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演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演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發布時間:2023-08-18 09:00:31

1. 怎樣提高演戲技巧

1、表演不是自學就能成才的專業

如果打算參加藝考或今後往演藝界發展,那麼最佳的學習途徑就是線下學習。多多通過線下課堂各種各樣的練習,使自己不斷地增加表演經驗,才能使自己一點點的學習好並悟出表演的內在。

2、平日可以多觀影,多學習劇情及演員演技

寫一些影評,多去觀察人物感悟生活,多閱讀表演及藝術理論、文學方面的相關書籍,也能夠從某些層面提高自己的表演經驗。

演員的要求

1、彈跳力,演員要舉止輕盈,起跳輕松,跳得高且自如,落地穩健,後勁長,不可以幾個大跳後就如強駑之末,彈跳力得益於硬功夫中體能的訓練和跳的訓練。

2、柔韌度,即身體各部分的拉伸度、跨度,大跳需呈直線不可以含糊,踢紫金冠時舞者的眼睛要看到整個腳部甚至小腿,燕子翻身時要明顯清晰地看到兩條腿在空中交叉而過,柔韌度得益於毯子功的訓練。

2. 幼兒教師指導幼兒戲劇活動易出現的問題有哪些

問題一:幼兒表演缺乏創新 案例:大班故事表演活動《小紅帽》片段 教師在帶領幼兒復述故事後進行表演活動。 師:小紅帽上場時應該是什麼樣? 幼:蹦蹦跳跳的、高興的、唱著歌。(有3位幼兒發言) 師:誰來學一學? (兩名幼兒做跑跳步上場,動作基本一樣。) 師:誰還有不一樣的? (沒有人回答。教師示範,做跑跳步邊上場邊唱著歌,到場中央采了一束花,然後介紹「我叫小紅帽……」) 師:誰再來試試? (有4名幼兒舉手,有兩名幼兒到前邊來表演,動作和老師的一模一樣。) 表演活動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研討時,教師針對幼兒的表現進行了反思,認為自己在活動中所運用的情景表演、語言提示、教師示範等策略是比較適宜的;孩子們對故事已經非常熟悉,可以說是倒背如流,每個角色說什麼、什麼時候說、該怎麼做,都非常清楚,但表演時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語言、動作、表情都非常單一,情節也比較簡單,在表演活動中基本上是在模仿教師的動作,語言也是機械地重復故事中的對話,沒有想像與創新的表達與表現。 幼兒表演缺乏創新的原因是什麼?下一步怎麼進行?帶著具體的問題,教師進行了研討,明確了幼兒表演游戲活動要遵循幼兒的發展階段,循序漸進。理解是創新的基礎,深入理解故事內容是戲劇性表演活動的前提,而《小紅帽》這個案例正是因為教師忽略了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的環節,幼兒沒有真正理解故事內容,不能把故事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所以在活動中只是模仿而不能創新。因此,幫助幼兒理解文學作品成為我們研究的具體內容,並在研究過程中總結出如下策略: 分段討論,對於一些重要的情節,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分析和討論,在提問――討論――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幼兒理解劇本內容;影像欣賞,對於遠離孩子生活的情景,教師可以通過欣賞動畫片、紀實等影像資料的形式,給幼兒直觀的認識,幫助幼兒理解劇本內容;詞語分析,由教師和幼兒一起找出作品中具有代表意義的、難理解的、關鍵性的詞語,進行分析,幫助幼兒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重點和難點;教師示範,通過教師的有聲語言講解和肢體語言示範,使幼兒形成對作品更直觀的認識和理解;鼓勵幼兒進行創造性表演,包括人物語言的創新和服裝道具的創新,如在《小紅帽》中,媽媽囑咐小紅帽「在路上要好好走,不要跑,也不要離開大路,否則你會摔跤的,那樣奶奶就什麼也吃不上了」,有的孩子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教育在表演時改成「要走大路,要不然就會遇到危險的」,我們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問題二:幼兒表演不夠生動 案例:小班情景表演活動《小螞蟻搬豆》片斷 教師表演了一段啞劇之後提問。 師:猜一猜我在干什麼? 幼1:老師是一隻小螞蟻,在搬東西。 幼2:小螞蟻搬不動,它用頭頂。 幼3:小螞蟻叫好朋友來了。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猜出了故事的基本內容。 教師將完整的故事講給幼兒聽,孩子們邊聽邊做動作,有的能力強的幼兒能夠和教師一起講故事。 師:我們來做小螞蟻,一起搬豆子吧。 幼兒模仿教師,做頂、推、抱、抬等動作,但是動作不形象,沒有「感覺」。 這節活動教師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在組織活動時也非常投入,希望通過無聲的啞劇吸引幼兒的注意,培養幼兒的理解能力。從幼兒的表現看,他們完全理解了故事情節,但在表演時反應平淡,不夠生動。 活動結束後,教師首先進行了自我反思:在活動中,教師用大皮球做豆子,不太適宜,因為大皮球很輕,孩子在搬動時,很輕松地就搬起來了,沒有體驗到很重、很難搬動的感覺。另外,小班幼兒生活經驗少,缺少對小螞蟻搬豆時「很沉重」的理解,也就不能生動形象地表現。其他教師也分析了幼兒表演不夠生動的另外一些原因:教師帶幼兒做的動作不具有典型性,不能突出故事的主要內容;在表演啞劇時,教師的動作有些小,不夠誇張,不便於孩子們一下子能猜到在做什麼,也會影響到表演的生動形象。 原因分析 之後,教師調整了指導策略,並重點讓幼兒豐富生活經驗。教師從戶外游戲入手,設計了《我是大力士》的游戲,讓孩子去體驗「搬不動」的感覺:在戶外找一個比較大的玩具,請幼兒輪流用手去搬,結果幼兒用了很大的勁也沒搬動,教師告訴幼兒這就叫「搬不動」,並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大力士幼兒臉上有什麼表情,身體怎麼用勁,能否搬動?這樣,每個幼兒都從游戲中親身體驗了「搬不動」的感覺與樂趣,再次表演時就很自然形象了。可見,幼兒的表演需要已有經驗作支撐,教師不能急於讓幼兒裝扮、表演,而應重視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引導幼兒將故事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從而喚起幼兒的想像,並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 問題三:幼兒表演出現中斷 案例:小班故事表演《謝謝小猴子》片斷 教師投放了小動物頭飾,幼兒戴上頭飾開始表演,教師旁白。 教師:大象走了過來,他對元元說…… 戴大象、小免、小猴頭飾的幼兒都走過來。 教師:你們是大象嗎? 戴大象、小免、小猴頭飾的幼兒又都走了回去…… 在表演活動中,幼兒經常會出現「打斷表演」、「串不起來」的現象,影響活動的順利進行及幼兒的愉悅體驗。在解決類似問題時,教師要注重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可通過以下策略,支持幼兒的表演活動。 音樂提示。教師根據故事中各種小動物的形象特點,選取相應的音樂片段讓幼兒充分感知,活動前按故事情節錄制好,在幼兒獨立表演時播放,幼兒會根據音樂來分辨該誰上場了,不再用別人提醒。這樣既巧妙地用音樂來支持幼兒的表演活動,又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感受角色特點,啟發幼兒更加形象生動地進行表演。 材料支持。小班幼兒注意易轉移,易受他人影響和干擾,在表演過程中會出現忘記自己是誰、隨從他人的現象。由於幼兒看不到已經戴到頭上的頭飾,所以頭飾對小班「演員」自身起不到提示角色的作用,因此應投放可以展現角色典型特徵的、裝扮身體的材料,支持幼兒的角色扮演,如大象的長鼻子、小猴的長尾巴、小豬的大耳朵等。 共同表演。對於小班幼兒的表演活動,教師以角色的身份和幼兒共同表演,有助於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豐富幼兒的表演經驗,並且在幼兒表演活動中斷時,教師可以通過旁白、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等對幼兒進行提示,保證活動順利進行。

閱讀全文

與演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知道了微信的方法是怎麼寫 瀏覽:221
手剎調整的正確方法 瀏覽:769
抖音零基礎快速漲粉方法 瀏覽:319
工作方法簡單粗糙的原因分析 瀏覽:981
橢圓周長下料最簡單方法 瀏覽:809
遊人容量的計算方法 瀏覽:45
怎麼用最簡單的方法做奧特曼卡冊 瀏覽:858
電火花檢漏儀使用方法 瀏覽:444
總肩寬怎麼量的正確方法 瀏覽:124
屏蔽盒的連接方法 瀏覽:952
蘋果7的浮球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00
誰的教學方法最好 瀏覽:947
頭痛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瀏覽:942
山東東營退休工資計算方法 瀏覽:810
腳穿鞋起紅色的泡了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89
微信里的消息提示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30
對病因不明的疾病用什麼研究方法 瀏覽:747
酒店投資決策分析方法與應用7 瀏覽:684
二頭最好的鍛煉方法 瀏覽:906
小兒鼻炎有什麼好方法預防 瀏覽: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