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古詩文方面訓詁問題的解決方法

古詩文方面訓詁問題的解決方法

發布時間:2023-08-28 23:59:05

① 小學古詩詞課堂教學的策略

1.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有哪些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新課程標准》要求1-6年級的學生背誦優秀詩文不少於逐首教學」「逐環教學」的模式,資源整合,主題凝聚,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

筆者在教學《贈汪倫》時,先播放名曲《送別》,然後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幾首送別詩,讓學生大致了解異同,「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送別」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間,激盪著他們的情感。

2、把握同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比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柳宗元的《江雪》後,出示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提出自學要求:這首詩又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希望你運用上一首詩學到的辦法,自己來學懂這首詩。學生在比較中很容易就發現這兩首詩的地點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樣,一個是苦悶的,一個是怡然自得的。

前一首詩有一種「傲氣」,後一首詩有一種「霸氣」。此時,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場失意時寫的,而王士禎仕途得意,當時任刑部尚書,這樣,讓學生比較閱讀,學生「調動了原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

在比較閱讀中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了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3、延伸同詩人的作品:這樣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

比如,學習課內經160篇,並在附錄中列出70首《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也新增了許多優秀詩詞,這讓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到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急於求成,教學肓目性和隨意性較大,步入以下幾個誤區:一是傾盆大雨式的背誦。

教師為了趕進度,不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誦一首。二是信口開河式的問答。

教師沒有精心備課,指導時隨意提幾個問題,草草了事。三是填鴨注入式的串講。

為了節省時間,教師一講到底,學生沒有自主學習思考的時間。四是囫圇吞棗式的翻譯。

教師僅把詩歌大意告訴學生就算完成任務。這些方法僅僅滿足於語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學生難以根本的體會詩歌最美的情感。

詩詞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後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糧。詩詞的閱讀與欣賞應當超越單純的訓詁文字、詮釋詞語的范圍,跨入語義學與美學的領域,用心靈去捕捉詩的意象和境界。

然而,現今不少語文課堂教學過分強調了教學的定量化、技術化和精確化;教師仍將備課著力點放在梳理知識點、研究標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學生採用」死摳字詞——理解句意——總結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條分縷析、肢解原本文脈貫通、渾然一體的千古佳句。這種教學形式抑制了學生的創造需要,扼殺了學生思維的靈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詩詞所蘊藏著的美感被掃盪殆盡,學生學習語文的情趣也深受影響。

所以我認為在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時候應該遵循以下幾個策略:策略一:資源整合,在把握基點中生情。1、整合同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

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改變傳統。

2.如何有效進行小學古詩詞教學

提到小學古詩詞的教學,有許多老師就苦惱。

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因此,古詩詞的教學不可避免地走入了許多誤區,使學生對古詩詞的掌握偏離了航道。具體表現在: 一、教師只負責「教會」,不重視「會教」 貪圖省事的語文教師往往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強迫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教師早已安排好的學習方法,比如抄寫「標准」的詩詞譯文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放鴨式」背誦全文等。

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終於「協助」教師完成了「教會」的任務,學生並沒有享受到學習過程的快樂,教師也完全忽視了教學方式的優化、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等問題。 二、學生只注重「讀會」,不重視「會讀」 學生在掃清字詞的障礙,能流利地朗讀詩詞以後,往往沾沾自喜,認為已經「讀會」了。

他們卻忽略了詩詞的節奏、韻律等關鍵問題,而這些,恰恰是詩詞的精華所在,重中之重。 三、學生只能夠「背誦」,不重視「誦背」 很少能夠看到語文課堂上,學生能夠忘情地吟誦古詩詞,學生總是以自己能一氣呵成地背完詩詞為榮,面對這樣的學生我隱隱有些擔憂,擔憂他們如何有時間去思索、去感悟、去品味。

古人「吟詩」不是沒有道理的,在「吟」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的感悟品味字詞的優劣,思考情境的創設、情感的抒發等諸多問題,使自身的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在「吟誦」中得到提高,如此優秀的訓練方法如今卻不被重視,近乎絕跡,豈不悲哉? 那麼,應該如何正確把握小學古詩詞的教學呢? 我以為首先必須要先正確解讀新課標對小學生掌握古詩詞的要求。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生要會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以上(低年級50篇;中年級50篇;高年級60篇),這是對小學生掌握古詩詞數量上的要求。

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誦讀詩文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誦讀詩文,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這是對小學不同年段學生掌握詩詞理解上的要求。由此可見,新課標的要求可歸納為三會:會讀、會背、會感悟。

其次,依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 一、反復吟詠,創造激勵探究問題的熱情和責任感的情境 漢語言文學講審美、體驗、感悟、直覺,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錢理群說:「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感悟的文化,而不同於偏於分析的西方文化。」

用方塊字連綴而成的中國古典詩詞,一直洋溢著一種獨具魅力、生生不息的靈性風韻。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故非吟誦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口誦心惟,咀嚼體悟,共鳴感奮,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精神的原動力。

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現。吟誦涵詠創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責任感。

詩教足以養心。詩詞教學就該多一些聲並茂的誦讀,少一些學究解經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一些聯系自我的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

二、啟發聯想和想像,進行詩詞文本與生命靈魂的對話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非聯想、想像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 「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

老師就要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想像,再現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或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二次創造的滿足。古詩詞浸潤著漢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學生的聯想、想像能力。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讀者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像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釣和一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痴守節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聯想和想像在詩詞學習的課外活動重要形式——詩歌表演中更能指導其欣賞作用和創造精神渲泄得淋漓盡致。

老師的講析代替不了學生的聯想、想像,學生也不可能通過老師的聯想和想像走進詩詞的意境、詩人的世界。學生只有在教師啟發下進行聯想想像才能實現讀者與文本的對話,最終實現意義的建構。

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後潛藏著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聯想和想像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和通衢大道。

3.淺談提高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反復誦讀,品味古詩的語言美誦讀是傳統語言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強調誦讀的重要性。

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道:「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讀,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培養語感、理解內容,提高閱讀能力。

初學一首古詩,教師應要求學生先自己預習,參照拼音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不讀錯,不丟字,不加字,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可以鞏固漢語拼音。課堂上,教師可以選出幾名同學大聲朗讀,讓其他同學當裁判,評一評,議一議,看誰朗讀得最好,誰朗讀時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要聲情並茂地為學生示範朗讀,讓學生跟讀,注意古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讀出古詩的韻律美。教師還可以通過分組朗讀、配樂朗讀的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比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學會欣賞,領悟古詩的意境深學習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感知和領悟古詩的深邃意境,這樣的學習方式才會使學生深深地愛上語文這門基礎學科,進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1.巧用插圖感受情境。

在教學《山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書中的插圖,彎彎曲曲的山路上,一輛馬車停在路旁,詩人坐在路邊的石頭上,欣賞著漫山遍野的楓葉。讓學生通過插圖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2.解析語言進入情境。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時,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讓學生理解「綠」在這里作動詞用,使人眼前一亮,感覺到春天的氣息。

這個「綠」字,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使這首詩更加出神入化,擁有春天的色彩感覺,彷彿春風吹過,江南就開始變綠了。3.利用多媒體深入情境。

在教學《登鸛雀樓》這首古詩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鸛雀樓的照片,配上輕快的音樂,讓學生觀看鸛雀樓以及周圍的景物,想像著自己正站在鸛雀樓上,夕陽下波濤滾滾的黃河流向遠方,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色,您想說些什麼呢?同時我從網路上下載了關於鸛雀樓的視頻讓學生觀看,通過媒體講解學生了解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資料,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了解到更多古代文人墨客對鸛雀樓的謳歌之詞。通過多媒體演示可以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更好地領悟詩詞的深邃意境。

三、不求甚解,感知古詩的情感濃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許多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時往往會給學生提供標準的古詩詞翻譯,要求學生熟記並背誦釋義。其實,古詩詞教學要不求甚解,只要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古詩詞的情感即可。

古詩詞與現代語言習慣不同,許多時候古詩詞中的遣詞造句只是為了追求韻律美,例如古詩詞中押韻、平仄、通假、倒裝、對仗等。教師如果非要把古詩翻譯成現代文,會非常生硬別扭。

古詩教學中讓學生感知大體的意思即可,沒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譯。如《暮江吟》中的「可憐九月初三夜」, 這里「可憐」的意思明顯與現代文中的「可憐」不同,而是「可愛」的意思。

這樣才能與「露似珍珠月似弓」聯系起來,原來是說月光下晶瑩透亮的露珠,猶如一顆顆可愛的珍珠發出迷人的光芒。讓學生自己理解,而不是統一標準的翻譯,才更能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的精妙。

總之,學習中華傳統的文化經典的古詩詞,要針對小學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注重誦讀與感悟,讓學生心情愉悅地學習,激發小學生對古詩文的好感,讓古詩文教學充滿活力。

4.如何進行小學古詩文教學

在我國浩瀚的傳統文化中,一篇篇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古詩文,就像是海洋里一顆顆明亮純潔的珍珠,高貴典雅,璀璨奪目,打動著人們的心靈,扣擊著讀者的喜樂悲愁。

誦讀教學,在古詩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認為古詩文的課堂誦讀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創設情境,營造氣氛,引領學生進入詩文 創設與所誦讀古詩文相應的特定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所誦讀作品的氛圍,更能直觀地感性地讓學生對作品有一個准確的第一印象。

特定情境的營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讓學生直達作品核心的一種有效方法,用這種方法運用於教學,有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歸去來兮辭》時,筆者先播放伴著鳥鳴水聲、彌漫著田園氣息的音樂作為背景,接著以鳥鳴聲婉轉悅耳,音樂聲悠揚動人。

這來自天籟般的聲響,彷彿讓人置身於美妙的讓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懷抱中導入以自然美景、抒情言志的話題,然後朗讀回顧借自然美景來抒發心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寫月光荷葉的段落,再串起同樣有月光荷葉意象的王維的《山居秋瞑》,接著以《山居秋瞑》是一個世外桃源而引出陶淵明,由此走進陶淵明。這時再教學《歸去來兮辭》中對自然美的誦讀鑒賞,學生對所抒感情的領悟就會變得順理成章,這都得力於情境的營造。

而且這種營造特定氛圍時,注意把單篇詩文放入同樣寫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刻的進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二、品味物象,體悟意境,深入作者情感世界 鑒賞詩歌時應首先抓住物象,品味物象特徵以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情感。

例如張可久的《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我們不難找出其中的物象: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

這些物象可以歸納出凄涼、蕭瑟的景物特徵,透過景物特徵,我們可以窺見作者因自己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 意境是詩歌意象通過藝術組合而創造出來的。

詩歌的意象組合成生活場景,通過這個生活場景,或表現為喜,或表現為悲;或表現為激昂,或表現為哀怨 杜甫的《登高》通過詩人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不讀不足以品味其沉鬱頓挫的情感。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如泣如訴、颯颯有聲的落木,滾滾而來、咆哮不止的長江,讀時腦海中必顯現一幅壯闊、沉鬱悲涼的畫面,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苦之感怎不頓生心底! 三、傳授方法,加強訓練,培養學生誦讀能力 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應適時地傳授他們一些具體的誦讀方法。

比如,在音調強弱方面,表示悲壯、快樂、斥責,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頭部應加強;表示不平、熱忱或確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強;表示莊重、滿足或優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強。在韻味緩急方面,含有莊重、敬畏、謹慎、沉鬱、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緩讀;含有快活、確信、憤怒、驚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讀。

葉聖陶說:這些規章,都應含著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與情感,所以依照規律吟誦,最合乎語言的自然。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誦讀的形式要變化多樣,可以交替使用散讀、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方式。

另外,為了激發學生的誦讀激情,還可以組織誦讀比賽。 總之,在古詩文誦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經常性地對學生進行專門指導,授之以法,加強訓練,使學生們形成敢於和樂於高聲而有感情地誦讀的風氣和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使學生真正學會誦讀。

四、質疑解難,鑒賞評價,激發學生創造思維 不論是採用各種方式導入特定情境,以增強誦讀效果,還是飽含激情地誦讀演繹作品,它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與作品的同振共鳴,深入體驗與感悟,質疑解難,從而達到深刻理解的鑒賞評價,讓學生獨到的見解得以亮相,有個性的發現得以張揚。這個環節是整個誦讀課最光彩奪目的亮點,是誦讀教學要達到的高潮。

筆者在教學《琵琶行》時,在通過誦讀體悟架起通向學生與作者心靈的通道後,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性思維被激發了:對精彩的音樂描寫起什麼作用?三次月亮的描寫是否多餘?詩歌的悲傷是怎樣一層層表現出來?大家唇槍舌劍,激烈爭論,智慧的火花在這時四處迸射。問題越爭越明,越爭理解越深入,這時抓住精彩的音樂描寫這一段落所蘊涵的的復雜曲折的情感,串連起琵琶女身世謎底的揭示,連帶起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心觸動,頓時作品所表現的主題豁然開朗。

這時三次月亮這景物描寫的不同作用,情景交融手法運用的用意,全在這學生的辯論鑒賞誦讀中變得瞭然於心。這時再次進行誦讀,作品內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感知,全在這琅琅書聲中得到升華。

誦讀古詩文,它的顯性效果容易被人重視,但實際上它對學生的隱性教育更為重要,更為長遠。伴隨著對語言文字的學習、推敲、運用,學生的思想情操、審美情趣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熏陶,學生在無形中提高了人文素養,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了完美的人格。

正如魏書生所說,從思想到行為,從行為到習慣,從習慣到命運。

② 訓詁的方法有哪幾種

一、以形說義

通過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記錄的詞的本義。世界上有兩種文字體系:表音文字因形知音而知義,形與音關系密切、表意文字見形知義,形與義關系密切。漢字是表意文字,形體直接反映出所記錄的意義,形義統一在漢字的構造中,使我們由字形探求字的本義成為可能。東漢許慎《說文》對9353個漢字的字形結構進行了分析,並得出其詞義。運用以形說義方法時主要依據《說文解字》,其次是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這兩者中都有些問題,所以我們還要參照《甲骨文編》、《金文編》等書籍,以求得字的原始義。

二、如何運用以形說義的訓詁方法

根據字形來說解字義在傳統訓詁學中很早就使用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懂得拆字說義了。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止戈為武」。分析字形時要有科學的頭腦,不能妄加猜測。要對字形做梳理工作,一定要追溯到它的原始形體上去,准確找出字形所代表的最初意義。不能憑現代通行的字型作主觀的判斷。現代人有一句歇後語:「兩個山字重起—請出」。也是今人返盯據現代漢字的形體作出的誤解。出,不是從二山,而是從 ,從止,甲骨文作 ,像一隻腳從居穴中走出來,是一個合體象形字。

又如「宿」字。《說文?七下? 部》:「宿,止也。從 , 聲。 古文夙。」《說文》解釋「宿」的最初意義是「止」,是對的。但是對這個字的字形分析卻有問題。認為 是古文夙,是沒有根據的。宿,甲骨文寫作 ,象一個人在 屋下靠著帶有花紋的席子止息的樣子,正反映了「住宿」之義。許慎根據形體發生了變化的小篆來分析字形,難免出錯。

又如:民,《說文?十二下?民部》:「民,眾萌也。從古文之象。」但書中沒有說明「古文之象」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只引了一個古文形體: 。對這個形體,段玉裁認為「蓋象萌生繁廡之形。」王寧先生認為:「中間的 象女字,上下左右的斜畫象捆綁的繩子,因此整個字形表示的是『奴隸』的意思。」王先生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許慎引用的字型來自孔子壁中書,還不是最早的古文字。「民」在金文中已存在,寫作 盂鼎; 王孫鍾 看上去像一隻眼睛被一尖利物刺中的樣子。唐蘭說:「民字從目,此銘中初見。」可見,民字像刺目之形是肯定無疑的。刺目是古代奴隸主對奴隸的一種酷刑。「民字」的本義是「奴隸」。《賈子?六政》說:「民之為言萌也,萌之為言盲也。」民=萌=盲,目被刺成盲人,這是許慎以「萌」釋「民」的本意。段玉裁因為「萌」有「草芽」義,所以解釋為「繁蕪」,並不正確。

以形說義方法探求的是單字的本義,在分析之後,往往要引古代文獻中的用例來證明分析的正確性。

三、因聲求義

詞是聲音和意義的統一體,語音是詞的物質外殼,要准確解釋詞義有時就要藉助於它的語音。從漢代開始,訓詁學家就注意到了漢語詞語的讀音。例如:《說文》中就運用了相當多的聲訓以同音字作為訓釋字。揚雄的《方言》很關注異地畝世行殊語反映出的讀音變化。東漢末年的劉熙所寫的《釋名》一書,就是通過聲音線索來找出百姓日用器皿的得名緣由。漢字里形聲字佔大多數,是主要的構字方式,漢字表音化的趨勢在日益加強。漢語音韻的發展迅嘩變化是聲、韻、調協調發展的,某一方面的變化必然會牽動其他兩個方面的變化,特別是韻的變化,往往會造成聲母、聲調的演變。

因聲求義的方法就是要根據漢語語音的特點和歷史演變的規律來推求語源、解釋連綿詞、辨別通假字。其中推求語源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系聯同源詞;2、推求事物的得名之由;3、弄清古代方言與方言之間,方言與共同語之間的音義聯絡,進而找出它們的共同的根詞。因聲求義時,應遵循兩個原則:1以古音為依據。2以文獻語言為依據。

四、「因聲求義」方法具體運用

1.通假借

如: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害」字《說文》「傷也。」「害」的幾個義項「損害、殺害、禍害、忌妒」都解釋不通。通過「通假借」的辦法,了解「害」借用作「何」,問題才能解決。句意是「哪件要洗哪件不要洗,回家問父母。」

2.明方言

如:人涉昂否。《詩經》《毛詩詁訓傳》:「昂,我也。」《鄭玄箋》:「人皆從而渡,我獨否。」有學者解釋為:「昂,今北方方言變為俺。昂古與吾通,今轉為俺……昂之轉為俺,其聲音變化之跡是非常清楚的。」另有學者解釋為:「昂為 的假借。《說文》:『 ,婦人自稱。』由於昂、 聲近而通用,所以成為我的通稱。」

3.尋語源

黍,禾屬而粘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

韭,菜名,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

五、據文證義

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來解說詞義。前兩種方法「以形說義」「因聲求義」都具有主觀性,而這種方法則更為客觀。運用這種方法時注意三點:1盡量從本文、本書和同一作者的其它作品中尋找證據。2所得結論,不能脫離被訓詞的意義系統。3存在於古書之中的明顯的訓詁材料,大多是因勢立說,隨文而釋。

如:可憐可愛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孔雀東南飛》/可憐值得憐憫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賣炭瓮》/西北望長安,可憐可惜無數山。

閱讀全文

與古詩文方面訓詁問題的解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鑒別碧玉的幾種方法 瀏覽:602
扎辮子的方法簡單好看視頻 瀏覽:442
03版和10版大腸菌群檢測方法比較 瀏覽:603
用什麼方法能調查雙子葉植株密度 瀏覽:864
汽車電壓降的測量方法 瀏覽:398
刻度尺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857
哈利波特魔法杖製作方法簡單 瀏覽:305
斷奶仔豬偽狂犬和腦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229
節目演用什麼方法 瀏覽:169
小天才手錶的時間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99
聯想電腦支架的安裝方法 瀏覽:957
加大電腦磁碟空間方法 瀏覽:978
鍵盤截圖鍵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33
白堊病的治療方法 瀏覽:280
偏癱坐位平衡2級訓練方法 瀏覽:562
影響腦干檢測的方法 瀏覽:573
心理學研究方法這本書簡單么 瀏覽:240
肌底液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893
用什麼方法能快速睡 瀏覽:344
客廳吸頂吊燈安裝方法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