聰明才智,可以用搖制研磨的形式來製作類圓形的珠子。這兩種圓形珠子,在外形上僅有微小的區別,但年份相差甚遠。
此外,這種磨損是人為效仿不出來的。珠體上面磨損的弧度是非常自然流暢的,不像人為製作的那麼死板。總體來說,老珠子珠體的外形要看之流暢,撫之潤澤才對。
磨損痕跡還可以藉助放大鏡來進行分辨,真正的磨損是在佩戴過程中產生的,是珠子與珠子之間相互擠壓摩擦形成的,因此這樣的磨損是非常光潔的,通常不會有任何劃痕。而人為製作的磨損,是靠研磨工具打磨而成的,即使經過了細膩的拋光,也會有當時打磨的痕跡,在放大鏡下尤為明顯,消費者可以此分辨。
一:紅、黑瑪瑙塗上可形成白色線條塗料加熱。
二:未處理天然瑪瑙塗上鹼性化合物;加熱使之「白化」,塗上加熱後可形成黑色線條紋的硝酸銅,加熱製成。
三:天然瑪瑙塗上塗上加熱後可形成黑色條紋的塗料,加熱製成。
四:天然瑪瑙塗上鹼性化合物,兩端不塗塗料,加熱形成中段的完全白化。二次在中段塗上硝酸銅,加熱製成。
五:未處理瑪瑙塗上鹼性化合物、硝酸銅,兩端不塗塗料,加熱1次製成。
一、埃及地區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范圍內起源最早的文明之一,古埃及也是最早製作玻璃珠子的地方,我們熟知的費昂斯珠便是埃及地區製作的。
費昂斯項鏈
埃及地區製作的珠子豐富多樣,使用的材質也非常繁多,但最出名的莫過於費昂斯珠。費昂斯珠是由埃及地區發明的一種原始的琉璃珠,它對世界范圍內玻璃珠的製作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後文中,我們將介紹印度河谷地區的老珠子,在這個地區也發現了曾製作過費昂斯珠,只不過比起埃及地區晚了一些。甚至,在西周時期,中國的甘肅、陝西等地也出現了製作費昂斯珠的工坊遺址。這很有可能是一種技術的傳播,隨著貿易渠道的打通,這種製作珠子的工藝技術也傳播到了其他地域。
費昂斯項鏈
在古代埃及,費昂斯珠的造型各式各樣,題材十分豐富。埃及人尤其喜愛製作墜飾,最著名的有象徵水生的聖甲蟲印章和代表光明的何露斯的眼睛。製作這些墜飾所使用的材質除了費昂斯以外,還有青金石、瑪瑙、松石以及黃金等。
聖甲蟲最初的含義是象徵著再生,因此多用於隨葬物品之中,但隨著貿易、戰爭,聖甲蟲遍及整個歐洲時,它的象徵意義也是有所變化。它很快發展成為官印以及後來純粹的裝飾用品。因此,聖甲蟲珠飾根據出現的年代不同,被賦予了這樣幾種不同的意義:其一是護身符作用。古代埃及人認為佩戴聖甲蟲護身符可以得到神明的庇護,能夠得到好運、健康。因此,古代埃及人製作了不計其數的聖甲蟲護身符。其二是貿易作用,聖甲蟲的這個作用並不是由埃及人發明的,二是腓尼基人。這個民族生活在今天的黎巴嫩地區,與古代埃及人有著商業往來。他們將聖甲蟲引入到自己文化當中,並且開始自己製作聖甲蟲珠子。這時的聖甲蟲被腓尼基人帶到了沿途貿易渠道上的重要港口,隨之進入了歐洲大陸中。其三是單純的裝飾作用,聖甲蟲作為裝飾物被做成項鏈、手鏈、戒指之類的首飾。同時,它還被寄予了諸多的美好祝願,也是當時最為盛行的裝飾物品。
二、印度河谷地區
蝕花紅瑪瑙眼珠
印度河谷地區礦產豐富,居住在這個地區的人們很早便將這些礦產製作成了珠子。根據出土記載,在這一地區曾經出土過黃金、白銀、青銅合金、青金石、紅瑪瑙、石頭、陶制、貝類、骨角以及費昂斯珠等材質的珠子。從製作的工藝及精細程度來講,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在珠飾製造方面,印度河谷地區給周圍區域帶來了強大的甚至持續了上千年的影響力。
鑲蝕紅瑪瑙珠
我們常見的老珠子中,產於印度河谷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鑲蝕紅瑪瑙了。這類珠子的製作工藝非常古老,紋飾十分獨特,在哈拉帕遺跡中曾有大量的出土,在我國市場上也經常見得到。這種在紅瑪瑙上進行鑲蝕的工藝,應為印度河谷地區首創,其工藝與我們見到的天珠十分相近,因此也有很多學者推測,天珠的製作工藝應起源於這種紅瑪瑙鑲蝕工藝。鑲蝕紅瑪瑙的紋飾有可能與這個地區當時的宗教相關,但具體的文字記載已經查閱不到,很難正確解讀其中的含義。
迄今為止這種珠子的製作在印度河谷地區還在延續。並且,在工藝手法甚至製作流程上,仍舊可以尋找到舊時的蹤影。這種工藝也以父子相傳的形式一直傳承下來,幾乎沒有改變過。這也為我們復原這種珠子的製作流程帶來了很大幫助。從目前的製作流程來看,基本上分成了三個步驟:先由工人將瑪瑙原始開采出來,然後販售給中間商,最後再賣給製作珠子的作坊進行製作。基本上保留了最原始的面貌,極少有革新的元素。
此類珠子,以紅瑪瑙為材質,多數表現為淺紅色,半透明。珠體上鑲蝕白色線紋,孔口通常較小。珠體磕碰及佩戴痕跡不明顯,通常沒有明顯的“C”形紋理。包漿不如藏傳珠子明顯,有的甚至看不出包漿,這是因為這類珠子基本上不以傳世的形式流傳下來,大多數來源於遺跡的發掘之中,與藏傳珠子代代相傳的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其包漿及佩戴痕跡都不如藏傳珠子那麼明顯。
另一類我們經常能夠見到的,產於印度河谷地區的珠飾是以印章的形式存在的,稱為印珠。所謂印珠是指在珠體一側的平面上刻繪紋飾,與我國所用的印章十分相似,印珠只是我們通俗的叫法。印珠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時期,一直延綿到薩珊王朝時期,其歷史背景可見一斑。在此只言片語難以表述清楚,只做大致介紹。印珠在很多地區都出現過,而印度河谷地區的印珠與西亞地區的並不相同,它上面的紋飾多未牛的形象以及一些古老的文字,極少有以記事,祭祀為主要故事內容的紋飾。這些印珠體積很小,通常呈現出圓形或方形的扁片,基本上都有孔,當時應為配在身邊的個人飾物。這種印章上面的文字非常局限,迄今為止,人們仍舊不能解讀其中的內容。由於印珠的外形還不是很多。我國傳統的珠子有很大的差別,目前來看,印珠愛好者還不是很多。我國的收藏者對著印珠的產地及工藝也不是很了解,通常也不進行細致的區分。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場上大量充斥著用老珠子為材質,後進行雕刻的印珠,不了解印珠的朋友很難區分其新老,因為這些新珠子無論從珠體的磨損、包漿還是孔道,都明顯帶有老珠子的特徵,僅僅印面試新刻的。基於這種現象,我們在看印珠時,尤其要對印面上的紋飾進行觀察:第一要看所刻紋飾具不具備當時的特徵;第二要看雕刻痕跡是不是新的,如果是新雕的印面,印文凹陷處沒有氧化過的痕跡,那麼較比印珠的其他位置要顯得新很多。另外,藉助放大鏡觀察,雕刻出往往會出現如同新瑪瑙斷裂處一般的玻璃光澤,與老雕截然不同,購買者需多加區分。
與此類印珠材質相似的還有一種紅瑪瑙珠子,也是產自印度河谷地區。此類珠子外形非常豐富,有圓形或方形的扁片形珠,也有圓形珠等。另外,此類珠子的歷史也即為悠久,甚至可以上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通常這類珠子的做工在當時是極為精細的。但由於歷史久遠,珠體多有磕碰,形制各異,包漿不如傳世珠子那麼油潤。
三、西亞地區
我們所說的西亞地區,包括了現今的伊朗高原、伊拉克、敘利亞以及地中海東岸地區。這里堪稱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是最早建立城市的地方,同時也是最早發明文字、青銅合金的地方。公元前2600年,大英博物館藏,漂亮的天然瑪瑙眼珠,其他三顆是青金石珠子。
西亞地區有著悠久的製作珠飾的歷史。20世紀20年代,英國和美國聯合發掘的烏爾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珠飾,它們材質、形狀、顏色各異,但都代表了兩河流域文明中製作珠飾的高超工藝水平。但是,在發現這些珠子之前,我們十分懷疑兩河流域是否有製作珠飾的傳統,因為兩河文明建立在沖積平原之上,這里土地肥沃,幾乎不出產任何可以製作珠子的原材料。他們使用的所有材料應該是依靠進口,經過漫長的跋涉,在當地再被加工成精美的珠飾。西亞地區珠子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西亞系的珠子,除去黃金材質外幾乎都是青金石、瑪瑙等半寶石材質製作而成,珠子形態各異,有圓珠,算盤形扁圓珠、管珠等等。珠子通常有磨損痕跡,但並不明顯。這是由於很大一部分西亞系珠子並不是傳世佩戴的,而是後來墓葬中出土或者是遺跡中發掘出來的,相對而言佩戴的時間較短。另外,珠子孔道較細,有別於藏傳老珠子。
這一條項鏈是在烏爾古城皇族的一小孩墓里出土, 公元前約2500年, 也是蘇美爾文明,烏爾王朝時期,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圓圈由四個黃金環各鑲瑪瑙和青金石,中間有一黃金圓心,難道這是辟邪“眼珠”由來保護小孩的靈體。
第二,西亞系老珠子包漿並不明顯,有的甚至毫無包漿可言。但是這只能證明佩戴的時間較短,並不能說明其製作的年代近。由於佩戴方式不同,傳世形式也不同,西亞珠子多少為遺跡中發掘出來,而且各地區審美也很不一樣,我國西藏珠子顏色比較豐富,而西亞色澤略顯灰暗,所以西亞系大部分老珠子都不像我國西藏地區、中原地區的珠子那樣光彩熠熠,但另有一番風味。
第三,西亞系老珠子從色彩上來講不如中國古代珠子那樣豐富艷麗,除去紅玉髓材質的珠子以外,幾乎其他顏色均偏暗淡,常見有褐色、灰白色調的珠子。由於地域文化差異及消費者審美偏好不同,早期西亞珠子在中國市場中並不太受認可。但近年來隨著老珠子市場的火熱,西亞珠逐漸被玩家接受,價格也與日俱增。
纏絲瑪瑙管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所謂的西藏地區老珠子,很大一部分實際上來源於西亞地區和印度地區,只不過由於貿易到西藏地區的年代很早,展現出來的就是經過藏區人們經年累月佩戴之後的效果。因此,在視覺上西藏地區老珠子與西亞系的老珠子很不一樣。另一方面,筆者認為,在當時的貿易過程中,西藏地區的人們依據自身審美偏好對貿易品進行了篩選,因此進入到了西藏等地區的珠子,本身就是有一定特點的,比如形狀上偏圓、顏色上偏紅、尺寸上偏大等等。所以,更加突出了現金視覺上的區別,甚至在目前市場上人們將同一品種的老珠子也進行了地域區分,比如;藏區纏絲瑪瑙與西亞纏絲瑪瑙。其實,從研析的角度來講,這種區分並不是很有必要,但就其市場價格來看,早年間流入藏區的珠子要比純粹的西亞系老珠子價格高。
纏絲瑪瑙手釧
此類老纏絲瑪瑙多見於游牧民族配飾之中,與文中所提及大理國時期雲南三塔寺中出土的纏絲瑪瑙管珠類似。此類纏絲瑪瑙並非我國本土製作,是與西亞,中東等地區貿易或是與佛教傳入等原因相關。在藏區等地,舊時也多有使用。
纏絲瑪瑙
還有一點,我們在介紹一些瑪瑙材質的老珠子時,總會提到風化,珠子表面會呈現出“C”形紋理,但其實這種鑒別方法僅僅適用於傳世形式的或者被常年佩戴使用的瑪瑙珠子,並不適用於遺跡中發掘和墓葬中出土的瑪瑙珠子。因為,後兩種情況中的老珠子幾乎沒使用過,也就不可能出現長時間收到磕碰撞擊的情況,表面自然也就不會形成“C”形紋理。這說明,我們所了解的知識,要對應相應的歷史背景來使用,一味地生搬硬套,只會貽笑大方。
西班牙伊比沙島(Ibiza)出土的腓尼基月亮女神(Tanit,塔尼特)和蜻蜓眼珠,年代: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現藏於西班牙巴塞隆納考古博物館。
四、希臘地區
希臘位於地中海的北岸,與埃及呈相望之勢。古希臘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埃及文明以及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這在古希臘珠飾上面體現得尤為明顯。
黃金飾品製作工藝一直是古希臘最為出色的工藝,但這種工藝早在古希臘建立之前就已在兩河流域文明中盛行,對希臘乃 至後來的羅馬帝國的珠飾風格都產生了影響。這點,我們從後來羅馬帝國的珠飾中就能看出。在羅馬帝國珠飾中,印珠以及一種小型滾印是當時最具特點的珠飾,其風格以及製作方式與兩河流域中出現的印珠幾乎如出一轍,只是雕刻方式以及內容上有了很大變化。
羅馬帝國時期的印珠,形狀上為半圓形或者作為鑲嵌使用的片狀,多數以瑪瑙材質製作而成,通常表面有一定的磨損痕跡,孔道一般較大。雕刻內容多為動物、人物、人物部分還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或象徵意義。這一時期的印珠雕刻工藝較為精湛,打磨精細,表層富含包漿。腓尼基早期的蜻蜓眼,出現了“四眼”及“多眼”蜻蜓眼。
另外一種常見的老珠子為玻璃材質,這種老珠子受惠於地中海沿岸的傳統工藝。地中海沿岸一直就是玻璃製品的主要產地,從公元前14世紀的邁錫尼人到後來的腓尼基人,再到羅馬帝國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一直以來都以製作玻璃珠為傳統工藝。擅長經商的腓尼基人將玻璃珠以及各種玻璃器皿販售到東方,古羅馬人也將這些器物散步到歐洲各地。現由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年代:公元前約700-前500年,出土於古埃及 malqata 皇宮遺址。
4. 如何辨別中葯材的真假、質量的好壞
中葯材的鑒別方法有很多,通常可分為對植物自然形態的鑒別,對炮製葯材外表性狀的鑒別,用顯微鏡觀察微觀結構的鑒別,以及化學分析、生物測定等鑒別方法。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還是中葯材的經驗鑒別法,也就是對葯材的外觀性狀的鑒別。
以下為您介紹幾種簡單的經驗鑒別方法:
一、看外觀,注意觀察葯材的外表特徵,如表皮、顏色、形狀、粗細、斷面等等。
1、看葯材的表面。不同種類的葯材由於用葯部位的不同,其外形特徵會有所差異。如根類葯材多為圓柱形或紡錘形,而根莖類葯材都有較多的莖痕,皮類葯材則多為捲筒狀,等等。另外,一些葯材有著它們自己特定的表面特徵,或光華、或粗糙、或長有鱗葉、皮孔、茸毛和突起等。比如海馬的外形就被總結成為「馬頭蛇尾瓦楞身」,羚羊角長有「通天眼」,防風長有「蚯蚓頭」等。這些特徵都是鑒別道地葯材真偽優劣的重要依據。
2、看顏色。葯材顏色的不同或變化,不僅與它的品種和本身的質量有關,不適當的加工和儲藏方法也會直接影響葯材的色澤,因此顏色是鑒別葯材的重要因素。我們可以通過對葯材外表顏色的觀察,分辨出葯材的品種、產地和質量的好壞。比如,黃連色要黃,丹參色要紅,玄參色偏黑等。
3、看斷面。無論植物也好,動物也好,都是由一層層的組織器官構造而成的,當葯材被切開,這一層層的構造就會清晰地展現出來,就像古樹的年輪一樣。很多葯材的斷面都具有明顯的特徵,而這些特徵就是葯材內部構造的直接體現。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各種分層、紋路和不同形狀的小點。比如在防己斷面上能看見明顯的車輪紋理,而黃芪的折斷面紋理呈「菊花心」樣,杜仲在折斷時更有膠狀的細絲相連,等等。這些獨有的斷面特徵是鑒別葯材的重要依據。
二、手摸。用手感受葯材的軟硬、輕重,疏鬆還是緻密,光滑還是粘膩,細致還是粗糙,以此鑒別葯材的好壞。不同葯材的質感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種葯材,由於加工炮製的方法不同,也會有較大的差異。如荊三棱堅實體重,而泡三棱則體輕;鹽附子質軟,而黑附子則質地堅硬。
三、口嘗和鼻聞。葯材的氣味與其所含的成分有關,鼻聞是比較重要的鑒別方法,尤其對於鑒別一些有濃郁氣味的葯材是很有效的,如薄荷的香、魚腥草的腥、阿魏的臭等等。口嘗法鑒別葯材的意義不僅在於味道還包括「味感」,味分為辛、甘、酸、苦、咸五味,如山楂的酸、黃連的苦、甘草的甜等。味感則分為麻、澀、淡、滑、涼、膩等。葯材的味感和所含的化學物質也有密切關系,在中葯材口嘗鑒別的實踐中,可按葯材的品種和質量分類進行判斷。
四、水試和火試。有些葯材放在水中,或用火燒灼一下會產生特殊的現象。如熊膽的粉末放在水中,會先在水面上旋轉,然後成黃線下沉而不會擴散。麝香被燒灼時,會產生濃郁的香氣,燃盡後留下白色的灰末。這些特殊的現象都與葯材內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密切的關系,是常用的鑒別方法。
中葯材的經驗鑒別是非常實用的好方法,但要能正確的鑒別葯材的真偽優劣,還需要多年經驗的不斷積累,需要對中葯知識的不斷充實,才能認葯准確。
5. 晶體結構鑒定手段或方法,及各種方法的作用
X射線衍射分析、紅外光譜分析X-射線粉末衍射法是利用單色X-射線照射到粉末晶體或多晶樣品上,所得的衍射圖稱為粉末圖。用粉末圖譜解決有關晶體結構等問題的方法稱為X-射線粉末衍射法;通常用Debye-Scherrer照相法。其優點是所需樣品少,甚至0.1mg也可以測定,收集的衍生數據完全,儀器設備和試驗操作簡單。另外多晶體X-射線衍射儀是記錄多晶衍射的衍射線的衍射角和衍射強度數據的儀器設備。用衍射儀法測定衍射數據時,正確操作很重要。制樣時需注意粉末粒度(約數微米),研磨過篩時特別要注意樣品是否有變化。衍射儀法准確度較高,分辨能力強,操作方便快速,可以測定某一個或幾個衍射的強度。每一種晶體的粉末衍射圖譜,幾乎同人的指紋一樣,是特異的,它的衍射線的分布位置和強度有著特殊性的規律,因而成為物象鑒別的基礎。它在物相鑒別、同質異形體,多晶體的定量與定性方面都起著決定性作用。在定量分析中要求光源強與穩定,可提高光源分析的靈敏度。提高光源強度關鍵在於提高管流或單位面積的有效激發頻率;因此出現了陽極旋轉和細聚焦式X-光管。在實際工作中多用封閉式X-光管。關於光源的穩定主要是用持續管壓、管流的波動在0.1%以下,一般在0.05%。有的儀器可達到0.01%~0.02%所得的衍射強度需要用統計學處理。X-射線衍射法只能是指結晶態分子的指紋,而對無定型非晶態分子尚難以分析測定。在X-射線晶體學中,現在通用的布拉格公式為:2d hkl sinθ hkl =λ,式中hkl為衍射指標 物質的分子在紅外線的照射下,吸收與其分子振動、轉動頻率一致的紅外光,利用物質對紅外光區電磁輻射的選擇吸收,對晶體的組成或結構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以與標準的紅外光譜比較,然後得出相應的結構信息
6. 藏品鑒定的要求和方法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所以也流傳下來很多有價值的文化古物,很多比較珍貴又及其稀少的文物都是保存在各大博物館中的。由於這些古文物的價值是不可估計的,所以很多人也會造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贗品,很多贗品甚至一些專家都辨不出。我們在電視中以及周圍,可能都聽說過有贗品的情況。所以對於贗品的鑒定,我國還是比較重視的。並且,還專門設立了一個鑒定文化古物的節目。其實對於這些文化古物的鑒定,有一個專姿州業術語,即藏品鑒定。今天,小編就帶小夥伴們了解一些關於藏品鑒定的知識。
藏品鑒定
鑒定自古代就有,而現代我們因有了更先進的儀器,讓鑒定完成的更好。藏品鑒定,現在一般是以純銅的鑒別方法為主,並輔以現代的科學技術,對博物館中所珍藏的物品進行識別和辨別真偽,並能夠探究出藏品的文化內涵。鑒定它屬於哪個歷史以及它的價值,並對它分等級。藏品鑒定其實是一項及其細致的研究工作,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並且它不僅僅是鑒別真偽,還要對藏品的整個背景文化進行研究和記錄,所以對藏品鑒定師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
藏品鑒定要求
1.不能根據自己的主觀想法,對藏品下結論,我們要根據歷史和科學,對藏品的真偽以及文化背景,對它做出完全正確的鑒別,並予以它符合歷史的名字。
2.在鑒定完成後,要對藏品的年代、生產地、生產者、來源以及開始經過,能夠明確。如果是自然標本,也要鑒定出它是來自哪裡,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生存的。
3.鑒定藏品,不僅僅是能夠辨別它的真偽。還能夠鑒定出它是屬於哪個朝代,並且又歷經多少個朝代,在它所存在的時代有著什麼樣級別的影響,並且是出自哪位名師之手,並對它進行分級。
藏品鑒定的方法
1.分類。每個博物館都是比較大的,那麼它的藏品肯定是非常多的,並且種類不一,真偽都有。那麼鑒定時,可以根據不同朝代物品的特點來進行分類,或者按照它們的製作方法進行分類。再找出分為一類的藏脊冊鋒品之間的異同點。
2.比較。還可以將剛出土不能辨別的古文物,和已經鑒定出確切的年代、產地、作者、製作方法、外形特徵藏品進行比較,來看出藏品和標准文物的相同點和不通電,鑒別其真偽以及歷史背景。
3.辨識。每一個藏品鑒定師有生之年中所鑒別的文物都是不一樣的,並且他們的鑒別經驗都是不同的。所以,在不能鑒別一個藏品時,那麼鑒定師之間可以互相研討交流,那麼總會越來越接近事實真相。
藏品鑒別的歷史
中國的文物鑒定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文物的辨偽和考證工櫻晌作就已具雛形。《韓非子·說林下》和《國語·魯語下》等古籍中,都有文物辨偽和考證的有關文字記載。秦時已開始對古銅器上的紋飾進行鑒別和解釋。《呂氏春秋》中的《慎勢》、《先識》、《色威》等文獻,都記有對銅器紋飾的考證。漢時已注重考證和研究古銅器上的銘文。司馬遷非常注意研究文物,在《史記·封禪書》中記下了考證銅器銘文的史實。宋時宮廷收藏文物十分豐富,設有專職官員保管文物,並對文物進行鑒定。呂大臨所撰《考古圖》著錄了當時宮廷和私人收藏的古代銅器和玉器324件,每器皆摹繪圖形、款識,記錄尺寸、容量和重量等,出土地和收藏處可考的也加以說明,這是中國最早而較有系統的古器物圖錄。
明時偽造文物大量出現,文物鑒定以辨偽為主。曹昭所撰《格古要論》,將文物分為古銅器、古畫、古墨跡、古碑法帖、古琴、古硯、珍奇、金鐵、古窯器、古漆器、錦綺、異木、異石等13門,對文物概況、作偽方法及真偽辨別,均加論述,是中國第一部全面的文物鑒定專著。高濂在《遵生八箋》中,還提出了銅器辨偽的兩條原則,即殘器修復不算偽品和真品的殘件拼成一個新物應屬偽品。清定時繼宋之後,再次興起考據之風。朝廷大力提倡文物鑒定,逐步發展成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梁詩正等所編的《西清古鑒》和《寧壽鑒古》,著錄了清宮所藏古代銅器1529件,彝器600件,鏡鑒101件。民國以後,文物鑒定在方法上較清代有所進步。1914年,北洋政府在清宮成立了古物陳列所,設立了藏品鑒定委員會,制定了《鑒定古物細則》。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並設立了「古物審查會」,負責鑒定藏品真偽,劃分藏品等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隨著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藏品鑒定製度日臻完善,水平日益提高。1985年,文化部設立了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負責制定博物館藏品的等級和標准。1986年,文化部又印發了《博物館藏品定級標准》。
藏品鑒別真的是一個難以進行的工作,我想大家也都知道,我們國家的藏品鑒定師也是極其少的。而也因為這個工作的難度,讓很多即使有興趣的年輕人也是退卻的。我希望,那些有興趣的人,能夠堅持他們所喜歡的,因為這個領域真的是需要他們。
以上就是有關藏品鑒定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土巴兔在線免費為大家提供「各家裝修報價、1-4家本地裝修公司、3套裝修設計方案」,還有裝修避坑攻略!點擊此鏈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_m_jiare&wb】,就能免費領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