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午釣魚有什麼好辦法
中午釣魚方法:因為中午的氣溫比較高,魚不活躍,所以就很難釣到魚,而魚類洄遊覓食有一定的時間規律,一般正常的氣候條件下,是早上5-9點和下午6-9點是覓食高峰時間。
春末到中秋的時候,中午魚是很懶惰的,因為天氣原因,魚都找較蔭涼的地方躲起來,特別是夏天天氣太熱,人都躲起來吹空調,魚也涼快去了;
為了躲避炎熱,魚都跑到有蔭涼的樹下,不是太熱的情況下,不是中午,還是可以釣起來魚,如果天氣太熱,魚就不願意進食了。還有一個原因是熱天表面的水層受熱快,底層的魚就上來了,我們釣底是不行的。
釣魚水溫:
暖水性魚類一般在水溫30℃-50℃時食慾最旺盛,生長繁殖的速度也最快;當水溫降至20℃以下時,便會食慾減退、行動遲緩;水溫降至15℃以下就會死亡。
溫水性魚類最適宜在水溫15℃-30℃之間生活;水溫30℃以上時便避入涼爽的水域(一般都是深水區);水溫40℃以上會致使溫水性魚類的大面積死亡;
在水溫10℃以下時,這種魚會食慾減退、停止生長;當水溫降至4℃以下時,它們中的多數就會停食冬眠。因此釣取溫水性魚類的最佳水溫應該是在15℃-30℃之間。
㈡ 魚不開口,有什麼好辦法
在垂釣的過程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會遇到即使釣了半天魚了不開口,就算魚星四起,就是不敢拿食的情況。下面有三個辦法可解決:
1、精選不同釣位釣點
選擇適宜的釣位釣點,要掌握好魚本身的三個規律:一是覓食規律,兒貪戀餌料,哪裡有食物就會往那裡聚集。二是求氧規律,魚對氧的需求不亞於人類,有氧則歡,缺氧則死。三是溫變規律,魚兒也是怕冷怕熱的,隨著天氣的變化,會隨時隨地游到水溫最適宜的地方去。諺語說「春秋釣陽夏釣陰」,所以根據氣候的不同選擇好的釣位也很重要。
2、摸准魚的「口癖」
魚在長期生存的環境中,由於水域、水情、季節等因素的影響,尤其是人為的飼食習慣,便養成了魚的某種口癖。在野河裡垂釣,當斷定是用餌問題時,你可試著換釣餌,譬如你用的是酒泡小米撒窩、蚯蚓裝鉤,無魚問津,可以換別的餌食再試。
喂窩一段時間還不行,再換一種餌試驗,如果換過幾種餌料還是不行你可以添加一些神經刺激類的小葯,比如與佳德國魔水或者與佳信息素,這種神經刺激類的小葯可以在短時間內刺激各種淡水魚類的神經以及嗅覺,使其迅速聚集,並毫無猶豫的吃進釣餌。
倘若是在家魚塘釣,由於養魚池對外開放,實行收費垂釣,雖為釣手提供了良好的釣場,但釣手們很快就會發現,在每個池塘里,經常換新魚,每一次魚先前的喂養方法各異,較難把控,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得用神經刺激類的釣魚小葯了。
3、試釣不同泳層
夏季氣溫高,氣壓低,水中溶氧少,魚兒浮游在水域的中上層。針對這種情況,採取半水釣就比較好。久晴不雨、連續陰天、夏天的午後等,當氣溫高、水溫高、氣壓低時,魚兒難以忍受水中的缺氧狀況,便浮到水面或水的中、上層游動、覓食,這時如果採取底釣,往往釣不到魚或收效甚微。
晚秋的上午,特別是頭天晚上氣溫較低時,應在水較深處,或深淺交界處垂釣,水深約1.5米左右為好,當太陽升起,氣溫上升時,再到淺水處垂釣;冬天垂釣必須釣深、釣遠、釣背風處。掌握了這些原則,就必有收獲。
(2)中午魚不開口的解決方法擴展閱讀
小訣竅
1、勤提勤動,誘魚上鉤
魚鉤下沉至水底,並不是完全處於理想的位置。由於水體下地質比較復雜,有時恰好沉在岩石縫隙、水草上或枯葉底下,有時被木柱所遮蓋、雜物所隱蔽、小坑或淤泥所埋沒,魚看不到釣餌便不合攝食。因此,在釣魚活動中,一經發現魚漂久無動靜,就該勤提釣竿,不斷變化魚鉤位置,增加魚的視覺機會,誘魚上鉤。
2、機動靈活,聲東擊西
一般地說,釣魚目標不可死守。即使魚的數量稀少,或等候大全的時候,也不能固守不動。一個窩點釣上幾條魚,就該在另一個窩點上下鉤;而且在一個窩點上還要照顧到前後左右的位置。如果幾個喂窩點暫時都不出魚,應在喂窩點近處、遠處或其它草叢里試釣游動的魚,不斷變換釣魚地點。釣魚流傳著「打一槍換個地方」,「東一鋃頭,西一棒子」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3、勇於探索,大膽實踐
許多釣魚者勇於開拓,善於歷險,他們攀登懸崖峭壁,穿過茂密森林,淌過荒漠河灘,大膽實踐,敢於試釣別人不敢觸及的「禁區」;荷葉密匝的空隙,蘆葦叢生的地帶,水草蔓生的地方,倒樹斜枝的旁邊,往往收獲較多。並且能豐富釣魚知識,鍛煉身體,體會大自然之妙,真是一舉多得啊!