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大眾怎樣識別假中醫
許多持有中醫執業醫師證的某某專家也可以是騙子
我舉幾個多年共事的中醫同行作為例子,他們也是中醫葯大學畢業的,學的是中醫學專業,考了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證。有幾個同學是畢業了以後先跟著醫院的西醫思維走臨床走了幾年,然後轉去行政了,有的是實習以後直接去搞中葯經商了。有的出國深造,有的繼續考研究生、考博士,走學術鑽研的路。
我就說說那些最後世稿走入臨床的例子。
有幾個同學是這樣的。他發現兒科比較火,於是對外宣稱自己是兒科專家,但是他可能沒有認真學過兒科,也沒有認真用過兒科的方子,以前只是做經商或以前只是做管理。僅有的兒科基礎就是大學課本關於兒科學理論層面的部分。
於是他那幾年就開始做兒科,一開始,由於需求很大,許多家長會來掛號,但是慢慢地,由於臨床療效不行,做了幾年,病人越看越少。最後不得不尋找其他賺錢路子。
後來他突然發現,癌症病人收入高。病人也比較聽我的話。於是,就開始寫介紹,說我專攻癌症。
注意,其實這樣的中醫醫生在市面上非常多見的,並不在少數。原因可能是利慾熏心,可能是自身本來就不熱愛中醫,更可怕的是,有的中醫學專業畢業的執業中醫師自己都不相信中醫,只是希望能拿個合法「行騙」的招牌(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證)
就這樣又過了幾年,這幾年也沒有認真的去學習、求學或積累經驗,然後我最近看到這個朋友,他現在已經是婦科專家了。
這種情況讓人非常痛心,不僅是對於醫生自己的痛心,更是對那些相信中醫,信賴中醫的患者痛心。這種中醫醫生在市面上的比重是很大很大的,尤其在三甲醫院更是如此。因為有的三甲醫院有中醫細分化(分科)模式,而且三甲醫院有醫保,療效不好也沒關系,照樣有人來,因為三甲醫院病人實在太多了。這種機制很容易養庸醫,因為沒有競爭壓力嘛。一般地,民營中醫門診,好中醫相對多一些,雖然掛號費貴許多,但是他會花很多時間跟你聊天,觀察你的神色形態(望診)。一般,能存活下來的民營中醫門診,都必須有臨床療效。這是市場淘汰機制在運作,在民營中醫門診,庸醫是活不下去的。但是在三甲醫院里,發幾個論文,混個職稱,年限到了運氣好或者塞點錢,搞點名氣,說不定可以混個國醫大師當當。三甲醫院這種體制就是養中醫庸醫的溫床。
如果你要看中醫,建議找療效好的三甲醫院的中醫,否則就盡量多花點錢找優秀的民營門診的中醫。如果你要看西醫的話,就只管找三甲醫院就可以了。因為西醫講究標准化、熟練度,每個西醫相當於人工智慧,需要整體思維、思辨的東西並不多,幾乎所有東西都是有一套嚴格的標准在運作的。但是中醫非常考驗人的整體思維能力,視野開闊度,觀察能力等等。
給中醫同行的話
我們每肆返蔽個人在這個問題上要引以為戒,不要變成浮誇的狀態。
不要說,我學了《傷寒論》、《溫病條辨》,我是跟誰誰誰學的中醫,這些大話都沒有用。有用的就是,你能清楚的給患者識病,看好知道為什麼好的,看不好也知道是什麼原因不好。病情的走勢出乎你的預料的,不清楚不懂的就如實的承認,不要不懂裝懂,狂飆中醫黑話。
給患者的話
作為患者,要想辨別對方是庸醫還是良醫其實並不容易。市面上絕大多數中醫師都不盡如人意。否則,中醫的風評也不至於如此差。
辨別好中醫需要抓住的幾個核心點:
1.看對方有沒有如實的觀察你的神色形態(望診)。
2.看對方問診時,詢問的核心是圍繞人體正氣的部分,還是圍繞你的症狀的部分。(本氣辯證or邪氣辯證)
3.看醫生自身的修養與神采。好的醫生一定是偏性不大的,一般是相對溫和的。神采不會太差,只有自身內在訓練充沛的裂州人,才能做到神采尚佳,身心意鬆柔靜。這很重要。
其他注意事項:
1.不要先入為主的認為年輕中醫就沒有經驗,一定看不好自己的病。
2.不要被醫生的頭銜、巨額掛號費唬住,掛號費高、具有專家頭銜未必就療效好。關鍵是我說的前面三個核心診斷點。當然,一個好的中醫一定是口碑好、門診需求量巨大的,如果在沒有見到醫生前,想要判斷一個中醫的好壞,只能打聽門診量和曾經接診過的病人。
3.頭銜只是標簽,永遠認准對方的辯證思路和他自身的能力素質。頭銜、哪個大學畢業的、師承了誰誰誰固然重要,尤其是當你知道對方是你信賴的中醫的師承學生(如倪海廈老師、李可老師等)。但是仍然要持保留態度。就算醫生很自信,描述自己開的方多麼的天花亂墜(這種醫生很可能具有虛浮的氣機,這種過於浮誇的醫生大家要小心),大家要小心一些中醫師為了迷惑患者,以及對於症狀產生原因的強行解讀或行業黑話敷衍患者。最終要以你自己病情的好轉與舒適度來作為依據。對於臨床醫生來說,治癒率才是王道。治的好病才是王道。
4.老的中醫不一定就是優秀的中醫,這是絕對不一定的。就連現在號稱是國醫大師的都有很多臨床療愈率很低的。我的老師跟我說,他認識的一個同行(女生)是中醫世家,她的父親(時齡70多歲的老中醫)曾經為毛主席和周總理開方看病。外人把她爸爸看作是神醫,但是,他自己知道自己其實並不神,因為領導人的病吃了我的葯好了,他不知道怎麼好的,沒有好,為什麼沒好他也不清楚。他不敢跟外人說,只能跟自己的閨女說。恰巧她告訴了我老師,我老師又告訴了我。
如果能做到以上7點,基本上不會被專業的中醫醫生騙,或者說,作為患者,至少可以少走彎路。盡快找到合適自己的醫生或優秀的醫生。
② 張仲景時期的庸醫
東漢時期的。還有一本著作叫傷寒雜病論
人物簡介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和鎮平縣一帶)人,中國東漢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張仲景的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葯具備的經典,元朝明朝以後被奉為「醫聖」,甚至有廟供奉香火。張仲景出生於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於公元219年溘然長逝,享年69歲。他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於是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後,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也為他後來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基礎。漢靈帝時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訓,博採眾方,集前人之大成,攬四代之精華,寫出了不朽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葯於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葯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
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他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對這種悲痛的慘景,張仲景目擊心傷。
據載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內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傳染病,其中傷寒病佔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傷寒論》自序)。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論》自序)。後世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奉《傷寒雜病論》為醫經(唐宋以後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從魏晉及今,一千六百多年來,一直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著作。
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竟盡得其傳。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贊嘆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傷寒雜病論》序中有這樣一段話:「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表現了仲景作為醫學大家的仁心仁德,後人尊稱他為「醫宗之聖」。
他所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從而使中華民族的醫學獨具特色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自隋唐以後,張仲景的著作遠播海外,在世界醫學界享有盛譽。從晉朝至今,中外學者整理、注釋、研究、發揮《傷寒論》、《金匱要略》而成書的已超過一千七百餘家,這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張仲景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學說哺育了世代名醫,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依然是「道經千載更光輝」。
張仲景故里位於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南陽鄧州市穰東鎮),民眾自發地前來南陽醫聖祠紀念、拜謁。南陽民間祭拜張仲景自漢代延續至今,「瞻仰醫聖」、「疊紙求醫」、「摸羊頭」、「接聖水」等是群眾主要祭祀活動內容,這一民俗活動將持續3天。醫聖張仲景祭祀活動已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張仲景的墓葬於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仲景墓現存完好,成為了人們拜謁的地方。
折疊編輯本段個人經歷
折疊亂世立志
東漢末年,我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臨床醫學家張仲景。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這部巨著的問世,使我國臨床醫學和方劑學,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
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使他從小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也篤實好學,博覽群書,並且酷愛醫學。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余每覽越人人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從此他對醫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為他後來成為一代醫學大師奠定了基礎。
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朝政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黎民百姓飽受戰亂之災,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於非命,真是「生靈塗炭,橫屍遍野」,慘不忍睹。而官府衙門不想辦法解救,卻在一味地爭權奪勢,發動戰爭,欺壓百姓。這使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憐憫百姓,萌發了學醫救民的願望。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歲左右時,就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
張伯祖當時是一位有名的醫家,他性格沉穩,生活簡朴,對醫學刻苦鑽研。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慮。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癒,他很受百姓尊重。張仲景跟他學醫非常用心,無論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葯,還是上山采葯、回家炮製,從不怕苦不怕累。張伯祖非常喜歡這個學生,把自己畢生行醫積累的豐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他。
比張仲景年長的一個同鄉何顒對他頗為了解,曾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意思是說張仲景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但是沒有做官的氣質和風采,不宜做官。只要專心學醫,將來一定能成為有名的醫家。何顒的話更加堅定了張仲景學醫的信心,從此他學習更加刻苦。他博覽醫書,廣泛吸收各醫家的經驗用於臨床診斷,進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個有名氣的醫生,以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超過了他的老師。當時的人稱贊他「其識用精微過其師」。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葯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採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葯,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搜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葯摩、坐葯、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葯,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寫成而「大行於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折疊撰寫醫書
盡管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但由於他父親曾在朝廷做過官,(漢代從漢武帝開始實行舉「孝廉」「良才」的選官制度,「舉孝廉」,這是漢代發現和培養官吏預備人選的一種方法。它規定每二十萬戶中每年要推舉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被舉之學子,除博學多才外,更須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故稱為孝廉。在漢代,「孝廉」已作為選拔官員的一項科目,沒有「孝廉」品德者不能為官。)東漢末期多舉世家子弟,仲景承襲家門,在靈帝時(約公元168~188年),被州郡舉為孝廉,進入官場。在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為長沙太守(長沙郡:秦置,下轄湘、羅、益陽、陰山、零陵、衡山、宋、桂陽等9縣,治所湘縣【今長沙市】。
(長沙太守,類似今天湖南省省長)。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他們治療,自己的醫術也就不能長進。於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群眾診治。他讓衙役貼出安民告示,告訴老百姓這一消息。他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對張仲景更加擁戴。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每逢農歷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便聚集了來自各方求醫看病的群眾,甚至有些人帶著行李遠道而來。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葯鋪里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
張仲景看到百姓對他非常信任,在醫術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斷探索。他大量採集民間驗方,進行認真研究。有時甚至不畏路途遙遠,拜師取經。有一次他聽說襄陽城裡同濟堂有個綽號「王神仙」的名醫,對治療扼背瘡很有經驗。他立即帶著行李,長途跋涉幾百里,去拜「王神仙」為師。對「王神仙」在葯性、醫道各方面的獨到之處都用心學習研究,獲益很大。
雖然張仲景的醫術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醫治。俗話說,「大兵之後,必有災年」。東漢末年,戰亂頻繁,不斷的戰爭導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間,瘟疫大流行,前後達5次之多,使很多人喪生,一些市鎮變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於傷寒病的人最多。如張仲景的家族,原來有200多人,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來,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於傷寒病。一些庸醫便趁火打劫,不給病人認真診脈,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對片刻,便開方抓葯,只知道賺昧心錢。更多的人,雖師承名醫,卻不思進取,因循守舊,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競相追逐權勢榮耀,忘記了自己的本分。張仲景對這些人非常氣憤,痛加斥責,他決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傷寒病。從此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刻苦研讀《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等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廣泛借鑒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並於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開始著手撰寫《傷寒雜病論》。
這時候,東漢王朝四分五裂,張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難回。於是他就到嶺南隱居,專心研究醫學,撰寫醫書。到建安十五年,終於寫成了劃時代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經後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傷寒雜病論》系統地概括了「辨證施治」的理論,為我國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來該書被奉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譽為「經方大師」。
張仲景寫成該書後仍專心研究醫學,直到與世長辭。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天下後的公元285年,張仲景的遺體才被後人運回故鄉安葬,並在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和仲景墓。
折疊為人醫風學風
張仲景為人謙虛謹慎,提倡終身堅持學習。他在序文中說:「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張仲景引用孔子語錄,在於說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學習來獲得知識。他特別表明自己從青少年時期就熱愛醫學,請允許他扎扎實實地按照孔子的話去做,因為醫學沒有止境,必須終身堅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張仲景還為後人樹立了淳樸無華、勤懇踏實的學風。《傷寒雜病論》著述風格朴實簡練,毫無浮辭空論,對後世中醫著作影響甚大。他診病和學習時遇到一絲一毫的疑問,即「考校以求驗」,絕不放過,一定要弄清楚是怎麼回事。
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對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對東南亞各國的影響也很大。後人研究他的醫理,敬仰他的醫術和醫德,稱他為「醫聖」。在河南省南陽還為他修建了「醫聖祠」。解放後,翻修了「醫聖祠」,並修建了「張仲景紀念館」,以紀念這位奠定中國中醫治療學基礎的醫學家。
折疊編輯本段醫學貢獻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卧龍區,一說為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人,為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他公元二零五年寫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未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盪的時代。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外戚與宦官相互爭斗殘殺的「黨錮之禍」。軍閥、豪強也為爭霸中原而大動干戈,農民起義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一時里戰亂頻仍,百姓為避戰亂而相繼逃亡,流離失所者不下數百萬。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挾漢獻帝及洛陽地區百萬居民西遷長安,洛陽所有宮殿、民房都被焚毀,方圓二百里內盡為焦土,百姓死於流離途中者不可勝數。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東漢靈帝(公元168一188年)時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 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張仲景的家族本來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餘人。自從建安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竟佔十分之七。
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他痛恨統治者的腐敗,將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對此,張仲景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一定要制服傷寒症這個瘟神。
建安年間,張仲景行醫游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後果,也藉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充實和提高了理性認識。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這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又一部最有影響的光輝醫學典籍。
折疊編輯本段著作分析
《傷寒雜病論》是集秦漢以來醫葯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傷寒雜病論》的貢獻,首先在於發展並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張仲景把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症狀,根據病邪入侵經絡、臟腑的深淺程度,患者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以及病勢的進退緩急和有無宿疾(其它舊病)等情況,加以綜合分析,尋找發病的規律,以便確定不同情況下的治療原則。
他創造性地把外感熱性病的所有症狀,歸納為六個證候群(即六個層次)和八個辨證綱領,以六經(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來分析歸納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的,演變和轉歸,以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來辨別疾病的屬性、病位、邪正消長和病態表現。由於確立了分析病情、認識證候及臨床治療的法度,因此辨證論治不僅為診療一切外感熱病提出了綱領性的法則,同時也給中醫臨床各科找出了診療的規律,成為指導後世醫家臨床實踐的基本准繩。
《傷寒雜病論》的體例是以六經統病證,周詳而實用。除介紹各經病證的典型特點外,還敘及一些非典型的症情。例如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屬表證,為太陽病。但同是太陽病,又分有汗無汗,脈緩脈急之別。其中有汗、脈浮緩者屬太陽病中鳳的桂枝湯證;無汗、脈浮緊者,屬太陽病傷寒的麻黃湯證;無汗、脈緊而增煩操者,又屬大青龍湯證。這樣精細的辨證及選方用葯法則,使醫家可執簡馭繁,應付各類復雜的證候都能穩操勝券。除了辨證論治的原性之外,張仲景還提出了辨證的靈活性,以應付一些較為特殊的情況。如「舍脈從證」和舍證從脈」的診斷方法。即辨證必須有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前提,如果出現脈、證不符的情況,就應該根據病情實際,認真分析,摒除假象或次要矛盾,以抓住證情本質,或舍脈從證,或舍證從脈。
陽證見陰脈、表證見沉脈。和證實脈虛,其實質都是證有餘而脈不足,即當舍證從脈而救里;而陰證見陽脈,提示病邪有向表趨勢,里證見浮脈,多提示表證未盡解;證虛脈實,則宜舍脈從證。脈、證取捨的要點是從「虛」字著眼,即實脈虛從脈,證虛脈實從證。這無疑為醫者理清臨床上亂麻一般的復雜症情,提供了可供遵循的綱要性條例。
對於治則和方葯,《傷寒雜病論》的貢獻也十分突出。書中提出的治則以整體觀念為指導,調整陰陽,扶正驅邪,還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諸法,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劑。據統計,《傷寒論》載方113個,《金匱要略》載方262個,除去重復,兩書實收方劑269個。這些方劑均有嚴密而精妙的配伍,例如桂枝與芍葯配伍,若用量相同(各三兩),即為桂枝湯;若加桂枝三兩,則可治奔豚氣上沖,若倍芍葯,即成治療腹中急痛的小建中湯。若桂枝湯加附子、葛根、人參、大黃、茯苓等則可衍化出幾十個方劑。其變化之妙,療效之佳,令人嘆服。尤其是該書對於後世方劑學的發展,諸如葯物配伍及加減變化的原則等都有著深遠影響,而且一直為後世醫家所遵循。
其中許多著名方劑在現代人民衛生保健中仍然發揮著巨大作用,例如:治療乙型惱炎的白虎湯,治療肺炎的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治療急、慢性闌尾炎的大黃牡丹皮湯,治療膽道蛔蟲的烏梅丸,治療痢疾的白頭翁湯,治療急性黃疽型肝炎的茵陳蒿湯,治療心律不齊的炙甘草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括萎薤白白酒湯等,都是臨床中常用的良方。另在劑型上此書也勇於創新,其種類之多,已大大超過了漢代以前的各種方書。計有湯劑、丸劑、散劑、膏劑、酒劑、洗劑、浴劑、熏劑、滴耳劑、灌鼻劑、吹鼻劑、灌腸劑、陰道栓劑、肛門栓劑等。此外,對各種劑型的製法記載甚詳,對湯劑的煎法、服法也交代頗細。所以後世稱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為「方書之祖」,稱該書所列方劑為「經方」。《傷寒雜病論》對針刺、灸烙、溫熨、葯摩、吹耳等治療方法也有許多闡述。另對許多急救方法也有收集,如對自縊、食物中毒等的救治就頗有特色。其中對自縊的解救,很近似現代的人工呼吸法。這些都是祖國醫學中的寶貴資料。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張仲景在中醫史上的重要地位,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專著的科學價值越來越顯露出來,成為後世從醫者人人必讀的重要醫籍。。張仲景也因對醫學的傑出貢獻被後人稱為「醫聖」。清代醫家張志聰說過:「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傷寒論》)者不可以為醫。」後該書流傳海外,亦頗受國外醫學界推崇,成為研讀的重要典籍。據不完全統計,由晉代至今,整理、注釋、研究《傷寒雜病論》的中外學者記逾千家。
鄰國日本自康平年間(相當於我國宋朝)以來,研究《傷寒論》的學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鮮、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國的醫學發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響及推動。目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仍是我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據史書記載,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葯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僅此一部《傷寒雜病論》的傑出貢獻,也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
折疊編輯本段主要著作
折疊個人著作
1、《傷寒雜病論》(已經散佚,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2、《傷寒論》,晉代太醫王叔和根據自己搜尋到《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的軼文整理而成。
3、《金匱要略》,宋代王洙、林億、孫奇等人在偶然的機會發現《傷寒雜病論》殘簡,將關於雜病的部分整理成冊,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於世。
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葯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僅此一部《傷寒雜病論》的傑出貢獻,也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張仲景是中醫界的一位奇才,《傷寒雜病論》是一部奇書,它確立了中醫學重要的理論支柱之一——辨證論治的思想,在中醫學發展過程中,實屬「點睛之筆」。
折疊研究著作
1.《張仲景》
2.《張仲景用方解析》
3.《張仲景醫方精要金匱篇》
4.《張仲景醫方精要傷寒篇》
5.《張仲景方劑學》
6.《張仲景葯物學》
7.《張仲景方劑現代臨床應用》
8.《張仲景疾病學》
9.《張仲景方劑實驗研究》
10.《張仲景方方族》
11.《張仲景養生學》
③ 一副中葯可以有多少種草葯有人說多於13種就屬於庸醫的方法!
一副中葯要多少味葯不一定,看什麼病了,好的醫生一般最多也就十幾位葯,簡單的病也就幾味,你看有的開20幾味,甚至30多味,吃了根本就不起作用。要麼是他想多賺點錢,要麼是沒到家。開那麼多葯其實沒必要,很多葯效果都是重復了的,開多了反而影響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