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檢查EB病毒
在懷疑EB病毒感染以後,首先需要行EB病毒的抗體檢測,包括EB病毒衣殼抗原IgM抗體和早期抗原IgG抗體,這兩樣陽性提示EB病毒近期感染的標志。除了EB病毒抗體的檢測,還需要完善EB病毒DNA的檢測,了解血液中是否存在EB病毒的復制。
2. 懷疑自己感染EB病毒,怎麼檢測才能知道
EB病毒又稱為人類皰疹病毒,主要和鼻咽癌、淋巴瘤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有關系的。
EB病毒的檢查是可以通過抽血檢查EB病毒PCR檢測方式檢查出來,EB病毒非常高和臨床的鼻咽癌、淋巴瘤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有關。
3. eb病毒抗體檢測和eb病毒DNA定量分析是一個檢查嗎 如果不一樣,二者有何區別
EB病毒是鼻咽癌的罪魁禍首,其抗體有IgG,IgM,臨床用免疫酶染色法或免疫熒光技術檢出血清中EBvlgG抗體,可診斷為EBv近期感染。在鼻咽癌血清中可測出vca-lgG抗體達90%左右,病情好轉;抗體效價不降,因此對鼻咽癌診斷及預後判斷有價值。而EB病毒DNA是和人的DNA用相同作用,就是繁殖傳播,查出EB的DNA說明感染了EB病毒,且可能有活躍性。這是兩個檢查,但作用有相似也有不同。希望可以幫到你。
4. EB病毒怎麼查
通過抽血檢驗EB病毒一項來查。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稱人類皰疹病毒4型(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在性病臨床上是epstein和barr於1964年首次成功地將burkitt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通過體外懸浮培養而建株,並在建株細胞塗片中用電鏡觀察到皰疹病毒顆粒,故名。
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於1964年首次成功地將Burkitt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通過體外懸浮培養而建株,並在建株細胞塗片中用電鏡觀察到皰疹病毒顆粒,認為該病毒是多種惡性腫瘤(如鼻咽癌)的病因之一,它主要感染人類口咽部的上皮細胞和B淋巴細胞。在中國南方鼻咽癌患病人群中大多都檢測到有EB病毒基因組存在。本病分布廣泛,多呈散發性,亦可引起流行。病毒攜帶者和病人是本病的傳染源。經口密切接觸為主要傳播途徑,飛沫傳播雖有可能,但並不重要。發病以15~30歲的年齡組為多,6歲以下多呈不顯性感染。全年均有發病,似以晚秋初冬為多。一次得病後可獲較持久的免疫力。
EB病毒僅能在B淋巴細胞中增殖,可使其轉化,能長期傳代。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具有EBv的基因組,並可產生各種抗原,已確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殼抗原(vca),淋巴細胞識別膜抗原(lydma)。除lydma外,鼻咽癌患者EBna、ma、vca、ea均產生相應的lgG和lgA抗體,研究這些抗原及其抗體,對闡明EBv與鼻咽癌關系及早期診斷均有重要意義。
EB病毒長期潛伏在淋巴細胞內,以環狀DNA形式游離在胞漿中,並整合在染色體內。EB病毒在人群中廣泛感染,根據血清學調查,我國3~5歲兒童EB病毒vca-lgG抗體陽性率達90%以上,幼兒感染後多數無明顯症狀,或引起輕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年期發生原發感染,約有50%出現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主要通過唾液傳播,也可經輸血傳染。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細胞內增殖,然後感染B淋巴細胞,這些細胞大量進入血液循環而造成全身性感染。並可長期潛伏在人體淋巴組織中,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潛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復發感染。人體感染EBv後能誘生抗EBna抗體,抗ea抗體,抗vca抗體及抗ma抗體。已證明抗ma抗原的抗體能中和EBv。上述體液免疫系統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卻不能消滅病毒的潛伏感染。一般認為細胞免疫(如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反應)對病毒活化的"監視"和清除轉化的B淋細胞起關鍵作用。由EBv感染引起或與EBv感染有關疾病主要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非洲兒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
5. eb病毒抗體是什麼
正常人也可以陽性 EB病毒是1964年發現的一種新的人類病毒,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病原體。幼兒和青少年容易感染。 EB病毒(EBV)與鼻咽癌關系密切。鼻咽癌又是我國南方多發癌瘤之一。 EB病毒抗體(EBV-Ab)正常值: 嗜異性凝集試驗:〈1:7(或陰性)抗-EBV.IgG:陰性抗-EBV.IgM:陰性 EB病毒抗體(EBV-Ab)臨床意義: (1)增高:多見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抗-EBV。IgM呈現陽性反應,病人血中出現的嗜異情抗體3-4周達高峰,滴度超過1:224可以確診。 (2)抗-EBV.IgG陽性:考慮有過既往的感染歷史,但抗-EBV.IgM陽性可以證明近期感染。 (3)增高還多見於兒童的惡性淋巴瘤和一些鼻咽癌病人。 (4)血清病患者和某些正常人的血中可以含有少量的嗜異性抗體。
6. 腫瘤免疫的檢測
腫瘤的免疫學檢測的主要目的是對腫瘤進行免疫學診斷和評估宿 主的免疫功能狀態。 (一)檢測腫瘤抗原
這是目前最常用的腫瘤免疫學診斷法,如AFP的檢測對原發性肝細胞性肝癌有診斷價值,CFA的檢測有助於診斷直腸癌、胰腺癌等。但對於人類腫瘤特異性抗原的檢測進展不大。
(二)檢測腫瘤抗體
例如在黑色素瘤患者血清中可查到抗自身黑色素瘤抗體,在鼻咽癌和Burkitt淋巴瘤患者的血清中檢測出EB病毒的抗體,且抗體水平的變化與病情的發展和恢復有關。
(三)腫瘤的放射免疫顯像診斷
將放射性核素如131Ⅰ與抗腫瘤單抗結合後,從靜脈注入體內或腔內注射均可將放射性核素導向腫瘤的所在部位,用γ照相機可以顯示清晰的腫瘤影像,已用於臨床診斷,是一種有較好前景的腫瘤診斷新技術。 腫瘤的免疫治療是以激發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以達到控制和殺滅腫瘤細胞的目的。免疫療法只能清除少量的,播散的腫瘤細胞,對於晚期的實體腫瘤療效有限。故常將其作為一種輔助療法與手術、化療、放療等常規療法聯合應用。先用常規療法清掃大量的腫瘤細胞後,再用免疫療法清除殘存的腫瘤細胞,可提高腫瘤治療的效果。已經建立了多種免疫方法,並在動物實驗中取得了良好療效,但當臨床應用時受到的影響因素很多,其臨床治療的效果尚需進一步提高。
腫瘤免疫治療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腫瘤的主動免疫治療是指給機體輸入具有抗原性的瘤苗,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產生抗腫瘤免疫以治療腫瘤的方法。該法應用的前提是腫瘤抗原能刺激機體產生免疫反應。此種方法對地手術後清除微小的轉移瘤灶和隱匿瘤、預防腫瘤轉移和復發有較好的應用效果。
治療用瘤苗有以下幾類:
(一)活瘤苗
由自體或同種腫瘤細胞製成,使用時有一定的危險性,較少用。
(二)減毒或滅活的瘤苗
自體或同種腫瘤細胞經過射線照射,絲裂黴素C,高低溫等處理可消除其致瘤性,保留其免疫原性與佐劑合用,對腫瘤的治療有一定的療效。
(三)異構的瘤苗
自體或同種腫瘤細胞經過碘乙酸鹽,神經氨酸酶等修飾處理增強了其免疫原性,可作疫苗應用。
(四)基因修飾的瘤苗
將某些細胞因子的基因或MHCⅠ類抗原分子的基因,粘附分子如B7基因等轉移入腫瘤細胞後,可降低其致瘤性,增強其免疫原性,這種基因工程化的腫瘤苗在實驗動物研究中,取得了肯定的效果,人體應用的前景尚待評價。
(五)抗獨特型抗體
抗獨特型抗體是抗原的內影像,可以代替腫瘤抗原進行主動免疫。已用於治療B淋巴細胞瘤。 腫瘤的被動免疫治療是指給機體輸注外源的免疫效應物質,由這些外源性效應物質在機體內發揮治療腫瘤作用。主要有以下兩大類:
(一)抗腫瘤導向治療
利用高度特異性的單克隆抗體為載體,將細胞毒性的殺傷分子帶到腫瘤病灶處,可特異地殺傷腫瘤細胞。根據所用的殺傷分子的性質不同,腫瘤的導向治療可分為:①放射免疫治療(radioimmunotherapy),將高能放射性核素與單克隆抗體連接,可將放射性核素帶至瘤灶殺死腫瘤細胞;②抗體導向化學療法(antibody-mediated chemotherapy),抗腫瘤葯物與單抗通過化學交聯組成的史疫偶聯物,可以將葯物導向腫瘤部位,殺傷腫瘤細胞,常用的有氨甲蝶呤(MTX)、阿黴素等;③免疫毒素療法(immunotoxintherapy),將毒素與單克隆抗體相連,制備的免疫毒素對腫瘤細胞有特異性的強殺傷活性。常用的毒素有兩類:一類是植物毒素,包括篦麻籽毒素(RT)、相思子毒素(abrin)、苦瓜毒素(MD)等。另一類是細胞毒素,包括白喉毒素(DT)、綠膿桿菌外毒素(PE)。經過臨床應用,單克隆抗體導向療法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其存在的某些問題限制其臨床應用和療效提高。如所用的單克隆抗體多為鼠源單克隆抗體,應用人體後會產生抗鼠源單克隆抗體的抗體,使其不能反復應用影響了其療效。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鼠源抗體人源化可減少這個問題。認為用導向葯物治療實體瘤的效果有限。在腔內腫瘤如膀癌的治療方面,可能有較好的效果。導向葯物在清除轉的小腫瘤灶可能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二)過繼免疫療法
過繼免疫療法(adoptive immunotherapy)是取對腫瘤有免疫力的供者淋巴細胞轉輸給腫瘤者,或取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在體外活化、增殖後,再轉輸入患者體內,使其在患者體內發揮腫瘤作用。過繼免疫療法的效應細胞具有異質性,如CTL、NK細胞、巨噬細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ymphokine-activatedkillercells,LAK)和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bocytesTIL)等都在殺傷腫瘤細胞中起作用。LAK細胞是外周血淋巴細胞在體外經過IL-2培養後誘導產生的一類新型殺傷細胞,其殺傷腫瘤細胞不需抗原致敏且無MHC限制性,有人認為LAK細胞主要成分是NK細胞。TIL是從實體腫瘤組織中分離得到的,經體外IL-2培養後可獲得比LAK細胞更強的殺傷活性。CTL是TIL細胞的主要成分。已將LAK細胞,TIL與IL-2合用對臨床治療晚期腫瘤患者,對於某些類型腫瘤患者如黑色素瘤、腎細胞癌確有一定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