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pdl1抗體定量檢測方法

pdl1抗體定量檢測方法

發布時間:2023-08-10 23:42:57

① 免疫學的檢測方法

免疫學檢測方法可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② 這個醫院尿蛋白+,那個醫院測又沒了,尿蛋白的測定方法有哪些

應該這樣問更合理 :

什麼這個醫院尿蛋白+,那個醫院測又沒了?

或者:這個醫院尿蛋白+,那個醫院測又沒了,為什麼?

而提問者的問題突然跑到尿蛋白的檢測方法上去了。

一、尿蛋白的檢測方法,就有兩種 :尿蛋白定性檢測和24小時尿蛋白定量檢測。

1、定性檢測是收集早上的第一次小便的中段尿送檢。

2、定量檢測需要把從頭天早上到第二天早上點對點24小時內的尿液全部收集起來,記錄總尿量,混勻後取少量送檢。

二、為什麼檢測結果不一樣:

這時臨床中常遇到的情況之一,

還有遇到的情況之二:就是同一家醫院的兩次檢測的結果也是這樣(不一樣),即:這次蛋白1+,下次沒有;還有可能:這次是蛋白1+,另一次或2+,乃至3+或4+。

(一)、在同一家醫院的兩次檢查結果不一樣的 :

1、假設醫院的化驗沒錯,就是說結果都是正確的,然後又推出如下的可能性(1)人沒有毛病,(2)人有毛病,至於什麼毛病先不管。

人沒毛病怎麼會有蛋白呢?

是的,沒毛病也會蛋白的,說明蛋白不是腎臟里漏出來的,而是自身的污染造成的。比如男性的前列腺液、精液;女性的陰道分泌物或外陰的分泌物。因為不會保證每次都有污染物所以就會有的時候是陽性,有的時候是陰性,基於此,嚴格的留取尿液標本(取樣)的方法是:男性要排出一部分尿液後再留取(中段尿);女性的不能在經期留取,要在經期過後3天之後,而且要清洗外陰後留取中段尿,非經期也可直接留取中段尿,或清洗外陰後留取更准確。如果是這種情況,再留取一次中段尿,結果肯定是陰性。

人有毛病,那怎麼還會陰性呢?

有毛病也有輕有重,還有就是不同的毛病引起的。就是說,即使有毛病,也不是每時每刻排除的蛋白的量是恆定不變的,也有量多和量少的時候,量稍微多一點就1+,稍微少一點就陰性了。如果量很多,不論那次肯定都會是陽性,只不過有時候是1+,有時候多至4+。這時候要進一步查找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可以說尿液里蛋白陽性不一定一定是腎臟的疾病引起的,還可以是前列腺或膀胱或尿道引起的。

2. 假設,醫院的化驗有錯。

可以推出,要麼是人員操作有誤,要麼是機器或試劑本身有誤。可以反復多驗幾次來證實,或通過第三家醫院的化驗來證實。

(二)、在不同的醫院出現不一樣的結果,可以推理出如下的可能性 :

1、尿液里肯定有蛋白,陰性的結果的醫院化驗不準,其原因有兩種可能性:a、人操作不正確;b、機器不準確,不論是試劑的問題還是程序的問題,還是其它問題都有可能。怎麼證明呢?正確取得同一次(尿液)樣本後,分送不同的醫院,或同時送第三家醫院!即使這樣送,也不敢保證第三家的一定是准確的。

2、尿液里肯定沒有蛋白,就能推出,第一個醫院的化驗不準。證明方法同「(二)中的1」。

3、兩家醫院的化驗都准,那就是上面的「(一)」里分析的那些可能性。這時通過正確取樣,反復化驗來檢驗,或去第三家醫院進行驗證。驗證的最佳方法是用同一天同一次的尿液樣本分別送不同的醫院。

簡單說就是:要麼是兩家醫院的化驗結果都沒錯。要麼是其中的一家的化驗結果有錯。 捎帶著分析了一下假設同一家醫院出現檢測結果不一致的原因的可能性。

蛋白尿「+」,是指尿常規檢查,尿中檢測出蛋白質的一種異常結果。也是尿蛋白定性檢測為陽性的一個表現。如果結果是「—」,就是尿蛋白定性檢測為陰性。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醫院化驗尿蛋白+,而另一個醫院化驗又沒有了?那是因為尿蛋白的來源有很多,首先我們分為生理性蛋白尿及病理性蛋白尿。按照部位不同,分為腎小球性蛋白尿和腎小管性蛋白尿。還有一種叫溢出性蛋白尿等等。

生理性蛋白尿常常見於發熱以後、運動以後、暴飲暴食以後,還有一些特殊體位等等。我們叫體位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則見於各種各樣的腎臟疾病。

所以,在我們去醫院化驗尿液的時候,一定要避免上述發熱、運動、暴飲暴食等等。

尿蛋白定性檢測,臨床上有六個描述,分別為—、+—、+、++、+++、++++。表示為尿蛋白的濃度從陰性到逐漸升高達最高濃度的四個加號。而影響尿蛋白的濃度,一方面與腎臟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另一方面與我們的飲水量有關。也就是說,如果病人一天的飲水量比較大,尿蛋白就會被稀釋,化驗的結果就很好甚至是陰性。如果病人這一天飲水量少,尿蛋白就會被濃縮,化驗結果就很差。

一個「+」的蛋白尿,相對是尿裡面的蛋白濃度比較低。如果是在運動後、感冒發熱以後、暴飲暴食後或者勞累以後化驗為「+」蛋白尿,而平時正常狀態下化驗結果陰性,考慮為生理性蛋白尿。如果平時正常狀態下化驗結果為「+」,這一天飲水量比較大再化驗結果為正常范圍,仍然考慮為病理性蛋白尿。

因此,為了准確起見,化驗小便時,應該是在正常情況下,取晨尿,也就是起床後的第一次小便。

不過,為了慎重起見,只要發現了蛋白尿,我建議需要進一步檢查。

比如24小時尿蛋白總量,比如尿蛋白肌酐比值測定,比如尿蛋白電泳檢查,比如尿微量白蛋白檢查。

正常情況下,24小時尿蛋白總量30mg/24h,則稱為微量白尿蛋白。

如果確實檢測發現有蛋白尿,我們需要做尿蛋白電泳檢查,以區分是選擇性蛋白尿還是非選擇性蛋白尿。非選擇性蛋白尿也叫混合性蛋白尿,有較強的臨床意義。

由此可見,臨床上,檢測蛋白尿的方法,一般有尿常規檢查(尿蛋白定性),24小時尿蛋白總量,尿微量白蛋白檢測,尿蛋白肌酐比值,尿蛋白電泳等五種方法。

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討論。

非常感謝題主的邀請,這個問題比較偏門,但又比較專業,要解釋起來還是比較抽象的。在臨床上尿常規中蛋白的異常這屬於腎內科的診治范圍,有時候確實有題主所說的這種情況,今天查「蛋白一個+」,明天查可能又沒了。這有可能本身就是生理性蛋白尿,過一天後消失了其實也在情理之中,另一種情況就是和尿蛋白的檢測方法有關,今天我就著「重尿蛋白的檢測方法」來講解。

前言

目前尿蛋白的檢測方法主要包括 定性檢查、定量檢查、尿微量白蛋白測定和尿蛋白電泳分析 四大類,具體如下:

(一)尿蛋白定性檢查

●試紙法

這是根據指示劑蛋白誤差的原理,通過尿蛋白與試紙中指示劑 (例如四溴酚藍) 結合產生的顏色反應,與標准顏色對比, 可以初估蛋白量 ,自動化分析儀可根據顏色深淺得出蛋白定性的結果,無非以下六種結果: 陰性 (<0.1g/l)、 ± (0.1-0.2g/l)、 (0.2-1g/l)、 ++ (1-2g/l)、 +++ (2-4g/l)、 ++++ (>4g/l)。

試紙條法對尿中不同蛋白質的敏感性其實各有不同。相對來講,對白蛋白是最為敏感的,對球蛋白敏感性相對差一些。比如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球蛋白高)尿液中可出現大量的游離輕鏈,但是試紙法檢測結果就可以呈「陰性」。注意了,這個檢測方法要求 尿液必須新鮮 ,如果是變質的尿液產生的PH變化則會影響到實驗檢查結果,如果尿PH增高則可產生假陽性,所以這需要注意鑒別。

●磺基水楊酸法(磺柳酸法)

這種方法的靈敏度在0.05-0.1g/L,它的原理主要就是帶負電荷的磺柳酸與尿中帶正電荷的尿蛋白質相結合形成不溶性蛋白鹽沉澱,然後根據濁度來用加號表示。這里其實無非也是以下六種結果: 陰性 (無渾濁現象)、 ± (輕微渾濁,隱約可見)、 + (明顯的白色渾濁,但無顆粒出現)、 ++ (稀薄乳樣渾濁,出現顆粒)、 +++ (乳濁,有絮片狀沉澱)、 ++++ (絮狀渾濁,有大凝塊下沉)。這個試驗比較靈敏,與清蛋白、球蛋白、糖蛋白和本周氏蛋白均能發生反應, 可作為干化學法檢測尿蛋白的參考方法、

●加熱醋酸法

這種方法的靈敏度為0.15g/L,它的原理則是加熱使蛋白質變性凝固,加酸使尿液酸化利於蛋白沉澱,並使之析出的鹼類鹽溶解。其實它也是根據 尿液渾濁程度以及沉澱的多少 來判斷結果(陰性-++++)。注意了,這種方法如果加酸過多,,蛋白質微粒獲得電荷增加,可呈假陰性反應,所以在試驗中可先加 1-2滴飽和氯化鈉液 與尿液中,再進行操作誤差則會小的多。

(二)尿蛋白定量檢查

●雙縮脲比色法

它是以磷鎢酸乙醇溶液沉澱尿中的蛋白質,在鹼性介質中蛋白質與銅離子形成紫色的絡合物,與標准液比色來得出尿中蛋白質的含量。注意了,這個試驗呢需准確的記錄24小時的尿量,然後將尿液混合後再離心,當蛋白濃度較高時應稀釋標本再操作。若疑有葯物干擾時,可將尿蛋白沉澱用 無水乙醇洗滌3次 再操作。

●麗春紅S法

操作方法是在尿標本中加入三氯醋酸和麗春紅染料,形成尿蛋白染料復合物,然後離心沉澱,再加鹼溶液使沉澱溶解。最後通過 比色測定 並計算蛋白含量。注意了,當尿中的血紅蛋白濃度較高時會影響結果。離心後標本的上清液必須要全部去除,如果沉澱中夾帶麗春紅S則會 影響檢測結果。

●考馬斯亮藍法

在酸性環境中,棕紅色的考馬斯亮藍與尿蛋白通過疏水力結合,產生藍色化合物,光譜吸收峰改變,這時候再 與標准液相比即可測定出尿蛋白的含量。 這種方法靈敏度較高,可測尿蛋白濃度范圍為0.01-1g/L,需要樣品量少,但不同蛋白之間差異較大。注意了,考馬斯亮藍溶液需要 定期新鮮配置 ,過濾後才可使用。

(三)尿微量白蛋白檢測

當尿總蛋白定量在正常范圍內,而尿白蛋白排泄率達20-200ug/min或尿白蛋白量>30mg/d時,我們稱為微量白蛋白尿。這主要可用於腎臟疾病的早期診斷, 如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隱匿性腎炎時,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增加 ,並且很多出現時間在尿蛋白定性陽性出現之前,所以這個項目也是腎臟疾病早期診斷的指標之一。操作方法則可通過 放射免疫測定、免疫比濁法 、折射法 等方法進行檢測。

(四)尿蛋白電泳分析

由於不同的尿蛋白發生機制可導致尿蛋白的組成成分不同,因此通過電泳技術可以為臨床提供很有價值的診斷依據。 如果腎小球濾過屏障完好 ,尿蛋白含量極低,則電泳後染色的蛋白質條帶信號極弱,以白蛋白條帶為主; 如果腎小球濾過屏障異常 ,而腎小管重吸收功能正常,濾過的小分子蛋白不超過腎小管的重吸收閥值,電泳後蛋白條帶常顯示為大分子蛋白質和白蛋白; 如果腎小管功能受損和濾過量過多 ,則會同時出現小分子量的蛋白質條帶。這個項目目前常用的檢測方法主要有 醋酸纖維薄膜電泳和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

綜合總結

關於尿蛋白的檢測方法不論是定性檢查、定量檢查、微量白蛋白檢測還是尿蛋白電泳分析均已詳細的進行分析,題主所問到的「 感覺尿常規裡面的蛋白有時候一個加號,過一天再測又沒了,這和測定方法有關系嗎」, 我想說這和不同的檢測方法是有關系的,由於其影響的因素比較多,所以會出現假性結果,這時候就不要過早下結論, 可多復查幾次,並結合病史、臨床症狀來綜合評判,也不可一味相信輔助檢查結果。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應該清楚以下情況:

1,是同一次尿液,同一天在不同的醫院檢測的結果嗎?

2,還是,同一個人,不是同一次尿液,不是同一天,在不同的醫院檢測的結果?

3,兩次檢查尿液標本都是清晨第一次尿液嗎?

4,兩次檢查尿液標本都是頭段尿液,還是留取的中段尿液?

5,患者是男性還是女性?

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尿液蛋白的檢測結果!

我來詳細根據上述情況,分析檢測結果的差異性!

同一次尿液,,同一天在不同的醫院檢測尿液蛋白,結果不一致,這種情況是儀器和試劑的問題!不同的醫院檢測尿液的儀器不一樣,試劑也不一樣,結果會有差異性,尤其是尿蛋白在+和-之間。

同一個人,不是同一次尿液,不是同一天,在不同的醫院檢測尿液蛋白結果不一致,這種情況有標本的問題也有儀器和試劑的問題,不建議才用這種方法檢查。

兩次檢查尿液標本都是清晨第一次尿液?清晨第一次尿液很容易受到尿道分泌物和外陰分泌物的污染,導致尿液蛋白假陽性。

兩次檢查尿液標本都是頭段尿液還是留取的是中段尿液!頭段尿液極易受到分泌物的干擾,

性別對尿液標本的留取也有干擾性,男性患者如果有尿道炎,尿道分泌物會引起尿蛋白假陽性,尤其是頭段尿液!女性患者外陰分泌物很容易影響尿液蛋白的檢測,尤其是合並陰道炎的,陰道分泌物會進入尿液標本,導致尿液蛋白假陽性!

處理方法:

建議最好選擇同一家醫院檢測,檢測結果具有可靠性。

尿液標本的留取,最好留取至少2個小時的尿液(尿液在膀胱內的時間),並且留取中段尿液,最好是在留取尿液標本前清洗一下外陰,避免分泌物對檢測結果的影響!

如果檢測結果呈現陽性結果,建議重復檢查一次,並且選擇同一家醫院進行檢測,動態觀察結果改變情況!

另外,尿蛋白的測定方法有哪些?就目前而言,現在絕大多數醫院採用的是全自動尿液分析儀,尿蛋白是通過干化學法,儀器自動掃描測定的。有的小診所或者個人在家使用干化學紙條,目測結果,具有差異性!

尿蛋白的檢驗方法,有3種,分別是尿蛋白定性試驗、尿蛋白定量測定、尿蛋白電泳分析。

①尿蛋白定性試驗:通常採用蛋白試紙法、磺基柳酸法、加熱醋酸法3種方法。正常情況下,尿蛋白定性試驗呈陰性。但此種檢查方法易受一些因素的影響,可致假性結果,如尿酸鹽含量高時,尿呈酸性反應,蛋白試紙法結果較實際情況低,磺基柳酸法易呈假陽性;大量使用青黴素時,磺基柳酸法易呈假陽性反應;使用磺造影劑時,磺基柳酸法、加熱醋酸法均可出現假陽性反應;當尿呈強鹼性時,假性結果更多,或出現蛋白試紙法假陰性反應,或出現磺基柳酸法和加熱醋酸法的假陰性反應。當尿蛋白僅為一些特殊蛋白質時,蛋白試紙法和磺基柳酸法均不敏感。因此,在進行尿蛋白定性時,應綜合各種因素,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選擇適宜的方法。盡管定性試驗比較方便,但有時難以反應蛋白尿的實際情況,有條件時,最好進行定量檢查。

②尿蛋白定量測定:一般進行ECTkey=24小時尿蛋白定量 target=_blank24小時尿蛋白定量檢測。 使用的方法比較多,有些方法雖然比較精確,如凱氏定氮法、雙縮脲法等,但操作很復雜。臨床多採用簡易的半定量法,如艾司巴赫氏定量法、磺基柳酸比濁定量法。24小時尿蛋白定量在0.15~0.5克之間為微量蛋白尿,在0.5~1克之間為輕度蛋白尿,在1~4克之間為中度蛋白尿,大於4克(有學者定為3.5克)為重度蛋白尿。

③尿蛋白電泳分析:常用的方法有醋酸纖維薄膜電泳、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尿蛋白免疫電泳等方法。該方法主要從確定尿中蛋白質的種類出發,通過區分不同尿蛋白的種類,對某些疑難病症如多發性骨髓瘤、重鏈病等有診斷和鑒別診斷的意義。同時可以區別尿蛋白的分子量大小,這對區別蛋白尿的來源,以及檢查尿中是否有特殊蛋白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你腎內醫生面前賣弄一下。尿液的測定受影響因素較多。首先是和測量尿的時間有關,一般是晨尿較能反映正常水平,另外和前幾天的飲食、飲水量有關聯。還有和測量試劑、機器調試有關,測量過程中,一般要求換導管,清水清洗機器。還和前幾個患者有關,但無論如何清洗,總有可能一些殘液遺留,只要在允許范圍內即可。況且又不可能每次化驗前都讓工程師來檢測儀器,只能憑經驗。所以,假如上一個病人尿蛋白含量高,就會影響下一個人的檢測結果,這也就是為什麼對蛋白含量一個+號要求病人復查或換醫院檢測

的原因。

您好,我是一名從事臨床多年的內科醫生,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

臨床上常用的判斷尿蛋白的檢測方法主要有二種:尿蛋白定性試驗、尿蛋白定量測定。

一、尿蛋白定性試驗: 目前幾乎所有醫院的尿常規檢查里都包含尿蛋白定性這一項目。尿蛋白陽性提示可能存在各種急性腎炎、慢性腎炎、腎結核、泌尿系統感染甚至高熱等情況。不過尿蛋白定性的結果分為陰性、陽性(包括一個+到四個+)。您所說的這種一個加號時有時無的情況其實在臨床上也比較容易出現,但不是所有的陽性都一定是腎臟的器質性疾病導致的。因為這種檢查方法易受一些因素的影響,出現假陽性結果。因此,在進行尿蛋白定性時,應綜合各種因素,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特別是您所得這種一個加號時有時無的情況,為了確定是否准確,我們會推薦第二種方法。

二、尿蛋白定量測定 :一般用一個小桶收集24小時的尿液,然後取樣本進行尿蛋白的定量檢測。24小時尿蛋白定量在0.15~0.5g之間為微量蛋白尿,大於0.5為蛋白尿陽性,大於3.5g就是為大量蛋白尿(多見於腎病綜合征)。這種檢測方法區別於定性實驗,可以有具體的數值表示尿蛋白的多少,而且受其它因素干擾相對少,能准確反應身體真實情況。


臨床上大多數情況下不能僅憑某一項異常指標或者某種症狀就能妄下定論,因此,您所描述的這種情況建議進一步做24小時尿蛋白定量測定,如果數值低於0.15g,那就說明尿蛋白定性實驗可能是假陽性結果。最後,祝您身體 健康 !

可能蛋白量不多,各個醫院檢測的敏感性不一樣。另外是不是都是晨尿,因為一個加的尿蛋白有可能多喝點水稀釋一下就下降到定性測不出來的水平。建議同時查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蛋白定量。

您好,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

尿蛋白「+」是尿常規中很常見的一項指標,也是提示腎臟是否出現問題的提示指標

尿蛋白的出現有兩種可能,一是生理性的 二是病理性

病理性,常見的就是慢性腎臟病,不過只是出現一個加號並不能進行確診,還是需要進一步的進行專業檢查確診;

生理性,日常的飲食,生活習慣,環境,小便器不幹凈,運動過量,感染,炎症等情況都有一定關系,一般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調整飲食3-5天左右的時間就會恢復正常。

測量蛋白尿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可以到醫院進行尿常規檢查,這樣就是稍微比較麻煩以及費時間;二是,可以自行購買一些尿蛋白試紙,自己測的也比較方便。

③ 體液免疫的檢測

臨床上一個反復發作的化膿感染,常使醫生想到患者是否有免疫缺陷病,一般原發免疫缺陷發病年齡很小,而繼發免疫缺陷病人多在30歲以上。絕大多數免疫缺陷病人多表現為體液和細胞免疫同時受損,所以應全面檢查這兩方面的功能。遺憾的是,目前應用的檢測方法的局限性,其結果常難以得出明確結論。 1.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測定血清免疫球蛋白(Ig)的測定是檢查體液免疫功能最常用的方法。由於目前還沒有發現由IgD和IgE缺陷所致疾病,所以通常檢測IgG、IgM、IgA,這三類Ig就可以代表血清Ig的水平(表20-2)。檢測發現三類Ig水平均明顯低下,就可考慮體液免疫缺陷。但在分析兒童Ig水平時,應注意Ig的水平隨年齡而變化。體液免疫功能缺陷首先考慮患者血清Ig水平,如果所有類別Ig水平均降低,即稱為一般性聯低丙種球蛋白血症。如果免疫球蛋白水平極度低下,或IgG、IgM、IgA,三類Ig總量低於2mg/ml則稱為嚴重低丙種球蛋白血症或無丙種球蛋白血症(agammaglobulinemia)。如果只一種或兩種Ig水平降低,則稱為異常丙種球蛋白血症(dysgammaglobulinemia)。一般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症多見於繼發性免疫缺陷病。無丙種球蛋白血症常見於原發免疫缺陷病。但是常有約50%IgA缺陷病人無臨床症狀,伴有反復感染的IgA缺陷病人常同時有IgG的缺陷。常規的定量檢測血中Ig的方法是單向免疫擴散和免疫比濁法。
2.分泌型IgA(SIgA)的測定 SIgA是粘膜抗感染的重要因素,但是粘膜抗感染還包括少量滲出的IgM和IgG,還有細胞免疫的作用。由SIgA缺陷病人常可檢測出針對牛奶或其他食物蛋白的沉澱抗體和自身抗體,說明機體對抗原蛋白質吸收異常,同時也存在免疫調節系統的功能紊亂。一般來說血清IgA缺陷病人常伴有SIgA缺陷,反之亦然。說明在機體中血清IgA和SIgA之間有某種生物相關性。最近也有報導少數SIgA缺陷病人的血清IgA水平正常,因而分別檢查血清中和分泌液中IgA水平還是有必要的。目前用免疫比濁法可較精確地測定分泌液中IgA時和IgM和IgC水平。在用單向免疫擴散和免疫比濁法定量IgA時,因抗血清是針對這兩型共有的α鏈的,故不能區分SIgA和血清來源的IgA。而應用抗分泌小體的抗體用酶免疫分析法,可區分血清IgA和分泌型IgA,並可對SIgA進行定量。常見抗體的測定檢測體液免疫功能的另一種方法是定量測定正常人體內的幾種常見的抗體水平。常見的抗體通常是指嗜異性凝集素、抗溶血素O抗體以及麻疹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抗體。
在嚴重免疫缺陷病人缺乏上述抗體,常見抗體的缺損可驗證或支持免疫蛋白測定的結果。然而對於比較復雜的免疫缺陷,由於這類抗體主要反映過去的免疫應答能力,此外這種初次應答能力持續期短,易於消退,所以對新近發生的繼發性免疫缺陷的診斷幫助不大。 原發性免疫缺陷和繼發性免疫缺陷均可導致體液免疫功能下降。原發性體液免疫功能缺陷可能由於B細胞分化障礙,細胞內合成Ig功能紊亂或由於抑制性細胞功能過強。繼發性體液免疫功能降低可能由於蛋白質大量丟失,蛋白質吸收障礙、營養不良、免疫抑制治療的副作用,病毒感染(艾滋病)等。在診斷原發性體液免疫功能缺損中可檢查B細胞的數目和功能以確定造成缺損的原因。
1.外周血B細胞數目的檢測首先進行常規的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和分類計數檢查,這些結果是評價病人免疫系統功能狀態的基本資料。由於在全血中淋巴細胞所佔比例很少,而T細胞和B細胞不能藉形態學特徵分類,所以外周血B細胞數檢測需先從全血分離出富含淋巴細胞的單個核細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再依靠B細胞表面有免疫球蛋白分子或其他特徵來檢查B細胞。常用的方法是將待檢者的PBM用FITC標記的免疫抗人Ig作直接免疫熒光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顯熒光的細胞為帶有表面免疫球蛋白的B細胞。正常人B細胞的約佔PBM的10%。
2.外周血B細胞功能的檢測 分離受檢者血液PBM細胞,體外培養時加入B細胞刺激物如RWM(美洲商陸刺激素)或SAC(金黃色莆萄球菌來源的刺激物)後由B細胞變成Ig分泌細胞的數量。體液免疫功能缺損患者,其PBM對PWM和SACA刺激的反應降低,產生Ig分泌細胞數正常人顯著減少。在進一步檢查這種免疫缺損的原因,則應檢查是由B細胞或TH細胞缺損所致,還是由於TS細胞數量或活性增強引起的。
抗體形成細胞計數:檢查人類Ig分泌細胞是用反向溶血空斑檢測(reversed hemolyticplaque assay)法。將待檢人的PBM、用SPA包被的SRBC(SPA-SRBC)、兔抗人Ig抗體、補體四種成分混合,灌入用兩張玻片做成的小室,密封好,放入溫箱培養1-3小時,,在此期間,作為抗人Ig抗體的免疫IgG的FC段可與SRBC表面SPA結合,當Ig分細胞分泌出遊離的Ig分子時,這些人Ig分子與SRBC表面的抗人Ig抗體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即可活化補體,使SPA-SRBC溶解,因此在Ig分泌細胞周圍形成一個圓形的溶血區,稱為溶血空斑,每一個溶血的空斑就代表一個Ig分泌細胞。
檢查小鼠Ig分泌細胞應用的溶血空斑試驗比較簡單,即SRBC免疫注射小鼠,4天後取脾製成單個細胞懸液,加入一定量SRBC(靶細胞)混合,在補體參加下,產生抗體的細胞分泌出的Ig與SRBC(抗原)結合在補體作用下,溶血,表現肉眼可見的溶血空斑。計數空斑數代表分泌抗體的細胞數。

④ 免疫學檢驗最常用的方法拜託各位了 3Q

以下是幾種常用的免疫學技術: 1.免疫熒光技術 免疫熒光技術是利用熒光素標記的抗體(或抗原)檢測組織、 細胞或血清 中的相應抗原(或抗體)的方法。由於熒光抗體具有安全、 靈敏的特點,因此已 廣泛應用在免疫熒光檢測和流式細胞計數領域。 根據熒光素標記的方式不同,可 分為直標熒光抗體和間標熒光抗體。 間標熒光抗體中一抗並不直接連接熒光素, 而是先將一抗結合到蛋白,然後帶有熒光素的二抗再結合至一抗。 通過二抗的結 合,能將信號進行放大,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檢測的靈敏度, 但是隨之帶來 的高背景也降低了檢測的特異性。近年來, 隨著熒光素和熒光檢測技術的不斷進 步,熒光檢測的靈敏度已經接近同位素檢測的水平, 直接標記的熒光抗體逐漸取 代間接標記抗體。這些標記了熒光素的抗體直接結合至抗原, 大大提高了檢測的 特異性,使檢測的結果更加准確可靠。熒光檢測技術的發展, 使得免疫熒光技術 在傳染病診斷上有廣泛的用途,如在細菌、病毒、 螺旋體感染的疾病,檢查IgM 抗體,做為近期接觸抗原的標志。 利用單克隆熒光直接標記抗體鑒定淋巴細胞的 亞類。通過流式細胞儀,針對細胞表面不同抗原, 可以同時使用多種不同的熒光 抗體,對同一細胞進行多標記染色。 2.放射免疫檢測 放射免疫檢測技術是目前靈敏度最高的檢測技術, 利用放射性同素標記抗 原(或抗體),與相應抗體(或抗原)結合後, 通過測定抗原抗體結合物的放射 性檢測結果。放射性同位素具有pg 級的靈敏度,且利用反復曝光的方法可對痕 量物質進行定量檢測。 但放射性同位素對人體的損傷也限制了該方法的使用。 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酶聯免疫檢測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免疫檢測方法。 該方法是將二抗標記上 酶,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與酶催化底物的作用結合起來, 根據酶作用底物後的 顯色顏色變化來判斷試驗結果,其敏感度可達ng 水平。常見用於標記的酶有辣 根過氧化物酶(HRP)、鹼性磷酸酶(AP)等。 由於酶聯免疫法無需特殊的儀器, 檢測簡單,因此被廣泛應用於疾病檢測。常用的方法有間接法、 夾心法以及BAS -ELISA。間接法是先將待測的蛋白抱被在孔板內, 然後依次加入一抗、標記了 酶的二抗和底物顯色,通過儀器(例如酶標儀)定量檢測抗原。 這種方法操作簡 單但由於高背景而特異性較差。目前已逐漸被夾心法取代。 夾心法利用二種一抗 對目標抗原進行捕獲和固定, 在確保靈敏度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反應的特異性。近 年來,抗原的定量檢測技術也不斷推陳出新。近年來, 在夾心法ELISA 的基礎上, 開發了多抗原檢測試劑盒, 能同時檢測微量液相樣本中多個抗原含量。這項技術 的應用大大縮短了診斷的時間,提高診斷的可靠性和及時性。 4.免疫金膠體技術 膠體金技術經過30 多年的發展到現在已日趨成熟,該方法是將二抗標記上 膠體金顆粒,利用抗原抗體間的特異性反應, 最終將膠體金標記的二抗吸附於滲 濾膜上,此方法簡單,快速,廣泛應用於臨床篩查。

⑤ 抗體檢測怎麼檢測(核酸、抗原、抗體檢測)

自 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核酸檢測」作為一項檢測是否感染的重要指標,開始反復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2022 年 3 月 10 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通知,決定推進「抗原篩查、核酸診斷」的檢測模式,在核酸檢測基礎上增加抗原檢測作為補充。

抗原檢測是什麼?和其他的檢測手段有什麼不同?這篇文章,我們以新型冠狀病毒為例,講講常見的快速篩查手段,聊聊相關的原理以及適用范圍。

當我們做篩查時,能查的究竟有什麼

想要對一種疾病或是一種物質進行篩查,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從何下手」的問題,其次是「如何檢測」,讓微觀世界的變化反映到我們眼前,幫助我們作出判斷。

從何下手

我們面對的是病毒。根據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學生物課知識,病毒是一類由遺傳物質和蛋白質外殼組成的類生命體 。如果想對病毒的感染情況進行探測,就需要從它的組分下手。接下來的內容,希望大家帶著自己中學的生物知識閱讀。

以目前正在困擾我們的 SARS-CoV-2 為例。它屬於冠狀病毒科下,冠狀病毒亞科的乙型冠狀病毒屬,是已知的第七種能夠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所有的冠狀病毒都是具有 包膜 正義單鏈 RNA 病毒 ,也就是說,它們的遺傳物質是一條單獨的 RNA 鏈,並且這條 RNA 鏈可以直接作為 mRNA(信使 RNA)參與翻譯,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編號為NPRC 2020.00002的毒種,圖片由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提供。

我們現在的目的是檢測標本中是否存在這種病毒,無論是檢測它本身,還是檢測病毒帶來的產物,能夠下手的方向也就是兩種:蛋白質外殼(包膜)、遺傳物質。

如何檢測

順著這個邏輯,那最顯而易見的方法就是檢查它「能不能看到」,但病毒本體小得很,SARS-CoV-2 的直徑在 80-120 nm,要想每個標本都拿電鏡過一遍是不現實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撐不住。那麼更經濟實惠的方法,就是通過某些措施,讓 病毒的組分 ,或是因為病毒而出現的 某些特殊物質 積攢到一定數量級後發光、變色,出現 宏觀表現

那麼我們的問題就轉化成了,選擇一種可以觀察到宏觀尺度變化的方法,和病毒的組分、病毒引發的某種物質產生關聯。我們能選擇的物質也擺在檯面上:病毒的遺傳物質,在這里是它的 RNA;病毒的包膜,也就是蛋白質外殼;以及,如果你還記得一些基礎的生物知識,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在感染病毒之後產生抗體以抵抗入侵,它也是不錯的選材。

我們目前採用的幾種檢測方式,也就從這些物質(以及它們的相關物質)脫胎而來,分別為針對遺傳物質的核酸檢測,針對包膜的抗原檢測,以及針對抗體的血清抗體檢測。

核酸檢測

作為病毒的遺傳物質,核酸序列載寫了能夠鑒定病毒為某一特定種的基因特徵,因此核酸陽性,也就意味著病毒在體內存在過。

我們目前進行的「核酸檢測」其實分為兩個部分。平常我們進行的「捅鼻子」「捅嗓子」取樣和後續的定性是第一部分。在取得標本之後,因為病毒量太少,樣本會在實驗室中進行一定次數的擴增,並根據熒光反應結果來判定陽性陰性。

第二部分,確定為陽性的樣本,還需要通過基因測序,確定樣本病毒的分型,以便溯源。這一步已經不屬於日常篩查的范疇,但在流行病學調查上具有重大意義,如果有興趣了解,可以參看 Wikipedia 簡要了解。

我們平常參與的作為 篩查 工具的核酸檢測,指的就是採集到定性的第一部分。

在感染了 SARS-CoV-2 之後,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標本中均可發現病毒核酸。不同部分標本核酸檢測的陽性率有一定差異,隨著病程進展,各個部位的檢出率也會發生變化。

我們習慣稱呼的「鼻拭子」與「咽拭子」,其實都是採集咽腔後壁的分泌物與組織,前者採集鼻咽,後者採集口咽。也有採用其他標準的,比如唾液等亦可作為檢測標本,本質上也是不同地區規定有差異

鼻(咽)拭子與(口)咽拭子已經是綜合了陽性率與便利程度的考量。糞便和尿液等其實也可以作為標本採集的對象。而且根據一項對 31 例患者的研究,肛拭子的准確率要高於鼻咽與口咽采樣,尤其病程後期,肛拭子確診病例的鼻拭子陽性率不到 30%。 4 但顯然,由於操作的限制,它無法作為早期篩查的首選手段。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從獲取的那一點點標本中提取核酸。由於樣本中病毒的數量級很小,不足以拿來分析,還需要將其擴增並標記。需要用到的同樣是高中學過的知識:聚合酶鏈式反應(PCR)——這一步看起來麻煩,但由於它的原理和工序已經研究成熟,實際操作中只需要加好試劑送機器,整個核酸檢測的過程里最麻煩的還是讓待測者安安分分弄來標本(笑)。

各地疾控機構或檢測中心會采購合適的核酸 提取試劑盒 與核酸 檢測試劑盒 。提取試劑盒負責將 RNA 從混雜的樣本(細胞碎屑、分泌物、灰塵等雜質)中提取出來,常見的有磁珠法、離心柱法和釋放劑法,不同提取方法可能對後期檢測的准確度略有影響 。之後,提純出的 RNA 就會移交給檢測試劑盒(也有一些試劑盒將兩者合一),進行之後的工序。

檢測試劑盒帶著樣本在機器中進行的過程,就是這個檢測中最主要的反應:RT-qPCR(實時定量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

接下來需要你撿起高中生物的知識。一般的 PCR 反應有以下幾步:

加熱:讓雙鏈 DNA 解旋變形,成為兩條單鏈; 退火:讓混合的單鏈 DNA 與根據需要復制的片段而設計好的引物結合; 延伸:調整溫度,讓 DNA 聚合酶順著引物開始工作,復制出新鏈,形成新的雙鏈。

在對病毒的探測中,我們要做的工作也無非上面幾步,只是需要多出兩樣東西:

在第一次反應之前,使用 逆轉錄酶 (依賴 RNA 的 DNA 聚合酶),合成病毒單鏈 RNA 的互補鏈,組合成 cDNA ; 在退火與延伸的階段,除了引物和所需的酶外,還需要 TaqMan 探針

你可以把 TaqMan 探針這樣理解:它的主體部分是一段寡核苷酸鏈,被設計成能和一小部分需要復制的基因片段配對成雙鏈的樣子;它一端接了一個熒光分子,另一端接了一個開關(淬滅基團),兩者和探針相連時,熒光就會被淬滅基團壓制,探測不到。退火時,這個探針會和引物一起結合在要復制的單鏈片段上。在延伸的過程中,DNA 聚合酶會把擋在面前的障礙物切碎,其中就包括這段探針,淬滅基團和熒光分子就這樣分離,熒光就表現出來。

隨著循環數的增多,擴增的 DNA 片段和熒光也越來越多。對比每個循環的熒光亮度和前若干次循環的基準亮度,我們就能得出目前的 DNA 片段量,也可以直接用循環數和熒光亮度做定性的判斷。

那麼具體復制哪一部分呢?既然要探測病毒,那我們就選取最有代表性的核酸片段。現行的標准中,ORF 基因與 N 基因是常用的檢測位點。

檢測試劑盒負責的就是將提取出的 RNA(樣本)投入後,根據試劑盒上的程序說明,設定對應的 PCR 溫度與時長,由機器控制完成擴增過程,在固定的環節收集熒光信號,記錄對應的循環數(Ct 值)。判斷陰性陽性 / 是否還具有傳染力的標准,就是看熒光信號達到閾值時,目前循環數是多少。根據目前現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解除隔離管理的標准為 Ct 值 ≥ 35 。和此前通行的 ≥40 標准相比,出院與解除隔離的時間會大大縮短 。

免疫測定

經 RT-PCR 的核酸檢測到現在都是確診的金標准,因為它在方法學的角度看來,(理論上)可以做到 100% 准確。但核酸檢測耗時長、對環境與操作人員要求高,在環境條件達不到標准、物資與儀器不齊全等情況下,大批量的核酸檢測會帶來巨大人力與財力消耗。

在本次疫情中,我們採用的免疫測定包括了快速抗原檢測與抗體檢測,它以 抗原-抗體反應 為基本原理,旨在通過抗原與抗體快速的中和效應,以較少的時間成本探測樣本中是否存在待測物。兩者都屬於免疫層析法的范疇。

以盒裝方式出現、可以自行操作的抗原檢測就很適合作為物資不足、自我測定等情況下的補充。

抗原檢測

核酸檢測檢查的是病毒的(標志性)遺傳物質,是病毒的「內里」。那麼(快速)抗原檢測檢查的就是病毒的「外在」,直接檢查完整的病毒顆粒。目前通過審批的抗原檢測試劑盒包括三種類型:膠體金法、乳膠法、熒光免疫層析法。三者內在原理一致。但其中熒光免疫層析法試劑盒仍然需要專用的檢測儀或紫外線手電筒,不適合家庭自測;膠體金法和乳膠法則都是將檢查結果轉化成肉眼可見的條帶,差別在於用於標記上色的物質不同。

當然,抗原檢測自然有它的劣勢在,它的 假陰性率 (是陽性但顯示陰性)要更高,可能導致漏檢錯檢。但放在一杯茶就能出結果的時間優勢面前,准確性上的差距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以暫時讓步。

圖源:How the SARS-CoV-2 EUA Antigen Tests Work | ASM.org

和核酸檢測相比,抗原檢測增加了「鼻拭子」這一采樣途徑,降低了個人自測的難度。拭子上的樣本在緩沖液中洗脫,取液體滴加在加樣孔後,液體會因為毛細作用,帶著潛在的抗原,經過一片預載了抗體的區域(結合墊,conjugate pad)。

這片區域上的抗體,是抗目標抗原(SARS-CoV-2)的單克隆抗體,每一個抗體分子都和特別的標記結合,它們與樣本中的抗原發生反應,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並隨著毛細作用向下一條帶流去。

緊接著經過的是檢測線(T 線,test line),在檢測線上附著的同樣是抗目標抗原的單克隆抗體,你可以理解成這里的東西和結合墊上的一樣,只是沒帶標記。此時,如果受測者已經感染了 SARS-CoV-2,他留在樣本中的抗原形成的抗原-抗體復合物,會在此處與固定在線上的抗體再次結合。在這里,這些帶著標記的復合物不斷沉積,最終會顯示出一條或深或淺的條帶。條帶的顏色來源,就是之前結合墊上的抗體分子附著的標記,在膠體金法中是膠體狀態的金顆粒,在乳膠法中是上色的乳膠滴,在熒光法中是熒光分子。所以你在使用這類試紙時,會發現剛剛加樣結束,液體剛開始擴散的時候,擴散的最前端會有一點點很淡的顏色不斷推移,這就是還沒有固定沉積的標記的顏色。

接下來,液體繼續擴散,經過質控線(C 線,control line),在質控線上附著的是另一種抗體——『抗「抗目標抗原的單克隆 抗體 單克隆 抗體 』,簡稱「 二抗 」。這種新的抗體是讓上一種抗體在另一種動物的免疫系統中反應得來的,比如結合墊的抗體來自兔,那這里的抗體就來自羊,是羊抗兔的單克隆抗體。也就是說, 二抗的抗原是 之前在 結合墊上的抗體 。這條線就是為了檢測液體有沒有正常擴散、結合墊上的抗體有沒有失效等等而存在的。此時,液體中剩餘的大量來自結合墊的抗體就會作為抗原,與質控線上的二抗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形成復合物,顯出一條明顯的條帶。

由於結合墊上的抗體非常充裕,這條質控線條帶會出現得非常快、非常顯色,而檢測線由於抗原(病毒)數量不一定,顯色速度會有差別,但一般在 15 分鍾內就足夠判斷結果。所以不要看 C 線很明顯,T 線隱隱約約就覺得「沒事了」, T 線不管深淺,只要有,就是陽性

具體操作方面,可以參考醫政醫管局發布的 教學視頻。目前國家也在逐步推廣抗原自測試劑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未來醫療與街道的壓力。

血清抗體檢測

除了前兩種檢測手段外,還有一種使用不太多,但同樣重要的檢測方法,就是同屬免疫測定方法的「血清抗體檢測」。

抗體檢測採用的試劑盒與抗原檢測非常接近,但標本的限制更大——由於檢測的對象變成了抗體,標本就必須是明確有抗體存在的血液(或血漿、血清)。而且人體在初次感染病毒後,並不會第一時間內產生抗體。抗體能夠明確達到被檢測的數量級,一般是在初次感染(或接種疫苗)的一到兩周之後。這些條件限制了抗體檢測不能作為確診性質的檢查。目前,血清抗體檢測僅作為一定情況下檢查疫苗是否生效,或查驗受測者近期是否感染過新冠病毒的方法。

在人體中有五種抗體,分別是 IgA、IgD、IgE、IgG 和 IgM。IgA 主要負責黏膜免疫。IgD 與免疫反應激活有關。IgE 抵禦寄生蟲,同時也參與過敏反應。剩下的 IgG 與 IgM 就是對抗病原體的過程中,免疫系統派出的主力軍。

SARS-CoV-2 作為病原體,人體經刺激主要分泌的就是 IgG 與 IgM 兩種。現有的抗體檢測試劑盒,主要也是針對人體對 SARS-CoV-2 的 N 蛋白(核衣殼蛋白)或 S 蛋白(刺突蛋白)產生的 IgG 與 IgM。

抗體試劑盒的檢測裝置外觀和抗原檢測別無二致。二者的差別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結合墊、檢測線、質控線上附著的物質。

這次,加樣孔中滴入的樣本可能有對 SARS-CoV-2 的抗體。因此,結合墊上就應當是帶了標記物的抗原——當然不可能放活病毒上來。一般這里使用的都是設計檢測的抗原蛋白,比如前文提到的 N 蛋白或 S 蛋白,或是重組病毒,無論是哪種,它都必須包含受體結合域(RBD)作為抗體結合的靶點。在檢測線上,附著的就是抗 IgM 或抗 IgG 抗體,以捕獲結合了抗原的抗體蛋白。最後,質控線上附著抗原的特異性抗體,捕獲剩餘的游離抗原。

小結

總的說來,三種檢測方式針對的是不同的需求,互有優勢,互相補充。核酸檢測作為金標准,直接查驗病毒的 RNA,負責看被檢者帶不帶病毒;抗原檢測作為快速檢測方法,查的是病毒的蛋白質,但准確度不如核酸檢測,對傳染力強的感染者更有效;抗體檢測查的是疫苗有沒有生效、人近期有沒有感染過病毒。

近期,新冠疫情在各地卷土重來。Omicron 變種與此前流行的 Delta 變種相比,雖然病死率與重症率明顯下降,但潛伏期更短,病毒復制速度更快,傳染力明顯增強。希望大家在這樣的環境中保持健康。

⑥ 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方法有哪些

首先推薦呼氣試驗
有碳13和碳14兩種
碳13價格約是碳14價格的兩倍多
碳14c尿素呼氣試驗是一種無創傷、快速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方法。
測定結果為:
c14正常值為小於100
(dpm/mmol
co2)為陰性,大於100為陽性。
目前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起消化性潰瘍與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引起潰瘍與胃病復發的重要因素。
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抗幽門螺旋桿菌治療
碳13和碳14都是採用同位素示蹤的原理,所不同的是13是穩定的同位素,14是放射性同位素
13在自然界中的含量遠遠小於14的.所以檢測費用高.碳-14膠囊放射性非常微弱.14是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一粒膠囊的碳-14的放射性約是一個成年人人體放射性的1/20.
0.75

居里

⑦ 酶聯免疫檢測的幾種方法及其原理

(1)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將抗原或抗體吸附在固相載體表面。使抗原抗體反應在固相載體表面進行。可用間接法、雙抗體夾心法或競爭法測定抗原或抗體。
(2)夾心法(sandwich
assay):將已知的特異抗體包裝在固相載體(塑料板凹孔或紙片上),加入待檢標本,標本中的抗原即可與載體上的抗原結合,洗去未結合的材料後加入該抗原的酶標記抗體,洗去未結合的酶標抗體,加底物顯色,用酶免疫檢測儀測量顏色的光密度,可定量測定抗原。
間接法(indirecr
ELISA)常用於檢查特異抗體。先將已知特異抗原包被固相載體,加入待檢標本(可能含有相應抗體),再加入酶標抗Ig的抗全(即第二抗體),經加底物顯色後,根據顏色的光密度計算出標本中抗體的含量。
(3)BAS-ELISA:近年來對酶免設分析法的改進是使用生物素-親合素-過氧化物酶復合物作為指示劑,組成一新的生物放大系統進一步提高檢測的敏感度。可用來檢測多種抗原抗體系統如細菌、病毒、腫瘤細胞表面抗原等。一個親合素(avidin)分子可以結合4個生物素分子(biotin)。結合非常穩定。親合素和生物素都可與抗全、酶、熒光素等分子結合,而不影響後者的生物活性。一個抗體分子可偶聯90個生物素分子,通過生物素又可連接多個親合素。因此大提高檢測的敏感度。目前應用生物-酶標親合素系統(biotinavidin
system-
ELISA,BAS-ELISA),它是通過生物素標記抗體連接免疫反應系統,同時藉助生物素化酶或酶標親合素引入酶與底物反應系統。

⑧ 免疫檢測方法

免疫檢測方法大全2017

免疫學檢測技術的用途非常廣泛,它們可用於有關免疫疾病的診斷、療效評價及發病機制的研究。如對傳染病、免疫增殖性疾病、免疫缺損病、超敏反應、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應腫瘤的免疫學檢測,對診斷、治療均有很大幫助。此外在醫學生物學研究中對抗原性物質或細胞的定性、定量檢查不僅推動了對各種免疫學現象的研究,而且擴大免疫學與醫學生物許多領域的聯系。本章僅介紹常用免疫學檢測方法的原理,簡要過程和實用意義。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免疫學檢測法的知識,歡迎閱讀。

第一節抗原或抗體的檢測

一、檢測的原理

藉助抗原和抗體在體外特異結合後出現的各種現象,對樣品中的抗原或抗體進行定性、定量、定位的檢測。

1.抗原與抗體的親和力(affinity)抗原抗體的結合就像酶與底物的結合,激素與其受體的結合一樣不是化學的反應,而是非共價鍵的可逆的結合。抗原決定簇和抗體分子可變區互補構型,造成兩分子間有較強的親和力。空間構型互補程度不同,抗原和抗體分子之間結合力強弱也不同。互補程度高,則親和力強。此外,反應溫度、酸鹼度和離子濃度對抗原和抗體分子上各基因的解離性和電荷特性也有重要的影響,抗體與抗原決定簇之間的結合力大小可用親合力來表示。高親合力的抗體與抗原的結合力強,即使抗原濃度很低時也有較多的抗體結合抗原形成免疫復合物。

2.抗原或抗體外檢測原理根據抗原抗體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的性狀與活性特點,對標本中的抗原或抗體進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檢測。定性和定位檢測比較簡單,即用已知的抗體和待檢樣品混合,經過一段時間,若有免疫復合物形成的現象發生,就說明待檢樣品中有相應的抗原存在。若無預期的現象發生,則說明樣品中無相應的抗原存在。同理也可用已知的抗原檢測樣品中是否有相應抗體。

對抗原或抗體進行定量檢測時,以反應中加入抗原和抗體的濃度與形成免疫復物的濃度呈函數關系。

(1)根據免疫復合物產生的多少來推算樣品中抗原(或抗體)的含量:在一定的反應條件下,加入的已知抗體(或抗原)的濃度一定,反應產生的免疫復合物多少與待檢樣品中含有相應抗原(或抗體)量成正比。也就是抗體濃度一定時,免疫復合物越多則樣品中的抗原量也越多。可用實驗性標准曲線推算出樣品中抗原(或抗體)的含量。如免疫單向擴散試驗、免疫比濁試驗和酶聯免疫檢測等都屬於這類方法。

(2)抗原或抗體效價滴定的原理:當抗原抗體復合物形成多少不能反應抗原抗體反應強弱時,就不能以檢測反應強度來對抗原或抗體進行定量。在實際工作中,把濃度低的反應成分(抗原或抗體)的濃度固定,把濃度高的另一種反應成分作一系列稀釋。例如用人血清作抗原免疫3隻家兔,比較3隻家兔產生抗體的多少,即滴定3隻兔血清抗體效價,可用雙向瓊脂擴散法來滴定,例如將抗體濃度固定,將抗原作不同的稀釋度,分別將抗原或抗體滴入瓊脂的相應小孔中,觀察免疫兔血清與不同稀釋度的抗原出現明顯沉澱淺的抗原稀釋度(如甲兔的抗體效價為1/2000,而丙免的是1/8000則可比較出後者比前者產生抗體的效價要高)。也就是表示效價的稀釋度越高,樣品中所含待檢成分越多。因人血清(抗原)和抗體(免疫兔血清)相比,濃度高,故應稀釋抗原。

二、抗原或抗體檢測的實用意義

1.抗體檢測的意義檢測抗體可用於評價人和動物免疫功能的指標。抗體用於臨床治療或實驗研究時也需做純度分析和定量測定。臨床上檢測病人的抗病原生物的抗體、抗過敏原的抗體、抗HLA抗原的抗體、血型抗體及各種自身抗體,對有關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2.抗原檢測的意義可做為抗原進行檢測的物質可分為以下四類:

(1)各種微生物及其大分子產物:用於傳染病診斷、微生物的分類及鑒定以及對菌苗、疫苗的研究。

(2)生物體內各種大分子物質:包括各種血清蛋白(如各類免疫球蛋白、補體的各種成分)、可溶性血型物質、多肽類激素、細胞因子及癌胚抗原等均可做為抗原進行檢測。在對這些成分的生物學作用的研究以及各種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3)人和動物細胞的表面分子:包括細胞表面各種分化抗原(如CD抗原)、同種異型抗原(血型抗原或MHC抗原)、病毒相關抗原和腫瘤相關性情抗原等。檢測這些抗原對各種細胞的分類、分化過程及功能研究、對各種與免疫有關的疾病的診斷及發病機制的研究,均有重要意義。

(4)各種半抗原物質:某些葯物、激素和炎症介質等屬於小分子的半抗原,可以分別將它們偶聯到大分子的載體上,組成人工結合的完全抗原。用其免疫動物,制備出各種半抗原的抗體,應用於各種半抗原物質的檢測,例如對某些病人在服用葯物後進行血中葯物濃度的監測。對運動員進行服用違禁葯品的檢測,都是應用半抗原檢測的方法。

三、抗原或抗體檢測的方法

由於各種檢測方法中所用的抗原性狀不同,出現結果的現象也不同。最廣泛應用方法有下述幾種:

(一)沉澱反應

可溶性抗原與抗體結合,在兩者比例合適時,可形成較大的不溶性免疫復合物。在反應體系中出現不透明的沉澱物,這種抗原抗體反應稱為沉澱反應(precipitation neaction)。

1.環狀沉澱試驗先將含抗體的未稀釋的免疫血清加到直徑小於0.5cm的小試管底部。將稀釋的含有可溶性抗原的材料重疊於上,讓抗原與抗體在兩液體的界面相遇,形成白色免疫復合物沉澱環,故名為環狀沉澱試驗(ring precipitationtest),此法簡便易行,需用材料較多是其缺點。

2.單向免疫擴散試驗單向免疫擴散試驗(single immunodiffusion)是在凝膠中進行的沉澱反應。將抗體混入加熱溶解的瓊脂中,傾注於玻片上,製成含有抗體的瓊脂板,在適當位置打孔,將抗原材料加入瓊脂板的小孔內,讓抗原從小孔向四周的瓊脂中擴散,與瓊脂中的抗體相遇形成免疫復合物。當復合物體積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停止擴散,出現以小孔為中心的圓形沉澱圈,沉澱圈的直徑與加入的抗原濃度成正相關。本方法簡便,易於觀察結果,可測定抗原的靈敏度(最低濃度)約為10~20μg/ml,常用於定量測定人或動物血清IgG、IgM、IgA和C3等,其缺點是需1~2天才能看結果

3.免疫比濁法 當抗體濃度高,加入少量可溶性抗原,即可形成一些肉眼看不見的小免疫復合物,它可使通過液體的光束發生散射,隨著加入抗原增多,形成的免疫復合物也增多,光散射現象也相應加強。免疫比濁法(immunonephelomytry)就是在一定的抗體濃度下,加入一定體積的樣品,經過一段時間,用光散射濁度計(nephelometry)測量反應液體的濁度,來推算樣品中的抗原含量。本法敏感、快速簡便,可取代單向擴散法定量測定免疫球蛋白的濃度。

4,雙向免疫擴散試驗 雙免疫擴散試驗(double immunodiffusion)是在瓊脂板上按一定距離打數個小孔,在相鄰的兩孔內分別放入抗原和抗體材料。當抗原和抗體向四周凝膠中擴散,在兩孔間可出現2~3條沉澱線,本法常用於抗原或抗體的定性或定量檢測,或用於兩種抗原材料的抗原相關性分析。

5.對流免疫電泳對流電泳(counterimmunoelectrophoresis)是一敏感快速的檢測方法,即在電場作用下的雙向免疫擴散。將瓊脂板放入電泳槽內,使瓊脂板的兩孔沿著電場的方向,於負極側的孔內加入抗原,於正極側的孔內加入抗體,通電後,抗原帶負電荷向正極泳動,抗體分子雖也帶負電荷,但因分子量大,向正極的位移小,而受瓊脂中電滲作用向負極移動,抗原和抗體能較快地集中在兩孔之間的瓊脂中形成免疫復合物的沉澱線。只需1小時左右即可觀察結果。

6.免疫電泳 免疫電泳(immunoelectrophoresis)的方法分成兩個步驟,即先進行電泳,再進行瓊脂擴散。先將樣品加入瓊脂中電泳,將抗原各成分依電泳速度不同而分散開。然後在適當的位置上沿電泳方向挖一直線形槽,於槽內加入含有針對各種抗原混合抗體液,讓各抗原成分與相應抗體進行雙向免疫擴散,可形成多答卷沉澱線。常用此法進行血清的蛋白種類分析。對於免疫球蛋白缺損或增多的疾病的診斷或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7.免疫印跡法免疫印跡法(immunoblotting)又稱為Western印跡法,用於AIDS的血清抗體檢測。第一步,為電泳分離HIV抗原,在電場中根據分子量大小不同病毒抗原各成分散開。第二步,將電泳分離的蛋白質轉移到硝酸纖維膜上(電印跡),然後將印跡有病毒抗原的硝酸纖維膜浸濕於病人血清中。如果病人血清中含有與一種或幾種抗原相對應的抗體的話,則在該抗原印跡部位形成免疫復合物沉澱。在洗去未沉澱的抗原和抗體後,在膜上加標記的抗人免疫球蛋白的抗體,此抗體可以和病毒抗原與人抗體形成的免疫復合物發生反應,最後加入顯色底物(如果抗人Ig是用酶標記的)或做放射自顯影(抗人Ig用125Ⅰ標記)以顯示結果

第一步:經電泳將HIV混合抗合抗原按分子量大小分離;

第二步:將已分離的抗原經電印跡轉移到硝酸纖維膜上;

第三步:將待檢病人血清加入覆蓋於硝酸纖維膜上;

第四步:加入標記的第二抗體使之覆蓋膜上;

第五步:加入顯色底物(或放射自顯影)顯現第二抗體

(二)凝集反應

細菌、紅細胞或表面帶有抗原的乳膠顆粒等都是不溶性的顆粒抗原,當與相應抗體結合,抗原與抗體結合形成凝集團塊,即稱為凝集反應(agglutination)。

1.直接凝集 直接凝集(direct agglutination)是將細菌或紅細胞與相應抗體結合產生的細菌凝集或紅細胞凝集現象。可用於傳染病診斷如肥達氏反應(Widal reaction)診斷傷寒病。或利用血細胞凝集現象檢查血型。

2.間接凝集 間接凝集(indirect agglutination)是用可溶性抗原包被在乳膠顆粒或紅細胞表面,與相應抗體混合出現的凝集現象。如用γ球蛋白包乳膠顆粒檢測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血清中的類風濕因子,用甲狀腺球蛋白包被乳膠顆粒用於檢測甲狀腺球蛋的抗體。也可以將抗體吸附到乳膠顆粒上檢查臨床標本中的抗原,如細菌或真菌性腦膜炎抗體包被的乳顆粒,一旦與含有相應抗原的腦脊液混合,便可發生凝集,可進行快速診斷。故凝集反應即可測定抗原,也可測抗體,方法簡便、敏感。

3.抗球蛋白試驗 抗球蛋白試驗(antiglobulin test,coombs test)的原理為間接凝集試驗。例如應用於診斷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症時,Rh+紅細胞與抗Rh血清間的反應。因抗Rh抗體是IgG只有兩個結合價,分子較小(不如IgM結合價多,分子大)很難直接引起Rh+紅細胞凝集。如果加入抗IgG的抗體,就可幫助抗Rh的IgG的抗體凝集紅細胞。也就是經抗Ig的作用提高凝集反應的'靈敏度。

(三)補體參與抗原抗體反應

這一類反應主要包括溶血反應(hemolytic assay)、補體介導的細胞毒試驗(complement mediated cytotoxicuty test)及補體結合試驗(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1.溶血反應 抗體與紅細胞表面抗原相遇,形成紅細胞-抗體復合物即可使加入反應中的補體活化,導致紅細胞溶解,此方法可用於紅細胞的各種抗原或相應抗體的檢測,此法比凝集反應敏感。溶血反應也是用於抗體分泌細胞即空斑形成細胞(PFC)檢測的原理。

2.補體介導的細胞毒試驗各種有核細胞與針對其表面抗原的抗體相遇,所形成的免疫復合物能活化反應中的補體,引起細胞膜穿孔,在一定時間內,細胞仍能維持一定的形態不破碎,加入水溶性染如伊紅Y(eosin Y)或台盼藍(trypan blue)後,染料即可進入被活化補體穿孔的細胞,不帶相應抗原細胞膜保持完整的活細胞不著色。此方法可用於帶各種抗原的細胞的檢測,如進行細胞MHC抗原的鑒定,和進行淋巴細胞中T細胞總數或其亞類的計數。在一些免疫學實驗中也可用這種方法,根據需要特異地消除帶某種抗原的細胞。

3.補體結合試驗當抗原(可溶性或顆粒性)與相應抗體結合,由於濃度低不出現可見反應時,應用補體結合試驗可檢出此抗原抗體反應,它比凝集反應或沉澱反應靈敏度高。本法包括兩個抗原抗體系統。一為檢測系統由待檢樣品與已知抗原(或抗體)組成;另一為指示系統,由綿羊紅細胞(SRBC)和抗SRBC組成。另加入作為補體的新鮮豚鼠血清。試驗時試管中先加入檢測系統和補體,混合經37℃30分鍾使抗原、抗體、補體形成復合物,再加入指示系統,如出現溶血現象,說明檢測系統中沒有相對應的抗原抗體,補體是游離的指示系統的SRBC和抗體結合而出現溶血,即為反應陰性。如不出現溶血,表明檢測系統中有抗原抗體復合物並結合補體,則指示系統無多餘的補體作用而沒有溶血現象,即為陽性。

在敏感的抗原、抗體檢測方法(如酶標方法)出現之前補體結合試驗曾廣泛用於檢測各種細菌、病毒或螺旋體(如梅毒)的抗原或抗體,由於本試驗影響因素多,結果不穩定現已被新檢測方法所代替。

四、用標記抗體或抗原進行的抗原、抗體反應

用熒光素、同位素或酶標記抗體或抗原,用於抗原或抗體檢測是目前廣泛應用的敏感、可靠的方法。上述三種常用的標記物與抗原或抗體化學連接之後不改變後者的免疫特性。本方法可用於定性、定量或定位檢測。

1.免疫熒光技術免疫熒光技術(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是用化學方法使熒光素標記的抗體(或抗原)與組織或細胞中的相應抗原(或抗體)結合,進行定性定位檢查抗原或抗體的方法。

(1)直接熒光法:把熒光抗體加到待檢的細胞懸液,細胞塗片或組織切片上進行染色,經抗原抗體反應後,洗去未結合的熒光抗體,將待檢標本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有熒光的部位即有相應抗原存在,此法可用於病毒感染細胞、帶某種特異抗原的細胞(如T細胞和B細胞)或病原菌的檢查,也可用於組織中沉著的免疫復合物的檢查。本法的缺點是檢查多種抗原,就需分別制備相應的多種標記抗體。

(2)間接熒光法:可克服直接法需制備多種熒光抗體的復雜操作。將組織或細胞上的抗原直接與相應抗體(不標記熒光)結合,此為第一抗體,再把能與第一抗體特異結合的熒游標記的抗免疫球蛋白抗體加入,此為熒游標記的第二抗體,觀察結果與直接法相同。間接法比直接法敏感性高,如果用於檢查抗原的第一抗體是人或動物的只需制備一種抗人或動物的免疫球蛋白熒光抗體

免疫熒光技術在傳染病診斷上有廣泛的用途,如在細菌、病毒、螺旋體感染的疾病,檢查抗原或抗體,如查出IgM抗體,可做為近期接觸抗原的標志,所以使用熒游標記抗IgM可診斷近期感染。除微生物學方面的應用外,還可利用單克隆抗體鑒定淋巴細胞的亞類。使用流式細胞儀(fluorescene-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能自動檢測細胞的大小、熒光強度。針對細胞表面不同抗原,可以使用兩種不同的熒光染料,如用異硫氰熒光素(FITC)發黃綠熒光,用羅丹明(TMRITC)發紅色熒光。由於熒光顏色不同標記兩種不同的抗體,對同一細胞進行雙標記染色。對淋巴細胞亞類鑒定起著巨大推動作用。應用間接熒光法也用於自身免疫病的抗核抗體檢查。

2.放射免疫分析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 RIA)應用競爭性結合的原理,應作放射性同素標記抗原(或抗體)與相應抗體(或抗原)結合,通過測定抗原抗體結合物的放射活性判斷結果,本方法可進行超微量分析,敏感性高,可用於測定抗原、抗體、抗原抗體復合物。本法常用的同位素有125Ⅰ和131Ⅰ。

放射免疫分析常用的有液相法和固相法兩種:

(1)液相法:將待檢標本(例如含胰島素抗原)與定時的同位素標記的胰島素(抗原)和定時的抗胰島素抗體混合,經一定作用時間後,分離收集抗原抗體復合物及游離的抗原,測定這兩部分的放射活性,計算結合率。在反應系統中,待檢標本的胰島素抗原與同位素標記的胰島素競爭奪戰性與胰島素抗體結合。非標記的抗原越多,標記抗原與抗體形成的復合物越少。非標記抗原含量與標記抗原抗體復合物的量呈一定的函數關系。預先用標準的非標記抗原作成標准曲線後,即可查出待檢標本中胰島素的含量

(2)固相法:將抗原或抗體吸附到固相載體表面,然後加待檢標本,最後加標記抗體。測定固相載體的放射活性,常用的固相載體有溴化氰(CNBr)海豹化的紙片或聚苯乙烯小管

放射免疫分析法應用范圍廣泛,包括多種激素(胰島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等)維生素、葯物、IgE等。

3.酶聯免疫分析法 酶聯免疫分析法(enzyme immunoassay,EIA)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免疫檢測方法。本法將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與酶對底物高效催化作用結合起來,根據酶作用底物後顯色,以顏色變化判斷試驗結果,可經酶標測定儀作定量分析,敏感度可達ng水平。常用於標記的酶有辣根過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鹼性磷酶(alkaline phosphatase)等。它們與抗體結合不影響抗體活性。這些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製成酶標抗體可保存較長時間。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酶標免疫組化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前者測定細胞表面抗原或組織內的抗原;後者主要測定可溶性抗原或抗體。本法既沒有放射性污染又不需昂貴的測試儀器,所以較放射免疫分析法更易推廣。

(1)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與上述固相RIA相似的原理,將抗原或抗體吸附在固相載體表面。使抗原抗體反應在固相載體表面進行政區。可用間接法、雙抗體夾心法或競爭法測定抗原或抗體。

(2)夾心法(sandwich assay):將已知的特異抗體包裝在固相載體(塑料板凹孔或紙片上),加入待檢標本,標本中的抗原即可與載體上的抗原結合,洗去未結合的材料後加入該抗原的酶標記抗體,洗去未結合的酶標抗體,加底物顯色,用酶免疫檢測儀測量顏色的光密度,可定量測定抗原。

間接法(indirecr ELISA)常用於檢查特異抗體。先將已知特異抗原包被固相載體,加入待檢標本(可能含有相應抗體),再加入酶標抗Ig的抗全(即第二抗體),經加底物顯色後,根據顏色的光密度計算出標本中抗體的含量。

(3)BAS-ELISA:近年來對酶免設分析法的改進是使用生物素-親合素-過氧化物酶復合物作為指示劑,組成一新的生物放大系統進一步提高檢測的敏感度。可用來檢測多種抗原抗體系統如細菌、病毒、腫瘤細胞表面抗原等。一個親合素(avidin)分子可以結合4個生物素分子(biotin)。結合非常穩定。親合素和生物素都可與抗全、酶、熒光素等分子結合,而不影響後者的生物活性。一個抗體分子可偶聯90個生物素分子,通過生物素又可連接多個親合素。因此大提高檢測的敏感度。目前應用生物-酶標親合素系統(biotinavidin system- ELISA,BAS-ELISA),它是通過生物素標記抗體連接免疫反應系統,同時藉助生物素化酶或酶標親合素引入酶與底物反應系統。

;
閱讀全文

與pdl1抗體定量檢測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星手機設置鈴聲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29
帽子製作方法視頻手工 瀏覽:950
如何用spss進行人口預測方法 瀏覽:649
艾蜜塔使用方法 瀏覽:931
濕氣重怎麼祛除最快最有效方法 瀏覽:387
硅酸鹽水泥板安裝方法 瀏覽:160
車間門安裝方法 瀏覽:510
中葯山葯食用方法 瀏覽:936
外科手術區皮膚消毒方法步驟 瀏覽:883
耳道乾燥快速恢復十大方法 瀏覽:855
學生用什麼方法較快閱讀 瀏覽:767
圓心角周長計算方法 瀏覽:651
特級化學教師教學方法 瀏覽:621
雷諾氏病中醫治療方法 瀏覽:124
網上賺錢的方法都有哪些 瀏覽:889
手機小型電流表的認識和使用方法 瀏覽:819
客廳收納最好方法如何 瀏覽:660
草龜怎麼煮的正確方法 瀏覽:319
當歸祛斑怎樣使用方法 瀏覽:818
除油溶液分析方法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