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梔子的顯微鑒別方法

梔子的顯微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3-09-18 04:14:53

Ⅰ 梔子粉末顯微鑒別

種皮石細胞黃色或淡棕色,多破碎,完整者長多角形、長方形或形狀不規則,壁厚,有大的圓形紋孔,胞腔棕紅色,種皮石細胞黃色或淡棕色,多破碎,完整者長多角形、長方形或形狀不規則,壁厚,呈瘤狀伸入胞腔,孔溝末端常膨大呈圓囊狀,胞腔及孔溝含棕色物。

Ⅱ 梔子怎麼辨別

梔子介紹

1.生梔子:篩去灰屑,揀去雜質,碾碎過篩;或剪去兩端。
2.山梔仁:取凈梔子,用剪刀從中間對剖開,剝去外皮取仁。
3.山梔皮:即生梔子剝下的外果皮。
4.炒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金黃色,取出,放涼。
5.焦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涼。
6.梔子炭: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須存性,取出,放涼。
7.《雷公炮炙論》:凡使梔子,先去皮須了,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乾,搗篩如赤金末用。
生葯材鑒定
【性狀鑒定】:果實倒卵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4-3.5cm,直徑0.8-1.8cm。表面紅棕色或紅黃色,微有光澤,有翅狀縱棱6-8條,每二翅棱間有縱脈1條,先端有暗黃綠色殘存宿萼,先端有6-8條長形裂片,裂片長1-2.5cm,寬2-3mm,多碎斷,果實基部收縮成果柄狀,末端有圓形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內表面鮮黃色或紅黃色。有光澤,具隆起的假隔膜2-3條。折斷面鮮黃色,種子多數,扁橢圓形或扁矩圓形,聚成球狀團塊,棕紅色,表面有細而密的凹入小點;胚乳角質;胚長形,具心形子葉2片。氣微,味微酸苦。以皮薄、飽滿、色紅黃者為佳。
【顯微鑒別】:果實中部橫切面:圓形,縱棱處顯著凸起。外果皮為1列長方形細胞民,外壁增厚並被角質層;中果皮外側有2-4列厚角細胞,向內為薄壁細胞,含黃色色素,少數較韌型維管束稀疏分布,較大的維管束四周具木化的纖維束,並有石細胞夾雜其間;內果皮為2-3列石細胞,近方形,長方形或多角形,壁厚,孔溝清晰,有的胞腔內可見草酸鈣方晶,偶有含簇晶的薄壁細胞鑲嵌其中。種子橫切面,扁圓形,一側略凸,外種皮為1列石細胞,近方形,內壁及側壁顯著增厚,胞腔含棕紅色或黃色色素,內種皮為頹廢薄壁細胞。胚乳細胞多角形,中央為2枚扁平的子葉,細胞內均充滿糊粉粒。
【理化鑒別】:
1.取該品粉末2g,加水5ml,置水浴中加熱3min,濾過。取濾液5滴,置瓷蒸發皿中,烘乾後,加硫酸1滴,即顯藍綠色,迅速變為黑褐色,繼轉為紫褐色。(檢查藏紅花素)
2.該品1%熱水浸出液,濾過。取濾液10ml,置有塞量簡中,加乙醚5ml,振搖,水層呈鮮黃色,醚液無色。(檢查藏紅花素)

Ⅲ 怎麼鑒定性狀相似的品種不是同一材料


中葯鑒別之精髓:性狀鑒別

文炳春秋 >《健康知識》
閱301轉32022.02.13關注
中葯鑒定是中葯標准化與國際化的基礎。掌握中葯性狀鑒別是從事中葯鑒定工作者所必備的基本功。通過眼看、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鑒別中葯材的外舉指觀性狀,進而判別葯材真、偽、優、劣的簡便方法,稱為性狀鑒別法。該法為歷代醫葯學家經驗累積所得,又被稱為經驗鑒別法。

性狀鑒別的基本內容

性狀鑒別是中葯鑒定之主體,其中凝聚有千百年來中醫葯界前輩的寶貴經驗。由於物種遺傳的原因,任何動、植物葯都有特定的外觀性狀;葯材的外表特徵與內在質量亦有一定的聯系。憑借這些葯材外觀性狀可以幫助人們判斷葯材的真偽優劣。

談及葯材性狀(形、色、氣、味)鑒別,一般可直接利用人們的感官,即看、摸、聞、嘗等方法,必要時亦可加以水試與火試。

1.外形

觀察外形特徵是性狀鑒定的重要內容,許多容易混淆的中葯均可以通過外形的比較而得到區分。如容易混淆者白前與白薇,前者根莖橫走生長,斷面中空,後者根莖直立生長,根叢生於根莖上,形如馬尾,斷面實心,據此特點可以將二者區別。《百葯鑒別》一書便是主要通過外形比較鑒定100組容易混淆的中葯。

近緣種歸並為屬,近緣屬歸並為科,同屬或同科的植物形態特徵是有規律可循的,如傘形科葯材,果實類為雙懸果,根多呈圓錐形,根莖具環節;斷面常有油點分布等。如姜科葯材,根莖多呈環節,根有縱皺紋,環紋明顯等。

植物不同的入葯部位也是具有不同的鑒別規律,如根類中葯重點觀察形狀、表面紋理、質地和斷面;莖類中葯一般應觀察其形狀、大小、粗細、表面、質地和折斷面等。

很多性狀鑒別的經驗術語,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如野山參的鑒別:「蘆長、碗密、棗核艼,緊皮細紋、珍珠須」,僅用了14個字,就道出了野生人參與栽培人參的主要鑒別點(見圖1)。再如優質天麻的鑒別要點為:「鸚哥嘴、圓盤底、扁圓體、有點環、斷面角質一條線」。鸚哥嘴指質優的冬麻頂端殘留的鸚嘴狀芽苞而言;點環指表面的點狀潛伏芽環紋。

中葯經驗鑒別中尚有一些形象生動的形容術語,如「珍珠鱗」描述的是蛤蚧體表灰色圓形如珍珠狀微凸小鱗片的特徵;「羅盤紋」則形象地描述了商陸斷面同心的環紋等。喚答

2.色

葯材的顏色,也是性狀鑒定的一個重要特徵。如麻黃的「玫瑰心」特徵就是指麻黃的近紅色髓部,實驗證明「玫瑰心」正是麻黃生物鹼的含量較高之處。

根據葯材的不同,顏色也有各自特殊的要和答慧求。正如明《本草原始》所言:木香,「形如枯骨者佳,肉色青者優,黃白者次之,色黑油者下」;黃連,「選粗大黃色鮮明,多節堅重,相擊有聲者為勝」等。

現代的實驗研究也證實葯材顏色與品質密切相關。如黃柏以色黃為佳,因小檗鹼含量越高,葯材顏色越黃;黃連亦是如此,以斷面黃紅色者為佳,其中小檗鹼含量亦較高。此外,紅花、丹參、茜草要求色紅,紫草要求色紫都與質量有一定的相關性。

顏色除了可以判斷中葯材品質外,對於鑒定中葯飲片亦十分有效。很多中葯飲片經過炮製後,其顏色往往發生變化,如蜜炙後變黃,清蒸後顏色加深等。

3.氣

中葯性狀中的氣是鼻聞後的感覺,如香、臭等。這一點與中醫對「氣」的認識不同,中醫認為氣是構成人體以及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同時在中醫理論中,中葯的四氣是指葯物的效果所反映出來的寒、熱、溫、涼四種特性。

每種葯材,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其特有的氣味,特別是一些含揮發油的葯材,氣香尤為明顯,如川芎、當歸、辛夷、薄荷等,傳統經驗認為,味濃者為佳,因為氣味的濃淡反映了揮發油含量的多少。

4.味

對於中葯的味,古今典籍中的記載差異較大。中醫典籍所記載葯味是根據臨床療效而推斷出,不同醫家往往有不同的學術見解,不同文獻中所記載的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一般中醫認為「辛能散能行,酸能收能澀,甘能緩能補,苦能燥能瀉,咸能軟能下」。葯材學上所說的味,就是口嘗後所感覺的味道,如酸、苦、甘、辛、咸、澀等,正如不同地區的人所說辣與不辣的敏感程度不一樣。大部分中葯的味與中醫概念的「味」相一致,但也有不少例外的,如紫草,口嘗味微苦、澀,而中醫認為紫草味甘、咸。

中葯的味與其內含化學成分的種類以及含量密切相關。如黃連,味苦,與黃連所含的生物鹼類成分有關,一般來說味越苦,生物鹼含量越高。甘草,味甜,則與其所含甘草甜素有關,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其本身的水溶液亦帶甜味。一些中葯因含有不同類型的化學成分而產生多種味道,如人參,味甘,微苦,這與其同時含人參多糖和人參皂苷有關。

5.水試

中葯材入水後會產生各種特殊的變化, 有些葯材,因質地不同,入水後,沉、浮有異;有些葯材由於內在成分的析出,發生顏色改變、產生泡沫、粘性、滑膩等。根據入水後的變化,可以區別部分不同來源的葯材。如荊三棱堅實體重,泡三棱則體輕,兩者入水即可辨別。(見圖2)

紅花與番紅花,紅花用水浸泡後,水變成金黃色,花不褪色;番紅花浸泡後先呈現一條黃色線狀帶,直接下垂,柱頭膨脹呈長喇叭狀,水漸漸變成黃色,不顯紅色。

胖大海投入熱水中,膨大呈海綿狀,可達原體積的數倍以上。種子類中葯葶藶子和車前子,加水浸泡後會變得粘滑且體積膨大。一些來源於動物的葯材經水試後也產生一些特有的變化,如蟾酥斷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6.火試

將中葯火燒或烘焙後觀察產生的氣味、顏色、煙霧、聲響、膨脹、熔融及燃燒程度等現象。如乳香,火燒後微有香氣,熔化慢;而摻有楓香脂的乳香則燃之香氣濃烈,熔化快。

中葯性狀鑒別無需過多檢驗成本,最為簡便實用,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在實際工作中,尤其在基層中葯店、葯房、葯材倉庫、中葯市場等應用最為廣泛。

性狀鑒別的獨到之處還在於一個有豐富經驗的中葯師,不但可以通過外部性狀的觀察,迅速得出比較可靠的結論,還能判別多數葯材的真偽優劣,而且對部分葯材的產地,是野生或家種,生長年限也能作出一個大致的評估。馬王堆漢墓出土2000年前的中葯辛夷鑒定和福建泉州宋代古沉船中900年前的降香、沉香鑒定,都是根據上述性狀鑒別的方法結合顯微特徵完成的。

近年,一些新方法、新技術在性狀鑒定中的應用也豐富了其內容,並提供新的鑒別手段,如模擬人嗅覺器官和味覺系統的電子鼻、電子舌,有助避免性狀鑒別中氣味判斷的主觀性。這些新方法、新技術均屬於性狀鑒定的延伸,有助於學科的發展。

性狀鑒定的科學內涵

中葯性狀特徵不僅是葯材的外形特點,也是葯材內部組織結構及其內含化學成分的外在表現。因此,探討中葯性狀鑒定的科學內涵,實質是以現代科學詮釋性狀特徵與內部組織結構及其內在化學成分之間的相關性。

1.內部組織構造

隨著植物解剖學的發展,中葯顯微鑒定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但判明了中葯的顯微鑒定特徵,同時也豐富了中葯性狀鑒別的理論。在此基礎上,再來觀察葯材的性狀特徵,猶如庖丁解牛。

中葯橫斷面的性狀特徵與內部組織構造的關系密切:來源於雙子葉植物根的葯材,其斷面常有栓皮;一圈較大的環紋;具放射狀紋理;皮部較小、木部較大等。

古人在葯材形態鑒別時,曾使用不少形象的術語,如:菊花心、車輪紋、筋脈點、雲錦花紋等。

2.內含化學成分

中葯化學成分的研究,闡明了不少「口嘗」之味的內在道理。具酸味的中葯一般含有機酸類成分,如山楂、山茱萸等;具有苦味的中葯與其含有生物鹼、以及一些皂苷類成分有關,如黃連、梔子等;具有甜味的中葯往往含有大量糖類成分,如黨參、枸杞等;具有辛味的中葯往往含有揮發油類成分,如乾薑、細辛等;具有鹹味的中葯則與其富含無機鹽類物質有關,如牡蠣、大青鹽等;具有澀味的中葯與其含有鞣質類成分有關,如五倍子、訶子等。可見中葯「味」的濃淡與中葯內在質量密切相關。

中葯的氣味也較直接地反映了與內在化學成分的聯系。不同中葯所含的化學成分不同,產生的氣味亦不同,如魚腥草具有魚腥氣,與其所含魚腥草素有關;雞屎藤的雞屎臭氣與其揮發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有關等。

現代研究發現厚朴和凹葉厚朴的干皮隨著生長年限的增加而增厚,直到25年樹齡前後厚朴酚與和厚朴酚的含量才達到最高值,這表明厚朴的質量與厚度、顏色、粗糙度等外觀性狀特徵有關,其中皮厚、色深、粗糙的厚朴所含厚朴酚與和厚朴酚的含量較高,葯材質量較好,這與傳統民間評價厚朴葯材質量的主要依據相符合。

上述直接分析外形特徵與化學成分的關系外,對植物內部組織特徵與化學成分的分析研究亦表明葯材外形特徵與化學成分具有一定相關性。如對西洋參主根發育過程中組織的變化以及澱粉粒的消長和人參皂苷的積累動態進行觀察和分析,發現隨著參齡增加,韌皮部和木質部的比例由大到小改變,分泌道的發生逐漸停止,澱粉粒含量逐漸下降,而人參皂苷的含量且逐漸增加,從而有機地將顯微特徵、性狀特徵和化學成分聯系起來,有助於通過性狀特徵初步評價中葯質量。

這些現代研究結果有助於詮釋中葯「辨狀論質」的科學內涵。

新的課題 新的挑戰

中葯性狀鑒定方法盡管歷經千年,並解決不少質量把關的第一線問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改變,相應的性狀鑒定指標記述尚未建立起來。中葯性狀鑒定面臨眾多新出現的課題,也應不斷充實,創新,與時俱進。

1.栽培與野生

古代中葯的來源主要依靠野生。近年葯材栽培迅速發展,土壤、氣候、溫度、肥料等不但對栽培葯材所含的次生代謝產物產生影響,也會造成葯材性狀產生變化。因此,性狀鑒定規律亟待及時發現和總結。

如丹參,野生者外表栓皮粗糙而容易剝落;栽培者,根條粗,表皮緻密,須根少。再如防風,分為家防風與野生防風。家防風是各地栽培品的統稱,其質量及外觀性狀因土質、水肥管理等有所差異。與野生防風相比,家防風通常粗壯,蚯蚓頭不明顯或不甚明顯,質略重,粉性略強,菊花心色淺,斷麵皮部裂隙不發達,氣略弱,甘而無辛味。

近年栽培過程中施用化肥,造成植物快速生長,如栽培的半夏塊莖不但長得很大,而且有的部分還生出了小塊莖。現代研究結果顯示栽培品種不一定劣於野生種。

2.近緣品種與雜交種

由於葯用植物資源的減少,許多近緣植物也被開發供葯用。同時隨著生物技術和栽培技術的發展,一些葯用植物的雜交品種也進入中葯市場。

如辛夷花,在河南南陽產區已經出現不同的雜交品種,其中比較優良的品種有「腋花望春玉蘭」、「桃實望春玉蘭」以及「猴掌望春玉蘭」等。

對於這些來源於近緣品種和雜交種的葯材,性狀往往非常相似,需要結合植物分類學,追根溯源,才能正確鑒定中葯來源品種。

此外,也有一些近緣品種或雜交種的葯材性狀特徵具有明顯差異的。如梔子,《中國葯典》(2005年)收載中葯梔子的植物來源是梔子的乾燥成熟果實。實際中葯商品市場,還有來源於水梔子和大花梔子等品種的果實供葯用。一般認為水梔子供染料使用,梔子才是葯用品種。從性狀來看,梔子圓而小,水梔子呈長橢圓形,長幾乎為梔子的2倍。

這些因植物學界和葯材界對葯用品種的不同看法,導致一些實際供葯用的品種,其性狀特徵鑒定指標沒有得到記述,也有待系統整理。

3.中葯飲片

中葯飲片是中醫臨床用葯的一大特色。隨著飲片炮製新方法、新技術的不斷應用,以及對傳統炮製工藝的改進,也為中葯飲片的性狀鑒別引入了新的課題。如炮製機械的使用、炮製方法的更新、中國南北炮製方法的差異也都給飲片的內在和外觀帶來了或多或少的變化,探討、總結和建立中葯飲片的性狀鑒定特徵亦屬當務之急。

中葯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偽者自古有之。現代商品社會與市場經濟的運營對中葯性狀也有一定影響,出於贏利目的,一些葯材會被「化妝」後以新的面目出現,如採用硫熏的方法乾燥百合、貝母、山葯、菊花、枳殼、當歸等葯材,硫熏後飲片的顏色往往會有所變化。這些中葯飲片技術標準的建立需要與市場管理相互配合。

4.採收期、產地、保存時間

來源於不同採收期的葯材,其性狀特徵會有不同的變化。如連翹,青翹是早期採收,呈綠褐色,先端不開裂,破開後內有種子,而老翹是晚期採收,呈黃棕色或紅棕色,已裂成兩瓣,種子多已脫落。再如天麻有冬麻和春麻之分,冬至後採挖者為「冬麻」,其質堅實體重,有紅棕色鸚哥嘴狀頂芽,「春麻」為立夏前採挖者,與冬麻相比,質松體輕,頂端有殘留莖基。

來源於不同產地的葯材,外形亦會產生變化。如枸杞,寧夏枸杞呈長圓形,味甘甜,色澤紅潤,泡水顯清淡,粒輕,易上浮;新疆枸杞呈圓形,極甜,色澤新鮮時紅,後暗,易變軟,粒重,泡水後水色紅,易下沉。

不同保存時間的葯材,其顏色或氣味亦具有一定的變化。如五味子、枸杞,儲存不當或時間久後容易變黑;山茱萸的新貨紫紅色,具酸氣;而陳貨棕褐色,氣微弱,味酸澀苦;陳皮以陳年者為貴,新鮮的陳皮外表面橙紅色或紅棕色,氣香;久放後顏色變深,氣香濃郁。

這些來源於不同採收期、產地以及保存時間的葯材,其產生可能的性狀差異也需觀察、總結和記述,同時探討這些性狀差異與葯材質量的關系,為「辨狀論質」提供指導。

結語

謝宗萬教授離開我們已經5年了,先生積60年本草學與葯材鑒定的寶貴經驗,提出了中葯品種傳統經驗鑒別的精髓在於「辨狀論質」的觀點。翻開《中國葯典》、《日本葯局方》、《印度葯典》和《香港中葯材標准》等標准,均將性狀描述列在首項,可以說性狀鑒定始終是中葯鑒定的基石。

葯材的分類、鑒別、質量評估是綿延千年尚未解決好的歷史難題,從此角度考慮中葯鑒定也是保障安全用葯的前沿學術課題。如同中醫臨床診病「辨證論治」一樣,「辨狀論質」作為中葯鑒定的基礎,是中葯經驗鑒別的精髓,應當認真整理繼承、發揚光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Ⅳ 誰有《中葯鑒定學》總結謝啦!有急用。。。。。。

1.葉柄殘基斷面有黃白色維管束5-13個,環列(綿馬貫眾)

2.有「星點」(異常維管束)環列或散在(大黃)

3.斷面可見黃白色小點(異常維管束)斷續列成2-4輪同心環(牛膝,川牛膝)

4.斷面可見大理石樣花紋(檳榔)

5.葯材表面常見發亮的結晶牡丹皮厚朴

6.斷面有銀白色膠絲杜仲

7.形似毛筆頭辛夷

三、葯材顯微特徵

1.草酸鈣簇晶大黃、何首烏、太子參、白芍、地榆、人參、西洋參、三七、川芎、山楂、牡丹皮、槲寄生、吳茱萸、小茴香、梔子、蓼大青葉、丁香、金銀花

2.草酸鈣砂晶牛膝麻黃細辛枸杞子鉤藤秦皮洋金花

3.草酸鈣針晶(束)麥冬商陸(及方晶、簇晶)、巴戟天、蒼術、半夏、麥冬、龍膽、山葯、天麻、兒茶、廣藿香、肉桂

4.草酸鈣方晶麻黃細辛甘草苦參石菖蒲、枳殼梔子雞血藤厚朴、黃柏、紅花

5.草酸鈣柱晶補骨脂沉香、肉桂

6.草酸鈣棱晶五倍子

7.草酸鈣結晶防己(細小桿狀)豬苓(雙錐八面體形)、西紅花豆蔻浙貝母

8.晶纖維雞血藤、黃柏、番瀉葉苦參石菖蒲

9.晶鞘纖維番瀉葉、甘草

10.樹脂道人參、三七、西洋參

11.石細胞烏頭、附子、黃連、延胡索、苦參、黃芪、防風、黃芩、玄參、巴戟天、黨參、蒼術、槲寄生、雞血藤、厚朴、肉桂、杜仲、黃柏、秦皮、麥冬、辛夷、五味子、木瓜山楂吳茱萸連翹枸杞子梔子檳榔砂仁

12.油室當歸川芎枳殼吳茱萸丁香、木香、蒼術

13.油管小茴香、防風、柴胡

14.乳管桔梗、黨參

15.油細胞厚朴肉桂辛夷五味子砂仁豆蔻石菖蒲

16.澱粉粒大黃、何首烏、商陸、太子參、烏頭、附子、防己、葛根、板藍根、甘草、人參、西洋參、白芷、川芎、黃芩、半夏、石菖蒲、川貝母、浙貝母、山葯、鉤藤、牡丹皮、肉桂、山楂、五倍子豆蔻

17.糊粉粒苦杏仁補骨脂小茴香豆蔻

18.菊糖桔梗、蒼術、黨參、木香

19.鍾乳體穿心蓮

20.薄壁細胞含核狀物地

閱讀全文

與梔子的顯微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紫金鎖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732
導線截面積計算方法 瀏覽:122
陰虱怎麼去除簡單方法 瀏覽:788
燙傷掉皮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2
運動技術訓練方法簡答 瀏覽:780
這個方法讓你的電腦變好看 瀏覽:652
數學中的簡便運算方法有哪些 瀏覽:903
康復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847
花椒治療感冒方法 瀏覽:898
自然點位訓練方法 瀏覽:736
老黃牛吃什麼東西描寫運用說明方法 瀏覽:679
淘米水洗衣服正確方法 瀏覽:234
求椎體外接球常用方法 瀏覽:308
初期腦梗的鍛煉方法 瀏覽:745
荀子主張的教學方法 瀏覽:194
降低眼睛度數的最有效方法有哪些 瀏覽:534
拉籃的連接方法 瀏覽:230
快速祛痘印方法勤敷面膜可以嗎 瀏覽:194
感冒用什麼方法好得快 瀏覽:948
中邪後有哪些破解方法 瀏覽: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