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慢性結腸炎怎樣治療
【概述】慢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復性、多發性以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為發病部位。症狀為左下腹疼、腹瀉、里急後重、時便下沾液、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生、時好時壞,纏綿下斷、反復發作。現代醫學認為慢性結腸炎是由感染,自身免疫性因素遺傳,神經精神等因素造成的結腸炎性改變。
本病多屬中醫的「泄瀉」、「久痢」范疇。臨床表現一般有大便溏薄,夾有粘液,甚則腹痛,便下膿血等症。其主要病變在脾胃和大腸,亦有肝腎所引起,而脾虛是導致本病的主要因素。本病屬本虛標實,虛者以脾腎兩虛為多,實者有氣滯、寒濕、水飲、濕熱等,虛實夾雜亦不少見,其治療選方應隨證選用。脾虛者宜健脾益氣,腎虛者宜溫腎固澀,肝旺乘脾者抑肝扶脾。攻邪不可過用伐品,補虛不可純用甘溫;有邪慎澀,虛重慎利。此外,在治療的同時,適當注意飲食調護,避免生冷油膩等食物,才能有助於提高療效。
【治療】1.寒濕泄瀉證【主症】泄瀉清稀,甚至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惡寒,發熱,頭痛,肢體酸痛,苔白膩,脈濡緩。【方一】藿香正氣散【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藿香10克,紫蘇10克,白芷6克,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半夏12克,陳皮10克,茯苓12克,白術12克。
【功效】散寒化濕。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克,),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同煎於七分,熱服。
【方解】方中藿香用量偏重,既取其辛溫而解在表之風寒,又以其芳香而化在里之濕濁,且可辟穢和中,升清降濁,故本方以其為君葯。配以紫蘇、白芷辛香發散,助藿香外散風寒,兼可芳化濕濁;半夏曲、陳皮燥濕和胃,降逆止嘔;白術、茯苓健脾運濕,和中止瀉;厚朴、腹皮行氣化濕,暢中除滿;桔梗宣肺利膈,既益於解表,又助其化濕;生薑、大棗、甘草諧營衛而調葯和中。綜合全方,具有表裡雙解,化濕辟穢,升清降濁,理氣和中之功,能使風寒外散,濕濁內化,氣機通暢,脾胃調和,則寒熱吐瀉自愈。若感觸山嵐瘴氣,以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此化濁辟穢,快氣和中而一並治之。
【按語】本證治療要點重在芳香化濕,濕邪得除,泄瀉自止。且勿妄投收澀、補益之品;除服葯外,尚宜服熱米粥以助葯力,並注意腹部保暖;如病情較重,泄瀉次數較頻,可每隔4~6小時服葯1次。若外感風寒,內有濕濁者,可選用荊防敗毒散;若濕困於脾,脘悶納呆,加砂仁、神曲;寒濕內阻加乾薑、蒼術。
2.濕熱傷中證【主症】泄瀉腹痛,瀉下急迫如水,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身熱煩渴,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方一】葛根芩連湯【來源】《傷寒論》【組成】葛根15克,黃芩12克,黃連8克,炙甘草6克。
【功效】清熱利濕。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葯,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方解】方中重用葛根甘辛而平,既能解表退熱,又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而止下利,為君葯。臣以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厚腸止利。使以甘草甘緩和中,協調諸葯。四葯合用,共成解表清里之劑。原方先煮葛根,後納諸葯,則解肌之力優而清里之力銳,使表解里和,身熱下利自愈。
【按語】葛根芩連湯意在清熱、利濕、解毒,有具有堅陰厚腸胃的作用。故苦寒燥濕而無傷脾之慮。但苦寒之品用量不宜過大或過久。葛根升清止瀉、清熱解肌、透邪外出,可重用至20~30克,黃芩、黃連常用5~10克,苦參6~9克,為宜。【方二】香連丸【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黃連10克,木香10克。
【功效】清熱利濕。
【用法】黃連、吳茱萸二味同炒,去吳茱萸,加木香,為丸。亦可作湯劑。
【方解】黃連清熱燥濕,木香理氣止痛。
【按語】有風熱表證者,加金銀花、連翹、薄荷;濕邪偏盛者,加藿香、厚朴、茯苓、豬苓、澤瀉、燈心草、六一散;盛夏之季腹瀉較重者,加香薷、佩蘭、荷葉、扁豆,或新加香薷飲合六一散。後方最好溫湯調服,每次10克,每日3次。夾食滯者,加神曲、麥芽、山楂。
3.食滯腸胃證【主症】腹痛腸鳴,脘腹脹滿,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噯腐吞酸,瀉下伴有不消化食物,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方一】保和丸【來源】《丹溪心法》【組成】神曲15克,山楂15克,茯苓15克,制半夏10克,陳皮10克,萊菔子10克,連翹12克。
【功效】消食導滯。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山楂消肉食油膩之積,神曲化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消谷面痰氣之積;法夏、陳皮行氣化滯止嘔;雲苓健脾滲濕止瀉;連翹清熱散結。
【按語】食積較重,脘腹脹滿用枳實導滯丸;食積化熱加黃連;兼脾虛加白術、扁豆。【方二】枳實導滯丸【來源】《脾胃論》【組成】大黃9克,枳實9克,神曲10克,雲苓8克,黃芩6克,川連6克,白術8克,澤瀉6克。
【功效】消食導滯。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病人濕熱食滯,內阻腸胃,引致積滯內停、氣機壅塞,故脘腹脹滿疼痛;食積不消,濕熱下注,故有泄瀉或下痢;另外,熱壅氣阻,故出現大便秘結。方中大黃攻積瀉熱;枳實行氣消積除脹;神曲消食化濕;黃芩、川連清熱燥濕止痢;雲苓、澤瀉利水滲濕止痢;白術健脾止瀉。
【按語】食積較重,脘腹脹滿,可用枳實導滯丸以盪滌積滯;食積化熱,加黃連;兼脾虛,加白術、扁豆。
4.脾胃虛弱證【主症】便時溏時瀉,完谷不化,遷延反復,食少,食後脘悶不適,稍進油物,則便次明顯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方一】參苓白術散【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黨參15克,白術15克,山葯15克,扁豆15克,蓮子肉15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砂仁3克,桔梗3克。
【功效】健脾益氣,化濕止瀉。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大棗湯調下。
【方解】本方中人參、淮山、蓮子益氣健脾,和胃止瀉;白術、雲苓、薏苡仁、白扁豆健脾滲濕,止瀉;砂仁、陳皮理氣寬胸;桔梗為葯引,引葯上行;炙甘草益氣和中。
【按語】腹脹便溏者,加厚朴,陳皮,廣木香以理氣消脹;腹中畏寒者,加肉桂、乾薑等以溫中散寒。【方二】香砂六君子湯【來源】《古今名醫方論》【組成】人參3克,白術10克,甘草6克,陳皮15克,半夏6克,砂仁6克,木香6克。
【功效】健脾益氣,化濕止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六君子湯健脾化痰止嘔;加木香行氣止痛、溫中和胃;調中理氣,開胃消食,健胃止吐。
【按語】若脾陽虛衰,陰寒內盛者,宜用附子理中湯加吳茱萸、附子、肉桂,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者,可用補中益氣湯。
5.腎陽虛衰證【主症】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完谷不化,瀉後則安,腹部喜溫,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方一】四神丸【來源】《證治准繩》【組成】補骨脂15克,肉豆蔻15克,吳茱萸10克,五味子10克。
【功效】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用法】上為末,生薑12克,紅棗五十枚,用水一碗。煮姜、棗,水干,取棗肉,丸桐子大,每服6~9克,空心食前服。
【方解】本方證為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能溫暖脾土,以至脾腎虛寒,運化無力,固攝無權所致。方中補骨脂辛苦性熱而補命門,為壯火益土之要葯,故為君葯;肉豆蔻溫脾腎而澀腸止瀉;吳茱萸暖脾胃而散寒除濕,二葯合用,既助主葯溫暖脾腎治本,又可治標,並為臣葯;五味子收澀固腸,助肉豆蔻澀腸止瀉,生薑溫中散寒,助吳茱萸溫暖脾胃;大棗滋養脾胃,並為佐使葯。如此配合,則腎溫脾暖,大腸固而運化復,自然泄瀉止,諸症皆愈。
【按語】可選用附子理中湯:用於臍腹冷痛,真人養臟湯:用於瀉下滑脫不禁,或虛坐努責。【方二】右歸丸【來源】《景岳全書》【組成】熟地15克,山茱萸12克,山葯12克,當歸10克,肉桂10克,枸杞10克,鹿角膠10克,菟絲子10克,附子3克,杜仲12克。
【功效】溫補腎陽,固澀止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附子、肉桂、菟絲子、山茱萸、熟地等溫補腎陽,鹿角膠、枸杞、當歸益精養血。可加川芎、牛膝以助當歸、肉桂溫陽活血通絡。
【按語】若臍腹冷痛,可選用附子理中湯;若年老體衰,久瀉不止,脫肛,加黃芪、黨參、升麻、白術;若瀉下滑脫不禁,或虛坐努責,可選用真人養臟湯脾虛腎寒不著,反見心煩嘈雜,大便夾有粘凍,可用烏梅丸。
6.肝氣郁滯證【主症】素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時發生腹痛泄瀉,腹中雷鳴,攻竄作痛,矢氣頻作,舌淡紅,脈弦。
【方一】痛瀉要方【來源】《景岳全書》【組成】白術10克,防風10克,白芍10克,陳皮12克。
【功效】抑肝扶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痛瀉之證由土虛木乘,肝脾不和,脾運失常所致。方中白術苦甘而溫,補脾燥濕以治土虛,為君葯。白芍酸寒,柔肝緩急止痛,與白術相配,於土中瀉木,為臣葯。陳皮辛苦而溫,理氣燥濕,醒脾和胃,為佐葯。配伍少量防風,具升散之性,與術、芍相伍,辛能散肝鬱,香能舒脾氣,且有燥濕以助止瀉之功,又為脾經引經之葯,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葯相合,可以補脾勝濕而止瀉,柔肝理氣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瀉自止。
【按語】烏梅敗醬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路志正):烏梅12~15克,敗醬草12克,黃連4.5~6克,木香(後下)9克,當歸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實10克,太子參12克,炒白術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功用:清熱化濕,調氣行血,健脾抑肝。適用於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方二】木香順氣散【來源】《萬病回春》卷二。
【組成】木香10克,青皮10克,桔皮10克,甘草6克,枳殼10克,川朴10克,烏葯10克,香附10克,砂仁6克,柴胡10克。
【功效】疏肝理氣、開胸解郁。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木香、青皮、桔皮疏肝理氣、消積化滯;烏葯、香附理氣解郁,止痛;枳殼破氣,行痰,消積;砂仁調中理氣,開胃消食,健胃止吐;柴胡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按語】久瀉不止,加烏梅、石榴、訶子肉、山楂、甘草;胸脅脘腹脹滿疼痛,噯氣,加柴胡、木香、鬱金、香附;神疲乏力,納呆,黨參、茯苓、扁豆、雞內金。
Ⅱ 結腸炎偏方或秘方
結腸炎偏方
一、玉米棒的芯子,粉碎,炒成微焦,溫開水送服,早晚各一勺,兩天見效;
二、生薑片,用滾油炸成微焦,每次嚼食兩片,每日兩三次,當天治癒。不過,不管用哪種方法,治好後都要連用兩次以鞏固療效。
三 鮮馬齒莧30-60克煎水1飯碗,沖入搗爛的大蒜泥lO-15克,過濾得汁,酌加糖,1日2次。
四 白木耳5-20克,浸泡數小時,以文火煮爛,酌加冰糖,每日2次。 五 每晚將250g山葯煮而食之。
民間中醫授我治療結腸炎偏方,拿出與同道分享,組方為;栗殼10g,金銀花10g,放於新瓦上小火倍干,共同研面,溫水一次沖服.一般兩次即可,效果神速.
清晨起床後,取一塊拇指大小的生薑,洗凈後用小刀將皮削掉,切成薄片,嚼碎後用溫開水送服。
午、食療用薑片當菜用。我愛人患腸炎半年多,用上述方法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隔姜灸神厥穴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從去年秋天開始,我每天早晨喝綠豆湯泡黃芪,下午吃五顆大紅棗,晚上用熱水泡腳綠豆湯是清肝火的,可以改善上熱,黃芪是養脾的,之所以泡而不是煮,主要是 怕上火。具體做法是:綠豆一大把,加水煮十分鍾,倒入容器中加五大片黃芪浸泡,十五分鍾後喝光。早飯盡量喝粥,粥本身也有滋潤腸道的功能。
大紅棗盡量買好一點的,可當零食。紅棗能健脾開胃,而且是維生素C之王,鐵含量也高,補氣血。而泡腳的用意在於改善下寒,促進血液循環。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每周做一次足療,多按摩一下腳底穴位和下肢,耐受力強的還可以試試藏式蒸足,讓人大汗淋漓,頗能改善血液循環。
腸胃的健康是身體健康之本。腸胃不舒服,人會整天都很難受。尤其是有炎症的時候。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結腸炎的最佳治療方法。
1.方法一:患有慢性結腸炎的患者一定要注意飲食習慣,避免過冷、過熱、辛辣等刺激較強的食物,避免冰鎮飲用品,少食牛奶和乳製品。適當進食新鮮的水果和蔬菜,補充維生素。
2.方法二:結腸炎患者要得到充分的休息,盡量縮短工作時間,避免勞累。嚴格遵醫囑服用消炎葯、抗生素類葯物,比如:柳氮磺胺吡啶、甲硝唑、地塞米松等。如有不良反應,應及時就醫。
3.
方法三:中葯是我國獨有的,經歷了上千年的驗證,但一定要有正規醫院中葯醫師開具處方。灌腸可減輕結腸炎的症狀,作為葯物治療的輔助手段還是比較合理的。
注意事項
除了結合中醫,或者是西葯的治療外,患者在吃飯上也要小心,不是什麼食物都適合吃,有選擇性的吃,吃有利於身體的才行。
Ⅳ 結腸炎最佳治療方法是什麼呢
第一,葯物是治療這種疾病比較常用的治療方法,合理的用葯可以控制患者病情的發展,用葯治療期間應該要做好飲食方面的護理措施,應該要注意盡量少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最好不要吃寒性的食物,飲食盡量做到有規律,改掉暴飲暴食的壞習慣,合理的用葯可以控制病情的發展,並且也需要做好飲食護理。
第二,患者也可以選擇保守的治療方式進行改善,平時需要注意休息,防止過勞,盡量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控制熱量和脂肪的攝入量,要少吃動物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改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盡量選擇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有利於疾病的治療,病情較輕的患者可以選擇保守治療。
第三,如果患者病情比較嚴重的話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可以讓患者徹底擺脫疾病的困擾,患者可以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同時也需要做好各方面的護理工作,尤其要做好飲食方面的護理,手術之後盡量選擇清淡有營養的食物,這樣可以讓身體更快的恢復健康。
治療結腸炎的方法有哪些呢?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種,患者需要根據病情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如果病情比較嚴重的話,可以考慮手術治療,如果病情較輕的話,可以考慮保守方式進行治療,改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盡量選擇清淡有營養的食物,能夠有效的改善症狀。
Ⅳ 有什麼能徹底治療結腸炎的方法呢
結腸炎的最佳治療方法有:
1、西葯
療法:服用消炎葯、抗生素類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甲硝唑等;服用激素類葯物,如氫化可的松、強的松、地塞冊告米松等。
缺點:治標不治本,常有胃腸道反應、皮疹等不良反應。且合並感染者不宜使用,閉姿衫有糖尿病、高血壓、潰瘍病活動期及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2、灌腸
缺點:治標不治本,僅可減輕症狀,通常作為葯物治療的輔助手段。
3、針灸
缺點:輔助手段,治療周期長,效果不明顯。
專家解析
苗葯結腸方以丹寨縣苗族秘方轎腔配伍雷公山天然葯材而成,針對結腸炎的病理特點,苗葯結腸方具有健脾燥濕,疏肝和胃,理氣止痛,收澀止瀉之功效,能夠快速遏止下腹疼痛,消除便血腹瀉症狀,令排便恢復正常,並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從而達到徹底治癒結腸炎的目的。是最佳的治療方法。
Ⅵ 得了結腸炎怎麼辦三種治療方法介紹
1、健脾清胃法治療結腸炎
2、調肝補腎法治療結腸炎
3、益氣活血法治療結腸炎
1.健脾清胃法治療結腸炎:用於脾虛胃熱的治療。患者主要表現有腹部脹滿,小腹下墜、怕吃涼食著涼就腹友螞瀉、胃脘部不舒、有嘈雜感、打呃不爽,有時胸悶、惡心,甚則伴有頭暈、經常舌苔黃厚,口中有異味叢鄭,愛長口腔潰瘍,大便時干時稀,或頭干後邊稀,治療應採取健脾清胃的方法,健脾多用黨參、焦白術、茯苓、炒薏米、大棗等,清胃可用黃連、雙花、蒲公英、苦參等。這樣既能清胃火,又能健脾止瀉。
2.調肝補腎法治療結腸炎:適用於肝鬱腎虛型患者。主要表現有小腹疼痛、大便稀滲告頌、里急後重,有時帶粘液,放屁多,腹中腸鳴、胃脘不舒,有時疼痛,肝膽部位有憋脹感,每因生氣著急或情志抑鬱而使上述症狀加重。這些患者大多脾氣不好、性情急躁,平時愛失眠,睡眠質量差,多夢,治療應採取調肝補腎的方法。所謂調肝,就是舒達肝氣,但選擇葯物要平和,如佛手、香元、生麥芽、鬱金等。補腎要補腎的精氣,即不能上火、又不能腹瀉,應以枸杞子、仙靈脾、制黃精、炒山葯等為主。
3.益氣活血法治療結腸炎:患者有氣虛,又有血瘀,氣虛多為脾氣虛,主要臨床表現有腹脹腹瀉、大便帶膿血或有粘液,腹痛欲瀉,瀉後疼痛稍減,大便有時憋不住,來時急迫,經常胃脘疼痛,舌質紫暗有瘀斑,全身酸懶乏力,婦女又有月經不調、經前腹痛、面色發暗有瘀斑或蝴蝶斑等。治療應益氣活血,可選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炒山葯、當歸、川芎、紅花、澤蘭、生地榆、丹參等葯物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