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小學解決問題方法

小學解決問題方法

發布時間:2023-09-16 01:19:10

『壹』 小學數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

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策略的指導。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積累的,同時需要學生自己不斷進行內化。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分為一般策略和特殊策略兩類。

一、一般策略
有些問題的數量關系比較簡單,學生只需依據生活經驗或通過分析、綜合等抽象思維過程就可以直接解決問題。
1.生活化。生活化是指在解決數學問題時通過建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從而解決問題的策略,常運用於學習新知時,關鍵要在問題解決後向學生點明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蘊涵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如學習《最大公因數》,先出示問題:老師最近買了一個車庫,長40分米、寬32分米,想在車庫的地面上鋪正方形地磚。如果要使地磚的邊長是整分米數,在鋪地磚時又不用切割,地磚有幾種選擇?如果要使買的塊數最少,應該買哪一種?因為學生對此類問題比較熟悉,所以普遍認為:地磚的邊長應該是40和32公有的因數,公有因數最大時買的塊數最少,解決這兩個問題應先找出40和32的因數。然後讓學生梳理解決問題的過程,並點明什麼是公因數、什麼是最大公因數、如何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數學化。數學化是指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通過建立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系從而解決問題的策略,常運用於實際解決問題時,關鍵是在解決問題之前要讓學生明確運用什麼知識和方法來解決問題。如學習《長方形周長》,當學生已經知道長方形周長=(長+寬)×2後出示:小明沿著一個長方形游泳池走了一圈,他一共走了多少米?首先讓學生明確「求一共走了多少米就是求長方形周長」,再思考「長方形周長怎麼求」、「求長方形周長應知道什麼」,最後出示信息「長50米、寬20米」,學生就能自主解決問題。
3.純數學。純數學是指在解決數學問題時通過分析、利用數量之間的關系從而解決問題的策略,常運用於學習與舊知有密切聯系的新知時,關鍵要在需解決的數學問題和已有的數學知識之間建立起橋梁。如學習《稍復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先出示舊問題:水泥廠二月份生產水泥8400噸,三月份比二月份增加25%,三月份生產水泥幾噸?學生認為:因為增加幾噸=二月份幾噸×25%,所以三月份幾噸=二月份幾噸×(1+25%)=8400×(1+25%)。再出示新問題:水泥廠二月份生產水泥8400噸,三月份比二月份減少25%,三月份生產水泥幾噸?讓學生說說兩類問題有什麼異同,因為這兩類問題有著本質的聯系,所以教師只需在兩者之間建立起聯系的橋梁,學生就能用遷移的方法自主解決新問題,他們認為:因為減少幾噸=二月份幾噸×25%,所以三月份幾噸=二月份幾噸×(1-25%)=8400×(1-25%)。

二、特殊策略
有些問題的數量關系較復雜,常需要一些特殊的解題策略來突破難點,從而找到解題的關鍵並順利解決問題。小學生常用的也易接受的特殊策略主要有以下七種:
1.列表的策略。這種策略適用於解決「信息資料復雜難明、信息之間關系模糊」的問題,它是「把信息中的資料用表列出來,觀察和理順問題的條件、發現解題方法」的一種策略。如在學習人教版第7冊《烙餅中的數學問題》時,為了研究烙餅個數與烙餅時間的關系就可採用列表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帶領學生經歷填表過程;(2)引導學生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3)啟發學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題思路,說一說自己的發現,感受函數關系。
2.畫圖的策略。這種策略適用於解決「較抽象而又可以圖像化」的問題,它是「用簡單的圖直觀地顯示題意、有條理地表示數量關系,從中發現解題方法、確定解題方法」的一種策略。如在學習人教版第5冊《搭配問題》時,為了能更直觀、有條理地解決問題就可採用畫圖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讓學生在畫圖的活動中體會方法,學會方法;(2)畫圖前要理請數量關系;(3)畫圖要與數量關系相統一。
3.枚舉的策略。這種策略適用於解決「用列式解答比較困難」的問題,它是「把事情發生的各種可能進行有序思考、逐個羅列,並用某種形式進行整理,從而找到問題答案」的一種策略。如在學習人教版第3冊《簡單的排列與組合》時,為了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就可採用枚舉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在枚舉的時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復、不遺漏;(2)設計的教學活動應包括「引發需要——填表列舉——反思方法——感悟策略」等幾個主要環節;(3)要在反思中積累列舉技巧,引導學生進行整理、歸納與交流。
4.替換的策略。這種策略較適用於解決「條件關系復雜、沒有直接方法可解」的問題,它是「用一種相等的數值、數量、關系、方法、思路去替代變換另一種數值、數量、 關系、方法、思路從而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如學習人教版第6冊《等量代換》時,為了能把復雜問題變成簡單問題就可採用替換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把握替換的思路,提出假設並進行替換、分析替換後的數量關系;(2)掌握替換的方法,在題目中尋找可以進行替換的依據、表示替換的過程;(3)抓住替換的關鍵,明確什麼替換什麼、把握替換後的數量關系。
5.轉化的策略。這種策略主要適用於解決「能把數學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或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的問題,它是「通過把復雜問題變成簡單問題、把新穎問題變成已經解決的問題」的一種策略。如學習人教版第11冊《按比例分配》時,為了能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主動解決新問題就可採用轉化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突出轉化策略的實用價值,精心選擇數學問題;(2)突破運用轉化策略的關鍵,把新問題、非常規問題分別轉化成熟悉的、常規的且能夠解決的問題;(3)在豐富的題材里靈活應用轉化策略,提高應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
6.假設的策略。這種策略主要運用於解決「一些數量關系比較隱蔽」的問題,它是「根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結論作出某種假設,然後根據假設進行推算,對數量上出現的矛盾進行適當調整,從而找到正確答案」的一種策略。如學習人教版第11冊《雞兔同籠》時,為了能使隱蔽復雜的數量關系明朗化、簡單化就可採用假設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或結論作出合理的假設;(2)要弄清楚由於假設而引起的數量上出現的矛盾並作適當調整;(3)根據一個單位相差多少與總數共差多少之間的數量關系解決問題。
7.逆推的策略。這種策略主要運用於解決「已知『最後的結果、到達最終結果時每一步的具體過程或做法、未知的是最初的數量』這三個條件」的問題,它是「從題目的問題或結果出發、根據已知條件一步一步地進行逆向推理,逐步靠攏已知條件直至問題解決」的一種策略。如解決右圖中的類似問題時,為了能更充分地利用條件、更好地解決問題就可以運用逆推策略。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在鋪墊式敘述時不要有任何暗示,不到最後不要得出結論;(2)在每一處的敘述中都要能為最後的結論服務;(3)在向前推理的過程中,每一步運算都是原來運算的逆運算;(4)這類問題還可以用畫線段圖和列表的方法來解決。

關註解決問題的策略,對於如何分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常用策略的本質、把握每種策略的運用范圍和要點,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

『貳』 小學數學解題方法

小學數學解題方法

引導語:下面我帶大家來看看小學數學解題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謝謝您的閱讀的。

一、對照法

如何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數學概念?小學數學常用的方法就是對照法。根據數學題意,對照概念、性質、定律、法則、公式、名詞、術語的含義和實質,依靠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記憶、辨識、再現、遷移來解題的方法叫做對照法。

這個方法的思維意義就在於,訓練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正確理解、牢固記憶、准確辨識。

例1:三個連續自然數的和是18,則這三個自然數從小到大分別是多少?

對照自然數的概念和連續自然數的性質可以知道:三個連續自然數和的平均數就是這三個連續自然數的中間那個數。

例2:判斷題:能被2除盡的數一定是偶數。

這里要對照“除盡”和“偶數”這兩個數學概念。只有這兩個概念全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二、公式法

運用定律、公式、規則、法則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它體現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繹思維。公式法簡便、有效,也是小學生學習數學必須學會和掌握的一種方法。但一定要讓學生對公式、定律、規則、法則有一個正確而深刻的理解,並能准確運用。

例3:計算59×37+12×59+59

59×37+12×59+59

=59×(37+12+1)…………運用乘法分配律

=59×50…………運用加法計演算法則

=(60-1)×50…………運用數的組成規則

=60×50-1×50…………運用乘法分配律

=3000-50…………運用乘法計演算法則

=2950…………運用減法計演算法則

三、比較法

通過對比數學條件及問題的異同點,研究產生異同點的原因,從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叫比較法。

比較法要注意:

(1)找相同點必找相異點,找相異點必找相同點,不可或缺,也就是說,比較要完整。

(2)找聯系與區別,這是比較的實質。

(3)必須在同一種關系下(同一種標准)進行比較,這是“比較”的基本條件。

(4)要抓住主要內容進行比較,盡量少用“窮舉法”進行比較,那樣會使重點不突出。

(5)因為數學的嚴密性,決定了比較必須要精細,往往一個字,一個符號就決定了比較結論的對或錯。

例4:填空:0.75的最高位是(),這個數小數部分的最高位是();十分位的數4與十位上的數4相比,它們的()相同,()不同,前者比後者小了()。

這道題的意圖就是要對“一個數的最高位和小數部分的最高位的區別”,還有“數位和數值”的區別等。

例5:六年級同學種一批樹,如果每人種5棵,則剩下75棵樹沒有種;如果每人種7棵,則缺少15棵樹苗。六年級有多少學生?

這是兩種方案的比較。相同點是:六年級人數不變;相異點是:兩種方案中的條件不一樣。

找聯系:每人種樹棵數變化了,種樹的總棵數也發生了變化。

找解決思路(方法):每人多種7-5=2(棵),那麼,全班就多種了75+15=90(棵),全班人數為90÷2=45(人)。

四、分類法

根據事物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將事物區分為不同種類的方法,叫做分類法。分類是以比較為基礎的。依據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將它們合為較大的類,又依據差異點將較大的類再分為較小的類。

分類即要注意大類與小類之間的不同層次,又要做到大類之中的各小類不重復、不遺漏、不交叉。

例6:自然數按約數的個數來分,可分成幾類?

答:可分為三類。(1)只有一個約數的數,它是一個單位數,只有一個數1;(2)有兩個約數的,也叫質數,有無數個;(3)有三個約數的,也叫合數,也有無數個。

五、分析法

把整體分解為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各個部分或要素,並對這些部分或要素進行研究、推導的一種思維方法叫做分析法。

依據:總體都是由部分構成的。

思路:為了更好地研究和解決總體,先把整體的各部分或要素割裂開來,再分別對照要求,從而理順解決問題的思路。

也就是從求解的問題出發,正確選擇所需要的兩個條件,依次推導,一直到問題得到解決為止,這種解題模式是“由果溯因”。分析法也叫逆推法。常用“枝形圖”進行圖解思路。

例7:玩具廠計劃每天生產200件玩具,已經生產了6天,共生產1260件。問平均每天超過計劃多少件?

思路:要求平均每天超過計劃多少件,必須知道:計劃每天生產多少件和實際每天生產多少件。計劃每天生產多少件已知,實際每天生產多少件,題中沒有告訴, 還得求出來。要求實際每天生產多少件玩具,必須知道:實際生產多少天,和實際生產多少件,這兩個條件題中都已知。

六、綜合法

把對象的各個部分或各個方面或各個要素聯結起來,並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研究、推導和一種思維方法叫做綜合法。

用綜合法解數學題時,通常把各個題知看作是部分(或要素),經過對各部分(或要素)相互之間內在聯系一層層分析,逐步推導到題目要求,所以,綜合法的解題模式是執因導果,也叫順推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已知條件較少,數量關系比較簡單的數學題。

例8:兩個質數,它們的差是小於30的合數,它們的和即是11的倍數又是小於50的偶數。寫出適合上面條件的各組數。

思路:11的倍數同時小於50的偶數有22和44。

兩個數都是質數,而和是偶數,顯然這兩個質數中沒有2。

和是22的兩個質數有:3和19,5和17。它們的差都是小於30的合數嗎?

和是44的兩個質數有:3和41,7和37,13和31。它們的差是小於30的合數嗎?

這就是綜合法的思路。

七、方程法

用字母表示未知數,並根據等量關系列出含有字母的表達式(等式)。列方程是一個抽象概括的過程,解方程是一個演繹推導的過程。方程法最大的`特點是把未知 數等同於已知數看待,參與列式、運算,克服了算術法必須避開求知數來列式的不足。有利於由已知向未知的轉化,從而提高了解題的效率和正確率。

例9:一個數擴大3倍後再增加100,然後縮小2倍後再減去36,得50。求這個數。

例10:一桶油,第一次用去40%,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10千克,還剩餘6千克。這桶油重多少千克?

這兩題用方程解就比較容易。

八、參數法

用只參與列式、運算而不需要解出的字母或數表示有關數量,並根據題意列出算式的一種方法叫做參數法。參數又叫輔助未知數,也稱中間變數。參數法是方程法延伸、拓展的產物。

例11:汽車爬山,上山時平均每小時行15千米,下山時平均每小時行駛10千米,問汽車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時多少千米?

上下山的平均速度不能用上下山的速度和除以2。而應該用上下山的路程÷2。

例12:一項工作,甲單獨做要4天完成,乙單獨做要5天完成。兩人合做要多少天完成?

其實,把總工作量看作“1”,這個“1”就是參數,如果把總工作量看作“2、3、4……”都可以,只不過看作“1”運算最方便。

九、排除法

排除對立的結果叫做排除法。

排除法的邏輯原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在有正確與錯誤的多種結果中,一切錯誤的結果都排除了,剩餘的只能是正確的結果。這種方法也叫淘汰法、篩選法或反證法。這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形式思維方法。

例13:為什麼說除2外,所有質數都是奇數?

這就要用反證法:比2大的所有自然數不是質數就是合數。假設:比2大的質數有偶數,那麼,這個偶數一定能被2整除,也就是說它一定有約數2。一個數的約 數除了1和它本身外,還有別的約數(約數2),這個數一定是合數而不是質數。這和原來假定是質數對立(矛盾)。所以,原來假設錯誤。

例14:判斷題:(1)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不平行,就一定相交。(錯)

(2)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以或同除以一個相同的數,分數大小不變。(錯)

十、特例法

對於涉及一般性結論的題目,通過取特殊值或畫特殊圖或定特殊位置等特例來解題的方法叫做特例法。特例法的邏輯原理是:事物的一般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

例15:大圓半徑是小圓半徑的2倍,大圓周長是小圓周長的()倍,大圓面積是小圓面積的()倍。

可以取小圓半徑為1,那麼大圓半徑就是2。計算一下,就能得出正確結果。

例16: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成正比例嗎?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為a,面積為s。那麼,s:a=a(比值不定)

所以,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不成正比例。

十一、化歸法

通過某種轉化過程,把問題歸結到一類典型問題來解題的方法叫做化歸法。化歸是知識遷移的重要途徑,也是擴展、深化認知的首要步驟。化歸法的邏輯原理是,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化歸法是一種常用的辯證思維方法。

例17:某制葯廠生產一批防“非典”葯,原計劃25人14天完成,由於急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增加多少人?

這就需要在考慮問題時,把“總工作日”化歸為“總工作量”。

例18:超市運來馬鈴薯、西紅柿、豇豆三種蔬菜,馬鈴薯佔25%,西紅柿和豇豆的重量比是4:5,已知豇豆比馬鈴薯多36千克,超市運來西紅柿多少千克?

需要把“西紅柿和豇豆的重量比4:5”化歸為“各占總重量的百分之幾”,也就是把比例應用題化歸為分數應用題。

;

『叄』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四個步驟

解決問題三步驟的實施

(一)閱讀與理解

1.找信息

找信息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低年級多是以圖畫、表格、對話等方式呈現問題。隨著年級升高,逐漸增加純文字問題的量。在實際教學中,對於中低年級而言,最有效的途徑是知道學生學會看圖,從圖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師要注意三種情況,一是題中的信息比較分散,應指導學生多次看圖,將能知道的信息盡量找到;二是題中信息比較隱蔽時,容易忽略,這是要引導學生仔細看圖,三是信息的數量較多,要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收集有關信息。

2.提問題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只有認識到信息之間的聯系,才能提出一個合理的數學問題。教師有意識給學生提供機會,為學生營造大膽提出問題的氣氛 ,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3.示意圖

示意圖讓文字有了圖形的輔助,有助於體現教師教學的直觀性,同時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學的知識。指導學生示意圖,能從根本上培養和增強學生解題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會解題方法才能從根本上學會如何做題,學會畫示意圖才能使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能進行自主學習探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分析與解答

1.數量關系

心理學先入為主原則,第一次學習建立起來的「模型」表象,不僅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還具有導向作用。在一至四年級的除法「應用題」中,都是被除數大於除數,加之教材編排題型過於單一,缺少對比呈現。如果老師教學時缺少分析「數量關系」,或者有些老師為了追求成績,直接告訴學生:「記住你就用大數除以小數!」以至於到了五年級形成習慣。所以,「應用題」教學一定要加強「數量關系」的分析。

數量關系就是學生在運用運算意義和基本數量關系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對周圍生活中的一些數量關系積累了一些感性的認識,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他們再抽象概括一些具體的數量關系式,大家習慣上稱這種數量關系為「常見的數量關系」。例如:單價與數量、總價之間的關系,工作效率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之間的關系,速度與時間、路程的關系,等等。

2.列式計算

列式計算是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步驟,找信息,提問題,以及畫示意圖都是為了列出式子,算出答案。下了如此多的功夫就為了這一步驟,所以要求學生細心謹慎,不要看錯數據。記錯數。

3.回顧與反思

回顧和反思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方法,積累教學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在回顧中感受成功,增強學習自信心,養成反思習慣。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回顧和反思。其實回顧與反思屬於檢查。檢查在列式中有沒有寫錯加減乘除,檢查式子中有沒有看錯數據,寫錯數據,檢查有沒有計算錯誤,比如低年級的滿十就進一,不夠減就退一,乘法口訣有沒有出錯,高年級的小數點有沒有點錯,或者分數的約分是否約完整等等。

總的來說,正因為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是《新課程標准》中規定的課程目標之一,在小學數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教學中的最難點之一。所以就解決問題中的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和回顧與反思進行淺談,希望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解決方法起到作用。

『肆』 小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1.歸納法。就是用聯系、運動、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問題,把有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某種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容易解決的問題。其實質就是對問題進行變形,促使矛盾轉化。例如:完全歸納法(數學歸納法)與不完全歸納法。

2.假設法。

就是先對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問題作出某種假設,然後,按照題中的已知條件進行推算,根據數量上出現矛盾,加在適當調整,最後找到正確答案的一種解題思想方法。如「雞兔同籠」問題。

3.逆推法。採用與事情發生過程相反的順序思考的解題方法做做逆推法。

4.列舉篩選法。解某些數學題時,有時要根據題目的一部分條件,把可能的答案一一列舉出來,然後根據另一部分條件檢驗,篩選出題目的答案。

5.圖解法。解數學題時,可以設法把條件、問題以及它們的數量關系用線段圖、韋恩圖等圖形反映上來,使我們能藉助圖形進行分析、推理,尋找解題途徑,這種方法叫圖解法。

6.類比法。

「類比」是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有些屬性相同,推測它們另一些屬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在解題中,根據題中所求問題與已知條件相類似的關系,利用類比推理,找類比模型,從而尋找解題途徑的方法叫類比法。

7.小學數學中常用邏輯推理法。

(1)分析與綜合法

分析法是從需證的結論出發,以一系列已知定義、定理為依據逐步逆溯,從而達到已知條件的推理方法。特別是應用題,幾何證明題等。

綜合法是從題設條件出發,以一系列已知定義、定理為依據,逐步推演出所需證明的結論的推理方法。

(2)歸納與演繹法

歸納與演繹是相互聯系著的,歸納得出的結論,可以用演繹法去驗證,演繹的前提是通過歸納得出的。

由特殊性前提引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叫做歸納推理。以歸納推理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研究方法叫做歸納法。

一般地,在小學數學課中,運算定律,基本性質,法則等都是運用不完全歸納讓學生從頭從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叫做演繹推理。以演繹推理的主要內容的科學研究方法叫演繹法。一般地,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當以歸納推理的形式得出運算定律,基本性質、法則、公式後,都再以演繹推理的形式進行計算。

如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結論構成)

(3) 觀察與實驗法

(4)聯想法

(5)猜想法

(6)對應法。

『伍』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有以下幾個步驟:

1. 閱讀理解題目

首先要仔細閱讀題目,理解題意,找出問題的關鍵點和要求,確定所給的數據和需要求解的未知量。

2. 列出方程式

根據問題的描述和要求,列出方程式,盡量簡化表達式,定義正確的符號,以便更好地表示關余老系。

3. 解方程式

使用基本的數學運算和計算技巧,解決方程式,逐步求解未知量,檢查答案是否與判毀世問題所要求的一致。

4. 回答問題

將求得的解答應用到原題目上,判斷結果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能夠解釋和說明問題的全部內容。

5. 檢查掘肢結果

最後一步是檢查答案是否正確,如果有時間,可以反復檢查解答過程和結果,發現錯誤並改正,以確保結果正確。

這些策略在小學數學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幫助學生系統性地解決數學問題。當學生掌握這些策略,並能夠熟練運用時,就能夠更自信地面對數學問題,並取得更好的成績。

『陸』 小學解決問題的策略

小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主要有:
畫線段圖、列表、替代、假設、轉化、逆推。

『柒』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大全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 方法 有哪些?解決問題需要注意什麼問題?要抓住什麼要點?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數學解決問題 方法大全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大全

(1)多讀題,緩慢讀題,讀得順暢、連貫,劃出問題,圈出關鍵詞句。

讀題有利於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助於通過語言描述看到問題解決的契機。對於問題意義表徵受阻的學困生,有必要指導他們從「指讀」(用筆尖指著題目,眼睛看著所指的文字讀)開始,逐步養成邊讀邊思考,反復讀幾遍,直至讀懂的習慣。進一步,還可以指導他們劃出題中已知的數學信息和所求問題,並在句中圈出關鍵詞。

(2)把「大數」化「小」。

例如,一本書共369頁,平均每天看41頁,多少天看完?對有困難的學生,只要將原題改為:一本書24 頁,平均每天看8 頁,多少天看完?他們往往能脫口而出「3天」。再用「小步子」進行追問:用什麼方法算?怎樣列式?為什麼這樣列式?這兩題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從而使學生領悟到,兩題都是求一個數裡面有幾個幾。

(3)聯系生活,想像情境。

讓學生想像自己是問題中的「小明」,進入情境,想像自己拿著20元錢去買票。從而增強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有助於解決問題。以上三條策略,其實就是過去的讀題、審題策略,現在依然非常實用。

(4)列表、畫圖。

表、圖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可以幫助學生簡潔、明了、正確地表徵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用比例知識解決正反比例的問題時,學困生往往不清楚量與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可以引導學生列表來幫助理解。

2解決問題方法

(1)培養良好的審題習慣。一要審數和符號,二要審運算順序,明確先算什麼,後算什麼。三要審計算方法的合理、簡便,看能否簡算,然後再動手解題。

(2)養成仔細計算、規范書寫的習慣。按格式書寫,數位對齊,字跡工整、不潦草,保持作業的整齊美觀。

(3)養成估算和驗算的習慣。這是計算正確的保證。驗算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

(4)強調檢查。計算都要抄題,要求學生凡是抄下來的都校對,做到不錯不漏。

(5)合理使用草稿紙。在打草稿的時候,要從左往右,從上到下,有序的打下去。一張寫完,再翻一張,估計位置不夠不要隨意下筆換一個空間大的地方打草稿。檢查時,也可從草稿入手。

3解決問題方法

1、仔細觀察的習慣。通過課堂上仔細觀察情境圖、操作的過程,發展到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2、敢於提問的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恥下問,隨時表揚那些敢於、善於提問題的同學。對於學生的問題,教師要耐心解答。課堂上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

3、多角度思考的習慣。遇到問題不要局限或拘泥於一個角度思考問題,而是從多個角度去探討問題的答案,鼓勵學生的 創新思維 、求異思維。

4、善於聯想、猜想和假設的習慣。遇到問題,無從下手時,可以大膽去猜想、假設答案,然後再往前推理。尤其是在做那些難度較大的思考題時,可用這種方法。

如果學生養成了這幾種好的習慣,學生的思維靈活度便會大大提高,理解能力也會跟著上升。

4解決問題方法

(1)合理強化。

在學困生不合理的知識結構問題解決之後,應進行相應的練習。實施練習的首要原則是增強針對性,做到缺什麼補什麼,什麼弱強化什麼;同時,注意及時強化與把握好強化的頻率。

及時強化是根據遺忘曲線先快後慢的規律,使學生新獲得的知識點和知識結構當堂鞏固;強化的頻率是指根據掌握、回生的實際情況,縮短或延長強化的周期,以促進問題解決方法的內化。

(2)分解強化。

為了讓學困生形成比較穩定、清晰的思路,我們通常採用「分解強化」策略實施訓練,即將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小步子」,為思維的清晰化提供一個支架,再逐漸將支架拆除。

(3)順向加工策略。

順向加工策略,是指不考慮一道題的特殊問題,而是整體考慮該類問題所含變數能組成多少種問題情境,予以全面呈現,一一練習,以此幫助學生有效地形成解決該類型問題的知識系統。

(4)在輔導學困生時,要注意強調第四個步驟。例如,一個圓錐形的模具,底面半徑是75px,高是100px。它的體積是多少?學困生往往能選擇公式V = 13Sh ,但是算式卻列成1/3×3×4。原來,他們直覺地認為是三個數相乘,卻忽略了公式的實際意義。因此,強調所需條件,提醒關注已知數據常常是必要的。

相關 文章 :

1.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

2.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問題

3. 小學數學的19種學習方法

4. 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方法

5. 小學數學學好的方法和技巧

閱讀全文

與小學解決問題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棱鏡基座使用方法 瀏覽:496
變速桿安裝方法 瀏覽:845
科目三靠邊停車最簡單的方法對點 瀏覽:986
s7變速箱頓挫解決方法 瀏覽:591
即將開學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184
三星列印插件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77
求曲邊面積方法步驟 瀏覽:403
炸薯條不用冰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104
辦公室吊頂方法圖片 瀏覽:939
筆試方法不包括哪些 瀏覽:564
科技創作的研究方法 瀏覽:1
ad鈣的食用方法 瀏覽:135
找相同教學方法的好處 瀏覽:575
如何重新設置qq顯示動態的方法 瀏覽:419
心絞痛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瀏覽:867
如何提取工業粉的方法 瀏覽:216
洗衣服沙雕技巧方法 瀏覽:625
6年級算式的簡便方法 瀏覽:779
克垢使用方法 瀏覽:607
體育舞蹈少兒教學方法論文 瀏覽: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